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被引量:434
1
作者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9-403,共15页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关键词 龙门山 岷山 构造活动 动力学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 被引量:88
2
作者 杨晓平 蒋溥 +3 位作者 宋方敏 梁小华 陈献程 邓忠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1-345,共5页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人工开挖剖面并使用现代测年技术后,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强烈的活动。可以分辩出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大川- 双石断裂错断距今5-74 万a 以来的冲积层,垂直位移1-74m ...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人工开挖剖面并使用现代测年技术后,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强烈的活动。可以分辩出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大川- 双石断裂错断距今5-74 万a 以来的冲积层,垂直位移1-74m ;中央断裂南段五龙断裂在错断距今9 万a 左右的冲洪积地层后,被距今约7-85 万a 的坡积层覆盖,剖面上地层的垂直位移为0-73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逆断层 五龙断裂 断层 晚更新世 地层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50
3
作者 曾允孚 李勇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5年第1期40-49,共10页
本文将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冲断带作为一个地质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构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的基础,以不整合面和其对应面将盆地充填序列分割为构造层序和层序,对应于不同成... 本文将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冲断带作为一个地质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构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的基础,以不整合面和其对应面将盆地充填序列分割为构造层序和层序,对应于不同成盆期和同一成盆期不同演化阶段,阐明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系三维空间配置型式及其在时间上的演化,初步建立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层格架.进而研究龙门山冲断带送冲推覆作用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和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对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响应,建立两者之间的成因关系,总结了龙门山前陆盆地与龙门山冲断带同步沉积—构造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充填序列 地层标识 推覆作用 龙门山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地区磷矿、煤矿开采对水系沉积物Cd等元素影响调查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磊 唐文春 +4 位作者 秦兵 任利民 龚敏 闭向阳 马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41,共6页
以沱江水系源头流经含磷、含煤地层的绵远河和石亭江为研究对象,以一级阶地早期水系沉积物和河床中现代水系沉积物为采样介质,分析了含磷、含煤地层中常富集的Cu、Pb、Zn、As、Hg、Cd、Cr、U、Th等有毒有害元素。富集因子和水系表壳岩... 以沱江水系源头流经含磷、含煤地层的绵远河和石亭江为研究对象,以一级阶地早期水系沉积物和河床中现代水系沉积物为采样介质,分析了含磷、含煤地层中常富集的Cu、Pb、Zn、As、Hg、Cd、Cr、U、Th等有毒有害元素。富集因子和水系表壳岩系化学分析结果表明:①绵远河上游龙门山区的现代水系沉积物遭受了显著的Cd、Hg、U富集,主要为磷矿、煤矿开采及相关工业影响所致;进入成都平原后,上游含矿地层及矿业活动对水系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水系沉积物主要表现为流域表壳岩系在自然风化作用下的正常组成,Cd等元素均为轻微富集。石亭江仅Sr出现显著富集。②龙门山表壳岩系"正常源"的化学组成控制了成都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的背景化学组成。而含磷地层、含煤岩系"异常源"由于层厚及出露面积有限,仅在矿区周围形成Cd、Hg、U、Sr、Ba等元素的局部高值区,对成都平原沉积物的影响仅在两河汇入沱江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区 水系沉积物 富集因子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北段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瀚 文龙 +6 位作者 冉崎 韩嵩 刘冉 陈康 狄贵东 陈骁 裴仰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8-490,共13页
基于地表地质、地震、电法、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北段逆冲推覆前锋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精细刻画。研究表明,逆冲推覆前锋断层整体为隐伏断层,并发育断层传播褶皱,仅在香水场—江油一带出露香水断层,对应地表的厚... 基于地表地质、地震、电法、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北段逆冲推覆前锋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精细刻画。研究表明,逆冲推覆前锋断层整体为隐伏断层,并发育断层传播褶皱,仅在香水场—江油一带出露香水断层,对应地表的厚坝高陡地层变形带,沿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没有大规模位移量向盆地内传递。逆冲推覆前锋断层在厚坝以南部分为断坪-断坡多转折断层,沿嘉陵江组上断坪滑脱形成中坝背斜;而在厚坝以北部分则为铲型断层,深层寒武系被逆冲出露地表。以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为界,断层上盘叠瓦构造带在印支期大规模逆冲,喜马拉雅期再次活化,下盘隐伏构造变形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下盘隐伏构造生储盖匹配条件整体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上盘在重华以北出露三叠系及更古老的地层,油气保存条件差,而重华以南至武都地区被侏罗系覆盖且嘉陵江组膏盐岩层较厚的断块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备成藏条件。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不仅是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盆山分界断层,也是川西北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 前陆盆地 前陆冲断带 断层相关褶皱 膏盐岩滑脱层 逆冲推覆 油气聚集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川西坳陷压扭应力场的形变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黄泽光 刘光祥 +1 位作者 潘文蕾 翟常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01-707,共7页
该文通过川西坳陷晚三叠世以来的形成演化和沉积展布特征以及龙门山冲断带的形变分析认为,龙门山冲断带在印支期为压性应力场环境,燕山早期、中期在左旋压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东向隆坳相间构造带,其隆褶带上形成的裂缝、微裂缝对致密... 该文通过川西坳陷晚三叠世以来的形成演化和沉积展布特征以及龙门山冲断带的形变分析认为,龙门山冲断带在印支期为压性应力场环境,燕山早期、中期在左旋压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东向隆坳相间构造带,其隆褶带上形成的裂缝、微裂缝对致密砂岩的储集能力有较大的改善,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沉积展布 压扭性 冲断带 龙门山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的讨论
7
作者 吕国森 章旭 +4 位作者 张云辉 SAFONOVA Inna 黄豪擎 余中友 代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9,共19页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裂带上的48处典型温泉(地热井)的水化学组分、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和深度、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鲜水河断裂带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为SO_(4)-Na和Cl-Na型;安宁河断裂带包括HCO_(3)·Cl-Na、HCO_(3)·SO_(4)-Ca·Mg和Cl·SO_(4)-Na型等。(2)3条断裂带地热水组分主要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3)鲜水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29.6~210.6℃,深度为2532~4184 m,冷水混入比为66%~82%;安宁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81~121.9℃,深度为2155~3519 m,冷水混入比为52%~95%;龙门山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08.2~153℃,深度为3573~5654 m,冷水混入比为68%~89%。(4)3条断裂带的地热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高程分别为鲜水河断裂带2493~5034 m、安宁河断裂带3235~3839 m和龙门山断裂带1628~4574 m。(5)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δ^(18)O漂移”程度强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地热水出现“δ^(18)O漂移”和“负向漂移”特征。[结论]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3条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开发潜力优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省中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热水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 补给来源 形成模式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龙门山 四川西部
下载PDF
汶川Ms8.0级地震后龙门山构造地貌及地表侵蚀过程研究——以湔江海子段河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国华 李勇 +5 位作者 闫亮 马超 张威 颜照坤 郑立龙 李敬波 《四川地震》 2014年第1期15-23,共9页
汶川Ms8.0级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作用和滑坡、泥石流剥蚀作用如何影响龙门山的地貌生长是目前争论的焦点。本文运用GIS技术,定量计算了湔江流域的坡度、地形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等地貌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计算结果,对湔江流域的构造... 汶川Ms8.0级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作用和滑坡、泥石流剥蚀作用如何影响龙门山的地貌生长是目前争论的焦点。本文运用GIS技术,定量计算了湔江流域的坡度、地形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等地貌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计算结果,对湔江流域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汶川Ms8.0级地震重灾区湔江海子河右岸流域的滑坡、泥石流为例,并且利用野外实测资料、卫星照片及数字高程资料等,对于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进行研究,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湔江流域的映秀—北川断层以北地区地貌处于"壮年期",坡度、地形起伏度大;(2)汶川Ms8.0级地震后该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同震滑坡及震后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子河右岸流域的同震抬升量为5 339×104m3,同震滑坡量为3 852×104m3,同震抬升量大于同震滑坡量,地貌出现生长现象;(3)地震产生的泥石流量应略大于1 000×104m3,同震滑坡物质的30%转化为了泥石流量,因其海子沟右岸陡峻的坡度,绝大部分的泥石流冲入海子河,成为河道沉积物;(4)以目前湔江海子河流水搬运能力,在能够完全搬运出同震滑坡物质的前提下,同震滑坡物质搬运出龙门山至少需要283.2 a,表明在一个地震周期内,龙门山的同震滑坡物质可以搬运出龙门山;(5)准周期性相当震级地震引起的构造抬升及其均衡反弹作用也是龙门山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构造抬升 同震滑坡 震后泥石流 河流卸载 山脉生长 海子河 湔江 龙门山
下载PDF
针对四川盆地龙门山推覆构造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宇霖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年第4期18-22,共5页
近年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隐伏带钻探的多口井在二叠系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但是该区块的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出露地层复杂,涉及石灰岩、砂泥岩、砾岩、河滩砾石等多种岩性,激发接收条件差,且地腹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发育、地层倾角大... 近年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隐伏带钻探的多口井在二叠系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但是该区块的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出露地层复杂,涉及石灰岩、砂泥岩、砾岩、河滩砾石等多种岩性,激发接收条件差,且地腹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发育、地层倾角大,甚至直立倒转,导致有效地震波能量极弱,地震波成像效果差,难以获得目的层的有效反射,无法满足油气勘探需求。为获得更好的地震采集资料,特别是推覆构造带的中、深层地震信息,针对该区块开展了地震采集攻关,采用高覆盖三维观测设计、激发及接收条件优选、过障碍动态观测系统设计等技术措施,保证了目的层有效波覆盖次数,提高了采集单炮的信噪比,改善了复杂构造成像效果,整体上剖面成像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 推覆构造带 地震采集 信噪比 成像效果
下载PDF
龙门山典型河流形态变化的潜在地震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建锋 刘锋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9-666,共8页
以岷江支流白沙河和涪江支流湔江为例,探讨了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地区河流形态的变化及其可能的长期构造地貌效应。研究表明,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穿越河流形成裂点(跌水),地震触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致使... 以岷江支流白沙河和涪江支流湔江为例,探讨了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地区河流形态的变化及其可能的长期构造地貌效应。研究表明,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穿越河流形成裂点(跌水),地震触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致使河流形态及河流水动力条件随之发生变化。河流同震裂点在震后迅速消失,部分河段出现"裁弯取直"的趋势,这可能与河流中激增的沉积通量有关。随着周期性大地震的复发,河流的沉积-侵蚀过程会不断改变,伴随着震间活动断裂持续的构造变形,龙门山河流形态可能会发生快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弯取直 裂点 河流形态 地震 龙门山
下载PDF
彭县海窝子须家河组第四段的研究
11
作者 杨季楷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3-38,T001,共7页
描述了四川彭县海窝子乡须家河组第四段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及厚度等。根据在此段地层中采到的植物化石,确定其时代应为早侏罗世。又因其岩石特征明显,建议将此段地层命名为海窝子组。论文还探讨了印支运动在该区的幕次划分... 描述了四川彭县海窝子乡须家河组第四段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及厚度等。根据在此段地层中采到的植物化石,确定其时代应为早侏罗世。又因其岩石特征明显,建议将此段地层命名为海窝子组。论文还探讨了印支运动在该区的幕次划分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第四段 造山运动 构造幕
下载PDF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量:27
12
作者 郑荣才 周刚 +1 位作者 董霞 胡忠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1,共9页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 混积滨岸 碎屑混积陆棚 碳酸盐混积陆棚 混积层序
下载PDF
云南和四川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丽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刘杰 杨晶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4-319,共6页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3~47.55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4.8%,Δσ的年均值在2.30~5.05MPa之间;四川地区应力降范围为0.19~47.47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21.7%,Δσ的年均值在5.11~8.72MPa之间。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至滇东北及川滇交界一带,尤其是在龙门山断裂带有较明显分布。龙门山断裂带Δσ≥10.0MPa的地震占35.8%,Δσ的年均值在5.20~12.09MPa之间,2004~2007年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增多,反映了汶川8.0级大震前的高应力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遗传算法 中小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云南 四川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的河流地貌响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勇 周荣军 +10 位作者 苏德辰 Alexander L.Densmore 丁海容 陈浩 闫亮 颜照坤 乔宝成 马博琳 云琨 赵国华 马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5-801,共17页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汶川(M_S8.0)地震导致了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显示为两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向逆冲-走滑型断层。同震变形在瞬间就改变了地形坡度,并产生了巨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导致河流地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汶川(M_S8.0)地震导致了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显示为两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向逆冲-走滑型断层。同震变形在瞬间就改变了地形坡度,并产生了巨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导致河流地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响应。本文在整合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破裂、地形和水系变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标定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走滑型构造作用对河流坡折点、河流转折点、河道走向的控制作用,刻画了平行的走滑-逆冲断层对河流地貌与不规则水系样式的控制作用,讨论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隆升作用对河床梯度剖面的影响,探讨了汶川地震和暴雨驱动滑坡、泥石流和洪水及其剥蚀卸载作用对河道地貌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驱动的右行走滑作用导致水平位错和偏转,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流向的转折点;2)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作用导致的垂向位错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坡折点;3)汶川地震驱动的活动断层走向对河道走向具有控制作用;4)汶川地震驱动抬升作用导致河床梯度平衡剖面和剥蚀基准面的变化;5)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使得该地区剥蚀作用加强,同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导致了龙门山造山带的物质亏损;6)龙门山地形雨的"雨影区"产生的强降雨带与汶川地震驱动的地表破裂带和滑坡带的空间分布位置一致,暴雨季节来临时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和洪水,这是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因此认为,在龙门山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河流地貌和水系样式主要受地震构造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河流地貌 水系响应 河道走向 河道坡折带 河道转折带 河床剖面 滑坡 泥石流 构造负载 剥蚀卸载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原文传递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涛 罗啸泉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2年第5期15-18,24,共5页
龙门山前—川西的雷口坡组为在拉张构造环境里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局限台地沉积。雷三段滩相规模大,其展布与龙门山走向一致,从北到南依次发育有广元上寺浅滩、江油—安县浅滩和洪雅浅滩;雷一段浅滩较发育,也与龙门山走向一致。雷口坡组储... 龙门山前—川西的雷口坡组为在拉张构造环境里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局限台地沉积。雷三段滩相规模大,其展布与龙门山走向一致,从北到南依次发育有广元上寺浅滩、江油—安县浅滩和洪雅浅滩;雷一段浅滩较发育,也与龙门山走向一致。雷口坡组储集岩为浅褐色块状厚层粉晶—细晶藻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雷三段储层发育,平均孔隙度为6.23%,平均渗透率为0.076mD,储集性好。雷一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3.10%,平均渗透率为0.030mD,储集性较好。主要的孔隙类型有生物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等,孔喉配置为中、小孔隙配细喉道。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在江油—灌县断裂以东的川西坳陷,是雷口坡组有利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沉积相 储层特征 龙门山前缘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二叠系-下三叠统的古地磁研究
16
作者 李玮 贾东 +3 位作者 张勇 李永祥 钟城 葛家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为了约束龙门山南段的构造运动特征,文章对龙门山南段大川镇附近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和宝兴地区的二叠系灰岩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古地磁样品取自10个采样点,其中3个采点为二叠系灰岩;7个采点为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 为了约束龙门山南段的构造运动特征,文章对龙门山南段大川镇附近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和宝兴地区的二叠系灰岩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古地磁样品取自10个采样点,其中3个采点为二叠系灰岩;7个采点为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对样品开展了逐步热退磁、岩石磁学(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及扫描电镜实验。80个样品进行的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二叠系灰岩样品未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飞仙关组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并通过了广义褶皱检验,其特征剩磁的平均方向为:Ds=36.9°,Is=16.5°,α_(95)=5.9°,K=33.8,N=18,对应的古地磁极投在了华南视极移曲线的早三叠世段附近。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飞仙关组样品的载磁矿物为磁铁矿,扫描电镜观察展示其为碎屑状的铁氧化物,且无明显成岩后自生特征。结合退磁曲线特征,扫描电镜微观特征,特征剩磁的古地磁极位置和岩石磁学结果,飞仙关组样品的特征剩磁很可能为原生剩磁。该结果表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没有明显地相对构造旋转运动,自晚三叠世以来,其与龙门山北段以及四川盆地在动力学上是统一的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南段 原生剩磁 构造旋转 重磁化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前缘金马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17
作者 罗啸泉 周维奎 杨健彬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2年第1期24-28,78,共5页
金马构造位于龙门山中段鸭子河构造的下倾方向,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泥岩盖层发育,并且西侧有桂花向斜与关口断层相隔,中下侏罗统保存条件良好。储层为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细—中粒岩屑砂岩,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非均质... 金马构造位于龙门山中段鸭子河构造的下倾方向,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泥岩盖层发育,并且西侧有桂花向斜与关口断层相隔,中下侏罗统保存条件良好。储层为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细—中粒岩屑砂岩,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有利储层是成藏的基础。通过气源对比,认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烃源断层是成藏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中段 金马地区 侏罗系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沿龙门山后山出现地表破裂现象的讨论
18
作者 谢新生 江娃利 冯西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81,122,共20页
介绍了汶川地震沿龙门山后山汶川—茂县断裂带11个点位出现的地表破裂现象.这些地表破裂点位南起汶川卧龙乡鱼丝洞,向北经耿达乡牛坪、草坡乡金波、漳排、足湾、绵虒乡高东山、玉龙乡岭岗、威州镇七盘沟到茂县壳壳寨、凤仪镇马良沟,长度... 介绍了汶川地震沿龙门山后山汶川—茂县断裂带11个点位出现的地表破裂现象.这些地表破裂点位南起汶川卧龙乡鱼丝洞,向北经耿达乡牛坪、草坡乡金波、漳排、足湾、绵虒乡高东山、玉龙乡岭岗、威州镇七盘沟到茂县壳壳寨、凤仪镇马良沟,长度达100km.尽管这些地表破裂点位多数断续展布在高山山顶或山体一侧,与山体走向一致,但仍有少数地表破裂点位位于河谷地带,与河流流向垂直或斜交分布.本文介绍的11个点位中的多数点位为NW侧抬升,垂直位移20—40cm.其中,位于汶川县威州镇走马岭的地表陡坎的方向与七盘沟的方向垂直,NW盘抬升的地表陡坎与岷江河谷位置相反.该处断面出现平直的摩擦镜面和侧伏角57°的斜向擦痕,显示断面存在右旋走滑位移.为此,不得不质疑这些地表破裂是否完全由于山体的重力滑塌形成,还是有可能包含了汶川地震沿汶川—茂县断裂产生的地表位移.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文介绍的11个调查点位中,有6个点位存在断错地貌现象,其中2个地表破裂点位于山顶出现的断层沟槽内,由此也佐证了汶川地震出现在山顶的地表破裂也可以由构造活动形成.此外,文中还介绍了5个点位见到晚第四纪断错剖面.本文作者认为,晚第四纪时期龙门山3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各自清晰的断错地貌,显示了该时期龙门山3条断裂带的活动并不遵循中生代的前展式活动方式,而是不同程度地同步活动.在汶川地震中,沿后山出现的小位移量的地表破裂现象有可能是这种同步活动的反映.本文资料的展示有助于重视对龙门山后山开展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调查,推进对龙门山构造带汶川地震活动状况的总体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现象 同震位移 汶川一茂县断裂 龙门山后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