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泥沙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孙剑辉 柴艳 +2 位作者 王国良 张干 李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2-80,共9页
系统地总结了黄河泥沙的粒度组成、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电化学性质等基本特征,着重评述了黄河泥沙的吸附效应对水质产生的巨大影响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该研究领域今后发展方向的重点:大力开展和加强优先控制污染物在... 系统地总结了黄河泥沙的粒度组成、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电化学性质等基本特征,着重评述了黄河泥沙的吸附效应对水质产生的巨大影响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该研究领域今后发展方向的重点:大力开展和加强优先控制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种类、形态、含量、分布、迁移、转化和归宿研究、黄河水质主要参数监测方法、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研究和泥沙污染机理模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水质污染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外源重金属离子在黄河沉积物中的竞争吸附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新伟 李朝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3-696,共4页
以黄河包头段上游清洁河段的沉积物为吸附剂,采用吸附竞争系数对Pb2+、Cu2+、Zn2+、Cd2+等4种外源重金属离子在黄河沉积物中的竞争吸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外源重金属离子浓度或体系的离子强度增加时,Pb2+、Cu2+的吸附竞争系数增大,... 以黄河包头段上游清洁河段的沉积物为吸附剂,采用吸附竞争系数对Pb2+、Cu2+、Zn2+、Cd2+等4种外源重金属离子在黄河沉积物中的竞争吸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外源重金属离子浓度或体系的离子强度增加时,Pb2+、Cu2+的吸附竞争系数增大,Zn2+、Cd2+的吸附竞争系数减小;不同离子间的竞争吸附有显著的拮抗或协同效应,且此效应的显著程度随体系中离子总量的增加而减弱;黄河沉积物对4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排序为:Pb2+≥Cu2+>Zn2+≈Cd2+;温度对外源重金属离子间竞争吸附的影响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重金属离子 黄河沉积物 竞争吸附系数 温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河泥沙处理对策的发展、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开荣 李文学 郑春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6-30,共5页
在简略概括分析黄河水沙基本特点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就黄河泥沙各项处理对策的提出背景、实践结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总结。黄河泥沙处理是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 ,只有综合规划、统筹考虑 ,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 在简略概括分析黄河水沙基本特点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就黄河泥沙各项处理对策的提出背景、实践结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总结。黄河泥沙处理是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 ,只有综合规划、统筹考虑 ,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 ,建立水沙调控体系并优化调度 ,合理处理利用水沙 ,才能充分发挥“拦、排、调、放、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处理 实践 认识
下载PDF
黄河干流泥沙优化配置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绪坚 胡春宏 陈建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5-592,共8页
按照泥沙优化配置评价指标应满足的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代表性、定量性和可比性等筛选原则,初步构建了黄河泥沙配置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针对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的技术子目标和经济子目标,筛选了河道平滩流量、"二级悬河"... 按照泥沙优化配置评价指标应满足的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代表性、定量性和可比性等筛选原则,初步构建了黄河泥沙配置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针对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的技术子目标和经济子目标,筛选了河道平滩流量、"二级悬河"高差、入海排沙比、水库拦沙投入、人工(机械)放淤投入和排沙入海投入等6个主要评价指标,提出了各个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函数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黄河泥沙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12个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建议了较优的配置方案。方案中各种配置方式平均配置沙量比例分别为:水库拦沙量41.0%、河口造陆沙量18.0%、深海输沙量17.8%、引水引沙量10.4%、人工(机械)放淤沙量6.9%、主河槽冲淤沙量3.8%、洪水淤滩沙量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优化配置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配置方案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新情况及调水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世庆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4年第4期332-343,共12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涉及青藏高原三江源头和藏族聚居区,地质生态脆弱,民族宗教敏感,调水水源不可靠,西线工程不可行,不易行。近年来,黄河泥沙锐减,水权转换试点和节水成效初显。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竣工,西线调水途径拓宽,西线工程不必行,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涉及青藏高原三江源头和藏族聚居区,地质生态脆弱,民族宗教敏感,调水水源不可靠,西线工程不可行,不易行。近年来,黄河泥沙锐减,水权转换试点和节水成效初显。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竣工,西线调水途径拓宽,西线工程不必行,不应行。调水思路:调整"八七分水"方案,调整西线取水位置,保水节水以增加黄河水源,推进水权置换和节水行动,上中下游统筹,黄河、长江两全,高水高用,量水而行,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健康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地质生态 黄沙泥沙 八七分水 高水高用
下载PDF
21世纪黄河泥沙的合理安排与调控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春宏 陈绪坚 陈建国 《中国水利》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6,共4页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黄河仍将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如何对21世纪黄河泥沙进行合理安排,是黄河治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分析黄河泥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采用黄河泥沙优化配置理论与模型,通过研究黄河各种泥沙处理方式的潜力与能力,...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黄河仍将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如何对21世纪黄河泥沙进行合理安排,是黄河治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分析黄河泥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采用黄河泥沙优化配置理论与模型,通过研究黄河各种泥沙处理方式的潜力与能力,提出了21世纪不同时期黄河干流泥沙的治理目标、安排模式和调控措施,并计算给出了不同时期黄河干流各种泥沙处理方式的顺序和平均沙量比例,试图为21世纪黄河泥沙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21世纪 安排模式 调控措施
下载PDF
黄河小浪底—花园口段泥沙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模型仿真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法贵 周苗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1,共8页
黄河泥沙问题一直是黄河治理中的难题。黄河作为多沙游荡型的典型河流,来沙量大,来水来沙与河流挟沙能力不相适应,很容易产生河道淤积或冲刷。自小浪底水库建成使用以来,下游泥沙淤积程度已得到很大改善,但黄河下游仍然处于淤积发展阶... 黄河泥沙问题一直是黄河治理中的难题。黄河作为多沙游荡型的典型河流,来沙量大,来水来沙与河流挟沙能力不相适应,很容易产生河道淤积或冲刷。自小浪底水库建成使用以来,下游泥沙淤积程度已得到很大改善,但黄河下游仍然处于淤积发展阶段。探讨了黄河小浪底—花园口段的河床泥沙淤积演变规律,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黄河泥沙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模型,还对其理论解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与实测的河床高程误差在10%以内。可见,所建黄河泥沙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模型对指导黄河泥沙治理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沿程淤积 溯源淤积 仿真分析
下载PDF
黄河泥沙颗粒分析回归数学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和瑞勇 《中国粉体技术》 CAS 2002年第5期24-26,共3页
黄河泥沙颗粒级配是研究水利工程及河床演变中泥沙问题的基本资料 ,黄河泥沙颗粒级配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结合引进国际先进的激光粒度分析仪 ,开发应用于黄河泥沙颗粒分析工作的实际 ,研究解决了激光法测量泥沙级配资... 黄河泥沙颗粒级配是研究水利工程及河床演变中泥沙问题的基本资料 ,黄河泥沙颗粒级配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结合引进国际先进的激光粒度分析仪 ,开发应用于黄河泥沙颗粒分析工作的实际 ,研究解决了激光法测量泥沙级配资料换算到传统法测量泥沙级配资料的问题 ,探讨运用数学回归的方法 ,建立了回归数学公式 ,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检验分析 ,为保证黄河历史泥沙颗粒分析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一致性开展了探索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分析 黄河泥沙 数学模型 激光粒度分析仪 数学回归
下载PDF
东营引黄灌区波涌灌溉对田间泥沙运移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帅 孙晓琴 +3 位作者 周鹏 鞠茜茜 吴强 王春堂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7-79,共3页
作为缓解引黄灌区泥沙淤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引泥沙入田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灌水定额对土壤颗粒级配的影响以及在传统灌溉和波涌灌溉2种灌溉处理下,引黄泥沙在田间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浑水灌溉可以提高土壤中沙粒、黏粒含量... 作为缓解引黄灌区泥沙淤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引泥沙入田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灌水定额对土壤颗粒级配的影响以及在传统灌溉和波涌灌溉2种灌溉处理下,引黄泥沙在田间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浑水灌溉可以提高土壤中沙粒、黏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性,并且灌水定额越大,变化越大。波涌灌溉可使入田泥沙运移更加均匀,有利于整体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泥沙 波涌灌溉 土壤颗粒组成 田间泥沙运移
下载PDF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及地质背景 被引量:132
10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26,共8页
长江与黄河表层沉积物常量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明显不同。长江相对富K、Fe、Al等常量元素及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且元素含量变化大;而黄河相对富Ca、Na、Sr、Ba、Th、Zr、Hf等少数元素,元素含量变化较小;长江流域广... 长江与黄河表层沉积物常量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明显不同。长江相对富K、Fe、Al等常量元素及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且元素含量变化大;而黄河相对富Ca、Na、Sr、Ba、Th、Zr、Hf等少数元素,元素含量变化较小;长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及复杂的源岩与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决定了长江沉积物的特征元素组成及元素含量变化大的特点;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化学成分与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决定了黄河沉积物的特征元素组成。Cu、Zn、Sc、Ti、Fe、V、Ni、Cr、Co、Be、Li等元素可较好地用来区分长江与黄河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元素 表层沉积物 长江 黄河 元素组成
下载PDF
论黄河水沙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77
11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28-1039,共12页
19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水沙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晰其过程、特征及水沙变化研究的关键所在,有助于聚焦核心科学问题,重点攻关,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1950—2016年水沙变化过程,梳理了不同阶段各... 19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水沙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晰其过程、特征及水沙变化研究的关键所在,有助于聚焦核心科学问题,重点攻关,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1950—2016年水沙变化过程,梳理了不同阶段各家水沙变化趋势预测成果,辨析了趋势预测结果差异显著的原因。研究表明:黄河水沙锐减,时空减幅不同步,年内利于输沙的流量持续时间和水量、沙量都在减少,含沙量则与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呈现协同的阶段变化,黄河水沙异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仍然持续;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多借助于"水保法"、"水文法"和"物理过程模型法"等开展预测,不同时期的预测成果差异显著,其中机理和机制等的认识不足、评价技术等的缺失及预测条件变化的不确定性等是导致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今后需加强黄河水沙变化机理、措施的群体效应、预测结果可信度评估和治黄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为准确预测新情势下黄河水沙变化趋势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沙变化机理 群体效应 趋势预测 集合评估 治理策略
下载PDF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振民 刘月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5-57,共3页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有13条大型骨干排水河道。自20世纪60年代复灌以来,由于引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引黄泥沙流入农田,加上降雨地表侵蚀,致使泥沙不断积累,土地沙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灌区水沙平衡入手,建立...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有13条大型骨干排水河道。自20世纪60年代复灌以来,由于引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引黄泥沙流入农田,加上降雨地表侵蚀,致使泥沙不断积累,土地沙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灌区水沙平衡入手,建立引黄退沙、降雨地表侵蚀计算数学模型;以近期引黄水沙资料为基础,定量计算泥沙的区域分配规律,预测土地沙化发展演变趋势,为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 引黄泥沙 土地沙化 分析计算 黄河下游灌区
下载PDF
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的新途径——一种环境友好型抗蚀促生技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姚文艺 刘慧 梁止水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8-124,共7页
[目的]对砒砂岩侵蚀岩性机理、抗蚀促生机理与技术,以及应用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为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通过揭示砒砂岩侵蚀岩性机理,利用聚合改性方法,研发了用于砒砂岩... [目的]对砒砂岩侵蚀岩性机理、抗蚀促生机理与技术,以及应用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为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通过揭示砒砂岩侵蚀岩性机理,利用聚合改性方法,研发了用于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的抗蚀促生新材料,进行了示范应用,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进行讨论。[结果]砒砂岩部分化学成分性质活跃、岩石结构不稳定及部分岩石成分遇水膨胀导致孔隙关闭为易蚀的机理所在;通过包裹—聚合改性,研发的抗蚀促生材料可以在砒砂岩表面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了具有包裹层的单体改性颗粒,起到了疏水保水及防胀作用,并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抗蚀促生材料有着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紫外线降解、耐风蚀抗冻融、耐水解等性能,且对土壤、水质不会形成污染。[结论]根据野外试验观测,应用抗蚀促生技术可以使全坡面径流试验区的产流量产沙量分别减少70%和90%以上,示范小流域的植被覆盖度由25%提高到75%以上,实现了抗蚀促生功能一体化,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蚀促生 生态恢复 水土流失 黄河粗泥沙 砒砂岩
下载PDF
黄河表层沉积物对Hg^(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江 郑乐平 +2 位作者 李朝生 王新伟 曾世文 《农业环境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4-106,133,共4页
通过大量的实验工作,较为全面地探讨了黄河表层沉积物对重金属Hg2+的吸附、解吸特性,提出了黄河表层沉积物对Hg2+的吸附等温线。另外,还探讨了pH、泥沙浓度、温度、矿化度对Hg2+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关键词 HG^2+ 吸附等温线 黄河 表层沉积物 汞离子 水体污染 污染治理
下载PDF
引黄灌溉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林林 张海东 +2 位作者 于东升 杨飞霞 史学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56-1363,共8页
灌溉在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同时,也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通过与未进行灌溉、耕作等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引用含有泥沙的黄河水灌溉、耕作对土壤基本理化属性和土壤有机碳组分变... 灌溉在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同时,也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通过与未进行灌溉、耕作等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引用含有泥沙的黄河水灌溉、耕作对土壤基本理化属性和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引黄灌溉后,土壤总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增加显著,分别增加了272%、222%和318%(P<0.01)。重组有机碳是引黄灌区土壤碳库的主要组分,占总有机碳65%以上,灌区土壤碳库稳定性较高;引黄灌溉耕作后,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由0.27和0.85 g·kg^(-1)增加到0.77和1.68 g kg^(-1)(P<0.05);土壤容重降低,通气保水能力增强,pH下降,土壤盐化趋势减弱,土壤肥力水平提高。引黄灌溉是改善该区土壤性状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引黄灌溉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在陕西东雷抽黄灌区泥沙治理的成功实践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琳 牧振伟 周著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46-51,共6页
 介绍了黄河第一座排沙漏斗工程的成功运行经验,并对其其原型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粒径大于0.1,0.05,0.025mm泥沙的平均截沙率分别达到96.58%,81.37%和78.71%,而平均排沙耗水量为7.23%。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排沙漏斗的截沙率和排沙耗水...  介绍了黄河第一座排沙漏斗工程的成功运行经验,并对其其原型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粒径大于0.1,0.05,0.025mm泥沙的平均截沙率分别达到96.58%,81.37%和78.71%,而平均排沙耗水量为7.23%。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排沙漏斗的截沙率和排沙耗水量等重要指标都远优于过去黄河上普遍采用的条渠或者复合型厢形沉沙池等排沙设施。同时也说明排沙漏斗能有效地排除推移质泥沙,对悬移质泥沙的排除亦非常有效,尤其是为黄河泥沙的治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排沙漏斗 悬移质泥沙 厢形沉沙池
下载PDF
Diagnostic experiments for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Bohai Sea 被引量:3
17
作者 LI Guosheng XUE Xinghua +2 位作者 LIU Ying WANG Hailong LIAO Hep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49-63,共15页
Five diagnostic experiments with a 3D baroclinic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ECOMSED in couple with the third generation wave model SWAN and the Grant-Madsen bottom boundary layer model driven by the mon... Five diagnostic experiments with a 3D baroclinic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ECOMSED in couple with the third generation wave model SWAN and the Grant-Madsen bottom boundary layer model driven by the monthly sediment load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conducted to separately diagnose effects of different hydrodynamic factors on transport of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Bohai Sea. Both transport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Bohai Sea were numerially simulated. It could be from the Yellow River cannot be delivered in concluded that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d long dista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idal current. Almost all of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re deposited outside the delt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ind-driven current, and only very small of them are transported faraway. On the basis of wind forcing,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re mainly transported north-northwestward, and others which are first delivered to the Laizhou Bay are continuously moved northward. An obvious 3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sediment transport is produced in the wind-driven and tide-induced residual circulation condition. Transport patterns at all layer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circulation structure, but there is apparent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pth-averaged sediment flux and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e phase of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bottom shear stress, both of which are proved to have a ten-day cycle in wave and current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from the yellow river suspended transport dynamic mechanism diagnostic experiment
下载PDF
无定河粗泥沙产沙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炯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6期1-7,共7页
为了解决黄河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粗泥沙来源和数量问题,依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无定河粗泥沙产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d>0.05 mm粗泥沙产沙量呈现出减少趋势,这种减少与年降水量、年沙尘暴频率的减少和水土保... 为了解决黄河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粗泥沙来源和数量问题,依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无定河粗泥沙产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d>0.05 mm粗泥沙产沙量呈现出减少趋势,这种减少与年降水量、年沙尘暴频率的减少和水土保持面积的增大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估算出最大30 d降雨量和年沙尘暴频率的变化对d>0.05 mm粗泥沙产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6.5%和33.5%,即沙尘暴特征的变化对粗泥沙产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相当于暴雨特征的变化贡献率的1/2。建立了粗泥沙年产沙量与最大30 d降雨量、年沙尘暴频率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之间的回归方程,表明粗泥沙年产沙量随最大30 d降雨量、年沙尘暴频率的减小而减小,随水土保持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暴雨的减弱、沙尘暴的减弱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大是无定河流域粗泥沙产沙量减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与产沙 黄河粗泥沙来源 风水两相侵蚀 水土保持 无定河
下载PDF
黄河中游区间入黄水沙量的贡献率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界仁 任磊 任莎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9,共5页
近年来黄河中游区间入黄水沙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此变化特性需要开展研究。依据黄河中游干流水文站实测资料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分为头道拐-吴堡、吴堡-龙门、龙门-潼关3个区域,分析各区域水沙量的变化趋势及入黄贡献率变化。结... 近年来黄河中游区间入黄水沙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此变化特性需要开展研究。依据黄河中游干流水文站实测资料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分为头道拐-吴堡、吴堡-龙门、龙门-潼关3个区域,分析各区域水沙量的变化趋势及入黄贡献率变化。结果表明:1958-2016年头道拐站及三个区域的年径流和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小的变化趋势。2000年后头道拐入黄水量贡献率增大了6.8%,中游区间三个区域的水量贡献率均减小,减小值为1.9%~2.5%;头道拐的沙量贡献率增加了7.4%,头道拐-吴堡区间的沙量贡献率减小了22.5%,吴堡-龙门及龙门-潼关区间的沙量贡献率增加值分别为5.1%和10%,黄河中游区间入黄沙量贡献率减小了7.4%。头道拐站的入黄水、沙量贡献率基本一致,黄河中游区间入黄沙量贡献率的减少是由区间上部区域引起的。河潼区间的输沙量与径流量相关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区间 变化趋势 入黄水沙贡献率 相关性
下载PDF
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 近期入黄泥沙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景可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4-25,49,共3页
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三流域,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核心部分。三条河自1953年有观测资料以来,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为1.65亿t,其中粗沙量为0.89亿t。三条河各站1970年以来输沙量均为减少,其主要原因并非水土保持发挥了作用,而... 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三流域,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核心部分。三条河自1953年有观测资料以来,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为1.65亿t,其中粗沙量为0.89亿t。三条河各站1970年以来输沙量均为减少,其主要原因并非水土保持发挥了作用,而是由于降雨总量和降雨强度减少所致。神府煤田开发,至公元2000年平均每年将增加入黄泥沙量450万t。随着全球的增温,流域内的降雨量将会增加,植被的生境条件将得到改善,侵蚀产沙强度会随之减弱。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与垦殖指数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流域的产沙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窟野河 孤山川 秃尾河 入黄泥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