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2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与综合防治对策 被引量:98
1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6,共9页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在人类活动强烈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双重驱动下,区域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①区域出山径流过程表现为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出山流量多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年...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在人类活动强烈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双重驱动下,区域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①区域出山径流过程表现为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出山流量多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年均出山流量则呈现递增趋势,但下游河流水量锐减并呈现明显的人为水文过程特征,水体盐化和污染趋势加剧,其中Ⅳ~Ⅴ级污染河道长度达到208km。②南部祁连山区森林面积减少约16.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有所恢复;北部天然荒漠森林则持续衰退,天然林加速消亡,仅额济纳和民勤两地减少林地34.31×104hm2。草地生态呈现以面积减少、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河西地区总体退化草地面积达46.86%。③近50年来河西土地沙漠化发展十分强烈,其发展速度在80年代初期最高达到年递增2.15%,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全区域土地沙漠化过程出现明显的减缓。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统筹利用规划与管理,统筹兼顾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对水的需求,以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为原则,遵循生态规律来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系统开展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是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廓 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水体盐化 草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 生态建设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的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86
2
作者 侯西勇 常斌 于信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86-291,共6页
基于河西走廊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通过空间叠加和构建土地利用分布与变化的1km-Grid数据集以研究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分布与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特征,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技术对2010年土地利用分布情景进... 基于河西走廊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通过空间叠加和构建土地利用分布与变化的1km-Grid数据集以研究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分布与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特征,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技术对2010年土地利用分布情景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河西走廊以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为主;20世纪90年代,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而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减少;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开垦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中"草地→耕地"和"未利用→耕地"2个变化类型的规模最显著。主要交通线与大的河流附近人类活动强烈,因而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类型比较多样,空间格局复杂。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6个土地利用类型将保持原有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林地、草地和水域的保护,控制和阻止盲目开垦耕地的行为,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河西走廊 空间格局 马尔可夫 元胞自动机
下载PDF
河西走廊57年来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8
3
作者 孟秀敬 张士锋 张永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82-1492,共11页
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趋势分析方法以及Mann-Kendall、Pettitt和累积距平三种突变检验方法对河西走廊地区1955-2011年的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进行研究,从而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趋势。研究显示河西走廊地区的气温在过去57年呈... 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趋势分析方法以及Mann-Kendall、Pettitt和累积距平三种突变检验方法对河西走廊地区1955-2011年的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进行研究,从而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趋势。研究显示河西走廊地区的气温在过去57年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率是IPCC第四次报告中近50年变暖率的两倍,达0.27oC/10a,并且在1986年发生增温突变;四季气温中,冬季气温升高对年气温上升贡献最大。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增率为3.95mm/10a,但各个流域增加趋势并不显著;雨季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其年际变化与年降水量一致,雨季降水增量对年降水量增加贡献率大;河西走廊年降水量未发生突变,雨季降水量在1968年发生增加突变。河西走廊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总体向暖湿化发展,这种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趋势 突变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李并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10大片沙漠化区域,其总面积约4700多km2。揭示了这些古绿洲沙漠化区域的若干特征,简要探讨了其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古绿洲 绿洲 沙漠化过程 历史地理学
下载PDF
应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87
5
作者 牛世全 龙洋 +5 位作者 李海云 达文燕 胡山 李渭娟 朱学泰 孔维宝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67-2078,共12页
【目的】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9个盐碱土壤样品(原生盐碱土、次生盐碱土、农田土)为材料,研究该地区盐碱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方法】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从分布在河西走... 【目的】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9个盐碱土壤样品(原生盐碱土、次生盐碱土、农田土)为材料,研究该地区盐碱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方法】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从分布在河西走廊3个流域的9个盐碱土样品中共获得325 089条微生物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冗余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原生盐碱土与次生盐碱土、原生盐碱土与农田土微生物群落构成差异较大,次生盐碱土与农田土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土壤p H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最显著。多样性指数和稀释性曲线分析得出,在9个土壤样品中,S6号Shannon指数最大,S1号Shannon指数最小,S1号Simpson指数最大,S6号Simpson指数最小,说明原生盐碱土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次生盐碱土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盐碱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群落包括9个门,其中变形菌门占主导地位,其余依次是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原生盐碱土和农田土中占优势的微生物群落是变形菌门,次生盐碱土中占优势的微生物群落是放线菌门。【结论】河西走廊地区盐碱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类群,尤其是在次生盐碱土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 盐碱土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67
6
作者 方创琳 孙心亮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共8页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对同步加快干旱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吸纳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脆弱得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对同步加快干旱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吸纳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脆弱得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甘肃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交互耦合效应。研究认为,河西走廊城市水资源短缺属于结构型短缺中的相对性短缺,城市兴起的第一驱动力是资源和交通,并因水的丰缺而盛衰,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第一制动力不是水,而是弱小的产业集聚力。多重胁迫约束下未来30年的城市化水平只能达到35%左右,只能有约87×104农民进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需城市用水量增加0 91×108m3左右,城市化水平每隔5%间隔的单位城市化水平所需城市用水量越大,取水难度和用水成本也越大。按照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不考虑政策和户籍制度变化等因素的前提下,河西走廊未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可望达到4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过程 农民进城 城镇化战略 剩余劳动力 产业集聚 难度 变化 未来
下载PDF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 被引量:65
7
作者 方创琳 乔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413-2422,共10页
城市化水平阈值是指在水资源硬约束下,在确保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速度与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基本保障、并具备足以支撑城市接纳一定数量农民进城转为非农人口的经济能力时,能达到的“农转非”人口占总人口的最大比例。以干旱区河西走廊... 城市化水平阈值是指在水资源硬约束下,在确保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速度与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基本保障、并具备足以支撑城市接纳一定数量农民进城转为非农人口的经济能力时,能达到的“农转非”人口占总人口的最大比例。以干旱区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在水资源约束下城市经济发展总量及其对应的城市化阈值。采用阈值模型计算表明,未来30a在不跨区调水的前提下,河西走廊总需水量的上限阈值为7.81×109m3,其中生态需水、生产需水和生活需水比例调整为13.2:83.5:3.3,总需水量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1×1011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可达到6.9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8.99:47.20:33.81。在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需水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7%、农业需水按0.61%的速度退水9.12×108m3、生态需水比例不低于13%等多重条件约束下,求得河西走廊未来30a能够达到的总人口为5.82×106人,城镇非农业人口可达到2.05×106人,城市化水平可达到35.14%,这一水平仅相当于中国2001年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在跨区调水1.31×109m3的条件下,城市化水平可望达到47.17%。进而采用总人口人均拥有的GDP、非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第一产业增加值3项经济指标对水资源约束下经济发展总量对城市化水平的保障程度进行了验证分析。由于各城市的缺水状况、取水条件、发展性质、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实力与前景等各不相同,致使不同城市之间对应的总需水量、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化水平等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化水平阈值 保障程度 水资源约束 河西走廊
下载PDF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平原区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66
8
作者 贾文雄 何元庆 +5 位作者 李宗省 庞洪喜 院玲玲 宁宝英 宋波 张宁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531,共7页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平原区的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偏低,90年代以后明显偏高,其中冬季升温显著,而降水在60年代偏少,70年代最多,80年代又偏少,90年代以后又偏多,2000年以来秋季降水增加显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走廊平原区的气...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平原区的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偏低,90年代以后明显偏高,其中冬季升温显著,而降水在60年代偏少,70年代最多,80年代又偏少,90年代以后又偏多,2000年以来秋季降水增加显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走廊平原区的气温突变明显,而降水突变不明显;区域气温突变比较一致,春、夏、秋季在90年代中后期发生升温突变,冬季在80年代中期发生升温突变,年平均气温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后期也发生升温突变;降水突变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东、西部降水在6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突变后降水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气候突变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 被引量:59
9
作者 方创琳 李铭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5-832,共8页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市 ,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小城镇。据此提出了与水资源约束相适应的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的 6种模式。即 :推行“产业移人”和“环境移民”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展模式 ;推行“分步到位”为主 ,“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 ;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 ;推行“节水量城”为主 ,“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 ;推行“稳粮兴草” ,“稳农强工” ,“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 ;推行“一核四极” ,“一轴三带”、“乡镇同兴”的“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发展模式 水资源约束 河西走廊
下载PDF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9
10
作者 丁宏伟 张荷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1-697,共7页
利用不同时期出山地表水资源和相应的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与此同时,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化程度... 利用不同时期出山地表水资源和相应的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与此同时,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化程度的日臻完善,地下水补给量逐步减少,由1955年的62.413×108m3减少到1999年的55.514×108m3,减少了6.899×108m3。由此引起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大幅度削减、地下水开采规模和开采量逐年扩大、进入下游的地表水不断减少、水质恶化等水文地质问题。伴随着水资源利用分布格局的改变,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演变并趋于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 河西走廊 地下水利用 地下水均衡计算 地下水补给量
下载PDF
河西走廊实际水资源及其确定的适宜绿洲和农田面积 被引量:37
11
作者 陈昌毓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5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根据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的祁连山区流域水资源和出山径流量计算,得出河西走廊各县市绿洲的实际年水资源为285-770mm,是其年降水量的1.3-18.5倍。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了各县市绿洲... 根据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的祁连山区流域水资源和出山径流量计算,得出河西走廊各县市绿洲的实际年水资源为285-770mm,是其年降水量的1.3-18.5倍。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了各县市绿洲和农田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400-500mm和450-650mm。据此,计算出基本能保持各县市自然生态平衡的适宜绿洲面积为2.92-17.26×10 ̄4ha,全走廊适宜绿洲面积达117.24×10 ̄4ha,比现有绿洲面积可扩大6.61×10 ̄4ha;各县市适宜农田面积为1.43-8.28×10 ̄4ha,全走廊适宜农田面积达57.98×10 ̄4ha,比现有农田面积可扩大9.32×10 ̄4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绿洲 径流量 水资源 农田面积
下载PDF
近2 ka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沙漠化过程的气候与人文背景 被引量:53
12
作者 王乃昂 赵强 +1 位作者 胡刚 谌永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0,共6页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确定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3次大发展时期,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它们均对应近2ka来的气候干冷阶段。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qu...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确定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3次大发展时期,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它们均对应近2ka来的气候干冷阶段。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晚近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沙漠化过程 气候干冷 人类活动 清代 湖泊 人口密度
下载PDF
河西走廊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基于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5市以及三大内陆河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呈对数增长关系,与用水效益呈线性... 基于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5市以及三大内陆河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呈对数增长关系,与用水效益呈线性增长关系,与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则较为复杂。同时,河西走廊短缺的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而且约束强度在水资源最为紧缺的东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城市化的较快发展是以水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而西部的疏勒河流域,则是城市化水平和用水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但也是人均用水量相对较高的地区。因此,建立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缓解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是河西走廊各地区实施城镇化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水资源利用 关系模型 水资源约束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制种基地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被引量:58
14
作者 樊廷录 王淑英 +1 位作者 王建华 杨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960-2970,共11页
【目的】研究河西制种基地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度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高活力种子的适宜收获期,为种子企业躲避早秋霜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硬粒型先玉335、马齿型郑单958和吉祥1号3个杂交种制种田,授粉后每隔3—5 d采集果穗测定籽... 【目的】研究河西制种基地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度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高活力种子的适宜收获期,为种子企业躲避早秋霜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硬粒型先玉335、马齿型郑单958和吉祥1号3个杂交种制种田,授粉后每隔3—5 d采集果穗测定籽粒水分,实验室进行标准发芽和冷浸抗冷试验,测定种子发芽率和浸出液电导率,籽粒乳线发育按5级分类法记录:1=整个胚乳是液体状,无乳线;2=种子长度的25%充满硬化胚乳层,乳线出现在离种子顶部1/4处;3=种子长度的50%充满硬化胚乳层,乳线出现在种子1/2处;4=种子长度的3/4含硬化胚乳层,乳线下移到接近种子基部;5=整个种子是硬化的胚乳层,乳线消失。【结果】不同玉米杂交种、授粉后不同采收期对籽粒水分、脱水速率、种子发芽率和活力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先玉335脱水早、脱水快,授粉后32 d时籽粒水分比郑单958、吉祥1号低10%—15%,授粉后32—75 d随着灌浆的进行果穗籽粒水分递减,平均生理脱水速率先玉335(0.70%/d)高于郑单958(0.62%/d)和吉祥1号(0.49%/d),籽粒水分每减少1%,先玉335、郑单958和吉祥1号百粒重依次增加0.73 g、0.50 g、0.29 g。不同采收期种子成熟度和种子活力有较大差异,籽粒水分为70%—40%,随着水分降低,种子发芽率增加、浸出液电导率减少,水分每减少1%,先玉335、郑单958和吉祥1号发芽率依次提高3.37%、2.76%、1.67%。随着灌浆时间推后,籽粒发芽率增加、电导率降低,但杂交种之间有一定差异,授粉后32 d 3个杂交种标准发芽率为30.0%—59.0%,6℃冷浸3 d发芽率为2.5%—36.9%,授粉47 d以后先玉335冷浸芽率与标准发芽率接近,而郑单958、吉祥1号冷浸发芽率始终明显低于标准发芽率,即种子抗低温能力大小为先玉335>郑单958>吉祥1号。种子发育过程中籽粒水分与乳线发育明显相关,随着水分减少乳线下移,先玉335籽粒乳线出现早、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 玉米 种子成熟度 授粉后天数 种子活力
下载PDF
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7
15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40-1150,共11页
水资源对城市化的约束力已经成为干旱缺水地区决定城市化发展速度,进而决定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重要外营力之一,科学度量并探讨其时空变化,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化正常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 水资源对城市化的约束力已经成为干旱缺水地区决定城市化发展速度,进而决定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重要外营力之一,科学度量并探讨其时空变化,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化正常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构建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综合测度模型,并对1985-2005年河西走廊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水资源对城市化的约束强度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在时间上表现为由较强约束类型变为强约束类型,总体呈不断增加态势,但近年来略有缓解。虽然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综合指数与城市化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都较低,面临缺水和发展的双重矛盾,但目前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的约束强度仍属于较强或强约束类型,仍然能够通过合理调控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水资源约束力 水资源约束强度 时空变化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 被引量:42
16
作者 陶希东 赵鸿婕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2年第4期7-12,共6页
河西走廊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 ,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 ,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 ,对全区 19个县市进行了生态脆弱的量化评价 。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生态脆弱性评价 生态恢复 生态环境建设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景观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43
17
作者 蒙吉军 李正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62,共7页
利用1995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对河西走廊近5年来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为判断出区域景观类型变化趋势,研究... 利用1995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对河西走廊近5年来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为判断出区域景观类型变化趋势,研究从区域背景变化格局分析入手,对区域内部变化斑块的几何特征、变化数目及与GDP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河西走廊景观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时空相关性,进而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来推导了斑块变化的内在社会经济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引起耕地斑块转出的因子是农牧投入-产出的增加,水域斑块转出直接与渔业产值有关,未利用地斑块转出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播种面积增加相关,林地斑块转出的因子是农业产量和工业产值的变化,城建斑块转出与农民收入低、城市化水平有关;城镇用地斑块转入是工业产值增加的结果,草地、林地斑块转入的因子是农业投入的增加,耕地斑块转入与农民收入增加有关,水域斑块转入直接因子是渔业产值增加。②结合驱动力类型分析,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最优经济福利及粮食安全驱动作用下的结果;草地、林地被开垦,耕地增加主要是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的结果,最优经济福利驱动有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城镇用地增加主要是最优经济福利驱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驱动力 景观类型动态 河西走廊 经济行为驱动 自然行为驱动 社会行为驱动 土地利用
下载PDF
近58年河西走廊地区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49
18
作者 高振荣 田庆明 +2 位作者 刘晓云 王秀芬 杨庆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根据河西走廊地区敦煌、瓜州、酒泉、张掖、武威及乌鞘岭6个地面气象站1951-2008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运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表明:近58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年平... 根据河西走廊地区敦煌、瓜州、酒泉、张掖、武威及乌鞘岭6个地面气象站1951-2008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运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表明:近58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暖突变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低气温暖突变出现在1994年,气温年较差呈减小趋势。就各季而言,冬季气温的递增率最大,暖突变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早于其他各季,说明河西走廊地区的增暖首先是从冬季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突变 线性拟合 滑动平均 Mann—Kendall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 被引量:45
19
作者 吴宣志 吴春玲 +1 位作者 卢杰 吴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29-35,共7页
在北祁连-河西走廊测制了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查明测区莫霍界面深40-50km,向南倾向祁连山区.北祁连山前逆掩断裂面南倾,上陡下缓消失于3.5-4s处(可能是滑脱带).阿尔金断裂向东延伸到宽滩山深部,倾向南,下切到下... 在北祁连-河西走廊测制了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查明测区莫霍界面深40-50km,向南倾向祁连山区.北祁连山前逆掩断裂面南倾,上陡下缓消失于3.5-4s处(可能是滑脱带).阿尔金断裂向东延伸到宽滩山深部,倾向南,下切到下地壳.阿尔金断裂带与北祁连道冲断裂带吸收了印度板块向北推移产生的压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北祁连 河西走廊 深地震反射
下载PDF
河西走廊近50年来地表水资源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40
20
作者 孙然好 潘保田 +1 位作者 牛最荣 刘志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5-459,共5页
小波分析(waveletAnalysis)是时间一频率分析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多时间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性。应用小波分析原理对甘肃河西走廊近50a来的径流、降水、气温等影响地表水资源时间序列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小波分析(waveletAnalysis)是时间一频率分析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多时间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性。应用小波分析原理对甘肃河西走廊近50a来的径流、降水、气温等影响地表水资源时间序列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具有2-4a,5-9a,12-15a,以及20a左右的周期变化。径流与降水和气温具有同步的时间序列,但是它们的主要周期尺度不同。小波分析的应用对河西走廊水资源趋势和预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时间序列 小波分析 河西走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