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209
1
作者 刘永江 张兴洲 +8 位作者 金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3-951,共9页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佳—蒙地块 东北
下载PDF
中蒙边境中段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和找矿意义 被引量:147
2
作者 童英 洪大卫 +3 位作者 王涛 史兴俊 张建军 曾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5-412,共18页
本文精确地厘定了中蒙边境中段白乃庙片麻状石英闪长岩(459-454Ma)、锡林浩特代托吉卡山中粒晶洞正长花岗岩(268±6.9Ma)、镶黄旗巴音察汗灰白色中细粒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261.7±6.1Ma)、镶黄旗二长花岗岩(262.7±6.0Ma... 本文精确地厘定了中蒙边境中段白乃庙片麻状石英闪长岩(459-454Ma)、锡林浩特代托吉卡山中粒晶洞正长花岗岩(268±6.9Ma)、镶黄旗巴音察汗灰白色中细粒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261.7±6.1Ma)、镶黄旗二长花岗岩(262.7±6.0Ma)、镶黄旗哈达庙黑云母石英闪长岩(277.2±2.9Ma)、锡林浩特白音锡勒中细粒正长花岗岩(231.1±7.6Ma)、苏尼特左旗(东苏)二长花岗岩(216.9±5.4Ma)、苏尼特左旗沙尔塔拉碱长花岗岩(152.1±2.5Ma)的时代。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本地区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区内花岗岩空间上呈3条近东西向的条带分布,时间上可划分为5个重要期次:早-中古生代(490-387Ma)、石炭纪(342-302Ma)、二叠纪(282-257Ma)、三叠纪(249-204Ma)和晚中生代(152-118Ma),峰期间隔约为40Ma,并存在两条巨型碱性花岗岩带(东乌珠穆沁旗一带的二叠纪碱性岩带、华北板块北缘的晚三叠世碱性正长岩带),岩浆活动呈现不对称性。结合区域地质、岩石、年代学等证据说明,北部贺根山蛇绿岩与南部索伦山-西拉木伦蛇绿岩代表两个洋盆体系,贺根山洋闭合早于中二叠世,而索伦山-西拉木伦缝合带所代表残留古亚洲洋关闭,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碰撞拼合的时代应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同时,区内与花岗岩有关的矿产发育,包括铜、钨、锌等矿种,多产于造山后伸展或岩石圈拆沉,区域大规模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花岗岩 年代学 构造演化 成矿
下载PDF
加强埃达克岩研究,开创中国Cu、Au等找矿工作的新局面 被引量:97
3
作者 张旗 秦克章 +3 位作者 王元龙 张福勤 刘红涛 王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埃达克岩与浅成低温热液Au-Ag及斑岩型Cu、Cu-Au矿床有密切的关系,环太平洋地区多数大型和世界级的斑岩铜矿均与埃达克岩有关。埃达克岩有利于成矿的关键因素与埃达克岩形成时角闪石转变为石榴石的脱水作用有关。而水能萃取出在地幔和... 埃达克岩与浅成低温热液Au-Ag及斑岩型Cu、Cu-Au矿床有密切的关系,环太平洋地区多数大型和世界级的斑岩铜矿均与埃达克岩有关。埃达克岩有利于成矿的关键因素与埃达克岩形成时角闪石转变为石榴石的脱水作用有关。而水能萃取出在地幔和基性岩中富集的金属元素。因此,埃达克岩集中分布的地区有利于铜、金等矿化的聚集。中国铜矿资源严重不足,解决这个紧迫问题的出路在寻找斑岩铜矿。全球铜矿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中国与环太平洋类似的地区不是中国东部,而是古亚洲洋造山带、东北吉黑东部和西藏冈底斯。从国家目标出发,建议实施铜、金等找矿工作的战略转移,把浅成低温热液和斑岩型Au、Cu、Ag等矿床找矿的重点放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吉黑东部和中-新生代的冈底斯地区。古亚洲洋造山带首选阿尔泰西南缘.东准噶尔、东天山和内蒙古中部3个地区。埃达克岩可以作为找矿标志来使用,因此,在找矿思路上也应当有一个变化,即:先找埃达克岩,再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斑岩铜矿 找矿 中国 古亚洲洋 吉黑东部 冈底斯
下载PDF
晚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构造域主要块体运动学特征初探 被引量:82
4
作者 任收麦 黄宝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基于近年来的古亚洲洋两侧地质和古地磁资料 ,总结华北块体和西伯利亚板块拼合焊接的时间和位置 ,对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进行简要阐述 ,探讨了华北块体与西伯利亚板块的运动学特征 .早侏罗世 ,西伯利亚板块北向漂移... 基于近年来的古亚洲洋两侧地质和古地磁资料 ,总结华北块体和西伯利亚板块拼合焊接的时间和位置 ,对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进行简要阐述 ,探讨了华北块体与西伯利亚板块的运动学特征 .早侏罗世 ,西伯利亚板块北向漂移达到高潮 ,转为南向漂移 .受其影响 ,早侏罗世期间华北块体也表现为相应的南向位移 ,但由于块体间造山带的应力消减 ,使得南向位移量产生差异 .早侏罗世以后 ,由于库拉板块的斜向俯冲 ,使得华北块体转为北向漂移 ,并产生 1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和形成中国东北巨大的弧形构造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古亚洲洋 运动学 古地磁资料 华北块体 西伯利亚板块
下载PDF
内蒙古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的再造 被引量:75
5
作者 邵济安 唐克东 何国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58-1866,共9页
针对近年来关于内蒙古中部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存在和向南北两侧大陆俯冲的观点,本文通过构造古地理图的编制,结合早二叠世沉积岩相、古地理、生物组合、陆源碎屑以及烃源岩的讨论,认为中亚陆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晚古生代存在的是陆壳基底... 针对近年来关于内蒙古中部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存在和向南北两侧大陆俯冲的观点,本文通过构造古地理图的编制,结合早二叠世沉积岩相、古地理、生物组合、陆源碎屑以及烃源岩的讨论,认为中亚陆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晚古生代存在的是陆壳基底之上发育的陆表海和裂陷槽,而不是大开大合的大洋。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该区的演化过程。早二叠世早期伴有强烈火山喷发的沉积作用受到三条近东西向分布的同沉积裂陷槽的控制,由北向南,其滨-浅海相的沉积-火山岩厚度分别>8000m;>5000m和2900m,显示基底为不稳定的裂陷槽。沉积作用受到深断层控制的观点得到本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的佐证。早二叠世早期沉积岩以粗碎屑岩为主,其中成熟度低的硬砂岩、长石砂岩分布广泛。此外,从陆源碎屑的组分和来源可见,蚀源区具有新生陆壳的组成,近源沉积物具有快速堆积的特征。早二叠世晚期沉积岩为夹有灰岩透镜体的炭质粉砂岩、板岩。由于海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的提高,形成分布于前三角洲,浅海,半深海的烃源岩(R0值=1.01%~3.67%)。上述沉积组合反映了陆壳成熟度不断提高,构造活动性减小,陆表海逐渐萎缩的特征。本区早二叠世的古生物以腕足类、珊瑚、、苔藓类为主,这一生物组合形成于滨-浅海环境,其中珊瑚大多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温暖清澈的水域——几米至50米的滨-浅海区。植物化石及碎片的存在反映海陆交互相的环境。早二叠世晚期本区生物已经混生,主要以北极区生物为主,以Spiriferella为代表的腕足动物群到处可见,但也混有暖水型的分子,如Richtofenia,Enteletes等。生物混生现象暗示早二叠世之前板块已经拼合,不存在深海洋盆。根据毛登地区哲斯组放射虫和菊石、螺、双壳类及植物化石共生的事实,作者认为放射虫可以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体中,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构造古地理 陆表海 裂陷槽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宝力高庙组地层划分及其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73
6
作者 辛后田 滕学建 程银行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1年第1期1-9,共9页
在1/5万内蒙古东乌旗狠麦温都尔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中,首次按照岩性组合的差异,将宝力高庙组划分出以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夹砂砾岩为主和以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炭质板岩、河流相砂砾岩为主的上、下段。在其中分别采集地层... 在1/5万内蒙古东乌旗狠麦温都尔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中,首次按照岩性组合的差异,将宝力高庙组划分出以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夹砂砾岩为主和以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炭质板岩、河流相砂砾岩为主的上、下段。在其中分别采集地层中的流纹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和安山岩夹层样品,挑选其中的锆石进行U-Pb SHRIMP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了上段303.4±6.7 Ma、304.9±3.1 Ma和下段320.1±7.2 Ma的年龄信息,地层时代为晚石炭世。该成果对研究古亚洲洋的闭合和晚华力西期成矿地质背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力高庙组 古亚洲洋 SHRIMP年龄 晚石炭世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蛇绿岩 被引量:67
7
作者 刘永江 冯志强 +5 位作者 蒋立伟 金巍 李伟民 关庆彬 温泉波 梁琛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17-3047,共31页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其所属微陆块的基底属性及拼贴位置、洋-陆转换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我们将东北地区微陆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增生地体、松嫩-锡林浩特地...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其所属微陆块的基底属性及拼贴位置、洋-陆转换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我们将东北地区微陆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增生地体、松嫩-锡林浩特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同时综述了东北地区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分布、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新资料,讨论了其构造背景及俯冲-增生过程。东北地区增生造山不仅涉及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还可能与泛大洋有关,包括早奥陶世-晚三叠世古亚洲洋主洋盆及古亚洲洋分支--新元古代-晚寒武世新林-喜桂图洋、早寒武世-晚石炭世嫩江洋、新元古代-晚志留世黑龙江洋和晚二叠世-中侏罗世牡丹江洋的演化。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初,东北地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全部闭合,所有微陆块完成聚合形成统一的东北陆块群。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古亚洲洋主洋盆沿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自西向东从早到晚以剪刀式最终闭合,完成东北陆块群与华北板块的拼接。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东北地区进入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东北地区 蛇绿岩 古亚洲洋 俯冲 增生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格勒杂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从Rodinia聚合到古亚洲洋闭合后碰撞造山的历史记录 被引量:59
8
作者 朱永峰 孙世华 +1 位作者 毛骞 赵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43-355,共13页
内蒙古东部出露的锡林格勒杂岩主要由中元古代原岩为火成岩的黑云母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组成。片麻岩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中等分异特征 ,具明显的Eu负异常 ,其不相容元素特征与平均地壳类似但相对亏损Ba和Sr。斜长角闪岩构成一条S... 内蒙古东部出露的锡林格勒杂岩主要由中元古代原岩为火成岩的黑云母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组成。片麻岩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中等分异特征 ,具明显的Eu负异常 ,其不相容元素特征与平均地壳类似但相对亏损Ba和Sr。斜长角闪岩构成一条Sm -Nd等时线 ,其年龄值为12 0 2± 6 5Ma ,εNd(1.2 0Ga)值为 6 .8。角闪岩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 (tDM,1.2 6~ 1.32Ga)与其Sm -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接近。角闪岩的Rb -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 393± 14Ma ,其87Sr/ 86 Sr初始比值为 0 .70 379± 0 .0 0 0 0 7,此Rb -Sr等时线年龄与本区出露的篮片岩Ar-Ar年龄 (~ 383Ma)一致 ,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壳俯冲结束后由大陆碰撞造山引起的变质作用事件。黑云母片麻岩的Rb -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 2 79.5± 6 .4Ma ,87Sr/ 86 Sr初始比值为 0 .70 85 1± 0 .0 0 0 10 ,此Rb -Sr等时线年龄与本区广泛分布的早二叠世火山岩的Rb -Sr等时线年龄 (~ 2 77± 15Ma)一致 ,因此可能是由大规模岩浆活动诱发的变质作用的记录。锡林格勒杂岩因此不仅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聚合的地质事件 ,并且通过对比研究本地区蛇绿岩和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演化历史 ,可以恢复从Ro dinia超大陆聚合 (~ 1.2 0Ga)到古亚洲洋关闭 (~ 4 30Ma)、大陆碰撞造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角闪岩 黑云母片麻岩 锡林格勒杂岩 RODINIA 古亚洲洋 内蒙古
下载PDF
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编图研究 被引量:55
9
作者 成守德 徐新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3-37,共5页
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1:150万的编图范围为北纬34°~50°,东经72°~98°,面积约370(104 km2。目的是以当代地球科学新理论为指导,对近半个世纪,特别是对近15年来新疆地质矿产攻关的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 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1:150万的编图范围为北纬34°~50°,东经72°~98°,面积约370(104 km2。目的是以当代地球科学新理论为指导,对近半个世纪,特别是对近15年来新疆地质矿产攻关的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高层次综合研究与总结,全面阐述新疆构造格局和地质演化历史,编制出新一轮的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在此着重介绍了编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图面反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板块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古亚洲洋 特提斯洋 构造造局 新疆 大地构造 编图
下载PDF
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构造起因 被引量:51
10
作者 李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管烨 李秋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1-527,共7页
通过对比分析华南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间、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的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分别确定了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1)基墨里大陆东部的保山地块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 通过对比分析华南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间、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的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分别确定了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1)基墨里大陆东部的保山地块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羌塘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即在云南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2)早二叠世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并于二叠纪末期(~250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即位于两地块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代为二叠纪末;(3)峨眉山和西伯利亚两个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时代和大洋的闭合时代吻合,而大火成岩省在时间上又与全球生物灭绝事件吻合,进而推断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事件可能与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灭绝 古地磁 古亚洲洋 古特提斯洋 大陆碰撞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1
11
作者 李源 杨经绥 +4 位作者 张健 李天福 陈松永 任玉峰 徐向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3-209,共17页
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北至吐哈盆地南缘,向南受控于阿奇克库都克断裂,对恢复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1)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是一套钙碱质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建造,玄... 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北至吐哈盆地南缘,向南受控于阿奇克库都克断裂,对恢复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1)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是一套钙碱质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建造,玄武岩包括N-MORB和IAT型两种类型,指示东天山地区在石炭纪存在一个弧间盆地,其北部边界可能为东准噶尔的卡拉麦里蛇绿岩带;(2)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底坎儿组中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20±1.2Ma(MSWD=1.3),代表了底坎儿组火山岩主体岩浆结晶时代;(3)对比东天山及邻区石炭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发现在SiO2含量相近的情况下,由北向南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中玄武岩的K2O、K2O+Na2O、K2O/Na2O、LILE(Rb、Ba、Sr等)和HFSE(Nb、Ta、Th、Zr等)呈规律性增加,具有明显的成分分带,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产出的火山岩的成分极性变化一致。认为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成分分带可能是古亚洲洋在石炭纪向东南准噶尔-吐鲁番-哈密陆块下斜向俯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弧后盆地 成分分带 东天山 古亚洲洋
下载PDF
新疆达拉布特蛇绿岩带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的对比 被引量:46
12
作者 雷敏 赵志丹 +5 位作者 侯青叶 张宏飞 许继峰 陈岳龙 张本仁 刘希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1-672,共12页
发育在我国北部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西南部的特提斯构造域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两个构造体系,有关这两个构造域的地幔地球化学特征是揭示它们的演化与交接关系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择发育在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蛇绿岩带中阿克巴斯... 发育在我国北部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西南部的特提斯构造域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两个构造体系,有关这两个构造域的地幔地球化学特征是揭示它们的演化与交接关系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择发育在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蛇绿岩带中阿克巴斯套和大棍的枕状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与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达拉布特蛇绿岩带中枕状玄武岩具有N-MORB和E-MORB特征,可能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岩石的^(87)Sr/^(86)Sr为0.682112~0.706040之间;^(143)Nd/^(144)Nd为0.512713~0.512879,ε_(Nd)(t)=+2.8~+5.1,^(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8.341~20.085、15.541~15.651和38.292~40.534。将达拉布特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比值、Nd-Pb同位素等与印度洋MORB和太平洋与北大西洋MORB,以及已知的特提斯和古亚洲洋地幔域进行对比表明,达拉布特蛇绿岩单元内MORB型玄武岩与特提斯构造域特蛇绿岩单元内MORB型玄武岩同位素特征一致,都显示了印度洋型的MORB特征。这意味着位于现今新疆西准噶尔地区的古亚洲洋地幔域没有显示出与特提斯不同的典型的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特提斯洋 蛇绿岩 玄武岩 同位素地球化学 新疆西准噶尔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巴彦乌拉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山岩锆石SHRIMP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5
13
作者 李可 张志诚 +3 位作者 冯志硕 李建锋 汤文豪 罗志文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41-2054,共14页
内蒙古巴彦乌拉地区广泛出露宝力格组火山-沉积地层。其中流纹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307.1±6.3Ma和308.9±1.8Ma,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宝力格组火山岩确切喷发时间应为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样品位于碱性-钙碱性系列... 内蒙古巴彦乌拉地区广泛出露宝力格组火山-沉积地层。其中流纹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307.1±6.3Ma和308.9±1.8Ma,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宝力格组火山岩确切喷发时间应为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样品位于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过渡区域,在TAS图中,中基性火山岩落入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和安山岩区,REE分馏明显,LILE富集,HFSE明显亏损,Nb、Ta、Ti、P负异常,Zr、Hf正异常,形成于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流纹岩LILE(Rb、Th、U)富集,HFSE(Nb、Ta、Ti)明显亏损,具有高正εNd(t)和年轻tDM1值,是新增生的陆壳部分熔融的结果,并具有I型和A型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资料表明,宝力格组火山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火山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后造山环境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花岗质岩类年代学格架及该区构造岩浆演化探讨 被引量:44
14
作者 石玉若 刘翠 +1 位作者 邓晋福 简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55-3171,共17页
内蒙古中部广泛出露花岗质岩类,这些花岗质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岩石组合类型的变化,反映了华北板块北缘与蒙古陆块碰撞拼合的进程。本文从花岗质岩类的角度对古亚洲洋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演化进行了探讨。古亚洲洋在该区的演化经历了十分复... 内蒙古中部广泛出露花岗质岩类,这些花岗质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岩石组合类型的变化,反映了华北板块北缘与蒙古陆块碰撞拼合的进程。本文从花岗质岩类的角度对古亚洲洋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演化进行了探讨。古亚洲洋在该区的演化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包括奥陶纪双向俯冲、志留纪拼贴/增生、泥盆纪拉张、二叠纪南部带俯冲和北部带拉张、并以晚古生代末至早中生代初发生的陆-陆碰撞为标志宣告该区洋盆演化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类 年代学格架 内蒙古中部 古亚洲洋
下载PDF
Early Paleozoic 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the Dashizhai basalts,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41
15
作者 GUO Feng FAN WeiMing +2 位作者 LI ChaoWen MIAO LaiCheng ZHAO L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7期940-951,共12页
Zircon U-Pb results of basalt from the Dashizhai Town in Inner Mongolia, NE China, shows that the basaltic lava was erupted at 439±3 Ma, much older than the "Permian basalts" as previously thought. Thes... Zircon U-Pb results of basalt from the Dashizhai Town in Inner Mongolia, NE China, shows that the basaltic lava was erupted at 439±3 Ma, much older than the "Permian basalts" as previously thought. These rocks show arc-typ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i.e., Nb-Ta depletion and light REE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 enrichment) and unradiogenic Sr and highly radiogenic Nd and Hf isotope compositions. They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petrogenetic groups: Group 1 basalts have relatively high TiO2, MgO and compatible elements and low Sr and Th, characterized by mid-oceanic ridge basalt (MORB)-type Sr-Nd-Hf isotope compositions (87Sr/86Sr(i)=0.7028―0.7032, εNd(t)=+9.8-+11.2, εHf(t)=+16.1- +18.4). Group 2 has lower TiO2, MgO and compatible elements and higher Sr and Th, and relatively evolved Sr-Nd-Hf isotope compositions (87Sr/86Sr(i)=0.7037-0.7038, εNd(t)=+5.7-+7.3, εHf(t)=+12.6- +13.0). Both groups were interpreted as melts derived from a metasomatized mantle wedge formed during the subduction of Paleo-Asian Ocean. The mantle source for Group 1 was probably a highly isotopically depleted oceanic mantle modified by predominant slab fluids; whereas subducted sediments had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melting source for Group 2.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Dashizhai basalts provides clear evidence for early Paleozoic 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nd the highly radiogenic Nd and Hf compositions in these rocks suggest that these lavas and their possible intrusive counterparts we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for Phanerozoic crustal growth. Our and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Dashizhai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yield an unrealistic eruption range of 440-270 Ma for different rock types, we thus advise to disassemble the previously defined "Dashizhai Formation" into multiple lithologic units and to reinterpre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volcano-sedimentary assoc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DUCTION paleo-asian ocean Dashizhai BASALTS early paleoZOIC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被引量:42
16
作者 邓晋福 冯艳芳 +6 位作者 狄永军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赵国春 孟斐 车如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1-1224,共14页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1侵入(岩...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1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2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3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4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5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洋闭合最晚,(b)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6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e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侵入岩弧 主洋盆 大陆边缘类型 新生陆壳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 被引量:41
17
作者 李三忠 杨朝 +7 位作者 赵淑娟 李玺瑶 索艳慧 郭玲莉 余珊 戴黎明 李少俊 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8-1004,共37页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著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俯冲增生造山带 微陆块 原特提斯洋 古亚洲洋 环冈瓦纳
下载PDF
内蒙古固阳地区埃达克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9
18
作者 曾俊杰 郑有业 +4 位作者 齐建宏 代芳华 张刚阳 庞迎春 武彬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5-763,共9页
内蒙古固阳地区西营子花岗岩体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其岩石地球化学具有与adakite岩相似的特征.这些岩石的SiO2含量均大于56(57.28~66.63),Al2O3含量均大于15(15.93~18.04),MgO含量为1.14~3.47,富钠、贫钾,Na2O/K2O... 内蒙古固阳地区西营子花岗岩体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其岩石地球化学具有与adakite岩相似的特征.这些岩石的SiO2含量均大于56(57.28~66.63),Al2O3含量均大于15(15.93~18.04),MgO含量为1.14~3.47,富钠、贫钾,Na2O/K2O在1.16~1.97之间,Sr含量高(446~582μg/g),均大于400μg/g,Sr/Y比值为31.32~103.74,大于20~40,低Y(5.61~17.4μg/g,小于18μg/g)和Yb(0.42~2.06μg/g,仅1个样品大于1.9μg/g),具弱Eu正异常,无明显的Eu负异常;稀土元素分异强烈,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Sr具明显的正异常而Nb的负异常亦较为明显.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固阳地区埃达克质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其同位素年龄为281.9±3.1Ma(MSWD=3.3),形成于早二叠世.该地区埃达克岩的发现,为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解决内蒙古及古亚洲洋研究中长期争论的地质问题提供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花岗岩类 古亚洲洋 LA ICP MS 固阳地区
原文传递
内蒙古巴林右旗建设屯埃达克岩锆石U-Pb年龄及成因讨论 被引量:40
19
作者 刘建峰 迟效国 +2 位作者 赵芝 胡兆初 陈军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27-839,共13页
本文对内蒙古东南部建设屯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48.5±2.3Ma,为早三叠世早期岩浆岩侵入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 本文对内蒙古东南部建设屯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48.5±2.3Ma,为早三叠世早期岩浆岩侵入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铝饱和指数A/CNK为1.02,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SiO2≥56%,Al2O3≥15%,Na2O和K2O含量分别为4.34%~4.41%和2.03%~2.07%,Na2O/K2O介于2.10~2.17之间;Sr>400×10-6,Y≤18×10-6,Yb≤1.9×10-6,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介于16.92~17.38之间,无明显的Eu负异常,显示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εHf(t)值介于11.2~14.4之间,反映了源区亏损的特征。综合考虑区域岩浆岩和地层古生物资料,本文认为该岩体是晚二叠世古亚洲洋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闭合后,加厚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锆石HF同位素 埃达克岩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关系初探 被引量:38
20
作者 李文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01-2210,共10页
从板块构造研究中国古生代洋陆关系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离不开对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关系判断,特别是对于中国西北部的研究,两个古生代大洋形成演化和关系是理清重要地质构造和成矿事件的关键。本文认为早古生代的原特提斯洋与古... 从板块构造研究中国古生代洋陆关系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离不开对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关系判断,特别是对于中国西北部的研究,两个古生代大洋形成演化和关系是理清重要地质构造和成矿事件的关键。本文认为早古生代的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应连为一体,合称古亚洲-原特提斯洋,简称古亚洲洋。古亚洲洋是发育于早古生代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大洋,金川超大型铜镍矿床的形成是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三叉裂谷开启大洋的开始,塔里木陆块作为古亚洲洋南岸的一个陆块,早古生代的昆仑洋、祁连洋和秦岭洋只是古亚洲洋的分支或次生洋盆,这些次生洋盆于志留纪末闭合,古亚洲洋主洋则直到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才闭合。石炭纪天山及邻区是古亚洲洋闭合后板块构造后碰撞机制与地幔柱作用提供热动力的两种地球动力学机制并存的构造背景,为大规模壳幔混合(染)岩浆作用和成矿爆发提供了可能。古特提斯洋是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的发展和继承,东昆仑夏日哈木超大型铜镍矿床的产生是冈瓦纳大陆北侧志留纪末破裂三叉裂谷开启大洋的开始,塔里木和华北等泛华夏陆块群构成了古特提斯洋北岸陆缘,石炭纪大洋形成,西昆仑玛尔坎苏大型优质锰矿可能就形成于大洋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或陆表海,成矿物质则很可能来自于同时代的大洋中脊。德尔尼大型铜钴矿为晚石炭世大洋中脊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而铜峪沟大型铜矿和大场大型金矿等则分别为古特提斯洋消减俯冲岛弧岩浆作用矽卡岩-斑岩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古特提斯洋 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古生代 洋陆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