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415
1
作者 孔祥智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二是通... 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二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包括农业经营结构调整,要通过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树立大粮食和大国土观念,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是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理顺粮食价格机制,设计好和粮价脱钩的粮食补贴政策,树立全新的粮食安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 农业结构调整 “三农”问题
下载PDF
苦、革命教化与思想权力——北方土改期间的“翻心”实践 被引量:74
2
作者 李放春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0期5-35,共31页
1946年至1948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期间,北方解放区广泛开展了所谓"翻心"的实践。本文集中考察这场革命式教化运动过程中以"主人翁的自觉"为政治旨归的言说与权力运作。从普通农民的思想"障碍"出发,文章引出... 1946年至1948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期间,北方解放区广泛开展了所谓"翻心"的实践。本文集中考察这场革命式教化运动过程中以"主人翁的自觉"为政治旨归的言说与权力运作。从普通农民的思想"障碍"出发,文章引出围绕"思想"展开而以发动与领导为基本内容的权力实践。以"苦"这一革命教化在广大乡村中的主要经验着力点为轴心,文章着重分析思想权力行使的两种重要方式:"诉苦"(及"解苦")实践与"访苦"(及"引苦")实践。关于土改"翻心"的经验考察揭示出中国革命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特征,即突出"心"、"思想"或"精神的东西"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翻心"可谓未来共和国的革命政治文化之滥觞。同时,它也揭示出现代革命实践与关注心术与教化的中国传统之间的深刻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翻心 思想权力 诉苦访苦
原文传递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挑战和应对 被引量:57
3
作者 李力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34,42,共9页
本文总结了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几个主要原因,并对"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均衡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本文发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大大快于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长,这在一些沿海省份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地... 本文总结了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几个主要原因,并对"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均衡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本文发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大大快于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长,这在一些沿海省份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动机,以及为农民工提供福利和保障的巨大财政压力。本文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提升城市化水平的一些政策应对,包括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主动改革土地制度、并创新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 土地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 行政区划改革
下载PDF
土地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50周年 被引量:16
4
作者 郑有贵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5期6-16,共11页
本文对新中国土地改革所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及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再思考 ,并分析这次土地改革成功的原因、经验及历史地位 ,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50周年。
关键词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革
原文传递
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 被引量:27
5
作者 李里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5,共8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的意义可能被高估了。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国家乡村社会"关系,帮助国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乡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土地占有状况 国家与乡村社会
下载PDF
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根本属性与权能演变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伟伟 张云华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97,共7页
土地经营权是流转情况下才独立于承包权的一项权利,是对农地流转实践的政策回应,其性质应是债权,不是物权。国际上,将与土地经营权较为类似的租赁权性质界定为债权并进行物权化,是多国通行做法,目的是平衡权利关系。应厘清现有土地流转... 土地经营权是流转情况下才独立于承包权的一项权利,是对农地流转实践的政策回应,其性质应是债权,不是物权。国际上,将与土地经营权较为类似的租赁权性质界定为债权并进行物权化,是多国通行做法,目的是平衡权利关系。应厘清现有土地流转方式,进一步稳定土地流转关系,继续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发育的相关工作,做好相关政策对接与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赋权 土地制度改革 三农”问题
下载PDF
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佩国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2-76,共5页
在有关二十世纪中国乡村革命的研究中 ,存在着诸多的叙事困境 ,如“革命”与“现代化”叙事的两难 ,革命叙事中的官方表达与实践逻辑的背离 ,地主与农民的对立 ,国家权力与村落社会的二元解释等等。突破这些困境所采取的研究策略 ,应是... 在有关二十世纪中国乡村革命的研究中 ,存在着诸多的叙事困境 ,如“革命”与“现代化”叙事的两难 ,革命叙事中的官方表达与实践逻辑的背离 ,地主与农民的对立 ,国家权力与村落社会的二元解释等等。突破这些困境所采取的研究策略 ,应是深入乡土社会内部去观察、理解农民行为的社会历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乡村革命 乡土社会 农民行为 革命史学 革命实践 土地改革 研究文本 叙事 编史学范式
下载PDF
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里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5-182,共8页
本文以山东、河北等省的土改运动为例,探讨了群众运动中基层政治精英的独特处境和行为特征。土改期间,基层政治精英并未完全成为国家的忠实代理人,而是在社会人、理性人的角色指引下与国家权力进行博弈,以维护村社利益或追逐个人私利。... 本文以山东、河北等省的土改运动为例,探讨了群众运动中基层政治精英的独特处境和行为特征。土改期间,基层政治精英并未完全成为国家的忠实代理人,而是在社会人、理性人的角色指引下与国家权力进行博弈,以维护村社利益或追逐个人私利。另一方面,乡村民众的介入改变了国家与基层精英的力量对比和博弈格局,致使基层精英既内在于又外在于国家权力体系,处于明显的权责分离状态,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谋求私利和"去政治化"的离心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基层政治精英 博弈 离心倾向
下载PDF
建国初期山区土改中的群众动员——以陕南土改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巧宁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66,共6页
建国初期山区土改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成功的群众动员。为了在旧势力强大、信息闭塞的山区把广大群众普遍地动员起来,土改工作组广泛开展了阶级教育、"谁养活谁"的教育和翻身教育。群众一经动员起来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难... 建国初期山区土改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成功的群众动员。为了在旧势力强大、信息闭塞的山区把广大群众普遍地动员起来,土改工作组广泛开展了阶级教育、"谁养活谁"的教育和翻身教育。群众一经动员起来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难免出现混乱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各省或下发文件予以指导纠正,或派人赴山区检查制止,使不正确的做法得到及时纠正,保证了土改工作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偏差,得以比较顺利地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改 群众动员 陕南
原文传递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成利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16,共8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地制度变迁,既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有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的成功探索理论化、制度化而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结果,有其独特的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地制度变迁,既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有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的成功探索理论化、制度化而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结果,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未来的农地产权制度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三权分置"后的"三权"的权利界限和权利关系,强化所有权主体,平等保护"三权",不断加强土地经营权流出(流转)之后的土地用途管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 土地改革 双层经营体制 “三权分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比较研究——基于苏南和珠三角的经验 被引量:15
11
作者 夏柱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8,共8页
在城市化进程中,研究典型发达地区苏南和珠三角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绩效及其历史逻辑,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比较来看,苏南采用政府统一土地征收的方式,经济发展单位上升为各类开发区,珠三角采用集体土地入市的方式,经济发展单位... 在城市化进程中,研究典型发达地区苏南和珠三角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绩效及其历史逻辑,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比较来看,苏南采用政府统一土地征收的方式,经济发展单位上升为各类开发区,珠三角采用集体土地入市的方式,经济发展单位仍然维持为村集体,对土地利用规划影响极大。影响地区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的根本因素是农村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关系。不同区域的农村工业化路径不同,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地权意识及对征地态度均不同,从而影响了地方土地制度改革的政治空间。当下的土地制度改革及《土地管理法》修订应着眼于土地制度在不同地方的长期地方实践,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利用规划 农村工业化 征地制度 城市化
下载PDF
政治与生活:土地改革中的革命日常化——以皖西北临泉县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5
12
作者 满永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3期21-48,共28页
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使共产党的权力触角伸到了乡村社会的最底层,也切实改变了乡村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在这样一场上下逐力的运动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乡村社会,还有这原本外在于乡村的革命。土改工作队员们正是借助于在乡... 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使共产党的权力触角伸到了乡村社会的最底层,也切实改变了乡村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在这样一场上下逐力的运动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乡村社会,还有这原本外在于乡村的革命。土改工作队员们正是借助于在乡村的生活场景中,重新阐释革命的逻辑,使得革命一步步成为乡村人日常生活的内容,最终实现了革命的日常化转变。而乡村人也借助于工作队员们的情感动员,以及对革命场景的亲身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慢慢向革命靠拢。一种新的革命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开始形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情感动员 挖浮财 革命日常化
原文传递
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向振 张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3-200,共8页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国过去近百年国家主导的乡村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复兴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国过去近百年国家主导的乡村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复兴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同阶段国家主导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不同,前两阶段中乡村改善更多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方式,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将乡村改善作为目标本身。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国家的总体目标是不可忽视的方向性和决定性力量,而以往乡村建设研究更强调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对国家力量有所忽视。立足国家视野对百年乡村建设历史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复兴 土地改革 集体化 乡村振兴战略
下载PDF
论农地平分机制向市场机制的整体性转轨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新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8,共8页
建国后的50多年来,我国对农地制度进行多次变革的实质都是平分土地。这种带有行政强制性的农地分配机制产生了"村社集体成员权"平均占有土地的严重倾向,直接刺激了农村人口快速增长;反过来,人口增长又降低了农民的人地比率。... 建国后的50多年来,我国对农地制度进行多次变革的实质都是平分土地。这种带有行政强制性的农地分配机制产生了"村社集体成员权"平均占有土地的严重倾向,直接刺激了农村人口快速增长;反过来,人口增长又降低了农民的人地比率。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社区,农户承包地细碎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使许多农户失去了依靠土地生存的基本保障功能。《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从法律上切断了农地继续细分的制度路径依赖,但是,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模糊,在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压力下,今后很难阻止农民继续要求平分集体土地的机会主义动机;而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为了满足多数农民的强烈愿望违法调整农村承包地的行政行为也会经常发生。因此,从宪法和法律上明晰农地私有产权,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是我国21世纪农地制度创新的惟一的正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改 合作化 人民公社 大包干 土地延包 平分机制 市场机制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40年与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 被引量:14
15
作者 黄贤金 《上海国土资源》 2018年第2期1-3,共3页
分析了自1978年以来40年土地改革的逻辑过程,其先后经历了以个人物质利益认同为核心的赋权式改革、以土地产权流动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以及自2015年以来以土地产权结构完善为核心的权利实现机制改革等几个阶段;指出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 分析了自1978年以来40年土地改革的逻辑过程,其先后经历了以个人物质利益认同为核心的赋权式改革、以土地产权流动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以及自2015年以来以土地产权结构完善为核心的权利实现机制改革等几个阶段;指出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整体扩大的40年,40年来所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城乡二元发展的格局特征;提出了构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土地权益实现体制机制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
下载PDF
再议土地改革--中国和印度的启示 被引量:13
16
作者 林春 谭同学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67,5-6,共32页
此文对中国和印度土地关系的沿革略做比较。"土地改革"一词广义上既指平分土地,也包括合作化、集体化。两国对比突显中国土地革命与集体农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第一、二节分别追述中国以土地再分配和印度以限制大地产及保护... 此文对中国和印度土地关系的沿革略做比较。"土地改革"一词广义上既指平分土地,也包括合作化、集体化。两国对比突显中国土地革命与集体农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第一、二节分别追述中国以土地再分配和印度以限制大地产及保护佃权为中心的改革轨迹。第三、四节讨论中国的人民公社制度和印度绿色革命各自的得失。第五节择要检视关于饥荒和民主的辩论。最后一节面对两国共同面临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背景下的乡村解体问题,重述农民(再)组织的必要性及其特定的、非私有化的土地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集体农业 阶级关系 农村组织 反公地危机
原文传递
“土改”新思维:农地股份共有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宗仁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35,共8页
论文首先辨析"公有"与"共有"、"公有制"与"股份制"、"合作经济"等概念的关系,并将其作为研究的起点和理论依据。为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化的问题,提出农地改革新思维,主要... 论文首先辨析"公有"与"共有"、"公有制"与"股份制"、"合作经济"等概念的关系,并将其作为研究的起点和理论依据。为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化的问题,提出农地改革新思维,主要包括将乡镇集体所有的土地国有化,村集体土地中的农用土地落实"队为基础",实行农地股份共有制。以股份形式将农地产权份额化,让农民成为土地共有权的现实所有者。农民耕种的农用土地没有私有化,也没有国有化,而是均等公平的联合共有,并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农地股份共有制是集体经济,也具有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农地股份共有制不是传统的承包权股份化,更有利于推动"三权分置"。这也许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股份共有制 土地股份合作社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 被引量:13
18
作者 雪克来提·肖开提 迪力沙提·亚库甫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137,共7页
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诉求。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是夯实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并实现宅基地财产收益功能的有效途径。'三权分置'的初衷是通过产权权利的'... 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诉求。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是夯实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并实现宅基地财产收益功能的有效途径。'三权分置'的初衷是通过产权权利的'分置运行',以资格权保障在取得环节应有的居住福利功能,在流通环节通过市场配置释放剩余使用权的资产属性。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应审慎探讨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践路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明晰权利主体,赋予集体所有权完整权能;保障农户资格权及相关权益,坚守居住保障底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放活使用权,盘活宅基地财产收益功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实现农民居住福祉与财产显化的有机均衡。通过'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激发宅基地内生潜力,激活乡村空间价值,进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宅基地 三权分置 农村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
下载PDF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述论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陶艳梅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建国初期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新政权对历史、现实与未来进行综合考量的必然选择。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表面地完成"耕者有其田"的历史任务,而在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铺平道路。减少变革成本的土地... 建国初期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新政权对历史、现实与未来进行综合考量的必然选择。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表面地完成"耕者有其田"的历史任务,而在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铺平道路。减少变革成本的土地改革政策,调动了农村各阶层积极性,加快了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平稳而有序,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合理而有效,以及相对成熟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经济政策 建国初期 土地制度史
原文传递
土地、政策与农民心态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欢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5-9,共5页
传统的中国农民是靠土地生存的 ,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手段 ,更是农民财富和社会身份的象征。由于对土地的过分依恋造成农民的平均主义和保守主义倾向。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变化引发了土地与农民关系及其心态的变化... 传统的中国农民是靠土地生存的 ,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手段 ,更是农民财富和社会身份的象征。由于对土地的过分依恋造成农民的平均主义和保守主义倾向。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变化引发了土地与农民关系及其心态的变化。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尔后实行的集体化道路和农民的恋土情结发生了严重冲突 ,改革开放使农民再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对于世纪末的农民而言 ,土地是必需的 ,但不是唯一的。土地情结由浓变淡是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土情结 土地改革 集体化 农村改革 农民性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