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与中国古代文明——秦政原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九生 《唐都学刊》 2011年第2期1-34,共34页
在秦始皇帝陵出土铜车马的研究中,"灵魂乘车说"、"兵车说"以及从铜车马引出的卤簿制度研究,皆存在着文献不足,考古资料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问题。只有在沟通天人大背景下,从秦人的实践及其对这种实践的理解出发,... 在秦始皇帝陵出土铜车马的研究中,"灵魂乘车说"、"兵车说"以及从铜车马引出的卤簿制度研究,皆存在着文献不足,考古资料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问题。只有在沟通天人大背景下,从秦人的实践及其对这种实践的理解出发,去究明铜车马的性质,方可达到这几方面的有效整合。铜车马坑是祭祀坑;两件铜车马是祭祀皇天上帝时献给神明的礼物。其理据有四:(1)从秦襄公到秦始皇,秦人传承着悠久的包括用车马祭天传统。(2)秦始皇陵丽山是为沟通天人而建筑,丽山陵与骊山主峰则组成天门;铜车马坑位于丽山园内城西门里,对应天官西宫:咸池,即五帝车舍,北斗七星为帝车;铜车马是秦人献给天的帝车。(3)铜车马坑是一个密闭系统,跟秦陵地宫毫无联系,铜车马为秦始皇灵魂乘用说没有根据;铜车马坑有举行祭天"禋祀"的焚烧痕迹。(4)铜车马一、二号车形制虽有差异,但其处于同一规格等级,将其性质分别定为"兵车"和"安车"显然不妥。秦原出东夷,与农业关系密切,"舂"是秦人的表征。在辗转迁徙的过程中,秦人受到周文明的影响,又在马与马车的东传中占得先机。造车技术及马的驯化,传自西亚中亚,制造铜车马的原料—铜和锡却只能是来自中国西南,铜车马御官俑的写实风格则指向古希腊。一体多元或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在铜车马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 铜车马 秦政
下载PDF
论游牧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与秦对游牧文化的整合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绍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4-19,共6页
秦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富于进取精神和征服欲望的"虎狼文化"。秦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似是由于秦人特殊的发展道路与地理政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秦文化的特点相对于中原地区那种内敛,保守,柔弱怕变,适可而... 秦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富于进取精神和征服欲望的"虎狼文化"。秦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似是由于秦人特殊的发展道路与地理政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秦文化的特点相对于中原地区那种内敛,保守,柔弱怕变,适可而止的文化特点来说,更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和统一战争的需要。然而,秦文化不是游牧文化的简单重复和翻版,秦在对游牧文化进行积极吸纳的基础上,又对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使它与先进的法家文化相结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从而使游牧文化的因子得到了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秦文化
下载PDF
当代秦地作家与民俗文化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学勇 魏欣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100,共12页
自五四以降,小说的民俗文化书写便成为中国作家展现乡土社会、地域景观及民间传统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叙事观念及话语方式延续至当代秦地小说中,也表现着突出的特点。概言之,传统地理学意义上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的三秦大地,以其同中... 自五四以降,小说的民俗文化书写便成为中国作家展现乡土社会、地域景观及民间传统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叙事观念及话语方式延续至当代秦地小说中,也表现着突出的特点。概言之,传统地理学意义上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的三秦大地,以其同中有异的遗风民俗,又促就了一众秦地小说所张扬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样态。纵向来看,从延安时期至今,秦地小说历经了审美范式的转变和民俗书写的变异。横向来看,陕北作家如柳青、路遥等的创作根源于坚韧乐观、与时偕行的乡土文化,他们的小说自然离不开民俗民风的书写;关中作家如陈忠实等倾心于中庸调和、务实入世的家族文化,他们的民俗叙事将家族礼仪、伦理传统等表现得淋漓尽致;陕南作家如贾平凹等生长于轻质异俗、隐秘奇诡的山地文化,在他们笔下,民俗不仅是日常的生活方式,更是信仰的具体表征。对于民俗文化的倚重,深刻奠定了百年间乡土文学叙事的整体基调,也不断绵延至新时期以来秦地小说的创作实践之中,使其文学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地小说 民俗文化 乡土文学 三秦文明
下载PDF
统一中国连续性的现代创制
4
作者 张翔 柯贵福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10期35-45,3,共12页
一、全球思想论争中的中国长期统一问题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中国作为大国的长期统一等问题,是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们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的重大差异,是... 一、全球思想论争中的中国长期统一问题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中国作为大国的长期统一等问题,是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们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的重大差异,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先秦文明 胡汉交融 中华文明统一性 连续性
原文传递
展览空间主题性与艺术性的营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形式设计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倩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9-160,共12页
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形式设计是展览得以呈现的重要环节,每个展览都需要设计者为其量身打造展览环境,突出展览主旨,并赋予展览空间一定的艺术性,避免出现主题不明确、缺乏个性的空间形式。展览空间形式设计首先以展览大纲框架为依据,结合... 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形式设计是展览得以呈现的重要环节,每个展览都需要设计者为其量身打造展览环境,突出展览主旨,并赋予展览空间一定的艺术性,避免出现主题不明确、缺乏个性的空间形式。展览空间形式设计首先以展览大纲框架为依据,结合建筑结构来组织空间序列;尔后通过对各单元章节的解读、展品元素的提炼来确定空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基调,并结合材料质感和技术手段完善展览空间主题性与艺术性的塑造。本文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的形式设计思路,通过对空间分隔、色调搭配、纹样装饰、材料应用以及技术呈现等设计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如何打造主题鲜明且兼具艺术特色的空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文明 展览空间 形式设计 主题性 艺术性
原文传递
从吉美、大都会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对秦汉文物的不同诠释与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彦堂 《博物院》 2017年第6期96-104,共9页
近年来,先后在欧美国家举办了"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和"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秦汉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也踵事增华。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展览的展览背景、策展理念、陈展方... 近年来,先后在欧美国家举办了"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和"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秦汉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也踵事增华。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展览的展览背景、策展理念、陈展方式、文物意涵阐发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分析,认为这些展览虽然都是以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为展品,甚至展品有大量的重复,但策展人所要表达的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文物的组合方式与陈展形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比较其间的异同,可以总结为:"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实际上是经由中国本土学者对欧洲观众解读汉代文物的展览,所体现的历史观也是中国学术界的认知;"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秦汉文明"展则是以美国视角诠释秦汉文物的古代艺术品展览,所要表达的历史观念和艺术史观有别于国内的话语体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与前二者都有差异,基本可以视为中国官方版中国通史的文物陈列,与该馆通史陈列的主题思想和理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风展” “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秦汉文明” “秦汉文明”展 秦汉文物 策展理念 诠释与解读
原文传递
“四部文明”缘起
7
作者 文怀沙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69-72,共4页
"四部"之名,起于晋初,荀勗、张华等,编列晋室所藏书籍,分为四部。降及李唐,玄宗于两京各聚书四库,以甲乙丙丁为次,列为经史子集四库,四部之名遂沿用至今。此乃从文献内容分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皆... "四部"之名,起于晋初,荀勗、张华等,编列晋室所藏书籍,分为四部。降及李唐,玄宗于两京各聚书四库,以甲乙丙丁为次,列为经史子集四库,四部之名遂沿用至今。此乃从文献内容分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皆据此分类而纂集。《四库全书》实际上是在乾隆的亲自指挥下,由以纪晓岚为首的那些"帮忙"或"帮闲"的文人,秉承清王朝的意旨,对中国古籍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清剿"。今天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就是要拨乱反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四部文明"与以往所称"四部"不同,它将中国历史前半期之文明成就以时代划分,归并为《商周文明》、《秦汉文明》、《魏晋南北朝文明》、《隋唐文明》四部丛书,是谓"四部文明"。"四部文明"总计二百卷,在编纂整理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收录的范围上,尽可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明的整体面貌,最大程度地保存一代文献。对所有文献又据其内容进行分门别类。二、古籍整理以"据善本"为要务,以"罕见"与"实用"为选择的条件,确定底本的使用。对流传稀少的珍善本,和对历来经过学者认真整理日臻完善的整理本,都给以足够的重视。三、在内容的编纂上,既考虑到所收文献的完整性,又照顾到学术体系的延续性。四、所收古籍因其具体内容和学术研究的惯例与需求,或补缺、或辑佚、或作校勘、或作汇证、或考核文献渊源、或辑录参考资料,分不同情况作了适当的整理工作,但绝不更动原书。既保存古籍的原貌,又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 商周文明 秦汉文明 魏晋南北朝文明 隋唐文明 缘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