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理论与制度之间——基督宗教与儒教关于人性尊严问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何光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25,共8页
本文论述了儒教理论与儒家学说的关系 ,指出 :在儒教的理论中 ,人的尊严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但在儒教的实践或中国历史中 ,人的尊严却受到极大的轻贱和贬损 ,其根源在于制度缺陷 ,即缺乏保障人性尊严的制度 ;在基督宗教理论中 ,由于指... 本文论述了儒教理论与儒家学说的关系 ,指出 :在儒教的理论中 ,人的尊严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但在儒教的实践或中国历史中 ,人的尊严却受到极大的轻贱和贬损 ,其根源在于制度缺陷 ,即缺乏保障人性尊严的制度 ;在基督宗教理论中 ,由于指出了人性的堕落 ,所以人性尊严的地位似乎不如在儒教之中 ,但在基督宗教的实践或西方历史中 ,人性尊严却较有制度保障并逐步改善 ,这种表面矛盾内含着深层的一致性 :正因为人有罪性 ,所以要靠制度来制约权力。文章强调 ,圣俗分开的抽象理论导致了张力互补的制度安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尊严 儒教 基督宗教 抽象理论 制度安排
下载PDF
宗教、国家与公民宗教——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孔教设想与孔教会实践 被引量:8
2
作者 干春松 《哲学分析》 2012年第2期3-34,197,共32页
康有为在清末民初提出了要将孔教立为国教的设想。然而,仔细研读康有为的相关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对于"宗教"、"国教"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宗教,康有为是从"教化"的意义将儒家定义为宗教,从而... 康有为在清末民初提出了要将孔教立为国教的设想。然而,仔细研读康有为的相关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对于"宗教"、"国教"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宗教,康有为是从"教化"的意义将儒家定义为宗教,从而强调儒家的为善去恶的功能。对于"国教",康有为是从保存中国的文化和风俗的角度来理解的,着重于塑造国民的国家意识以增强凝聚力,在这个意义上看,康有为的国教论说更接近于贝拉所提出的"公民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孔教 国教 公民宗教
下载PDF
儒学儒教一体论 被引量:8
3
作者 蔡德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34,42,共8页
儒学既是一种学说,又是一种宗教。儒学与儒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有关儒学儒教的争论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从其学的方面,儒学丰富和锻炼了中华民族的抽象思维,形成了中国的主流哲学。从其教的方面,儒教对普通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产... 儒学既是一种学说,又是一种宗教。儒学与儒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有关儒学儒教的争论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从其学的方面,儒学丰富和锻炼了中华民族的抽象思维,形成了中国的主流哲学。从其教的方面,儒教对普通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产生了根大的影响,在道德上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今天对儒学的继承,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做人准则,形成儒学的道德金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教 中国 哲学
下载PDF
“儒教”还是“儒学”?——关于近年中日两国的“儒教”说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庆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3,共9页
在中日两国学术界中,关于儒学还是儒教的论说由来已久。从"儒学"的原始形态来说,"儒学"并不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宗教;从"儒学"的展开历史看,中国儒家学说的主流从来没有成为如西方现代"Religion&... 在中日两国学术界中,关于儒学还是儒教的论说由来已久。从"儒学"的原始形态来说,"儒学"并不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宗教;从"儒学"的展开历史看,中国儒家学说的主流从来没有成为如西方现代"Religion"那样意义上的宗教。把儒学称为"儒教"的表象之下,反映了对西方文化受容的变异。中日两国虽然都用"儒教"一词,但是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有着两国近代史化过程中社会对待宗教不同态度的痕迹,存在相互认知上的错位。正确认识儒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教 文化错位 宗教性
下载PDF
儒教:作为一个宗教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明 《哲学分析》 2012年第2期35-46,55,共13页
从公民宗教角度讨论儒教的思想进路似乎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儒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存在是其获得公民宗教地位、发挥公民宗教功能的物质基础和逻辑前提。许多学者否定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基督教标准设立了宗教理解的范式... 从公民宗教角度讨论儒教的思想进路似乎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儒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存在是其获得公民宗教地位、发挥公民宗教功能的物质基础和逻辑前提。许多学者否定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基督教标准设立了宗教理解的范式。综合伊利亚德和涂尔干的宗教论述、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王权的关系以及作为基督教前身的犹太教的发展脉络,不难得出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特殊历史经验产物这一结论,以此为基础讨论儒教的神灵、组织及发展诸问题也是合逻辑的。这是对儒教作为一个宗教存在的描述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犹太教 公民宗教 王权
下载PDF
儒教与儒学之分道扬镳
6
作者 赵鹏璞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77-83,共7页
儒最早面世,仅是"一家之言",至其再传弟子已有分歧。荀孟的"性恶论""性善论"之争,加大了裂隙。经叔孙通预备、董仲舒建功,儒术乘汉室皇权并被汉室皇权所乘,向宗教方向疾驰并逐渐僵化,尽管最终也未真正成... 儒最早面世,仅是"一家之言",至其再传弟子已有分歧。荀孟的"性恶论""性善论"之争,加大了裂隙。经叔孙通预备、董仲舒建功,儒术乘汉室皇权并被汉室皇权所乘,向宗教方向疾驰并逐渐僵化,尽管最终也未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儒教,却已具备宗教的理论基础和本质属性。与此同时,以质疑精神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之精华部分,因被帝王疑忌而流落民间,成为活泼泼的儒学。二者在与释、道的融合中发展,并于宋明之际杂糅交互。交互之后,仍是官方向教、民间向学,以江河之势奔向历史的下游。儒教在即将成为国教的一瞬间崩塌,儒学却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文化 儒家 儒术 儒学 儒教
下载PDF
对以儒教形式复兴儒家的几点困惑 被引量:2
7
作者 方朝晖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6-183,共8页
近年来提倡复兴儒教的声音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模仿基督教、佛教等建立宗教组织,为儒家的复兴注入活力。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儒家是全面入世的,它的组织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与一般宗教不同,没必要模仿其他宗教... 近年来提倡复兴儒教的声音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模仿基督教、佛教等建立宗教组织,为儒家的复兴注入活力。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儒家是全面入世的,它的组织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与一般宗教不同,没必要模仿其他宗教建立组织;其次,今天儒学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内而不在外,未能在今日生活中激活其价值、向世人呈现其无穷的生命力,不要幻想建立基督教那样严密的组织来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儒教 宗教组织
下载PDF
儒家演变的层面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北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8,共6页
区别儒家、儒学和儒教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儒家的演变是一个全方位的历史过程 :理论学说是其灵魂 ,政治制度是其保证 ,宗教神学是其表征。儒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 。
关键词 儒家 儒学 儒教 演变 层面分析
下载PDF
现代性与认同危机:新文化运动对儒家的批判
9
作者 王志远 《理论界》 2023年第6期80-86,共7页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大事件,在西方持续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借助现代刊物第一次集体反思传统。从对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推动孔教入宪的批判开始,新文化运动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它力图阻止儒家思想重新制度化的努力。...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大事件,在西方持续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借助现代刊物第一次集体反思传统。从对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推动孔教入宪的批判开始,新文化运动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它力图阻止儒家思想重新制度化的努力。面对复辟帝制及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等人将批判推进至中国传统伦理政治之根本——礼教,礼教既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与此同时,《新青年》同人打出的“文学革命”旗号引起知识界广泛关注,文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通过文学革新推动国人思想变革,以此为中国社会种种制度的变革提供思想基础。由此对儒家的三重批判获得了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对“现代性”和“儒家传统”的认知及想象主导着这场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制度化儒家 孔教 礼教 文学革命
原文传递
孔教、理财、儒行——陈焕章儒学思想述论
10
作者 严寿澄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1期233-254,共22页
高要陈焕章(重远)先生,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1911),于举世醉心欧化、菲薄旧学之际,毅然以尊孔教、明儒术自任,终身不少衰。其思想,可约为孔教、理财、儒行三端。兹就此三端,略加论列,以见其旨趣,实在于改良社会... 高要陈焕章(重远)先生,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1911),于举世醉心欧化、菲薄旧学之际,毅然以尊孔教、明儒术自任,终身不少衰。其思想,可约为孔教、理财、儒行三端。兹就此三端,略加论列,以见其旨趣,实在于改良社会,再造国家,发扬华夏文明于世界,期人类共进于至善之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焕章 孔教 理财 儒行
原文传递
孔教、儒家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近代形态的省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义霞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30,共7页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自救运动,先后经历了康有为、谭嗣同的孔教时代,梁启超的儒学时代,章炳麟的国学时代等。这些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西方文化的坐标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自救运动,先后经历了康有为、谭嗣同的孔教时代,梁启超的儒学时代,章炳麟的国学时代等。这些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西方文化的坐标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反思。儒家文化先后被解释为与基督教类似的宗教、不同于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的文化等。仔细考察这些不同形态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教 儒家 国学
下载PDF
儒学与儒教问题初探——儒学如何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浅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陶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61,共6页
儒学与儒教问题是一个时常困扰学界的学术公案。拙文认为,儒学与儒教总体上并行不悖,儒学即是儒教、儒教即为儒学:儒学是儒教的内核与主体,儒教是儒学的外显与教化;儒学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思辨,而应以服务当前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为... 儒学与儒教问题是一个时常困扰学界的学术公案。拙文认为,儒学与儒教总体上并行不悖,儒学即是儒教、儒教即为儒学:儒学是儒教的内核与主体,儒教是儒学的外显与教化;儒学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思辨,而应以服务当前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旨归。最后,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儒学如何实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教 转化 社会主义化
下载PDF
康有为孔教论的思想建构及其内在困境
13
作者 张舒 王静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3年第1期49-62,197,共15页
康有为孔教论虽能为儒家转型提供启示,但存在诸多困难。他将清代经学家法思维极端化,试图借助武断辨伪以建立完备学说,然而这一体系却因不断比附西学而解体。孔教并非历史实相,而是他的思想建构,该方案的宗教形式与文教内容互斥,既无法... 康有为孔教论虽能为儒家转型提供启示,但存在诸多困难。他将清代经学家法思维极端化,试图借助武断辨伪以建立完备学说,然而这一体系却因不断比附西学而解体。孔教并非历史实相,而是他的思想建构,该方案的宗教形式与文教内容互斥,既无法回应当时诸多学术批评,更难以推广实践。康有为虚君共和论存在矛盾,且将儒家重心由政治转到宗教,导致经世理念错位。唯有克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内在困境,方能将之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今文经学 孔教论 经世 儒家转型
下载PDF
孔教“世界主义”与“国教”——康有为1899年在加拿大佚文的新发现及其考析
14
作者 陈忠平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43-52,共10页
笔者在近来的研究中发现康有为1899年两次访问加拿大期间所遗两篇佚文及另外一篇疑似由他代笔的保皇会文献,不仅可以弥补目前有关研究中文献资料的重要空白,而且可以帮助回答康氏与孔教之间关系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启发对其孔教“世界主... 笔者在近来的研究中发现康有为1899年两次访问加拿大期间所遗两篇佚文及另外一篇疑似由他代笔的保皇会文献,不仅可以弥补目前有关研究中文献资料的重要空白,而且可以帮助回答康氏与孔教之间关系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启发对其孔教“世界主义”思想及其“国教”运动进行探讨的新见解。通过对于康氏佚文的考证和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可知他所追求的孔教“世界主义”并不限于以往学者所关注的大同乌托邦理想,也包括他在早年就已提倡、并在加拿大首先付诸实践的为孔教而“传教”海外的行动策略。基于以孔教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康氏在戊戌变法前后曾提出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保教”与“保国、保种”并列的口号。但在1899年两次访问加拿大期间,他却因争取华人基督教徒对于改良运动的支持等实际政治考虑,提出在未来建立“无教界”的孔教世界理想,并在保皇会章程等文献中刻意避免使用针对基督教的“保教”口号。同时,他在加拿大所留的一篇佚文首先提出了尊孔教为“国教”以及影响这一宗教思想和运动后来发展的一系列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孔教 世界主义 国教 加拿大
下载PDF
建构与解构:康有为与西美尔宗教理路比较
15
作者 王士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20-26,共7页
康有为与西美尔同对宗教问题致力一生,却采取了建构与解构两种不同的方式。康有为从三个层面进行孔教论的建构:通过孔教复原的方式提升孔子为创教之主;对教义进行推补,将其划分为小康和大同两个阶段;建构孔教会,完善孔教的组织形式。西... 康有为与西美尔同对宗教问题致力一生,却采取了建构与解构两种不同的方式。康有为从三个层面进行孔教论的建构:通过孔教复原的方式提升孔子为创教之主;对教义进行推补,将其划分为小康和大同两个阶段;建构孔教会,完善孔教的组织形式。西美尔则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宗教性与宗教的区分对传统宗教进行解构;他指出传统建制宗教在现代社会日益没落,而作为人类天性的宗教性并没有消除,转而以个体主体性宗教的形态继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西美尔 孔教论 宗教性
下载PDF
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儒教问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永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2,共5页
儒教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迫切问题。儒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和理解儒家文化的视角。从儒教出发,我们可以重新理解儒家文化的性质、孔子作为圣人的意义、圣诞的内涵以及所谓儒家文化现代化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儒教 圣人
原文传递
韩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研究——以陈独秀思想为主的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旻泰 吴学琴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本文旨在帮助中国学者了解韩国学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状况。韩国学者一般分三个时期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 :第一 ,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期 ;第二 ,新文化运动初期 ;第三 ,新文化运动展开期。他们根据每个时期不同的思想给予不同的... 本文旨在帮助中国学者了解韩国学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状况。韩国学者一般分三个时期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 :第一 ,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期 ;第二 ,新文化运动初期 ;第三 ,新文化运动展开期。他们根据每个时期不同的思想给予不同的评价。韩国学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每个时期的思想 ,使用了更详细的几个认识范畴 :第一时期使用了反帝反封建运动、民族产业的发展与民众意识的成长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 ;第二时期使用了进化论思想、民主主义与科学 ;第三时期使用了批判儒家思想、反对孔教运动和文学革命。一般而言 ,他们大多用儒教批判、孔教批判、偶像破坏论、进化论、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民主思想 科学思想 批判儒家 批判孔教运动 文学革命 偶像破坏论
下载PDF
大陆儒教派的学术理路评析
18
作者 韩星 《唐都学刊》 2004年第3期90-93,共4页
大陆"儒教是教"说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儒学是否为宗教问题的长期争论,有必要对其观点和学理进行宏观的审视和客观的评价。大陆儒教派一是受西方学者研究儒教的影响,以西方近代科学主义的理路判释儒教,以西方宗教来比附儒教;二是... 大陆"儒教是教"说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儒学是否为宗教问题的长期争论,有必要对其观点和学理进行宏观的审视和客观的评价。大陆儒教派一是受西方学者研究儒教的影响,以西方近代科学主义的理路判释儒教,以西方宗教来比附儒教;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及其长期的浸润下,以二元对抗思维指导学术研究,使儒教研究步入误区;三是在西方实体主义的影响下,以儒教为中国文化的本质存在,并把儒教对象化、断裂化、抽象化、绝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儒教派 儒教是教说 学术理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