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何获得新生?——再论“前主体性”概念 |
黄玉顺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1 |
22
|
|
2
|
竹编在当代灯具设计中的新生 |
王锡斌
|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3
|
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
王艳
李云娟
王雷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
2014 |
6
|
|
4
|
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
杨国英
杨绍梅
|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4
|
|
5
|
《中国共产党宣言》起草者再辨析——以陈独秀、李大钊对“社会”概念的使用为中心的考察 |
刘霞
|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新生活的探寻者:劳伦斯——评《虹》与《恋爱中的女人》 |
刘际华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7
|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王美艳
|
《株洲工学院学报》
|
2005 |
2
|
|
8
|
一部意味深长的现代《神曲》——再论《荒野的呼唤》的思想蕴涵 |
曹广涛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1 |
2
|
|
9
|
传统材料的新生命——产品设计中材料的运用与研究 |
钱抒
|
《家具与室内装饰》
|
2010 |
3
|
|
10
|
从浪漫的质疑到自我的否定: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
李美容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3
|
|
11
|
从《新生命》月刊看国民党理论界对三民主义本体的讨论 |
张军民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0 |
2
|
|
12
|
毛泽东早期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与选择 |
王晓荣
何金凤
|
《学术探索》
CSSCI
|
2014 |
1
|
|
13
|
新青年的“出走”与“新生活”的幻灭——关于鲁迅小说《伤逝》的一次细读 |
李培艳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4
|
设计与公共艺术引领创新生活: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
周向力
|
《公共艺术》
|
2019 |
1
|
|
15
|
新时代新生活的演绎——试析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
周绍萍
|
《新余高专学报》
|
2003 |
1
|
|
16
|
“岛上社”以外的1930年代香港新文学——以《新命》《晨光》为例 |
刘月悦
|
《华文文学》
|
2023 |
0 |
|
17
|
新生活、新体验、从新世界开始 |
徐家平
|
《国际商业技术》
|
2009 |
0 |
|
18
|
诗人的生成与自我经典化——作者生成论视域下的但丁 |
刁克利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9
|
论“第四种剧本”的“新生活”书写 |
焦欣波
王永杰
|
《戏剧与影视评论》
|
2023 |
0 |
|
20
|
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 |
奚彦辉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