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断裂性质讨论 被引量:44
1
作者 汤加富 李怀坤 娄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6-436,共11页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换断层。认为郯庐断裂带可能是在“古郯庐带“的基础上于早侏罗世重新活动、白垩纪强烈活动的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左行平移断层 转换断层 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下载PDF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14
2
作者 ZHUGuang HOUMinjin +2 位作者 WANGYongsheng LIUGuosheng NIUManl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40-953,共14页
Five samples of muscovite from mylonites of the earlier Tanlu ductile shear zone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yield 40Ar/39Ar ages ranging from 178 Ma to 196 Ma. Three of them have reliable plateau age... Five samples of muscovite from mylonites of the earlier Tanlu ductile shear zone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yield 40Ar/39Ar ages ranging from 178 Ma to 196 Ma. Three of them have reliable plateau ages of 188.7±0.7 Ma, 189.7±0.6 Ma and 192.5±0.7 Ma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a syn-orogenic, sinistral strike-slip thermal event. This displacement movement derived from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Jurassic and after uplifting of high-pressure to ultrahigh-pressure slabs to the mid-crust. It is suggested that during the collision the Tanlu fault zone was an intracontinental transform fault caused by differential subduction speeds. The 40Ar/39Ar ages of mylonite whole-rock and muscovite from the later Tanlu ductile shear zone suggest another sinistral strike-slip cooling event at 128 Ma. During this strike-slip faulting, large-scale intrusion and doming uplift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Data of K-feldspar 40Ar/39Ar MDD and apatite fission-track analysis from metamorphic rocks indicate two high-speed cooling events experienced by the Tanlu fault zone, which took place at 90 Ma and 45-58 Ma respectively. They correspond respectively to two phases of extensional activitie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Eogene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the Qianshan fault-controlled basin to the eas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cooling times recorded by K-feldspar and apatite show that the uplifting in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occured earlier than tha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ccupied by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above phenomena suggest that the uplifting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o Eogene was not controlled by the Tanlu normal faulting, but as a result of the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lu fault zone Dabie orogenic belt 40Ar/39Ar age fission-track age thermal event
下载PDF
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霞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39,共4页
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位于沾化和桩东2个富生油凹陷之间、由多个潜山披覆构造组成近北西走向的大型潜山披覆构造带,该带油气分布非常复杂。通过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综合研究,分析了该带油气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受郯庐断裂... 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位于沾化和桩东2个富生油凹陷之间、由多个潜山披覆构造组成近北西走向的大型潜山披覆构造带,该带油气分布非常复杂。通过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综合研究,分析了该带油气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受郯庐断裂带走滑运动和渤海湾盆地第三纪"幕式"裂陷演化的影响,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自北向南形成不同位序的潜山披覆构造。油源条件、有效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方式,决定了由南向北含油层系增多、油藏类型逐渐复杂的油气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东地区 桩海地区 郯庐断裂带 构造演化 潜山位序 油气分布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区域应力状态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开洋 王成虎 +1 位作者 邢博瑞 李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13,共9页
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郯庐断裂带区域应力状态的研究成果,包括最大主应力方向、稳定性及动力机制分析等。郯庐断裂带北段最大主应力以NEE方向为主,中段以EW方向为主,南段以NEE方向为主。说明郯庐断裂带整体受东西方向的挤压作用,其活... 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郯庐断裂带区域应力状态的研究成果,包括最大主应力方向、稳定性及动力机制分析等。郯庐断裂带北段最大主应力以NEE方向为主,中段以EW方向为主,南段以NEE方向为主。说明郯庐断裂带整体受东西方向的挤压作用,其活动受太平洋板块和东亚大陆板块控制。研究成果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整体的应力状态,为防震减灾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应力 应力状态 最大主应力方向 断层稳定性
下载PDF
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无机天然气成藏模型——以郯庐断裂带南段双山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晓勇 刘德良 +1 位作者 陈永见 戴金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8-23,共6页
系统地研究了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规律,模拟计算了二氧化碳气的释放量。以郯庐断裂带南段双山地区接触变质带大理岩为实例,研究了碳酸盐岩变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的围岩和侵入体条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释放与围岩性质关系密... 系统地研究了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规律,模拟计算了二氧化碳气的释放量。以郯庐断裂带南段双山地区接触变质带大理岩为实例,研究了碳酸盐岩变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的围岩和侵入体条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释放与围岩性质关系密切,包括围岩的热传输性质、岩石渗透率、孔隙度和连通性等。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侵入体成分、深度、规模和产状等要素对二氧化碳释放有一定的影响,岩体侵入导致围岩破裂并产生大量孔隙,这有利于流体运移和汇聚,接触变质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形成工业二氧化碳气藏的可能。在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的圆台型模型,据此提出找寻二氧化碳气藏不一定只集中在含油气盆地中,还应该扩大到盆地以外的接触变质带地区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变质作用 圆台模型 释放规律 二氧化碳气藏 郯庐断裂带 成藏模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Crust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Lower Yangtze region: Reinterpretation of Fuliji-Fengxian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被引量:13
6
作者 BAI Zhiming WANG Chuny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9期2391-2400,共10页
The finite-difference inversion method and RayInvr technique had been employed to inter- pret the wide-angle seismic reflection/refraction data of the Fuliji-Fengxian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profile in Lower Yangt... The finite-difference inversion method and RayInvr technique had been employed to inter- pret the wide-angle seismic reflection/refraction data of the Fuliji-Fengxian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profile in Lower Yangtze region, hence the velocity structure was acquired and conclusions were sum- 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velocity model along this profi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rge layers vertically (upper, middle and lower crusts) and six blocks laterally, and this velocity distribution agrees with the feature of stable platform. (2) The depth of Moho discontinuity is 30―36 km. The thickness of the upper crust is 10.5―13.0 km, where the lateral velocity varies strongly, and the velocity increases to 6.2 km/s?1 at bottom. Besides, the velocity distribu- tions in the bottom layer of middle crust and lower crust have an apparent inhomogeneity. The velocity in upper layer of middle crust, lower layer of middle crust, lower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is 5.9―6.2, 6.3―6.4, 6.6―7.0 and 8.06―8.29 km/s?1, respec- tively. (3) On two sides of the Tanlu fault belt (TFB), the mid-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is quite different, nevertheless no apparent discrimination in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boundary topography exhibits in lower crust, hence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Jiashan segment of TFB had probably cut through whole crust in the Mesozoic, and the fault behaviour in lower crust had disappeared due to the low viscosity produced by the orogenic extension or crustal bal- ance, while the fault features in the rigid middle-uppercrust have been preserved up to the present. (4) The moderate earthquakes with Ms > 5.0 nearby Zhen- jiang are related to the deep faults extending into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earthquakes were probably induced by the energy been transferred from man- tle lithosphere to upper-mid crust along the deep faults, and aggregated at some preferable tectonic po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地壳应力 地震资料 速度结构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郯庐中段走滑断裂与新滩地区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彭存仓 张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7-230,共4页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向主干断裂带,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不仅是一条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走滑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幕次性活动,控制走滑...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向主干断裂带,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不仅是一条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走滑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幕次性活动,控制走滑断裂带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而走滑断裂又是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场所。新滩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中断,发育多条北北东和北东向雁行式走滑断裂。北北东方向的主走滑断裂主要沟通油源,是油气垂直运移的优势通道;而北东方向的派生断裂改变油气运移方向,影响油气的二次运移分配,即,主断裂控制油气运移层位及赋存深度,派生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及延伸距离。油气主要在走滑断裂带附近聚集成藏,形成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幕次活动 油气运聚 新滩地区 郯庐断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桃源韧性剪切带剪切温压条件及锆石U-Pb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微 宋传中 +4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张妍 汪佩佩 胡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7-803,共17页
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桃源韧性剪切带位于合肥市肥东县浮槎山的东麓,是郯庐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旋平移现象十分经典,走向北北东,垂直于大别造山带展布,带内大量发育高温糜棱岩。综合剪切带内基质的矿物组合、变形机制及电子探针分析结... 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桃源韧性剪切带位于合肥市肥东县浮槎山的东麓,是郯庐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旋平移现象十分经典,走向北北东,垂直于大别造山带展布,带内大量发育高温糜棱岩。综合剪切带内基质的矿物组合、变形机制及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本文得出该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550~650℃,压力在0.5GPa左右,属高温中压变质环境,剪切深度大概在20km左右,后期抬升至地表。剪切带内不同岩石分别给出了~0.8Ga、~2.0Ga、~2.5Ga的锆石U-Pb基底年龄。推断0.8Ga和2.0Ga年龄具有华南板块的特征,而2.5Ga年龄岩石兼具有华南和华北板块的属性,仍无法判断其具体来自哪个板块。此外,剪切带内发育的同构造弱变形伟晶岩脉测得年龄为129Ma,指示郯庐断裂带肥东段在129Ma仍在进行左行剪切活动,但剪切强度已大幅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桃源韧性剪切带 变形环境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周荔青 吴聿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4-339,344,共7页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断裂导油气作用 砂体导油气作用 浅层油气藏 苏北盆地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大地电磁三维成像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晔 陈小斌 +4 位作者 汤吉 崔腾发 孙翔宇 王培杰 刘钟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6-1353,共18页
本文利用覆盖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的大地电磁阵列数据,应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和印模重构方法,获得了测区可靠的三维电阻率模型.该电性模型中,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在浅部均有高阻分布,在深部电性结构显著不同,具有西低东高的... 本文利用覆盖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的大地电磁阵列数据,应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和印模重构方法,获得了测区可靠的三维电阻率模型.该电性模型中,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在浅部均有高阻分布,在深部电性结构显著不同,具有西低东高的特征,而郯庐断裂带则是两侧高低阻明显分界带;在南北方向,电性结构也存在较大不均匀性,嘉山地区呈现低阻特征,是断裂带上的电性分界点,郯庐断裂带在此处由北部的四条主断裂变成南部的两条.结合研究区地质、大地测量和地震学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作为苏鲁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高阻体陡立的西边界,切割深度超过莫霍面.嘉山地区相对低阻分割了张八岭高阻条带与苏鲁高阻体,阻碍了断层上应力的传递,造成了嘉山北、南两侧断裂带构造变形强、弱的变化,从电性结构上证实了郯庐断裂带具有分段性的特征;苏鲁高阻体南端向西偏转穿过郯庐断裂带,阻碍断层滑动,致使泗洪—嘉山段存在应力积累和断层闭锁的地震孕育环境,其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地电磁 三维电性结构 苏鲁造山带 张八岭隆起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视应力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发 戈宁 +2 位作者 王行舟 凌学书 张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61,共9页
利用安徽地区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波形分析和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分析研究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其与地震矩等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利用提取的地震震源谱数据计算得到郯庐... 利用安徽地区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波形分析和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分析研究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其与地震矩等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利用提取的地震震源谱数据计算得到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为0.05~0.9MPa,平均为0.20MPa,以此可作为该区域的背景应力水平;②时间变化显示视应力在黄海ML5.1、江西九江ML6.0及河南太康ML5.0地震前呈现持续高值异常状态,震后趋于正常水平,而江西九江6.0级地震后视应力再次出现高值异常,随后发生了安徽定远ML4.7地震,一定程度上说明郯庐断裂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高视应力水平与华东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③空间分布显示高视应力集中区与地震高辐射能区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位于嘉山—滁州段的皖、苏交界区附近和庐江县附近,该区域相继发生过定远4.7级和安庆4.8级地震,并推断认为庐江县附近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可能更大,值得高度关注;④视应力随着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大体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 地震矩 拐角频率 时空特征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肥东桃源韧性剪切带构造分析及时限探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微 宋传中 +5 位作者 李加好 任升莲 张妍 冯腊梅 李振伟 王阳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0-1058,共19页
郯庐断裂带在肥东桃源地区为一混合杂岩带,温压数据显示区域内变形变质环境为中下地壳构造环境。本文对剪切带的应变大小、应变速率、涡度以及应力场等构造特征进行分析测量,结果显示该剪切带所受应力方向为170°左右,夹角为40&#... 郯庐断裂带在肥东桃源地区为一混合杂岩带,温压数据显示区域内变形变质环境为中下地壳构造环境。本文对剪切带的应变大小、应变速率、涡度以及应力场等构造特征进行分析测量,结果显示该剪切带所受应力方向为170°左右,夹角为40°~50°,并以简单剪切为主,其变形矿物被拉长。此外,带内发育的长英质糜棱岩流体以及伟晶岩流体均发生同构造变形,本文结合前期年代学研究结果,整合出了3种不同流体之间的关系,并有效限定出带内韧性剪切活动发生在140~124 Ma之间。同时,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年代学数据统计,发现郯庐断裂带肥东段主要记录了早白垩世的剪切活动,而大别造山带东缘、苏鲁西缘分别记录了同造山年代学数据,断裂带中南段在年代学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反映出郯庐断裂带递进变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解析 同构造变形流体 锆石U-Pb年代学分布
下载PDF
再论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基于结构、属性、过程与动力学的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传中 李加好 +5 位作者 李海龙 李振伟 袁芳 葛粲 王阳阳 陈守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5-663,共19页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现象经典、结构复杂、过程清晰,是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有时空联系的多种构造的集中展现。该构造结的主要内涵包括:1) 3大构造类型:大陆造山带(大别造山带)、陆缘剪切带(郯庐断裂带)和陆内热点(下扬子热点);2) 3大应...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现象经典、结构复杂、过程清晰,是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有时空联系的多种构造的集中展现。该构造结的主要内涵包括:1) 3大构造类型:大陆造山带(大别造山带)、陆缘剪切带(郯庐断裂带)和陆内热点(下扬子热点);2) 3大应力方式:华南和华北两大板块近SN向的挤压,太平洋板块作用下东亚陆缘剪切和中国东部伸展背景下的下扬子热点;3) 3大转换机制:特提斯与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体制转换,中生代从SW-NE向到近S-N 向再到SE-NW 向的挤压方向转换,区域性的挤压应力作用向伸展应力作用的应力方式转换。可见,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结构、属性和演化过程完整记录了中生代以来变化有序的构造演化和丰富多样的构造属性,展示了区内复杂连续的动力学系统背景下的深部过程与浅表响应,揭示了全球性特殊的岩石圈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构造结 大别造山带 郯庐断裂带 热点 深部过程
下载PDF
郯庐断裂渤南段各分支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述光 韦阿娟 +2 位作者 王粤川 赵志平 吴庆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5-389,共15页
通过对郯庐断裂渤南段3个分支几何构造样式、断裂活动速率和伸展量、优势伸展方向等运动学特征,以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与之对应的斜向伸展-弱走滑改造、斜向伸展-强走滑叠加、持续强走滑拉分3种构造成因类型,并阐... 通过对郯庐断裂渤南段3个分支几何构造样式、断裂活动速率和伸展量、优势伸展方向等运动学特征,以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与之对应的斜向伸展-弱走滑改造、斜向伸展-强走滑叠加、持续强走滑拉分3种构造成因类型,并阐明了不同成因演化模式对圈闭形成、储层发育和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各分支构造一成藏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渤海南部海域处于地幔隆升导致的南北向引张和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形成的北东向右旋剪切双重应力场中,郯庐断裂的3个分支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但各个时期局部应力场的不同导致了它们构造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和控制了各分支在油气聚集时期、层位、规模等方面的成藏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新生代 伸展构造 走滑断层 演化特征 油气聚集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地壳活动新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薄万举 杨国华 +3 位作者 谢觉民 郭良迁 王若柏 华彩虹 《东北地震研究》 1996年第4期1-10,共10页
在多期大面积水准复测资料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复测资料,并首次结合苏鲁皖三省的跨断层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和郯庐带地震台的形变监测资料进行了全时空地、系统地分析,给出了全部有异常活动并去掉长趋势线性项的观测值曲线。结合... 在多期大面积水准复测资料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复测资料,并首次结合苏鲁皖三省的跨断层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和郯庐带地震台的形变监测资料进行了全时空地、系统地分析,给出了全部有异常活动并去掉长趋势线性项的观测值曲线。结合地质构造,对其异常活动性质进行了逐一的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上的断层活动自1991年以来有加强的趋势,而大面积形变资料显示该区域地壳在1991年前后开始反向上升,同时,郯庐断裂带上的形变监测台站近期又出现了较多的异常变化,这充分说明该区域的地壳活动在加强,即郯庐断裂带在活动。另外,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各地震活跃期在我国大陆有逐步东移的迹象。这些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进一步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断层活动 地震 地壳活动
下载PDF
华东地区地震成组和迁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汤兰荣 高建华 曾新福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92,共7页
本文对华东地区的地震成组和迁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700年以来华东地区可划分为四个地震活跃幕,地震较完整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内陆5级以上地震空间成组特征明显;郯庐带以西(包括郯庐带)和郯庐带以东地区4级以上地震时序上具... 本文对华东地区的地震成组和迁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700年以来华东地区可划分为四个地震活跃幕,地震较完整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内陆5级以上地震空间成组特征明显;郯庐带以西(包括郯庐带)和郯庐带以东地区4级以上地震时序上具有成组发生的特点;1900年以来郯庐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具有自南向北定向迁移特征;1993年以来华东内陆郯庐带及周边200km范围内的ML4以上地震分三组活动且自西向东迁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东地区今后的地震趋势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郯庐带 地震活跃幕 成组活动 华东地区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地震波衰减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发 戚浩 +2 位作者 程鑫 王琐琛 倪红玉 《华南地震》 2012年第4期37-44,共8页
利用安徽省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单震多台拟合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地震波的振幅衰减系数K值和卓越频率衰减系数α值,分析研究K值和α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与华东地区中强震之间的对应关系及与QC值的相关... 利用安徽省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单震多台拟合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地震波的振幅衰减系数K值和卓越频率衰减系数α值,分析研究K值和α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与华东地区中强震之间的对应关系及与QC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和震后趋势判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衰减特征 卓越频率
下载PDF
A study on neogene volcanic landforms of the middle Tanlu fault belt
18
作者 HAN Mei (Geography Depart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0年第4期121-128,共8页
The west block of the middle belt of TanLu fault belt is one of the areas where volcanic landform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This paper divides the volcanic landforms into four grades according to formation, morphology,... The west block of the middle belt of TanLu fault belt is one of the areas where volcanic landform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This paper divides the volcanic landforms into four grades according to formation, morphology, and ingredient of matter. Lava cone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based on the force of top-support and the fluid form of magma: the arc-projecting type and spring-spilling type. Furthermore, the courses of development of volcanic landform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form and strength of volcanic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canic landforms NEOGENE tanlu fault belt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对汶川地震波的隔震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永林 朱升初 张金川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6期666-670,共5页
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由几务平行的深大断裂构成。地震波传播通过郯庐断裂带会产生多次的反射与折射,适当的条件下会产生断层隔震效应。本文报告了江苏地区在汶川地震中的人员反应,根据弹性波传播理论分析了江苏境内的汶川地震记录。分... 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由几务平行的深大断裂构成。地震波传播通过郯庐断裂带会产生多次的反射与折射,适当的条件下会产生断层隔震效应。本文报告了江苏地区在汶川地震中的人员反应,根据弹性波传播理论分析了江苏境内的汶川地震记录。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嘉山以北为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几条平行的深大断裂有隔震效应,汶川与嘉山南侧的连线形成一条地震动屏蔽线。在此线以北,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阻碍了地震波的传播,其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并为郯庐断裂带屏蔽的强震观测台如宿迁台、新沂台和淮安台都没有触发,这表明了郯庐断裂带对地震波的隔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汶川地震 地震波
下载PDF
从地震信息看新生代郯庐断裂带的展布与活动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克绳 胡平 党晓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0-251,共12页
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张扭走滑构造带。利用地震信息分析地质结构,可将其分为南、中、北三大段和七亚段。按其影响范围的规模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地质结构是"两凹夹一隆&qu... 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张扭走滑构造带。利用地震信息分析地质结构,可将其分为南、中、北三大段和七亚段。按其影响范围的规模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地质结构是"两凹夹一隆",狭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则指高垒带与两侧(邻)的断层组合。断裂带内外都发育有反转、花状构造。狭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走向为NNE,仅在嘉山以南为NE向,其两侧的前新近纪断层大体上都为EW、NE和NEE走向,与狭义郯庐断裂呈锐角相切。古近纪构造层中,由南到北郯庐断层两侧箕状断陷边界都由生长断层所组成,说明郯庐断裂两侧的古近纪断陷应属拉张盆地,并非拉分盆地,郯庐古近纪断裂动力学是拉张而非拉分构造应力场。古近纪构造层在拉张翘倾运动中叠加了右旋走滑地质应力,这种右旋走滑应力是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的结果。中生代郯庐断裂的动力学表现为库拉板块向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左旋平移现象。郯庐断裂NE向平移走滑与北西向隐蔽断裂的相交处是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部位,因此,应特别重视对高丽营北东向生长断层与渤中—孙河—南口北西向隐蔽断层相交处地震动向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郯庐断裂 狭义郯庐断裂 拉张应另 拉分应力 监视天然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