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动物园的故事》结构的文体特征看荒诞派戏剧的象征创新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建波 唐岫敏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8-101,共4页
荒诞派戏剧产生荒诞感的重要原因是基于象征手段的极端化。荒诞派剧作家为了解决表达存在荒诞所遇到的难题 ,通常采取了两种走极端的象征手法 :一是变异和滥用传统意义上的象征手法 ;二是在否定语言作用的同时 ,突出篇章结构及副语言的... 荒诞派戏剧产生荒诞感的重要原因是基于象征手段的极端化。荒诞派剧作家为了解决表达存在荒诞所遇到的难题 ,通常采取了两种走极端的象征手法 :一是变异和滥用传统意义上的象征手法 ;二是在否定语言作用的同时 ,突出篇章结构及副语言的某些特征 ,发掘新的象征手段 ,充分发挥戏剧各层次的象征功能。这两种做法在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象征手法 故事 荒诞感 文体特征 剧作家 象征功能 存在 代表人物 传统
下载PDF
中西荒诞派戏剧之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郭继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35,共5页
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欧洲崛起,于80年代初期开始影响中国,对中国戏剧界产生了冲击波,一些人写了荒诞剧,由于中西方剧作家对荒诞剧理解上的迥异,中西方荒诞剧作品中在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塑造、时空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多方... 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欧洲崛起,于80年代初期开始影响中国,对中国戏剧界产生了冲击波,一些人写了荒诞剧,由于中西方剧作家对荒诞剧理解上的迥异,中西方荒诞剧作品中在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塑造、时空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多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在"荒诞剧热"已经降温的今天,对荒诞派戏剧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 《潘金莲》 回顾与反思
下载PDF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和龙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5,共9页
关于贝克特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等待戈多》的"内部发行"到《贝克特选集》5卷本的正式出版,从80年代的&qu... 关于贝克特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等待戈多》的"内部发行"到《贝克特选集》5卷本的正式出版,从80年代的"荒诞热"到新世纪以来的"众声喧哗",国内对贝克特的译介与研究不断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则主要探讨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60年代、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的主要成就、特点与不足,并提出带有反思性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反戏剧 反小说
原文传递
荒诞剧的冷情感生成模式探微
4
作者 崔潇月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87,共10页
悲剧产生命运感,喜剧产生幸运感,同时含有悲剧和喜剧情感因素的荒诞剧则通过解构命运感和幸运感来制造一种冷情感。这种冷情感存在于人物自身,人物的互动之中以及读者或观众的期待里,相应地有三种生成模式:一是台词由冷情感文本构成;二... 悲剧产生命运感,喜剧产生幸运感,同时含有悲剧和喜剧情感因素的荒诞剧则通过解构命运感和幸运感来制造一种冷情感。这种冷情感存在于人物自身,人物的互动之中以及读者或观众的期待里,相应地有三种生成模式:一是台词由冷情感文本构成;二是通过无逻辑的情节让剧中人物的情感发生中和;三是通过叙述差让读者或观众的情感期待落空。戏剧人物模糊的身份使人物关系多变,从而导致戏剧情节的无逻辑性,由此,剧中人物情感的碰撞、人物情感与读者或观众情感的矛盾都会制造出情感反差,从而制止某种情感的发展,让不同的情感中和归零,营造出冷情感的氛围。荒诞剧的冷情感最终决定了其荒诞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剧 冷情感 情感中和 情感符号
原文传递
荒诞中的现实 绝望中的积极——浅析爱德华·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 被引量:4
5
作者 华莉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91-94,共4页
爱德华·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通过两个陌生人之间交谈、冲突的简单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隔阂以及沟通的失败。该剧体现了阿尔比在创作中运用荒诞的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其人物饱含对沟通、理解与爱的渴望和不断追求... 爱德华·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通过两个陌生人之间交谈、冲突的简单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隔阂以及沟通的失败。该剧体现了阿尔比在创作中运用荒诞的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其人物饱含对沟通、理解与爱的渴望和不断追求。作品荒诞、绝望背后是作家更深层的对人生积极的哲学思考和态度,这是阿尔比有别于欧洲荒诞派的独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荒诞派 现实 存在主义
下载PDF
哈尔姆斯荒诞戏剧的陌生化书写
6
作者 高羽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5,共12页
哈尔姆斯在20世纪初创作的死亡母题戏剧中展现了超前的荒诞意识,其死亡思考杂糅了对非理性现实和存在无意义的批判。哈尔姆斯在荒诞戏剧中诉诸陌生化手段革新了戏剧的主题表达、对话语言、审美风格,打破了传统戏剧形式与内容的窠臼。他... 哈尔姆斯在20世纪初创作的死亡母题戏剧中展现了超前的荒诞意识,其死亡思考杂糅了对非理性现实和存在无意义的批判。哈尔姆斯在荒诞戏剧中诉诸陌生化手段革新了戏剧的主题表达、对话语言、审美风格,打破了传统戏剧形式与内容的窠臼。他借助变形人物、怪诞舞台形象、夸张音响效果和陌生化视角增强舞台的表现力。他以死亡荒诞性消解悲剧严肃性的形式隐藏人文关怀。哈尔姆斯擅用无意义语颠覆惯常逻辑认知,延长观众对戏剧荒诞性的感受过程。为催生观众的批判精神,他借助寓言化、元戏剧手法制造间离效果,开辟了俄罗斯荒诞戏剧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姆斯 荒诞戏剧 死亡 陌生化 间离效果
原文传递
“美美与共”的荒诞新谈:以《伊丽莎白·巴姆》与《秃头歌女》为比较中心
7
作者 魏丹妮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140,共11页
俄国剧作家丹尼尔·哈尔姆斯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先锋剧作《伊丽莎白·巴姆》在40余年后与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产生强烈的美学共振,该文学现象不仅为“荒诞派戏剧”开辟新的阐释空间,亦推动对“荒诞”的认知边界。在二者的... 俄国剧作家丹尼尔·哈尔姆斯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先锋剧作《伊丽莎白·巴姆》在40余年后与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产生强烈的美学共振,该文学现象不仅为“荒诞派戏剧”开辟新的阐释空间,亦推动对“荒诞”的认知边界。在二者的相互凝视中,被解放的语言以寓于自身的超越力量破除“荒诞”与“上帝”“理性”之间的二元对立,以“理性之外”的更高视角审视“荒诞”背后的生存危机。源自不同精神文化土壤的荒诞文本共同指向审美的敞开之域,无可限定的审美“空虚”充当弥合裂隙、承载差异的同一背景,现代主体对生存意义的想象返归源初的空白,不断重获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荒诞 审美 丹尼尔·哈尔姆斯 尤金·尤奈斯库
原文传递
论《送冰的人来了》的荒诞色彩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定柏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3-77,共5页
本文认为,《送冰的人来了》1946年首演失败和1956年复演成功都可归因于该剧内在的荒诞色彩。虽然从严格意义上看,该剧尚不具备荒诞剧的全部特征,但是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接近荒诞,反映了作者的存在主义意识,从而获得新一代观众和读者... 本文认为,《送冰的人来了》1946年首演失败和1956年复演成功都可归因于该剧内在的荒诞色彩。虽然从严格意义上看,该剧尚不具备荒诞剧的全部特征,但是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接近荒诞,反映了作者的存在主义意识,从而获得新一代观众和读者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剧 《送冰的人来了》 存在主义 认同 作者 读者 形式 意义 反映 内容
原文传递
传统语言的失语——略论荒诞派戏剧的语言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丽梅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6-47,共2页
荒诞派戏剧的语言以荒诞的形式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从而创造出一种与传统戏剧语言截然不同的非理性的、夸张的、荒诞不经的语言表达方法,其对语言的彻底解构则是通过传统戏剧语言运用的失语来体现的。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传统戏剧 语言 荒诞
下载PDF
《等待戈多》的语言特色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丽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33-135,共3页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其创作主题、创作风格及创作手段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形式。《等待戈多》的对白体现了西方人信仰破灭后的尴尬处境及其对被拯救的渴望。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语言特色 无意义 拯救
下载PDF
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燕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5-87,共3页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回顾了荒诞派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简要分析《等待戈多》...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回顾了荒诞派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简要分析《等待戈多》,探讨了荒诞派戏剧在主题、情节、语言、人物方面对传统戏剧表现方式的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 等待戈多
下载PDF
塞缪尔荒诞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荒谬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欣 《韶关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23-27,共5页
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为我们引入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并依托这两个概念而反映人类在寻找生存意义过程中难以排解的迷茫与绝望的意义。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塞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下载PDF
《等待戈多》:一种后理论状况的隐喻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擘 闫红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4,共4页
萨缪尔·贝克特本是一位难以定位的作家,但是对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评论,却出现惊人的一致性,尤其以"荒诞派戏剧"为甚,大有出于斯而又归于斯的阐释循环之势。这与作者初衷以及作品本来面貌相悖。若借用尼采以降,尤其... 萨缪尔·贝克特本是一位难以定位的作家,但是对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评论,却出现惊人的一致性,尤其以"荒诞派戏剧"为甚,大有出于斯而又归于斯的阐释循环之势。这与作者初衷以及作品本来面貌相悖。若借用尼采以降,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及其后的批评理论视之,此剧无论从作者本人创作意图,还是作品情节、语言和人物方面,呈现出的是深刻的概念危机,是"重估一切价值"后的残垣断壁,是摆脱传统、逻各斯、理性、规范、逻辑、文明等一切宏大叙述后的自由之境,所以可被视为概念层面上的"后理论状况"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后理论 概念危机
下载PDF
中法戏剧交流中的误读现象之浅析——以《赵氏孤儿》、“残酷戏剧”、“荒诞戏剧”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宫宝荣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4,共10页
误读既是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也是戏剧交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误读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误读虽然会造成接受者不能正确认识客体,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客体的传播。本文选取了中法戏剧交流中的若干误读现象,分... 误读既是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也是戏剧交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误读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误读虽然会造成接受者不能正确认识客体,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客体的传播。本文选取了中法戏剧交流中的若干误读现象,分别对《赵氏孤儿》在法国传播过程中产生误读的原因、阿尔托对中国戏剧以及东方戏剧的误读以及"荒诞派戏剧"在中国的误读等现象进行了独特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读 《赵氏孤儿》残酷戏剧 荒诞戏剧
原文传递
《等待戈多》的荒诞语言艺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琳 江华珍 《湘南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5-58,共4页
爱尔兰现代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力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等待戈多》的成功与贝克特使用的语言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该剧本也表达了人们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通过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语言对人物... 爱尔兰现代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力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等待戈多》的成功与贝克特使用的语言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该剧本也表达了人们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通过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语言对人物荒诞生活的揭示以及荒诞语言与主题的结合,可知荒诞语言这一叙事策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剧 《等待戈多》 等待 荒诞语言 希望
下载PDF
品特在中国: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德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5-88,共4页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回顾品特戏剧在中国介绍、翻译、研究和演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中、英两种语境中的品特实际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英两国历史条件、社会状况...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回顾品特戏剧在中国介绍、翻译、研究和演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中、英两种语境中的品特实际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英两国历史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的不同。比较品特在中国以及在俄罗斯的接受情况,上述原因会更为明显。对此原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品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罗德·品特 荒诞派戏剧 现实主义 解释 误读
下载PDF
荒诞世界启示录——论爱德华·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的荒诞特色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广 晋红 《长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8-40,共3页
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反映了荒诞派戏剧经常表现的文学母题,即现代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讲述了人与人建立交流的过程和付出的代价,从主题与形式上都显示出了其荒诞特征。
关键词 阿尔比 荒诞派戏剧 主题 表现手法
下载PDF
《席》与《等待果陀》:京剧对“荒诞剧”的改编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31,共10页
戏曲对"荒诞剧"有过两次改编,分别是1982年魏子云改编自《椅子》的《席》和2005年当代传奇剧场的《等待果陀》。虽然看似相去甚远,但戏曲与荒诞剧在思想背景和表演形态上均可呼应,如禅宗思想和丑角代表的喜剧精神。《席》的... 戏曲对"荒诞剧"有过两次改编,分别是1982年魏子云改编自《椅子》的《席》和2005年当代传奇剧场的《等待果陀》。虽然看似相去甚远,但戏曲与荒诞剧在思想背景和表演形态上均可呼应,如禅宗思想和丑角代表的喜剧精神。《席》的主创并未深挖尤奈斯库与中国文化的共性,加之缺乏统筹的导演,作品沦为创新不足的应景之作;而当代传奇剧场的团队在高扬艺术家主体性的同时,充分把握原著的精髓和京剧的长短,突破剧种对演员的限制,丰富了戏曲跨文化改编的可能性。由此亦见对话原则和艺术家能动性对跨文化戏曲改编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剧 京剧 《席》《等待果陀》 跨文化戏曲
原文传递
“无意义”在尤奈斯库戏剧中的批判意义
19
作者 李佳颖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8,共11页
“无意义”语言以自由而非理性的孩童视角为起点,通过对既定意义的逃离和否定,揭示和批判基于理性的人类现实。作为反叛力量的“无意义”在法国“荒诞派”剧作家欧仁·尤奈斯库20世纪50年代的反现实主义戏剧中尤为突出。作家在对白... “无意义”语言以自由而非理性的孩童视角为起点,通过对既定意义的逃离和否定,揭示和批判基于理性的人类现实。作为反叛力量的“无意义”在法国“荒诞派”剧作家欧仁·尤奈斯库20世纪50年代的反现实主义戏剧中尤为突出。作家在对白中通过模仿和颠覆教条、口号、常识、套话等不同形式的陈词滥调,一方面放大了它们的机械与滑稽,嘲讽了其背后的权威和盲从;另一方面构建了以词语间内在联系取代语意逻辑的“反语言”,发展了“无意义”在中世纪口语文学中的传统形式。在喜剧性的外表之下,“无意义”实则是作者呈现“语言的悲剧”的途径,也是他挽救语言、解放思想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义 尤奈斯库 荒诞派戏剧 语言的悲剧
原文传递
交往的困境——评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 被引量:1
20
作者 申圆 史志康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68-73,共6页
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交往主体的越界行为、交往对象的退让行为和交往媒介的去功能性三方面分析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中杰瑞和彼得的交往困境,指出阿尔比对人物交往曲折过程的刻写呈现了因互主体性的缺失所导致的悲剧后... 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交往主体的越界行为、交往对象的退让行为和交往媒介的去功能性三方面分析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中杰瑞和彼得的交往困境,指出阿尔比对人物交往曲折过程的刻写呈现了因互主体性的缺失所导致的悲剧后果,揭示了现代机械文明对人之主体性的败坏,并反映了剧作家对现实之荒诞性的追问与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交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