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医神、魂、魄理论释梦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珍珠 黄薰莹 +4 位作者 张宁 李梦琳 刘金涛 王维广 翟双庆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54-256,290,共4页
从中医五脏藏神之神、魂、魄而论,梦的产生以心神敛藏为前提,魂魄不宁为主要原因,其中魂扰不安为梦形成的关键。在梦境形成的过程中,人体外部气候、时间变化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情志等因素均可对魂造成影响,其与魂在后天习得的日... 从中医五脏藏神之神、魂、魄而论,梦的产生以心神敛藏为前提,魂魄不宁为主要原因,其中魂扰不安为梦形成的关键。在梦境形成的过程中,人体外部气候、时间变化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情志等因素均可对魂造成影响,其与魂在后天习得的日常所见、所感,如思维、技能、记忆等相结合,从而产生相应之梦境。因神、魂、魄扰动程度不同,梦之轻重多寡表现亦不同。故从神、魂、魄治疗梦诸证,当着重从肝、从心论治,以敛魂、安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神敛藏 魂魄不宁 敛魂 安神
下载PDF
关于匈奴人种问题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全超 朱泓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8,共5页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类学资料表明,匈奴人的人种构成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匈奴人基本延续了较早时期的人种类型。“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周时期南下的牧人在人种类型上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来源上应与蒙古...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类学资料表明,匈奴人的人种构成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匈奴人基本延续了较早时期的人种类型。“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周时期南下的牧人在人种类型上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来源上应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石板墓的居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到战国晚期以后,当长城以北强大的匈奴联盟形成的时候,这部分古代居民很有可能最终加入到了匈奴联盟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 古蒙古高原类型 匈奴
下载PDF
匈奴“僮仆都尉”考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子今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4期10-13,共4页
在汉王朝对西域实施有效控制之前,匈奴势力对这一地区有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所谓"西域诸国""皆役属匈奴"的时代。《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 在汉王朝对西域实施有效控制之前,匈奴势力对这一地区有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所谓"西域诸国""皆役属匈奴"的时代。《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僮仆都尉"是汉文义译匈奴官职特例之一。分析"僮仆"取义以及"僮仆都尉"居地和"僮仆都尉"设置的时段特征,对于理解和说明这一阶段的西域史和匈奴史,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西域 僮仆都尉 职任
下载PDF
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战争战略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绍侯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2,共38页
两汉与周边各族都进行过战争,但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战略问题最值得研究。这是因为,匈奴、西域、西羌在反汉问题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当然是以匈奴为主,西域、西羌则为其"右臂",故两汉王朝对三族的战争既分步骤又综合考... 两汉与周边各族都进行过战争,但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战略问题最值得研究。这是因为,匈奴、西域、西羌在反汉问题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当然是以匈奴为主,西域、西羌则为其"右臂",故两汉王朝对三族的战争既分步骤又综合考虑。在战争中所施行的战略措施,有屯田、扩大骑兵、选将练兵、对敌分化瓦解及招抚、残酷镇压等,其中大部分战略都是成功的,唯有斩尽杀绝的战略是失败的。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结果,拓展了疆域,加速了民族融合,开辟了丝绸之路,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民族战争 匈奴 西域 西羌
原文传递
匈奴墓葬出土铜镜及毁镜习俗源流考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利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82,共7页
匈奴墓葬中出土铜镜基本上均为残片,且均是来自中原地区以汉镜为主的式样,但其最早的实物属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弦纹镜。本文尝试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铜镜残损状况的比较分析以及各自发展轨迹的探讨,寻觅匈奴毁镜习俗的源流,认为匈奴毁镜... 匈奴墓葬中出土铜镜基本上均为残片,且均是来自中原地区以汉镜为主的式样,但其最早的实物属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弦纹镜。本文尝试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铜镜残损状况的比较分析以及各自发展轨迹的探讨,寻觅匈奴毁镜习俗的源流,认为匈奴毁镜习俗与秦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鲜卑毁镜习俗则直接来自匈奴。随着南匈奴的归汉与拓跋鲜卑的入主中原,毁镜习俗逐渐走向没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铜镜 毁镜 源流
原文传递
Integrated biomarkers in wild crucian carp for early warning of water quality in Hun River, North China 被引量:6
6
作者 Binghui Zheng Kun Lei +2 位作者 Ruizhi Liu Shuangshuang Song Lihui 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909-916,共8页
Metabolizing enzym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toxification of various pollutants in aquatic organisms, thereby they can also be used to provide early-warning signals of environmental risks. Real-time quantitative... Metabolizing enzym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toxification of various pollutants in aquatic organisms, thereby they can also be used to provide early-warning signals of environmental risks.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s were developed to quantify cytochrome P450 1A (CYP1A),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catalase (CAT), and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 in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The methods were then used to detect the respective mRNA expression levels in liver tissue in wild crucian carp from the Hun River, North China. CYP1A mRNA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fish from stations $5, $6, and $8 (p 〈 0.05). SOD mRNA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in downstream areas relative to fish from upstream sites (p 〈 0.05); GPx and CAT mRNA expression levels were also down-regulated at $9 (p 〈 0.05). In contrast, GST mRNA expression showed no obvious change between fish collected from up- or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river. Finally, an 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grated impact of pollutants in the Hun River and allow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real toxicological risk of these investigated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arassius auratus hun River 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 water quality
原文传递
关于魂与魄的心理学理解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振宁 苏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38-740,共3页
在神、魂、魄、意、志五神中魂与魄的内涵最难辨析,尤其"魂"更是颇具迷信色彩。中国古代文献关于魂魄有阴阳、动静等多种论说,但都不易被当代人所理解。根据古文献特别是《内经》的描述,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发现魂与"本... 在神、魂、魄、意、志五神中魂与魄的内涵最难辨析,尤其"魂"更是颇具迷信色彩。中国古代文献关于魂魄有阴阳、动静等多种论说,但都不易被当代人所理解。根据古文献特别是《内经》的描述,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发现魂与"本我"和"集体潜意识"有诸多联系,魄与第一类感觉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内涵 心理学
下载PDF
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晓克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6-80,共5页
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其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方草原各游牧部落、部族获得了在相当大范围里相互交往的必要条件,随之而来的就是各游牧部落、部族之间经济、文化空前规模的交流。在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游牧文明得到了互相交融,迅速发展。... 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其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方草原各游牧部落、部族获得了在相当大范围里相互交往的必要条件,随之而来的就是各游牧部落、部族之间经济、文化空前规模的交流。在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游牧文明得到了互相交融,迅速发展。匈奴则成为了这种游牧文明的当然代表和重要先驱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明 匈奴 游牧政权 交融发展 先驱者
下载PDF
应用表达谱芯片筛选HCV NS5B基因转染Hun 7.5细胞所致表达差异的糖、脂类代谢基因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文祥 汪涛 侯鹏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3年第5期215-219,共5页
目的 构建HCV NS5B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V NS5B,研究HCV NS5B在Hun 7.5细胞中表达导致的糖、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V NS5B转染Hun 7.5细胞,培养48h后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 目的 构建HCV NS5B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V NS5B,研究HCV NS5B在Hun 7.5细胞中表达导致的糖、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V NS5B转染Hun 7.5细胞,培养48h后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将pcDNA3.1(-)HCV NS5B和pcDNA3.1(-)载体分别转染Hun 7.5细胞后,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运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糖、脂类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成功构建了HCV NS5B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HCV NS5B;转染Hun 7.5细胞后HCV NSSB在细胞内可以表达;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分别发现了其中5个显著上调和3个显著下调的糖、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结论 筛选HCVNS5B转染Hun 7.5细胞后的糖、脂类物质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从而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达谱基因芯片 HCV NS5B hun 7 5细胞 糖代谢 脂代谢
原文传递
汉景帝时匈奴诸王入附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金忠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3-57,共5页
汉景帝时徐卢等七王降汉封侯是汉匈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不止于丞相周亚夫因之被免、朝廷内中枢权力的更迭,更在于标志着汉王朝对降附之外族政策的变化,即"初开封赏之科",对后世影响巨大。但诸典籍对此事不仅记载阙略,... 汉景帝时徐卢等七王降汉封侯是汉匈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不止于丞相周亚夫因之被免、朝廷内中枢权力的更迭,更在于标志着汉王朝对降附之外族政策的变化,即"初开封赏之科",对后世影响巨大。但诸典籍对此事不仅记载阙略,而且相互间抵牾之处颇多,《史记》《汉书》对降附者人数、姓名、身份、受封地望等的记载均有错舛,二书应相互参证,但相较而言《史记》讹误较少。徐卢等人虽然诸典籍均言为"王",但其实不过为匈奴部族之酋长,地位并不显赫,汉景帝对其封侯主要是出于政治上之考虑。而将其安置于涿郡、颍川等中原内地,反映了汉王朝对降附者的防范猜忌,这与汉武帝时代将降人置于边地、建立属国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显示出不同时代汉匈之间力量的消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景帝 匈奴 徐卢等王
下载PDF
匈奴控制背景下的西域商贸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子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通过对西...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通过对西域商贸的控制取得收益,是匈奴的经济政策。在匈奴控制西域的背景下,当地商贸活动因匈奴的高压盘剥遭遇损害,却依然发挥着活跃经济和沟通文化的作用。西域商贸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匈奴的支持和鼓励。西域"贾胡"的活跃,是上古丝绸之路贸易史进程中值得注意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西域 汉王朝 经济 商贸
下载PDF
关于东胡族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秀荣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3-77,共5页
本文通过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材料分析探讨历史上的东胡族。从分析结果看,东胡族从商至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而且主要活动在商周的正北方和燕、赵的东北方。其经济主要以游牧为主、兼营游猎、山林采集和农耕。东胡族在战国时期政权强盛,至... 本文通过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材料分析探讨历史上的东胡族。从分析结果看,东胡族从商至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而且主要活动在商周的正北方和燕、赵的东北方。其经济主要以游牧为主、兼营游猎、山林采集和农耕。东胡族在战国时期政权强盛,至西汉初年被匈奴击败,余部退聚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后来的乌桓与鲜卑族,从此东胡之名也从历史上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胡族 曲刃青铜短剑 直刃青铜短剑 匈奴
下载PDF
汉代匈奴粮食生产及其与中原的经济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衣保中 王世红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64,共13页
汉匈攻战表面背后所蕴藏的民族交流与互动是匈奴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汉人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匈奴的粮食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农业在匈奴经济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伴随着交流与互动的深入,匈奴的粮食加工技术也得以发展,并出现了粮食所酿造的馬... 汉匈攻战表面背后所蕴藏的民族交流与互动是匈奴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汉人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匈奴的粮食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农业在匈奴经济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伴随着交流与互动的深入,匈奴的粮食加工技术也得以发展,并出现了粮食所酿造的馬酒,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加工能力的提升,对匈奴社会经济变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匈奴 关市 馬酒 粮食生产
原文传递
匈奴西域“和亲”史事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子今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西域 和亲 汉王朝 争夺
下载PDF
试论新莽时期的民族政策 被引量:4
15
作者 汤夺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4-27,共4页
新莽时期的民族政策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贿赂与引诱的怀柔政策 ,降王为侯的贬黜政策 ,内部瓦解的外交政策 ,武力胁迫与军事打击的强硬政策。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维护新莽统治与国家统一方面发挥... 新莽时期的民族政策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贿赂与引诱的怀柔政策 ,降王为侯的贬黜政策 ,内部瓦解的外交政策 ,武力胁迫与军事打击的强硬政策。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维护新莽统治与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带有大民族主义和歧视色彩的民族政策也激起了周边民族的反抗 ,结果又加速了新莽王朝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莽时期 民族政策 王莽 匈奴
下载PDF
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利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54,共7页
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蒙古说和突厥说各执一词。本文根据最新考古出土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人类学鉴定结果,重申匈奴主体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并非夏后氏之苗裔。至于其中所含的少量蒙古人种东亚和其他类型成分以... 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蒙古说和突厥说各执一词。本文根据最新考古出土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人类学鉴定结果,重申匈奴主体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并非夏后氏之苗裔。至于其中所含的少量蒙古人种东亚和其他类型成分以及个别的欧罗巴人种成分则可能反映了匈奴对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长期的迁徙、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人种上的混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人种 考古学 人类学
下载PDF
从“闻匈奴中乐”看秦汉时期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86,共5页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是制度和精神层面,游牧文化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出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的内涵,这正是中原汉人"亡走北出"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匈奴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匈奴与西汉频繁密切的使节往来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庆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5-81,共7页
 匈汉之间,除经济文化及军事交往外,使节往来也非常频繁密切,有时其交涉还很复杂激烈。平城之役匈奴曾成功瞒哄十辈汉使。汉使本为窥探匈奴是否可击,却将刘邦送进白登重围,刘邦又利用汉使营造出的局面乘机脱围。匈奴贵人使者作为单于...  匈汉之间,除经济文化及军事交往外,使节往来也非常频繁密切,有时其交涉还很复杂激烈。平城之役匈奴曾成功瞒哄十辈汉使。汉使本为窥探匈奴是否可击,却将刘邦送进白登重围,刘邦又利用汉使营造出的局面乘机脱围。匈奴贵人使者作为单于先行而入汉,死于中原。匈奴扣留汉使苏武与其初衷绝对相悖。使节往来为军事、政治、经济服务,其主动权因势力强弱变化而易位。无与伦比的强大凝聚力将匈汉人民聚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及灿烂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汉朝 使节往来 经济文化
下载PDF
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运动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151,共4页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王朝 匈奴 民族政策
下载PDF
“单于”号所见拓跋部与北方游牧部族的融合
20
作者 郭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作为“鲜卑”诸部之一的拓跋氏,内部曾发育出一套与匈奴、华夏不同的名号体系,代表性名号是“可汗”。魏晋以来“单于”号在北方诸部族中被广泛使用,西晋末年的匈奴诸部发起反晋行动,“单于”号也随着西晋朝廷的封授进入拓跋部,并曾行... 作为“鲜卑”诸部之一的拓跋氏,内部曾发育出一套与匈奴、华夏不同的名号体系,代表性名号是“可汗”。魏晋以来“单于”号在北方诸部族中被广泛使用,西晋末年的匈奴诸部发起反晋行动,“单于”号也随着西晋朝廷的封授进入拓跋部,并曾行用相当长的时间。“单于”等匈奴名号,与鲜卑传统名号如“可汗”,华夏名号如“皇帝”“王”等并行,不仅有胡汉区隔,还有“胡胡分治”的含义,反映了游牧部族政权在政治制度与政治结构方面独特的融合。“单于”“可汗”等首领名号逐渐在北魏官方文献中消失,代表着游牧部族向华夏式政权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于 可汗 拓跋部 游牧部族 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