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及洪泽湖水质的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72
1
作者 李波 濮培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3,共7页
利用洪泽湖及其淮河入湖河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洪泽湖水质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了"八五"、"九五"期间洪泽湖水质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通过对淮河干流、省界河流代表站及全流域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数据... 利用洪泽湖及其淮河入湖河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洪泽湖水质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了"八五"、"九五"期间洪泽湖水质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通过对淮河干流、省界河流代表站及全流域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研究表明,全流域水质恶化的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止,水质有所改善,但波动性大,部分河段特别是省界河流污染仍然较严重,集中排污所引起的污染事故仍时有发生。近几年"达标排放"等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淮河、洪泽湖水变清",依然"任重道远";淮河流域位于温度变化的南北过渡带,当属于我国最大的Ecotone(生态交错带)类型之一,建议基于其Ecotone的生态实质,进行流域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的重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洪泽湖 水质监测 演变趋势 南北过渡带 生态交错带 水质变化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插值的1961~2005年淮河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卢燕宇 吴必文 +1 位作者 田红 孙维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7-573,共7页
利用淮河流域4省170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的降水观测数据,采用Kriging法对淮河流域各季及年降水量进行了插值,得到了1 km×1 km降水栅格序列。在此基础上,对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降... 利用淮河流域4省170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的降水观测数据,采用Kriging法对淮河流域各季及年降水量进行了插值,得到了1 km×1 km降水栅格序列。在此基础上,对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高北低、山区多于平原、近海多于内陆的格局。近45 a来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际波动较为强烈,而变化趋势不显著。流域内汛期和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主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前基本为下降趋势,2000年后明显上升。当前,淮河流域正处于降水的高气候变率时期。45 a来,降水的空间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在淮河中上游和干流沿岸地区的降水量升高,而流域东北部的降水则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IGING插值 降水 淮河流域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典型河流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3
3
作者 刘祥 陈凯 +2 位作者 陈求稳 王敏 王丽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8-1938,共11页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其群落结构特征可有效指示河流水质及生态健康状况.为掌握淮河流域主要河流强人为干扰下水生态健康状况,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秋季对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其群落结构特征可有效指示河流水质及生态健康状况.为掌握淮河流域主要河流强人为干扰下水生态健康状况,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秋季对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27个站点进行水质、沉积物及底栖动物采样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底栖动物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时空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季共获62个分类单元,4297个底栖动物,主要以软体动物门(Mollusca)和昆虫纲(Insecta)为主,其中昆虫纲主要为双翅目(Diptera)、蜉蝣目(Ephemeroptera)和蜻蜓目(Odonata),分别占昆虫纲分类单元数的33.33%、21.21%和18.18%.其次,夏季平均密度为74.2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7.89 g·m^(-2),优势种为米虾属(Caridin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秋季平均密度为27.5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3 g·m^(-2),优势种则为米虾属、直突摇蚊属(Orthocladius)、四节蜉属(Baetis)和环足摇蚊属(Cricotopus),但t检验差异分析发现,夏秋两季生物密度无显著空间差异(p=0.135),而生物量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2).对比发现两季生物丰度的差异主要由软体动物门与甲壳纲(Crustacea)贡献;同时,昆虫纲类丰度分布也表现出季节性,夏季毛翅目(Trichoptera)明显多于秋季,而双翅目和蜉蝣目则显著少于秋季.冗余分析(RDA)发现水温、p H、总氮和沉积物重金属(Cd、Pb、Hg)的梯度变化是该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闸坝运行、边坡固化、岸边植被带及采砂活动等对底栖动物的栖息地与空间分布同样是重大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淮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NDVI的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丽 何晓旭 魏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1-56,共6页
基于淮河流域1998~2005年每年第三季度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MVC法(最大值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取季均NDVI值,然后用像元二分模型求得各年的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近8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 基于淮河流域1998~2005年每年第三季度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MVC法(最大值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取季均NDVI值,然后用像元二分模型求得各年的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近8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8年淮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07/a,其中1999年值最低,2004年值最高。植被变化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更多区域由较低等级的植被覆盖度转变为较高等级植被覆盖度。由Hurst指数预测到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将保持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度 淮河流域 HURST指数 像元二分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SPEI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夏敏 孙鹏 +3 位作者 张强 姚蕊 王友贞 温庆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43-3654,共12页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面积的相关性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SPEI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淮河流域干旱发生时间差异明显,干旱次数呈现波动变化,发生重旱和特旱次数占总干旱的比重是20.0%,其中重旱和特旱在1960s比重最大(24.8%),其次是2010s(15.8%),在1980s比重最低(10.0%);(3)干旱的空间分布差异大,淮河流域干旱频率在27.76%—36.04%之间,西北部和东南部发生干旱强度较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低;(4)淮河流域总体呈干旱化的趋势,从中部到四周呈现由高到低递减的趋势变化,且空间模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经验正交函数 时空演变特征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 被引量:25
6
作者 宋国君 金书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2,共5页
搜集各部门已有数据对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管理行动、排放控制以及水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质没有明显改善和恶化的趋势,规划目标没有达到,污染物排放没有得到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染源是水质超标的首要原因,部门间水... 搜集各部门已有数据对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管理行动、排放控制以及水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质没有明显改善和恶化的趋势,规划目标没有达到,污染物排放没有得到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染源是水质超标的首要原因,部门间水质和排放监测缺乏协调,数据质量低,水环境保护投入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议实施严格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尽快建立流域水环境保护信息共享平台;中央政府通过许可证、专项资金等形式承担更多的流域水环境保护责任;完善水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以较长的时间尺度,制定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战略性基础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环境保护 政策评估
下载PDF
基于GLEAM模型的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7
作者 杨秀芹 王国杰 +1 位作者 叶金印 李雅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39,共7页
蒸散发是连接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对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流域水文数据对淮河流域GLEAM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GLEA... 蒸散发是连接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对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流域水文数据对淮河流域GLEAM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GLEAM(global land-surface evaporation:the Amsterdam methodology)产品分析1980-2011年淮河流域地表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及其水资源二级分区的降水实测值与GLEAM产品估算结果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8.0%,相关系数高达0.94,GLEAM产品对于淮河流域的模拟精度较高;2)淮河流域1980-2011年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为673 mm;3)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空间变化范围为528~848 mm,空间差异显著,呈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表蒸散量大于淮河以北地表蒸散量,四个季节地表蒸散发具有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4)近32 a淮河流域平均的年地表蒸散量变化范围为588.6~767.8 mm,且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地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大致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且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272.0 mm)>春季(191.4 mm)>秋季(144.3 mm)>冬季(65.0 mm);5)基于栅格尺度年地表蒸散量的变化速率主要受春季主导,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的影响最小,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地表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该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洪涝、干旱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该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及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蒸散量 土壤 淮河流域 GLEAM 时空变化
下载PDF
GRAPES气象-水文模式在一次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莉莉 陈德辉 赵琳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4-284,共11页
尝试将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模式与水文模型结合,构建GRAPES气象-水文单向耦合模式,进行洪水预报。气象模式选取GRAPES_Meso模式,分别采用15 km×15 km和5 km×5 km水平分辨率,15 km... 尝试将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模式与水文模型结合,构建GRAPES气象-水文单向耦合模式,进行洪水预报。气象模式选取GRAPES_Meso模式,分别采用15 km×15 km和5 km×5 km水平分辨率,15 km×15 km的GRAPES模式由NCEP全球预报场提供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5 km×5 km的GRAPES模式由15 km×15 km GRAPES模式提供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将GRAPES_Meso模式的定量降水预报分辨率统一降尺度到5 km×5 km分辨率,用于驱动水文模式。水文模型选取新安江模型与分布式新安江模型。以淮河王家坝站以上流域和息县流域为试验流域,将GRAPES降水预报场驱动水文模型进行单向耦合,构建GRAPES气象-水文单向耦合模式,选择2009年8月28日08:00(北京时,下同)一9月9日14:00汛期一次洪水过程,进行实际预报试验。结果表明:15 km×15 km和5 km×5 km的GRAPES模式预报降水与实况降水分布相一致;与水文站观测降水驱动水文模型洪水模拟结果相比,GRAPES气象-水文模式对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延长效果明显,对洪水模拟精度也较高,与水文模型输人场分辨率要求相匹配的降水产品对洪水模拟的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GRAPES模式 耦合方法 水文模型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CRITIC-TOPSIS-灰色关联度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 被引量:23
9
作者 管新建 秦海东 孟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3-76,80,共5页
目前我国淮河流域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为了解决水危机,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CRITICTOPSIS-灰色关联度评估模型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CRITIC法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 目前我国淮河流域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为了解决水危机,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CRITICTOPSIS-灰色关联度评估模型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CRITIC法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计算淮河流域及4个片区的相对贴近度。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整体上有上升趋势,可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水资源问题。其中,江苏片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分析其原因可揭示淮河流域用水存在的问题。该评估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该评估方法可推广到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法 TOPSIS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水资源利用效率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淮河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胡义明 陈腾 +2 位作者 罗序义 唐超 梁忠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291,共8页
准确可靠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是支撑水资源科学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本研究采用AdaBoost模型(AdB)、随机森林模型(RF)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进行淮河流域王家坝和蚌埠站当年11月至次年10月共12个月的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采用... 准确可靠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是支撑水资源科学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本研究采用AdaBoost模型(AdB)、随机森林模型(RF)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进行淮河流域王家坝和蚌埠站当年11月至次年10月共12个月的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采用置换准确度重要性度量法从130项气象-气候因子及前期降雨/流量构建的1 562个因子变量中筛选出影响各月径流的关键因子,构建了基于AdB、RF和SVM模型的各月径流预报模型,模型参数采用随机搜索技术并结合交叉验证方式确定。采用变幅误差合格率和等级(五级)预报合格率指标对模型的预报精度进行了评估。变幅误差合格率指标表明,王家坝12个月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9.8%(AdB)、96.6%(RF)和95.9%(SVM),蚌埠站分别为100%(AdB)、94.8%(RF)和93.8%(SVM);等级预报合格率指标表明,王家坝12个月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79.0%(AdB)、76.4%(RF)和79.9%(SVM),蚌埠站分别为81.0%(AdB)、75.6%(RF)和76.6%(SVM)。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但RF和SVM模型对于高流量值的预报存在偏低现象,AdB模型整体上优于RF和SVM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AdaBoost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支持向量机模型 径流预报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SPI和SPEI的淮河中上游流域气象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林慧 王景才 +1 位作者 黄金柏 蒋陈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59-67,共9页
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7年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SPI、SPEI等干旱指数和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数学统计方法对年和四季气象干旱的趋势性、周期性及干旱频次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年、夏冬两季两种... 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7年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SPI、SPEI等干旱指数和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数学统计方法对年和四季气象干旱的趋势性、周期性及干旱频次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年、夏冬两季两种干旱指数呈微弱增加趋势,SPEI较SPI上升幅度略大,春秋两季均呈微弱减少趋势,SPEI较SPI下降幅度略大;研究时段内同一区域的两种干旱指数反映的干湿变化周期性基本一致;年尺度淮河以北SPEI显示中旱频次较多而SPI显示轻旱频次较多,其他时间尺度南北区域接近一致;两种干旱指数的空间变化趋势除夏季较为一致外,年、春秋两季在同一区域上SPEI显示的干旱化趋势较SPI略强,冬季SPI显示绝大部分区域呈湿润化趋势而SPEI呈干旱化趋势;两种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四季SPEI显示的干旱频次普遍比SPI统计的干旱频次高。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客观性评估和水旱灾害防治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时空分布 标准化降水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时空分布与驱动模式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岩 童国平 王蕾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66,85,共8页
运用灰水足迹效率测算模型对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时空分布研究,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将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驱动因素分解为农业经济效应、化肥强度效应、灰水产出规模效应、农业环境效应和耕地资源... 运用灰水足迹效率测算模型对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时空分布研究,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将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驱动因素分解为农业经济效应、化肥强度效应、灰水产出规模效应、农业环境效应和耕地资源效应等5个因素,并对淮河流域各地级市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驱动模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2000—2015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都有显著的提升,从各省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最高,其次是安徽省和江苏省,河南省最低;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驱动因素中,农业经济效应、灰水产出规模效应和耕地资源效应为正向效应,化肥强度效应和农业环境效应为负向效应,其中农业经济效应是提升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最关键的驱动因素;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驱动模式可以划分为农业经济效应单因素驱动模式I、灰水规模产出效应单因素驱动模式Ⅱ、双因素驱动模式Ⅲ和三因素驱动模式Ⅳ共4类,对于不同驱动模式的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灰水足迹 灰水足迹效率 驱动模式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空间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钦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12-1518,共7页
深入认识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对提高化肥施用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综合考虑化肥施用强度、效率、环境安全阈值、环境影响效应及作物复种指数等5种因素,构建了化肥施用农田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指... 深入认识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对提高化肥施用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综合考虑化肥施用强度、效率、环境安全阈值、环境影响效应及作物复种指数等5种因素,构建了化肥施用农田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指数模型,对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空间特征和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氮磷钾三因子对环境影响的权重系数。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2010年设定的生态乡镇建设化肥使用强度单位播种面积小于250 kg·hm-2的标准,按照氮磷钾1∶0.5∶0.5的比例,确定氮磷钾三因子的环境安全阈值。在不考虑氮磷钾单质化肥环境影响效应权重的情况下,以作物复种指数为1、化肥利用率为50%为基准,建立化肥环境风险评价等级标准。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化肥施用强度最高的地市是淮南市,为1 242.2 kg·hm-2,是强度最低的淄博市478.7 kg·hm-2的2.6倍。淮河流域平均化肥施用强度为776.6 kg·hm-2,是我国生态乡镇建设化肥施用标准的3.1倍。化肥施用强度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大致沿着偏东北西南走向有4个带状分布区,高过量施肥区和中过量施肥区从南到北依次交替出现。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总指数是0.74,属于中等程度风险,处于Ⅱ级预警。35个地市化肥污染风险预警级在Ⅰ和Ⅳ之间,分别呈连片状聚集分布。单质肥料氮磷钾风险指数分别是0.74、0.81和0.64,分别属于中度风险、严重风险和轻度风险,处于Ⅱ、Ⅳ、Ⅰ级预警。总的来看,淮河流域过量的化肥施用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中等环境风险,已经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施用强度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安全阈值 模型构建 预警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志强 王飞 《中国水利》 2005年第22期23-25,共3页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未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提出转变水污染防治思路,统一规划...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未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提出转变水污染防治思路,统一规划,明确责任,建立国家支持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消除结构性污染比重,设立环境保护税等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污染防治 水环境 水安全
下载PDF
淮河流域气象干旱风险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娜 段凯 +2 位作者 刘梅 刘俊杰 梅亚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8-193,共6页
利用淮河流域3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3年的月降水数据,基于贝叶斯空间插值方法对其不同时间尺度(月、季和年)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空间插值,以评估淮河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片区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象干旱风险与干旱演变... 利用淮河流域3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3年的月降水数据,基于贝叶斯空间插值方法对其不同时间尺度(月、季和年)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空间插值,以评估淮河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片区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象干旱风险与干旱演变趋势。结果显示:各片区的气象干旱情势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山东片干旱频次最高,但以轻旱事件居多;安徽片出现干旱的总频次最小,但极旱、重旱频次略高。河南片和山东片遭遇重旱的风险较高,安徽片和江苏片遭遇极旱的风险较高。就全流域来说,在三种时间尺度之中,季节尺度上的干旱风险最大、频次最高,表明季节性干旱可能对流域各个片区的影响都较大。然而,各片区的长序列干旱风险演变结果显示:多个片区年/季节尺度上的干旱事件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在月尺度上却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说明未来在小尺度上的干旱风险有可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空间插值 不确定性 淮河流域 区域性
原文传递
近千年淮河流域河湖水系连通演变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永勇 李宗礼 刘晓洁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CAS 2016年第4期77-83,共7页
分析了近千年淮河流域河湖水系的自然演变以及人类活动的扰动,深入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目前淮河流域河湖水系连通格局是人类在抵御黄河洪水和泥沙入侵的抗争中,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兼顾漕运、灌溉等社会发展所需而构建的防洪、排涝... 分析了近千年淮河流域河湖水系的自然演变以及人类活动的扰动,深入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目前淮河流域河湖水系连通格局是人类在抵御黄河洪水和泥沙入侵的抗争中,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兼顾漕运、灌溉等社会发展所需而构建的防洪、排涝、冲沙、灌溉、供水等的工程体系。流域主要干支流和湖泊连通基本受人工所控,自然-人工河网交织,河流-湖泊水量交换频繁,入江入海水道基本畅通,并与黄河、长江、海河等各大水系连通,基本解决了河水出海无路,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河湖水系连通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淮河流域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水系连通下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环境生态效应以及对社会经济布局的影响等研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水系连通 自然演变 人类活动 淮河流域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3
17
作者 姚蕊 夏敏 +3 位作者 孙鹏 温庆志 刘果镍 梁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347,共15页
基于淮河流域149气象站点1962—2016年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16个气候因子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等手段,分析淮河流域干旱重心的转移轨迹,研究气象干旱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 基于淮河流域149气象站点1962—2016年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16个气候因子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等手段,分析淮河流域干旱重心的转移轨迹,研究气象干旱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揭示气象干旱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干旱重心分布主要从淮河流域中心向四周扩散,淮河流域大范围区域呈干旱化态势。2013年干旱重心从西北部→中部→西南部→中部变化,随着干旱面积的增大,干旱重心由四周向中心移动。(2)PDO、ONI、Nino4、Nino3.4、MEI、BEST与SPEI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OI、TNI与SPEI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干旱周期主要集中在197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存在2—5年显著周期,气候因子在3.4—4.5年存在显著周期。(4)春季高纬度地区的气流南下,与印度洋、孟加拉湾北上气流导致南湿北干;夏季蒙古气旋偏弱与异常偏北风覆盖导致东干西湿;秋季大陆高压控制,偏北风和南风相互影响造成东干西湿;冬季盛行下沉气流与盛行东南风造成东湿西干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重心 气候因子 大气环流 淮河流域
下载PDF
闸坝的水文水环境效应及其量化方法探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永勇 夏军 翟晓燕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如何正确处理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客观评价闸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我国流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河流的自然特性入手,剖析了闸坝修建和调控引起的水文水环境效应,探讨了闸坝对河流水量水质影响评价的理论基... 如何正确处理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客观评价闸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我国流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河流的自然特性入手,剖析了闸坝修建和调控引起的水文水环境效应,探讨了闸坝对河流水量水质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关键内容和技术手段等,提出了基于流域水循环过程认识和模拟的闸坝效应量化体系和分析方法;并以我国水利工程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淮河流域为例,初步探索了流域闸坝的水文水环境效应。研究可为多闸坝调控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为实现流域综合管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坝 水文情势 水环境 研究框架 淮河流域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典型癌病高发区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积累及健康风险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云增 李天奇 +2 位作者 马建华 董文君 阮心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537-4545,共9页
分别采集淮河沿岸某癌病高发区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分析和探讨了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积累的生态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Zn外,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含量旱季均高于雨季,癌病高发村庄高于其他村... 分别采集淮河沿岸某癌病高发区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分析和探讨了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积累的生态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Zn外,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含量旱季均高于雨季,癌病高发村庄高于其他村庄,河流污染是沿岸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原因.除土壤Cd达到中度潜在生态风险外,土壤中其余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总体为轻微级.癌病高发村庄居民饮水中重金属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村庄居民,均为其他村庄居民的2倍以上,其中,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达到93.09×10-10a-1,接近国际健康组织推荐的最大可忽略风险,重金属致癌健康风险达到27.82×10-5a-1,分别为ICRP和US 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的5倍和2倍以上.各种重金属中,Pb和Cr是主要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因子,Cr是主要的致癌健康风险因子.癌病高发村庄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积累明显,存在较高的饮水重金属暴露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癌病高发区 重金属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基于Copula淮河流域水文干旱频率分析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姚蕊 孙鹏 +2 位作者 张强 温庆志 卜凡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5-763,共9页
选用游程理论识别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基于马尔科夫蒙特卡洛等方法选出最适合的概率分布函数,分析淮河流域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频率特征,并对引起水文干旱特征频率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淮河干流上游的干旱次数... 选用游程理论识别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基于马尔科夫蒙特卡洛等方法选出最适合的概率分布函数,分析淮河流域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频率特征,并对引起水文干旱特征频率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淮河干流上游的干旱次数大于干流中游,干流上游的干旱历时小于干旱中游.淮河支流的干旱次数和干旱历时介于干流上、中游之间,其中淮河南岸的史灌河流域干旱发生次数高于其他2条支流.淠史杭灌区水利工程等导致蒋家集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相关性较低.2)广义帕累托和广义极值分布函数是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拟合最优单变量分布函数,Joe Copula是干旱特征拟合最优的多变量Copula函数.在重现期小于30a一遇的干旱历时从长到短依次呈现干流下游、支流、干旱上游,随着重现期的增加,淮河北岸阜阳的干旱历时增加趋势最显著,其次是蚌埠站和班台站.干旱烈度与流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3)干流站点的联合重现期要大于支流,支流站点在遭遇长干旱历时或强的干旱烈度的干旱事件的概率要大于干流.干流站点的同现重现期却小于支流站点,这反映了干流在遭遇长干旱历时且强干旱烈度的干旱事件的概率要大于支流,干流上游站点与干流下游站点存在同样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频率分析 COPULA函数 淮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