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69
1
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6 位作者 王清华 罗俊成 贾承造 魏国齐 厉子龙 何光玉 胡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45-552,共8页
塔里木板块内部发育了大量由早—中二叠世板内岩浆作用所形成的、以玄武岩类为主的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等,残余分布面积约20万km2。而二叠纪时期是塔里木板块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早二叠世晚期开... 塔里木板块内部发育了大量由早—中二叠世板内岩浆作用所形成的、以玄武岩类为主的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等,残余分布面积约20万km2。而二叠纪时期是塔里木板块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塔里木板块结束了海相沉积,进入了陆相沉积阶段。通过对塔里木板块的岩浆作用特征和石炭纪—二叠纪沉积相的分析,笔者讨论了这一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对板块晚石炭世—二叠纪的沉积作用所起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巨量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过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板块 早-中二叠世 玄武质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 沉积响应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海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挽琼 刘正宏 +4 位作者 王兴安 张超 范志伟 时溢 朱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71-1782,共12页
对乌拉特中旗德尔斯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相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岩石成因及研究区晚海西期构造演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发育两期:早期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晚期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 对乌拉特中旗德尔斯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相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岩石成因及研究区晚海西期构造演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发育两期:早期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晚期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中的锆石大部分具核-边结构:边部震荡环带发育,Th/U值为0.16~0.50,反映了岩浆成因;核部呈浑圆状,多数具岩浆环带,个别弱分带-无分带,Th/U值为0.06~0.44,表明核部大部分属岩浆型残留锆石,个别为变质型残留锆石。测年结果显示:边部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早、中二叠世((279±3)Ma、(266±3)Ma),代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核部残留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 972±63)Ma、(1 962±43)Ma,代表源岩的形成时代。岩石属于亚碱性系列,REE配分形式呈右倾型,LREE/HREE为5.86~22.81,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显示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属性反映了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北缘的俯冲作用及古亚洲洋消亡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花岗岩 早、中二叠世 地球化学 活动大陆边缘 乌拉特中旗
下载PDF
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建造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田树刚 范嘉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5-154,T001,T002,共12页
本文从造礁群落演替、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结合大地构造引起基底沉降的证据,论述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建造特征。东昆仑生物礁中包含6种造礁群落,各群落生物组成和结构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个生物礁发育阶段中群落演替... 本文从造礁群落演替、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结合大地构造引起基底沉降的证据,论述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建造特征。东昆仑生物礁中包含6种造礁群落,各群落生物组成和结构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个生物礁发育阶段中群落演替关系显著。礁相地层中可识别SB_1层序界面1个和SB_2界面4个,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沉积相序显示清晰,按曲线形态将海平面升降归为4个周期。据区域地层和相分布资料反映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推论出石炭纪至早—中二叠世造礁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间聚合离散的4个构造期。东昆仑生物礁的生长发育与造礁群落的演化阶段、海平面升降周期和大地构造期彼此吻合,证明生物礁建造与各控制因素间具密切制约关系。海西中—晚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开—合转换,为生物大规模造礁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早-中二叠世 控制因素 造礁作用 东昆仑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对早--中二叠世时期盆地构造属性的约束 被引量:12
4
作者 饶松 朱亚珂 +2 位作者 胡迪 胡圣标 王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6-1195,共20页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属性。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深层多期复杂热史的特点,在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和裂变径迹等古温标,结合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定量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以来的热历史,进而分析了早—中二叠世期间盆地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从早二叠世开始呈现出热流持续降低的热流演化特征,二叠纪期间,盆地热流值很高,多数钻井的古热流在75~85m W/m^2之间,少数钻井揭示的古热流更高,超过了100mW/m^2;中—新生代,热流持续、逐渐降低,直至现今的42.5mW/m^2。早—中二叠世,盆地的最高热流地区在中央坳陷和南部坳陷。以早—中二叠世期间高古热流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论证了准噶尔盆地早—中二叠世期间的裂谷构造属性。这一认识不仅是重新认识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和陆内盆山体制转换的基础,而且对于准噶尔盆地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史恢复 构造—热演化 裂谷盆地 早—中二叠世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张广才岭地块早-中二叠世镁铁质侵入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0
5
作者 冯光英 刘燊 +1 位作者 牛晓露 杨经绥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3-1306,共14页
双凤山基性侵入岩体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南缘,其岩石组成主要为橄榄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该岩体形成于279±4Ma.岩石矿物组成主要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高An值(80.1~87.9)斜长石以及以反应边形式存在的角闪... 双凤山基性侵入岩体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南缘,其岩石组成主要为橄榄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该岩体形成于279±4Ma.岩石矿物组成主要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高An值(80.1~87.9)斜长石以及以反应边形式存在的角闪石,矿物学特征指示其母岩浆为经历过充分流体交代的富水岩浆.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揭示其源区物质组成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程度约20%,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堆晶作用以及斜方辉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全岩Sr-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87Sr/86Sr)i=0.705 2~0.706 1,并具有正的εNd(t)值(0.9~1.3)和εHf(t)值(0~10.2),表明其来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并且岩浆上升过程中没有经历明显的地壳混染.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综合反映岩浆源区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沉积物熔体和流体交代作用的改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流体.其地球化学特征总体显示MORB以及弧型玄武岩过渡的特征,暗示其形成于弧后伸展环境.研究区基性侵入岩地幔源区的不均一性主要受到古亚洲洋多期次俯冲作用析出熔/流体对上覆地幔楔不同程度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 镁铁质侵入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与南天山早-中二叠世盆山耦合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2 位作者 张国锋 年秀清 张小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06-2514,共9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中二叠世的沉积中心处于不断沉降的状态,而且沉积中心逐渐向塔里木地块之上迁移。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隆升作用导致塔里木岩石圈向南天山之下发生陆内俯冲作用,在山前形成类似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环境,山前沉积中心相当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的前渊相带。塔里木盆地内部早二叠世的地幔柱活动与南天山的碰撞后伸展作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的碰撞后伸展作用则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沉积-构造作用具有良好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盆山结合部位 早-中二叠世 耦合作用
下载PDF
Early-Middle Permian Reef Frameworks and Reef-building Models in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被引量:5
7
作者 TIAN Shuga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and FAN Jiaso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Reef frameworks and building models of the Early-Middle Permian in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have been verified through studies of reef-building communities, palaeoecology and carbonate facies. The eastern Kunlun r... Reef frameworks and building models of the Early-Middle Permian in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have been verified through studies of reef-building communities, palaeoecology and carbonate facies. The eastern Kunlun reefs are built mainly by 6 reef-building communities, which include 11 major categories of frame-building organisms and 6 categories of reef-associated organisms. Eight types of reef-fram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and eleven kinds of rocks identified to belong to 6 reef facies. Three sorts of reefs classifi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namely mudmounds, knoll reefs and walled reef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Such reef-facies association and reef distribution show that there are 4 models of ree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e. the tidal-bank knoll-reef model, the plateau-margin wall-reef model, the composite wall-reef model and the deep-water mudmound model. The reefs are mainly constructed by calcareous sponge and calcareous algae, which are similar to all Permian reefs in othe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f model early-middle permian eastern Kunlun reefs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早—中二叠世源—汇充填过程及构造—沉积格局 被引量:1
8
作者 虎建玲 王琳霖 +5 位作者 陈琴 黄道军 刘磊 张靖芪 王志伟 朱淑玥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8,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是主要的含气层,但其西南部早—中二叠世不同物源体系及构造—沉积格局的争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中二叠统85件样品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结果及16件锆石分析测试数据,多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是主要的含气层,但其西南部早—中二叠世不同物源体系及构造—沉积格局的争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中二叠统85件样品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结果及16件锆石分析测试数据,多方法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石盒子期沉积物源及其控制下的充填过程。通过微量稀土元素物源背景分析,认为太原组大地构造背景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山西组和石盒子组表现为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沉积。太原组沉积时期物源体系单一,母岩成分复杂;到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时期,存在多个物源体系,母岩成分趋于稳定。太原组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400~500 Ma之间,且呈单峰分布;山西组样品则大致可以分为3段:280~500 Ma、1824~1873 Ma和2440~2569 Ma;石盒子组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介于254~2769.2 Ma之间,年龄区间大,且不同区域锆石年龄谱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多种物源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太原组物源主要来自北祁连,而北部中亚造山带的影响较为有限;山西组沉积时期,祁连构造带抬升加剧、供源增强,但低于同时期华北古老基底;石盒子组沉积期,华北克拉通古老基底供源持续增强,同时中亚造山带的影响逐渐增强并成为第二大物源,北秦岭、北祁连局部供源,研究区此时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源—汇系统交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年龄 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早—中二叠世
原文传递
柴北缘西段小赛什腾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岩石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盼龙 李永军 +5 位作者 段丰浩 庄玉军 支倩 辜平阳 高吉鹏 杨高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92-3313,共22页
位于柴北缘西段的小赛什腾山分布大量海西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对揭露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赛什腾山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 位于柴北缘西段的小赛什腾山分布大量海西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对揭露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赛什腾山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72±3 Ma和273±2 Ma,指示两者均形成于早—中二叠世。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两者均不同程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正的εHf(t)值(2.04~8.16)和较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0.77~1.16 G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小赛什腾山早—中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均为宗务隆洋俯冲消减的产物,石英闪长岩为玄武质洋壳板片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遭受地幔橄榄岩混染而成,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洋壳熔融产生的岩浆底侵加热由新生地壳和古老基底地壳构成的混合地壳,在角闪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消减 早—中二叠世 宗务隆洋 小赛什腾山 柴北缘西段
下载PDF
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及其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启祥 邓中林 王国灿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1-605,共5页
通过东昆仑马尔争地区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地层剖面的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生物礁的演化和层序地层,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生物群落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了12个造礁旋回,归纳出5个三级层序,并将东昆仑早... 通过东昆仑马尔争地区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地层剖面的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生物礁的演化和层序地层,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生物群落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了12个造礁旋回,归纳出5个三级层序,并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与扬子地台的二叠纪生物礁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生物礁发育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 生物礁 东昆仑 马尔争 层序地层
下载PDF
辽北地区早-中二叠世变质火山-碎屑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丽 刘永江 +5 位作者 张超 刘晓燕 李伟民 葛锦涛 梁琛岳 赵英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10-2538,共29页
新识别的“下二台”构造杂岩作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这将为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作者在“下二台”构造杂岩中识别出一套早... 新识别的“下二台”构造杂岩作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这将为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作者在“下二台”构造杂岩中识别出一套早-中二叠世变质火山-碎屑岩,其以变质碎屑岩为主,并夹变质火山岩,二者在野外产出上混杂在一起。变质火山岩原岩类型包括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为一套钙碱性火山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但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P、Ti元素,结合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272~288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时代为早二叠世;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俯冲带附近),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二者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变质碎屑岩原岩恢复为泥砂质沉积岩和砂泥质沉积岩,相对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Eu异常不明显。两件碎屑岩样品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主要介于267~347Ma,推断其沉积下限为267Ma和269Ma,均为中二叠世;泥砂质沉积岩可能来源于再旋回的以长英质岩石为母岩的沉积岩,砂泥质沉积岩可能来源于再旋回的以长英质和镁铁质岩石为母岩的沉积岩,二者分别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和大洋岛弧环境。下二台地区早-中二叠世变质火山-碎屑岩为“下二台”构造杂岩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二叠纪时期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华北板块北缘 “下二台岩群” 构造杂岩 早-中二叠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守建 陈奋宁 +4 位作者 计文化 李荣社 洛长义 刘荣利 李国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14,共14页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中、北部早—中二叠世为陆内盆山...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中、北部早—中二叠世为陆内盆山裂谷系统,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总体表现为堑垒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南部为巴颜喀拉洋盆,早—中二叠世是巴颜喀拉洋盆扩张最为剧烈且规模最大的时期,巴颜喀拉洋盆中洋岛、海山遍布;早—中二叠世晚期强烈的华力西构造运动使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巴颜喀拉洋盆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强烈俯冲,形成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及其南部增生带,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宗务隆山—西秦岭陆源裂谷盆地进一步发育,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早—中二叠世是研究区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强烈扩张到强烈汇聚的转折时期,加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对建立该区地层序列、探讨其地质演化历史以及指导找矿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早—中二叠世 构造岩相古地理 巴颜喀拉洋盆 华力西构造运动 地质演化
下载PDF
西藏羌多地区早-中二叠世生物地层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少俊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3年第4期221-227,共7页
本文在西藏羌多地区羌多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对分布于羌多地区的早-中二叠世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早-中二叠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3个腕足类化石组合和4个蜒类化石组合带,为西藏二叠系地层的研究与划分... 本文在西藏羌多地区羌多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对分布于羌多地区的早-中二叠世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早-中二叠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3个腕足类化石组合和4个蜒类化石组合带,为西藏二叠系地层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单元 生物地层单元 早-中二叠世 羌多地区 西藏
下载PDF
西昆仑及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守建 赵振明 +3 位作者 计文化 李荣社 刘荣利 查显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5-1032,共18页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工作成果,研究了西昆仑及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西昆仑及邻区早-中二叠世发育典型的沟弧盆系统,自...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工作成果,研究了西昆仑及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西昆仑及邻区早-中二叠世发育典型的沟弧盆系统,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塔里木陆块、西昆北弧后裂谷盆地、西昆中岩浆弧、西昆南增生楔、玉龙塔格-巴颜喀拉洋盆及甜水海地块。陆相、海陆过渡相、滨浅海相、半深-深海相均有发育,岩相反映的纵向序列表现为海进-海退的旋回性变化,岩浆活动强烈,构造-古地理环境复杂。早-中二叠世是玉龙塔格-巴颜喀拉洋盆扩张最为剧烈且规模为最大时期,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中二叠世晚期强烈的华力西构造运动使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玉龙塔格-巴颜喀拉洋盆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强烈俯冲,西昆北弧后裂谷盆地形成。早-中二叠世为研究区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强烈扩张到强烈汇聚的转折时期,加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的研究对建立该区地层序列、探讨其地质演化历史以及指导找矿工作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早-中二叠世 构造-岩相特征 玉龙塔格-巴颜喀拉洋盆地质演化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早—中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1
15
作者 周志广 谷永昌 +5 位作者 柳长峰 於炀森 张冰 田志君 何付兵 王必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位于贺根山北东42°方向约240km处。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早—中二叠世地层(P1-2),其中富含华夏植物群化石,已鉴定出7属11种,可与华北板块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时代确定为早—中二叠世。该发现为进...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位于贺根山北东42°方向约240km处。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早—中二叠世地层(P1-2),其中富含华夏植物群化石,已鉴定出7属11种,可与华北板块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时代确定为早—中二叠世。该发现为进一步认识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之间缝合线的位置和时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据此认为两大板块缝合的时间应在早二叠世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华夏植物群 兴蒙造山带 内蒙古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南缘早—中二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俊宾 和政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7-371,共15页
利用LA-MC-ICP-MS分析技术,对兴蒙造山带南缘下二叠统三面井组和中二叠统额里图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三面井组砂岩记录了3组碎屑锆石年龄:280~369Ma(4颗)、1800~2271Ma(43颗,峰值1877Ma)和2507~27... 利用LA-MC-ICP-MS分析技术,对兴蒙造山带南缘下二叠统三面井组和中二叠统额里图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三面井组砂岩记录了3组碎屑锆石年龄:280~369Ma(4颗)、1800~2271Ma(43颗,峰值1877Ma)和2507~2711Ma(9颗)。额里图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分布在271~371Ma(9颗)、1258~1395Ma(18颗,峰值1326Ma)和1695~2454Ma(34颗,峰值1864Ma)3个年龄区间。对比研究发现,样品中的元古宙和太古宙碎屑锆石是华北克拉通古老基底的反映;晚古生代锆石具有较低的ε_(Hf)(t)值(-5.3^-23.7)和较老的Hf模式年龄(1124~3039Ma),与华北克拉通北缘晚古生代岩浆岩具有一致性,而明显区别于兴蒙造山带内岩浆岩Hf同位素特征,说明前者是其物源供给区。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在早―中二叠世期间不存在类似安第斯型的俯冲大陆边缘,三面井组和额里图组砂岩是在伸展背景下沉积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 碎屑锆石 沉积物源 兴蒙造山带
下载PDF
黔北—渝南地区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铝土矿成矿效应 被引量:27
17
作者 张启明 江新胜 +2 位作者 秦建华 崔晓庄 刘才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8-568,共11页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上扬子区,中二叠世早期地层梁山组产有丰富的沉积矿产,其中铝土矿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为了揭示区内中二叠世早期铝土矿的形成、分布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对区内梁山组的沉积特征、展布规律和含矿性进行了研究,编...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上扬子区,中二叠世早期地层梁山组产有丰富的沉积矿产,其中铝土矿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为了揭示区内中二叠世早期铝土矿的形成、分布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对区内梁山组的沉积特征、展布规律和含矿性进行了研究,编制了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岩相古地理图,提出了区内铝土矿障壁后泻湖成矿的模式。结果表明,区内古地理格局具有北高南低、南海北陆的特点,鲁甸—威宁—贵阳—都匀一线为障壁沉积体系,北部为障壁后泻湖沉积体系,南部为正常浅海沉积体系,大致可划分为隆起、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障壁砂坝、内陆棚和外陆棚7个沉积亚相,铝土矿矿床全部分布于北部泻湖半深湖—深湖相区内,岩相古地理控矿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早期 梁山组 岩相古地理 铝土矿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皮羌辉长岩体的时代讨论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黎霞 胡世玲 +5 位作者 王利刚 李曰俊 黄智斌 朱海燕 赵岩 刘亚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7-1065,共9页
皮羌辉长岩体位于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西部,皮羌村北约15 km处。该岩体的围岩包括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新近系不整合覆盖其上。采集该辉长岩样品进行单矿物分离,取分离出的斜长石进行Ar-Ar定年。700~1400℃的8个加热阶段析出... 皮羌辉长岩体位于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西部,皮羌村北约15 km处。该岩体的围岩包括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新近系不整合覆盖其上。采集该辉长岩样品进行单矿物分离,取分离出的斜长石进行Ar-Ar定年。700~1400℃的8个加热阶段析出的^(39)Ar为总量的95.89%,在坪谱图上得到一个较稳定的坪,坪年龄为265.5±1.2 Ma;与之相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67.29±5.62 Ma。结合区域地质分析,皮羌辉长岩体的侵入时代为中二叠世早期;是塔里木二叠纪岩浆活动的一部分。其侵入后基本未受后期构造热事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皮羌辉长岩 斜长石 AR-AR定年 中二叠世早期
下载PDF
滇东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Globivalvulina有孔虫动物群 被引量:2
19
作者 施贵军 董丽萍 +1 位作者 刘庆国 王超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lobivalvulina动物群物种上升高峰仅有一次,出现在栖霞组中上部;而下降高潮有两次,第一次出现于栖霞组上部与茅口组底部界线附近,第二次是茅口组顶部。后一次下降幅度远大于前者,可能与中二叠世末期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Globivalvulina动物群 分异度 栖霞组 茅口组 云南石林
下载PDF
内蒙古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二叠系额里图组赋矿层的厘定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大伟 郭恒飞 +3 位作者 牛子良 祝洪涛 林天发 达朝元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355-363,共9页
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的基底火山岩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目前探明了新的铀矿床和铀矿化点。但对该火山岩组合的地质时代证据不足,岩石地层归属也不明确。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岩石地层单位对比划分和铀矿化产出特征分析... 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的基底火山岩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目前探明了新的铀矿床和铀矿化点。但对该火山岩组合的地质时代证据不足,岩石地层归属也不明确。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岩石地层单位对比划分和铀矿化产出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南窝铺铀矿床赋矿围岩英安岩年龄为(268.1±2.5)Ma,与周边同一时期火山岩年龄一致,地质时代属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早期,岩石地层单归属为额里图组,是一个新的铀矿赋矿层位。今后铀矿勘查应额外关注二叠系额里图组火山岩层位,尤其是火山岩层与构造、晚侏罗世火山岩层的接触界面,以及与岩体内外接触带的部位,同时其作为中国东部晚古生代火山岩系中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液型铀矿,为热液型铀矿成矿理论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里图组 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早期 铀矿化 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 找矿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