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 被引量:10
1
作者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8-126,共9页
作为孔子一生事业之象征,《春秋经》产生于华夏古典文明第一次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体例与形式、取材与内容、大义与微言等方面观照,这部以编年史形式出现的儒学经典,与现代学科系统中的文化史,有诸多相通之处。《春秋》一书于后世之... 作为孔子一生事业之象征,《春秋经》产生于华夏古典文明第一次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体例与形式、取材与内容、大义与微言等方面观照,这部以编年史形式出现的儒学经典,与现代学科系统中的文化史,有诸多相通之处。《春秋》一书于后世之历史影响,是这部经典之作精神文化价值的深切体现。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的现代诠释,对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史的撰写,亦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春秋》 文化史 东周 精神资源
下载PDF
数字人文下的先秦古汉语关键词抽取应用——以《春秋经传》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秦贺然 王东波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7-105,共9页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强调计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发展。古汉语典籍是人文学科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化后的《春秋经传》典籍进行关键词抽取探究,从而分析春秋经传的关键词分布情况。本文利用了三...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强调计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发展。古汉语典籍是人文学科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化后的《春秋经传》典籍进行关键词抽取探究,从而分析春秋经传的关键词分布情况。本文利用了三种关键词抽取算法,分别是基于无监督的TextRank算法、经典传统TF-IDF算法和LDA主题模型算法。基于Pooling的评价方法发现TextRank算法抽取的关键词结果更好,准确率达到84%。传统的TF-IDF算法和LDA主题模型算法准确率分别为62%和74%。同时,根据所抽取的关键词,可以发现春秋经传的记事内容主要围绕在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TextRank 关键词抽取 《春秋经传》
下载PDF
“大一统”学说的构建与中华民族形成进程中的观念认同 被引量:3
3
作者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9,共11页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大一统” 董仲舒 民族交融
下载PDF
孔子修《春秋》说的由“述”而“作”之变——一种文献形成史角度的阐释
4
作者 党万生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从文献形成史的角度来考察,孔子于《春秋》,从其史料来源于鲁《春秋》言,是论次;从其义例和笔法主要依据旧法来说,是因袭;从其大量删削鲁《春秋》常见条目和内容,以及改易部分辞句,统一义例来说,是修订;从其实际上由此确立一种义法精神... 从文献形成史的角度来考察,孔子于《春秋》,从其史料来源于鲁《春秋》言,是论次;从其义例和笔法主要依据旧法来说,是因袭;从其大量删削鲁《春秋》常见条目和内容,以及改易部分辞句,统一义例来说,是修订;从其实际上由此确立一种义法精神、修史原则,使自己主要用以教学的《春秋》成为战国中期及以后士人认识春秋时代的主要典籍和依归说,则是创作。孔子由“述而不作”的思想方法出发,终能制作“六经”,垂法后世,也体现了春秋晚期私学兴起、诸子方兴时代述作观念和著述模式转变中的过渡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春秋》 述而不作 春秋笔法
下载PDF
《三国演义》的“春秋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
5
作者 胡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24-129,共6页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字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q...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字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春秋特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春秋》 “春秋大义” 孔子 春秋特征
下载PDF
春秋时期鲁国历法考 被引量:3
6
作者 关立行 关立言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春秋》为鲁国天文历法的研究提供了纵向对勘的资料 ,春秋时期是由观象授历到科学历法过渡的重要阶段。春秋鲁国人在确定岁首和探索置闰规律上功不可没 ,但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春秋鲁国历法仍然是一部正自不拘、闰余乖次、有失规范的... 《春秋》为鲁国天文历法的研究提供了纵向对勘的资料 ,春秋时期是由观象授历到科学历法过渡的重要阶段。春秋鲁国人在确定岁首和探索置闰规律上功不可没 ,但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春秋鲁国历法仍然是一部正自不拘、闰余乖次、有失规范的历法。同时春秋人在天文观测方面亦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春秋》 鲁国历法 春秋时期 中国 观象授历 古代历法 天文历法 科学历法
下载PDF
吕本中《春秋》思想研究
7
作者 赵洪彪 陈良中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2,63,共7页
结合吕本中著述内容可确证《春秋集解》援引“吕氏曰”中的“吕氏”为吕本中。吕本中作为宋代以道学解经的先驱,对《春秋》见解独到。吕本中治《春秋》反对汉代考辨及以意解经,主张以道学解经、引经解经。其对天命、修养论等问题的讨论... 结合吕本中著述内容可确证《春秋集解》援引“吕氏曰”中的“吕氏”为吕本中。吕本中作为宋代以道学解经的先驱,对《春秋》见解独到。吕本中治《春秋》反对汉代考辨及以意解经,主张以道学解经、引经解经。其对天命、修养论等问题的讨论推动了道学向理学的进一步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本中 《春秋》 道学
下载PDF
《春秋》三传女性人物的人文计算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浏 黄水清 +3 位作者 孟凯 李斌 王东波 苏新宁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09-123,共15页
[目的/意义]基于古籍数字化和古文智能处理的古籍人文计算研究,是近年来古文信息处理的新焦点,而以数据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方法能为古籍相关的传统研究问题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方法/过程]以《春秋》三传中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以多角度... [目的/意义]基于古籍数字化和古文智能处理的古籍人文计算研究,是近年来古文信息处理的新焦点,而以数据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方法能为古籍相关的传统研究问题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方法/过程]以《春秋》三传中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以多角度的女性人物知识标注为数据来源,进行了包括女性人物"姓、国、氏"、排行、谥号、尊称和年份分布的女性人物知识量化分析,以及以女性人物知识为线索的以联姻参与度为主的诸侯国联姻关系量化分析。[结果/结论]对《春秋》三传女性人物进行了新角度的解读,提供了一种可度量、可视化的研究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数据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人文计算 女性人物 《春秋》三传 数字人文
原文传递
以圣统贤:《春秋》贤者形象的建构与辨证
9
作者 徐建勇 王佩琼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通过对《春秋》贤者形象的考察,可以发现《春秋》中季札、子产、管仲等人,以其才学、才智、才干为本国图谋政治而被誉为贤者;这种贤者形象又有因重常而失之权中、因实用而具有破坏性、因国家和地域的局限而各自为政的阙失。德与才内通... 通过对《春秋》贤者形象的考察,可以发现《春秋》中季札、子产、管仲等人,以其才学、才智、才干为本国图谋政治而被誉为贤者;这种贤者形象又有因重常而失之权中、因实用而具有破坏性、因国家和地域的局限而各自为政的阙失。德与才内通、圣与贤统一标准提出,使得后世得以矫正这些昔日贤者身上的道德罅漏。使重新定位他们的贤者身份十分必要。为此,《春秋》当时及后世诸传用“以圣统贤”的指引和“以贤成圣”的追求为道德理想提供终极指向,并为现实政治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下载PDF
康有为“三世说”对董子《春秋》学之阐发
10
作者 杨济襄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0-27,43,共9页
康有为在戊戌政变游走海外后,对公羊学里所主张之“三世”说有了新的阐释。他不从“事与文”来解经,而从董子“《春秋》无达辞,以义为尚”去发挥《春秋》大义,对《礼记》谓《春秋》之教为“属辞比事”不以为然。康有为以孔子之仁为核心... 康有为在戊戌政变游走海外后,对公羊学里所主张之“三世”说有了新的阐释。他不从“事与文”来解经,而从董子“《春秋》无达辞,以义为尚”去发挥《春秋》大义,对《礼记》谓《春秋》之教为“属辞比事”不以为然。康有为以孔子之仁为核心,畅论三世之变,不拘泥于“事与文”之解经方式,而落实在仁治的文明进化。在西汉董仲舒、东汉何休二人不同的解经路线上,康有为无疑倾向于董仲舒。聚焦于康有为的三世新诠与董子《春秋》学之关联,厘清康有为“三世说”的特殊见解与相关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康有为 三世说 公羊学 《春秋》
下载PDF
《春秋》“雨木冰”异象书写的汉、宋学诠释进程
11
作者 何潇 刘明坤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春秋》为灾异言说之肇始,而异常气象是灾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雨木冰”为例,《春秋》三传起初目的是正人事仪则,而汉儒通过“天人感通”之说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加强了灾异的神秘感验性,更以京氏易等术数思想使得神异的主观随意性解说... 《春秋》为灾异言说之肇始,而异常气象是灾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雨木冰”为例,《春秋》三传起初目的是正人事仪则,而汉儒通过“天人感通”之说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加强了灾异的神秘感验性,更以京氏易等术数思想使得神异的主观随意性解说变得固定化和学理化,从而形成了后代“木冰兆凶,应验在大臣”的固定认知,透露着汉代的类感思维与灾异说“以果觅因”的特质。宋人之学重义理,对于雨木冰现象有了较为合理的认识,更掀起对“正朔”问题的讨论,体现出理学的正面影响。但宋学穿凿义理之弊,又造成了异象诠释变得支离。在汉、宋之学的共同影响下,雨木冰的诠释既有符合万物之理的一面,又长期未脱离占验的神秘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雨木冰 灾异说 天人感通 京房易学 汉宋之学
下载PDF
坐标内外的董仲舒——评黄铭《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学研究》
12
作者 刘禹彤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71-177,190,共8页
在哲学和史学等领域,董仲舒研究已然成果丰硕。2023年出版的黄铭《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学研究》一书,则明确回到传统经学研究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董仲舒的另一个面相。《春秋》是属辞比事之学,故黄铭认为辞例是理解《春秋》的不二... 在哲学和史学等领域,董仲舒研究已然成果丰硕。2023年出版的黄铭《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学研究》一书,则明确回到传统经学研究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董仲舒的另一个面相。《春秋》是属辞比事之学,故黄铭认为辞例是理解《春秋》的不二法门。董仲舒作为汉代景、武之际的《春秋》学博士,但董生《春秋繁露》中的辞例向来不受重视,因此不同于以往研究,黄铭首先梳理董仲舒的辞例,并以之为统贯董氏《春秋》学的纲领。同时,何休《公羊解诂》作为两汉唯一一套完善的《春秋》辞例之学,必须依托何休才能更好地理解董仲舒,此即黄铭所谓“推何演董”。诚然,回到经学研究的视野中,何休便是董仲舒研究最重要的参考坐标,但在何休的观照下,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以及天哲学等问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历史偏差,值得我们进一步省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铭 董仲舒 何休 《春秋》 公羊学 《春秋》决狱 天学
原文传递
《春秋》的“早期书写”特征与中国史学精神
13
作者 赵敏俐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39-50,F0002,共13页
作为中国现存传世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虽然仅有2万余字,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辑录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大事,但是因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容,被列入儒家“六经”。它以“元年,春,王正月”为开头的大纲式书写,包含了自... 作为中国现存传世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虽然仅有2万余字,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辑录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大事,但是因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容,被列入儒家“六经”。它以“元年,春,王正月”为开头的大纲式书写,包含了自三代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意识。《春秋》简明扼要的书写形式,包含着中华民族从早期书写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经验,在长久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高度的思想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它那“笔则笔,削则削”的书写原则和文字技巧,蕴含了丰富的《春秋》大义,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史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编年体 大一统 早期书写 史学精神
下载PDF
“情”在儒家伦常秩序中的地位——以胡安国《春秋传》为例
14
作者 徐建勇 张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胡安国《春秋传》以“情”为基点,通过“爱”与“畏”两种本真情之样态运作,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了五伦亲疏格局和三伦社会政治治理次序,为宗法秩序的正当性找到了情感认同根基。基于此,胡安国又以“父子”这根人伦主轴为发端,通过... 胡安国《春秋传》以“情”为基点,通过“爱”与“畏”两种本真情之样态运作,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了五伦亲疏格局和三伦社会政治治理次序,为宗法秩序的正当性找到了情感认同根基。基于此,胡安国又以“父子”这根人伦主轴为发端,通过对“孝”与“敬”的进一步伸张,以家庭秩序等差建构为起点支持,以此达成政治秩序建构之目的。为规范伦常秩序运行的实践路径,胡安国遵循“称情节文”的逻辑理路,通过礼与情的互动,最终以“乐”使二者沟通并契合,为伦常秩序的合理性提供治世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儒家 伦常秩序
下载PDF
解读《史记·晋世家》和司马迁的“春秋”
15
作者 倪豪士 刘城(译) 刘桂兰(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5-35,共11页
在《史记·晋世家》的编撰中,司马迁自由支配和运用着《春秋》三传。司马迁主要依靠《左传》,但在试图重述某些事件时,常常会综合参考《春秋》三传,其中一些文本重述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春秋》经传。这种文本重述通常涉及缩写... 在《史记·晋世家》的编撰中,司马迁自由支配和运用着《春秋》三传。司马迁主要依靠《左传》,但在试图重述某些事件时,常常会综合参考《春秋》三传,其中一些文本重述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春秋》经传。这种文本重述通常涉及缩写原文,但有时似乎不够细致,以致于《史记》相关记载的语意表达会模糊不清。由此推测,在《史记》的编撰过程中,有助理或抄写员参与其中。另外,司马迁的时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文本”,而只有口述传统和各种不便携带的书写载录(在丝绸或竹简上),司马迁所理解的“春秋”就是他所研习、记诵并阅读的与经典文本《春秋》相关的所有书面和口述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晋世家》 司马迁 《春秋》
下载PDF
从圣王到圣人——从孔子作《春秋》看孔孟的人格建构
16
作者 鲍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3,共11页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孔子是否为《春秋》作者的问题存有争议。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图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证明孔子确为其作者。文王之后,其子武王与周公分别继承“君”位与“师”位。孔子认为“师”,而非“君”才是“天命”的承接者。基于此...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孔子是否为《春秋》作者的问题存有争议。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图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证明孔子确为其作者。文王之后,其子武王与周公分别继承“君”位与“师”位。孔子认为“师”,而非“君”才是“天命”的承接者。基于此,自视斯文在兹的孔子受命而作《春秋》,经此“僭越”完成了对传统“德行—政权”二元结构的改造,一个“德行—人格”的新结构于是诞生。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辨析“师”与“臣”的身份差异,强调了“师”高于“君”的地位。同时,他将孔子推上了无可无不可的“圣之时者”的高位,以彰显其作《春秋》的历史意义。通过圣化孔子,孟子建立起一个超越政权与道德束缚的“最高人格”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春秋》 最高人格
原文传递
“直道”与“曲笔”:朱子《春秋》学基本精神探微
17
作者 王新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8-97,120,共11页
朱子于《春秋》未尝有专著问世,然朱子《春秋》学实存在非常丰富的内容,且无不吻合于其理学的基本精神。简而言之,朱子将《春秋》理解为孔子“圣人之心”的自然流露,相比于后世学者以“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论《春秋》,孔子《春秋》... 朱子于《春秋》未尝有专著问世,然朱子《春秋》学实存在非常丰富的内容,且无不吻合于其理学的基本精神。简而言之,朱子将《春秋》理解为孔子“圣人之心”的自然流露,相比于后世学者以“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论《春秋》,孔子《春秋》的基本精神在于“但据直书而善恶自著”——圣人与学者之间存在着“直道”与“曲笔”的基本分别。由此,朱子主张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去体认圣人《春秋》“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的宗旨,而反对通过前代学者的“条例”之学“委曲”地理解《春秋》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春秋》 圣人之心 直道与曲笔 条例
下载PDF
万斯大《春秋》学中的政治秩序思想解析
18
作者 黄宁宁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8-106,共9页
政治秩序是万斯大《春秋》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从王道之尊、君臣之义、立嗣之正三个方面考察,其核心思想是正名分、重公义与通权变。万斯大推尊周王室的权威,也重视侯伯之政的作用,以维系天下的秩序与安定;坚守君臣名分,对世卿与弑逆之... 政治秩序是万斯大《春秋》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从王道之尊、君臣之义、立嗣之正三个方面考察,其核心思想是正名分、重公义与通权变。万斯大推尊周王室的权威,也重视侯伯之政的作用,以维系天下的秩序与安定;坚守君臣名分,对世卿与弑逆之臣有严厉的批评,但是对违礼悖德的国君也不加宽宥;坚持以正立嗣,同时强调政治公义,提出立贤与改立新君的主张。万斯大的政治秩序思想既是对《春秋》学所作的疏正,又是激于明清鼎革的时势,以探讨治乱兴衰之由,有着深湛的思考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斯大 《春秋》 正名分 重公义 通权变
下载PDF
“文本诠释”与“现实投射”:杜预、范宁《春秋序》中的历史与建构
19
作者 许超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将“《春秋》始于隐”指向周平王与鲁隐公时间上的相接,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亦承其说,但二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杜预在强调时间相接的同时,亦将鲁隐公视为让国之贤君,从而将鲁隐公比之周公,对其有再兴东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将“《春秋》始于隐”指向周平王与鲁隐公时间上的相接,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亦承其说,但二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杜预在强调时间相接的同时,亦将鲁隐公视为让国之贤君,从而将鲁隐公比之周公,对其有再兴东周的期待;但在《穀梁》的脉络下,范宁不能将鲁隐公视为贤君,而只能冀望于孔子的“将来法”。也就是说,在杜预、范宁笔下,周公、孔子产生了不同的位阶,“圣人制作”的主体也就随之改变,从而形成了“再造中兴”与“俟诸将来”两种不同的期待。究其实,则是西晋初“绍开中兴”与东晋末“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在杜预、范宁文本中的投射,从而产生了二者对《春秋》与“圣人”的不同解读与诠释。但二者对《春秋》的解读并不仅仅是“知人论世”,更是要“知事用世”,期待《春秋》由经典文本进入历史世界,从而使现世走向《春秋》所昭示的“王道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杜预 范宁 孔子 周公
下载PDF
经学诠释视域下的董仲舒“以德解经”思想
20
作者 袁新国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3-38,共6页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解经历史中具有继往开来之地位,继承先儒“以德解经”之思想,提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天”的解经理论。以此为解经宗旨,以《春秋》经为着重点,认为“德”为“六经”之大义,...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解经历史中具有继往开来之地位,继承先儒“以德解经”之思想,提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天”的解经理论。以此为解经宗旨,以《春秋》经为着重点,认为“德”为“六经”之大义,包含仁、义、礼、智、信、中、和等诸德,总结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并由通经而致用,提出君圣合一之君德、以德为国之德治和待教而善之德教,形成了自己“以德解经”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六经 《春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