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PCA熵权模型的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0
1
作者 姚昆 周兵 +2 位作者 李小菊 何磊 李玉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5-271,共7页
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 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游地区2000—2015年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由南向北脆弱度逐渐降低。(2)将脆弱性指数分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表现为微度>轻度>潜在>中度>重度,轻度及以下脆弱区面积比例达到全区的80%以上,其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研究时期内该地区各时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52 1,2.541 0,2.517 0,2.494 9,其整体呈现明显好转的发展趋势。(4)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工程的实施,同时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也对其脆弱性的加剧产生一定影响。(5)研究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结合区域实际将其分为3个治理区并分别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时空分异特征 GIS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1961~2010年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佳 马振峰 +2 位作者 杨淑群 杨小波 李小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66-2176,共11页
基于大渡河流域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0a来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波动增加;多年平均值均呈现出... 基于大渡河流域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0a来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波动增加;多年平均值均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多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区域差异:除强降水日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下游增加,上游减小的变化趋势,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大渡河流域各指数突变特征不一致,1d、5d最大降水量突变年集中在1974~1976年前后;强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及极端强降水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84年、1979年及1977年,且突变后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周期特征较复杂,但普遍存在5~10a的年际振荡周期和20~25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且25a是最强的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突变 周期性 气候变化 大渡河流域
原文传递
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与栖息地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茹辉军 李云峰 +5 位作者 沈子伟 张燕 刘晓娟 吴湘香 李荣 倪朝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79-1785,共7页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栖息地及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其适宜栖息地保护河段进行了评估与划分。研究表明:(1)1950~2012年,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范围持续减少,损失率高达91.4%,强烈的人类活动(如...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栖息地及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其适宜栖息地保护河段进行了评估与划分。研究表明:(1)1950~2012年,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范围持续减少,损失率高达91.4%,强烈的人类活动(如水电开发)成其主要影响因素;(2)川陕哲罗鲑对栖息地生境质量需求较高,适应水温范围较窄(4℃~14℃)。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川陕哲罗鲑对于生境的需求存在差异;(3)大渡河上游干流及众多支流对保护川陕哲罗鲑极为重要。在上游适宜划分为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保护的河段总长度共计2 222.9km。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川陕哲罗鲑栖息地有效保护,不仅应保护其现有分布区域,而且还应涵盖具有较高保护和恢复价值的历史分布和潜在分布空间;(2)尽快开展大渡河河源区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保护相关规划和研究工作;(3)为协调流域保护和发展,建议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 栖息地保护 大渡河流域
原文传递
2019年汛期大渡河流域面雨量多模式预报效果检验 被引量:10
4
作者 宋雯雯 郭洁 +2 位作者 淡嘉 徐诚 龙柯吉 《干旱气象》 2021年第4期678-686,共9页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格点实况资料和智能网格、西南区域中心业务运行的中尺度模式系统(southwest center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资料,以面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绝对误差、...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格点实况资料和智能网格、西南区域中心业务运行的中尺度模式系统(southwest center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资料,以面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绝对误差、模糊评分、正确率、TS评分、偏差分析等,对2019年6—10月大渡河流域面雨量预报效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预报平均绝对误差、预报正确率及模糊评分检验显示,智能网格的预报效果总体上优于其他模式。随着面雨量等级的增大,TS评分逐渐降低,空报率逐渐减小,漏报率逐渐增大,模式的预报能力逐渐降低。ECMWF模式在小雨和中雨面雨量预报中优势明显,智能网格在大雨和暴雨等级面雨量预报中表现较优。3个模式在小雨和中雨等级面雨量预报中预报的等级偏大,在大雨和暴雨等级面雨量预报中预报的等级偏小。各模式对典型降水过程面雨量预报结果表明,SWCWARMS模式对面雨量的预报等级均偏大,而智能网格和ECMWF模式对小雨和中雨的预报等级偏大,对大雨预报等级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面雨量预报 数值模式 预报检验
下载PDF
植被覆被条件下不稳定斜坡分布规律探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秦明月 郭剑 邹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8-637,共10页
近年,浅层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植被良好区的频率较大。一方面,植被对灾害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认知;另一方面,目前灾害风险源评估方法中较少考虑植被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对浅层斜坡的稳定性影响,本... 近年,浅层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植被良好区的频率较大。一方面,植被对灾害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认知;另一方面,目前灾害风险源评估方法中较少考虑植被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对浅层斜坡的稳定性影响,本文以大渡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域坡度、坡向及植被等数据提取和坡面划分,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对区域内划分的40000余个斜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获取了该区域不同植被覆被条件下浅层斜坡的稳定性系数,探究在不同植被覆被条件下浅层不稳定斜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坡度增加不同植被类型稳定斜坡数下降程度不一,总体上乔木林覆被斜坡稳定性较差,灌丛次之,草甸较好。进一步对区域内潜在浅层不稳定斜坡的植被类型和坡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植被类型覆被条件下不稳定斜坡的坡度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特征,基于建立的3种不同植被类型不稳定斜坡发育概率与坡度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出不同植被类型不稳定斜坡发育概率最高的坡度区间:乔木林为26.0°~37.0°,灌丛为28.0°~39.0°,草甸为31.0°~39.0°。本研究可以为流域尺度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与规划提供依据,为良好植被区灾害风险评估中指标量化和权重确定提供数据支撑和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植被类型 坡度 斜坡稳定性 正态分布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面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雨季转换指标 被引量:9
6
作者 郭洁 宋雯雯 +1 位作者 郑昊 刘新超 《干旱气象》 2019年第3期370-376,共7页
利用1961-2016年大渡河流域1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上、中、下游三个分段流域的面雨量,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计算流域内雨季开始及结束期。结果表明:(1)大渡河中、上游面雨量呈上升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下游年... 利用1961-2016年大渡河流域1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上、中、下游三个分段流域的面雨量,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计算流域内雨季开始及结束期。结果表明:(1)大渡河中、上游面雨量呈上升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下游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和极差最大,其次是中游,上游最小;夏季流域面雨量最大,占全年降水的50%~60%。5-9月流域面雨量在100~200 mm之间,11月至翌年2月在5~20 mm之间,流域内面雨量峰值出现时间由北向南延迟,上、中、下游相差近1个月。(2)依据雨季转换指标计算出的雨季开始及结束期比依据强降水计算的更稳定,大渡河流域下游进入雨季最早,其次是中游,上游最晚,而上游雨季结束最早,其次是中游,下游最晚,上、中、下游雨季持续时间分别为172 d、182 d和195 d。(3)当上游出现强降水时,中、下游很少同时出现强降水,当下游出现强降水时,中游经常同时也出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面雨量 雨季转换 强降水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径流预报不确定性溯源及降低控制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贺玉彬 朱畅畅 +2 位作者 陈在妮 王军 李佳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1,共7页
根据流域水文、气象、下垫面等资料及现有模型特点,从模型输入、模型结构及参数、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开展大渡河流域径流预报不确定性溯源分析,识别影响径流预报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预报不确定性降低控制方法。在模型输入方面... 根据流域水文、气象、下垫面等资料及现有模型特点,从模型输入、模型结构及参数、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开展大渡河流域径流预报不确定性溯源分析,识别影响径流预报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预报不确定性降低控制方法。在模型输入方面,引入气象降雨数据,并结合协-克里金插值处理以提高降雨输入质量;在模型结构及参数方面,针对流域上游存在的融雪径流,构建了新安江-融雪径流预报耦合模型,并依据季节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型参数;在预报误差校正方面,采用动态系统响应曲线修正方法进行终端预报误差校正。应用结果表明:无论是上游的丹巴流域还是中下游的毛头码流域,通过采用不确定性降低控制措施后,径流深预报合格率达100%,整体预报精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溯源分析 不确定性降低控制 协-克里金插值 新安江-融雪径流预报耦合模型 动态系统响应曲线修正法 大渡河流域
原文传递
大渡河梯级电站群实时负荷智能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罗玮 钟青祥 顾发英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553-2560,共8页
针对高强度调峰调频需求下的巨型梯级水电站群联合运行所涉及到的实时调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厂网协调模式下的梯级水电站群负荷智能调控技术。以径流式电站水位安全控制及梯级总负荷调节快速响应为目标,融合出力、水量、流量... 针对高强度调峰调频需求下的巨型梯级水电站群联合运行所涉及到的实时调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厂网协调模式下的梯级水电站群负荷智能调控技术。以径流式电站水位安全控制及梯级总负荷调节快速响应为目标,融合出力、水量、流量等10类约束,通过分层控制原理建立模型簇,实现了瀑布沟、深溪沟、枕头坝梯级总负荷的站间实时智能分配、经济运行。大渡河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多电站"一键调"的大型流域,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 调峰调频 实时负荷 智能调控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积雪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和径流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宋雯雯 郭洁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2期45-49,共5页
利用MOD10A2遥感影像提取大渡河流域2010~2014年积雪覆盖数据,结合水文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大渡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积雪面积-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平均积雪面积最大的是康定,最小的是泸定。积雪在冬季最大,夏季积... 利用MOD10A2遥感影像提取大渡河流域2010~2014年积雪覆盖数据,结合水文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大渡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积雪面积-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平均积雪面积最大的是康定,最小的是泸定。积雪在冬季最大,夏季积雪最少。积雪面积变化随月份起伏明显,积雪过程集中在10月到次年4月。降水和气温变化较一致,其峰值滞后于积雪面积峰值。积雪和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表明,积雪面积与气温、降水呈负相关,且气温与积雪面积相关性更大。径流的变化具有周期性,5月开始迅速增大,7月达到最大值。径流和积雪以及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径流与积雪面积呈负相关,与气温和降水都是正相关,且径流与降水相关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积雪 气温 降水 径流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开发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东来 严登华 +4 位作者 宋新山 贾仰文 杨舒媛 俞烜 张明珠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共5页
大渡河流域是我国西南水电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靶区,也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采用分布式水分能量传输模型(WEP模型),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构建了大渡河流域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模型水平单元为5 km×5... 大渡河流域是我国西南水电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靶区,也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采用分布式水分能量传输模型(WEP模型),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构建了大渡河流域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模型水平单元为5 km×5 km的网格,采用马赛克法对单元的内的土地利用及植被分异进行处理;在垂直方向上,该模型可有效模拟冠层截流、填洼产流、入渗、植被蒸腾、水面和裸地蒸发垂直水循环要素过程。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在校正和验证期模型模拟误差(泸定站)均小于5%,Nash效率均在0.8以上。该模型可为区域水资源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等提供直接支撑,可为流域水电梯级开发调度和西线工程的运行调度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分布式水文模型 地理信息技术 天然水循环过程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分析中空间尺度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易帆 陈旻 +2 位作者 何晓枫 游景皓 安瑞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80-4291,共12页
为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大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流域水质与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大渡河流域地形地貌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上游与中下游两个研究区域,分别提取6种空间尺度(100m缓冲区、200m缓冲区、500m缓... 为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大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流域水质与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大渡河流域地形地貌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上游与中下游两个研究区域,分别提取6种空间尺度(100m缓冲区、200m缓冲区、500m缓冲区、1000m缓冲区、2000m缓冲区和子流域)的土地利用方式,采用冗余分析、主成分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相关关系分析方法定量探讨土地利用对流域水质的影响,为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及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流域水质的WQI指数评价结果均处于良好及以上等级,流域中下游的水质要优于流域上游水质;流域上游区域中,草地与溶解氧(DO)和pH值呈正相关关系,林地在缓冲区范围内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和总磷(TP)这些不良水质指标有正相关关系,对于流域中下游,占地面积较少的草地则与pH值和DO呈较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则与TP呈较弱负相关性;流域上游和中下游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的关联性均强于子流域范围,且大空间尺度缓冲区(2000m)的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质的相关性更加显著,因此对于河岸两侧2000m范围内水质的保护,上游需加强防范建设用地对水质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中下游更应该注意耕地造成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土地利用 空间尺度 大渡河流域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中高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初步研究--以汉源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俊 周洋 +3 位作者 梁美铃 王维平 许晓 王槐 《环保科技》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根据大渡河流域中高山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点多面广、污水来源分散、间隙性排放,且统一纳管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难度大的特点,本文以汉源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例,考察了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并对运维费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根据大渡河流域中高山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点多面广、污水来源分散、间隙性排放,且统一纳管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难度大的特点,本文以汉源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为例,考察了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并对运维费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案例厌氧+芦苇湿地组合工艺能满足四川省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626-2019)一级标准要求,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氮(NH_(3)-N)及总磷(TP)3种污染物去除率分别达到52.2%~79.6%、46.0%~79.2%、33.2%~84.9%,年运维费比有动力设施具有明显优势。本案例可为大渡河流域中高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芦苇湿地 农村生活污水 治理模式 汉源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刚 刘四华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9-32,共4页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对水电发展的政策要求,也是水电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四川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对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分析、对策措施及效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总结,探索出一条有突出实践价值...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对水电发展的政策要求,也是水电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四川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对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分析、对策措施及效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总结,探索出一条有突出实践价值的流域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管理的方法,积极推进了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开发 环境保护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HEC-HMS水文模型在大渡河流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冬冬 刘冬英 +1 位作者 秦智伟 黄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08-111,122,共5页
HEC-HMS模型是一个具有半物理机制的半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模型,在洪水分析和洪水预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大渡河流域上游为例,结合流域实测水文气象资料,构建了流域的HEC-HMS模型,基于Morris筛选法确定了模型敏感性参数为CN、初损、滞... HEC-HMS模型是一个具有半物理机制的半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模型,在洪水分析和洪水预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大渡河流域上游为例,结合流域实测水文气象资料,构建了流域的HEC-HMS模型,基于Morris筛选法确定了模型敏感性参数为CN、初损、滞时以及峰值系数。通过大渡河上游的7场洪水过程对该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结果表明纳什效率系数均在0. 72~0. 88之间,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均小于14. 4%。分析表明该模型在大渡河流域洪水模拟中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模拟 参数敏感性 Morris筛选法 HEC-HMS模型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5
作者 张志昊 李晓兵 +5 位作者 张鹏 梁瑞峰 王庆丰 郭为 王远铭 李克锋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5,共16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等日益增强,其可对流域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大渡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流域干旱半干旱河谷的重点分布区域,流域内保护鱼类分布...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等日益增强,其可对流域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大渡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流域干旱半干旱河谷的重点分布区域,流域内保护鱼类分布较多,对气候变化敏感。为此,探究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以大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该流域1964—2018年共5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线性拟合、Sen′s斜率估计以及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大渡河流域的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分析;利用协同克里金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了极端气温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16个极端气温指数中有11个指数呈上升趋势,5个指数呈下降趋势。除气温极值外,上升速率最快的是SU25,上升速率为2.0 d/10 a;下降速率最快的是FD0,下降速率为1.6 d/10 a。除CSDI和WSDI在流域内变化趋势为0外,其余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速率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性,海拔高度为导致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在时间尺度上,大渡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中表征暖的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表征冷的指数(除TNn和TNx外)均呈下降趋势;其他指数中GSL上升速率较快。这表明该流域在近55年内整体呈变暖趋势,冬季变短夏季变长,且适宜植被生长的温度持续时间增长。突变检验表明各极端气温指数突变除TN10外均为显著突变,且突变年份集中在2000年前后。在空间尺度上,冷指数中ID0、FD0上游上升速率高于中下游,暖指数中TR20、SU25中下游上升速率大于上游,GSL上游上升速率明显高于中下游。流域整体呈变暖趋势且中下游更容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研究成果可为大渡河流域极端气候灾害预警和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时空分布 大渡河流域 气候变化 长江流域 MANN-KENDALL检验 克里金法 水生态保护
下载PDF
四川省水电开发基地水电开发程度评估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涵 巨莉 +4 位作者 罗茂盛 唐云逸 黄艳艳 赵曦琳 卢喜平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80,共10页
以四川省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两个重要水电开发基地为例,采用水利水电统计数据,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游空间关系和流域水电开发指标总体水平,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构建了水电开发程度综合评估体系;基于流域水电开发规划情... 以四川省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两个重要水电开发基地为例,采用水利水电统计数据,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游空间关系和流域水电开发指标总体水平,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构建了水电开发程度综合评估体系;基于流域水电开发规划情况、土壤侵蚀、地质灾害、水质监测和鱼类资源等数据,分析评估了不同水电开发程度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电开发密度、水电开发强度等指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局部聚集性,其中水电开发强度、流域装机容量与流域库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不同水电开发程度等级的水电开发指标呈现显著的差异性,证明了该水电开发程度综合评估体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开发程度 评估体系 生态环境 流域管理 雅砻江流域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耦合坝前水位优化的梯级水电站入库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17
作者 何珊珊 蒋志强 +2 位作者 杜昊 邱斌 王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8-201,共4页
水库出入库流量对于水电站调度运行非常重要。实际生产中的水库出入库流量一般由水位、出力、闸门开度等数据结合水库水电站特征曲线求得,但受坝前水位波动等众多因素影响,水库出入库流量的正确性及流域上下游电站间的径流逻辑一致性经... 水库出入库流量对于水电站调度运行非常重要。实际生产中的水库出入库流量一般由水位、出力、闸门开度等数据结合水库水电站特征曲线求得,但受坝前水位波动等众多因素影响,水库出入库流量的正确性及流域上下游电站间的径流逻辑一致性经常遭到破坏。为解决水位波动对径流一致性的影响,以大渡河流域下游梯级水电站为例,基于多点平均水位代替单点值的思路,以区间谬误率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梯级电站多点水位取值及水量平衡计算时间点的优选模型。并基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运行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发现水位优化处理后,梯级电站的区间谬误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深枕区间与龚铜区间效果最好,深枕区间下降幅度约为40%,龚铜区间下降幅度约为30%。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流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逻辑 水位优化 水量平衡 坝前水位 水位波动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汛期涨水阶段径流相似性预报
18
作者 谭乔凤 施颖 +1 位作者 闻昕 杨杉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7,共9页
以大渡河流域干流上游丹巴断面为例,对流域涨水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产汇流特征和下游电站调度需求,利用遍历组合寻优方法确定了涨水模式分类阈值和涨水判断条件,提出了基于“形值”相似的分类别涨水径流预报方案,实现了预见期为10 d... 以大渡河流域干流上游丹巴断面为例,对流域涨水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产汇流特征和下游电站调度需求,利用遍历组合寻优方法确定了涨水模式分类阈值和涨水判断条件,提出了基于“形值”相似的分类别涨水径流预报方案,实现了预见期为10 d的径流逐日滚动预报。结果表明:2019—2021年,大渡河流域汛期大雨、中雨、小雨的涨水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100%、93.18%、84.81%;相比于不考虑涨水条件识别的基础预报方案,分类别涨水预报方案在不同涨水模式下的径流预报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0.45%~6.81%;预见期为1、5、10 d的径流预报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39%、9.64%、12.29%,纳什效率系数分别达到0.99、0.95、0.91,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涨水识别 相似性预报 径流滚动预报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兰鹰 杨育林 +4 位作者 彭涛 齐沛森 吴雨峰 魏晓 尤继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67,73,共6页
为了解大渡河流域2000-2021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特征和地形变异规律,应用MODIS NPP和地形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区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大渡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 为了解大渡河流域2000-2021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特征和地形变异规律,应用MODIS NPP和地形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区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大渡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2.009 g·m^(-2)·a^(-1),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474.58 g·m^(-2)·a^(-1),大渡河流域植被总净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127.18×10^(6)g·m^(-2)·a^(-1),植被改善趋势明显;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大渡河流域下游以及大渡河中上游干支流河谷两侧。②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率较低,平均年际变化率为2.0,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为89.67%;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变异系数为2.0%,植被状态总体较平稳,变异系数低于20%的面积比例为95.22%。③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海拔的上升,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度均值随坡度的上升而增大;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整体表现为阳坡最大,半阳坡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植被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特征 地形分异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水系连通性与水电梯级开发的耦合分析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勇 张然 +2 位作者 万丹 蔡浩田 胡东洋 《南方建筑》 2020年第2期19-27,共9页
为探究山地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水系连通性的影响,厘清二者交互耦合规律,以大渡河流域为靶区,采用复杂网络方法模拟现实情景,构建水系连通指数指标(HC)和水电开发产量指标(E)和协调发展度(D)分析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引起的水系结构特征变化... 为探究山地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水系连通性的影响,厘清二者交互耦合规律,以大渡河流域为靶区,采用复杂网络方法模拟现实情景,构建水系连通指数指标(HC)和水电开发产量指标(E)和协调发展度(D)分析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引起的水系结构特征变化及造成的生态过程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1)水电站修建的数量及位置对于流域水系连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水电站修建数量的增加,流域水系连通程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水系连通指数降速减缓,呈快速下降-稳定下降-波动下降三个阶段;水电站位于中游比位于上游或下游产生的影响更大;水电站分散建设较之集中建设,加剧了流域水系网络的破碎化程度,且此时修建位置的影响力大过修建数量.(2)山地流域水系连通性与水电梯级开发的耦合曲线呈倒"U"型,拐点与水系连通指数、水电开发产量变化曲线的交汇点保持一致,并得到大渡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经验公式,由此构建山地流域水电梯级开发与水系连通性的耦合模型,并在大渡河流域实证研究中对其耦合规律划分为生态衰退—耦合发展—生态失调—人工干预阶段四个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山地流域梯级水电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也可为区域范围内相关水资源开发的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流域 水系网络 连通性 耦合模型 大渡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