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AVEWATCH-Ⅲ模式的近22年中国海波浪能资源评估 被引量:78
1
作者 郑崇伟 李训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12,共8页
以CCMP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得到中国海1988年1月~2009年12月较高分辨率的海浪场,计算了中国海的波浪能流密度,综合考虑能流密度的大小、能级频率、能流密度的稳定性等各方面对波浪能资源进行研究,寻找波浪能资源... 以CCMP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得到中国海1988年1月~2009年12月较高分辨率的海浪场,计算了中国海的波浪能流密度,综合考虑能流密度的大小、能级频率、能流密度的稳定性等各方面对波浪能资源进行研究,寻找波浪能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为波浪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海浪发电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P风场 WAVEWATCH-Ⅲ 中国海 波浪能资源 海浪发电的选址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75
2
作者 杜明敏 刘镇盛 +2 位作者 王春生 张东声 章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407-5418,共12页
2006年7—8月、12月—2007年2月、2007年4—5月、2007年10—12月,对中国近海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鉴定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 2006年7—8月、12月—2007年2月、2007年4—5月、2007年10—12月,对中国近海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鉴定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浮游动物有1330种,隶属于7门19大类群,浮游幼体47类,其中,节肢动物为最优势类群,有782种,占58.80%,其次为刺胞动物,有324种,占24.36%。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4个海区均以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中国近海4个海区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明显季节变化,渤海和黄海,浮游动物种类数夏、秋季多于春、冬季;东海和南海,浮游动物种类数春、夏季多于秋、冬季。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大体可划分为6个主要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高盐类群、低温广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其它生物、水文、化学环境参数的分析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种类丰度与环境因子进行生物与环境变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温、盐度、水深、溶解氧、硝酸盐和pH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用T/P测高数据确定中国海域及其邻海的海面高及海面地形 被引量:41
3
作者 陈俊勇 李建成 晁定波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21-326,共6页
描述了利用T/P卫星测高数据确定中国海域及其邻海的海面地形。处理了T/P59~82周(Cycle)1994年第83d~311d的数据,将59~82周数据分成两部分分别估计海面高,并分析了海面高变化。结果与Basic和... 描述了利用T/P卫星测高数据确定中国海域及其邻海的海面地形。处理了T/P59~82周(Cycle)1994年第83d~311d的数据,将59~82周数据分成两部分分别估计海面高,并分析了海面高变化。结果与Basic和Rapp1992年确定的海面高作了比较。利用Shepard曲面拟合方法给出了30′×30′平均海面高结果,分别以OSU91和WDM94地球重力场模型作为参考重力场,计算了相应的30′×30′平均海面地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海面高 海面地形 中国海域 测高数据
原文传递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表层海温变异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45
4
作者 蔡榕硕 陈际龙 谭红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HadISST、ERA-40高分辨率的海洋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夏季SST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 利用长时间序列HadISST、ERA-40高分辨率的海洋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夏季SST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均在1980年代中期发生了位相转折,之后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主要升温区位于东海,而夏季则位于黄海,冬季升温明显强于夏季。进一步分析发现,1955~2006年冬季东海的SST上升了1.96°C,1971~2006年夏季黄海的SST上升了1.10°C。其次,东亚冬、夏季风低空风场也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亚冬、夏季风低空风场除有2~4a的年际振荡周期外,分别自1980年代和1970年代末以来出现明显的年代际减弱趋势。第三,中国近海SST对东亚季风EOF模态时间系数的回归分析表明,中国近海冬季SST与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异的关系要强于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关系,且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减弱有利于中国近海特别是东海及附近海域SST的年代际上升,而中国近海夏季SST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异则没有明显关系。中国近海SST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相关区域主要为南海区域,冬季比夏季更为明显,且南海冬、夏季SST与经向南北风和副热带反气旋(高压)的年际变异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表温度 东亚季风 时空特征
下载PDF
1988—2010年中国海大浪频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45
5
作者 郑崇伟 林刚 邵龙潭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5-399,共5页
利用数值模拟海浪数据,对1988—2010年期间中国海的大浪频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进行较为精细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23年期间,中国海的大浪频率基本在30%以内,其中渤海、黄海中北部海域、东海西部近岸海域、北部湾、泰国湾的大浪频率... 利用数值模拟海浪数据,对1988—2010年期间中国海的大浪频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进行较为精细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23年期间,中国海的大浪频率基本在30%以内,其中渤海、黄海中北部海域、东海西部近岸海域、北部湾、泰国湾的大浪频率在3%以内,高频海域分布于台湾岛以东广阔洋面、南海中部的东北—西南走向海域.2)春季大浪频率为全年最低,由春季至冬季大浪频率整体上是逐渐递增的.冬季大浪频率为全年最高,大值区为吕宋海峡至中南半岛东南海域一线,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3)近23年期间,中国海的大浪频率整体上以0.257%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且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4)不同海域大浪频率的变化趋势由不同季节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大浪频率 长期变化趋势 区域性差异 季节性差异 主导季节
下载PDF
利用WW3模式实现中国海击水概率数值预报 被引量:45
6
作者 郑崇伟 潘静 黄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4-320,共7页
海浪对掠海飞行有着重要影响,以T639预报风场驱动WW3(WAVEWATCH-III)海浪模式,对2013年3月发生在中国海的一次冷空气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结合飞行高度探测的标准差、海浪浪高的标准差,进一步实现了击水概率的数值预报,为低空飞行器的航... 海浪对掠海飞行有着重要影响,以T639预报风场驱动WW3(WAVEWATCH-III)海浪模式,对2013年3月发生在中国海的一次冷空气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结合飞行高度探测的标准差、海浪浪高的标准差,进一步实现了击水概率的数值预报,为低空飞行器的航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主要计算了5m高度、10m高度、15m高度的击水概率,并对比不同飞行高度击水概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以T639预报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报中国海海浪场、击水概率场.在冷空气影响下,中国海的击水概率出现明显增幅.飞行高度低于10 m时,海浪会对掠海飞行器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3模式 中国海 击水概率 数值预报
下载PDF
1988—2010年中国海域波浪能资源模拟及优势区域划分 被引量:43
7
作者 郑崇伟 苏勤 刘铁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基于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以CCMP风场为驱动场,模拟得到中国海域域1988年1月—2010年12月的海浪场。从提高波浪能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定义了波浪能资源开发的有效时间,综合考虑波浪能流密度的大小、资源开发... 基于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以CCMP风场为驱动场,模拟得到中国海域域1988年1月—2010年12月的海浪场。从提高波浪能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定义了波浪能资源开发的有效时间,综合考虑波浪能流密度的大小、资源开发有效时间出现的频率、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变异系数)、SWH和能流密度的变化趋势、资源的总储量和有效储量等方面,对中国海域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南海北部四季皆为能流密度的大值区,各个季节基本都在8kW/m以上,秋冬两季更是高达20kW/m以上。(2)东海和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开发有效时间出现频率较高。(3)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在1月最好,4月和10月次之,7月最差;南海能流密度的稳定性好于其余海域,其中又以南海北部海域的稳定性最好。(4)中国海域域大部分海域单位面积的波浪能总储量在2×104 kW.h/m以上,高值中心分布于南海北部海域,有效储量的分布特征与总储量基本一致。(5)我国大部分海域的SWH和波浪能流密度呈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SWH的递增趋势为0.5~2.5cm/a,能流密度的递增趋势为0.05~0.55kW/(m.a)。(6)我国大部分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波浪能资源,其中南海北部、台湾以东洋面及琉球群岛附近海域为波浪能资源的优势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WATCH-Ⅲ 中国海域域 波浪能 有效时间 资源储量 优势区域
下载PDF
中国海域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刘光鼎 陈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81-888,共8页
中国海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是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残留盆地则是“油气二次创业”的主战场.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海域的勘探潜力:1)巨大的勘探空间;海域大,新生代盆地及其前... 中国海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是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残留盆地则是“油气二次创业”的主战场.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海域的勘探潜力:1)巨大的勘探空间;海域大,新生代盆地及其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勘探面积巨大;2)巨大的技术空间,勘探程度及勘探技术水平均明显低于陆上油气区勘探水平;3)巨大的资源空间,海域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不但有新生代成油气体系而且有前新生代含油气系统.有21亿吨以上有待发现的资源量.这表明,中国海域具有资源上的巨大潜力有待发掘,勘探前景极为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残留盆地 勘探空间 技术空间 资源空间 油气潜力
下载PDF
中国海洋红藻门新分类系统 被引量:26
9
作者 丁兰平 黄冰心 王宏伟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164-188,共25页
利用研究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对我国海洋红藻门新的分类系统进行组织和完善,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我国海洋红藻门有2纲16目46科216属845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190种、东中国海134种和南中国海702种,四小区的... 利用研究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对我国海洋红藻门新的分类系统进行组织和完善,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我国海洋红藻门有2纲16目46科216属845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190种、东中国海134种和南中国海702种,四小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海西区190种、东海西区134种、南海北区246种和南海南区57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红藻门 区系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QuikSCAT/NCEP风场的1999-2009年中国海表风场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德天 郑崇伟 +2 位作者 石岭琳 刘志宏 陈晓斌 《海洋预报》 2011年第4期58-64,共7页
利用1999年8月—2009年7月具有高精度的QuikSCAT/NCEP混合风场,对中国海海表风场的风速风向、极值风速、大风频率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MAM和SON的风速大值中心位于台湾海峡J,JA位于南海西南部海域,DJF大值区主要位于琉球群岛-台湾海... 利用1999年8月—2009年7月具有高精度的QuikSCAT/NCEP混合风场,对中国海海表风场的风速风向、极值风速、大风频率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MAM和SON的风速大值中心位于台湾海峡J,JA位于南海西南部海域,DJF大值区主要位于琉球群岛-台湾海峡-东沙群岛-平顺海岛一带,风向也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极值风速的大值中心都主要集中在台湾以东洋面、琉球群岛附近海域、海南岛以东和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大部分海域3—25 m/s风速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6级以上大风出现频率较高的海域集中在对马海峡、琉球群岛附近海域、台湾岛附近海域;对逐月风场进行EOF分析的结果与季节特征分析的结果吻合较好,中国海近10年海表风场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季节特征 极值风速 大风频率 EOF分析
下载PDF
中国海透明度卫星遥感监测 被引量:22
11
作者 何贤强 潘德炉 +1 位作者 黄二辉 赵艳玲 《中国工程科学》 2004年第9期33-37,F004,共6页
传统的海水透明度监测方法是利用船舶等进行实测。由于船测本身固有的缺点 ,满足不了当前对海洋要素大范围、快速、实时监测的需求 ,必须结合卫星、航空遥感等手段 ,进行立体监测。文章以海水透明度为突破口 ,开展中国海透明度的卫星遥... 传统的海水透明度监测方法是利用船舶等进行实测。由于船测本身固有的缺点 ,满足不了当前对海洋要素大范围、快速、实时监测的需求 ,必须结合卫星、航空遥感等手段 ,进行立体监测。文章以海水透明度为突破口 ,开展中国海透明度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反演海水透明度精度可以达到相对平均误差 2 2 6 % ,在中高透明度海区 ,具有更高的反演精度。利用建立的海水透明度遥感反演算法和SeaWiFS卫星遥感数据 ,制作了两年的中国海透明度遥感产品数据集 ,并利用该产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透明度 遥感监测
下载PDF
1307号台风“苏力”台风浪数值模拟 被引量:23
12
作者 郑崇伟 周林 +1 位作者 宋帅 潘静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7-262,共6页
以T639预报风场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W3(WAVEWATCH-III),对发生在2013年7月中旬的1307号台风"苏力"所致的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来自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的浮标观测资料,验证模拟台风浪场的有效性,进而... 以T639预报风场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W3(WAVEWATCH-III),对发生在2013年7月中旬的1307号台风"苏力"所致的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来自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的浮标观测资料,验证模拟台风浪场的有效性,进而对台风浪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台风浪场的数值预报、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以T639预报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模拟的台风浪场较好地刻画了台风"苏力"的结构特征;2)与浮标观测资料对比发现,模拟有效波高整体上具有较高精度,与观测值在曲线走势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在数值上稍大于观测值;3)澎湖浮标站处的模拟有效波高与观测值出现较大差异,这应该与台湾海峡的复杂地形、T639预报风场在台湾海峡的准确度有关;4)台风海浪场与海表风场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台风位于大洋时,高值中心的有效波高可达13m以上,台风逼近福建沿海时,带来了11m左右的巨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639预报风场 WAVEWATCH-Ⅲ 中国海 台风浪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东亚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近海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蔡榕硕 谭红建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回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赤潮的发生,利用长时间序列NCEP、ERA-40、HadISST和SODA等大气海洋高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近50a来东亚气候的异常变化,包括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大气环流散度场... 回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赤潮的发生,利用长时间序列NCEP、ERA-40、HadISST和SODA等大气海洋高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近50a来东亚气候的异常变化,包括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大气环流散度场、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和经向海面风应力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近海环境和生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东部和东海近岸从长江口至台湾海峡附近海域上空的低层大气辐合表现为年代际增强,与该海域赤潮的发生在气候态时间尺度上有显著的对应关系,而低层大气辐合的偏强则有利于该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和加强,易促使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盐和蛰伏的赤潮藻孢囊(休眠细胞)运移至海水表层;并且,近30a来中国近海出现了SST持续上升和经向海面风应力不断减弱等有利于赤潮发生以及海洋生物地理分布变化的年代际气候异常现象.这表明东亚海洋大气的年代际异常可能是该海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和中国近海海洋生物地理分布变化尤其是鱼类物种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东亚气候 中国近海 大气环流散度场 SST 海面风应力 赤潮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20
14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2 位作者 崔莎莎 马文宏 栾锡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416,共13页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规模更大,因此,烃源岩发育且展布规模更大,进而为深水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烃源物质基础。本文基于深水区少井无井、地质资料缺乏的现状,借鉴浅水区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评价参数,依据跨越深水区地震剖面层序地层追踪解释及油气地质综合研究,重点对深水盆地烃源岩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同时亦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 成藏地质条件 烃源岩特征 油气资源潜力 早期评价
下载PDF
中国海域赤潮发生趋势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青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8-102,共5页
回顾了中国海域的赤潮发生频次等数据的年际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赤潮发生趋势,以期为赤潮灾害分析和防治提供帮助。数据表明,赤潮问题已不容忽视。总体上,赤潮发生的频次和累计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1世纪前10年的赤潮发生频次... 回顾了中国海域的赤潮发生频次等数据的年际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赤潮发生趋势,以期为赤潮灾害分析和防治提供帮助。数据表明,赤潮问题已不容忽视。总体上,赤潮发生的频次和累计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1世纪前10年的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是20世纪后50年的2倍多。与20世纪不同,东海的赤潮问题最严重,远远超过了南海;而渤海的赤潮规模也明显增加,此2海区成为赤潮的重灾区。赤潮多发生在5、6月份,但有延长的态势,对赤潮监测和预防提出了新的要求。赤潮生物,特别是有毒藻类不断增加,对渔业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看到,赤潮的发生并非持续上涨,赤潮是可以防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有害藻华 年际变化 中国海域
下载PDF
中国周边海域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大风频率和极值风速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铁军 郑崇伟 +1 位作者 潘静 方怡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利用CCMP风场资料,分析了中国周边海域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大风频率以及极值风速,为海洋工程、防灾减灾、航海、海洋水文保障等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春季,风速大值区分布于阿留申群岛附近,平均风速在8m/s以上,第一岛链以内的平均风速在... 利用CCMP风场资料,分析了中国周边海域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大风频率以及极值风速,为海洋工程、防灾减灾、航海、海洋水文保障等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春季,风速大值区分布于阿留申群岛附近,平均风速在8m/s以上,第一岛链以内的平均风速在6m/s以内;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大值区分布于南海大风区,平均风速在7m/s以上;秋季,日本海、黄海和渤海多西北风,平均风速约7m/s,台湾海峡平均风速可达9m/s以上;冬季,风速多在8~10m/s.②年平均风速大值区分布于阿留申群岛附近,平均风速在9m/s以上;次大值区分布于台湾海峡和吕宋海峡,平均风速在8.5m/s以上;南海大风区平均风速在7.5m/s以上.③大风频率与年平均风速的分布特征大体一致,中国近海的大值区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吕宋海峡、琉球群岛附近海域、传统的南海大风区.④第一岛链以内的20年一遇极值风速存在几个相对大值区:渤海中部海域(35~40m/s)、琉球群岛附近海域(40m/s左右)、南海北部海域(35m/s左右);黄海的20年一遇极值风速基本在30~35m/s之间,东海在35~40m/s,台湾海峡在35m/s左右,南海北部在35m/s左右,南海中部在30m/s左右,南海南部在20~30m/s,日本海在40~45m/s,日本以南、菲律宾以东的广阔洋面在40~45m/s,日本以东的洋面基本在50m/s以上,其大值中心可达60m/s.50年一遇极值风速的分布特征与20年一遇极值风速的分布特征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P风场 中国近海 季节特征 年平均风速 大风频率 极值风速
下载PDF
中国海五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董志国 李晓英 +4 位作者 阎斌伦 高焕 吴旭干 成永旭 孙效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1-426,共6页
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即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通过测量三疣梭子蟹23个形态学性状参数,对中国海大连海区、东营海区、连云港海区、舟山海区和湛江海区5个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 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即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通过测量三疣梭子蟹23个形态学性状参数,对中国海大连海区、东营海区、连云港海区、舟山海区和湛江海区5个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种群和东营种群形态最为相似(形态距离0.07),大连种群与东营种群、大连种群(dl)与舟山种群(zs)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形态距离分别为0.08和0.09,而湛江种群的趋异程度最大,与其余4种群的形态距离达0.15以上。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7.39%,主成分2为15.23%,主成分3为10.27%,累积贡献率为52.89%。在第1主成分中,比例性状ICM/CL、BCW/CL、PWC/CL和SW/CL的影响比较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5个海区种群之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建立5个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结果判别准确率P1为63.64%~94.44%,P2为67.74%~92.86%,综合判别率为82.24%,因此,该判别方程具有较高的判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三疣梭子蟹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下载PDF
中国近海荔枝螺属的研究(腹足纲:骨螺科)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素萍 张福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5-83,共9页
荔枝螺属Thais,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骨螺科(Muricidae)。本属动物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或石砾间。过去对荔枝螺属虽有些零星报道,但缺乏系统研究。作者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共鉴定出荔枝螺... 荔枝螺属Thais,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骨螺科(Muricidae)。本属动物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或石砾间。过去对荔枝螺属虽有些零星报道,但缺乏系统研究。作者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共鉴定出荔枝螺属20种,其中2种在中国沿海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足纲 骨螺科 荔枝螺属 中国近海
下载PDF
中国海洋绿藻门新分类系统 被引量:13
19
作者 丁兰平 黄冰心 栾日孝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组织和完善了我国海洋绿藻门新的分类系统,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我国海洋绿藻门有3纲14目25科57属287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67种、东中国海27种和南中国海250种,四小区的区系分... 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组织和完善了我国海洋绿藻门新的分类系统,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我国海洋绿藻门有3纲14目25科57属287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67种、东中国海27种和南中国海250种,四小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海西区67种、东海西区27种、南海北区64种和南海南区230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绿藻门 区系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1988—2009年中国海波候、风候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训强 郑崇伟 +1 位作者 苏勤 何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9,共9页
利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驱动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WW3),得到中国海1988年1月~2009年12月的海浪场。对中国海的波候(风候)进行精细化的统计分析,分析了海... 利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驱动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WW3),得到中国海1988年1月~2009年12月的海浪场。对中国海的波候(风候)进行精细化的统计分析,分析了海表风场和浪场的季节特征、极值风速与极值波高、风力等级频率和浪级频率、海表风速和波高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中国海的海浪场与海表风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在DJF(December,January,February)期间;海表风速和波高在MAM(March,April,May)期间为全年最低,在DJF期间达到全年最大;MAM和JJA(June,July,August)期间,中国海大部分海域的波周期在3~5.5s,SON(September,October,November)和DJF期间为4.5~6.5s。(2)中国海极值风速、极值波高的大值区分布于渤海中部海域、琉球群岛附近海域和台湾以东广阔洋面、台湾海峡、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北部湾海域、中沙群岛南部海域。(3)吕宋海峡在MAM、SON、DJF期间均为6级以上大风和4m以上大浪的相对高频海域,JJA期间,6级以上大风的高频海域位于中国南半岛东南部海域,4m以上大浪主要出现在10°N以北。(4)在近22a期间,中国海大部分海域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风速递增趋势约0.06~0.15m.s-1.a-1,波高递增趋势约0.005~0.03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P风场 WAVEWATCH-Ⅲ 中国海 波候 风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