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运移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蓝先洪 张训华 张志珣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60,共8页
依据南黄海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对南黄海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运移作了深入的探讨。南黄海中、西部主要物质来源为黄河输送的物质,但该区域也不排除来自于黑潮系统所带来的远洋物质。南黄海南端北纬33°以南区域... 依据南黄海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对南黄海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运移作了深入的探讨。南黄海中、西部主要物质来源为黄河输送的物质,但该区域也不排除来自于黑潮系统所带来的远洋物质。南黄海南端北纬33°以南区域沉积物来源主要为长江源沉积物;南黄海东部沉积物明显受来自朝鲜半岛物质的影响,但南黄海东部泥质区地球化学表明长江物质在该区域也有一定贡献,也包含部分被海水侵蚀的朝鲜半岛沿岸基岩和海底基岩及黑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运移 沉积物 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夏季若干水文特征和环流的分析 被引量:54
2
作者 邹娥梅 郭炳火 +2 位作者 汤毓祥 李载学 李兴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0-348,共9页
利用“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1 997年 7月航次和“黄海综合环境调查”1 998年 8月航次观测所得的CTD资料 ,对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夏季的水文特征和特大洪水年长江冲淡水扩展特征进行探讨。同时还根据夏季所施放的卫星跟踪漂流浮... 利用“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1 997年 7月航次和“黄海综合环境调查”1 998年 8月航次观测所得的CTD资料 ,对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夏季的水文特征和特大洪水年长江冲淡水扩展特征进行探讨。同时还根据夏季所施放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轨迹、底层人工水母的漂移路径及等密面深度的分布对夏季环流作了阐述 ,提出夏季南黄海环流并非单一的气旋式系统 ,其内部还存在着气旋、反气旋的多个较小的环流 ;东海北部交替出现气旋、反气旋涡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水文特征 潮致冷水域 气旋 环流 涡旋 漂流浮标
下载PDF
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被引量:50
3
作者 刘录三 李新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2,共7页
根据 2 0 0 0年 1 0月和 2 0 0 1年 3月在 1 2 1°— 1 2 5°E、33°— 36°N海域范围内的 1 7个取样站采集的 482号采泥样品和 5 4 6号拖网样品共计 2 72种动物 ,经实验室鉴定、称重、计数、计算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海... 根据 2 0 0 0年 1 0月和 2 0 0 1年 3月在 1 2 1°— 1 2 5°E、33°— 36°N海域范围内的 1 7个取样站采集的 482号采泥样品和 5 4 6号拖网样品共计 2 72种动物 ,经实验室鉴定、称重、计数、计算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春季和秋季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 ,在 2 72种大型底栖生物中 ,多毛类 84种 ,软体动物 76种 ,甲壳动物 83种 ,棘皮动物 2 9种。从分析结果看 ,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而生物量却变化很大 ,秋季的生物量远高于春季。这与底栖生物在春季繁殖 ,多为幼体或低龄个体 ,而秋季基本长大成熟有关。与 1 95 9— 1 96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南黄海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比较 ,表明当前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格局和生态学特点没有根本的改变 ,但春季的生物量较 1 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南黄海 分布 春季 秋季 生物量 种类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卵场分布及其环境特征 被引量:53
4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3 位作者 姜亚洲 袁兴伟 李建生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85-3494,共10页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卵场;其中黄海南部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3°00′~34°00′N,122°30′~124°00′E,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9.65~12.17℃,最适盐度范围为32.25~34.54,最适水深范围为29.74~76.49m;东海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0°30′~31°00′N,124°00′~125°00′E海域和30°30′~32°30′N,125°00′~126°00′E海域,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10.13~16.64℃,最适盐度范围为32.50~34.37,最适水深范围为40.23~85.61m;黄海南部和东海产卵场水温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小黄鱼产卵场较过去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过度捕捞等扰动因素的影响下,小黄鱼对环境适应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产卵场 黄海南部 东海
下载PDF
南黄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 被引量:51
5
作者 彭松耀 李新正 +1 位作者 王洪法 张宝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17-1928,共12页
2011年4月对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5种,筛选获得优势种20种,隶属3门3纲17科。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以运动、有颌、表层沉积物取食者相对丰度较高,占27.6%。对选取的2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 2011年4月对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5种,筛选获得优势种20种,隶属3门3纲17科。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以运动、有颌、表层沉积物取食者相对丰度较高,占27.6%。对选取的2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以平均边缘指数(OMI)和耐受指数(TOI)为基础分析了物种生态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1.24—2.15,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的有薄索足蛤、蜈蚣欧努菲虫、掌鳃索沙蚕、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刺梳鳞虫和寡节甘吻沙蚕;优势种OMI指数变化范围为0.23—4.95,OMI指数值较高的有拟特须虫和细弱吻沙蚕;优势种耐受指数值变化范围为0.13—3.85,值较高的有深钩毛虫、寡鳃齿吻沙蚕和黄海刺梳鳞虫;优势种生态位之间的重叠值不均一,在0—0.95之间,长叶尖索沙蚕和掌鳃索沙蚕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为0.95;平均边缘指数分析随机置换显著性检验表明:水深、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径、沉积物总有机碳和总氮与长吻沙蚕、细弱吻沙蚕、背蚓虫、角海蛹和浅水萨氏真蛇尾生态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较显著(P<0.05)。对群落优势种进行聚类和多维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20个物种可分为广布种、典型生境种和特化种,主坐标分析反映了优势种在不同资源位点的分布状况,支持聚类和排序的结果。研究表明,优势种生态位的宽度、优势种之间的重叠值与物种摄食功能类群、生活型、资源位上的分布、物种数量及生境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不同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值 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志南 慕芳红 +2 位作者 于子山 韩洁 周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1-258,共8页
20 0 0年 6月在南黄海鱼产卵场 18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 0 .81× 10 6ind· m-2 (± 0 .4 1× 10 6ind· m-2 ) ,平均生物量为 1.2 2 g dwt· m-2 ,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 20 0 0年 6月在南黄海鱼产卵场 18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 0 .81× 10 6ind· m-2 (± 0 .4 1× 10 6ind· m-2 ) ,平均生物量为 1.2 2 g dwt· m-2 ,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图型大体相似 ,即高的数量值分布在等深线 5 0 m以浅的与海岸线平行的74 94、7994、85 94、11394等站。小型底栖生物数量与 10种环境因子的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丰度与水深呈负相关 (r,- 0 .5 5 5 ,P<0 .0 5 ) ,与 Chl- a呈正相关 (r,0 .4 86 ,P<0 .0 5 ) ;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 (% )和水含量 (% )均呈负相关 (r,0 .4 84~ 0 .5 0 0 ,P<0 .0 5 )。共鉴定出 18个小型生物类群 ,线虫是数量占优势的类群 ,平均丰度 0 .6 0× 10 6ind· m-2 (± 0 .36× 10 6ind· m-2 ) ,占总丰度的 73.8% ,其他的重要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 (18.7% )、多毛类 (3.1% )、动吻类 (1.6 % )和介形类 (1.1% )。按生物量 ,优势类群依次为多毛类 (占 2 9% )、桡足类 (2 3% )和线虫 (2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底栖桡足类 丰度 生物量 黄海 产卵场 Ti鱼
下载PDF
南黄海春季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7
作者 王保栋 王桂云 刘峰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5-50,共6页
本文根据1996年4月“中韩黄海水循环及物质通量合作研究”项目的调查资料,首次对整个南黄海海域春季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春季南黄海南部(34°N以南)溶解氧含量及分布主要受外海暖流水所控制,而... 本文根据1996年4月“中韩黄海水循环及物质通量合作研究”项目的调查资料,首次对整个南黄海海域春季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春季南黄海南部(34°N以南)溶解氧含量及分布主要受外海暖流水所控制,而中北部则主要受生物及生化活动的影响。春季南黄海上层水体中的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口附近海域高营养盐水的输入。南黄海南部及北部化学要素基本呈垂直均匀分布,而中部的深水区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而且可能存在底层海水涌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要素 分布特征 南黄海 春季 海洋化学 海水
下载PDF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长江口及南黄海水域春季拖网渔获物的营养级 被引量:40
8
作者 李忠义 左涛 +1 位作者 戴芳群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2005年4-5月长江口及南黄海毗邻水域拖网渔获物的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处于3.19~5.11,集中在3.70~4.65;南黄海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处于2.46~4.88,集... 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2005年4-5月长江口及南黄海毗邻水域拖网渔获物的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处于3.19~5.11,集中在3.70~4.65;南黄海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处于2.46~4.88,集中在3.90~4.40。基于系统基线生物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影响,相对南黄海,长江口海域55%生物的相对营养级增加,增加幅度为0.01~0.63,集中在0.01~0.06,其生物数量占了总生物数量的30%;40%生物的相对营养级减少的,减少幅度为0.02~0.74,集中在0~0.21,其生物数量占总生物数量的30%;以上结果接近用胃含物分析法得到的生物营养级空间变幅绝对值。将营养级的胃含物分析结果与氮稳定同位素计算结果相比,长江口9种鱼类2种方法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为0.01~1.21;南黄海11种鱼类2种方法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为0.08~1.26;两海域的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差异较小。结论认为,两海域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存在空间差异,随生物种类差异有所不同;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黄海 营养级 氮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贺志鹏 宋金明 张乃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8,共12页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mg/L,平均值为2...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mg/L,平均值为2.02mg/L,高于大洋的平均值,具有典型近海特征;南黄海DOC分布呈现北部高,南部低,在量值上,A断面〉B断面〉C断面,且有显著近岸高、远离海岸中部海区低的特点。近岸高值区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包括径流输入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陆源输入相对生物生产过程更为重要;中部低值区主要受控干来自东海低DOC海流的冲淡作用。垂直方向上DOC质量浓度变化不大,这明显与南黄海海水混合较好有关。7a中南黄海DOC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北部海域表现尤为明显,南黄海生物生产量的下降及近年来南黄海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引起DOC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DOC)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南黄海
下载PDF
2011年春、夏季黄海、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米铁柱 姚庆祯 +2 位作者 孟佳 张晓琳 刘淑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8-688,共11页
利用2011年4月和8月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春、夏季黄海、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调查海域,春季的硅酸盐、硝酸盐的浓度较高;夏季磷酸盐、氨氮的浓度较高。受长江冲淡水影响,长江口-浙闽近海表层营养盐浓度较高,且... 利用2011年4月和8月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春、夏季黄海、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调查海域,春季的硅酸盐、硝酸盐的浓度较高;夏季磷酸盐、氨氮的浓度较高。受长江冲淡水影响,长江口-浙闽近海表层营养盐浓度较高,且夏季高值区向外海扩展;外海受黑潮表层水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较低。南黄海营养盐主要受长江冲淡水、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的共同影响,夏季形成强烈的温跃层,在底层维持着一个稳定的高盐、富营养盐的冷水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东海 营养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南黄海和东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许忠淮 吴少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73-781,共9页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和东海地区18口石油勘探钻井的井孔崩落特征,结合对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地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确认了南黄海地区与我国华北地区有类似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并得出东海地区的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为NEE-SWW,...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和东海地区18口石油勘探钻井的井孔崩落特征,结合对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地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确认了南黄海地区与我国华北地区有类似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并得出东海地区的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为NEE-SWW,最小水平压应力方向为NNW-SSE,它们分别与冲绳海槽地区的最大和最小主压应力方向接近;东海地区地壳上层的水平差应力可能不强,这与该地区没什么地震活动的特点是一致的.根据应力场特征推断,我国东部地区并未受到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推挤作用,而是可能受到垂直于冲绳海槽走向的拉伸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井孔崩落 南黄海 东海 震源 地震
下载PDF
南黄海三种石首鱼类的食性 被引量:33
12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1 位作者 张波 梁振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根据2000-2002年秋季和冬季在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鳃梅童(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的食物组成及其差异,摄食随海区、季节和体... 根据2000-2002年秋季和冬季在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鳃梅童(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的食物组成及其差异,摄食随海区、季节和体长的变化,以及3种石首鱼类摄食器官的形态差异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3 种鱼的优势饵料生物各不相同,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2)3种鱼的食物组成均随海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3)3种鱼的食物组成和饵料多样性都有明显体长变化,黑鳃梅童和皮氏叫姑鱼的饵料多样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升高,小黄鱼则相反;(4)黑鳃梅童和小黄鱼种内不同体长间的食物重叠指数较高,而皮氏叫姑鱼则较低,3种鱼的种间食物重叠指数位于0.50-0.56;(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黑鳃梅童和小黄鱼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皮氏叫姑鱼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首鱼类 食物组成 食物重叠 摄食器官 南黄海
下载PDF
黄海南部及东海中小型浮游桡足类生态学研究Ⅰ.数量分布 被引量:31
13
作者 徐兆礼 王荣 陈亚瞿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1-8,共8页
根据1981年2-11月在黄海南部及东海(28°~34°N、121°~127°E)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该海域中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中小型浮游桡足类丰度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区桡足类总丰度4季均值为376.40ind·... 根据1981年2-11月在黄海南部及东海(28°~34°N、121°~127°E)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该海域中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中小型浮游桡足类丰度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区桡足类总丰度4季均值为376.40ind·m-3,夏季(846.34ind·m-3)>春季(338.91ind·m-3)>秋季(204.96ind·m-3)>冬季(115.41ind·m-3)。黄海南部(32°N以北)和东海(28°~32°N)调查海域4季均值分别为271.05ind·m-3和403.59ind·m-3,季节变化趋势与全调查区一致,但在夏季,黄海南部平均丰度(492.04ind·m-3)明显低于东海(938.2ind·m-3)。根据优势度和回归贡献分析表明:冬、春、夏3季总丰度分布主要取决于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affinis)等的分布,而秋季主要取决于尖额保猛水蚤(Aegisthusmucronatus)、孔雀丽哲水蚤(Calocalanuspavo)和锦丽哲水蚤(Calocalanuspavoninus)等。文中还对影响中小型浮游桡足类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盐度、水温和水系等与总丰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南部 东海 中小型浮游桡足类 丰度 回归贡献
下载PDF
2006年夏季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被引量:33
14
作者 傅明珠 王宗灵 +2 位作者 孙萍 李艳 李瑞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366-5375,共10页
根据2006年夏季南黄海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7~12.17 mg/m3,平均值为1.42 mg/m3;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面分布呈近岸混合区高于外... 根据2006年夏季南黄海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7~12.17 mg/m3,平均值为1.42 mg/m3;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面分布呈近岸混合区高于外海层化区的特征,总体上随水体盐度和营养盐梯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浅海陆架锋区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聚集作用,垂直结构中层化区叶绿素次表层最大值现象明显,且最大值的深度和量值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叶绿素a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的主要调控因子,温度、光照和浮游动物摄食等也在一定空间和程度上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叶绿素A 分布特征 叶绿素次表层最大值 潮汐锋
下载PDF
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艳 张志南 +1 位作者 黄勇 华尔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1-419,共9页
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4年1月在南黄海广大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两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54.20±269.47)ind.10cm-2和(1186.12±486.07)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54.38±403.93)... 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4年1月在南黄海广大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两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54.20±269.47)ind.10cm-2和(1186.12±486.07)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54.38±403.93)μg.10cm-2和(1120.72±487.21)μg.10cm-2.两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值、生物量和生产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共鉴定出20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两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87%和90%,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按生物量依次为线虫34%~38%,多毛类25%~33%,介形类9%~22%,桡足类8%.96.64%的小型生物分布在0~5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cm的比例分别为72.48%和89.46%.小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与沉积物砂含量(%)、粉砂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相关.代表性站位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分析显示了沿岸、黄海冷水团和东、黄海交汇区3个不同的底栖生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丰度 生物量 南黄海
下载PDF
基于南黄海海相油气勘探的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吴志强 吴时国 +2 位作者 童思友 刘怀山 张一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1-1070,共10页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区前第三系油气储层主要为中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厚度大、分布广,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由于厚度小于1000 m的新近系低速地层直接覆盖在高速碳酸盐岩地层之上,对地震波的向下传播起到了强烈的屏蔽作用,使之深部目...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区前第三系油气储层主要为中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厚度大、分布广,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由于厚度小于1000 m的新近系低速地层直接覆盖在高速碳酸盐岩地层之上,对地震波的向下传播起到了强烈的屏蔽作用,使之深部目的层地震资料品质差,影响了油气勘探的进程.根据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基于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振幅随偏移距变化)与地震波吸收衰减的地震反射振幅理论模拟分析,获得了主要反射界面的地震反射振幅与偏移距关系.在对不同气枪、电缆沉放组合的震源子波特征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选取波形好、穿透能力强的气枪、电缆沉放组合系列,通过试验选择了适宜的采集参数进行地震资料采集,获得了有效深部弱反射地震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海相油气 地震采集技术 理论模拟 弱反射地震信号
下载PDF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新正 于子山 +1 位作者 王金宝 王洪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2-705,共4页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南黄海24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南黄海24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2000年秋季为154.2个/m2,与2001年春季的147.8个/m2相当,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6.92g/m2,远高于春季的2.81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4.98gm-2a-1.与生物量的分别格局相似,次级生产力在所调查海域的西南和东南部有两个高生产力分布区域,而该二区域正好在黄海冷水团的两侧,由此验证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海水温度的影响较大.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10a-1.与渤海研究结果比较,证明了底栖生物群落生产力随水深增大而下降,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生物 南黄海
下载PDF
黄海南部小黄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国政 李显森 +2 位作者 金显仕 朱建成 戴芳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39-846,共8页
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 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等进行比较,以确定最适开捕体长。结果显示:(1)小黄鱼的体长(L)和体质量(W)关系式为W=0.0268×L2.814。(2)应用FiSAT软件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27cm,k=0.45a-1,t0=-0.47a(;3)总死亡系数Z=2.40,自然死亡系数M=0.77,捕捞死亡系数F=1.63,开发率E=0.68。(4)在现行的捕捞死亡系数F=1.63下,Yw/R达到最大值时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分别为1.41a和15.42cm;拐点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83a和17.41cm;临界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70a和16.82cm。现阶段小黄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综合考虑渔民利益和资源修复需要,建议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4.8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物学参数 最适开捕规格 Beverton-Holt模型 黄海南部
下载PDF
东海、南黄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邓春梅 于志刚 +2 位作者 姚鹏 陈洪涛 薛春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1-798,756,共9页
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海域2000年秋季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在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72 mg.m-3,各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有显著差异,小型(M... 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海域2000年秋季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在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72 mg.m-3,各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有显著差异,小型(Microplankton,>20μm)、微型(Nanoplankton,3~20μm)和微微型(Picoplankton,0.45~3μm)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分别为31.2%,49.0%和19.8%。小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江苏沿岸和长江口附近;微型浮游植物在整个海域的分布较均匀,以浙江沿岸和南黄海东部为高值区;微微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南黄海中部和东海东南部。通过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调查海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相关系数随着浮游植物粒径的增大而从负逐渐变正,说明高的营养盐含量区域较大粒径的浮游植物占有较大优势。依据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对调查站位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和海域水团的分布以及卫星遥感图显示的水色差异之间有密切联系,聚类分析方法是研究浮游植物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南黄海 浮游植物 粒径分级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赵月霞 刘保华 +2 位作者 李西双 刘怀山 王揆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30,共10页
利用1992-1993航次和1999航次获得的2000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QC2钻孔岩芯的测年数据,对南黄海中西部海域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进行了地质年代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统可划分出8个地震地层单... 利用1992-1993航次和1999航次获得的2000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QC2钻孔岩芯的测年数据,对南黄海中西部海域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进行了地质年代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统可划分出8个地震地层单元(U1~U8),它们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上相一致。根据沉积厚度、QC2孔岩心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推测,晚更新世早期(氧同位素5e)QC2孔附近区域发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而晚更新世中期(氧同位素3期),研究区西部也发育古三角洲沉积,究竟是古长江还是古黄河形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南黄海北部盆地边界断层的构造活动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自西部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晚更新世海平面上升时岸线向陆的推进、大面积湖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沉积地层结构 地震地层单元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