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常熟《陆张合刻》三位作者为中心
1
作者 朱则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8-67,共10页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文学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文学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文章就江苏常熟《陆张合刻》三位作者陆贻典、张文镔、张道淙的有关问题作些订补,供柯愈春先生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作家 考证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陆张合刻》
下载PDF
胡釴的河西之行与诗歌创作
2
作者 甘文博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清中期著名陇籍诗人胡釴一生四到河西,既有壮游,也有宦旅,这些经历丰富了其生命体验,拓展了其诗歌的宽度,促成了其诗歌“自然亲和”艺术特色的最终确定,意义特殊。在四次河西之行中,胡釴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歌,其中摹写咏唱河西四季不同... 清中期著名陇籍诗人胡釴一生四到河西,既有壮游,也有宦旅,这些经历丰富了其生命体验,拓展了其诗歌的宽度,促成了其诗歌“自然亲和”艺术特色的最终确定,意义特殊。在四次河西之行中,胡釴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歌,其中摹写咏唱河西四季不同山川风物的佳作良多,呈现了一个更为饱满真实的河西,是河西文学和清代诗歌中的璀璨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歌 关陇诗人 胡釴 河西
下载PDF
清诗中的若干版本与注释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则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9-75,共7页
清代诗歌在版本与注释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考辨和澄清,其中比较明显的有几个方面:其一,项圣谟自题《大树风号图》诗的原始出处;其二,毛奇龄《赠柳生》诗的版本及典故;其三,王士祯《秋柳》小序的标点与理解... 清代诗歌在版本与注释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考辨和澄清,其中比较明显的有几个方面:其一,项圣谟自题《大树风号图》诗的原始出处;其二,毛奇龄《赠柳生》诗的版本及典故;其三,王士祯《秋柳》小序的标点与理解;其四,“栖霞岭”与“烟霞岭”;其五,袁枚诗集的编年干支;其六,姚鼐《别梦楼后,次前韵却寄》用李白诗的问题;其七,黎简《题内子禅病图小影》的系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版本 注释 考证
下载PDF
王士禛与田雯交游考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金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王士禛与田雯在清初康熙诗坛是"同郡同时"、官级相类、地位颉颃但诗美追求不同的名家,其交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人一生交往频繁,而非"隐然负气"、"不相结纳",虽然田雯与赵执信同样与王士禛所持诗论不同... 王士禛与田雯在清初康熙诗坛是"同郡同时"、官级相类、地位颉颃但诗美追求不同的名家,其交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人一生交往频繁,而非"隐然负气"、"不相结纳",虽然田雯与赵执信同样与王士禛所持诗论不同,但由于性格原因,田雯与王士禛不是"争名角立",而是关系融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交游 王士禛 田雯
下载PDF
袁枚与浙派的诗学关系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梁结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90-97,共8页
袁枚最早用“浙派”一词,他所指称的“浙派”是指以厉鹗为代表的康雍乾时期由浙籍人构成的宗宋诗派。厉鹗等浙籍诗人倡导宋诗,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是袁枚提出“浙派”的前提。袁枚提出这一命名后,“浙派”深入人心,浙派由此成为一... 袁枚最早用“浙派”一词,他所指称的“浙派”是指以厉鹗为代表的康雍乾时期由浙籍人构成的宗宋诗派。厉鹗等浙籍诗人倡导宋诗,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是袁枚提出“浙派”的前提。袁枚提出这一命名后,“浙派”深入人心,浙派由此成为一个诗学流派。厉鹗与沈德潜的唐宋之争是诗派消长的外在标志,袁枚对浙派和格调派的双向批评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乾隆年间,沈德潜和袁枚相继成为诗坛盟主,浙派的争论具有诗学史的意义。袁枚参加了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这一次考试,他全面认识了浙派诗人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袁枚在《随园诗话》里不断表彰浙派诗作,他与浙派关系非同寻常。袁枚批评浙派的偏执,试图纠正其不良的创作倾向,他是浙派的修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袁枚 浙派 厉鹗
下载PDF
史梦兰《全史宫词》考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9-11,共3页
清末诗人史梦兰的《全史宫词》二十卷是宫词发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之诗均详注以史事印证。史梦兰秉持"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故所作宫词虽意主讽刺,却往往怨而不怒。《全史宫词》在清代几经刊刻,于当代亦经数次整理,随着《... 清末诗人史梦兰的《全史宫词》二十卷是宫词发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之诗均详注以史事印证。史梦兰秉持"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故所作宫词虽意主讽刺,却往往怨而不怒。《全史宫词》在清代几经刊刻,于当代亦经数次整理,随着《史梦兰集》的编纂完成,又一次迎来了传播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梦兰 《全史宫词》 清诗
下载PDF
江南之外:赵宾诗歌探论兼及清诗的不同场域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治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11,共6页
清代初年的河南诗人赵宾名列于当时著名的并称群体"燕台七子"当中。他的诗歌从主题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友朋交游酬应之作,这类作品不仅情真语挚,而且能够考见当时京师与河南诗坛众多著名诗人及其诗歌活动,具有不小的文献价... 清代初年的河南诗人赵宾名列于当时著名的并称群体"燕台七子"当中。他的诗歌从主题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友朋交游酬应之作,这类作品不仅情真语挚,而且能够考见当时京师与河南诗坛众多著名诗人及其诗歌活动,具有不小的文献价值。另一类是抒发归隐之思的作品,这类诗歌往往伴随着较强的人生幻灭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同时代诗人抒情路向的转变。赵宾严格继承了明"七子"复古的诗学主张,诗歌宗唐学杜,代表着清初河南诗坛的诗学风尚,而这样一个风尚也暗示了江南诗歌系统之外有着不同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宾 燕台七子 清诗
下载PDF
清代诗话视域下的《诗经》之“情”
8
作者 何海燕 刘波 《中文论坛》 2017年第2期73-85,共13页
受"诗道性情"观的影响,清代不少诗话家对《诗经》中的情感进行了论说,并在前人基础上有诸多创获。清代诗话在对《诗经》情感内涵多样发掘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一己之情的阐说;在认可《诗经》情感多样化审美特征的同时,用"真"与"正"... 受"诗道性情"观的影响,清代不少诗话家对《诗经》中的情感进行了论说,并在前人基础上有诸多创获。清代诗话在对《诗经》情感内涵多样发掘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一己之情的阐说;在认可《诗经》情感多样化审美特征的同时,用"真"与"正"对之进行制约;在多方总结《诗经》情感表达方式时,为情景关系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清代诗话对《诗经》之情的多样发掘推动了《诗经》阐释的进一步转向,促进了《诗经》文学解读的深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清代诗话 情感视域
下载PDF
论清代鄱阳湖诗歌——以石钟山为例
9
作者 张小华 《鄱阳湖学刊》 2013年第1期104-110,共7页
清代诗歌广师唐宋,这一点在鄱阳湖诗歌中也得到体现。清代与石钟山有关的诗歌总是或多或少地留下《石钟山记》的烙印。清代石钟山题材的诗歌,有的围绕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腾挪笔致、有的围绕石钟山极写山形之险峭、有的细细状写石钟山水石... 清代诗歌广师唐宋,这一点在鄱阳湖诗歌中也得到体现。清代与石钟山有关的诗歌总是或多或少地留下《石钟山记》的烙印。清代石钟山题材的诗歌,有的围绕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腾挪笔致、有的围绕石钟山极写山形之险峭、有的细细状写石钟山水石相叩击的声音的独特,有的则状写山石之怪异以及山间之氛围的阴森、缥缈,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诗作对苏轼《石钟山记》的接受。本文通过对约75首清代诗歌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清代鄱阳湖诗歌在创作思维及作品特色方面对《石钟山记》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歌 《石钟山记》 接受
下载PDF
陈世镕《皖江三家诗钞》与皖江地域文化阐微
10
作者 史哲文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60-64,共5页
陈世镕是道咸时期皖诗名家,他将自己诗学观念与地域文化的认知映射到其编纂的《皖江三家诗钞》中。《皖江三家诗钞》辑录汪之顺、余鹏年(附余鹏翀)、江尔维诗作,三家各自的别集存世情况与入选原因各有不同,被构建成为一个地域诗歌体派... 陈世镕是道咸时期皖诗名家,他将自己诗学观念与地域文化的认知映射到其编纂的《皖江三家诗钞》中。《皖江三家诗钞》辑录汪之顺、余鹏年(附余鹏翀)、江尔维诗作,三家各自的别集存世情况与入选原因各有不同,被构建成为一个地域诗歌体派。怀宁当地闲淡自适又相对质实的地域文化风气对“皖江三家”诗风形成与诗名传播起到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镕 皖江三家 安徽 清代诗歌 地域文学
下载PDF
简论清代江阴缪之铭诗歌及意义
11
作者 陈欢欢 尹楚兵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97-102,共6页
当今学界对家族文学的研究已蔚然成风。缪氏家族作为以诗礼传家的江南望族,却未获得应有的关注。缪之铭是清代江阴缪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诗存世一百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涉及到咏物诗、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写景抒情诗等。对缪之铭家... 当今学界对家族文学的研究已蔚然成风。缪氏家族作为以诗礼传家的江南望族,却未获得应有的关注。缪之铭是清代江阴缪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诗存世一百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涉及到咏物诗、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写景抒情诗等。对缪之铭家世、生平及其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清代的生活面貌,有利于深入地探究缪氏家族文化,更是对清代江阴和镇江丹徒地区地域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歌 缪之铭 题材 艺术特色
下载PDF
清代若干诗人的生卒年与相关问题
12
作者 朱则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0-125,共6页
There were in the Qing Dynasty more than one hundred thousand poets, the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of most of whom have still remained unknown or controversial. It is highly necessary to examine and conduct a textual r... There were in the Qing Dynasty more than one hundred thousand poets, the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of most of whom have still remained unknown or controversial. It is highly necessary to examine and conduct a textual research both for the sake of the poets themselves and for the sake of academic studies. The following are important cases: (1) Fang Wen, who died in the winter of 1699 (around the tenth month by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n the poem he wrote before his death was mentioned the "tenth month". Therefore, it is incorrect to state in an article by Pan Jiang that Fang died in the autumn of 1699. (2) Ye Xie, the biography about whom said that he went out for a tour in 1702 and died at home in the following year (namely, 1703). But Deng Zhicheng and Yuan Xingyun stated in their monographs that Ye died in 1702, for they both missed the "following year" in the biography. (3) Dong Yining and Dong Dalun as father and son, who were born in 1629 and 1666 respectively. But in his monograph Chen Youqing mistook the son’s year of birth for the father’s. (4) Zhou Shimo, whose year of birth was 1670, according to his friend Chen Weisong. But the work compiled by Li Lingnian and Yang Zhong failed to specify it. (5) Wu Li, who died in 1718 at the age of 87. But it is wrong to state either the age of 86 or of 88, 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 on his tombstone. (6) Zhao Yu, who was born in 1635 and died in 1713 according to the biography written by his friend Zhang Yunzhang. But Deng Zhicheng has not been clear about this fact yet in his work. And Yuan Xingyun said in his work that Zhao died in 1712, which is not correct at all. Correction and additional remarks are needed. (7) Chen Cong, who was born in 1761 according to his own written record. But neither Li Lingnian and Yang Zhong nor Ke Yuchun have known Chen’s year of birth, as seen from their respective works.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and verify the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and related problems, which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Qing Dynasty poe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作家 生卒年 考证
下载PDF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清代诗话的破体观念论析
13
作者 任竞泽 李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多达63部,贯穿整个清代诗话史和诗学史。清代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学者诸如王夫之、叶燮、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翁方纲、潘德舆等,在对相关破体范畴进行文体批评时,往往褒贬倾向不一,或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并在演进递嬗中形成了系统的破体观念体系,堪称中国古代破体理论的集大成和总结者。这对于纵向观照和比较研究宋元明诗话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文体批评史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话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以古为律 破体观念
下载PDF
近代诗歌对叙事传统的归化与创通
14
作者 杨绪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62,共12页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特质用来概括近代诗歌的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都同样贴切。故在“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这一大框架下对“近代诗歌叙事”的核心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其落脚点则在于叙事伦理、叙事主体和叙事艺术诸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诗歌传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 近代诗歌叙事 归化 创通
下载PDF
《全清词·顺康卷》《雍乾卷》《嘉道卷》补遗16家65首
15
作者 宗昊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8-116,136,共10页
由于清代文献复杂繁多,《全清词·顺康卷》《雍乾卷》《嘉道卷》颇难毕其功于一役。今翻检清人别集、总集,为之辑补16家65首,并略考作者生平、著述等相关情况,从而订正《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的若干阙误,以期为清人著述的进一步整... 由于清代文献复杂繁多,《全清词·顺康卷》《雍乾卷》《嘉道卷》颇难毕其功于一役。今翻检清人别集、总集,为之辑补16家65首,并略考作者生平、著述等相关情况,从而订正《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的若干阙误,以期为清人著述的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提供相应线索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清词·顺康卷》 《雍乾卷》 《嘉道卷》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订补
下载PDF
“诗史”指向与晚近诗坛的李商隐接受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卫中 李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0-208,共9页
作为清代诗歌流变中"唐宋诗之争"的又一环节,李商隐接受是近代复古诗学的一大方向,也多是地域诗学的延续。晚近诗坛的三种接受模式,完成了对李商隐诗歌的全方位、多角度学习。近代社会复杂的风云变幻,诗史观念的介入,是考察... 作为清代诗歌流变中"唐宋诗之争"的又一环节,李商隐接受是近代复古诗学的一大方向,也多是地域诗学的延续。晚近诗坛的三种接受模式,完成了对李商隐诗歌的全方位、多角度学习。近代社会复杂的风云变幻,诗史观念的介入,是考察李商隐接受的具有理论价值的立足点,为探讨学李诸家的异同、得失提供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诗歌 诗史 李商隐 接受史
下载PDF
清诗研究的基本视角:地域性和文化性——以浙派诗群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小恒 《河西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2-67,共6页
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有很多,但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清诗的重要特征,那么群体性和文化性就成为我们研究清诗的两大基本视角,或者说研究方法。清诗地域性和文化性在清代浙派诗群诗文化活动中具有突出体现,本文通过对其地域性和文化性的... 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有很多,但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清诗的重要特征,那么群体性和文化性就成为我们研究清诗的两大基本视角,或者说研究方法。清诗地域性和文化性在清代浙派诗群诗文化活动中具有突出体现,本文通过对其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梳理,告诉我们不能只立足于研究清诗作品,而要采取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才能得出符合清诗发展规律和发展事实的科学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研究视角 地域性 文化性 浙派诗群
下载PDF
现状与反思:清代诗文研究的学术进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桂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7,共10页
清代诗文研究至少已有百廿年之历史,近二十年进入繁荣期;新的学术生长点不断出现,成为当下古代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学术领域。文献研究的多元性、文本阐释的多向度,已取得了斐然成绩;在思想性追求、方法论科学建构方面也有不俗的创获... 清代诗文研究至少已有百廿年之历史,近二十年进入繁荣期;新的学术生长点不断出现,成为当下古代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学术领域。文献研究的多元性、文本阐释的多向度,已取得了斐然成绩;在思想性追求、方法论科学建构方面也有不俗的创获。作为一个尚属“年轻”的学术领域,清代诗文研究还存在不同层次、向度的问题。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正视现状,优化相关学术方法,关注理论性建构,当带给清代诗文研究更多学术进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文 研究现状 方法论 学术进境
下载PDF
论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兼及诗学与诗歌史的辩证
19
作者 赖彧煌 《江汉学术》 2015年第4期67-75,共9页
晚清至"五四"诗歌由旧而新的变迁,既源于语言形式的构造也出自现代经验的催逼,但如何理解文类内部和外部的错综关系,避免把它们或割据式地单独处置或牵强地缝合粘连,实为把握该时段诗歌的关键和难点。"言说方式"因... 晚清至"五四"诗歌由旧而新的变迁,既源于语言形式的构造也出自现代经验的催逼,但如何理解文类内部和外部的错综关系,避免把它们或割据式地单独处置或牵强地缝合粘连,实为把握该时段诗歌的关键和难点。"言说方式"因而作如此构拟,即现代性的运作被语言"知觉"时即成了内部与外部的混融,它寄身于形式与经验交织的纹路中,改变诗,也被诗所改变。据此,"言说方式"必须挣脱静止的、惰性的结构,为从根本上克服时间性难题这一哲学和美学的拷问而赢得合法性。它由诗学的诉求而至诗歌史的关切,且在二者的互为征显中,最终作为一个面向诗学与诗歌史双重目标的概念,体现结构与运动、共时性与历史性的辩证法品格。在此基础上,该时段的诗歌在体式与经验之间不间断地角力、相斥与包容,就可以恰当地理解为,诗的异动和凝聚相生、变奏与重建共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体式 言说方式 晚清诗歌 五四新诗 诗歌史 美学机制
下载PDF
论龚自珍诗歌的悲剧美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冠之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22-28,共7页
龚自珍是中国历史由古代封建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第一位先觉的思想家和诗人。龚自珍的悲剧在于其代表时代的必然要求而这个要求之不能实现井反而受到社会的摧挫。历史与现实的悲剧感通过作者哀乐过人的诗心表现为慷慨悲凉的诗歌,表现为... 龚自珍是中国历史由古代封建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第一位先觉的思想家和诗人。龚自珍的悲剧在于其代表时代的必然要求而这个要求之不能实现井反而受到社会的摧挫。历史与现实的悲剧感通过作者哀乐过人的诗心表现为慷慨悲凉的诗歌,表现为璀璨瑰丽、哀艳动人的悲剧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清代诗歌 悲剧意识 审美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