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闽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程学宁 汤云 卢毅敏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年第6期89-94,共6页
为全面评估闽江水质状况,识别水质时空变化特征,采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聚类对其19个监测断面8项水质指标进行时空聚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识别时空维度中主要污染物,分析时空背景下的闽江水质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SOM... 为全面评估闽江水质状况,识别水质时空变化特征,采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聚类对其19个监测断面8项水质指标进行时空聚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识别时空维度中主要污染物,分析时空背景下的闽江水质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SOM网络将闽江水质变化周期划分为4月至11月和12月至次年3月2个时段,前时段水质优于后时段。将流域19个断面聚类为S1、S2和S3三类,S1代表闽江三大支流上游区域,水质优良;S2代表各支流中下游区域,作为主要的农林生产基地,水质主要受非点源污染影响;S3代表闽江下游区域,水质主要受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影响。PCA解析表明闽江中下游水质主要受氮磷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聚类分析 时空分析 水质变化 闽江
下载PDF
三县洲斜拉桥主梁锚固区应力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房贞政 卓卫东 +1 位作者 上官萍 林清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5-69,共5页
运用现代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三县洲斜拉桥主梁锚固区的局部应力分布及索力传递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索力引起主梁顶板内局部较大的横桥向拉应力,与锚块固结的横隔板和箱梁腹板则传递和承受了大部分的索力垂直分量.
关键词 斜拉桥 主梁锚固区 应力分析 索力传递规律
原文传递
基于最大熵谱估计的水文周期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邵骏 袁鹏 +1 位作者 李秀峰 吕琳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3,共4页
最大熵谱估计法是以AR模型为基础的一种参数谱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频谱分析,可以计算出全局性的主要周期,从而反映出水文时间序列的整体特性。介绍了最大熵谱估计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论述了用Burg算法作为求解AR模型参数的方法。... 最大熵谱估计法是以AR模型为基础的一种参数谱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频谱分析,可以计算出全局性的主要周期,从而反映出水文时间序列的整体特性。介绍了最大熵谱估计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论述了用Burg算法作为求解AR模型参数的方法。针对岷江紫坪铺水文站1937-2004年的年径流实测资料,将最大熵谱估计理论应用于水文时间序列周期的提取上,并采用Fisher检验方法对提取出的周期进行了检验。通过分析发现,岷江紫坪铺站年径流序列存在4年左右的变化准周期,对揭示岷江中上游水文周期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探讨意义。在研究中同时也发现,最大熵谱估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建立熵与水文过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水文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径流量 最大熵谱法 岷江 水文周期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空心莲子草土壤碳库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文娟 曾陆金 +1 位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年第1期51-55,共5页
以闽江河口区最大的洲滩湿地——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空心莲子草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18个土壤剖面以10cm为间隔分层取样,对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垂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湿地土... 以闽江河口区最大的洲滩湿地——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空心莲子草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18个土壤剖面以10cm为间隔分层取样,对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垂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最大值均出现在0~10cm土壤剖面,含量和储量分别为32.77g/kg和2817.96t/km2,并与其它土壤剖面的含量和储量存在显著差异,0~60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为9.70g/kg,平均有机碳储量为1002.86t/km2,且各个土壤理化因子在表层0~10cm的含量均与其它土层存在显著差异。空心莲子草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影响因子相关性较显著,其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盐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0,p=0.000<0.01,n=6;r=0.922,p=0.004<0.01,n=6),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82,p=0.000<0.01,n=6),土壤灰分和土壤pH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57,p=0.015<0.05,n=6;r=-0.838,p=0.019<0.05,n=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有机碳含量 影响因子 闽江河口湿地
下载PDF
基于多源同步数据的闽江下游悬浮物定量遥感 被引量:12
5
作者 温小乐 徐涵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41-2447,共7页
利用2006-09-18的同步Landsat TM数据、水面实测光谱数据和现场水样数据,研究了闽江下游的悬浮物,在这3种同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分别基于实测光谱与影像光谱的悬浮物遥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实测光谱数据在690nm波长处,归一化光谱反射... 利用2006-09-18的同步Landsat TM数据、水面实测光谱数据和现场水样数据,研究了闽江下游的悬浮物,在这3种同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分别基于实测光谱与影像光谱的悬浮物遥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实测光谱数据在690nm波长处,归一化光谱反射率与悬浮物浓度达到最大正相关,由690nm和530nm二处的反射率构成的比值预测模型与实测悬浮物浓度的拟合精度最高,最佳拟合模型可表达为SS=116.2(R690/R530)-33.4.TM影像各波段中以(TM2+TM3)2波段组合与实测悬浮物浓度的相关性最佳,由其所建立的影像光谱预测模型与实测悬浮物浓度的拟合精度最高,最佳拟合模型可表达为SS=3793.7(RTM3+RTM2)2-16.5.模型的精度评价表明,实测光谱模型的预测能力要强于影像光谱模型,但二者差异不大,在缺乏地面实测光谱数据时,基于影像光谱的遥感定量模型仍不失为一种预测悬浮物浓度的有效方法,其对闽江下游悬浮物浓度的反演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该区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的空间差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测光谱 TM影像 悬浮物 闽江
下载PDF
水淹频率增加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灯州 曾从盛 +3 位作者 章文龙 刘晴晴 陈依婷 王志萍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74-980,共7页
研究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对水淹频率的响应,对认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湿地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测定了区内6、7和8月高潮滩(偶尔水淹,H样地)和中潮滩(频繁水淹,M样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其... 研究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对水淹频率的响应,对认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湿地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测定了区内6、7和8月高潮滩(偶尔水淹,H样地)和中潮滩(频繁水淹,M样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并进一步通过原位培养方法(H样地植物-土壤移动到M样地进行培养)分析了水淹频率增加对SOC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H样地SOC、EOC、MBC和D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11 g·kg-1、30.21 g·kg-1、385.29 mg·kg-1和749.98 mg·kg-1,总体显著高于而M样地SOC、EOC、MBC和DOC含量(p<0.05),高出的比例分别为161.81%、136.2%、200.6%和710.86%;野外培养90 d后,SOC和EOC均无显著变化,而MBC和DOC随培养时间延长,影响逐渐增大,90 d培养后,两者均显著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28.21%和93.84%;此外,SOC及其活性组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除EOC外,SOC、MBC和DOC均与p H、TN和TP呈显著相关(p<0.01).这些结果表明,在较长时间尺度,水淹频率可以直接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也可能通过影响p H、TN和TP等因子,间接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频率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闽江口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西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物源及其成因:来自重矿物和孢粉的证据 被引量:12
7
作者 郑勇 孔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49-2958,共10页
新生代早期印度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造就了巍峨高耸的青藏高原。然而,在其相邻的四川盆地,伴随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所堆积的碎屑沉积物,最老仅能追索到晚新生代的大邑砾岩。因此,解读广泛发育于四川盆地西缘的大邑砾岩成因对获取青藏高原... 新生代早期印度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造就了巍峨高耸的青藏高原。然而,在其相邻的四川盆地,伴随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所堆积的碎屑沉积物,最老仅能追索到晚新生代的大邑砾岩。因此,解读广泛发育于四川盆地西缘的大邑砾岩成因对获取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古环境信息及理解相关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了对三个典型大邑砾岩剖面样品的重矿物和孢粉组合研究结果,试图从大邑砾岩的物源区和沉积环境来解读大邑砾岩的成因。大邑砾岩中重矿物种类繁多,表明相应物源区具有多种岩石类型。除极不稳定矿物外,大邑砾岩新鲜剖面样品的重矿物组合与现代岷江沉积极其相似,表明大邑砾岩是经由岷江通道输送到四川盆地的;富含石榴子石等远源矿物表明当时的古岷江已切穿龙门山,深入到松潘-甘孜褶皱带内。孢粉分析显示孢粉含量极低,为0.2粒/克,孢粉类型以高山黯针叶林成分为主,混有少量落叶阔叶林和草本植物花粉,显示了高寒的环境。结合已有的年代学结果,本文认为大邑砾岩是形成于2.0Ma的冰水沉积物,其形成反映了青藏高原第四纪早期的寒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邑砾岩 重矿物组合 孢粉组合 冰水沉积物 岷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闽江口围垦养殖对沉积物有机碳组分及其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桂香 高灯州 +2 位作者 王志萍 刘晴晴 曾从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374-4382,共9页
研究滨海湿地围垦养殖后沉积物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对科学评估沿海滩涂湿地开发利用对碳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围垦年限(3 a和15 a)养殖塘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养殖塘围垦前主要土著植... 研究滨海湿地围垦养殖后沉积物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对科学评估沿海滩涂湿地开发利用对碳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围垦年限(3 a和15 a)养殖塘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养殖塘围垦前主要土著植被)湿地沉积物,测定其总有机碳(TOC)、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及有机碳矿化特征,并基于时空互代法,分析了围垦养殖对沉积物TOC、有机碳组分及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垦养殖3 a,沉积物TOC和WSOC含量总体上没有显著变化,但围垦15a,表层(0~10 cm)沉积物TOC和WSOC含量显著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约为68.36%和68.01%;围垦养殖后,沉积物MBC没有显著变化,EOC含量则有所降低,围垦15 a后表层沉积物EOC含量约降低37.35%.围垦养殖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高于短叶茳芏湿地,而亚表层(10~20 cm)沉积物矿化速率差异不显著,且表层累积矿化量高于亚表层.养殖塘沉积物TOC及有机碳组分受长期水淹和饵料添加等管理方式的影响,同时受黏粒、TN和TP等理化性质的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沉积物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潜在矿化量(C0).上述结果预示着滨海湿地围垦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沉积物有机碳的蓄积,同时也促进了有机碳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组分 有机碳矿化 围垦养殖 闽江口
原文传递
草坡河流域小水电开发对无尾两栖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成 顾海军 +2 位作者 戴强 刘志君 王跃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1期117-121,共5页
在江河支流上修建小型水坝正逐渐成为威胁山区生物多样性和流溪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采用3种方法调查了四川省岷江支流草坡河流域小型水坝对当地无尾两栖动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型水坝对无尾两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多种危害。具... 在江河支流上修建小型水坝正逐渐成为威胁山区生物多样性和流溪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采用3种方法调查了四川省岷江支流草坡河流域小型水坝对当地无尾两栖动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型水坝对无尾两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多种危害。具体表现在:(1)坝体阻碍和引水发电导致了繁殖场与栖息地减少和单一化,通过繁殖位点调查法发现上游卵团密度为下游卵团密度的40.5倍,上游的繁殖水体密度为下游的3.9倍;(2)水坝引起了下游蝌蚪数量锐减,阻断了溪流蝌蚪的迁移,通过蝌蚪数量调查法发现上游蝌蚪密度分别为下游蝌蚪密度的21倍(5月)和25.7倍(6月);(3)改变了两栖动物成体的分布格局,通过繁殖期和冬眠期的样线法调查,在水坝上游的两栖动物成体数量是水坝下游两栖动物成体数量的1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动物 小型水坝 岷江 四川省
下载PDF
近20年闽江福州段水域悬浮物时空变化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温小乐 徐涵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8-654,共7页
利用同步的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和实测水质数据建立了闽江福州段的悬浮物遥感模型,结合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水域在1986~2006年间悬浮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悬浮物定量遥感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揭... 利用同步的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和实测水质数据建立了闽江福州段的悬浮物遥感模型,结合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水域在1986~2006年间悬浮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悬浮物定量遥感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揭示研究水域长期的水质变化规律.总体而言,闽江福州段的悬浮物浓度在这20年间稳中有降,悬浮物浓度不变和浓度下降的水域面积比例分别占到35.59%和45·79%,而高悬浮物浓度的水域面积所占比例则从8.52%下降至0.13%,整体水质趋于好转;但仍有局部水域的悬浮物浓度在此期间呈现上升的趋势,水质有所恶化,这主要是受到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污水直接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模型 悬浮物变化 闽江
原文传递
闽江梯级电站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永隆 沈恒 许友勤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5期114-118,共5页
从闽江流域历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断面水质浓度和径流量变化三者之间关系入手,针对闽江梯级电站开发程度较高,而且绝大多数电站建成投产于1993年以后的特点,根据水体自净机理,分析梯级电站对闽江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闽江梯级... 从闽江流域历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断面水质浓度和径流量变化三者之间关系入手,针对闽江梯级电站开发程度较高,而且绝大多数电站建成投产于1993年以后的特点,根据水体自净机理,分析梯级电站对闽江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闽江梯级水库对污染物质的层层拦蓄,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下游与河口地区污染物总量,对缓解下游与河口地区污染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过量污染物长期排放,沉积的底泥对水库水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电站 水环境 水体自净能力 闽江
下载PD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in the upper valley of Min River 被引量:8
12
作者 ZHAOYong-hua HEXing-yuan +1 位作者 HUYuan-man CHANGY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1-34,i002,共5页
The upper valley of Min River (102° 59′ –104° 14′ E, 31° 26′ – 33° 16′ N), which is consisted of the counties Wenchuan, Maoxian, Lixian, Heishui, and Songpan, refers to the part up to Dujiang... The upper valley of Min River (102° 59′ –104° 14′ E, 31° 26′ – 33° 16′ N), which is consisted of the counties Wenchuan, Maoxian, Lixian, Heishui, and Songpan, refers to the part up to Dujiangyan City, and locates on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Si- chuan Basin.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area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Sichuan Province. Over past two decades, the landscape changed remarkably in the region. The 3S techniques (Remote Sensing (R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images and analyze the landscape change. The remotely sensed data of Landsat TM 1986 and Landsat ETM+ 2000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change of the region. The landscape were classified into 10 types of cropland, for- est, shrub land, economic forest, grassland, build up land, river, lake, swamp, and unused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woodland and grassland were dominating landscape types in the upper valley of Min River, which is more than 91% of the study area; 2) the alteration of the landscape was mainly happened among forest, shrub land, grassland, economic forest, cropland, and build up land, where forest de- creased from 51.17% to 47.56%; 3)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the upper valley of Min River was aggravated from 1986 to 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change min river Sichuan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福州市三县洲闽江大桥塔梁固结区光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清 陈日齐 房贞政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54-57,共4页
应用光弹性实验方法研究福州市三县洲闽江大桥斜拉桥塔梁固结区的应力分布规律- 实验中采用创新的一次性整体模型浇注方法, 通过整体模型实验, 得到塔梁固结区的应力集中和局部应力分布规律,
关键词 光弹性实验 应力 福州市 桥梁 加载设计
原文传递
天然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的最优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龙炳清 赵仕林 +3 位作者 罗娅君 余江 刘咏 周后珍 《重庆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28,共2页
提出了计算天然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的最优化方法 ,并用此法对岷江蕨溪段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
关键词 岷江 优化 天然河流 纵向离散系数 环境水力学
下载PDF
2200多年来都江堰的效能为何历久不衰 被引量:7
15
作者 林承坤 吴小根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3-198,共6页
岷江水量丰沛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 ,居高临下的特殊地理位置 ,可对成都平原及其相邻地区实行自流灌溉 .但岷江卵石推移质输沙量大 ,河道严重沉积 ,河床演变迅速 ,流量变幅较大 ,水旱灾害频繁 ,地震强烈 ,严重制... 岷江水量丰沛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 ,居高临下的特殊地理位置 ,可对成都平原及其相邻地区实行自流灌溉 .但岷江卵石推移质输沙量大 ,河道严重沉积 ,河床演变迅速 ,流量变幅较大 ,水旱灾害频繁 ,地震强烈 ,严重制约着都江堰的建设 .根据以上有利与不利因素 ,都江堰巧妙地兴建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等渠首工程 ;创造出独特的建堰治河技术 ;建立了一整套防沙治水经验与严密的维修制度以及完善的管理 ,圆满地解决了引水与防洪排沙的矛盾 ,历 2 2 0 0多年而不衰 ,使人们长期受益 ,成为现存世界上最悠久的我国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公元 2 0 0 0年已被联合国列为“国际文化遗产”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都江堰 渠首堰 灌区 卵石推移质 自然灾害 防沙治水 管理 维修 水利工程 河道治理
下载PDF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新安江模型实时校正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逸群 包为民 +4 位作者 江鹏 徐玉英 贺成民 陈伟东 黄琳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8-496,共9页
通过利用实时水文观测数据对洪水预报模型进行校正,可增加流域洪水预报的实时性和精确度.本文讨论了水文模型状态变量选取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状态变量选取原则.在集总式新安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状态变量选取原则,应用无迹卡尔曼... 通过利用实时水文观测数据对洪水预报模型进行校正,可增加流域洪水预报的实时性和精确度.本文讨论了水文模型状态变量选取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状态变量选取原则.在集总式新安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状态变量选取原则,应用无迹卡尔曼滤波技术构建了新安江模型的实时校正方法.方法应用于闽江邵武流域洪水预报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无迹卡尔曼滤波方法后,不仅能够直接校正模型状态,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模型预报精度,适合应用于实际流域洪水预报作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文模型 实时校正 无迹卡尔曼滤波 新安江模型 状态变量 闽江 邵武流域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Habitat Suitabilit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in China 被引量:9
17
作者 GUO Ya-lin WANG Qing +2 位作者 YAN Wei-po ZHOU Qin SHI Min-qi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737-746,共10页
HabRat richness influences and even determines biological diversity. Plant habita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can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irteen factors in three ca... HabRat richness influences and even determines biological diversity. Plant habita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can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irteen factors in three categories of terrain, meteorology and soil were chosen to build a habita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index framework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based on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actu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egetative growth. Combined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entropy method, which were used to calculate weights of indexes, habitat suitability was studied by using a multi-objective linear weighting model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ltitude, soil stability, aspect and slope have more important effects on plant habitat suitabilit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and their weights are o.311, 0.260, o.198 and o.125, respectively. Suitable and sub-suitable habitats cover 4431.8o km2 and 6171.12 km2, respectively; most of which are distributed along both sides of rivers and have higher suitability. Unsuitable habitats cover the largest area (6679.76 km2), accounting for 29.83% of the whole area; and the worst unsuitable habitats are 5107.23 km2 (22.81%); they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y area.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lant habita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is poor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both urgent and difficul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measures suitable to the habitat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ec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should be combined to have better effects, while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suitability 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 (AHP) Entropy method Spatial analysis min river China
下载PDF
A thinned lithosphere beneath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ern China as evidenced by 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被引量:8
18
作者 YE Zhuo LI QiuSheng +4 位作者 GAO Rui ZHANG HongShuang HE RiZheng WANG HaiYan LI Wen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2835-2844,共10页
During Mesozoic to Cenozoic time, the large-scale tectono-magmatism had strongly modified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continent of China, leaving the present-day lithosphere as a new one evolving from the... During Mesozoic to Cenozoic time, the large-scale tectono-magmatism had strongly modified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continent of China, leaving the present-day lithosphere as a new one evolving from the ancient lithosphere that was largely removed and replaced. But this model proposed from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research is urgently in need of support from seismic observational evidenc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set recorded by the dense stations of two NE ori- ented broadband seismic profiles deploye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ern China (SE China), both P-wave (P-RF) and S-wave (S-RF)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isolated. We identified Pls phase converted from the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 (LAB) in P-RFs of individual stations. Migrated Pls phase indicated a depth of 60-70 km for LAB. Inver- sions/comparisons of P-RF (Pls phase) and S-RF (Sip phase) waveforms together with Ps and Sp imaging for the crust and up- per mantle structure further confirmed this result. P-RF and S-RF migrated images exhibit that a flat LAB is positioned at the depth of 60-70 km spreading along the profile, whereas a distinct structural change of lithospheric base appears at the Min River estuary. Both Ps and PpPs migrated images of P-RFs present an abrupt Moho drop across the Min River fault from south to north,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ult obtained from deep seismic sounding.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ther ge- 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features such as locally high anomalies of crustal Poisson's ratios and heat flow at the Min River es- tuary, we infer that the Min River fault penetrates down to the Moho and may, furthermore, interfere in the deeper lithospheric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 China lithospheric thinning LAB MOHO receiver functions min river fault
原文传递
闽江水域水质时空分布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巍 陈涵贞 +3 位作者 苏德森 吕新 陈丽华 李玥仁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1年第4期418-422,共5页
依据2008-2009年11个采样点8个水质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闽江水质时空分布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将8个水质指标概括为2个主成分,在空间尺度上分为2组,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在时间尺度上分为2组,枯水期和丰水期。... 依据2008-2009年11个采样点8个水质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闽江水质时空分布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将8个水质指标概括为2个主成分,在空间尺度上分为2组,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在时间尺度上分为2组,枯水期和丰水期。结果表明闽江上游污染较为严重,中游一直到下游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经过福州市区后,由于汇入了大量的生活和生产污水造成污染,使闽江水质急剧下降。同时,闽江水质受该地区的降雨量影响较大,它亦随着水温的变化呈季节性变化,冬季的水质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水质 时空分布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闽江水体和生物体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幸然 吴旺旺 +1 位作者 胡宝叶 易志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2-488,共7页
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是一类难降解的环境污染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以闽江下游河段水体(壁头到草霞洲)和14种生物体为研究对象,使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测量了... 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是一类难降解的环境污染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以闽江下游河段水体(壁头到草霞洲)和14种生物体为研究对象,使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测量了其HCHs和DDTs残留量,并进行了组成特征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该河段水体∑HCHs和∑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031~1.804和0.767~1.156 ng·L^(-1),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且壁头高于草霞洲。两个采样点∑HCHs浓度表现为表层水高于深层水,溶解相高于颗粒相;∑DDTs浓度表现为表层水低于深层水,颗粒相高于溶解相。生物体中,HCHs质量分数为0.725~5.574 ng·g^(-1),以β-HCH为主,占27.8%~62.6%;DDTs质量分数为2.266~9.189 ng·g^(-1),以p,p'-DDT为主,占14.9%~43.6%。闽江生物体中残留量和生物富集系数DDTs高于HCHs,且均是鱼类>蟹类>沼虾类。其中,白条钝鰕虎鱼最大,白鲫鱼最低。HCHs和DDTs组成特征表明,闽江水体和生物体中α-HCH/γ-HCH比值分别为0.891~1.104和0.416~3.871,低于工业HCHs中α-HCH/γ-HCH比值,说明闽江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而闽江水体和生物体中o,p'-DDT/p,p'-DDT比值分别为0.434~0.739和0.396~1.543,高于工业DDTs中o,p'-DDT/p,p'-DDT比值,说明闽江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且可能存在三氯杀螨醇的输入。虽然闽江水体和生物体中HCHs和DDTs残留量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高生物富集性等特征,仍需对其加强监测,以保证闽江流域环境及水产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HS DDTS 闽江 残留 富集 来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