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5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39
1
作者 宋富强 邢开雄 +2 位作者 刘阳 刘志超 康慕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被变化监测的MOD IS/NDVI数据,利用均值变化及趋势分析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不同坡度植被指数动态变化两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陕北地区平均NDVI从2000—2008年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坡耕地和草地NDVI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陕北绝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良好,植被指数呈明显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4.96%,中度改善占18.58%,其中又以坡耕地、草地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陕北地区明显改善面积的45.43%和17.10%,坡耕地对陕北地区植被明显改善面积贡献最大;(3)7-15°、15-25°及25-3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总改善面积的39.91%、25.81%、2.28%,其中7-2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65.72%;(4)基于陕北地区近年气候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同期降雨并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非气候因子中退耕还林等人为因素是引起NDVI增长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对于陕北地区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陕北地区 退耕还林 植被 趋势分析
下载PDF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护效应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9
2
作者 刘文超 刘纪远 匡文慧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35-1852,共18页
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耕地遥感监测数据集,分析了陕北地区2000-2013年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梯田空间分布,对RUSLE模型进行改进,模拟生成陕北地区土壤侵蚀模数栅格数据并进行精度验证;最后结合耕地... 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耕地遥感监测数据集,分析了陕北地区2000-2013年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梯田空间分布,对RUSLE模型进行改进,模拟生成陕北地区土壤侵蚀模数栅格数据并进行精度验证;最后结合耕地变化数据集对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地及未退耕地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工程对全区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陕北退耕农田内部侵蚀模数减少了22.70 t/hm^2,是退耕农田区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的47.08%。同期,陕北地区未退耕农田侵蚀模数减少了10.99 t/hm^2,占未退耕农田区域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的28.60%。从陕北全区的角度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2000-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减少了14.51 t/hm^2,占2000年全区土壤侵蚀模数的41.87%。由此可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模数,达到土壤保护的作用。其中,由耕地转为林草所导致的侵蚀减少最为显著,对土壤保护的贡献作用最大。但是,2010年以后(2010-2013年)为退耕还林还草巩固时期,因此该阶段陕北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变化较前10年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退耕还林还草 遥感 RUSLE 土壤侵蚀 土壤保护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邓元杰 侯孟阳 +6 位作者 谢怡凡 高晴 姚顺波 龚直文 鲁亚楠 贾磊 李园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597-6612,共16页
基于陕北地区199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法、格网法、探索性空间数据法(ESDA),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ESV的影响... 基于陕北地区199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法、格网法、探索性空间数据法(ESDA),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工程实施后共有297066.15 hm^2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林草覆盖率由57.33%增长至60.50%。(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得陕北地区ESV得到了显著提升。25年间陕北地区ESV共增加了32.82亿元,ESV在工程实施后比工程实施前多增加了5.93亿元,增长主要源于退耕引起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3)ESV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并表现出正向的集聚性和依存性,ESV热点区和冷点区集聚效果明显,热点区集聚与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冷点区集聚与未利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4)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陕北地区中部中等等级和次高ESV分布区域逐渐增大、次热点区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北部次低等级和低等级ESV分布区域逐渐减少、冷点区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整体而言,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ESV的增减变化与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时间上相呼应、在空间上相匹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使得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ESV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陕北地区 时空演变
下载PDF
陕北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31
4
作者 程林仙 王万瑞 +3 位作者 仁宗启 朱琳 王建萍 郭兆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21,共4页
采用陕北25个县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和陕北6县仁用杏物候资料,对陕北仁用杏 气候生态条件进行了分析。以≤0℃终日、≥10℃积温、年降水量为区划指标,运用GIS地理信 息系统做了陕北仁用香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陕北各... 采用陕北25个县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和陕北6县仁用杏物候资料,对陕北仁用杏 气候生态条件进行了分析。以≤0℃终日、≥10℃积温、年降水量为区划指标,运用GIS地理信 息系统做了陕北仁用香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陕北各地均可种植仁用杏,但种植目的应 有差异。在仁用杏气候最适宜区,仁用杏生长发育最为适宜,可获得较高且稳定的经济效益,主 要分布于陕北东部黄河沿岸;在仁用杏气候适宜区,种植仁用各部分年份发生冻害,能基本保 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分布在陕北中南部、长城沿线风沙区中部及西部;在仁用杏气候 较适宜区,仁用各开花期和幼果期冻害发生较频繁,需要合理选择园址,管理得当可取得生态、 经济综合效益,主要在陕北西部;在仁用杏气候非适宜区,种植仁用杏以防风固沙、绿化荒山的 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子午岭和黄龙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用杏 气候适宜性区划 陕北地区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毛乌素沙地红碱淖面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尹立河 张茂省 董佳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51-1156,共6页
红碱淖是毛乌素沙地最大的内陆湖泊,是集旅游、渔业和生态湿地于一体的功能区。近年来,红碱淖面积萎缩,影响了其综合功能的发挥。为了查明红碱淖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收集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MODIS遥感数据反演了... 红碱淖是毛乌素沙地最大的内陆湖泊,是集旅游、渔业和生态湿地于一体的功能区。近年来,红碱淖面积萎缩,影响了其综合功能的发挥。为了查明红碱淖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收集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MODIS遥感数据反演了湖面面积,建立了2000年以来红碱淖面积的时间序列。在分析红碱淖面积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后发现,早期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湖泊面积呈周期性有规律的变化;后期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叠加了上游截流、地下水开采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湖泊在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总体呈现出萎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红碱淖 湖泊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不同森林类型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侯喜禄 曹清玉 白岗栓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20-24,共5页
本文对9个森林类型的径流、泥沙、覆盖度、地被物观测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以柠条、刺槐成林最好;沙棘、刺槐从幼林到成林次之;柠条、沙棘×油松、沙棘×杨树从幼林到成林减沙的效益较差。森林的水土保持有... 本文对9个森林类型的径流、泥沙、覆盖度、地被物观测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以柠条、刺槐成林最好;沙棘、刺槐从幼林到成林次之;柠条、沙棘×油松、沙棘×杨树从幼林到成林减沙的效益较差。森林的水土保持有效覆盖度为60%以上。林下活地被物对减少泥沙的作用显著,林地枯落物层对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有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水土保持 效益 黄土区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登科 郭铌 何慧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620-4629,共10页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沿,属毛乌素沙地向东南移动的最活跃地段,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用1981~2003年23a长时间序列的NOAA/AHRR NDVI数据、气候资料,分析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沿,属毛乌素沙地向东南移动的最活跃地段,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用1981~2003年23a长时间序列的NOAA/AHRR NDVI数据、气候资料,分析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状况23a来尽管有波动起伏,但是整体在持续转好,年平均NDVI增加了10.62%。低覆盖率植被面积在减少,高覆盖率植被面积在增加。夏季的NDVI值最高、波动起伏最大,其次是秋季;春、夏、秋三季的NDVI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季平均NDVI年增长率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夏、秋季NDVI与年NDVI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两个季节的植被状况基本决定了全年的植被分布状况。NDVI年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春季NDVI缓慢增加,秋季NDVI降低速度比较快。(2)年平均NDVI与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关不明显,各季节NDVI与温度相关也不明显。近年来长城沿线风沙区的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增加,而年平均NDVI线性增加趋势显著,降水量是引起NDVI年际波动的主要因子,非气候因素是年平均NDVI线性增加的主要原因。降水量与NDVI存在着明显的年相关和隔季相关。年降水量与年NDVI的相关,冬季降水量与春季NDVI的相关,春季降水量与夏季NDVI的相关,夏季降水量与秋季NDVI的相关性都非常高。(3)非气候因素中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人为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原围栏封育等是导致植被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DVI 气候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下载PDF
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萍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6-85,共10页
明对蒙古的战争贯穿明王朝始终 ,在双方边界形成绵长的军事争战地带 ,影响到这一地区正常的行政建置与经济发展。陕西北部地区正处于这一地带之内 ,为加强防御 ,明王朝在这一地区修筑边墙 ,扩大驻军规模 ,构建军事交通线 ,布设营堡。明... 明对蒙古的战争贯穿明王朝始终 ,在双方边界形成绵长的军事争战地带 ,影响到这一地区正常的行政建置与经济发展。陕西北部地区正处于这一地带之内 ,为加强防御 ,明王朝在这一地区修筑边墙 ,扩大驻军规模 ,构建军事交通线 ,布设营堡。明代中期以后 ,这些营堡 ,即军事城镇扩大之后 ,军事消费增多 ,加速了该区域商品流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地区 扩大 城镇 商业化 商品流通 消费 军事 明王朝 行政建置
原文传递
论陕北煤炭资源的适度开发问题 被引量:26
9
作者 范立民 《中国煤田地质》 2004年第2期1-3,共3页
陕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地下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发的环境效应明显,大规模开发容易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因此作好与煤炭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对全陕北地区煤炭开发进行总体规划,选择适度的开发规模,是保证陕北地区煤... 陕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地下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发的环境效应明显,大规模开发容易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因此作好与煤炭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对全陕北地区煤炭开发进行总体规划,选择适度的开发规模,是保证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效应 煤炭开发 适度规模 陕北
下载PDF
6种陕北适生豆科植物生长对原油污染土壤的响应 被引量:24
10
作者 山宝琴 张永涛 +2 位作者 曹巧玲 康振妍 李淑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5-1130,共6页
为筛选优良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选取陕北适生的6种豆科乡土植物,对不同浓度原油污染土壤中植物的生长差异进行研究.采用混油法盆栽试验,分设0、5 000、10 000、20 000、40 000 mg·kg-1共5个不同的原油污染浓度,分析其对土壤理... 为筛选优良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选取陕北适生的6种豆科乡土植物,对不同浓度原油污染土壤中植物的生长差异进行研究.采用混油法盆栽试验,分设0、5 000、10 000、20 000、40 000 mg·kg-1共5个不同的原油污染浓度,分析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植物出芽时间、出芽率、株高、植物干重、叶绿素含量和枯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污染显著改变土壤理化性质.5 000 mg·kg-1低浓度原油污染,对受试植物的发芽率和植物株高有促进作用,后随原油浓度加大植物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原油污染浓度低时草本植物耐受力较强,其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出芽时间、出芽率、株高及枯萎率等方面综合表现较优.从40 000 mg·kg-1浓度时枯萎率及叶绿素含量分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表现较高的耐受力.相关分析表明,原油污染浓度与植物出芽时间、出芽率、株高、干重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豆科植物 原油污染 土壤 耐受力
原文传递
陕北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量动态测评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翀 任志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22-1534,共13页
基于1980-2010年的遥感数据和气象台站实测数据,利用光能利用模型对陕北地区植被净第一生产力进行了测评,从而计算得到植被固碳释氧价值量,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固碳释氧物质总量排序为:草地>林地>耕地>未利用... 基于1980-2010年的遥感数据和气象台站实测数据,利用光能利用模型对陕北地区植被净第一生产力进行了测评,从而计算得到植被固碳释氧价值量,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固碳释氧物质总量排序为:草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上,陕北地区南部和北部府谷县和神木县固碳释氧价值总量变化的波动性较强,陕北西北部碳释氧价值总量的年际变化较为平缓。近30年来,陕北地区固碳释氧价值总量总体上呈持续增加趋势,固碳释氧价值总量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榆林中北部地区,且大部分呈可持续增加趋势;减小区主要分布在陕北西南部的甘泉县、富县、黄陵县、志丹县的南部以及延安市南部的富县与宜川县的交界处,且呈强烈的持续减小趋势。生态固碳释氧价值量与月降水量整体上呈正相关,与月均温呈负相关。固碳释氧价值量的变化对降水量的变化响应较敏感,气温需要通过与其他气候系统进行耦合,从而协同对固碳释氧价值量产生影响。陕北地区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总量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强,两者在空间上呈现出正相关,且由南向北、由东南向西北呈减小的趋势;价值总量与气温的相关系数由南向北逐渐增加,中南部呈负相关,北部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生态系统 固碳释氧 价值量 陕北
原文传递
陕北黄土高原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双双 孔锋 +3 位作者 韩鹭 延军平 汪成博 武亚群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基于1970-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小波相干等气候诊断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海区海温异常与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70-2017年,陕北地区气温波动上升,降水增加,... 基于1970-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小波相干等气候诊断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海区海温异常与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70-2017年,陕北地区气温波动上升,降水增加,半干旱界线明显向西北方向移动;②1970-2017年,陕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化。具体表现为,弱降水日数减少,强降水日数增加,降水持续时间呈现破碎化,1日最大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③在影响因素上,陕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受赤道太平洋中西部海温影响明显于东部,受赤道太平洋北侧影响明显于南侧,受海温年代周期变化影响(14~16a)明显于中长期周期(4~8a)。同时,NINO W区可作为区域极端降水响应的关键海区。当NINO W区海温异常偏高时,陕北地区降水普遍偏高,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易发生雨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分析 厄尔尼诺 陕北地区
原文传递
陕北地区延长组标志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庞军刚 李文厚 陈全红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8,共6页
运用传统沉积学方法及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大量的钻井、野外露头资料基础上,系统分析陕北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标志层的岩性、电性特征,表明区域性油页岩标志层形成于延长组5个3级层序的最大湖泛期,具有"凝缩段"的特征,而凝灰岩... 运用传统沉积学方法及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大量的钻井、野外露头资料基础上,系统分析陕北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标志层的岩性、电性特征,表明区域性油页岩标志层形成于延长组5个3级层序的最大湖泛期,具有"凝缩段"的特征,而凝灰岩标志层为火山喷发物质。这些标志层受沉积相横向变化的影响,主要分布在深湖亚相,部分分布在浅湖亚相。在不同沉积相形成的标志层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及平面分布均有一定的差异。地层划分对比过程中可用标志层控制、邻井对比并参考厚度原则的方法来确保划分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层 层序地层 形成机制 延长组 三叠系 陕北地区 陕西
原文传递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烧变岩的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杜中宁 党学亚 卢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68-1172,共5页
在分析陕北能源基地烧变岩岩性特征及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归纳叙述了烧变岩的分布规律和烧变岩分布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形成条件,并简要论述了烧变岩的富水性及其水文地质意义。烧变岩主要分布在秃尾河、窟野河及其支沟的两侧,呈条... 在分析陕北能源基地烧变岩岩性特征及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归纳叙述了烧变岩的分布规律和烧变岩分布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形成条件,并简要论述了烧变岩的富水性及其水文地质意义。烧变岩主要分布在秃尾河、窟野河及其支沟的两侧,呈条带状展布,长度十到几十千米,宽度一般1-2km,分布面积近700km2。烧变岩裂隙、孔洞发育,十分有利于上部萨拉乌苏组地下水的越流补给,通常以大泉的形式排泄于近沟脑的部位,流量、水质稳定;或于烧变岩底部盆形构造区富集,利用烧变岩地下水可缓解近期能源基地供水紧张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变岩 分布特点 水文地质意义 陕北
下载PDF
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鸿亮 侯令忠 +2 位作者 李世荣 郑兵 王延奇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7-299,321,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的方法对陕北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与分析,构建了陕北区域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论证了陕北红色、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以资源型协调发展的方式,形成陕北区域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同时基...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的方法对陕北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与分析,构建了陕北区域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论证了陕北红色、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以资源型协调发展的方式,形成陕北区域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同时基于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内、外要素分析,构建了以延安市和榆林市为核心区,以周边县为重点区,其他县、地区为辐射区的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以期为陕北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宏观发展研究和制定宏观产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旅游 陕北 产业 发展 模式
下载PDF
2000-2018年陕北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20
16
作者 程杰 杨亮彦 黎雅楠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19,共9页
[目的]分析陕北地区NDVI时空变化,探究NDVI对水热条件的响应关系。[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利用差值法和线性回归斜率法对2000-2018年陕北地区的NDVI进行像元尺度的植被变化分析。[结果]在2000-2009年和2009-2018年,陕北地区的植被指... [目的]分析陕北地区NDVI时空变化,探究NDVI对水热条件的响应关系。[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利用差值法和线性回归斜率法对2000-2018年陕北地区的NDVI进行像元尺度的植被变化分析。[结果]在2000-2009年和2009-2018年,陕北地区的植被指数变化速度具有较大差异,前者平均斜率为0.013 0/10 a,后者为0.007 6/10 a。在空间分布上,2000-2009年退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2009-2018年退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延安市区周边和其他城镇边缘地带;NDVI的年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和气温基本一致,但NDVI与二者的相关性差距较大,NDVI与年降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63,P<0.01),与气温相关性较弱(R=0.23)。[结论]线性回归斜率法更适合长时间序列植被动态变化研究,陕北地区植被生长受降雨量和气温共同影响,降雨量较气温更能决定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且植被指数与温度、降水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MODIS 时空变化 陕北地区 水热条件
下载PDF
近20a陕北地区耕地变化及其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文超 颜长珍 +2 位作者 秦元伟 闫慧敏 刘纪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73-1382,共10页
陕北地区耕地开垦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对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农田生产力。论文基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经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实地验证,生成陕北地区1990、2000和2010年耕地现状以及前后两个10 a... 陕北地区耕地开垦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对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农田生产力。论文基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经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实地验证,生成陕北地区1990、2000和2010年耕地现状以及前后两个10 a耕地动态数据集。利用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结合中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估算陕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耕地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面积及其生产力在研究期前10 a小幅增长,后10 a明显减少。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城市化也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20 a来,陕北地区耕地资源总面积净减少42.56%;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期农田净初级生产力下降了41.90%。研究对于评估陕北地区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遥感 耕地变化 净初级生产力 陕北
原文传递
从“信天游”透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 被引量:15
18
作者 姚莉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1,共4页
信天游是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活化石,本文试图通过这一载体,感受陕北人民的自由天性,透视陕北人民与大自然及封建传统抗争的精神,把握黄土地的神韵及艺术风采。
关键词 陕北 信天游 艺术特征
下载PDF
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夏刚 《陕西林业科技》 2009年第1期145-147,共3页
本文就陕北地区如何应用抗旱造林技术,进而提高造林成活率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陕北地区 造林技术 造林成活率
下载PDF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 被引量:12
20
作者 范立民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年第5期17-21,共5页
由于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区内水资源总量少、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显著等,致使该区地下水位下降和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究其原因除自然因素外,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是主要原因。解决... 由于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区内水资源总量少、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显著等,致使该区地下水位下降和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究其原因除自然因素外,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是主要原因。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是: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开发与保护并重,首先利用地表水,科学适度利用地下水,尽快引用黄河水。优先保证生态用水,重点解决能源重化工基地用水,限制并削减农业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特征 供水方案 保水采煤 能源重化工基地 陕北 水资源问题 化工基地 能源 陕北 地下水位下降 建设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影响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