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3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98
1
作者 刘国华 马克明 +4 位作者 傅伯杰 关文彬 康永祥 周建云 刘世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57-1764,共8页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也是该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基于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大量的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其地上生物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9个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对节刺灌丛的地上生物量最...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也是该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基于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大量的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其地上生物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9个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对节刺灌丛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11554.2kg·hm-2,其次是子栎灌丛和绣线菊灌丛,分别为7144.7kg·hm-2和7213.1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2kg·hm-2,其余类型介于它们之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如群落的优势种、物种组成、海拔、坡向、土壤水分等等;(2)灌丛地上生物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3)干旱河谷中土壤水分也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干旱河谷过渡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但是,在其核心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性反而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在干旱河谷的低海拔地区,"焚风"作用相对较强,其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灌丛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海拔的升高,"焚风"作用不断降低,土壤水分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灌丛的生长状况较好。而在干旱河谷核心区内"焚风"作用较强,其影响的海拔范围更大,因而,导致土壤水分非常低。由此可见,土壤水分是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灌丛 岷江 干旱河谷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Landsat5/8影像的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被引量:82
2
作者 彭文甫 王广杰 +4 位作者 周介铭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75-1988,共14页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的空间动态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良好,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均在中、高度以上,空间格局上呈现由汶川县东部、都江堰市西北部的龙门山区向两侧减少的总体趋势;地震造成植被受损面积达63808.7 hm^2,且集中分布于海拔567—4331 m、坡度26—51°的范围以及东坡、北坡、南坡和西坡;震后5a,植被恢复面积17786.47 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76—2180 m与3256—3793 m、坡度小于9°和26—51°以及东坡、东南坡和和南坡;高程和坡度对植被损毁与恢复的影响明显高于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格局 岷江
下载PDF
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被引量:72
3
作者 李勇 曹叔尤 +2 位作者 周荣军 AL DENSMORE M A ELL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7,共10页
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 ,本文以岷江作为切入点 ,研究了该地区河流下蚀速率与山脉的隆升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立岷江阶地序列的基础上 ,利用阶地高程和热释光年代学测年资料... 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 ,本文以岷江作为切入点 ,研究了该地区河流下蚀速率与山脉的隆升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立岷江阶地序列的基础上 ,利用阶地高程和热释光年代学测年资料分别定量计算了岷江在川西高原、龙门山和成都盆地的下蚀速率 ,结果表明岷江各河段的下蚀速率明显不同 ,分别为 1.0 7~ 1.6 1mm / a、1.81m m/ a和 0 .5 9mm / a;在龙门山地区岷江的下蚀速率最高 ,约为川西高原地区的 1.5倍 ,约为成都平原地区的 3倍 ;而同一河段不同时期岷江的下蚀速率基本是连续的 ,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可作为该河段整个河谷的下蚀速率。基于龙门山的表面隆升速率 (0 .3~ 0 .4 mm / a) ,在约束局部侵蚀基准面和气候变化对阶地形成的控制作用的基础上 ,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下蚀速率与龙门山表面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 ,结果表明河流下蚀速率约为山脉表面隆升速率的 5倍。根据龙门山表面在隆升速率和下切速率等方面均大于川西高原 ,并结合龙门山活动构造以走滑作用为主 ,笔者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边缘山脉以剥蚀隆升为主 ,兼有构造隆升作用。最后 ,根据岷江最大切割深度所需的时间 (3.4 8Ma)和成都盆地最古老的岷江冲积扇大邑砾岩的时间 (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脉隆升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阶地 成都盆地 升速 晚新生代 速率 走滑作用 砾岩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 被引量:67
4
作者 伏耀龙 张兴昌 王金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5,共6页
具有分形特征是土壤的客观属性之一,为了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因素。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布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0~20cm)161个样品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 具有分形特征是土壤的客观属性之一,为了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因素。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布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0~20cm)161个样品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表征土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粒径分布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在2.5011~2.7825之间,粉壤土>壤土>砂壤土,耕地大于灌林地。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0.002mm)和粉粒(0.002~0.05mm)的体积百分含量以及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0.05mm)的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质地 分形 粒径分布 体积分形维数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50
5
作者 刘国华 张洁瑜 +4 位作者 张育新 周建云 关文彬 马克明 傅伯杰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24-32,共9页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丛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3种灌丛类型中,川甘亚菊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大,达4819 8kg·hm-2,其次是莸灌丛,为1652 9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 2kg·hm-2;(2)在同一灌丛类型中,不同样地的灌丛地上生物量存在着差异,其中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为304 2~5804 7kg·hm-2;滇紫草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为241 1~3889 2kg·hm-2;川甘亚菊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2089 8~6457 5kg·hm-2;说明川甘亚菊灌丛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3)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少,而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则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三者都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4)在3种灌丛类型中,莸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其次为小花滇紫草灌丛,川甘亚菊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3种灌丛中,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莸灌丛 小龙滇紫草灌丛 川甘亚菊灌丛 生物量 岷江 干旱河谷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发现 被引量:56
6
作者 王兰生 杨立铮 +1 位作者 王小群 段丽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共11页
1933年8月25日,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生了一次7.5级地震。在叠溪地震引发的较场大滑坡上覆盖有较古老的厚土层,国内学者对其成因有不同解释。作者在开展叠溪地震滑坡调研中,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当时的堰塞坝处在原叠溪古... 1933年8月25日,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生了一次7.5级地震。在叠溪地震引发的较场大滑坡上覆盖有较古老的厚土层,国内学者对其成因有不同解释。作者在开展叠溪地震滑坡调研中,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当时的堰塞坝处在原叠溪古镇至下游马老顶乡一带长达数千米的河段,因此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为一套层理清晰的粉土-黏土层。由叠溪向上游约30km河段,沿江断续可见这套沉积物,且有明显的相变。14C测年,湖相沉积物底部形成时代距今22ka,顶部距今约10ka,据此判断叠溪古堰塞湖维持了12ka。此外作者在较场一带还发现了以湖相沉积物为"基座"的五级"阶地",这些"阶地"上保存完好的二元结构河流相沉积物。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叠溪古堰塞湖的基本特征,初步论述了其中包含的地质环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湖相沉积物 地震滑坡 岷江叠溪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典型阳坡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48
7
作者 何其华 何永华 包维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8-74,共7页
结合气象观察和土壤质地的分析 ,监测和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茂县段典型阳坡土壤水分动态 .结果表明 :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亏缺期、土壤水分补偿期和土壤水分消退期 .2 .土壤含水量在旱季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 ... 结合气象观察和土壤质地的分析 ,监测和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茂县段典型阳坡土壤水分动态 .结果表明 :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亏缺期、土壤水分补偿期和土壤水分消退期 .2 .土壤含水量在旱季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 ,雨季中期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据变异系数可将土壤剖面分为剧变层、渐变层和相对稳定层 .3.相同土层深度含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4 .降雨和土壤特性是影响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 :降雨量与 0~ 10 0cm土层平均含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 ,降雨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 ;大于 10mm的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明显 ,气温及蒸发量较低时 ,连续的小于 10mm的降雨对土壤水分也有一定补充作用 ,降水可到达 5 0cm土层深度 .以沙质粘壤土为主的土壤含水量远高于以砂壤土为主的土壤含水量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时间在 4月为宜 ,以沙壤土为主的地段穴深在 4 5~ 6 0cm较好 ,以沙质粘壤土为主的地段穴深在 6 0~ 70cm比较适宜 .图 3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干旱河谷 土壤水分 海拔高度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褐土不同亚类剖面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春明 包维楷 +2 位作者 陈建中 孙辉 谢嘉穗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地段海拔梯度上褐土的 3种亚类土壤剖面及其养分特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褐土粘化作用较弱 ,矿物风化程度低 ;土壤呈碱性 ,pH值为 7.0~ 9.0 ,富含碳酸钙的石灰性褐土达 8.0~ 9.0 ;土壤表层有机质w在 32 ....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地段海拔梯度上褐土的 3种亚类土壤剖面及其养分特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褐土粘化作用较弱 ,矿物风化程度低 ;土壤呈碱性 ,pH值为 7.0~ 9.0 ,富含碳酸钙的石灰性褐土达 8.0~ 9.0 ;土壤表层有机质w在 32 .5 5~ 72 .78g/kg,整个土壤剖面中全氮w0 .78~ 4 .0 0g/kg ,全磷w0 .33~ 0 .6 8g/kg ,全钾18.2 4~ 2 1.6 8g/kg .总的来说 ,褐土潜在肥力水平较高 ,但由于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 ,土壤潜在性肥力向有效性肥力转化的能力较差 ,致使土壤有效性肥力水平较低 .其中 ,土壤有效氮和有效钾w分别为 2 5 .5 7~ 2 4 4 .4 6g/kg和 6 78.2 4~14 5 3.6 5g/kg,同时由于土壤pH值和碳酸钙w较高 ,土壤中磷的固定较多 ,使得土壤有效磷w尤其偏低 ,为1.10~ 2 1.2 0 g/kg .干旱河谷高海拔地区的淋溶淀积型褐土的肥力水平高于中海拔地区的石灰性褐土 ,低海拔地区的燥褐土肥力水平最低 .土壤肥力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 ,决定了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更容易进行 .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 褐土 亚类 养分特征 土壤剖面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岷江上游近两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件? 被引量:48
9
作者 王兰生 王小群 +1 位作者 许向宁 崔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9-196,共8页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两万年以前。此后在叠溪下游以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中又发现了几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测年初步判定,也都形成于距今两万年左右。这一事实揭示两万年以前岷江上游曾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变动,系列堰塞湖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消亡过程必然对其下游乃至川西平原环境的演化发生重要影响。堰塞湖沉积物中记载了地质环境和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深入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前缘地质环境近期演化规律的极为可贵的资料。文中对这些古堰塞湖作了简要介绍,并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古堰塞湖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丛群落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7
10
作者 王冰冰 曲来叶 +2 位作者 马克明 张心昱 宋成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078-6088,共11页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仍十分缺乏。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水分梯度4个研究样地(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灌丛及其丛间空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生态酶活性,探讨不同水分梯度样地间及灌丛和空地间土壤酶活性计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岷江干旱河谷土壤C∶N∶P酶活性化学计量表现出了与全球尺度上酶活性化学计量的相对特异性(C∶N∶P=3∶2∶2 vs.1∶1∶1)。整体上,岷江干旱河谷区域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存在一定程度的N限制。虽然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在所有空地和灌丛土壤之间总体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对各研究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相对干旱的两河口和飞虹样地表现出更为明显的N限制,而两个相对湿润的撮箕和牟托样地则存在一定的P限制。这种样地间的差异性主要受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驱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不同样地间土壤C∶N酶活性比(ln(BG)∶ln(NAG+LAP))和N∶P酶活性比(ln(NAG+LAP)∶ln(AP))的决定性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与C∶N酶活性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P酶活性比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土壤真菌、菌根真菌和真菌∶细菌比对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的影响,说明了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对干旱河谷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干旱河谷 生态酶化学计量 养分有效性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福建闽江沿岸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41
11
作者 孙焰 祁士华 +5 位作者 李绘 黄焕芳 杨丹 范宇寒 闵洋 瞿程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1-1829,共9页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沿岸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状况、潜在来源及健康风险,采集闽江沿岸16个土壤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16种PAHs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70.70~1667.83μg/kg,平均值为480.28μg...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沿岸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状况、潜在来源及健康风险,采集闽江沿岸16个土壤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16种PAHs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70.70~1667.83μg/kg,平均值为480.28μg/kg,其沿闽江沿岸呈"W"型分布模式,具体表现为城市高于郊区的变化;PAHs以2~3环为主,其中萘(Nap)的含量最高.基于PAHs的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回归结合分析,研究区土壤中PAHs主要是石化和燃烧混合污染源,其中化石燃料高温燃烧占41.45%,石油源及生物质燃烧占49.34%,煤燃烧占9.21%.PAHs总毒性当量浓度值(TEQBa P)为3.10~121.15μg/kg,平均值为36.71μg/kg,37.50%的采样点超过荷兰土壤标准目标参考值(33.00μg/kg),表明闽江沿岸土壤已经受到PAHs不同程度的污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致癌风险(ILCRs)在10^(-8)~10^(-6)间,说明其致癌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土壤 多环芳烃 来源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研究意义 被引量:40
12
作者 王兰生 王小群 +3 位作者 许向宁 崔杰 沈军辉 张志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8-1010,共13页
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中发现了多处滑坡古堰塞湖沉积物,并受到广泛关注,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是否是堰塞湖相沉积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引发了几十个规模较大的滑坡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展示的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再次... 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中发现了多处滑坡古堰塞湖沉积物,并受到广泛关注,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是否是堰塞湖相沉积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引发了几十个规模较大的滑坡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展示的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再次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最新调查、勘查和测试资料对古堰塞湖的形成与消亡过程做了进一步查证;对获得的全断面岩芯样品开展了AMS^(14)C测年、孢粉分析、稳定碳氧同位素、有机质含量及粒度分析等一系列的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研究表明,叠溪古堰塞湖形成于30000万年前,经历了约15000年,沉积了200余米的湖相沉积物,大约在15000年前开始溃决消亡。从钻孔岩芯中获取了古地震和古气候的重要信息,揭示古堰塞湖沉积期间曾经历过至少10次强烈地震,并且与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资料信息为讨论岷江上游地区地貌和古气候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了一套通过对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分析研究,探讨地质环境和古气候演化的系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岷江 滑坡 古气候
原文传递
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宋述军 周万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2-715,共4页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并在分析该流域内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并在分析该流域内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区域中,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耕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结构中,地表水水质的优劣状况介于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有增大的趋势。此外,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结构上,同时表现在空间分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地表水水质 非点源污染 地理信息系统 岷江
下载PDF
地形条件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以岷江流域上游为例 被引量:29
14
作者 朱渊 余斌 +2 位作者 亓星 王涛 陈源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8-277,共10页
为了预警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判断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在地质和降雨条件都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因地形条件的不同,导致一个区域的沟谷暴发泥石流的频率有着明显不同,显然地形条件是控制泥石流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研究岷江流域上游典型沟谷... 为了预警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判断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在地质和降雨条件都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因地形条件的不同,导致一个区域的沟谷暴发泥石流的频率有着明显不同,显然地形条件是控制泥石流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研究岷江流域上游典型沟谷为例,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选用岷江流域上游典型沟谷的形成区流域面积A0、形状系数F0以及沟床纵比降J03个重要参数进行研究,比较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征而得到一个综合的地形因子G。对比研究岷江流域典型区域以及甘肃舟曲、台湾陈有兰溪地区沟谷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G值,比较验证后得出:在地质和降雨条件都相近的情况下,沟谷G值越大,则越利于暴发泥石流。因此,可运用地形因子G划分某区域内沟谷泥石流的易发等级。对于岷江流域典型区域的沟谷:G≥0.21极容易暴发泥石流;0.14<G<0.21较容易暴发泥石流;G≤0.14不容易暴发泥石流。由于地质条件和降雨情况的差异,不同地区泥石流易发等级所对应的G值也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条件 泥石流 暴发频率 岷江流域
下载PDF
川西高原岷江上游河流阶地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杨农 张岳桥 +1 位作者 孟辉 张会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63-370,共8页
基于岷江上游干流阶地地貌的野外观察和阶地沉积物的ESR年代测定,结合前人阶地测年数据,阐述了岷江上游干流晚第四纪阶地的形成过程和河谷下切历史,探讨了阶地演化对岷山和龙门山构造带隆升的响应过程。
关键词 川西高原 岷江 河流阶地地貌 野外观察 阶地沉积物 年代测定 形成过程 河谷下切 隆升过程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6
作者 文星跃 黄成敏 +1 位作者 黄凤琴 黄艳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6,共7页
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铁游离度等之间的关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空间分布与气候、植被环境有关.分形维数可以反映粒径大小.分形维数与粒... 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铁游离度等之间的关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空间分布与气候、植被环境有关.分形维数可以反映粒径大小.分形维数与粒度标准偏差和峰度不存在相关性,样品粒度特征主要受原位母质风化影响.铁游离度(Fed/Fet)与分形维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粒径分形维数可以用来比较土壤成壤强度及发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粒度参数 铁游离度 岷江上游
下载PDF
闽江下游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鹏 逄勇 +1 位作者 石成春 罗丹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69,共6页
根据闽江水口水库运行以来1993—2011年闽江下游省控监测断面的主要水质数据,应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省控断面的水质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对竹岐、魁岐断面的夏秋季(6—11月)DO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 根据闽江水口水库运行以来1993—2011年闽江下游省控监测断面的主要水质数据,应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省控断面的水质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对竹岐、魁岐断面的夏秋季(6—11月)DO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闽江下游水质总体较好,上段水口水库和下段的入海口河道水质变化不大,但邻近人口聚集地的河道水质状况呈下降趋势,其中竹岐、魁岐断面的夏秋季DO降低最为明显;竹岐和魁岐断面的夏秋季DO分别与竹岐断面径流量成极显著性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和0.866,分别与福州市GDP成极显著性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39和-0.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季节性肯达尔检验 偏相关性分析 DO 闽江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文广 胡远满 +5 位作者 刘淼 杨兆平 常禹 李秀珍 杨孟 问青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1-825,共5页
为了定量分析和比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岷江上游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分析1986、1995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岷江上... 为了定量分析和比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岷江上游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分析1986、1995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岷江上游地区不同年代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并初步分析了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原因。1986~1995年,农田面积增加了60801hm^2,比1986年增长了477%。林地面积减少了89012.17hm^2,占原来面积的4.97%。总的生态服务价值从1986年到2000年减少了119.9×10^8元。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转变为草地、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通过1995年和2000年对比得出:自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以来,到2000年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与1995年相差约4165.28hm^2,生态服务价值相差约7.9亿元,可见国家政策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1986年相比还相差甚远,天然林保护工程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灌丛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其关系 被引量:22
19
作者 王勇军 黄从德 +2 位作者 张健 杨万勤 王宪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7-572,共6页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灌丛生物量及其分配、灌丛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与生物量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干旱河谷不同灌丛类型生物量介于3220~8600kg/hm2之间,平均值为4750kg/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占灌丛总生物量的80%以上,草本层不足20%。干...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灌丛生物量及其分配、灌丛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与生物量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干旱河谷不同灌丛类型生物量介于3220~8600kg/hm2之间,平均值为4750kg/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占灌丛总生物量的80%以上,草本层不足20%。干旱河谷阴坡灌丛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都较阳坡高,Simpson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在阴阳坡上差异不明显。干旱河谷灌丛总生物量随灌木层物种多样性(r=0.902;P<0.01)和群落物种多样性(r=0.936;P<0.01)的增加而增加,但与草本层相关性不显著;灌木层生物量随其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加(r=0.945;P<0.01),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其生物量并无显著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灌丛灌木层植物对维持干旱河谷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以及稳定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干旱河谷 岷江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赵洪峰 雷富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2-48,共7页
在岷江上游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 (十里乡 )、逐渐恢复的生态系统 (茂县生态站 ,1986年开始人工恢复 )和原始森林及次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上卡卡沟 )选择样地 ,对其鸟类物种多样性在夏秋两季进行了调查 ,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 在岷江上游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 (十里乡 )、逐渐恢复的生态系统 (茂县生态站 ,1986年开始人工恢复 )和原始森林及次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上卡卡沟 )选择样地 ,对其鸟类物种多样性在夏秋两季进行了调查 ,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有微小差异 ,但总体一致 .综合夏秋两季 ,茂县生态站夏季的鸟类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值最高 ,十里乡秋季的鸟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值最低 ,上卡卡沟秋季的均匀度指数最高 .各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低 ,表明各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 .拟合各样地鸟类的物种 -多度曲线模型 ,十里乡鸟类的物种 -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拟合 ,茂县鸟类的物种 -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相似 ,上卡卡沟鸟类的物种 -多度模型与分割线段模型分布拟合 .夏秋季的物种 -多度模型无明显差异 ,仅茂县的物种 -多度模型与几何级数分布拟合 .并对鸟类对生态恢复的监测效应进行了探讨 ,认为物种 -多度模型是良好的生境变化生物指示因子 .图 3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度模型 环境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