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夏地块:一个由古老物质组成的年轻陆块 被引量:98
1
作者 于津海 魏震洋 +2 位作者 王丽娟 舒良树 孙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对华夏地块三个主要前寒武纪地质体出露区变质岩的详细锆石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显示,华夏地块大致可以被分成武夷山区和南岭-云开区。武夷山区由古元古代核和新元古代(形成于730~820Ma)的盖层组成,构成华夏地块最老的古陆,在其深部... 对华夏地块三个主要前寒武纪地质体出露区变质岩的详细锆石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显示,华夏地块大致可以被分成武夷山区和南岭-云开区。武夷山区由古元古代核和新元古代(形成于730~820Ma)的盖层组成,构成华夏地块最老的古陆,在其深部很可能还存在一个新太古代基底。新元古代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武夷微古陆本身。南岭与云开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地壳组成,它们主要是由新元古代形成的沉积物夹少量火山岩组成。这些沉积物质中包含了非常古老的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组分,甚至古太古代组成。Grenville期和中元古代组分是其中最丰富的。这些组分在华夏没有对应出露的岩石,说明它们主要来自另外一个曾经与华夏相邻的陆块。该陆块很可能是东印度-东南极大陆。南岭-云开区最初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形成的一个裂谷盆地,加里东的造山运动使盆地中的沉积物挤压、褶皱和隆起,与武夷陆块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年轻的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新元古代 地壳物质组成 加里东造山作用
下载PDF
闽浙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的离子探针锆石U-Pb年代学 被引量:72
2
作者 李献华 王一先 +2 位作者 赵振华 陈多福 张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27-334,共8页
闽西北-浙西南的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是目前华夏地块出露的最老岩石。对代表性样品进行了元素和离子探针锆石U-Pb年龄分析,其年龄为(1766±19)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和Nd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认为浙西南-闽... 闽西北-浙西南的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是目前华夏地块出露的最老岩石。对代表性样品进行了元素和离子探针锆石U-Pb年龄分析,其年龄为(1766±19)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和Nd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认为浙西南-闽西北地区在1.77Ga前发生了广泛的板内玄武岩浆活动,华夏古陆很可能是在古元古代晚期由太古亩地壳再循环物质重熔结晶克拉通化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角闪岩 锆石 铅年龄 古元古代 离子探针
下载PDF
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 被引量:64
3
作者 王鹤年 周丽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7-465,共9页
近年来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试新数据,为检验以往对华南地质构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也为推动华南地质构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以往的工... 近年来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试新数据,为检验以往对华南地质构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也为推动华南地质构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以往的工作成果,提供了闽北及云开大山的有关资料,对华南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再认识。认为华夏古陆应该肯定,但范围还需探讨,华南大地构造基本格局为两陆夹一盆。晋宁运动时,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对接;加里东运动使两陆块间洋盆褶皱迴返,形成统一陆块;海西-印支期,华南地质构造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华夏地块 地质构造 云开地体 加里东褶皱带
下载PDF
华南陆壳基底的幕式生长——来自广东古寨花岗闪长岩中锆石LA-ICPMS定年的信息 被引量:50
4
作者 丁兴 周新民 孙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2-392,共11页
本文报道了粤东古寨岩体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多成因、多阶段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值。由此说明,华南陆壳基底可能具有多旋回幕式生长的特征。其生长幕较为精确的峰期时间(36个数据)依次为-3.1 Ga、2.7 Ga±、1.8 Ga±、1.6 Ga... 本文报道了粤东古寨岩体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多成因、多阶段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值。由此说明,华南陆壳基底可能具有多旋回幕式生长的特征。其生长幕较为精确的峰期时间(36个数据)依次为-3.1 Ga、2.7 Ga±、1.8 Ga±、1.6 Ga±、1.1 Ga±、0.91 Ga±、0.51 Ga±、0.20-0.10 Ga。同时表明,古寨岩体属于加里东早期,其成岩时间为507±17 Ma(MSWD=0.03)。此外,对比收集到的华南508个、澳大利亚1178个基底年龄数据,探讨了华南基底地壳形成和生长的几个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古寨岩体 花岗闪长岩 锆石 LA—ICPMS 同位素年龄值 地质年代学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Ⅲ):华南陆内造山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三忠 李玺瑶 +7 位作者 赵淑娟 杨朝 刘鑫 郭玲莉 王永明 郝义 张剑 胡梦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5-1025,共21页
华南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变形、岩浆、沉积等特征表现为陆内造山带特征。通过对加里东期角度不整合分布、褶皱、断裂逆冲极性等特征的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轴向的寒武系褶皱不对称性和角度不整合空间上向北的拓展变新规律,指示晚... 华南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变形、岩浆、沉积等特征表现为陆内造山带特征。通过对加里东期角度不整合分布、褶皱、断裂逆冲极性等特征的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轴向的寒武系褶皱不对称性和角度不整合空间上向北的拓展变新规律,指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由南向北推覆挤压可能是云开、滇—桂北越地块依次向北推挤的结果;从全球背景看,可能和华南陆块南部一些地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依次碰撞接触导致的远程陆内效应有关。然而,湘赣边境、桂北元宝山及越城岭地区的早古生代NE向褶皱不对称性指示向西拓展,这可能是由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沿郴州临武断裂陆内收缩挤压的结果,其全球背景可能和华南陆块顺时针旋转与冈瓦纳全面碰撞相关。总之,加里东期构造运动总体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渐新,变形强度由强到弱的特征,反映华南陆内碰撞造山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其与冈瓦纳北缘碰撞的远程效应。450~420 Ma华南已经属于冈瓦纳北缘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早古生代 推覆挤压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下载PDF
华夏地块显生宙的变质作用期次和特征 被引量:41
6
作者 于津海 王丽娟 +2 位作者 魏震洋 孙涛 舒良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4-483,共10页
华夏地块主要存在四期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变质作用呈北东向展布于华夏的大部分地区,变质作用可达麻粒岩相,且麻粒岩断续分布平行于造山带,此期变质作用是在挤压造山构造背景下发生,很可能与扬子地块向冈瓦那大陆北缘聚合–碰撞,造成大... 华夏地块主要存在四期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变质作用呈北东向展布于华夏的大部分地区,变质作用可达麻粒岩相,且麻粒岩断续分布平行于造山带,此期变质作用是在挤压造山构造背景下发生,很可能与扬子地块向冈瓦那大陆北缘聚合–碰撞,造成大陆边缘沉积物变形–变质有关。根据粤东梅县片麻岩和兴宁混合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邻区独居石U–Pb年代学的研究,海西的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260~280Ma,年轻于欧洲典型的海西期造山时代。华夏地块的海西期变质作用分布局限,它们可能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印支期变质岩在华夏有较广泛的分布,西南端大容山—十万大山的印支期变质作用可达麻粒岩相,其他地区的变质作用具有中低压相系的特征,记录了造山后期伸展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指示华夏中部粤中地区的印支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1~232Ma。燕山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台湾中央山脉,显示了双变质带的特点,表明与太平洋板块向东南沿海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从印支期到燕山期,变质带的方向发生了转变,说明影响华夏地块变质作用的构造域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显生宙变质作用 麻粒岩相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献华 李寄嵎 +3 位作者 刘颖 陈多福 王一先 赵振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4-371,共8页
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华夏古陆闽浙地区晚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可以划分成两组。第1 组斜长角闪岩的 Nb/ Yb比值较高, L R E E富集, 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类似于过渡性和碱性玄武岩, 与偏碱性的变质酸性... 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华夏古陆闽浙地区晚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可以划分成两组。第1 组斜长角闪岩的 Nb/ Yb比值较高, L R E E富集, 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类似于过渡性和碱性玄武岩, 与偏碱性的变质酸性火山岩(变粒岩) 构成板内 “双峰”式火山岩; 第2 组斜长角闪岩的 Nb/ Yb 比值较低, L R E E平坦或略亏损, 具有洋中脊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类似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这些变质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类似于现代红海型的裂谷初始洋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斜长角闪岩 地球化学 火山岩
下载PDF
湘东新元古代沉积岩的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7
8
作者 王鹏鸣 于津海 +5 位作者 孙涛 凌洪飞 陈培荣 赵葵东 陈卫峰 刘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41-3857,共17页
本文对湘东湘乡-醴陵地区和湘东南桂阳地区的新元古代浅变质沉积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锆石U-Pb定年及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两个地区的碎屑沉积岩具有相似的中等的成分成熟度,但大的K2O/Na2O变化指示不同沉积岩经历了不... 本文对湘东湘乡-醴陵地区和湘东南桂阳地区的新元古代浅变质沉积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锆石U-Pb定年及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两个地区的碎屑沉积岩具有相似的中等的成分成熟度,但大的K2O/Na2O变化指示不同沉积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风化淋滤作用。两个地区多数样品的稀土分配模式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的稀土分配模式相似,但总体具有更高的含量,尤其是重稀土。湘东地区板溪群沉积岩含有更高的相容元素(如Sc,Cr,Ni),说明源区具有更多的中基性组分,而湘东南震旦纪沉积岩主要由再循环物质组成。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湘东新元古代沉积岩中含有大量850~800Ma的碎屑锆石,而缺少1000Ma左右的碎屑锆石,显示了与扬子地块的亲缘性。而湘东南新元古代沉积岩中含有丰富的Grenville期和一定数量的~2.5Ga的碎屑锆石,相似于华夏地块物质组成。表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在西南地区的分界线很可能就从湘东的湘乡-醴陵地区和湘东南的桂阳地区之间通过。前人对华南早古生代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显示湘东和湘东南地区的早古生代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均相似于华夏地块,指示它们的源区是东南的华夏地块。因此,从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湘东地区的沉积物源区发生了重大改变,暗示在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与早古生代(中寒武世)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运动,使华夏地块逐渐隆起或使湘东-湘西盆地进一步沉陷,从而使湘乡-醴陵地区从早古生代开始接受了来自华夏地块的碎屑物质。这期构造运动可能与泛非构造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沉积岩 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 湘东-湘东南 扬子地块 华夏地块
下载PDF
浙江诸暨地区陈蔡群加里东期变质年龄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9
作者 胡艳华 顾明光 +3 位作者 徐岩 余盛强 王加恩 贺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61-1670,共10页
陈蔡群是浙东南地区重要的岩石单位之一,一直被认为是华夏地块变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众多地质学家对其开展过研究工作。选取浙江省诸暨市孝四地区的陈蔡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LA-ICP-MS同位素定年工作。锆石CL图像和微... 陈蔡群是浙东南地区重要的岩石单位之一,一直被认为是华夏地块变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众多地质学家对其开展过研究工作。选取浙江省诸暨市孝四地区的陈蔡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LA-ICP-MS同位素定年工作。锆石CL图像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锆石均为变质锆石,17个分析点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435Ma±4Ma,属于加里东期,此年龄代表了诸暨地区陈蔡群的主变质年龄。结合华南已报道的高精度加里东期年龄纪录,探讨了华南加里东运动发生的时限和运动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加里东运动主要发生于420~445Ma之间,435Ma为其一个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蔡群 加里东期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浙江东南部
下载PDF
华夏地块基底变质岩同位素年龄数据评述 被引量:25
10
作者 沈渭洲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482,共8页
根据基底正变质岩原岩的同位素年龄、地壳岩石中继承锆石U-Pb年龄和变质沉积岩的Nd模式年龄数据,华夏地块存在一个主要由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壳组成的变质基底。在使用文献中报道的Sm-Nd等时线年龄数据时要慎重,必须根据同源、同时、... 根据基底正变质岩原岩的同位素年龄、地壳岩石中继承锆石U-Pb年龄和变质沉积岩的Nd模式年龄数据,华夏地块存在一个主要由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壳组成的变质基底。在使用文献中报道的Sm-Nd等时线年龄数据时要慎重,必须根据同源、同时、封闭和具有合适母子体比值的等时线判别原则对其合理性进行鉴别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取舍。继承锆石U-Pb年龄和Nd模式年龄都大于基底变质岩的原岩形成年龄,因而它们不能代表基底的地层年龄。对于继承锆石U-Pb年龄和Nd模式年龄反映的华夏地块广大区域内存在太古代地壳再循环组分,不能笼统认为来自遥远的华北地块而排除华夏地块本身存在太古代地壳的可能性。华夏地块是否存在太古代地质体,应引起高度重视,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变质岩 同位素年龄 继承锆石 ND模式年龄 华夏地块
下载PDF
Grenvillian orogeny in the Southern Cathaysia Block:Constraints from U-Pb ages and Lu-Hf isotopes in zircon from metamorphic basement 被引量:23
11
作者 WANG LiJuan YU JinHai +5 位作者 S.Y. O'REILLY W.L. GRIFFIN SUN Tao WEI ZhenYang JIANG ShaoYong SHU LiangSh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9期3037-3050,共14页
Metamorphic basement rocks in the Cathaysia Block are composed mainly of meta-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ages. New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from the meta-sedimentary rocks exposed in the Zengcheng and Hezi a... Metamorphic basement rocks in the Cathaysia Block are composed mainly of meta-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ages. New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from the meta-sedimentary rocks exposed in the Zengcheng and Hezi areas, southern Cathaysia Block, show that they consist dominantly of early Neoproterozoic (1.0―0.9 Ga) materials with minor Paleo- to Mesoproterozoic and late Neoproterozoic (0.8―0.6 Ga) components, suggesting that the detritus mostly come from a Grenvillian orogen.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 ages place a constraint on the deposition time of these sediments in Late Neoproterozoic.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dicate that the Grenvillian zircons were derived from the reworking of Mesoproterozoic arc magmatic rocks and Paleoproterozoic continental crust, implying 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al setting. Single-peak age spectra and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euhedral Grenvillian zircons suggest that the sedimentary provenance is not far away from the sample location. Thus, the Grenvillian orogen probably preexist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Cathaysia Block, or very close to the south. Similarity in the ages of Grenvillian orogen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assembly of Gondwana in South China with India and East Antarctic are discussed, with suggestion that South China was more likely linked with the India-East Antarctica continents in Early Neoproterozoic rather than between western Laurentia and eastern Austra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古大陆 格伦维尔期 锆石 同位素 新元古代
原文传递
Caledonian reworking of Paleoproterozoic basement in the Cathaysia Block: Constraints from zircon U-Pb dating, 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被引量:23
12
作者 ZENG Wen ZHANG Li +6 位作者 ZHOU HanWen ZHONG ZengQiu XIANG Hua LIU Rui JIN Song LU XinQian LI ChunZ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6期895-904,共10页
A combined study of zircon U-Pb dating, 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granodioritic neosomes of migmatites from the Tianjingping area in northwestern Fujian Province. Zircons are characterize... A combined study of zircon U-Pb dating, 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granodioritic neosomes of migmatites from the Tianjingping area in northwestern Fujian Province. Zirc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zoning, higher Th/U ratios (mostly ≥0.1), HREE enrichment, and positive Ce and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show features similar to magmatic or anatectic zircons. Apparent 206Pb/238U ages for the zircons are 447±2 Ma (95% conf., MSWD = 0.88), corresponding to a Caledonian event. εHf(t) values are ?13.3 to ?9.7, indicating a crustal source. Two-stage Hf model ages are 1.7 to 1.9 Ga, suggesting that protolith of the migmates was probably formed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The granodioritic neosom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aluminous calc-alkaline granite, and their REE patterns and trace elements spidergrams show features of middle to upper crustal rocks. Together with previous studies,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tolith of the Cathaysia basement in the Tianjingping area was likely formed in the middle-late Paleoproterozoic and experienced partial melting during the Caledonian period. The recognition of Caledonian reworking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basement in the Cathaysia Block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athaysia Block in the Caledonian pe- rio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athaysia Block and the Yangtze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测年法 铪同位素示踪 苏格兰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南岭—武夷交汇区的深部背景及地壳泊松比 被引量:21
13
作者 韩如冰 李秋生 +5 位作者 徐义贤 张洪双 陈昊 郎超 吴庆宇 王晓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77-2489,共13页
为研究南岭-武夷交汇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深部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获取了研究区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及24个固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和Moho面起伏形态,揭示了扬子地... 为研究南岭-武夷交汇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深部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获取了研究区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及24个固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和Moho面起伏形态,揭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地壳结构及泊松比变化特征,给出了南岭和武夷之间一条莫霍凸起带的高分辨图像.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平均值为31.2km,泊松比平均值为0.23,总体呈现薄地壳、低泊松比的特点.地壳厚度从西北往东南由厚变薄,与区域地壳伸展特征相一致.(2)在韶关-赣州-吉安-南昌一线存在条带状薄地壳结构,平均值为28km,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对应的泊松比值略微升高.推测地壳减薄带的形成可能与来自南海方向的地幔热流上涌有关.(3)江南造山带的泊松比整体偏低,存在两处平均值小于0.21的区域.华夏地块内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表示随着地壳厚度的增大,铁镁质的下地壳厚度在整个地壳厚度中所占的比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κ叠加方法 地壳结构 泊松比 地幔热流 江南造山带 华夏地块
下载PDF
浙闽地区新元古代变火山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4
作者 靳松 张利 +4 位作者 钟增球 周汉文 向华 曾雯 刘锐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5,共9页
浙闽地区华夏地块前寒武纪上基底主要由出露于闽西北和浙西南的马面山群、万全群和龙泉群组成。对比研究表明,以上3个岩群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岩石组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它们共同组成了统一的华夏地块变质上基底,在构造上... 浙闽地区华夏地块前寒武纪上基底主要由出露于闽西北和浙西南的马面山群、万全群和龙泉群组成。对比研究表明,以上3个岩群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岩石组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它们共同组成了统一的华夏地块变质上基底,在构造上是相连的,主要由经历了高绿片岩相-低绿帘角闪岩相变质变形作用的绿片岩和变粒岩组成,其原岩为一套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绿片岩的稀土配分型式右倾,轻重稀土分异较大,具洋岛玄武岩(OIB)的特征,其微量元素表现为左部"大隆起"式的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Ba,Th明显富集,Nb相对La富集,表现出大陆裂谷玄武岩的特征。绿片岩和变粒岩具有统一的岩浆演化趋势,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它们形成于板内拉张的大陆裂谷环境,可能是新元古代Rodinia泛大陆裂解在华南的记录,与地幔柱的活动有关。马面山群第二类绿片岩表现出岛弧特征,可能为陆壳物质混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马面山群 龙泉群 变火山岩 元素地球化学 Rodinia泛大陆
下载PDF
浙西南八都群泥质麻粒岩的变质演化与pT轨迹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磊 周喜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72,共12页
浙西南古元古界八都群是目前华夏地块最古老的变质基底,以往研究认为其变质程度仅达角闪岩相。近来在对遂昌地区八都群富铝片麻岩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具有"石榴石+夕线石+正/反条纹长石+黑云母"特征组合的泥质麻粒岩,表明该地体曾... 浙西南古元古界八都群是目前华夏地块最古老的变质基底,以往研究认为其变质程度仅达角闪岩相。近来在对遂昌地区八都群富铝片麻岩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具有"石榴石+夕线石+正/反条纹长石+黑云母"特征组合的泥质麻粒岩,表明该地体曾经历麻粒岩相变质改造。通过岩相学与矿物化学分析,确定该岩石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即:早期进变质阶段(M1),形成"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夕线石+斜长石+石英"的矿物组合;变质峰期阶段(M2-3),形成"石榴石+夕线石+三元长石+黑云母+石英"的矿物组合;峰期后降压冷却阶段(M4),形成"黑云母+白云母+新生斜长石+石英"的矿物组合。岩石中石榴石普遍发育与降温过程有关的扩散成分环带和与降压过程有关的斜长石后生合晶。通过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和GASP压力计估算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为800~850℃、0.6~0.7 GPa,峰期后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560~590℃、0.25~0.33 GPa,具有顺时针样式的pT演化轨迹,反映一种陆壳碰撞增厚、后又拉伸减薄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浙西南 八都群 泥质麻粒岩 顺时针PT演化轨迹
下载PDF
华夏地块加里东期构造事件:两类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7
16
作者 朱清波 黄文成 +1 位作者 孟庆秀 张传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5-1739,共25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夏地块加里东期构造事件,对武夷山—井冈山地区加里东期块状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片麻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在415~440 Ma,块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30~449 Ma。锆石εHf(t)值在-2...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夏地块加里东期构造事件,对武夷山—井冈山地区加里东期块状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片麻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在415~440 Ma,块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30~449 Ma。锆石εHf(t)值在-20~0之间(n=247),绝大多数在-10以下。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C在1.5~2.8 Ga。结合前人资料,两类花岗岩在形成时代、锆石Hf同位素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C组成上相近,物质来源主要为不同时代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没有显著的地幔物质加入。华夏地块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形成于陆内造山环境,430 Ma左右可能是加里东期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片麻状构造是同造山或后造山构造变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加里东期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浙闽地区华夏地块新元古代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7
作者 靳松 张利 +6 位作者 钟增球 周汉文 向华 曾雯 刘锐 吕新前 李春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4-774,共11页
浙闽地区华夏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上部主要由新元古代龙泉群、马面山群和万全群组成.上述3个岩群的变沉积岩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是华夏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由片岩类、变粒岩类、石英岩类和... 浙闽地区华夏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上部主要由新元古代龙泉群、马面山群和万全群组成.上述3个岩群的变沉积岩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是华夏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由片岩类、变粒岩类、石英岩类和大理岩类组成,其中片岩类和变粒岩类的SiO2变化于52.89~75.03,TiO2为0.48~1.05,Al2O3为9.19~20.3,∑REE为(149~323)×10-6,δEu为0.34~0.80,(La/Yb)N为7.96~15.6,具中等-强烈铕负异常,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石英岩类的SiO2变化于95.49~97.44,∑REE很低,在(8.89~15.1)×10-6,δEu=0.63~0.81.原岩性质及构造环境分析表明,片岩类和变粒岩类的原岩主要是杂砂岩和粘土岩等,石英岩的原岩为硅铁质沉积岩.所有变沉积岩的原岩均以长英质成分为主,具有上地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部分样品显示有古老沉积物的加入;它们形成于岛弧-活动陆缘环境,成熟度不高,属于近源沉积,与本地区华夏地块基底下部变质岩系岩石(古元古代的天井坪组、八都群、陈蔡群、麻源群)具有相似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沉积岩 地球化学 原岩恢复和构造环境 龙泉群 马面山群 万全群 华夏地块
原文传递
华南陆块钨和锡的地球化学时空分布 被引量:15
18
作者 迟清华 王学求 +5 位作者 徐善法 周建 刘汉粮 刘东盛 张必敏 王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83,共14页
以1∶20万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水系沉积物和中国东部地壳与岩石元素丰度研究W、Sn分析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华南陆块W、Sn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上看,华南陆块W、Sn的高含量主要分布在华南陆块东南部,即岳阳—怀化—桂林—梧州—茂... 以1∶20万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水系沉积物和中国东部地壳与岩石元素丰度研究W、Sn分析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华南陆块W、Sn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上看,华南陆块W、Sn的高含量主要分布在华南陆块东南部,即岳阳—怀化—桂林—梧州—茂名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华夏地块华南造山带和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与扬子地块下扬子台褶带和江南地轴;而南岭地区则是华南造山带W、Sn高含量的集中分布区,与华南中生代大花岗岩省成矿域产出的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W、Sn矿产地相一致。从岩性上看,华南陆块东南部基底碱(正)长花岗岩、板岩、千枚岩、片岩以W、Sn背景含量高为特点。从时间分布上看,华南陆块东南部自中元古代以来形成的基底和盖层中砂岩和泥岩富含W、Sn,在地壳演化后期以富含W、Sn的碱(正)长花岗岩为主体的印支—燕山期大面积花岗质岩浆火山-侵入活动达到高峰,造成华南陆块东南部W、Sn高背景含量的分布,形成巨大的W、Sn地球化学域。加之,华南陆块东部W、Sn成矿作用强烈,与W、Sn有关的中大型矿床密集分布,从而导致大量W、Sn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锡 时空分布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华南陆块
下载PDF
新一轮岩相古地理编图对华南重大地质问题的反映——早古生代晚期“华南统一板块”演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恳恳 牟传龙 +4 位作者 葛祥英 梁薇 陈小炜 王启宇 王秀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以板块级别的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编图为手段,重塑和反映构造—盆地演化过程,可为探讨重大地学问题提供线索依据。从华南大区古地理重建的角度,对构造学者提出的"华南统一板块"和加里东晚期"陆内造山"模式给予验证... 以板块级别的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编图为手段,重塑和反映构造—盆地演化过程,可为探讨重大地学问题提供线索依据。从华南大区古地理重建的角度,对构造学者提出的"华南统一板块"和加里东晚期"陆内造山"模式给予验证。研究表明:以往认为属不同构造单元的扬子陆块和华夏地块之间,沉积相配置为连续过渡、符合瓦尔特相律,没有分隔盆地的重大构造界线,指示华南残留洋盆并不存在。早古生代晚期的古地理演化并未反映出洋盆消减、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转换,而是板内挤压的造山、造陆过程,可分为板内地壳调整(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鲁丹期)和板块整体抬升(早志留世埃隆期至志留纪末)两个阶段。其实质是在构造转型背景下,华南板块从松散到紧合的"再克拉通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华南板块 残留洋 华夏地块
下载PDF
珠江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梦 邵磊 乔培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5-923,共9页
通过对珠江流域主要支流和干流河流砂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建立了珠江流域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发现主要分为8组峰值,分别为2 800—2 300 Ma,2 000—1 800Ma,1 800—1 300 Ma,1 100—700 Ma,600—400 Ma,380—230 Ma,200—80 Ma,<6... 通过对珠江流域主要支流和干流河流砂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建立了珠江流域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发现主要分为8组峰值,分别为2 800—2 300 Ma,2 000—1 800Ma,1 800—1 300 Ma,1 100—700 Ma,600—400 Ma,380—230 Ma,200—80 Ma,<65 Ma,分别对应陆壳增长期、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等构造活动.各支流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不同,且具有分带性: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右江、左江及西江干流样品具有明显的380—230Ma主峰,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右江造山带.右江和左江具有独特的2 000—1 800 Ma峰值,碎屑锆石可能来自更老的基底.中游柳江样品具有1 000—800Ma峰值,碎屑锆石来自扬子地块.桂江样品除1 000—800 Ma峰值外,还具有660—400 Ma和2 800—2 300 Ma峰值,碎屑锆石来自江南造山带和华夏地块.下游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样品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东南沿海花岗岩带,具有明显的200—90 Ma峰值.西江干流样品以印支期380—230 Ma峰值为主,同时也受到燕山期岩浆活动影响而含较多中生代锆石.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碎屑锆石年龄的不同峰值可以示踪珠江不同支流沉积物,对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沉积物源汇对比和揭示珠江流域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现代河流砂 碎屑锆石U-Pb定年 扬子板块 华夏板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