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 被引量:49
1
作者 王先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共26页
20世纪以来,在以建设为主导话语的思想与历史演变进程中,各种理论、主张和社会改造方案竞相面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于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社会实践如潮如涌,绵延不绝,成为近代历史尤其是20世纪以来历史进程中重要内... 20世纪以来,在以建设为主导话语的思想与历史演变进程中,各种理论、主张和社会改造方案竞相面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于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社会实践如潮如涌,绵延不绝,成为近代历史尤其是20世纪以来历史进程中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乡村建设思想是极富时代感的一种社会思想,也是具有鲜明社会实践性的思想。在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它的思想内容在传承与扬弃中不断地与时俱进;而"新农村建设"的主张和思想贯穿始终,构成百年乡村建设思想发展的历史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乡村建设思想史 乡村建设运动 “新农村建设”思想
原文传递
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1
2
作者 郑大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2-59,共8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这种改良性质并不意味着乡村建设运动就无意义可言,首先,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一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的意义;第三、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抛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他们扫除文盲和脱贫致富。对此,应予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建设运动 复兴农村经济
下载PDF
迈向2035的乡村建设行动:何谓、为何与何为?——基于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视角 被引量:34
3
作者 萧子扬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既是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对百年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确保我国能够基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可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既是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对百年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确保我国能够基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可见,及时运用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视角对乡村建设行动进行系统剖析,具有高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因而必须重点把握我国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建设行动的百年发展脉络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内在逻辑、潜在风险、基本原则、主要路径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振兴战略 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
下载PDF
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对湖南省衡山县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于建嵘 《衡阳师专学报》 2002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湖南省衡山县民国时期进行过“乡村建设”实验 ,自乡村建设运动之后 ,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乡镇 ,乡镇实现了行政官僚化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保甲体制的控制 ,“保”出现了半行政化趋向 ;传统绅权出现了与基层政权合二为一的趋势 ;... 湖南省衡山县民国时期进行过“乡村建设”实验 ,自乡村建设运动之后 ,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乡镇 ,乡镇实现了行政官僚化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保甲体制的控制 ,“保”出现了半行政化趋向 ;传统绅权出现了与基层政权合二为一的趋势 ;宗族组织开始往经济合作组织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山县 实证研究 经济合作组织 湖南 乡村建设运动 乡镇 体制 农村政治 国家行政权力 行政化
下载PDF
从新村主义到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建设思想史发展述略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杰舜 海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270-276,共7页
新农村建设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理论渊源。近百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对农村建设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百年来中国农村建设思想史发展轨迹。
关键词 新村主义 乡村建设运动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转向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先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20,共15页
民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于近代社会组织,这既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的基本特性,也规定了社会建设为其重心。由于政府力量的介入和主导,1935年后乡村建设面临歧路之分,并于1937年后终被演变为政府主导的农政,其社会建设主旨遂消解于无形。乡村... 民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于近代社会组织,这既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的基本特性,也规定了社会建设为其重心。由于政府力量的介入和主导,1935年后乡村建设面临歧路之分,并于1937年后终被演变为政府主导的农政,其社会建设主旨遂消解于无形。乡村建设是一个应运而生的社会运动,它也确乎构成整个国家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国家以及学术的共同动员和参与,乃至如何在合作互动中适度区分社会与国家的界域,以保持其久远的活力和目标之实现,是一个时代性命题。对它的认知和反思,具有超越乡村建设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历史转向 社会运动 农政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背景下“清河实验”社会治理思想的再研究(1928—1937) 被引量:15
7
作者 萧子扬 马恩泽 石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80,109,共12页
"清河实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一次以专业社会工作名义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民国知识分子为促使农村脱贫、农业振兴做出的重要探索,并形成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道路。面对当前农村社会问... "清河实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一次以专业社会工作名义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民国知识分子为促使农村脱贫、农业振兴做出的重要探索,并形成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道路。面对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的激增,乡村振兴发展进入关键期等情况,应当及时梳理"清河实验"的主要内容,总结、借鉴其中的社会治理思想。本文重点考察"清河实验"的概况、内容、特点、不足和社会治理思想等内容,系统回顾这段"不可回避的历史",以期对当下的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运动 清河实验 社会工作
下载PDF
“乡村儒学”的由来与乡村文明重建 被引量:13
8
作者 颜炳罡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3,共9页
乡村儒学是民间儒学的特殊形态。在先秦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那里,儒学没有官方与民间、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之分别,却包涵着向多向度分别发展的可能性。作为理论形态的乡村儒学可以追溯到孟子。两汉以下,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 乡村儒学是民间儒学的特殊形态。在先秦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那里,儒学没有官方与民间、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之分别,却包涵着向多向度分别发展的可能性。作为理论形态的乡村儒学可以追溯到孟子。两汉以下,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政府推崇的官方儒学和经生文士之业的精英儒学占主导地位,然而民间儒学尤其是乡村儒学通过私塾、家学、私人书院等不断发展、深化。北宋时期乡村儒学实现由理论图景到生产生活实践的转化。真正的儒学民间化运动始于明代。泰州学派的崛起,标志着民间儒学、乡村儒学、乡村教化走向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完成体系化建构。泰州学派因此成为乡村儒学的真正源头。20世纪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建运动,作为解决中国强盛问题的一种方案,是泰州学派的新发展。21世纪初期在山东各地出现的"乡村儒学"既是儒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实验,也是一种示范。作为一种实验,它是对儒学在当代社会能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一种实验。作为一种示范,乡村儒学在山东可做,在全国也可做;在乡村可做,在都市更能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儒学 三老 泰州学派 乡建运动 乡风文明
原文传递
“作新民”的乡土遭遇——以历史及当代平民教育实践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潘家恩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1年第3期67-87,共21页
本文以实践者的独特视角,通过历史与当代结合的平民教育的具体脉络分析,"跳出平民教育看平民教育"。作者借用"双向运动"的理论框架提出:假设平民教育实践者本来也是一种带着"启蒙—作新民"目标出发的&qu... 本文以实践者的独特视角,通过历史与当代结合的平民教育的具体脉络分析,"跳出平民教育看平民教育"。作者借用"双向运动"的理论框架提出:假设平民教育实践者本来也是一种带着"启蒙—作新民"目标出发的"正向运动",那么,其在实践中不期然"遭遇"了来自"乡土"各种形式与表现的"自我保护";却没有在这种角力中自我简化为"双向运动"的任何一方,而是不断融合并理解来自"反向运动"的资源与立场,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正向运动"的目标及局限,通过复杂的互动,探索出一种以"乡村建设"为脉络、不同于对立双方的"另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教育 乡村建设 双向运动 乡土知识
下载PDF
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振兴战略——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逻辑、经验教训及启示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占锋 焦明娟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16,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回应我国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需要借鉴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尤其是要回顾和反思乡村建设运动。发端于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实质上是振兴乡村的一次重要实践,并留下了宝贵的...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回应我国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需要借鉴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尤其是要回顾和反思乡村建设运动。发端于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实质上是振兴乡村的一次重要实践,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乡村建设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改良逻辑和农民的生存逻辑产生了错位,从而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传统伦理与指导思想、组织方式与政治结构、实践手段与农民需要的三重悖论,最终导致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应该积极汲取其经验教训,从文化自觉、产业兴旺、上下协同、多元治理四个层面入手,力争探索出可行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振兴战略 实践逻辑 文化自觉
下载PDF
新乡村建设运动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乡土复兴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富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81-185,共5页
自晚清始,乡村建设问题一直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晚清的精英们对乡村社会的建设与改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因各种原因,结果不尽如人意。在物质建设丰富繁荣的同时,如果失去了文化自觉和传统精神,社会转型时期的... 自晚清始,乡村建设问题一直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晚清的精英们对乡村社会的建设与改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因各种原因,结果不尽如人意。在物质建设丰富繁荣的同时,如果失去了文化自觉和传统精神,社会转型时期的新乡村建设难免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背景下,重提乡村建设,让精英回归,承继传统、弘扬文化,是一个可探讨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村治运动 文化自觉 传统精神
下载PDF
抗战时期湖南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在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2期45-48,共4页
抗战时期平教会在湖南开展了创办衡山实验县、乡村师范学校、农民抗战教育和训练地方行政干部等一系列乡村建设活动,乡村建设运动在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的改良的同时,也使平教会操持的超然于政治之外的独立理念与抗战中... 抗战时期平教会在湖南开展了创办衡山实验县、乡村师范学校、农民抗战教育和训练地方行政干部等一系列乡村建设活动,乡村建设运动在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的改良的同时,也使平教会操持的超然于政治之外的独立理念与抗战中逐渐被纳入国民党政治运作轨道中的实践产生了某种紧张,这使平教会的乡村建设陷入两难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乡村建设运动 平教会 湖南 晏阳初
下载PDF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论争 被引量:8
13
作者 蒋宝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85,共9页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乡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一场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而且,这场历时持久的论争呈现出主题含混、支题芜杂和论争阵营划分相对不够"清晰"等...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乡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一场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而且,这场历时持久的论争呈现出主题含混、支题芜杂和论争阵营划分相对不够"清晰"等诸多特征。对乡村建设运动批判最力的是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主的左派知识分子和具有很强"西化"色彩的陈序经等人。他们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定县实验"和梁漱溟及其"邹平实验"。这场论争的焦点是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认识及态度。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对立的双方亦有不少相近之处,而且被批判一方的内部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知识界 乡村建设运动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下载PDF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经验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玲玲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00-103,共4页
民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型、大改造时期,经济衰败、政权分裂、文化失调。知识分子在寻求中国出路时,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在乡村。为此,在知识分子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民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型、大改造时期,经济衰败、政权分裂、文化失调。知识分子在寻求中国出路时,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在乡村。为此,在知识分子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总的来说不外乎三种典型模式,即:晏阳初领导的"定县模式"、梁漱溟领导的"邹平模式"和卢作孚领导的"北碚模式",在对这三种典型的乡村建设模式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下乡村治理的创新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建设运动” 历史经验 现代启示
下载PDF
地域视野下的近代北碚风景园林实践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毛华松 陈心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6期111-118,共8页
地域性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的,但两者并非截然的二元对立,而是多元共存的关系。近代北碚的城乡风景园林建设体现了地域性和现代化的渐进调和,并通过基于乡村现代化的城乡整体风貌营建、基于公众参与的园林场所组织和基于地... 地域性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的,但两者并非截然的二元对立,而是多元共存的关系。近代北碚的城乡风景园林建设体现了地域性和现代化的渐进调和,并通过基于乡村现代化的城乡整体风貌营建、基于公众参与的园林场所组织和基于地域风景资源的园林体系建构等方面的实践途径,建设了花园式的城乡环境。此外,强调人与风景的渐进式调和,将风景园林作为地方集体精神培育的重要空间载体,体现了地域性生活是地域性风景的真实内涵,对于当代风景园林地域性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实践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 风景园林 北碚 乡村建设运动
下载PDF
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以福建协和大学乡村建设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在全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4,共8页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大学 乡村社会 中国近代 乡村建设运动 福建协和大学
下载PDF
新乡村建设、逆城市化与乡土复兴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富利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4-19,共6页
自晚清始,乡村建设问题一直在中国社会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尽管晚清的精英们对乡村社会的建设与改良做出了积极而且有益的探索,但限于种种原因,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最后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今日的农村建设与民国新... 自晚清始,乡村建设问题一直在中国社会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尽管晚清的精英们对乡村社会的建设与改良做出了积极而且有益的探索,但限于种种原因,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最后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今日的农村建设与民国新乡村运动有着内在的历史渊源。当下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建设在物质建设丰富繁荣的同时,如果失去了文化自觉和传统精神,最终会劳而无功,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背景下,重提新乡村建设运动,溯本清源,让精英回归,通过逆城市化来承继传统、弘扬文化,是一个可探讨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治运动 乡村建设 逆城市化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定县的卫生保健运动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仲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66,共4页
20世纪30年代定县卫生保健运动在当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对于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搞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探讨了平教会在定县开展卫生保健运动的主要做法,其中,开展医疗卫生调查,建立三级卫生保健网络,... 20世纪30年代定县卫生保健运动在当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对于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搞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探讨了平教会在定县开展卫生保健运动的主要做法,其中,开展医疗卫生调查,建立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实施节育工作,对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设计和提升基础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保健运动 农村医疗卫生 乡村建设运动
下载PDF
歧路: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农村研究文献的简要回顾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宇振 《新建筑》 2015年第1期4-8,共5页
简要回顾了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农村研究文献,概括讨论了不同阶段的观点: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代表的从生产关系来理解和改造农村社会;以吴景超、陈序经、干家驹等为代表的,将农村社会的发展置于... 简要回顾了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农村研究文献,概括讨论了不同阶段的观点: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代表的从生产关系来理解和改造农村社会;以吴景超、陈序经、干家驹等为代表的,将农村社会的发展置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架构中观察,通过都市、工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发展来改变农村.这是这一时期三种典型的关于改变农村的观念.进而论述了当下农村规划与建设面临的问题,认为可能的路径存在于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关联中,而不在于对农村自身的维护和美化上.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重点在于为城市中工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的下乡找到合理的空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运动 生产关系 农村土地 都市发展 乡村规划
下载PDF
民国时期苏南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公共空间 被引量:1
20
作者 戚晓明 刘春卉 尹秋玲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一直是我国百年乡村建设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公共空间对乡村建设而言意义重大。通过对民国时期苏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民众茶园、农事展览会/陈列馆(室)、民众图书...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一直是我国百年乡村建设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公共空间对乡村建设而言意义重大。通过对民国时期苏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民众茶园、农事展览会/陈列馆(室)、民众图书馆、民众公园与体育健身场等形态,发挥着社会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文化革新、组织民众等功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公共空间的发展实践对当代的启示有:围绕乡村公共生活紧扣群众需求发展空间,结合多元媒介及文化服务挖掘空间的复合多功能,空间建构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空间发展中新社会动员模式的生成等;从空间形态、空间功能、空间发展策略等方面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公共空间、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而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乡村建设运动 民国苏南 乡村振兴 文化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