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获得新生?——再论“前主体性”概念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玉顺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36-42,共7页
人,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族群,怎样才能获得“新生”?首先必须解构自己的旧的主体性,进入“前主体性”情境,进而获得新的主体性。尽管这个“前主体性”概念是在与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批判性对话中形成的,然而这种观念在中国... 人,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族群,怎样才能获得“新生”?首先必须解构自己的旧的主体性,进入“前主体性”情境,进而获得新的主体性。尽管这个“前主体性”概念是在与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批判性对话中形成的,然而这种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源远流长。“前主体性”概念乃是“生活儒学”的基础性、关键性概念,其思想视域是“前存在者”的“存在”——“生活”观念。这种“前主体性”情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来,人类由此得以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主体性 新生 生活儒学 前存在者
下载PDF
竹编在当代灯具设计中的新生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锡斌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79-286,共8页
目的为传统竹编在当代灯具设计中的活化传承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思维方法。方法分析传统竹编日渐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为其新生之路提供借鉴。在发掘传统竹编的材性、材质以及工艺美学等潜能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2个... 目的为传统竹编在当代灯具设计中的活化传承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思维方法。方法分析传统竹编日渐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为其新生之路提供借鉴。在发掘传统竹编的材性、材质以及工艺美学等潜能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2个角度着手探寻传统竹编的脱困途径,分析竹编材质特性与灯具产品功能特征的协调性。从设计方法与生产工艺、传统基因与时尚潮流、多元材质结合3个角度,探索竹编在当代灯具设计中的设计思路。结论传统竹编的新生必须在产品类型、生产工艺、设计思路等方面与时代发展的脉络相结合。灯具是竹编实现新生的理想载体,竹编的材质优势、工艺美学以及文化渊源是当代竹编灯具设计的重要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编 灯具 设计 工艺 新生
下载PDF
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艳 李云娟 王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96-500,共5页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新生儿临床数据,认识新生儿RV感染的特点,以早期发现、避免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扩散。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102例1岁以内轮状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新生儿临床数据,认识新生儿RV感染的特点,以早期发现、避免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扩散。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102例1岁以内轮状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新生儿组和婴儿组,比较2组患儿的体温、发热天数、呕吐及腹泻次数、血气分析中的碱剩余(base excess,BE);并将新生儿组中以"败血症?"收入院的患儿与同期确诊严重细菌感染的新生儿进行分析,比较其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WBC)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结果新生儿组和婴儿组比较,2组患儿大多均有发热,但新生儿多为低热,发热时间短,而婴儿多为高热,发热时间相对较长,且新生儿呕吐及腹泻次数均较婴儿少,血气分析BE值下降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组中以"败血症?"收入院的患儿与同期确诊严重细菌感染的新生儿比较,2组患儿病初WBC总数及CR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病24 h后复查则严重细菌感染组WBC总数及CRP值较轮状病毒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尤以CRP值差异更为显著。结论新生儿RV感染与婴儿比较多表现为短程低热,典型消化道症状轻微,部分新生儿有精神减弱、纳奶少、皮肤发花、末梢循环略差等败血症样表现,常以"新生儿败血症?"收入院,易误诊,与严重细菌感染新生儿不同之处为热程24 h后白细胞总数及CRP值无进行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儿 轮状病毒感染 败血症
下载PDF
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国英 杨绍梅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50-152,共3页
大学阶段是自主学习,立志成才,奠定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阶段。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关键词 大学 新生活 特点 适应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宣言》起草者再辨析——以陈独秀、李大钊对“社会”概念的使用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刘霞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3-60,共8页
对于1920年11月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一文件的起草者,学界众说纷纭,现有研究一般认为文件起草者应非陈独秀。不过,从陈独秀、李大钊对“社会”概念的使用来看,陈独秀不仅很早便将革命的目标确定为建立一个“新社会”,在一般语境... 对于1920年11月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一文件的起草者,学界众说纷纭,现有研究一般认为文件起草者应非陈独秀。不过,从陈独秀、李大钊对“社会”概念的使用来看,陈独秀不仅很早便将革命的目标确定为建立一个“新社会”,在一般语境中更既使用指向宏观整体,包含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社会”,又不排斥同时使用与政治、经济并列的“社会”。李大钊则将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创造“新生活”,且惯于使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并列的具体“社会”,指向宏观时则或用它词,或用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陈独秀对“社会”的认识与《中国共产党宣言》的逻辑架构更为贴合,相较而言更可能是文件起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宣言》 陈独秀 李大钊 社会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新生活
下载PDF
新生活的探寻者:劳伦斯——评《虹》与《恋爱中的女人》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际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7-101,共5页
劳伦斯被认为属于20世纪的"现代流派"作家。《虹》与《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的最佳作品,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展示了劳伦斯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不懈追求。
关键词 两性关系 新生活 死亡 再生
下载PDF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美艳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82-84,共3页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和现代复制技术、现代艺术生产机制、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艺术走下了神圣的阶梯,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装点物,变成大众休闲的一部分。它像一把双刃...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和现代复制技术、现代艺术生产机制、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艺术走下了神圣的阶梯,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装点物,变成大众休闲的一部分。它像一把双刃剑,是艺术消费发展的契机,也意味着艺术本体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化 艺术消费 艺术市场 新的生命力
下载PDF
一部意味深长的现代《神曲》——再论《荒野的呼唤》的思想蕴涵 被引量:2
8
作者 曹广涛 《韶关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0-54,共5页
在美国文学史上 ,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是一部杰出的动物寓言小说。小说以狗喻人 ,携带着青年人的活力和勇气 ,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清醒 ,又富有浪漫主义的情愫。小说的主角巴克挣扎在现实异化的旋涡中 ,又翱翔在理想主义的蓝天... 在美国文学史上 ,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是一部杰出的动物寓言小说。小说以狗喻人 ,携带着青年人的活力和勇气 ,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清醒 ,又富有浪漫主义的情愫。小说的主角巴克挣扎在现实异化的旋涡中 ,又翱翔在理想主义的蓝天之上 ,成为勇于斗争、充满理想、向往自由的独特的文学形象。从两方面入手 ,对小说揭露的人类异化现象之悲惨及小说同时提供的理想主义新生活之构想进行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动物寓言小说 杰克伦敦 美国文学 《荒野的呼唤》 主题 异化 人类 思想内涵
下载PDF
传统材料的新生命——产品设计中材料的运用与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钱抒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0年第11期64-65,共2页
设计思路决定设计过程,创意是灵感的来源,一方面根据创意寻找产品设计的材料;另一方面,材料在实践过程中也能激发创意,创造出最终的产品。本文通过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材料,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关键词 产品设计 材料 新生命 运用
下载PDF
从浪漫的质疑到自我的否定: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美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65-169,共5页
鲁迅早期主要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对现代西方文明扼杀人的个性、禁锢人的心灵进行了批判。中后期,他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对启蒙价值观念引进到中国后产生的移植性、空幻性问题进行了思考。鲁迅还对自我的启蒙者身份进行拷问,批判了启蒙... 鲁迅早期主要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对现代西方文明扼杀人的个性、禁锢人的心灵进行了批判。中后期,他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对启蒙价值观念引进到中国后产生的移植性、空幻性问题进行了思考。鲁迅还对自我的启蒙者身份进行拷问,批判了启蒙者的偏执与狂热,揭示了启蒙者被迫放弃启蒙无路可走的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浪漫主义 启蒙 《狂人日记》 《新生》 五四运动
下载PDF
从《新生命》月刊看国民党理论界对三民主义本体的讨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军民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3期35-47,共13页
三民主义本体是《新生命》月刊检讨的重要议题 。戴季陶、周佛海认为三民主义本体是广义的民生主义,阎伯伦则认为是狭义的民生主义; 章天浪、金鸣盛否认三民主义存有本体;梅思平、胡汉民是所谓的“折中派”。讨论三民主 义本体实质... 三民主义本体是《新生命》月刊检讨的重要议题 。戴季陶、周佛海认为三民主义本体是广义的民生主义,阎伯伦则认为是狭义的民生主义; 章天浪、金鸣盛否认三民主义存有本体;梅思平、胡汉民是所谓的“折中派”。讨论三民主 义本体实质上是为作用“共信”的三民主义寻找“最高概念”,但国民党理论界对此却莫衷 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命》月刊 国民党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本体 折中派 章天波 金鸣盛 梅思平 民生主义 胡汉民
下载PDF
毛泽东早期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与选择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荣 何金凤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4期128-133,共6页
社会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早期社会理想中最突出的部分,集中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青年毛泽东逐步形成了其早期独具特色的"新社会"理想,包括"文明其精神、强... 社会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早期社会理想中最突出的部分,集中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青年毛泽东逐步形成了其早期独具特色的"新社会"理想,包括"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新国民"理想;从"民众联合"到"俄式道路"的"新制度"理想;改造教育、重建家庭、改良风俗的"新生活"理想等内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社会改造理想的探索,毛泽东不仅最终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构筑了其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维度,成为毛泽东一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毛泽东 社会改造 新国民 新制度 新生活
下载PDF
新青年的“出走”与“新生活”的幻灭——关于鲁迅小说《伤逝》的一次细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培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12,共5页
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通过追忆主人公涓生与子君从恋爱到分手的整个历程,呈现了新青年自我觉醒、反抗家庭与追求新生活幻灭的"心灵史"。论文以小说叙事为线索,通过对《伤逝》的文本细读,追溯涓生与子君追求新生活理想幻灭... 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通过追忆主人公涓生与子君从恋爱到分手的整个历程,呈现了新青年自我觉醒、反抗家庭与追求新生活幻灭的"心灵史"。论文以小说叙事为线索,通过对《伤逝》的文本细读,追溯涓生与子君追求新生活理想幻灭的精神历程,分析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子君自杀的思想与政治社会原因,进而反思新青年的困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 新青年 《伤逝》 新生活 幻灭
下载PDF
设计与公共艺术引领创新生活: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向力 《公共艺术》 2019年第2期6-19,共14页
本文是对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深度报道。回顾了往届大展的经验与成果,介绍了本届大展的概况与特点,以及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并通过对展览案例的分析,剖析本届大展如何向公众展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 本文是对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深度报道。回顾了往届大展的经验与成果,介绍了本届大展的概况与特点,以及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并通过对展览案例的分析,剖析本届大展如何向公众展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与新生活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与价值引领的途径和方式,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生活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设计 公共艺术
原文传递
新时代新生活的演绎——试析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绍萍 《新余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56-58,共3页
王汶石一贯以一种乐观昂扬的“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具有思想意义的东西 ,构筑耐人寻味的生动情节。《新结识的伙伴》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关键词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 新生活 演绎
下载PDF
“岛上社”以外的1930年代香港新文学——以《新命》《晨光》为例
16
作者 刘月悦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23-28,共6页
1930年代的香港地区新文学创作以“岛上社”为核心,但“岛上社”以外,也有热心于新文学的创作者,《新命》《晨光》同仁可以看作是他们中的代表。从创刊动机上看,两本刊物除了在贫瘠的土壤上奋力生长这一香港地区新文学创作者们的共同愿... 1930年代的香港地区新文学创作以“岛上社”为核心,但“岛上社”以外,也有热心于新文学的创作者,《新命》《晨光》同仁可以看作是他们中的代表。从创刊动机上看,两本刊物除了在贫瘠的土壤上奋力生长这一香港地区新文学创作者们的共同愿望以外,还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启蒙主义色彩;从对内地新文学的理解上看,他们了解内地新文学的大致脉络,但对具体的作家、社团,理解则不无偏颇之处;从刊物内容上,他们更认同后期创造社的创作观念,不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倾向于关注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总体来看,两本刊物都只存一期,创作水平并不高,但也可以见出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一批写作者创作和发展新文学的努力和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命》 《晨光》 香港地区 新文学
下载PDF
新生活、新体验、从新世界开始
17
作者 徐家平 《国际商业技术》 2009年第6期10-13,共4页
新世界将从“商业,为世博添光彩”的高度,通过“以节兴商、营销创新;功能联动、综合体验;微笑服务、感情投资”等举措,彰显上海商业的全新风采。
关键词 新世界 新生活 新体验 新风采
原文传递
诗人的生成与自我经典化——作者生成论视域下的但丁
18
作者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140,共7页
但丁一生为爱痴狂,也追求成为经典诗人。其创作是以爱之名塑造自己作为诗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经典化的过程。从《新生》到《神曲》,他不断提升恋人的形象,赋予贝雅特丽齐丰富的寓意和象征。他亦化身为恋人、语言与哲学研究者、迷茫者、... 但丁一生为爱痴狂,也追求成为经典诗人。其创作是以爱之名塑造自己作为诗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经典化的过程。从《新生》到《神曲》,他不断提升恋人的形象,赋予贝雅特丽齐丰富的寓意和象征。他亦化身为恋人、语言与哲学研究者、迷茫者、朝圣者、见证者、辩护者、宣判者、圣徒、预言家等多重形象。诗人对恋人完美形象的刻画和对自己的经典化过程相辅相成。其实现机制主要是通过现实诉求,反映时代风云;探索诗学诗论,扩大思想容量;重塑空间和移位变形,完善诗歌艺术。《神曲》完成了对恋人完美形象的塑造,也确立了自己作为经典诗人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但丁 《新生》 《神曲》 作者生成论 自我经典化
原文传递
论“第四种剧本”的“新生活”书写
19
作者 焦欣波 王永杰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3年第6期53-63,共11页
1956年前后在工农兵三种剧本之外诞生了别开生面的“第四种剧本”,它以新颖奇异引发剧坛所瞩目且产生了广泛的争鸣和影响,而其中蕴含的“表现真实生活、表现人”等创作理念使其成为窥探“十七年”时期“生活”的范本。具体来说,即在乡... 1956年前后在工农兵三种剧本之外诞生了别开生面的“第四种剧本”,它以新颖奇异引发剧坛所瞩目且产生了广泛的争鸣和影响,而其中蕴含的“表现真实生活、表现人”等创作理念使其成为窥探“十七年”时期“生活”的范本。具体来说,即在乡间田野的旅风光中,重新发掘“人”的价值,将诗意的风景变为“第二自然”,将“田园诗”的含义谱写得立体而又深邃;在“家国一体”的私人空间中,通过房屋结构、日常陈设、吃穿用度等细节的变化,凸显新风尚的传播与流行,勾勒出作为教化与效仿的“楷模”形象;在情感生活中,以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的融合赋予恋爱、婚姻纯朴健康的新型关系,并进一步确立个体面向社会、生产的人生本位。总体而言,考察“第四种剧本”能够发掘“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构建及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活”“风景” 住所 婚姻法 日常
原文传递
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 被引量:1
20
作者 奚彦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05-109,113,共6页
文化传统的择取,看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然而却关涉到本土心理学的生命力,是关涉到中国本土心理学如何发展的一个元理论问题。以往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一方面过于注重文化大传统的研究定向,忽视了本土心理学与现实民众的心理契合问题;另... 文化传统的择取,看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然而却关涉到本土心理学的生命力,是关涉到中国本土心理学如何发展的一个元理论问题。以往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一方面过于注重文化大传统的研究定向,忽视了本土心理学与现实民众的心理契合问题;另一方面,虽然也曾关注文化小传统层面,但是却对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关系缺乏明确的理论自觉。然而问题是,惟有自觉地进行文化小传统的研究定向,进行细致的、多样化的心理资源挖掘才有望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传统 文化小传统 中国本土心理学 新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