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学术播迁及其影响——以王闿运和皮锡瑞为始末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平一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47,共6页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地域间学术播迁以王闿运主讲四川成都尊经书院为开端。以其学生廖平为中心形成了今文经学蜀学派。康有为受廖平的直接影响,形成了其公羊学思想体系,并以此授徒,形成了今文经学粤学派。康有为的思想又通过梁启超...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地域间学术播迁以王闿运主讲四川成都尊经书院为开端。以其学生廖平为中心形成了今文经学蜀学派。康有为受廖平的直接影响,形成了其公羊学思想体系,并以此授徒,形成了今文经学粤学派。康有为的思想又通过梁启超和谭嗣同影响了湖南维新运动。同时,皮锡瑞上承王闿运今文经学,并通过梁启超接受了康有为和廖平的公羊学影响,又通过主讲江西南昌经训书院,促使江西学风的转变。这使他不仅成为湖南今文经学最后一位大师,而且成为清末以湖南为中心的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术播迁反映了咸同以来士绅势力发展的新动向,同时对湖南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学术播迁 戊戌维新 王闿运 皮锡瑞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及陕西的贡献——基于“关注”视角的实证分析
2
作者 雷润玲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9-21,共13页
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体现或部分体现了民办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运用文献计量、在线分析、数据可视等方法,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从"关注"视角,通过"学术关注程度""学术传播程度""用户... 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体现或部分体现了民办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运用文献计量、在线分析、数据可视等方法,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从"关注"视角,通过"学术关注程度""学术传播程度""用户关注程度""区域关注程度"四个维度,观察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成就与发展、传承与影响、效用与反响,以及陕西的努力与成效。分析显示:发展情况即学术关注程度年均学术成果656.18件,影响情况即学术传播程度件均被引用6.61次,反响情况即用户关注程度件均下载113.60次。结果表明:学术研究成效显著,但已进入"衰减"期;依附发展曲线,影响曲线和反响曲线也有阶段性特征;学术关注不仅是学术传播和用户关注的起点,且在程度上存在"正向倍增"关系;区域贡献陕西第一,但质量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 学术研究 学术关注 学术传播 用户关注 区域关注
下载PDF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学术语言
3
作者 刘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6-217,共2页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学术语言对学术思想的准确表述至关重要。目前,在学术语言的使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模糊界定和混乱使用、不分语境地随意使用、语言晦涩和不规范等,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很大麻烦。如何准确地使用学术语言是每个...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学术语言对学术思想的准确表述至关重要。目前,在学术语言的使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模糊界定和混乱使用、不分语境地随意使用、语言晦涩和不规范等,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很大麻烦。如何准确地使用学术语言是每个学术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全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学术研究的关注程度也将不断提高,学术语言将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语言 学术思想 学术传播 学术文明
下载PDF
先秦学术的传播与融合
4
作者 周翔宇 刘涛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9-101,共3页
以春秋战国为主要时代背景的先秦学术在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中表现出学术派别众多、学术主张各异的复杂态势。然而在诸子纷纷立说的激烈思想碰撞中,先秦学术却大致可以按照两个学术中心,两条发展线路,两种思想的交锋与融合等线索进行粗略... 以春秋战国为主要时代背景的先秦学术在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中表现出学术派别众多、学术主张各异的复杂态势。然而在诸子纷纷立说的激烈思想碰撞中,先秦学术却大致可以按照两个学术中心,两条发展线路,两种思想的交锋与融合等线索进行粗略的"纵横"划分。成为这一时期学术史主线的,也正是学术思想交锋的起源、发展与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学术 学术传播 纵横路线
下载PDF
20世纪初期心理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5
作者 王萌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心理史学在西方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被介绍到中国。心理史学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主要以对国外有关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为主。随着研究的日渐加深,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运用近代实验心理学的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来分析历史... 心理史学在西方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被介绍到中国。心理史学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主要以对国外有关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为主。随着研究的日渐加深,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运用近代实验心理学的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来分析历史人物。心理史学的引入是与当时诸多学者积极促进历史学的科学化密切相关,为中国新史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此同时,何炳松、莫东寅等学者均意识到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差异,并对心理学在历史学中的运用提出了质疑。考察心理史学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过程,可以透视出我国学术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史学 学术传播 新史学 科学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