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100
1
作者 杨昊天 李新荣 +4 位作者 刘立超 贾荣亮 王增如 李小军 李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40-1348,共9页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各器官的生物量以及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根冠比R/S),试图揭示生物量在各器官中以及地下-地上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生物量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策略不同;R/S也不相同,其中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最大(中值为0.972),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中值为0.744)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中值为0.670)次之,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最小(中值为0.179),这表明4种灌木具有各自独特的生长策略。随着灌木的生长,冠幅和生物量不断增大,R/S呈下降趋势,说明植物在开始生长阶段对限制性的水分和养分可能有更高的竞争需求。4种灌木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种间也存在差异,盐爪爪根系较浅(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其次是珍珠(主要分布在0~50cm土层),驼绒藜和红砂的根系分布较深(主要分布在0~70cm土层)。驼绒藜、红砂和珍珠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支持等速生长假说,而盐爪爪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则不支持该假说。4种灌木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经对数转换)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决定系数介于0.81~0.93之间,这一相关关系可以应用于对荒漠草地地下生物量的估算。本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地上生物量比 生物量分配 荒漠草地 等速生长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的拦截作用 被引量:76
2
作者 李守中 肖洪浪 +2 位作者 宋耀选 李金贵 刘立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2-616,共5页
在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对人工模拟降水及天然降水后生物土壤结皮层含水率进行了动态定位监测 ,并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拦截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 :①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变了原来沙丘剖面的水分分配格局 ,1 0 %~ 40 %的年降水量被拦截到结... 在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对人工模拟降水及天然降水后生物土壤结皮层含水率进行了动态定位监测 ,并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拦截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 :①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变了原来沙丘剖面的水分分配格局 ,1 0 %~ 40 %的年降水量被拦截到结皮层 ;②随固沙年限的增加 ,生物土壤结皮的进一步发育和演变 ,其对降水的拦截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③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的拦截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7~ 1 0月份平均拦截雨量比 4~ 6月份平均高出 1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降水拦截 腾格里沙漠 人工固沙植被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84
3
作者 李新荣 肖洪浪 +2 位作者 刘立超 张景光 王新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81,共9页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始建于1956年,46 a来不仅确保了包兰铁路沙漠地段的畅通无阻,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交通干线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的成功模式.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始建于1956年,46 a来不仅确保了包兰铁路沙漠地段的畅通无阻,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交通干线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的成功模式.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人工固沙植被建立4~5 a后,沙丘表面物理结构初步得到稳定,并由大气降尘形成的无机土壤结皮逐渐演变形成土壤微生物结皮.荒漠藻类、苔藓和地衣等隐花植物在结皮层中得到了大量的繁衍:固沙植被建立46 a后出现藻类24种;苔藓仅有5种,少于天然固定沙丘结皮上的种类,此外,地衣也在植被区发现,这说明固定沙丘景观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相对于流沙区,固沙植被区近地面风速降低了40%,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60%,其中氮、磷、钾等荒漠生态系统主要限制养分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沙丘表层成土过程明显;土壤水分循环的时空变异驱动了植被的演变,为大量的草本的侵入和定居创造了条件;此外,对鸟类、昆虫和土壤动物及荒漠动物的生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6 a后,固沙植被区共有鸟类28种,昆虫50种,动物23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使原有的相对单一的固沙植被演变成一个结构、组成和功能相对复杂的荒漠生态系统.沙坡头地区生态环境在人为促进下的恢复为我国西部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 植被区 固定沙丘 沙坡头地区 长期定位 成土过程 土壤理化性质 地衣 荒漠 鸟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的生态功能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3
4
作者 徐杰 白学良 +3 位作者 田桂泉 黄洁 张镝 冯晓慧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 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沿坡向随高度的上升,藓类植物的盖度减少,而藻类植物的盖度却有上升的趋势。自然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盖度明显小于围封的人工固定沙丘。人工固定沙丘随着固定年限的增加,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增高,不同种类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不同,综合盖度因素,真藓拥有该地区最大的生物量。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藓类植物结皮厚度和株高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 01)。不同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土壤的总盐量、阴、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藻结皮和流沙,苔藓结皮中苔藓植物体内Mg/Ca率在0 50~0 98之间,结皮土壤Ca2+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离子,Na+、K+ 离子含量较少。苔藓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磷、土壤有机质呈明显正相关(P<0 05),土壤pH值与土壤磷含量和苔藓植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 分别为<0 01 和<0 05),表明高的 pH值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和植物生物量。磷含量还与氮含量显著相关(P<0 05),充分表明磷是荒漠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生长发育首要的限制因子。藓类结皮土壤中的有机质、全磷、全氮、速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沙丘 盖度 土壤磷 生物量 结皮 有机质含量 土壤环境因子 藓类植物 苔藓植物 维管植物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新月形沙丘粒度特征 被引量:68
5
作者 哈斯 王贵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由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附近新月形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集分析结果 ,发现从北部沙漠主体向黄河南岸 ,沙丘沙平均粒径变细但分选变差。同时 ,粒径及分选性在沙丘断面出现两种变化模式 ,其一是沙漠主体新月形沙丘由两侧坡部向丘顶区... 由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附近新月形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集分析结果 ,发现从北部沙漠主体向黄河南岸 ,沙丘沙平均粒径变细但分选变差。同时 ,粒径及分选性在沙丘断面出现两种变化模式 ,其一是沙漠主体新月形沙丘由两侧坡部向丘顶区域粒径变细分选变好 ;其二为黄河两岸阶地和湖盆滩地的新月形沙丘丘顶沙粒粗于其它部位但分选仍然最好。根据粒度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和其它环境条件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形沙丘 粒径 分选参数 沙坡头 腾格里沙漠 表面沉积物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土壤结皮形成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段争虎 刘新民 屈建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1-36,共6页
本文通过大量的事实和依据论述了结皮形成的物质来源和结皮的形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表明了粉粒(0.05—0.01mm)含量是结皮形成的关键,并从结皮的发育过程、剖面变化、地理位置和养分含量等方面说明了粉粒的分选和聚积过程... 本文通过大量的事实和依据论述了结皮形成的物质来源和结皮的形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表明了粉粒(0.05—0.01mm)含量是结皮形成的关键,并从结皮的发育过程、剖面变化、地理位置和养分含量等方面说明了粉粒的分选和聚积过程,进而论述了粉植的累积机理、结皮的形成过程及结皮形成──破碎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土壤 发生 结皮 形成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粒度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55
7
作者 哈斯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8-184,共7页
腾格里沙漠南缘格状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粒径与分选参数在沙丘断面具有规律变化是形态—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文中根据沙丘形态和气流状况,对格状沙丘成因及类型归属等问题作了探讨。认为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 腾格里沙漠南缘格状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粒径与分选参数在沙丘断面具有规律变化是形态—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文中根据沙丘形态和气流状况,对格状沙丘成因及类型归属等问题作了探讨。认为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环境,其中主梁为主风(西北风)作用下形成的横向沙丘,副梁则发育在主梁基础上并受制于主风和次主风(东北风)交替作用,在形态,沉积和动力学方面具有纵向要素特征。因此,该区格状沙丘属纵向要素叠置于横向沙丘之上的一种复杂型沙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状沙丘 粒径 沙漠 沙丘 腾格里沙漠 粒度特征
下载PDF
Influence of variation of soil spatial heterogeneity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被引量:50
8
作者 LI Xinr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1期2020-2031,共12页
Numerous hypotheses and conceptional models dealing with the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or degradation processes recognize that the invasion of shrubs in grasslands i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variation of veg... Numerous hypotheses and conceptional models dealing with the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or degradation processes recognize that the invasion of shrubs in grasslands i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atterns in the grassland degradation or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is is because the invasion of shrubs in grasslands increas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vegetation and soil resources. As a result,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soil-vegetation system are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in the “fertile islands” under shrub canopies, and the soil between shrubs gradually turns into bare area or moving sand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prolonged wind and water erosion. Most of relative researches support this bio-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or the degraded process of grassland. However, as viewed from the other aspect, the shrub vegetation distributed in patches also serves as the “trigger spots” for the grassland restoration or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and this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the practices of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Nearly 50 years of succession of artificial sand-binding vegetation in the Shapotou area and the regional restoration of eco-environment are the theoretical verification and successful example for the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in the region began with the installation of sand fences and planting xerophytic shrubs relying on less than 200 mm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under the non-irrigation condition, this made the moving sand, an originally uni-formly distributed soil resource, occur the variation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rough the re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dustfall by the canopy of xerophytic shrubs, litter accumulation and cryptogamic crust development, soil-forming processes under shrub canopies were accelerated;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created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invasion and colonization of annual and perennial 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gger desert sand-binding vegetation SOIL heterogeneity succession eco-restor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干旱沙区的生态重建与恢复:沙坡头站60年重要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1
9
作者 李新荣 周海燕 +7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张景光 陈国雄 张志山 刘玉冰 谭会娟 高艳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64,共18页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量小于200mm的干旱沙漠地区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证实了通过人为促进生态恢复是可行的,创造了人类活动(治理和利用)与沙漠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探讨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模式;理论上探明了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引领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水文学研究;拓展了干旱逆境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沙坡头站已成为国际沙漠科学与荒漠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荒漠生态系统 长期生态学 生态重建与恢复 沙害治理
原文传递
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辛金元 张文煜 +1 位作者 袁九毅 刘立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1-315,共5页
基于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端进行的太阳辐射与气象要素观测,探讨晴空无云时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并利用太阳辐射观测资料,给出沙漠边缘垂直上空的大气混浊度的变化。根据4月份至9月份的观测资料,只选取天空无云(可测的太阳辐射)... 基于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端进行的太阳辐射与气象要素观测,探讨晴空无云时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并利用太阳辐射观测资料,给出沙漠边缘垂直上空的大气混浊度的变化。根据4月份至9月份的观测资料,只选取天空无云(可测的太阳辐射)的气象条件,研究沙尘气溶胶造成的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结果表明,在晴好天气约为47.0%~2.6%,平均衰减约为16.9%;在沙尘天气约为90%~10%,平均衰减约为38%;沙尘天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衰减变化较大。大气混浊度(atmosphericturbidity:τa)在晴好天气下约为0.048~0.631,平均约为0.260;沙尘天气约为0.177~2.475,平均约为0.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沙尘气溶胶 太阳辐射 大气混浊度 直接太阳辐射 气象条件
下载PDF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运动规律及其与防护体系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5
11
作者 屈建军 凌裕泉 +2 位作者 井哲帆 张克存 俎瑞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9-533,共5页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自建成运营45a以来,其有效而稳定的防护体系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公认。通过前期23a的防沙实践和后期22a的监测证实:①该地区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风沙流场,具有三组...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自建成运营45a以来,其有效而稳定的防护体系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公认。通过前期23a的防沙实践和后期22a的监测证实:①该地区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风沙流场,具有三组不同风向,主风向为W-NNW,次主风向为NE—E、WSW—S,此种风沙流场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塑造格状沙丘形态和造成对铁路危害的重要因素。②沙丘移动过程表现为格状沙丘主梁沿主风向前后摆动,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移,其移动量为2~5m·a^-1,造成风沙危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格状沙丘副梁的迅速前移,22a平均移动速度为0.527m·a^-1。合成移动方向为318.6°(NW→SE)。③从理论上考虑,前移的沙体是一种对防护体系的潜在威胁,即可能在固沙带前缘形成高大的沙堤掩埋防护体系。可是,实际上随着防护体系的建立和逐步的完善,不但有效的保障铁路的安全,而且同时也抑制了年总输沙量的25%;并改变了风沙流场的某些性质或作用,进而控制了风沙活动的方向与活动强度。在迎风坡的风蚀和背风坡的积沙致使沙丘高度相应的降低,这种变化规律具有从流沙区向固沙区逐渐衰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风沙流场 最大可能合成输沙强度 合成输沙方向 防护体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表面气流及其地貌学意义 被引量:37
12
作者 哈斯 王贵勇 董光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0-34,共5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形态与区域气流的分析表明 ,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环境。沙丘表面气流及沉积过程的观测结果 ,主梁长期处在横向气流环境 ,其形态主要受背风坡分离气流控制 ,并以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净堆积形式顺主风向迁移。...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形态与区域气流的分析表明 ,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环境。沙丘表面气流及沉积过程的观测结果 ,主梁长期处在横向气流环境 ,其形态主要受背风坡分离气流控制 ,并以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净堆积形式顺主风向迁移。副梁处在双向 -斜向气流环境 ,背风坡的附体偏向气流控制其形态和动力学过程 ,而且其强度是原始风入射角余弦的对数函数。在斜向风作用下 ,副梁迎风坡侵蚀的同时 ,背风坡中下部也发生沙粒的纵向输移且堆积于主梁背风坡 ,从而导致副梁沿年合成输沙方向延伸。由此认为 ,格状沙丘的主梁形成于主风—西北风的作用 ,而副梁是在主梁基础上并在主风和次风—东北风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的 ;其形态动力学类型应属纵向沙丘置于横向沙丘之上一种复杂型沙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格状沙丘 表面气流 动力学 地貌学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32
13
作者 马玉贞 张虎才 +1 位作者 李吉均 PachurHJ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9期871-879,共9页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壁荒漠的山地丘陵上,当时发育着针阔混交林,在古湖边缘上发育着杨柳林和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Ⅱ,约38000~31000aBP,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为以温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湖畔河边发育着草甸植被;阶段Ⅲ,约31000~30000aBP,为针叶林和寒温性高山柳丛大发展时期,气候寒温,为一冷期;阶段Ⅳ,约30000~28000aBP,为冷期过后的升温期,也是湖面扩大期,孢粉组合中藻类含量高,为草甸和沼泽植被;阶段Ⅴ,28000~23000aBP,孢粉组合显示出丘陵山地上发育温带柏和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平原上生长着草原植被,湖畔、河边有柳林分布,气候较温暖湿润,但较阶段Ⅰ略干。此剖面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古里雅及格陵兰冰芯δ18O所记录的同期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 气候 晚更新世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草方格固沙林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8
14
作者 罗雅曦 刘任涛 +1 位作者 张静 常海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5-535,共11页
为了明确草方格人工固沙造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2016年(1 a)、2013年(4 a)和1987年(30 a)草方格固沙林为研究样地,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CK),研究了草方格固沙造林后植被... 为了明确草方格人工固沙造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2016年(1 a)、2013年(4 a)和1987年(30 a)草方格固沙林为研究样地,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CK),研究了草方格固沙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00~250、250~500μm土壤颗粒含量较高,分别为42.5%~80.1%、12.5%~42.2%; 50~100μm土壤颗粒含量居中,为0.2%~20.8%;<2和2~50μm的土壤颗粒含量次之,分别在0~1. 3%和0~22. 7%;而500~1000μm的土壤颗粒含量较低,在0.3%以下.<2和2~50μm土壤颗粒仅在30 a固沙林有分布; 50~100μm土壤颗粒分布为30 a最高,4 a和1 a居中,而CK最低; 100~250μm土壤颗粒分布依次为4 a>1 a>CK>30 a; 250~500μm土壤颗粒分布为CK>1 a>4 a>30 a;但500~1000μm土壤颗粒在各样地分布均较少,且不同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为0.54~2.59,并且不同样地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30 a最高,4 a与1 a居中,而CK最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粉粒、极细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中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 H和含水量无相关性.土壤中<2、2~50、50~100μm颗粒与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250~500μm土壤颗粒与上述4个土壤指标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500~1000μm土壤颗粒与土壤含水量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地区利用草方格进行人工固沙植被建设,可有效促进土壤颗粒细粒化,长期演变导致土壤黏粒和粉粒及土壤分形维数显著增加,促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和促进沙漠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造林固沙 土壤颗粒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分形维数 草方格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及人工培养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田桂泉 白学良 +1 位作者 徐杰 王先道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4-169,共6页
通过藓类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和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生物 结皮层形成过程中优势成分真藓(Bryum argenteum)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层人工去除后在3-4 年内70%的样方基本恢复,在此过... 通过藓类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和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生物 结皮层形成过程中优势成分真藓(Bryum argenteum)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层人工去除后在3-4 年内70%的样方基本恢复,在此过程中真藓主要靠茎叶碎片传播和繁殖;通过分株法、撒茎叶法培养的真藓在1个 月后长满整个样地,主要通过如下方式繁殖--茎的碎片连续分枝可产生小植株,茎、叶均可产生原丝体,由原丝 体发育产生小植株,小植株又可再生原丝体,如此反复产生新植物体,这一过程是野外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过 程中真藓主要的繁殖途径。与室内培养中真藓的繁殖特性相比较,野外培养的真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原丝体较 粗壮,分枝多,但在两种条件下的繁殖特性相同,能够揭示该地区自然条件下藓类植物萌发和定居的繁殖机理。该 研究为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及治理受损结皮层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藓类植物结皮层 自然恢复 人工培养 繁殖生物学 真藓 生物结皮层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西部和西南部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 被引量:34
16
作者 张正偲 董治宝 +1 位作者 钱广强 罗万银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8-1533,共6页
腾格里沙漠西部和西南部的沙漠边缘地区位于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区域之一。利用自动气象站2009年年度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影像,对该地区的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讨论,为评价区域风沙活动... 腾格里沙漠西部和西南部的沙漠边缘地区位于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区域之一。利用自动气象站2009年年度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影像,对该地区的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讨论,为评价区域风沙活动强度,风沙地貌形态特征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腾格里沙漠西部和西南部的风况、风能环境呈自北向南逐渐变化的趋势,年平均风速西部最大,中部次之,南部最小;起沙风风向在北部以西北风和东北风为主,中部以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主,而南部以西北风为主,东南风很少。研究区的北部为高风能环境,中部和南部为低风能环境。研究区的沙丘类型主要为格状沙丘,在沙漠边缘的部分地区为新月形沙丘链,南部为植被线形沙垄,其主要是由地形作用形成的,沙垄之间为新月形沙丘链。风能环境、沙源和植被共同影响沙丘的形态参数,研究区中部的风能比南部大,沙源比南部多,植被比南部少,因此,格状沙丘主梁之间的间距要比南部新月形沙垄的间距大。格状沙丘的走向近似相同,均在205°~225°之间。研究区南部有范围较大的植被线形沙垄,其间距在0.8~2.0km之间,平均间距为1.37km;走向为近似南北(164°~17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风能环境 沙丘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发育阶段横向沙丘粒度特征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超 董治宝 崔徐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选取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风沙观测场内经人工平整后流动沙地上出现的新生横向沙丘和观测场外围未经人工干预的原始横向沙丘,采集了其表层的沉积物进行试验分析,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沙丘之间和沙丘表层不同部位之间沉积物粒度组成的空间差... 选取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风沙观测场内经人工平整后流动沙地上出现的新生横向沙丘和观测场外围未经人工干预的原始横向沙丘,采集了其表层的沉积物进行试验分析,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沙丘之间和沙丘表层不同部位之间沉积物粒度组成的空间差异及其所反映的近地层风沙运动过程。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横向沙丘以细沙为主(53.87%),其次为中沙(42.57%),粗沙和极细沙含量很少;新生沙丘表层沙粒的平均粒径(1.98Φ)略大于原始沙丘(2.16Φ),而分选性都很好。两类沙丘的偏度都表现为近对称,峰度都表现为中等类型;由于沙丘所处发育阶段和尺度不同,即使在同一种风能环境下,两类沙丘及其表层不同部位沙粒的粒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沙丘 原始沙丘 粒度 风沙流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地下水水化学形成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2
18
作者 丁贞玉 马金珠 何建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8-957,共10页
以邓马营湖区为核心,对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地下水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运用PHREEQC2.0软件反向模拟沿运移路径地下水的补给机理及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受水文地质条件制约,从山前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区深入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再到... 以邓马营湖区为核心,对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地下水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运用PHREEQC2.0软件反向模拟沿运移路径地下水的补给机理及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受水文地质条件制约,从山前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区深入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再到邓马营湖区中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从HCO3-—Ca2+—Mg2+型过渡为Cl-—SO24-—Na+—Mg2+型再过渡到HCO3-—SO42-—Na+型。其影响因素基本包括:溶滤与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以及微弱的混合作用和地下水补给水源水化学成分控制。矿物饱和指数以及反向水文化学地球化学模拟的结果显示,由西南向东北沿水流方向各物质溶解沉淀情况复杂,除斜长石与方解石外,岩盐、石膏、白云石等浓缩沉淀显著,表明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演化 反向模拟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部野外风沙流观测 被引量:32
19
作者 张正偲 董治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3-980,共8页
风沙流是一种沙粒的群体运动,是风沙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风沙流研究,能够为风沙运动理论与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由于自然界风的阵性、地表湿度、下垫面属性和风程长度等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对风沙流运动的影响,以及长期野外... 风沙流是一种沙粒的群体运动,是风沙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风沙流研究,能够为风沙运动理论与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由于自然界风的阵性、地表湿度、下垫面属性和风程长度等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对风沙流运动的影响,以及长期野外观测的限制,对风沙流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完善。本文依据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2005—2009年的长期观测资料,采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对5种风沙流通量研究常用的拟合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指数函数模型(q(z)=ae-z/b)是平坦沙地上风沙流的最佳表示方式,该模型拟合系数a值在0~600之间,但主要分布在0~100之间,占64.40%,其次为100~150之间,占18.24%;系数b值在0~0.06之间,主要分布在0.015~0.040之间,占91.21%,其中0.025~0.030占26.37%,其次为0.030~0.035,占24.40%。风沙流中的沙粒平均跃移高度与拟合系数b相同。风沙流在运动过程中,主要在高度20cm以下传输。风沙流对地表的风蚀和堆积机率几乎是相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 野外观测 拟合模型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气溶胶光学厚度多波段遥感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张文煜 辛金元 +1 位作者 袁九毅 刘立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3-617,共5页
根据2001年4~9月份在腾格里沙漠沙坡头站进行的为期6个月的地面多波段太阳直接辐射观测结果,讨论了仪器的定标、气溶胶的不同波段光学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仪器的定标合理;腾格里沙漠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变... 根据2001年4~9月份在腾格里沙漠沙坡头站进行的为期6个月的地面多波段太阳直接辐射观测结果,讨论了仪器的定标、气溶胶的不同波段光学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仪器的定标合理;腾格里沙漠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变化有很大差别,而总体光学厚度较大,时空变化较大;但在同等条件下,各波段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不同天气状况下存在不同的气溶胶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沙尘气溶胶 太阳辐射 光学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