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进步叙事到悲剧叙事——讲述大屠杀的两种方法 被引量:15
1
作者 陶东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7-138,126,共13页
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西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创伤性事件。如何书写和讲述大屠杀的故事,已经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耶鲁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所关心的,是如何将大屠杀这个特定的、情境化的历史事... 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西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创伤性事件。如何书写和讲述大屠杀的故事,已经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耶鲁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所关心的,是如何将大屠杀这个特定的、情境化的历史事件建构为一个普遍的人类受难和道德邪恶的符号。基于其文化建构主义立场,亚历山大认为这一关乎大屠杀叙事的问题,必须通过一系列符号操作方式和叙述方式的转换,具体而言,就是从关于大屠杀的进步叙事转向关于大屠杀的悲剧叙事,才能完成上述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转换,使大屠杀超越特定情境而变成普遍化了的创伤事件,并至今仍然生动地"活在"当代人的记忆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杰弗里·亚历山大 文化创伤 进步叙事 悲剧叙事
原文传递
后大屠杀时代:纳粹屠犹的社会后果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倩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4-82,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大屠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以色列、欧洲等地普遍兴起了对“后大屠杀时代”的研究,主要探讨源于大屠杀并影响到后大屠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通过对幸存者的心理磨难、对纳粹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大屠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以色列、欧洲等地普遍兴起了对“后大屠杀时代”的研究,主要探讨源于大屠杀并影响到后大屠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通过对幸存者的心理磨难、对纳粹屠犹的神学反思、犹太意识的强化以及西方社会的“遗弃”对犹太人的精神打击等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屠杀事件对犹太人社会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犹太人 幸存者 犹太信仰 犹太意识
下载PDF
从小说《拉维尔斯坦》看贝娄犹太性的转变 被引量:7
3
作者 乔国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3-76,共14页
贝娄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是他根据同事、好友艾伦.布鲁姆的生平写成的一部传记性小说。小说出版后,在美国批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称赞者认为该小说的出版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贝娄数年来写的最富有吸引力的一部作品;&... 贝娄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是他根据同事、好友艾伦.布鲁姆的生平写成的一部传记性小说。小说出版后,在美国批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称赞者认为该小说的出版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贝娄数年来写的最富有吸引力的一部作品;"质疑者则认为贝娄"暴露"了布鲁姆的隐私,把布鲁姆搞"同性恋"的事情给泄露了。这牵扯到道德问题,即贝娄无权"将其好友布鲁姆的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而,纵观已有的评论,其关注的重点无非是围绕着暴露隐私和有关死亡、友谊、爱情等问题,将一部讨论犹太大屠杀和反犹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小说用私人化的方式给消解了。应该说,贝娄在八十四岁高龄创作的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绝不仅仅是单纯地为好友作传,畅谈友谊、爱情和死亡,而且更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最终定位。从分析小说对大屠杀和反犹主义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贝娄的犹太民族立场,即他的犹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拉维尔斯坦 》大屠杀 犹太性 反犹主义
下载PDF
《爱的历史》中的文化记忆书写
4
作者 曹颖哲 张铭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的历史》 文化记忆 大屠杀
下载PDF
鲍曼论现代性与大屠杀的选择性亲和 被引量:4
5
作者 郑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9,共6页
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文明化脉络中对大屠杀事件的分析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鲍曼而言 ,大屠杀事件是对现代社会的潜在可能性进行的一次罕见而又重要的检测。通过分析大屠杀事件与现代性的选择性亲和关系 ,鲍曼在有力地批... 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文明化脉络中对大屠杀事件的分析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鲍曼而言 ,大屠杀事件是对现代社会的潜在可能性进行的一次罕见而又重要的检测。通过分析大屠杀事件与现代性的选择性亲和关系 ,鲍曼在有力地批驳了西方文明的病因学神话 (etiologicalmyth)的基础上 ,重构了关于现代性自身是一个充满矛盾情感、一个解构与建构相互交织的观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学层面上凸显鲍曼关于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的选择性亲和机制 ,并分析这一机制所开启的思维路径及带来的非意图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 现代性 大屠杀 选择性亲和
下载PDF
菲利普·罗斯《鬼作家》中的自传式叙事策略探究
6
作者 姚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49-54,86,共7页
《鬼作家》表现了在纳粹德国大屠杀之后,酿成奥斯维辛悲剧的思维模式在西方世界依然存在,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犹太民众公共形象与个人生活的分裂,现象与本质的分裂,生活与艺术的分裂,这种分裂的逻辑让犹太知识分子无法走出它的陷阱,使得... 《鬼作家》表现了在纳粹德国大屠杀之后,酿成奥斯维辛悲剧的思维模式在西方世界依然存在,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犹太民众公共形象与个人生活的分裂,现象与本质的分裂,生活与艺术的分裂,这种分裂的逻辑让犹太知识分子无法走出它的陷阱,使得犹太人牺牲了个体,失去了生活。在《鬼作家》中,菲利普·罗斯通过“代人写作”的自传式叙事策略沟通了生活与艺术,个人生活与公共形象,从根本上破除了分离和对立的奥斯维辛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式叙事 大屠杀 奥斯维辛思维模式 分裂 代人写作
下载PDF
生存与疯狂:论辛格的长篇小说《疯狂》
7
作者 乔国强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7,150,F0003,共12页
小说《疯狂》以“疯狂”的笔触,描述了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们的“疯狂”性爱生活。作者辛格通过同情、理解甚至还把自己化成人物形象,介入故事文本中,使其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关系。一贯喜欢对犹太大屠杀幸存者说三道四的辛格,... 小说《疯狂》以“疯狂”的笔触,描述了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们的“疯狂”性爱生活。作者辛格通过同情、理解甚至还把自己化成人物形象,介入故事文本中,使其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关系。一贯喜欢对犹太大屠杀幸存者说三道四的辛格,之所以未在这部小说中对犹太幸存者的种种混乱生活进行指责,是因为此时的他对犹太幸存者不合常规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结构,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与感悟:他们是一群战争的幸存者,但更是受害者——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深受重创,走不出曾经被迫害与屠杀的阴霾。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彼此温暖和鼓励着。对犹太幸存者而言,性爱不但是活下去的一种动力和手段,同时也是犹太民族存续下去的一种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 《疯狂》 大屠杀 性爱
原文传递
论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乔国强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9,150,共8页
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创作自"二战"以来开始逐渐繁荣。然而,针对"大屠杀文学"的研究却有些滞后或迟缓不前。究其原因,既与美国犹太社会内部,也与美国犹太社会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互动相关联。因此,从这个角... 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创作自"二战"以来开始逐渐繁荣。然而,针对"大屠杀文学"的研究却有些滞后或迟缓不前。究其原因,既与美国犹太社会内部,也与美国犹太社会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互动相关联。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美国"大屠杀文学"中所反映出的道德问题和对"大屠杀"问题的超越是研究美国"大屠杀文学"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社会和文本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对美国"大屠杀文学"研究的滞后问题、"大屠杀文学"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对"大屠杀"问题的超越三个方面,来讨论"大屠杀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现状,以期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美国"大屠杀文学"中所涉及和所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糖衣包裹 琐碎化 滞后 道德 超越
原文传递
见证,叙事,历史——《鼠疫》与见证文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陶东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53,共11页
从历史与叙事的关系角度来看,加缪的《鼠疫》通过创造一种"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学",体现了历史与叙事之关系的深刻转变:历史必然包含文学(叙事)。文学见证大屠杀不只是为了记录,而且是为了从新的视野理解大屠杀,实现对历史的转化... 从历史与叙事的关系角度来看,加缪的《鼠疫》通过创造一种"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学",体现了历史与叙事之关系的深刻转变:历史必然包含文学(叙事)。文学见证大屠杀不只是为了记录,而且是为了从新的视野理解大屠杀,实现对历史的转化,亦即改变历史知识的性质。《鼠疫》采取寓言的形式书写历史,在鼠疫与大屠杀这两个超出了原先历史理解框架的"不可能"而又确实发生了的事件之间,建立了深刻的隐喻关联。正是在原有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书写模式的失败处,《鼠疫》以文学的见证方式见证了"作为大屠杀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叙事 大屠杀 全面诅咒 见证文学
下载PDF
论美国犹太小说的叙事主题与叙事模式 被引量:5
10
作者 乔国强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5,共7页
本文拟结合小说文本,详尽阐释美国犹太小说中的主题与叙事模式问题。美国犹太小说的叙事主题主要有"同化"、"受害者"、"大屠杀"等。大体说来,与其相对应的叙事模式表现为与"同化"主题相关的&qu... 本文拟结合小说文本,详尽阐释美国犹太小说中的主题与叙事模式问题。美国犹太小说的叙事主题主要有"同化"、"受害者"、"大屠杀"等。大体说来,与其相对应的叙事模式表现为与"同化"主题相关的"多元叙事模式",与"受害者"主题相关的"反讽叙事模式",以及与"大屠杀"主题相关的"创伤叙事模式"。当然,这三种模式并非总是泾渭分明地存在于三种叙事主题之中,实际上,作家在具体写作中会特别注意将多种叙事模式巧妙地同时运用以服务于自己所表达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小说 同化 受害者 大屠杀 叙事模式
原文传递
犹太社会与“大屠杀”的国际认知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倩红 刘丽娟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共11页
二战结束后的70年间,犹太人社会与以色列国家坚持赔款原则,分期分批兑现德国赔款;大力抢救大屠杀证物、完善大屠杀档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大屠杀教育,以设立纪念日等方式保存历史记忆,使之成为一种培养文化认知与教育认知的国际性话语,... 二战结束后的70年间,犹太人社会与以色列国家坚持赔款原则,分期分批兑现德国赔款;大力抢救大屠杀证物、完善大屠杀档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大屠杀教育,以设立纪念日等方式保存历史记忆,使之成为一种培养文化认知与教育认知的国际性话语,也对德国的反省与悔悟形成了极大的外部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犹太人 德国赔款 大屠杀教育
原文传递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中的大屠杀后意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顺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6-31,共6页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融入大屠杀意识,并直接描写大屠杀,从而表现出深刻的大屠杀后意识。犹太女拉比莎拉之父乃大屠杀幸存者,其断续的大屠杀叙述再现了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犹太人在格托中的生存及其对纳粹的反抗,表现了犹太人...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融入大屠杀意识,并直接描写大屠杀,从而表现出深刻的大屠杀后意识。犹太女拉比莎拉之父乃大屠杀幸存者,其断续的大屠杀叙述再现了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犹太人在格托中的生存及其对纳粹的反抗,表现了犹太人做人的形象和尊严,亦反应了犹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战后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则表明犹太人向往公正和正义之决心和理想。多克托罗不仅建构了二战期间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揭示了大屠杀后犹太人所处的历史和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 多克托罗 《上帝之城》 大屠杀 大屠杀后意识
下载PDF
博物馆纳粹大屠杀主题国际展览中的跨文化记忆转化
13
作者 江明圆 《博物院》 2023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存储媒介,更是记忆共享与转化的重要载体。21世纪以来,以纳粹大屠杀为主题的博物馆国际展览在记忆的跨文化转化上表现突出。此类展览通过选择与展出地存在时空关联的选题,促进文化他者到自我记忆的转化;以伦理和...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存储媒介,更是记忆共享与转化的重要载体。21世纪以来,以纳粹大屠杀为主题的博物馆国际展览在记忆的跨文化转化上表现突出。此类展览通过选择与展出地存在时空关联的选题,促进文化他者到自我记忆的转化;以伦理和道德的视角揭示人性之善恶,将存储记忆转换为功能记忆;运用个人叙事方式构建理性表述、激发情感共鸣,助推集体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变。国际经验表明,实现文化记忆在主体、客体与方法上的三重转化,博物馆展览更能深入人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国际展览 跨文化 文化记忆 纳粹大屠杀
原文传递
“后记忆”之后——“后记忆”概念之探微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23,共5页
随着以"后现代"为代表的多个"后"概念不断遭到质疑甚至颠覆,玛丽安·赫希提出的"后记忆"概念岌岌可危。"后记忆"描述了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隔代记忆,强调创伤影响跨越代际距离的持续存在。... 随着以"后现代"为代表的多个"后"概念不断遭到质疑甚至颠覆,玛丽安·赫希提出的"后记忆"概念岌岌可危。"后记忆"描述了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隔代记忆,强调创伤影响跨越代际距离的持续存在。本文以大屠杀亲历者后代的纪实叙事以及小说《噩梦父亲》为例分析记忆与后记忆的关系,展现幸存者无论沉默还是健谈都会导致与子女之间话语交流不畅、情感交流失败的问题,从而质疑后记忆中创伤影响的跨代延续,进而推翻后记忆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后记忆 创伤传递 大屠杀
下载PDF
《卡鲁基之夜》中的伦理困境与身份认同
15
作者 饶雪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2期73-79,共7页
2010年布克奖得主、英国犹太裔作家霍华德·雅各布森在其代表作《卡鲁基之夜》中,展现了犹太人在不同境遇中面对德国人时,于个人爱情与民族仇恨间产生的伦理困境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做出的不同抉择。小说主人公马克斯在对大屠杀的迷... 2010年布克奖得主、英国犹太裔作家霍华德·雅各布森在其代表作《卡鲁基之夜》中,展现了犹太人在不同境遇中面对德国人时,于个人爱情与民族仇恨间产生的伦理困境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做出的不同抉择。小说主人公马克斯在对大屠杀的迷恋中将自己化身为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里的一名囚犯,幻想自己因控制不住对营地指挥官妻子的爱欲,而陷入个人欲望与民族仇恨的伦理困境,最终以受害者的身份坚决表明了对纳粹罪行的谴责。而生活在后大屠杀时代的亚舍,深陷于对忏悔的德国女子多萝西的爱与听从绝不宽恕的犹太父母这一伦理两难之中,无法做出伦理选择,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弟弟曼尼谋杀父母的犯罪行为。从整个叙事进程,尤其是曼尼出狱后的生存状态中,可以窥见雅各布森对犹太人如何在战后创伤性的记忆下做一个犹太人的思考。犹太人只有在坚守犹太民族之根的同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战后忏悔的德国人,才能走出大屠杀造成的创伤,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当代犹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华德·雅各布森 《卡鲁基之夜》 大屠杀 伦理困境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即食海参休闲食品原料处理新工艺 被引量:4
16
作者 叶丹 谢超 《肉类研究》 2008年第10期38-40,共3页
海参肉鲜味美,将其加工制成方便食品,可以拓宽海参加工方式,改善其加工品质,提高养殖海参的经济价值,丰富我国鱼类的市场品种,满足广大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实验得出即食海参休闲食品原料的最佳处理条件为:以胶原蛋白的溶解度(DD%)为主... 海参肉鲜味美,将其加工制成方便食品,可以拓宽海参加工方式,改善其加工品质,提高养殖海参的经济价值,丰富我国鱼类的市场品种,满足广大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实验得出即食海参休闲食品原料的最佳处理条件为:以胶原蛋白的溶解度(DD%)为主要指标,采用复合蛋白酶嫩化处理海参原料,酶处理的最适温度40℃,处理50min,水浸泡13h,酶用量为0.075%,此时,生产的海参休闲食品品质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 胶原蛋白 复合蛋白酶
下载PDF
Between Incomprehensible Evil and a Moral Code of Honor: The Rescuing of the Albanian Jews During the Holocaust
17
作者 Ofer Muchtar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3年第5期233-237,共5页
The Holocaust,also known as the Shoah,was the tragic and devastating event of the genocide of European Jews during World War II.Between 1941 and 1945,Nazi Germany and its collaborators systematically murdered some six... The Holocaust,also known as the Shoah,was the tragic and devastating event of the genocide of European Jews during World War II.Between 1941 and 1945,Nazi Germany and its collaborators systematically murdered some six million Jews across German-occupied Europe.The Jews and other racial minorities were rounded up across Europe and slaughtered by the German Nazi regime.Little was done to save,and rescue jews during that dark period,that is why the story of Albania,a small country in the Balkans,in which the entire country protected the Jewish community is so remarkable(Savich,2002).This paper will try to examine the heroic rescuing efforts made by the people of Albania during the holocaust while focusing on the Albanian moral code of honor known as“Besa”.This paper will als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impacts of those 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aust Muslims Albanian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下载PDF
电影《美丽人生》的创伤叙事与国际争议
18
作者 田爽 《上海视觉》 2023年第2期100-106,共7页
《美丽人生》(1997)是由意大利导演罗伯托·帕尼尼执导的电影。2020年,该电影的4K修复版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犹太人父亲为了在集中营里保护儿子的童心,于是假装集中营的折磨是一场游戏,最终让儿子熬过困境的故... 《美丽人生》(1997)是由意大利导演罗伯托·帕尼尼执导的电影。2020年,该电影的4K修复版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犹太人父亲为了在集中营里保护儿子的童心,于是假装集中营的折磨是一场游戏,最终让儿子熬过困境的故事。国内对于该电影的研究集中在歌颂父爱与人性、从哲学角度探讨乐观精神、分析电影的声音和画面等内容上。该电影因感人至深的父爱和高超细腻的制作技巧,在国内赢得一片赞誉。然而在国际上,电影却因历史呈现、喜剧形式和人物刻画等原因饱受争议。本文探讨了该电影的创伤叙事,对国际上的争议做了探讨分析。本文认为,争议的实质是艺术化的审美观与强烈的道德观之间的冲突。在文章结尾,本文针对电影该如何呈现创伤性的历史事件也做了开放式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人生 创伤叙事 大屠杀 二战
下载PDF
阿伦特被艾希曼的伪装欺骗了吗——重审“平庸的恶”引发的争议
19
作者 陈国战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1-88,共8页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阿伦特对大屠杀的整体研究,并综合考察艾希曼的表现,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的犯罪并不是出自狂热的反犹动机,这与艾希曼在法庭上的供述相一致,但她并不是轻信了艾希曼的狡辩,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她认为艾希曼不会思考,也不是说他愚蠢,而是说他不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而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也不是指艾希曼只会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是指他的犯罪不是发自邪恶的内在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希曼审判 大屠杀 平庸的恶 思考
下载PDF
英格兰德短篇小说中的共情研究
20
作者 高莉敏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共情不仅是情感传导与认知理解的过程,也是道德认同的过程。在英格兰德的三篇短篇小说中,他从情感、认知与道德三个层面出发阐发对共情的理解:情感层面的共情在民族矛盾的激化下易引发以暴力复仇为代表的共情过激行为,认知层面的共情在... 共情不仅是情感传导与认知理解的过程,也是道德认同的过程。在英格兰德的三篇短篇小说中,他从情感、认知与道德三个层面出发阐发对共情的理解:情感层面的共情在民族矛盾的激化下易引发以暴力复仇为代表的共情过激行为,认知层面的共情在极权体系的作用下会产生共情非正义问题,而道德层面的共情有利于建立基于正义与爱的共同道德体系,形成良知共识,为当今世界避免出现类似大屠杀的极端族群暴力事件、创建和谐人类社会提供借鉴。英格兰德对共情问题的探讨一方面体现了他对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彰显了其意图使犹太文明与美国社会接轨的主观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兰德 短篇小说 共情 大屠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