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0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204
1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8 位作者 戴黎明 刘丽萍 金宠 刘鑫 郝天珧 周立宏 刘保华 周均太 焦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89,共26页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地块上,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中心区域。渤海湾盆地的结构、构造记录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过程。文章综合10a来据三维地震资料揭示的渤海湾盆地构造,和20a来渤海湾盆地周边华北克...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地块上,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中心区域。渤海湾盆地的结构、构造记录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过程。文章综合10a来据三维地震资料揭示的渤海湾盆地构造,和20a来渤海湾盆地周边华北克拉通区域中、新生代构造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系统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期间,渤海湾盆地深、浅部的构造机制分别为:中生代浅部构造机制是挤出构造成因,深部构造机制为局部有限的拆沉+底侵模式;新生代构造机制是北西向壳内伸展机制,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激发的软流圈的东扩远程效应和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区域性"西进东退"的深部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华北克拉通 破坏 深部构造 浅部响应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25
2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宋新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3-509,共7页
从渤海湾盆地的几何形态、盆地边界的走滑构造和内部的伸展构造分析,结合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深部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渤海湾盆地的拉分构造成因模式。渤海湾盆地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和一个中部拉分构造区。从... 从渤海湾盆地的几何形态、盆地边界的走滑构造和内部的伸展构造分析,结合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深部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渤海湾盆地的拉分构造成因模式。渤海湾盆地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和一个中部拉分构造区。从渤海湾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分析,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早第三纪始新世形成的走滑拉分盆地。这个走滑拉分盆地的中部发育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是由走滑作用派生而来的。中生代就已存在的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是新生代形成渤海湾走滑拉分盆地的基本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走滑拉分 断裂带 盆地 油气藏
下载PDF
陆相湖盆页岩层系基本地质特征与页岩油勘探突破——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一亚段为例 被引量:141
3
作者 赵贤正 周立宏 +7 位作者 蒲秀刚 金凤鸣 韩文中 肖敦清 陈世悦 时战楠 张伟 杨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1-372,共12页
基于2口井140 m连续岩心观察及上千余块次样品测试数据,应用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一亚段(Ek_2~1)细粒页岩层系基本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页岩层系发育长英质页岩、灰云质页岩与碳酸盐... 基于2口井140 m连续岩心观察及上千余块次样品测试数据,应用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一亚段(Ek_2~1)细粒页岩层系基本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页岩层系发育长英质页岩、灰云质页岩与碳酸盐岩3种岩类,组合形成互层状集合体;相对稳定的封闭环境下发育优质烃源岩,为页岩油富集奠定了物质基础;方沸石粒间孔、白云石晶间孔及层间微裂缝使致密碳酸盐岩、灰云质页岩、长英质页岩成为有效储集层,其中脆性矿物含量大于70%;Ek_2~1下部高丰度纹层状页岩层系为页岩油富集层段,累计厚度70 m,埋藏深度2 800~4 200 m,平均含油饱和度50%,甜点分布面积达260 km^2,预测资源量过5×10~8 t,是沧东凹陷孔店组石油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KN9页岩油直井改造后2 mm油嘴日产油29.6 t,水平井体积压裂正在实施,有望在中国东部实现陆相页岩油的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细粒沉积 水平井 体积压裂 页岩储集层甜点 古近系孔店组 沧东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27
4
作者 池英柳 赵文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20,共7页
渤海湾盆地形成于新生代右旋扭张构造背景 ,走滑作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深部断裂的走滑活动 ,形成了三条北北东向右行主干走滑断裂带和两条北西西向左行主干走滑断裂带 ,及一系列不同型式的伴生... 渤海湾盆地形成于新生代右旋扭张构造背景 ,走滑作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深部断裂的走滑活动 ,形成了三条北北东向右行主干走滑断裂带和两条北西西向左行主干走滑断裂带 ,及一系列不同型式的伴生构造 ,如雁行断裂、雁行褶皱和旋扭构造等。断块走滑位移量的变化 ,使得引张裂陷作用和挤压抬升作用并存 ,这可能是早第三纪裂陷、沉积中心由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与盆地外带抬升、侵蚀作用同时发生的主要机制 ,也是早第三纪盆地有很强分隔性的重要成因机制之一。走滑派生的挤压、褶皱和抬升作用对渤海湾盆地主要油气圈闭的形成和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盆地不同部分主力含油气层系差异与走滑变形强度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走滑构造 油气聚集
下载PDF
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29
5
作者 周心怀 牛成民 滕长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9-475,482,共8页
环渤中地区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含油气区,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输导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断裂活动速率法,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沿其走向活动性的变化以及区带内不同活动速率断裂的搭配,综合研究了环渤中地区断裂的活动性... 环渤中地区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含油气区,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输导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断裂活动速率法,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沿其走向活动性的变化以及区带内不同活动速率断裂的搭配,综合研究了环渤中地区断裂的活动性与油气聚集保存之间的关系,并从溢出点的位置、断裂输导与保存活动速率的界定、断距与区域性盖层厚度关系对其控藏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等或微弱活动断裂附近(活动速率小于25m/Ma);而强烈活动断裂(活动速率大于25m/Ma)主要起垂向输导作用,难以形成浅层的油气聚集,只有在其活动相对微弱的部位才可以使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断层活动速率 油气成藏 环渤中地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油藏中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研究——深入分析低电阻油层基本成因 被引量:99
6
作者 欧阳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47,共4页
用毛细管理论与岩电实验理论对各油田大量油藏进行实例统计 ,分析了较好储集层中油藏的饱和度 电阻率分布规律 ,得知其控制因素为油、水密度差、自由水平面之上高度和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据此深入分析了渤海湾地区中、浅层形成低电阻油... 用毛细管理论与岩电实验理论对各油田大量油藏进行实例统计 ,分析了较好储集层中油藏的饱和度 电阻率分布规律 ,得知其控制因素为油、水密度差、自由水平面之上高度和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据此深入分析了渤海湾地区中、浅层形成低电阻油层的主要背景条件。近些年该区所复查与勘探的低电阻油层大多属于油、水密度差较小 ( 0 .1~ 0 .15g/cm3 )、幅度较低 ( 10~ 2 0m ,甚至小于 10m )的油藏 ;其含油饱和度较低 ( 5 0 %~ 6 0 % ) ,好砂岩油层电阻率比值 (与相邻水层比较 )为 4~ 6 .3;此时 ,由于钻井液侵入、孔隙结构差、粘土附加导电等因素 ,就会形成低电阻油层 ,在淡水钻井液条件下如果用侧向测井 ,将使油、水层差别更小。这一研究将为低电阻油层的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图 2表 3参 10 (欧阳健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 研究 低电阻油层 成因 渤海湾盆地 低电阻率 毛细管压力理论 油层分布 测井
下载PDF
渤海浅层构造变形特征、成因机理与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100
7
作者 蔡东升 罗毓晖 +1 位作者 武文来 姚长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年第1期35-43,共9页
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的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的盆地性质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 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的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的盆地性质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浅层圈闭在渤海油气勘探中占据重要地位,晚期断层对渤海浅层大油气田的分布起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浅层背斜圈闭对油气富集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据此归纳出两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浅层构造变形 特征 成因机理 渤中坳陷 油气富集
下载PDF
中、新生代超级汇聚背景下的陆内差异变形:华北伸展裂解和华南挤压逆冲 被引量:105
8
作者 李三忠 张国伟 +6 位作者 周立宏 赵国春 刘鑫 索艳慧 刘博 金宠 戴黎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107,共29页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下以及中生代鄂霍次克海的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的向南俯冲,三者围限的中心三角形地带正是中国东部两个核心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而且,该区中、新生代始终处于全球三...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下以及中生代鄂霍次克海的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的向南俯冲,三者围限的中心三角形地带正是中国东部两个核心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而且,该区中、新生代始终处于全球三大构造域超级汇聚的中心。但是,在这种超级汇聚背景下,分别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核部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构造类型: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伸展、裂解导致了中、新生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以张性构造为特征;而华南陆块总体发生收缩、挤压、逆冲导致了宽阔的陆内挤压变形系统,以压性构造为特征。文中综合我们近10年来渤海湾盆地构造的研究成果和2006年以来对华南陆内构造系统的系统调查成果,分析华北与华南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差异的大陆动力学变形机制。初步分析表明,虽然两者浅部都处于汇聚背景下,但是宏观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华南与华北的深部状态明显不同,推断其变形机制可能也不同。建议大陆动力学研究要关注深部构造研究,进一步理顺深-浅部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华北克拉通 华南陆块 深部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层系区域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91
9
作者 赵文智 池英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15,共6页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层系多、时代跨度大,各地区主力含油气层系明显不同,理清含油气层系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构造演化历史和地层层序发育特点综合研究为基础,分析该盆地含油气层系的区域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认...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层系多、时代跨度大,各地区主力含油气层系明显不同,理清含油气层系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构造演化历史和地层层序发育特点综合研究为基础,分析该盆地含油气层系的区域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认为:(1)构造演化历史是多含油气层系形成的首要控制因素,决定了纵向油气分布的总体特点。构造演化历史相似的凹陷,一般具有相同的主要含油气组合,该组合探明油气储量占全凹陷的70% ̄80%。(2)盆地外围隆起是主物源区,凹陷与盆外隆起的空间配置关系,对纵向层序组成和生储盖岩系发育特点有重要影响,进而控制含油气层系分布。(3)断裂带明显的走滑作用,可提高断层的封闭性,使较多油气聚集在下部层位中。(4)油气资源丰度高的凹陷,含油气层系时代跨度大,资源丰度较低的凹陷,主要油气藏分布在成熟生油岩体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含油气层系 石油地质 区域分布
下载PDF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72
10
作者 王颖 赵锡奎 高博禹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1-187,共7页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块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中国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古生代以来板块运动的必然产物。济阳坳陷属于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 ,所以研究其演化特征必须要了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济阳坳陷所处的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块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中国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古生代以来板块运动的必然产物。济阳坳陷属于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 ,所以研究其演化特征必须要了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济阳坳陷所处的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古生代华北板块总体上以升降运动为主 ,但由于北缘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状态 ,东南缘又经历了多阶段的板块构造演化 ,其开合作用造成了华北内部地壳较弱的挤压变形 ;中生代的裂前拱起和初始断陷阶段 ,济阳坳陷已初具雏形 ;新生代是济阳坳陷的强烈构造运动阶段 ,此时板块运动形成了盆地大体框架后 ,经过地幔波状运动的内部改造便形成了当今四凹六凸“北断南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郯庐断裂 板块运动 拉张 走滑
下载PDF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 被引量:93
11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上地壳中的大型拆离构造,沿它拉张滑脱而盆降、山隆;区内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等差异可能是盆-山构造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为分层拆离、脆韧转换和伸展-收缩组合而成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盆地和山脉具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条件,盆地深部软流圈上隆和侧向分流导致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自下而上同向连锁流变,不仅拖曳传力使上覆壳层拉张裂陷成盆,而且往西推挤山区相同层圈的物质使之缩短增厚并隆升,为盆地伸展让位;山脉伴随盆地发育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构造耦合 夷平面 渤海湾盆地 太行山 区域伸展体制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97
12
作者 侯明才 曹海洋 +6 位作者 李慧勇 陈安清 韦阿娟 陈扬 王粤川 周雪威 叶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4,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是新近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含油气区,该区的储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基于对钻井岩心、井壁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描述,结合区域构造...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是新近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含油气区,该区的储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基于对钻井岩心、井壁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描述,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录井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控制储层发育的内在因素,研究储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1)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是由太古界潜山变质花岗岩主体及上覆的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砂砾岩组成的泛潜山储集系统,形成砂砾岩孔隙带+风化壳溶蚀裂缝带+内幕裂缝带的多层次储层结构,储层成因复杂、类型多样;(2)太古界变质花岗岩潜山储集体内部在垂向上可划分为风化壳、内幕裂缝带和致密带,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型的双重特性;(3)潜山风化壳主要受到强烈的溶蚀淋滤作用叠加断裂作用的影响,形成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内幕裂缝带储层的发育规模与分布受控于3期裂缝的叠加作用,燕山期以来是潜山裂缝的主要发育时期;(4)孔店组砂砾岩为典型的筛积沉积,后期溶蚀作用为其主要的控制因素;(5)混合岩化作用及超临界流体隐爆作用对储层发育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结论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发育砂砾岩+变质岩潜山储集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确定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渤中19-6潜山构造带 太古代 深层变质花岗岩储层 古近纪 砂砾岩储层 溶蚀作用 构造裂缝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74
13
作者 周立宏 李三忠 +1 位作者 刘建忠 高振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692-699,共8页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的薄皮逆冲带,中部为冲断-走滑带,东部为厚皮褶皱-冲断带,主体由两期挤压方向皆为NW-SE向的褶皱-逆冲变形形成;并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但是,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其空间上的差异是基底构造格局及其空间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其它研究结果还表明,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中生代 燕山期 逆冲构造 构造变形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77
14
作者 郭兴伟 施小斌 +3 位作者 丘学林 吴智平 杨小秋 肖尚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280,共8页
综合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发育的分布规律,以及伸展量和沉积沉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今的深部结构特征,试图揭示盆地新生代沉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发现在断陷阶段,断裂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了沉积沉降中心的迁... 综合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发育的分布规律,以及伸展量和沉积沉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今的深部结构特征,试图揭示盆地新生代沉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发现在断陷阶段,断裂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了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坳陷阶段后期,在断裂作用非常弱的情况下,以渤中坳陷为中心,出现裂后加速沉降现象,并逐渐波及到相邻坳陷。断陷阶段的断裂发育和沉积沉降主要受板块运动形成应力场的控制,其沉降是岩石圈水平伸展和岩石圈垂向热减薄耦合作用的结果;而裂后加速沉降可能是岩石圈垂向密度突然变化及其后迅速热衰减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断裂 伸展量 加速沉降
下载PDF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对烃类的蚀变作用 被引量:75
15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2 位作者 梁英波 戴金星 李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2,共5页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指硫酸盐与烃类作用,将硫酸盐矿物还原生成H2S等酸性气体的过程,是高含H2S天然气形成的重要机制.由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是热动力驱动下烃类和硫酸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因此伴随着烃类的氧化蚀变,烃类气体的...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指硫酸盐与烃类作用,将硫酸盐矿物还原生成H2S等酸性气体的过程,是高含H2S天然气形成的重要机制.由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是热动力驱动下烃类和硫酸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因此伴随着烃类的氧化蚀变,烃类气体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渤海湾盆地古生界高含硫化氢气藏中烃类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消耗烃类的过程中,重烃类优先参与了该反应,从而导致天然气的干燥系数增大.同时,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过程中,12C-12C键优先破裂,12C更多地参与了该反应,而13C则更多地保留在残留的烃类中,使反应后残留的烃类中相对富集13C,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值增重2‰~4.0‰,且重烃类碳同位素的增重幅度大于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 蚀变作用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硫化氢 碳同位素 四川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甜点地质特征与勘探关键技术——以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79
16
作者 蒲秀刚 金凤鸣 +6 位作者 韩文中 时战楠 蔡爱兵 王爱国 官全胜 姜文亚 张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97-1012,共16页
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陆相页岩油十分丰富,但面临着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埋深大等难题。在进行635.8 m系统取心、厘米级精细描述和上万块次分析联测... 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陆相页岩油十分丰富,但面临着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埋深大等难题。在进行635.8 m系统取心、厘米级精细描述和上万块次分析联测的基础上,开展了页岩油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形成了'选准甜点区、打准甜点段、压准甜点层、测准裂缝区'的'四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孔二段陆相页岩层系可划分为长英质页岩、含灰白云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矿物成分多样,层理结构发育,源岩品质好,热演化程度中等,储层致密但微孔缝发育,含油饱和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展示了孔二段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沉积学研究、总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评价、脆性矿物计算、地震融合反演等综合评价确定了孔二段I类甜点面积为126km^2,指导了GD1701H井和GD1702H井的水平井井位部署;通过'精细标定追小层、精细反演定箱体、精细落实保入窗、实施调整追甜点'等措施确保了两口水平井96%的甜点钻遇率;通过'一优五高'选点实现了压裂段簇的差异设计;微地震及电位法监测结果表明,体积压裂改造形成的压裂缝长300~400 m、高120 m,缝控体积约0.07km^3,两口水平井最高产油量分别达66t/d和53t/d,实现了页岩油缝控储量的有效动用。孔二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表明陆相页岩油效益勘探开发潜力大,'四准'技术是页岩油高效动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甜点评价 压裂段簇 孔二段 沧东凹陷 渤海湾盆地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泥页岩岩相与页岩油富集关系 被引量:77
17
作者 王勇 王学军 +8 位作者 宋国奇 刘惠民 朱德顺 朱德燕 丁桔红 杨万芹 银燕 张顺 王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6-704,共9页
利用显微镜、氩离子抛光、核磁共振、电子扫描显微镜及生排烃模拟等技术手段,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泥页岩为例,剖析不同泥页岩岩相储集性、含油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特征。分析了岩相类型与页岩油富集的相关关系。依据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 利用显微镜、氩离子抛光、核磁共振、电子扫描显微镜及生排烃模拟等技术手段,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泥页岩为例,剖析不同泥页岩岩相储集性、含油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特征。分析了岩相类型与页岩油富集的相关关系。依据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有机质丰度,建立了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岩相划分标准。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发育6类泥页岩岩相,其中机械搬运沉积和化学作用沉积交替形成的富有机质纹层状岩相TOC、S1、含油饱和度、可动油饱和度、低碳轻质组分含量及生排油率最高,其储集空间类型多、孔隙发育,还发育有机质网络体系和层间微裂缝体系,其为油气输导的高速通道,因此最有利于页岩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页岩油 岩相 含油性 储集性 有机质网络 微裂缝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页岩油赋存机理 被引量:77
18
作者 王民 马睿 +4 位作者 李进步 卢双舫 李传明 郭志强 李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9-802,共14页
为研究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油赋存机理及其可动性,通过有机地球化学、薄片观察、低温氮吸附、高压压汞、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揭示了页岩油赋存机理,包括页岩油赋存的孔隙大小、吸附油/游离油比例、可动性大小及影响因素、... 为研究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油赋存机理及其可动性,通过有机地球化学、薄片观察、低温氮吸附、高压压汞、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揭示了页岩油赋存机理,包括页岩油赋存的孔隙大小、吸附油/游离油比例、可动性大小及影响因素、赋存模式。常温常压条件下,残留页岩油主要赋存在孔径100nm以下的孔隙中,游离油赋存的孔径下限为5nm,可动油赋存的孔径下限约为30nm;轻质组分、低TOC、高孔隙度是可动油比例高的主要原因。每种类型孔隙均可见页岩油残留,但并非所有的孔隙中都发育页岩油,孔隙的连通性及其表面润湿性决定了页岩油的富集程度与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吸附油 游离油 赋存机理 古近系沙河街组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结构构造与演化 被引量:72
19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8 位作者 周立宏 戴黎明 周均太 赵峰梅 卢异 蒲秀刚 楼达 吴奇 焦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62-1379,共18页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有汾渭地堑、胶莱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内部一些次级拉分构造单元等。黄骅坳陷就是这样一个拉分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地带,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分割西侧北北东向的冀中坳陷和东侧北西西向的济阳坳陷,是发育在一个...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有汾渭地堑、胶莱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内部一些次级拉分构造单元等。黄骅坳陷就是这样一个拉分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地带,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分割西侧北北东向的冀中坳陷和东侧北西西向的济阳坳陷,是发育在一个巨型走滑构造带中的新生代拉分盆地。黄骅坳陷的西界为沧东断裂系,东界为兰聊—盐山—羊二庄断裂系,最大负向构造单元在'大歧口凹陷',古近系最大沉积厚度达11km以上,是渤海湾地区地壳伸展最剧烈的地区。黄骅坳陷东、西边界相对较陡,受其控制,整个黄骅坳陷表现为拉分盆地;而'大歧口凹陷'为其主体,'大歧口凹陷'内部构造样式的控制性构造为东西向的断裂,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沧东断裂等;所以,黄骅坳陷内部单个凹陷具有比较独特的下部为地堑式断陷、上部叠加北断南超的箕状结构。黄骅坳陷内部的凸起是沙一期才开始出现并起分割沉积空间的作用,沙一期以前,现今的歧口主凹、板桥次凹、歧北次凹、歧南次凹、北塘凹陷等都还是统一的一个湖盆。黄骅坳陷主要构造总体可划分为北北东向盆缘走滑断裂系、北东东向区域伸展断裂系、东西向盆内次级伸展构造和南北向变换构造,其中,最为显著的分割构造就是南北走向的沿岸变换带与孔店隆起。不同的伸展构造区受统一的基底拆离构造系统控制。'大歧口凹陷'的结构构造是华北克拉通破坏晚期阶段裂解过程的直接记录,是区域北北西向伸展背景下的产物。盆地构造经历了4个重要发展阶段:始新世孔店事件形成的拓展裂解阶段、渐新世初济阳运动事件形成的地堑式拉分断陷阶段、渐新世末东营运动形成的箕状断陷阶段、中—上新世热沉降期的碟状挠曲拗陷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拉分盆地 黄骅坳陷 渐新世 歧口凹陷 华北克拉通 构造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58
20
作者 邱楠生 李善鹏 曾溅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3-269,共7页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方法模拟的济阳坳陷地温演化情况表明,地温梯度在坳陷的演化过程中是逐渐降低的。在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期间地温梯度是较高的,最高可达5.5~6.0℃/100m,但在此期间地温梯度下降较快,在东营组沉...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方法模拟的济阳坳陷地温演化情况表明,地温梯度在坳陷的演化过程中是逐渐降低的。在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期间地温梯度是较高的,最高可达5.5~6.0℃/100m,但在此期间地温梯度下降较快,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降为3.5~4.5℃/100m;在馆陶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变化很小,至第三纪末地温梯度已降至目前的3.5℃/100m左右。济阳坳陷的构造沉降特征表现为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期间(65~43Ma)的快速构造沉降阶段和沙三段沉积(43Ma)以后的热沉降阶段,盆地的地热史模拟结果和构造沉降所揭示的坳陷演化阶段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坳陷热历史研究为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地温演化 地质构造 油气运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