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火说”与唐代寒食诗的兴盛──中国古代民俗与文学关系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景圣琪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84,共6页
初唐官方视《周礼》为寒食最初起源的"改火说",消除了此前由"介子推说"所造成的寒食与儒家礼的对抗,不但奠定了寒食在唐代发展的合法基础,而且还带来了唐代寒食诗的兴盛。
关键词 唐代 介子推说 改火说 儒家礼 寒食诗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礼制建设 被引量:3
2
作者 高贤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3-455,共3页
孝文帝时期的礼制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政治上,找到了北魏王朝正统地位的经学与历史依据;二、社会变革上,实现了拓跋部由游牧文化向中原农耕文化在礼制方面的转变;三、学术上,解决了汉魏晋诸儒没有解决的一些经学难题。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礼制 经学
下载PDF
参孙的秘密与儒家的伦理观(一)
3
作者 张思齐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73-85,共13页
基督宗教和儒家学说均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圣经《旧约》中的人物参孙,其性格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参孙其人,事迹炳煌,富于戏剧性。经过梳理可以发现,参孙的一生具有悲剧性质,参孙的性格具有神学依据,参孙的原型具有历史依据,参孙的隐... 基督宗教和儒家学说均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圣经《旧约》中的人物参孙,其性格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参孙其人,事迹炳煌,富于戏剧性。经过梳理可以发现,参孙的一生具有悲剧性质,参孙的性格具有神学依据,参孙的原型具有历史依据,参孙的隐喻具有伦理意义。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论述了孝这一观念。孔子是一个有神论者,其孝道观乃是以其有神论为基础的。曾参是孔子所树立的孝的典型,他既有美德,亦有懿行,还有嘉言。曾参的所有嘉言均源自一个关键词:孝。曾参具有使徒的品格,孔子和曾参的关系犹如夫子和使徒之间的关系。曾参之孝延伸到近代而在曾国藩的著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孝经》一书具有正典品格,此品格决定了其宗教性之存在。由孔子而曾参,由古代而近代,由近代走向当代,中华孝道之存在俨然具有其当前意义。这一切均可在参孙的悲剧和《孝经》的命题中得到互证。中华孝道是能够给人以终极关怀的系统学说,它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敦促人们共圆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旧约》 儒学正典 虔敬观念 孝道观念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再探讨
4
作者 徐玲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8,共5页
传统的戴震思想"分期说"将戴震划归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即"考据学家戴东原"与"思想家戴东原",人为地割断了戴震考据与义理的关系,使得历来对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探讨具有片面性。戴震少年便志于闻道,其前... 传统的戴震思想"分期说"将戴震划归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即"考据学家戴东原"与"思想家戴东原",人为地割断了戴震考据与义理的关系,使得历来对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探讨具有片面性。戴震少年便志于闻道,其前期对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的考据只是其求道的手段。从戴震一生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他所致力研究的六经、孔孟才是其哲学思想的渊源。戴震哲学是对原始儒学关心民瘼思想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哲学思想 渊源 考据 义理
下载PDF
参孙的秘密与儒家的伦理观(二)
5
作者 张思齐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9-81,共13页
基督宗教和儒家学说均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圣经《旧约》中的人物参孙,其性格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参孙其人,事迹炳煌,富于戏剧性。经过梳理可以发现,参孙的一生具有悲剧性质,参孙的性格具有神学依据,参孙的原型具有历史依据,参孙的隐... 基督宗教和儒家学说均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圣经《旧约》中的人物参孙,其性格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参孙其人,事迹炳煌,富于戏剧性。经过梳理可以发现,参孙的一生具有悲剧性质,参孙的性格具有神学依据,参孙的原型具有历史依据,参孙的隐喻具有伦理意义。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论述了孝这一观念。孔子是一个有神论者,其孝道观乃是以其有神论为基础的。曾参是孔子所树立的孝的典型,他既有美德,亦有懿行,还有嘉言。曾参的所有嘉言均源自一个关键词:孝。曾参具有使徒的品格,孔子和曾参的关系犹如夫子和使徒之间的关系。曾参之孝延伸到近代而在曾国藩的著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孝经》一书具有正典品格,此品格决定了其宗教性之存在。由孔子而曾参,由古代而近代,由近代走向当代,中华孝道之存在俨然具有其当前意义。这一切均可在参孙的悲剧和《孝经》的命题中得到互证。中华孝道是能够给人以终极关怀的系统学说,它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敦促人们共圆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旧约》 儒学正典 虔敬观念 孝道观念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从学派经典到经学圣典——《论语》的编纂与儒家学派的建构
6
作者 夏德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9-127,共9页
《论语》的身份发生了由学派经典到经学圣典的转移,这种嬗变与儒家学派的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整体上来看,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随着孔子的去世,儒门内部出现分歧乃至分裂,因此只有通过整理孔子遗说、建构本学派的经典以... 《论语》的身份发生了由学派经典到经学圣典的转移,这种嬗变与儒家学派的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整体上来看,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随着孔子的去世,儒门内部出现分歧乃至分裂,因此只有通过整理孔子遗说、建构本学派的经典以整合、加强本学派力量,《论语》在这种情况下得以编纂;二是汉代以降儒门极力将《论语》打造为经学圣典,这不仅是儒家经典体系的一次扩大与重构,是一种新的知识体系与学术典范的建构,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学派在更高层面上的愿望,意味着儒门的兴趣不再局限于本学派内部的事务,而是力图向意识形态层面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派建设 学派经典 经学圣典
下载PDF
汉哀帝改制考论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善兵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4-79,共6页
汉成帝委政于外家王氏,导致其专擅朝政,皇权衰微;加之长期积聚、日益激化的社会危机,已严重威胁西汉政权的生存。汉哀帝即位后,推行了若干改制措施,其具体内容有:罢弃乐府、倡导三年丧礼、改正祖母、父、母名号、推行皇帝宗庙制度改革... 汉成帝委政于外家王氏,导致其专擅朝政,皇权衰微;加之长期积聚、日益激化的社会危机,已严重威胁西汉政权的生存。汉哀帝即位后,推行了若干改制措施,其具体内容有:罢弃乐府、倡导三年丧礼、改正祖母、父、母名号、推行皇帝宗庙制度改革的礼乐改革;大致遵照若干儒家经典有关记载和现实需要,改革相关职官制度;限制贵族富豪疯狂兼并土地和大规模占有劳动者;支持刘歆争立古文经学于学官等。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合乎实际的改制方案,改制过程中哀帝又因人废法,息事宁人,宠幸奸佞小人,又因侵犯权贵利益而遭抵制,汉哀帝推行的旨在挽救西汉统治的改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哀帝 礼乐 职官制度 限田限奴 古文经学 改制
下载PDF
“天下”之变与晚清学政中“经学科”的兴废
8
作者 袁晓晶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7年第2期257-274,共18页
传统儒家天下观在晚清万国观的冲击下几近瓦解,作为天下观核心精神载体的经学,也因此在新学制的设立过程中,遭遇重重困境。经学科在晚清新学制的兴立废止,反映出与新兴国家主义相联系的经学,放弃了天下观中政道高于治道的理念,而是转向... 传统儒家天下观在晚清万国观的冲击下几近瓦解,作为天下观核心精神载体的经学,也因此在新学制的设立过程中,遭遇重重困境。经学科在晚清新学制的兴立废止,反映出与新兴国家主义相联系的经学,放弃了天下观中政道高于治道的理念,而是转向了国家意识形态,这一转向加速了经学意义的自我消解;而另一种与民族主义相关联的经学,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经学与儒家政治理念在现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经学 经学科
原文传递
苏辙《春秋集解》以史传经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高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2-25,34,共15页
北宋《春秋》学以争论褒贬、臧否义例为主潮,滔滔汩汩,席卷天下之际,苏辙《春秋集解》特出其间,以矫俗规过为著书旨趣,极力诋斥孙复诸家"以意说经"之穿凿钩深。家学、庭训、地域文化与学风世俗之激荡触发,于是蔚为苏辙《春秋... 北宋《春秋》学以争论褒贬、臧否义例为主潮,滔滔汩汩,席卷天下之际,苏辙《春秋集解》特出其间,以矫俗规过为著书旨趣,极力诋斥孙复诸家"以意说经"之穿凿钩深。家学、庭训、地域文化与学风世俗之激荡触发,于是蔚为苏辙《春秋集解》以训诂为书法,事义兼采而又归本于"以史传经"之特色。本文考其特色大抵有三:一、解读《春秋》,专主《左传》叙事;二、据史为断,批驳"以意说经";三、事据《左传》,义兼《公》《谷》;权衡诸家,发挥经旨隐微。此种透过考据事实,以得书法之治经风格,于北宋揣度义例、执着褒贬之《春秋》学研究主潮中,真堪为沧海横流之中流砥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辙 《春秋集解》 以史传经
下载PDF
王闿运《尔雅集解》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留金腾 郭鹏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4-129,共6页
王闿运《尔雅集解》为重要的雅学典籍,采录汉至清代相关注释,要言不烦,并多己见,可与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相参照。《尔雅集解》之体例为:卷首撰写引言,说明各篇要旨;正文下标示异文;立论之前,罗列旧注。其注解方法... 王闿运《尔雅集解》为重要的雅学典籍,采录汉至清代相关注释,要言不烦,并多己见,可与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相参照。《尔雅集解》之体例为:卷首撰写引言,说明各篇要旨;正文下标示异文;立论之前,罗列旧注。其注解方法主要有四:追寻字义、分析词义、校勘异文、辨析假借。其显著优点有二:厘清异文,校订典籍;见识卓著,善用文献。然因王氏未见新出之甲金文献,训释字词,难免有所偏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尔雅》 《尔雅集解》 经学 训诂学
下载PDF
读《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三则
11
作者 留金腾 郭鹏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2-67,共6页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乃清代朴学巨擘,《经义述闻》是父子二人的学术结晶,一向被奉为读经者的金科玉律,影响深远。此书对《尔雅》加以稽考析疑,其见解之精,自汉以来,无出其右。然书中仍有未备之处:首先,王氏举《齐语》、《晋语》以证&...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乃清代朴学巨擘,《经义述闻》是父子二人的学术结晶,一向被奉为读经者的金科玉律,影响深远。此书对《尔雅》加以稽考析疑,其见解之精,自汉以来,无出其右。然书中仍有未备之处:首先,王氏举《齐语》、《晋语》以证"业"有"叙"义,其说非是。"业"于此可训作"纂"或"修";其二,王氏引《诗经》证明"惟"为"谋",并引《尚书·康诰》诸例证明"基"为"谋",皆有不妥,前者不足为训,后者则于文意不合;其三,王氏以《淮南子·本经训》及〈释天〉二例证明"宜"为"事",然前者当为"适宜",后者则为祭名,王氏之说不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经学 王念孙 王引之 《经义述闻》 《尔雅》
下载PDF
从科举考试看晚清学术转向
12
作者 冯建民 《教育与考试》 2013年第3期51-56,共6页
晚清时期,伴随时局变化,学术也发生了转向,基本呈现出汉学由盛而衰、今文经学大兴、理学中兴而衰败的学术格局。透过科举考试来审视这一学术转向,不仅可以发现科举考试与学术转向之间有紧密关联,而且可以给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个新颖视角。
关键词 晚清 科举考试 乾嘉汉学 今文经学 理学
下载PDF
《新学伪经考》古籍辨伪平议
13
作者 李少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5-99,共5页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讨论古文经真伪的辨伪学的专著。但《新学伪经考》中的辨伪并非客观的学术研究,而是思想家手中论证自己先验思想正确性的工具和打击论敌的武器。这样的辨伪事实上背离了辨伪学应然性要求,步入了歧途。其文与学...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讨论古文经真伪的辨伪学的专著。但《新学伪经考》中的辨伪并非客观的学术研究,而是思想家手中论证自己先验思想正确性的工具和打击论敌的武器。这样的辨伪事实上背离了辨伪学应然性要求,步入了歧途。其文与学术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有损于学术品德之客观与诚信。既有伤于学术,无益于思想建设,政治亦不享其利。康有为在历史上自有其地位,然不在其《新学伪经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伪经考》 辨伪学 康有为 今文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