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再论“十七年文学”--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为中心
1
作者 余梦成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现象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十七年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意义不大,没有再谈论的价值;有学者则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一场反抗西方的现代性文学实验”,有再批评的空间。长期思维受限,导致“十七年... 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现象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十七年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意义不大,没有再谈论的价值;有学者则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一场反抗西方的现代性文学实验”,有再批评的空间。长期思维受限,导致“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分离,使得整个时期的文学近乎被学界否定。然而,或许正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介入,个体对于民族国家想象的增强,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获得更为丰富的“国族”叙事,进而从中获得“文学性”的表征。本文将从个体和历史的关系论出发,对“十七年文学”进行解读,力求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倾向,并给予新的体认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个人与历史 《红旗谱》 《创业史》 《青春之歌》
下载PDF
反规训中的自我规训——“十七年”文学监狱叙事的伦理意涵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显鸿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监狱叙事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伦理意涵。以规训与反规训为焦点的监狱叙事,映射出有别于其他革命历史叙事的革命伦理: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而更是文化选择与整合的结果。"十七年"文学... 监狱叙事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伦理意涵。以规训与反规训为焦点的监狱叙事,映射出有别于其他革命历史叙事的革命伦理: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而更是文化选择与整合的结果。"十七年"文学监狱叙事参与了那个时代国家与人民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从而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参与了当时宏大的社会规训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叙事 “十七年”文学 伦理 规训
下载PDF
历史情境与世纪回眸——关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剑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对于全面梳理与研究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总结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情境 世纪回眸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学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被引量:6
4
作者 贺仲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100,共8页
"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充满争议,其背后蕴含着与对文学经典性密切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首先是文学评价的标准问题,它关系着文学经典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十七年文学"评价分歧的重要归结点。将文学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统... "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充满争议,其背后蕴含着与对文学经典性密切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首先是文学评价的标准问题,它关系着文学经典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十七年文学"评价分歧的重要归结点。将文学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我们既能认识到"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又看到它与经典的距离;其次是文学经典构建中的外部因素问题,它也深刻地影响到"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和评价。客观辨析这些外在因素,同时更应该认识到建构文学经典的最根本因素是文学性。"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对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建构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一是回到以文学为中心的评价标准;二是强化对文学规范的建设;三是客观认识非文学经典作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经典 标准 文学性
下载PDF
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5,共6页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话”、“说什么话”的政治立场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延安文学” “十七年文学” 个体意识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间的亚非拉文学翻译研究
6
作者 熊辉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4期80-87,共8页
“十七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出于外交和政治目的,该时期对亚非拉文学翻译掀起了高潮,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国外研究停留在“冷战”时期,且多聚焦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冷战时期... “十七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出于外交和政治目的,该时期对亚非拉文学翻译掀起了高潮,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国外研究停留在“冷战”时期,且多聚焦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冷战时期的文化研究被严重遮蔽。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也处于沉寂状态,但相较于国外而言,在翻译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著作中多有关于亚非拉文学翻译的讨论,而且也有研究专门讨论了十七年间拉美文学、亚洲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情况,但研究该时期非洲文学在中国翻译的成果依然缺席。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十七年间亚非拉文学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界应深化相关研究,为当下中外文学交流互鉴和国际关系发展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亚非拉文学翻译 民族文学 冷战时期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中的雄强女性形象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宁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14,共5页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根深蒂固,所以雄强女性虽能驰骋社会各个领域,却不能改变无法别离家园的历史宿命。更有甚者,波澜壮阔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性压抑的意味,于是,雄强女性只能让情爱的力比多臣服于革命的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雄强女性 主体性 平等 爱情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存在意义的再探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云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8期42-44,共3页
"十七年文学"由于过度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呈现出模式化、简单化的情形,从而引发了学术界普遍淡化、忽视、否定这一时期文学成绩的"空白论"主张。本文从文本出发,用细读的原则,对一直被否认的十七年经典文学进行... "十七年文学"由于过度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呈现出模式化、简单化的情形,从而引发了学术界普遍淡化、忽视、否定这一时期文学成绩的"空白论"主张。本文从文本出发,用细读的原则,对一直被否认的十七年经典文学进行梳理,并从平民意识、知识分子启蒙意识、作家主体意识三个方面入手,探寻这一特殊时期文学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本 经典重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利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63,共7页
讨论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段时期的文学是否具有文学史价值?许多现有的文学史著作以"文学的自主性"作为衡量标准,从而否定十七年文学具有文学史价值,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十七年文学具有... 讨论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段时期的文学是否具有文学史价值?许多现有的文学史著作以"文学的自主性"作为衡量标准,从而否定十七年文学具有文学史价值,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十七年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对这段文学史的"重写",旨在颠覆的是以往政治视角下的文学史观,而非基本的文学史实。但对文学史观的置换,会牵连到文本的选取工作。选取哪些文本入史,其根据应该是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十七年文学史写作的正途,应该是从基本的文学史实出发,回归历史情境,屏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随意臆测历史的思维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史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农业合作化叙事的三副面孔——《蜜蜂脑袋奥勒》、《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创业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钦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8,共5页
农业合作化叙事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现象,以此为审美对象的文本不仅反映了各国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传统,更涉及到美学、艺术、技术上的差异。《蜜蜂脑袋奥勒》、《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创业史》这三部以合作化为审美对象的小说,在主旨... 农业合作化叙事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现象,以此为审美对象的文本不仅反映了各国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传统,更涉及到美学、艺术、技术上的差异。《蜜蜂脑袋奥勒》、《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创业史》这三部以合作化为审美对象的小说,在主旨构建、新人书写和史诗诉求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三部作品在文学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异同互呈以及经验教训,为如何评价中国"十七年文学"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化叙事 主旨构建 新人书写 史诗诉求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何其芳与中国人民大学“文研班”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0,共9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文艺理论研究班(简称"文研班"),不仅对当时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为新时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培养了一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文艺理论研究班(简称"文研班"),不仅对当时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为新时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培养了一批领军性人才。研究"十七年"文学史,就要关注"文研班"现象。在首届"文研班"学员开学典礼上,周扬正式宣布何其芳为"文研班"班主任。在"文研班",何其芳以"广而专"的教学理念要求学员。何其芳以学者的大度与执着体现了特殊背景下政治与学术的共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人大“文研班” 十七年文学 文艺理论史 马克思主义文论
原文传递
“阶级观念”的确立与“斗争模式”的蔓延——论“十七年文学”的叙事话语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新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3-156,共4页
在阶级斗争思想的普及与强化、战争时期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遗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或显或隐地蕴含了一种"阶级斗争模式"。随着政治环境、审美环境越来越严厉和"阶级斗争模式"的迅速扩展,人际关... 在阶级斗争思想的普及与强化、战争时期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遗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或显或隐地蕴含了一种"阶级斗争模式"。随着政治环境、审美环境越来越严厉和"阶级斗争模式"的迅速扩展,人际关系的本质已经被完全抽象为仇恨和对立的象征体,彻底丧失了"人"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作为个体的"人"完全沦为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想象性符码。作为"人学"的文学丧失了"人"的本性,只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阶级观念 斗争模式 叙事话语
下载PDF
改造与成长:“十七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书写规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利景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在工农兵形象成为文坛主角的"十七年"文学语境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为了获得合法的生存空间,建立了自己的书写规约———"改造与成长"的模式。书写规约建立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获得"资格认证"、... 在工农兵形象成为文坛主角的"十七年"文学语境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为了获得合法的生存空间,建立了自己的书写规约———"改造与成长"的模式。书写规约建立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获得"资格认证"、从而被准入的过程。但是,这一书写规约并没有使该题材小说免于被批判,因为,规约的表象之下蕴含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改造与成长 书写规约
下载PDF
区域文化视域下的英雄书写——以“十七年”河北题材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拥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4,共6页
英雄作为一种“原型”意象长久地出现在各地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区域文化的烙印。河北题材小说的英雄书写一方面秉承慷慨悲歌、勇武任侠的古燕赵风骨,一方面在京畿文化和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浸染下呈现出官方的正统性... 英雄作为一种“原型”意象长久地出现在各地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区域文化的烙印。河北题材小说的英雄书写一方面秉承慷慨悲歌、勇武任侠的古燕赵风骨,一方面在京畿文化和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浸染下呈现出官方的正统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和美学价值。在区域文化精神应对时代精神气候的作用下,生成了“十七年”河北英雄书写的高潮;在对官方正统性的自觉追随以及民间资源的充分利用中,河北题材小说英雄人物生动饱满,特别是女性人物的书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英雄谱系;但区域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双重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如同一时代英雄书写概念化、雷同化、批判性不足等困境和局限。以“十七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河北小说为例,在区域文化的视域下探讨英雄书写的独特性,既为英雄书写的解读开辟了全新的文化研究视角,也可以为研究河北题材小说中英雄这一大典型人物形象书写的得与失找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书写 区域文化 燕赵文化 河北题材小说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
15
作者 赫牧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3期49-51,共3页
中国当代“十七年”文学批评自发展之初即面临着审美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 ,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 ,当它放弃了与审美批评话语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维”的存在... 中国当代“十七年”文学批评自发展之初即面临着审美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 ,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 ,当它放弃了与审美批评话语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维”的存在之后 ,文学批评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就发生了异变。本文试图就这种社会政治话语系统的形成原因、思维方式及实践特点做出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批评 社会政治话语系统 审美批评话语系统
下载PDF
论莫言小说对“十七年文学”的继承与借鉴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1-87,共7页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50后”作家的代表,学界围绕他开展的研究可谓相当丰富。在论及莫言的创作与古今中外艺术资源的关系时,许多研究者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莫言小说以多元艺术资源为基础,追求写作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上。但通过分析莫言...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50后”作家的代表,学界围绕他开展的研究可谓相当丰富。在论及莫言的创作与古今中外艺术资源的关系时,许多研究者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莫言小说以多元艺术资源为基础,追求写作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上。但通过分析莫言笔下近代历史和农村题材的书写、初期创作对“真善美”的文学价值的直接追求、80年代中期之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小说的题材选择、价值追求和叙事形式等方面,莫言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十七年文学”这一当代文学“近传统”的继承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莫言 题材选择 真善美 暴力叙事
下载PDF
城市的公共性想象与日常性的消失——以“十七年”上海题材文学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鸿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123,共8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呈现出单一的国家工业化功能,这使中国社会的公共性带有强烈的国家意义,原有口岸城市的私性生活形态逐渐终止。由于社会主义的公共性被突出强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日常性常常被理解为私性生活内...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呈现出单一的国家工业化功能,这使中国社会的公共性带有强烈的国家意义,原有口岸城市的私性生活形态逐渐终止。由于社会主义的公共性被突出强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日常性常常被理解为私性生活内容与口岸城市的资本主义符码,而通过文学中的伦理教化和社会控制表达加以剪除。在表现策略上,"十七年"文学,特别是在表现上海城市的文学中,在人物属性、时间和空间方面,将日常性在国家公共性的层面意义化,以表现其向公共性意义的过渡;或者干脆杜绝日常性表现。种种情形,造成了当代城市文学中日常性叙述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日常性 私性“十七年”文学 上海题材
原文传递
论《中国季刊》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
18
作者 丛新强 王昊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中国季刊》是英语世界第一份专门研究当代“中国学”的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60年创刊至今,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保持着关注和研究。这家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对“红色小说”... 《中国季刊》是英语世界第一份专门研究当代“中国学”的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60年创刊至今,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保持着关注和研究。这家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对“红色小说”英雄形象塑造的研究,结合文本辨析“十七年小说”中的英雄主义情怀和叙事模式及其特色;二是对反映农村合作化与城市工业建设题材小说的研究,呈现出英语世界中国学研究者试图透过小说研究以观察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建设状况的意图;三是从一定的性别理论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女性、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嬗变;另外,该刊物还关注到“十七年诗歌”的创作环境与隐喻及意象的关系,涉及当代诗学建构的深层问题。这些研究文献不但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季刊》 十七年文学 英语世界 当代中国学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的重构
19
作者 黄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111,共3页
“现代性”(Modernity)是20世纪中国文学挥之不去的话题。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自然离不开这个主题,并非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它是反现代性的。就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境况而言,渴望摆脱近... “现代性”(Modernity)是20世纪中国文学挥之不去的话题。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自然离不开这个主题,并非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它是反现代性的。就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境况而言,渴望摆脱近代以来被动挨打和贫穷落后的困境,迈向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建立新型国家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现代性” 中国文学 反现代性 中国社会 文化发展 近代以来 新中国
原文传递
“工农兵”文艺的建构与超越——十七年文学综论
20
作者 郭传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93-97,共5页
关于十七年文学,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都不免失之简单,而应尽可能重返文学现场,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客观、理性的审视。作为"为工农兵"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其文学思潮在规范与质疑中交替演进,创作主体具有认同... 关于十七年文学,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都不免失之简单,而应尽可能重返文学现场,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客观、理性的审视。作为"为工农兵"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其文学思潮在规范与质疑中交替演进,创作主体具有认同与焦虑的心态特点,文学作品则主要有建构与超越这两大叙事类型,总体上体现了对"工农兵"文艺的建构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工农兵”文艺 建构 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