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8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粤西沿岸流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被引量:72
1
作者 杨士瑛 鲍献文 +1 位作者 陈长胜 陈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粤西海域漂流瓶的运动轨迹、海流周日定点连续观测结果、温盐大面站调查的资料、船测ADCP的流矢量和卫星遥感SST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夏季珠江口以西的近岸流大部分时间向西运动,它构成琼州海峡东部气旋涡的北翼;向西的沿岸流还有一... 根据粤西海域漂流瓶的运动轨迹、海流周日定点连续观测结果、温盐大面站调查的资料、船测ADCP的流矢量和卫星遥感SST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夏季珠江口以西的近岸流大部分时间向西运动,它构成琼州海峡东部气旋涡的北翼;向西的沿岸流还有一部分海水通过琼州海峡向西进入北部湾.并不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琼州海峡冬季余流向西,夏季余流向东.如果西南风强盛,向西的沿岸流方向可以暂时转而向东北.还揭示了粤西海域、琼州海峡和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沿岸流的重要特征并进行了机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流 气旋涡 粤西 琼州海峡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67
2
作者 窦衍光 李军 李炎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47-157,I0001,共12页
对北部湾东部海域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REE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平坦以及中等程度的Eu异常等特征。REE组成受沉积物粒度和生物碳酸盐含量的制约,具有典型风化上陆壳REE特... 对北部湾东部海域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REE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平坦以及中等程度的Eu异常等特征。REE组成受沉积物粒度和生物碳酸盐含量的制约,具有典型风化上陆壳REE特征,其源岩以上陆壳的长英质岩石为主。根据研究区沉积物REE分布规律,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分区,各区域上陆壳标准化曲线明显的不同。物源判别显示研究区的西部、海南岛西南侧(Ⅰ区)呈多源沉积特征,来自以下几个物源区:(1)海南岛西南侧河流沉积物和沿岸侵蚀物;(2)由南向北输入的外海沉积物(冬季);(3)夏季或冬季由北部湾西北部和西部搬运来的沉积物。研究区中部粗粒沉积区(Ⅱ区)与北部湾西部沉积物来源是相同的,主要来源于红河输砂。东北部砂质区(Ⅲ区)沉积物可能来源于雷州半岛西北部近岸基岩侵蚀。研究区东北部(Ⅳ区)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湾北部沿岸侵蚀、琼州海峡和雷州半岛西部的沿岸侵蚀。此外,部分沉积物还可能来自珠江流域以及南海北部陆架区和北部湾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三维风生流及密度流模拟 被引量:54
3
作者 夏华永 李树华 侍茂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23,共13页
将Casulli差分格式引入三维物理海洋模型计算 ,模拟了北部湾风生流及密度流 .模拟结果表明 ,夏季西南季风在北部湾导致一个顺时针环流 ,夏季海水密度梯度导致一个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密度流明显强于风生流 ;冬季东北寒潮导致一个逆时针环... 将Casulli差分格式引入三维物理海洋模型计算 ,模拟了北部湾风生流及密度流 .模拟结果表明 ,夏季西南季风在北部湾导致一个顺时针环流 ,夏季海水密度梯度导致一个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密度流明显强于风生流 ;冬季东北寒潮导致一个逆时针环流 .模拟结果不支持北部湾夏季为一顺时针环流、冬季为逆时针环流的传统结论 ,而支持终年为逆时针环流的观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Casulli差分格式 风生流 密度流 三维物理海洋模型
下载PDF
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和种类更替 被引量:52
4
作者 袁蔚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56-65,共10页
根据渔业统计资料和底层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和种类更替。(1)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密度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本海域主要底层种类生长、死亡和补充共同作用的结果;(2)主要经济... 根据渔业统计资料和底层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和种类更替。(1)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密度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本海域主要底层种类生长、死亡和补充共同作用的结果;(2)主要经济种类的组成随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变化,其种类更替的趋向是质量差、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层次低的种类的比例上升,质量高、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层次高的种类的比例下降;(3)多鱼种渔业资源的潜在渔获量随着增加捕捞压力所引起的种类更替而上升。目前北部湾渔业资源的潜在渔获量为60—65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渔业资源 数量变动 种类更替 北部湾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北部湾盆地古湖泊与烃源条件 被引量:53
5
作者 朱伟林 吴国瑄 黎明碧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 ,结合钻井资料 ,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 :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 ,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 ,湖泊规模最大达 5 0 0 0km2 ,沉积了巨厚沉积物 ,最大沉积厚度达 4 70 0m。井资料分析显示 ,在始...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 ,结合钻井资料 ,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 :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 ,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 ,湖泊规模最大达 5 0 0 0km2 ,沉积了巨厚沉积物 ,最大沉积厚度达 4 70 0m。井资料分析显示 ,在始新统流沙港三段、二段各古湖沉积物中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含量高 ,说明该两段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流一段和涠洲组沉积物中仅在涠西南古湖和乌石古湖内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具有较高的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泊 烃源条件 高生产力 陆架
下载PDF
北部湾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6
6
作者 刘子琳 宁修仁 蔡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57,共8页
1994年5月23B至6月4日现场观测了北部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测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94±0.45/d3.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351±172mg/(m2,d),浮游植物... 1994年5月23B至6月4日现场观测了北部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测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94±0.45/d3.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351±172mg/(m2,d),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97X104-10050X104个/m3,鉴定浮游植物4门56属176种。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上述参数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近岸区高于湾中部,测区北部高干南部;温跃层以下水层叶绿素a浓度高于上层水,周6观测站平均叶绿素a浓度湾北部(0.47±0.15g/dm3)高于湾南部(0.15±0.02dm3).北部湾水域光合浮游生物以微型和微微型细胞(小于20m)占优势,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91%)高于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粒径分级 北部湾
下载PDF
中国北部湾白骨壤红树林的虫害与研究对策 被引量:48
7
作者 范航清 邱广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8-562,共5页
危害北部湾白骨壤的主要害虫是广州小斑螟 (Oligochroacantonella)幼虫、双纹白草螟 (Pseudcatharylladuplicella)幼虫和广翅蜡蝉 (Euricaniasp.)成虫。广州小斑螟喜食害白骨壤叶片 ,造成大量叶片的枯干和枝条的死亡 ,最高可导致林木 7... 危害北部湾白骨壤的主要害虫是广州小斑螟 (Oligochroacantonella)幼虫、双纹白草螟 (Pseudcatharylladuplicella)幼虫和广翅蜡蝉 (Euricaniasp.)成虫。广州小斑螟喜食害白骨壤叶片 ,造成大量叶片的枯干和枝条的死亡 ,最高可导致林木 73 %的叶面积危害。室内培养发现广大腿小蜂 (Brachymeriasp .)、啮小蜂 (Tetrastichussp .)可寄生广州小斑螟的蛹 ,终止其羽化过程。虫害具有突发性、专一性、快速扩展的特点。海水淹没可明显抑制虫害。讨论了虫害的发源、爆发的原因、生态效应和防治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 幼虫 白骨壤 主要害虫 叶面积 叶片 枝条 大腿 爆发 死亡
下载PDF
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变动分析及保护对策探讨 被引量:46
8
作者 孙典荣 林昭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2-68,共7页
运用北部湾历史上几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14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曾是20世纪60年代底拖网渔获优势种的红笛鲷(Lutjanussanguineus)、(Therapontheraps)、长棘银鲈(Gerresfilamentosus)、黑印真... 运用北部湾历史上几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14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曾是20世纪60年代底拖网渔获优势种的红笛鲷(Lutjanussanguineus)、(Therapontheraps)、长棘银鲈(Gerresfilamentosus)、黑印真鲨(Carcharhinusmenisor rah)和灰裸顶鲷(Gymnocraniusgriseus)等资源已严重衰竭;二长棘鲷(Parargyropsedita)、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tayenus)、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白姑鱼(Argyrosomusargenta tus)、蓝圆(Decapterusmaruadsi)、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等种类的资源密度的波动较大;带鱼(Trichiurushaumela)、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刺鲳(Psenopsisanomala)等资源虽呈衰退趋势,但资源密度相对较为稳定。并探讨了过度捕捞对不同种类资源变动的影响及渔业资源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鱼类 资源变动 北部湾
下载PDF
南海北部湾主要鱼类食物网 被引量:44
9
作者 张月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1-631,共11页
1997~2000年在南海北部湾渔场调查中搜集了49种鱼,共计2080尾.对其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以及消化器官特点,将其划分为5种食性类型: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兼底栖生物食性、底栖生物兼游泳动... 1997~2000年在南海北部湾渔场调查中搜集了49种鱼,共计2080尾.对其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以及消化器官特点,将其划分为5种食性类型: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兼底栖生物食性、底栖生物兼游泳动物食性.根据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初步将这49种鱼划分为3个营养级:(1)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营养级分别为1.0~1.3级和1.4~1.9级.(2)低级肉食性动物和中级肉食性动物,营养级分别为2.0~2.8级和2.9~3.4级.其中,属于低级肉食性营养级的种类数量最多,共有30种;属于中级肉食性营养级的种类较少,共有12种.(3)高级肉食性动物,营养级为3.5~4.0级.属于该营养级的种类数量最少,只有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南海 鱼类 食物网
下载PDF
捕捞对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1 位作者 贾晓平 钟智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04-1610,共7页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59-1960年的Ecosim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20个功能组,通过与1997-1999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捕捞活动对北部湾生...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59-1960年的Ecosim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20个功能组,通过与1997-1999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捕捞活动对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在捕捞强度不断增加的压力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下降明显,系统以短寿命、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占优势.1999年的大中型鱼类的生物量仅为1960年的6%,而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则明显上升,尤其是头足类生物量上升了2.7倍,渔获物的营养级则从1960年的3.2降低到1999年的2.98,体现了"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的特点,目前的开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利用20世纪90年代数据预测了降低捕捞压力后生态系统的变化.本研究证实了可以使用Ecosim模型预测捕捞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Ecosim动态模型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捕捞的生态系统效应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北部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40
11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2 位作者 贾晓平 黄梓荣 王跃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0-468,共9页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60s(1959~1961)和1990s(1997~1999)2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渔业资源衰退前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根据Odum'S生态系统发...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60s(1959~1961)和1990s(1997~1999)2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渔业资源衰退前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根据Odum'S生态系统发展理论,评价了当前北部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该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20个功能组。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系统中营养级Ⅳ、Ⅴ的生物量高于90年代,尤其是营养级V的生物量是90年代的32倍多;而90年代的Ⅰ和Ⅱ的生物量较高,表明系统中群落结构组成逐步从k选择性占优势转向,选择性为主。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从1960s的7.0%上升到1990s的9.8%。从1960s到1990s间,系统的净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不断增加,而连接指数(CI)、杂食指数(OI)、总生物量/总流量、Finn'S循环指数则显著下降,综合表明目前该生态系统总体特衙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扰动下由“成熟态”向“幼态”发展,生态系统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了逆行演替。[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60-4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和功能 北部湾 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 生态系统特征
下载PDF
北部湾鱼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9
12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3 位作者 杜飞雁 林昭进 孙典荣 黄硕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79-1586,共8页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为较为稳定的东北部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西岸群落(群落Ⅱ)、北部湾中南部群落(群落Ⅲ)、白龙尾岛附近海域群落(群落Ⅳ)和季节波动较大的琼州海峡西侧群落(群落Ⅴ)。ANOSIN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96~0.956,P<0.001)。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的相关性最好(春季R=0.491,夏季R=0.578,秋季R=0.594,冬季R=0.514),与温度和盐度的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环境因子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潮汐潮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孙洪亮 黄卫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共8页
基于二阶湍流闭合模型计算涡动粘性系数的POM三维水动力模式 ,采用细网格 ,考虑 6个岛屿、海底摩擦系数进行划片取值 ,模拟北部湾潮汐潮流 .所得潮汐调和常数与 81个实测站比较 ,绝对平均误差 :K1分潮振幅为 4 6cm ,迟角为 9°;O1... 基于二阶湍流闭合模型计算涡动粘性系数的POM三维水动力模式 ,采用细网格 ,考虑 6个岛屿、海底摩擦系数进行划片取值 ,模拟北部湾潮汐潮流 .所得潮汐调和常数与 81个实测站比较 ,绝对平均误差 :K1分潮振幅为 4 6cm ,迟角为 9°;O1分潮振幅为 5 6cm ,迟角为 7° ;M2 分潮振幅为 6 2cm ,迟角为 1 5°.由模拟结果分析出该海区潮汐、潮流、余水位和潮余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潮汐 潮流 POM 三维数值模拟 涡动粘性系数 余水位 潮余流
下载PDF
海南岛西南海底沙波活动及底床冲淤变化 被引量:36
14
作者 王伟伟 范奉鑫 +1 位作者 李成钢 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8,共6页
为了研究沙波迁移对底床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2004—2006年连续3年的多波束海底地貌扫描数据,得出研究区域海底沙波的波长为5.8-91.8 m,波高0.1-4.3 m,陡峭度0.013-0.12,对称指数0.32-6.52。沙波的移动速率最大48.8 m/a,移动方向... 为了研究沙波迁移对底床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2004—2006年连续3年的多波束海底地貌扫描数据,得出研究区域海底沙波的波长为5.8-91.8 m,波高0.1-4.3 m,陡峭度0.013-0.12,对称指数0.32-6.52。沙波的移动速率最大48.8 m/a,移动方向在研究区域西部为SE向,中部呈往复迁移,东部为NW向;沙波不同部位的迁移速率不同,一般的沙波尾翼迁移速率较大;同一组沙波存在反向扭转迁移的现象,反向扭转迁移的轴线位于研究区域沙脊的脊线附近,这种反向迁移不仅与底层流作用有关,还与海底地形关系密切;西部海底底床处于侵蚀状态,局部最大侵蚀量可达1.3 m,东部处于堆积状态,最大堆积量达2.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系统 沙波移动 北部湾
下载PDF
自然环境变动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李寇军 邱永松 王跃中 《南方水产》 CAS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根据1949~1985年广西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以及降雨、风速和盐度等统计资料,分析了自然环境的变动对广西渔获量年际变化的影响,由于捕捞努力量的难以转换性,采取以时间系列代替捕捞努力量的变动,并建立了渔获量对时间序列和环境变... 根据1949~1985年广西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以及降雨、风速和盐度等统计资料,分析了自然环境的变动对广西渔获量年际变化的影响,由于捕捞努力量的难以转换性,采取以时间系列代替捕捞努力量的变动,并建立了渔获量对时间序列和环境变量的回归模型,以此来反映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渔获量波动与时间序列显著相关,还与广东沿岸平均降雨量、北部湾沿岸平均降雨量、涠洲岛盐度以及香港季候风等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包含时间序列和环境变量的渔获量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93,其置信水平达到99%以上。研究的结果说明,除捕捞因素外,环境因素的变动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波动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渔获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多元统计及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输运趋势 被引量:35
16
作者 徐志伟 汪亚平 +3 位作者 李炎 马菲 张凡 叶长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78,共12页
通过对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底质样的粒度和重矿物分析,获得了粒度和矿物组成特征。对粒度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了4个主控因子,其中因子2和3分别代表细颗粒的悬移质组分和陆源粗颗粒推移质组分,指示来自琼州海峡和北部湾西岸、西北岸的物源贡... 通过对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底质样的粒度和重矿物分析,获得了粒度和矿物组成特征。对粒度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了4个主控因子,其中因子2和3分别代表细颗粒的悬移质组分和陆源粗颗粒推移质组分,指示来自琼州海峡和北部湾西岸、西北岸的物源贡献,而且因子2的高得分区与弱环流背景相吻合;因子4反映了粤西和海南岛东岸沿岸流的物源贡献。采用重矿物组合,将研究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划为4个分区。分别对4个物源分区使用粒径趋势分析模型,把它们合并后获得了整个研究区的趋势矢量,其中海湾北部沉积物输运汇聚中心的位置与余环流的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海南岛西部海域沉积物显示为向北输运的特征,与地貌、水动力特征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物源混合造成的影响。在使用粒径趋势分析模型获取沉积物净输运方向时,需要综合考虑物源差异和空间尺度对沉积物粒径趋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重矿物 多元统计 粒径趋势分析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秋季底层鱼类多样性和优势种数量的变动趋势 被引量:34
17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3 位作者 杜飞雁 林昭进 孙典荣 黄硕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342,共10页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属17目67科。3个年代记录的鱼类均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其中1992年为96种(占56.14%)、2001年90种(占57.69%)和2006年89种(占56.69%)。鱼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最高,为0.72和3.64;其次为1992年,为0.64和3.27;2006年最低,分别为0.52和2.64。丰富度指数(D)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1992年的21.03,2001年的20.74和2006年的19.61。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北部湾3个年代出现的6种共有优势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中的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种逐渐被低值和小型的鱼类所替代,但繁殖力较强和寿命较短的鱼类变动较小。在6种共同优势种中,黄斑鲾和发光鲷的渔获率呈上升趋势;带鱼和黄带绯鲤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而二长棘鲷和竹荚鱼的渔获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变化趋势是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逐渐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数量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数量变化 北部湾
下载PDF
近25年广西北部湾海域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杨静 张仁铎 +2 位作者 赵庄明 翁士创 李凤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93-1498,共6页
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可反映海域潜在的生态安全.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差别化的分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数据基础,找出广西不同海湾营养盐的时空变化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全面梳理1990─2014 年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的基... 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可反映海域潜在的生态安全.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差别化的分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数据基础,找出广西不同海湾营养盐的时空变化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全面梳理1990─2014 年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水域主要海湾的湾内、湾口、湾外的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盐及无机氮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态总体良好,时空分布受入海径流及海域水团的影响,年际随入海径流量波动,营养盐质量浓度呈湾内-湾口-湾外递减趋势,位于沿岸水团的湾内采样点,出现中度/重/严重富营养,富营养化指数范围4.5-17.2,位于混合水团的湾口、湾外采样点,处于贫营养,富营养化指数低于0.5.溶解态无机氮与溶解态无机磷高值区的空间分布与富营养化指数基本一致,以硝态氮为主的无机氮污染比无机磷污染严重.多数点位氮磷比常年大于Redfield 比值,处于磷限制状态.钦州湾内、廉州湾内、廉州湾口和大风江口是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水域,无机氮磷质量浓度长期劣于四类海水标准限值,而呈磷限制状态,氮磷比分别高达202、132、142、224,容易在磷污染增高时,爆发富营养化,应特别加以监测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 富营养化 营养盐 无机氮组成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北部湾鱼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3
19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3 位作者 杜飞雁 林昭进 孙典荣 黄硕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7-436,共10页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进行的4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鱼(Tr...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进行的4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和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为主要优势种。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趋势为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种类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鱼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共同渔区北部海域最高(3.60),东北部海域次之(3.58),共同渔区南部海域最低(2.35),四季多样性指数为2.96~3.77,平均3.31。2007年多样性指数比1992-1993年低,但高于1998-1999年,表明近年来该海域捕捞压力有所减缓,使得渔业资源有一定的恢复。本研究旨在了解北部湾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动态变化及演替状况,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优势种 时空变化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秋、冬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29
20
作者 乔延龙 林昭进 邱永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根据2001年秋、冬季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北部湾渔业群落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组成及其生态优势度、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渔业生物的生物量指数和密度指数均明显下降;优势种没有变化,重... 根据2001年秋、冬季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北部湾渔业群落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组成及其生态优势度、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渔业生物的生物量指数和密度指数均明显下降;优势种没有变化,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更替;种类丰富度指数D有所上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一致,均有所下降,但不显著;群落物种种类和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生境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北部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