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 被引量:78
1
作者 邵燕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文学的"经典性"不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尺,其本身就是文学标准变化的风向仪。中国网络文学的爆发并不仅仅是被压抑多年的通俗文学的"补课式反弹",同时是一场伴随媒介革命的文学革命。对于网络文学的"经典性&qu... 文学的"经典性"不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尺,其本身就是文学标准变化的风向仪。中国网络文学的爆发并不仅仅是被压抑多年的通俗文学的"补课式反弹",同时是一场伴随媒介革命的文学革命。对于网络文学的"经典性"的讨论需要从"网络性"的角度展开。由于"网络性"彻底瓦解了印刷时代确立起来的"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对于拥有最大读者群体的网络类型小说的文学地位需要重新评估,对其"经典性"的讨论需要排除一些观念误区。在确认网络类型小说同样具有文学性、独创性和思想严肃性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网络类型经典"做出定义,并倡导一种"介入式"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类型 经典 主流文学
原文传递
跨世纪《论语》三译本的多视角研究:从理雅各、庞德到斯林哲兰德——兼议典籍复译的必要性 被引量:33
2
作者 魏望东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57,共6页
理雅各、庞德和斯林哲兰德分别在19、20和21世纪翻译了《论语》。本文从多种视角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点评典籍复译的必要性。从翻译功能理论的视角上审视,三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这左右了他们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总体的翻译特... 理雅各、庞德和斯林哲兰德分别在19、20和21世纪翻译了《论语》。本文从多种视角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点评典籍复译的必要性。从翻译功能理论的视角上审视,三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这左右了他们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总体的翻译特点。从跨文化交际的宏观视角上,理雅各和斯林哲兰德采用厚重翻译法而庞德则直接把个人所悟出的《论语》意义重写出来,很少评注;从微观视角上,理雅各和庞德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同一名称的译名不统一,斯林哲兰德尽可能保持译名的统一。从基于语言学的关于文本类型和相应的翻译策略的视角上,理雅各和斯林哲兰德的翻译比庞德的翻译较符合语义翻译法。最后的一种视角是德里达关于确当翻译的解构主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典籍翻译 理雅各 庞德 斯林哲兰德
原文传递
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经典文献的综述 被引量:47
3
作者 陈春花 刘祯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0年第2期175-182,共8页
在管理学中案例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对Yin博士"案例研究两部曲"以及《管理学会评论》和《管理科学季刊》中案例研究方法的经典文献从案例研究的概念、步骤和品质方面进行综述,最后对案例研究方法的误解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案例研究 实证方法 经典文献
下载PDF
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 被引量:37
4
作者 郭齐家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9-52,共4页
经典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传统道德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而延续,民族历史、民族精神与经典的传承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与民族的存灭。
关键词 文化经典 少儿读经 文化传承 民族语言
下载PDF
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被引量:40
5
作者 尤西林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75,共5页
现代科学的定理型知识范式对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产生了本质主义与还原主义的诱导偏向 ,阅读原典作品受到诸种概论模式的排挤。文本阅读不仅是特定专业学术史与知识训练 ,而且同时是更为普遍的人文方法与素质训练。研读经典文本能力是文科... 现代科学的定理型知识范式对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产生了本质主义与还原主义的诱导偏向 ,阅读原典作品受到诸种概论模式的排挤。文本阅读不仅是特定专业学术史与知识训练 ,而且同时是更为普遍的人文方法与素质训练。研读经典文本能力是文科生基本考核指标 ,是否拥有成熟的经典文本导读课程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素质教育 文本阅读 经典
原文传递
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与平台设计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陈幼华 蒋丽丽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6,共7页
经典阅读对文化传承及民族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是经典阅读推广的基础保障机构。文章基于共享空间、第三空间、流空间等理念,以实体空间、虚拟空间、服务活动为立足点,研究了三维一体的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架构与功能设计,... 经典阅读对文化传承及民族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是经典阅读推广的基础保障机构。文章基于共享空间、第三空间、流空间等理念,以实体空间、虚拟空间、服务活动为立足点,研究了三维一体的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架构与功能设计,对于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的战略部署与实施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经典阅读 阅读推广 体系架构 功能设计
下载PDF
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汉典籍外译哲学思辨——论汉古典籍的哲学伦理思想跨文化哲学对话 被引量:30
7
作者 包通法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3,F0003,F0004,共6页
我古代典籍中的哲学伦理思想是汉文化群体2000多年来对宇宙、社会、人生价值和人格美学的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沉淀,因而对其进行跨文化翻译研究必然超出一般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的范畴。传统汉译英典籍翻译实践大都基于“结构主义... 我古代典籍中的哲学伦理思想是汉文化群体2000多年来对宇宙、社会、人生价值和人格美学的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沉淀,因而对其进行跨文化翻译研究必然超出一般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的范畴。传统汉译英典籍翻译实践大都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思辨观和方法论,以有意无意的“西方中心”的理念实践之。而人文语言观有关语言和思想形态互为表证、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阻抗式翻译方法论等则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可以使我们摆脱“语言自主实体”的翻译认知范式,为实践张扬我古典籍中有别于西方思想哲学形态提供一种可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 思辨范式 术语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被引量:25
8
作者 吴承学 沙红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23,共10页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从更宽广的现代学的语境与问题出发,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为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古典资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学经典 现代学
下载PDF
后阅读时代大学生经典名著的阅读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25
9
作者 孙淑华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2-134,共3页
通过对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后现代阅读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后现代阅读 大学生 经典名著
下载PDF
经典的误读与知识考古——以《诗经·鸱鸮》为例 被引量:21
10
作者 叶舒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64,共9页
文学意义上的经典脱胎于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圣典,是经典概念世俗化之后的产物。经典世俗化是一个历史发生的过程,其大背景则是原初宗教信仰的变革、衰微和失传,以及政教分离的趋向。就上古中国而言,由神圣到世俗的过程从《诗经》的分类上... 文学意义上的经典脱胎于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圣典,是经典概念世俗化之后的产物。经典世俗化是一个历史发生的过程,其大背景则是原初宗教信仰的变革、衰微和失传,以及政教分离的趋向。就上古中国而言,由神圣到世俗的过程从《诗经》的分类上可以清晰看出。《诗经.豳风.鸱鸮》一篇对鸱的误读,正是神圣的文化蕴涵被消解、祛魅、丑化的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诗经》 《鸱鸮》 知识考古
下载PDF
论汉典籍哲学形态身份标识的跨文化传输 被引量:20
11
作者 包通法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从语言表征形态和民族精神体现的相关性、认识论研究汉典籍跨文化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文化学研究中文化自主意识关怀、民族精神的关注和哲学形态身份标识保留等层面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等问题的思辨。我国古代典籍中... 从语言表征形态和民族精神体现的相关性、认识论研究汉典籍跨文化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文化学研究中文化自主意识关怀、民族精神的关注和哲学形态身份标识保留等层面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等问题的思辨。我国古代典籍中的哲学伦理思想是汉文化群体二千多年来对宇宙、社会、人生价值和人格美学的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沉淀,因而,对其进行跨文化翻译研究必然超出一般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的范畴。传统英汉译典籍翻译实践大都以有意无意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而进行,企图用英语中现有的语料来翻译我国典籍中的哲学思辨范式和术语表征,因而造成了将悠久的中华哲学伦理思想"削足适履"地纳入西方的哲学思想框架之中的不堪现象。人文语言观有关语言和思想形态互为表征、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阻抗式翻译方法论等则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为进行异化创化翻译、张扬我国古典籍中有别于西方的思想哲学形态提供一种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 表征形态 思辨范式 哲学形态
原文传递
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张珍玉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魏凤琴 王小平 +1 位作者 张安玲 吴建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1027-1028,共2页
张珍玉先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和临床家,主张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继承发展中医理论;注重中医经典研究,提出了经典是中医理论源头活水的学术思想。强调《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 张珍玉先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和临床家,主张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继承发展中医理论;注重中医经典研究,提出了经典是中医理论源头活水的学术思想。强调《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作是中医理论的根基,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重视中医理论研究应从中医经典研究入手;对于经典理论的研究,不能为经典而经典,为文献而文献,要学以致用,将经典理论验之于临床,真正体现读经典,做临床的思想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难经》 经典 中医理论 张珍玉
下载PDF
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的中医理论基础探讨——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方药干预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光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4-708,共5页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发在学界仍存在质疑,针对单纯中医证候进行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是否符合中医理论尚不明确,其较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优势尚不清楚。该文从中医传统理论入手,...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发在学界仍存在质疑,针对单纯中医证候进行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是否符合中医理论尚不明确,其较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优势尚不清楚。该文从中医传统理论入手,通过溯源历代古籍中的中医干预理念,从干预模式、干预层次、方剂理论3个角度提出三维N阶理论,从而阐明证候类中药新药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第一维度,归纳出中医方药的干预模式,可分为围绕疾病、围绕病机、围绕症状这3类,进而提炼出干预的基本元素为:体质、疾病、病因、病机、病位、症状、西医病理、西医指标。其中,针对体质、围绕病机的模式为证候类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可能性,而围绕疾病的干预模式则适合病证结合新药研发。第二维度,汇总历代中医干预的层次,可分为: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六经与局部。其中,针对阴阳、气血津液、经络等较宽泛的层次则适合进行证候类新药研发。第三维度,根据适应症范围方药大致分为4类:适应症较为广泛的方剂、干预脏腑病机的方剂、疾病针对性强的方剂以及症状针对性强的方剂,其中,前两者适合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而疾病针对性强的方剂则适合病证结合新药研发。通过三维N阶理论进一步厘清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及较病证结合新药的理论优势:对于新型疾病(疾病基本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不清楚)、复杂疾病、合并疾病、老年疾病,以及针对体质的调理,可以考虑证候类新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候类中药新药 新药研发 理论研究 古代文献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典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增强 谭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研究体育文化元典,不是对古代历史和文献资料简单地回顾,而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把脉,找出实现现代化的正确路径。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现代化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在体育文化不断全球化的今天... 研究体育文化元典,不是对古代历史和文献资料简单地回顾,而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把脉,找出实现现代化的正确路径。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现代化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在体育文化不断全球化的今天,研究体育文化元典可以给研究者更多更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元典 现代化
下载PDF
大众阅读与经典的边缘化 被引量:16
15
作者 詹福瑞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135,共15页
大众阅读,是大众文化重要的接受形态之一,是指在大众社会的背景下、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大众文化为消费对象的新的阅读现象。大众阅读的对象一般具有消遣娱乐性、普通性和模仿性三个特点。大众阅读心理,呈现出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 大众阅读,是大众文化重要的接受形态之一,是指在大众社会的背景下、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大众文化为消费对象的新的阅读现象。大众阅读的对象一般具有消遣娱乐性、普通性和模仿性三个特点。大众阅读心理,呈现出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大众阅读取向亦表现出盲目性和趋同性。因此,从阅读对象到阅读心理,大众阅读都具有疏离经典的倾向,其盛行,使经典正在走向边缘化。而缺少经典的阅读,对于个人及社会而言,都是极为危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大众文化 大众阅读
原文传递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3
16
作者 范铜钢 虞定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3,共8页
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理念、源流、特点、内容、流程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养生典籍种类数目繁多,功法技术分布广、重复多;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成套,系统挖掘整理内容较少;典籍功法套路层出不穷,功法活化程... 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理念、源流、特点、内容、流程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养生典籍种类数目繁多,功法技术分布广、重复多;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成套,系统挖掘整理内容较少;典籍功法套路层出不穷,功法活化程序缺乏规范;典籍功法功效论证充实,健身机制缺乏研究;典籍功法套路活化众多,基本技术体系建构缺失。提出:功法技术活化应进行典籍功法横向纵向比较,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筛选标准;系统挖掘整理功法技术规律,建构养生功法技术处方系统;规范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理论框架;论证功法技术内在健身机制,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科学体系;提炼典籍功法主要技术内容,建构养生功法基本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养生功法 技术活化 典籍
下载PDF
20世纪的易学研究及其重要特色——《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前言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大钧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2,共10页
回顾20世纪的易学研究,其中有两件最重要的"大事":一是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学者们用新的研究视野和历史观念对易学展开了全新的研究,在《周易》经传研究、易学史研究、象数与义理研究上都取得了巨大突破;二是一些极具研... 回顾20世纪的易学研究,其中有两件最重要的"大事":一是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学者们用新的研究视野和历史观念对易学展开了全新的研究,在《周易》经传研究、易学史研究、象数与义理研究上都取得了巨大突破;二是一些极具研究价值的易学考古文献的发现,展现了早期易学的丰富面貌,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考量一些历史成说,这在今后的易学研究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今天的易学研究只有"面向易学作为经学的事实本身",才能使源远流长的易学文化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扬,更好地应对时代和未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易学 出土文献 经学
下载PDF
论文本与经典——关于文学史本体的思考 被引量:9
18
作者 董乃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5,共9页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文学史 文学经典 经典传播
下载PDF
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 被引量:10
19
作者 方汉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80-383,388,共5页
西方的阐释学与中国考据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在不同文化话境下才形成了的不同阐释方式,本文从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于两者之间的互补与互通进行一种梳理,从而为建立跨文化的阐释考据研究做出努力。
关键词 考据学 阐释学 经典 跨文化
下载PDF
经典为根 传承为本 疗效为魂——谈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中医思维培养 被引量:12
20
作者 唐农 唐梅文 莫雪妮 《中医教育》 2019年第1期1-3,8,共4页
中医思维乃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中医思维培养,必须坚持经典为根、传承为本、疗效为魂之路径。经典为根、传承为本、疗效为魂,对于中医人才中医思维的培养来说是3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三位一体的... 中医思维乃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中医思维培养,必须坚持经典为根、传承为本、疗效为魂之路径。经典为根、传承为本、疗效为魂,对于中医人才中医思维的培养来说是3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三位一体的。在经典中获取滋养,找到中医理论的自洽性与逻辑起点,这是中医思维建立之根;在传承中找到一种与中医的血肉联系,找到一种中医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这是中医思维建立之本;在临床疗效中找到中医思维的活力及其体现,找到中医思维的基本归宿,这是中医思维建立之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高等教育 经典 传承 疗效 中医思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