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江城市带农作物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07-1513,共7页
根据近20a(1991~2010)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结合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根冠比、果实水分系数,利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 根据近20a(1991~2010)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结合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根冠比、果实水分系数,利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和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2010年研究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占当年安徽省能源消耗总排碳量的23.06%,具有十分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农作物碳储量和碳密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研究区中农作物碳储量以水稻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66.59%),各市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表现为:六安、滁州农作物碳储量最大,铜陵最小;滁州、马鞍山农作物碳密度最大,铜陵最小。最后根据该区农作物碳库的构成特点和动态特征,为其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碳库的碳储量和碳密度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碳储量 动态变化 皖江城市带
原文传递
皖江城市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动态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7,共7页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其中平均增幅最大为六安2.98万t/a,最小为铜陵0.09万t/a;碳排放强度最大为六安,较大为滁州,最小为铜陵,平均降幅最大为滁州647.74t/(亿元.a),最小为铜陵197.60t/(亿元.a);人均农业碳排放量最大为滁州,最小为铜陵,人均增加量最大为六安4.60kg/a,最小为合肥0.39kg/a;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最大为芜湖8.36%,最小为马鞍山3.45%。最后根据该区农业碳源的构成特点和动态特征,为其降低农业碳排放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农业碳源 结构特征 皖江城市带
原文传递
基于CASA模型的皖江城市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谷家川 彭丰 +3 位作者 沈非 赵来 查良松 王汝幸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1-377,共7页
运用GIS和RS技术,利用植被、气候和辐射等地面空间数据,基于CASA模型估算2001-2010年之间皖江城市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年之间皖江城市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其中NPPMAX年均减少速度5.3gC/... 运用GIS和RS技术,利用植被、气候和辐射等地面空间数据,基于CASA模型估算2001-2010年之间皖江城市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年之间皖江城市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其中NPPMAX年均减少速度5.3gC/m2·a,NPPMEAN年均减少率0.513%;10年NPPMAX均值为805.09gC/m2·a,NPPMEAN均值为463.26gC/m2·a;净初级生产力年累计量变化幅度较大,约在30.052-43.483TgC/a之间;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为43.483TgC,最小值在2006年,为30.052TgC,年均减少率0.51%.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格局表现出较大的不均匀性,整体分布状况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大,但有逐渐变小趋势;长江以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小,却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指数 植被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晓峰 王似保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3-96,102,共5页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基于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需要,整合优化这一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是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能力和服务地方...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基于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需要,整合优化这一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是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在分析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的路径和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高职院校 教学资源 整合优化
原文传递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基于2000~2012年实证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荣天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2-64,70,共4页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从规模、质量、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并通过ESDA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增幅达到32...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从规模、质量、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并通过ESDA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增幅达到32.29%,变异系数CV上升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显著;县域经济全局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集聚型发展模式;局部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芜湖、合肥的县(市),而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安庆的县(市),且分异格局相对稳定。并从重组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产业格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 时空差异 整合建议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鲁帆 夏莲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97-102,共6页
以2001—2012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并运用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和... 以2001—2012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并运用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1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总体上逐步提高;(2)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3)从皖江城市带整体、"一轴"地区、"双核"地区来看,承接产业转移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单项Granger原因,承接产业转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冲击响应为正且长期存在;(4)从"两翼"地区来看,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都较低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单项Granger原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研究证实了促进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在不同地区应根据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策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承接产业转移
下载PDF
产业链空间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倩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6-32,共7页
本文就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产业链间的空间集聚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空间集聚度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能显著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制造业 产业链 空间集聚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晓岚 孔令刚 许红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6-21,共6页
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产业承接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并按照产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要求,提出皖江示范区需要在不同层面上推进城市组团发展、圈域一体化发展、整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重塑指向,提出以此为... 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产业承接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并按照产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要求,提出皖江示范区需要在不同层面上推进城市组团发展、圈域一体化发展、整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重塑指向,提出以此为指导,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进行产业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产业承接与创新 空间重塑与结构演化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丰有 王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年第3期11-14,共4页
在农业与生态环境约束和国土开发现状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规划指标来表征国土供给与约束水平,构建多层面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系统。在国土开发约束、国土开发程度和国土规划政策三个层面,利用熵值法计算指... 在农业与生态环境约束和国土开发现状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规划指标来表征国土供给与约束水平,构建多层面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系统。在国土开发约束、国土开发程度和国土规划政策三个层面,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功效函数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比县级城市高,且两者差异明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与国民经济生产水平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开发 适宜性 综合评价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与转出地的环境影响研究——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梦洁 杜威剑 《产经评论》 CSSCI 2014年第5期38-47,共10页
有关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环境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分析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分析示范区建立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实证得出结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承接地(皖江... 有关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环境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分析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分析示范区建立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实证得出结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承接地(皖江区域)的环境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主要转出地(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影响部分显著为正。因此,实施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使承接地的环境恶化,只要加强转移进入门槛和环境管制,承接地和转出地通过科学有效的产业转移可以实现环境"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环境影响 皖江城市带 拟自然实验 倾向得分匹配法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的皖江城市带经济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汪恩辉 赵国庆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1-55,共5页
选取15个评价指标,依据搜集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的经济质量作出评价研究,客观反映经济质量状况。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因子、资源环境因子和生活水平因子是影响经济质量的三个主要因子;皖江城市带的三个... 选取15个评价指标,依据搜集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的经济质量作出评价研究,客观反映经济质量状况。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因子、资源环境因子和生活水平因子是影响经济质量的三个主要因子;皖江城市带的三个主要因子得分普遍较低,反映经济质量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因子得分排序和聚类分析发现其经济质量状况分三个层次,表明皖江城市带的经济质量状况存在明显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分类指导因地制策与转方式调结构双管齐下助推皖江城市带经济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经济质量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郇恒飞 焦华富 曹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科学地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状况是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和度量二者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是促进其共同发展的基础.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研究... 科学地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状况是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和度量二者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是促进其共同发展的基础.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研究区10个地市的城乡与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对其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做出定量测算,依据结果将他们划分为良好协调、中度协调和勉强协调3种发展类型.最后,针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地区,就如何促进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协调发展度 模糊隶属度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产业布局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保花 张三宝 王亮 《铜陵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7-61,共5页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中国制造业2025》,再次把促进制造业发展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皖江城市带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皖江...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中国制造业2025》,再次把促进制造业发展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皖江城市带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现状和现有产业布局情况,并提出皖江城市带正面临赶超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步发展、区域性竞争日益加剧和产业错位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有待加强等问题,最后文章从政策引导和企业创新发展两个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产业布局 制造业 协调发展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谷家川 査良松 +2 位作者 赵来 孙磊 陈薇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83-89,共7页
近年来,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 近年来,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4个方面评价低碳城市建设及笔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分析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 问题 对策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经济增加值(EVA)理论在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中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玲 何凤平 花冯涛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9-94,99,共7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模型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前景,选用皖江城市带37家上市公司近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解释企业价值及股票价格的变化方面,EVA指标比传统会计指标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模型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前景,选用皖江城市带37家上市公司近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解释企业价值及股票价格的变化方面,EVA指标比传统会计指标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且EVA能够更好地衡量经营者为股东创造财富的经营业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EVA) 传统会计指标 效用分析 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
下载PDF
借助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发展
16
作者 张黎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3期79-82,共4页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一直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一直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将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在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皖江城市带 区域发展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九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
17
作者 闫海峰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8-50,共3页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皖江城市带9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环境承载能力、人口文化水平和市场吸引能力等5个方面8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选取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对9市的承接能力进行因子分析。最...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皖江城市带9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环境承载能力、人口文化水平和市场吸引能力等5个方面8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选取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对9市的承接能力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各市的公因子和综合得分排名,提出确定各市的发展重点、发展各市的特色产业和合理规划承接产业转移机制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因子分析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特征及优化路径
18
作者 曹言红 郁玉兵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9-54,共6页
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霍夫曼系数整体下降,重工业化过程明显,呈南低北高分布;工业产业结构两极化趋势显著,差异较大;"合肥-芜湖-马鞍山"合意性趋同,其他6市工业结构趋异;工业优势行业突出,分工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优化皖江... 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霍夫曼系数整体下降,重工业化过程明显,呈南低北高分布;工业产业结构两极化趋势显著,差异较大;"合肥-芜湖-马鞍山"合意性趋同,其他6市工业结构趋异;工业优势行业突出,分工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优化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必须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先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绿色化,扩大交通运输设施制造业规模,加快技术革新,促进家电行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工业结构特征 优化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