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被引量:52
1
作者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1-167,共7页
破伤风是一种由专性厌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目前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等,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 破伤风是一种由专性厌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目前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等,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不洁接生的新生儿及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情况。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本文是关于破伤风免疫预防的专家共识,目的是预防开放性外伤后的破伤风并协助制定临床决策。根据国内外破伤风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受伤人群的类型、伤口的暴露情况和免疫预防误区等的研究显示,预防破伤风至关重要的措施是良好的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本共识描述了破伤风免疫预防过程的时间表,包括婴幼儿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妊娠期妇女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潜在高危人群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免疫缺陷患者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破伤风免疫接种流程。本共识仅提供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条件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伤口管理 免疫预防 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抗毒素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应 魏树礼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方法 :水 /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 ,并测定粒径及包封率。结果 :可制备包封率达 90 %以上的微球 ,改变工艺条件 ,可在 30~ 30 0 μm范围内控制微球的粒径。结论 :研究...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方法 :水 /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 ,并测定粒径及包封率。结果 :可制备包封率达 90 %以上的微球 ,改变工艺条件 ,可在 30~ 30 0 μm范围内控制微球的粒径。结论 :研究了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 ,成功地制备了疫苗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聚乳酸微球 制备工艺
下载PDF
脉冲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动物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应 陈志华 魏树礼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95-698,共4页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 1年中 ,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免疫记忆反应的规律。结果 微球中抗原释放为脉冲式 ,释放时间与聚乳酸分子量、微球载药量...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 1年中 ,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免疫记忆反应的规律。结果 微球中抗原释放为脉冲式 ,释放时间与聚乳酸分子量、微球载药量及粒径有关 ,微球引起的抗体反应显著高于破伤风类毒素溶液一次免疫 ,与溶液 3次免疫效果相似。结论 创制了一种新型脉冲式释药系统 ,一次注射完成全程免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式破伤风类毒素 聚乳酸微球 动物免疫效果
下载PDF
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血清学效果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董胜利 孙莲英 +5 位作者 吴多琳 张荣珍 张兰香 王春雷 柴峰 于竞进 《中国计划免疫》 2000年第3期140-144,共5页
为了评价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 (TT)突击接种的效果 ,并采用血清学回顾性研究探讨TT免疫应答 ,从而为开展育龄期妇女TT常规接种及制定育龄期妇女TT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间接血凝方法 ,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 ,随机抽取 36 7名 15~... 为了评价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 (TT)突击接种的效果 ,并采用血清学回顾性研究探讨TT免疫应答 ,从而为开展育龄期妇女TT常规接种及制定育龄期妇女TT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间接血凝方法 ,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 ,随机抽取 36 7名 15~ 35岁育龄期妇女测定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TAT)水平。结果显示 ,5 6 %的育龄期妇女具有保护水平TAT(>0 0 1IU/ml) ,TAT几何平均滴度 (GMT)为 0 0 73IU/ml。接种 1针TT后育龄期妇女TAT >0 0 1IU/ml的占 5 0 % ,GMT为 0 0 39IU/ml;接种 2针TT后育龄期妇女TAT >0 0 1IU/ml的占 6 8% ,GMT为 0 14 5IU/ml,37个月后可检测到TAT ;接种 3针TT后育龄期妇女TAT>0 0 1IU/ml的占 90 % ,GMT为 0 5 76IU/ml,37个月后仍可检测到TAT ;育龄期妇女接种TT各剂次的TAT水平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不同接种剂次免疫接种间隔、免疫年龄的TAT水平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建议 :提高重点地区和育龄期妇女中重点人群TT接种率 ;尽快开展TT常规接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破伤风 育龄期妇女 破伤风类毒素 血清学
原文传递
CDAP活化多糖制备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镇 陈玉秋 +6 位作者 李薇 向左云 吴凯 陶佳明 范荣坤 何建东 方祖群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493-495,499,共4页
目的用1-氰基-4-二甲氨基-吡啶四氟硼酸(CDAP)代替溴化氰(CNBr)活化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制备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TT)结合疫苗。方法将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溶液加CDAP活化,经ADH和缩合剂EDAC与破伤风类毒素进行偶联... 目的用1-氰基-4-二甲氨基-吡啶四氟硼酸(CDAP)代替溴化氰(CNBr)活化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制备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TT)结合疫苗。方法将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溶液加CDAP活化,经ADH和缩合剂EDAC与破伤风类毒素进行偶联,经凝胶过滤柱层析纯化,得到5型肺炎链球菌多糖-TT结合物,并对其生化指标、血清学特异性、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进行检测。结果多糖-TT结合物的游离多糖含量与多糖的衍化率成反比;血清学特异性良好;经动物实验证明其安全性合格;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游离多糖含量越低,免疫原性越强。结论用CDAP活化工艺制备的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TT结合物适宜制备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AP 肺炎链球菌 荚膜多糖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
原文传递
以白喉毒素无毒变异体蛋白CRM197和破伤风类毒素为载体的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对小鼠的免疫原性 被引量:9
6
作者 陈玉秋 张梦霏 +5 位作者 何建东 陶佳明 范荣坤 李福有 白锐琼 黄镇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41-443,447,共4页
目的探讨以天然白喉毒素无毒变异体蛋白CRM197和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为载体的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group Y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MenYPS)结合蛋白对小鼠的免疫原性。方法将MenYPS用1,6-己二酰肼(1,6-adipic acid dih... 目的探讨以天然白喉毒素无毒变异体蛋白CRM197和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为载体的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group Y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MenYPS)结合蛋白对小鼠的免疫原性。方法将MenYPS用1,6-己二酰肼(1,6-adipic acid dihydrazide,ADH)进行衍生,制备MenYps-ADH衍生物,将MenYPS-ADH衍生物在碳二亚胺[N-(3-Dimethylaminopropyl)-N′-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AC]的作用下,分别与CRM197和TT共价结合,制备3批MenYPS-CRM197和MenYPS-TT结合物,采用琼脂双扩散法检测结合物中多糖抗原的血清型特异性。经BALB/c小鼠大腿内侧皮下注射制备的衍生物及结合物,2.5μg/只,0、14、28 d各免疫1次,分别于第7、21和35天经小鼠眼眶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GMT。参考《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版)进行无菌试验及异常毒性试验。结果制备的3批MenYPS-CRM197和MenYPS-TT结合物可与MenYPS诊断血清产生沉淀线。MenYPSTT和MenYPS-CRM197免疫小鼠3次后,均产生较高的滴度,MenYPS-TT和MenYPS-CRM197结合物第2、3次免疫小鼠后产生的GMT均明显高于MenYPS-ADH衍生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种结合物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enYPS-TT和MenYPS-CRM197结合物第2次免疫后产生的GMT均明显高于第1次免疫后,第3次免疫后明显高于第2次免疫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无菌试验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版)相关要求;异常毒性试验中,豚鼠和小鼠观察7 d后,均无异常反应,体重增加,无死亡。结论 MenYPS与CRM197和TT的结合物均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且产生了免疫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球菌多糖 CRM197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物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破伤风类毒素非磷脂脂质体疫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沈诚诚 刘庆良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5-28,共4页
以二氧乙烯十六烷醚、胆固醇和油酸为原料制备非磷脂脂质体 ,试验证明其包裹率高、稳定性好。与破伤风类毒素(TT )铝佐剂疫苗相比较 ,TT非磷脂脂质体疫苗二针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应答水平高一倍左右 ,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 ,加入IFN γ可增... 以二氧乙烯十六烷醚、胆固醇和油酸为原料制备非磷脂脂质体 ,试验证明其包裹率高、稳定性好。与破伤风类毒素(TT )铝佐剂疫苗相比较 ,TT非磷脂脂质体疫苗二针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应答水平高一倍左右 ,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 ,加入IFN γ可增加IgG2a亚类应答。但免疫脾细胞IL 2产量不高。此外 ,该疫苗鼻粘膜接种可诱导显著的血清抗体应答。因而这种新型脂质体值得疫苗工作者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非磷脂脂质体 疫苗 粘膜免疫
原文传递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及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何应 魏树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体外释放规律 ,考察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进行了 84d ,测定释放量 ,考察 :(1)聚乳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 )微球载药量 ;(3)微球粒径 ;(4 )附...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体外释放规律 ,考察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进行了 84d ,测定释放量 ,考察 :(1)聚乳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 )微球载药量 ;(3)微球粒径 ;(4 )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有显著的长效作用 ,释放模型为零级释放 ,释放速度与前面提到的 4种影响因素直接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药物载体 聚乳酸微球 体外释放 药物释放
下载PDF
孕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效果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世清 王长江 +3 位作者 黄淑云 周纯良 唐蕊研 王艮娜 《中国计划免疫》 1996年第2期74-76,共3页
1991~1993年在湖南省部份地区对孕妇进行了破伤风类毒素免疫,为检查免疫效果,在新田、醴陵和浏阳3县收集了170对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血液标本,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了母亲免疫前、后和新生儿脐带血的破伤风抗毒素,母亲免... 1991~1993年在湖南省部份地区对孕妇进行了破伤风类毒素免疫,为检查免疫效果,在新田、醴陵和浏阳3县收集了170对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血液标本,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了母亲免疫前、后和新生儿脐带血的破伤风抗毒素,母亲免疫前、后的阳性率分别为8.24%和97.06%,新生儿的阳性率为87.65%;抗毒素含量母亲免前免后各为0.0048IU/ml和0.137IU/ml,新生儿为0.054IU/ml。未发现异常反应。证明对孕妇进行破类免疫,能保护新生儿免受破伤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孕妇 免疫
原文传递
东阳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美忠 吴爱兰 《疾病监测》 CAS 2005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 探索东阳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 (NNT)疫情的影响因素及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东阳市 1999~ 2 0 0 3年N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安全接生、卫生知识缺乏、免疫预防意识差... 目的 探索东阳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 (NNT)疫情的影响因素及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东阳市 1999~ 2 0 0 3年N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安全接生、卫生知识缺乏、免疫预防意识差、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不善是导致NNT发病的主要因素。结论 不安全接生 ,是NNT发病的主要因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 ,加强对孕妇卫生知识的宣教 ,普及住院接生、消毒接生及新生儿脐带的无菌护理 ,动员和落实NNT高危险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TT) ,是目前预防和消除NNT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破伤风 流动人口 影响因素分析 东阳市 疫情 1999~2003年 流行病学方法 破伤风类毒素 生育管理 NNT 新生儿脐带 育龄期妇女 防制措施 统计分析 个案调查 监测资料 知识缺乏 免疫预防 卫生知识 无菌护理 主要措施
下载PDF
以聚合物微球为载体的破伤风类毒素蛋白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继麟 苏焱 +1 位作者 朱家鸿 曾令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 探索载破伤风类毒素 (TT)蛋白的聚合物微球作为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包裹TT的聚乳酸及聚乳酸 /聚乙醇酸共聚微球 (PLGTTMS) ,并以ELISA法和小鼠中和法测定免疫小鼠和豚鼠的血清中和抗体。结果 ... 目的 探索载破伤风类毒素 (TT)蛋白的聚合物微球作为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包裹TT的聚乳酸及聚乳酸 /聚乙醇酸共聚微球 (PLGTTMS) ,并以ELISA法和小鼠中和法测定免疫小鼠和豚鼠的血清中和抗体。结果 用这些载TT聚合物微球免疫豚鼠和小鼠后 ,所诱生的抗体反应大大高于未加佐剂的TT疫苗 ,且由大粒径和小粒径微球混和组成的PLATTMS所诱生的抗体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加强效应。用 2 0LD50 的破伤风毒素攻击后 ,氢氧化吸附的TT和包裹TT的不同聚合物微球免疫的小鼠均获得 10 0 %的保护率。结论 以聚乳酸及其与聚乙醇酸共聚微球为载体的破伤风类毒素蛋白疫苗在动物体内诱生的免疫反应显著高于无佐剂疫苗 ,这为疫苗的开发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微球 破伤风类毒素 免疫接种 TT蛋白
原文传递
14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谈宁芝 栗克喜 +3 位作者 刘玉清 冯晓虎 蔡勤 余文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 探讨制备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PNCPS) 蛋白结合疫苗的适宜条件。方法 采用碳二亚胺法将 14型PNCPS与破伤风类毒素 (TT)结合 ,将结合物免疫NIH小鼠 ,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 14型PNCPS的IgG抗体滴度。结果 结合反应产率和结合... 目的 探讨制备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PNCPS) 蛋白结合疫苗的适宜条件。方法 采用碳二亚胺法将 14型PNCPS与破伤风类毒素 (TT)结合 ,将结合物免疫NIH小鼠 ,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 14型PNCPS的IgG抗体滴度。结果 结合反应产率和结合物中多糖、蛋白含量的测定显示试验成功合成了 14型PNCPS TT结合物 ,该结合物具有 14型PNCPS的血清学特异性 ,将之免疫小鼠诱生的抗 14型PNCPS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单纯 14型PNCPS。结论 试验成功地合成了 14型PNCPS TT结合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 碳二亚胺 免疫原性 肺炎球菌性肺炎
原文传递
福氏2a痢疾杆菌O-特异性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贵林 冯建军 +1 位作者 杜琳 吴应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1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己二酸二肼 (ADH)将福氏 2a痢疾杆菌脂多糖 (LPS)经酸水解脱毒纯化后得到的O SP和破伤风类毒素 (TT)蛋白共价结合 ,制备了福氏 2a痢疾杆菌结合物。以 2 5 μg多糖或含 2 5 μg多糖的结合物经皮下注射免疫NIH品系雌性小鼠 ,同时以 ... 通过己二酸二肼 (ADH)将福氏 2a痢疾杆菌脂多糖 (LPS)经酸水解脱毒纯化后得到的O SP和破伤风类毒素 (TT)蛋白共价结合 ,制备了福氏 2a痢疾杆菌结合物。以 2 5 μg多糖或含 2 5 μg多糖的结合物经皮下注射免疫NIH品系雌性小鼠 ,同时以 2 5 μg多糖或含 2 5 μg多糖的结合物经耳缘静脉注射家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小鼠和家兔血清中抗脂多糖抗体水平及抗TT水平 ,并用豚鼠血清补体介导进行了体外杀菌实验。结果显示 :用本实验方法提取的多糖 ,合成的多糖衍生物 ,多糖 蛋白结合物都具有福氏 2a痢疾杆菌O 抗原特异性 ,其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异性和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单独用多糖免疫小鼠和家兔未能诱导LPS抗体 ,而结合物免疫小鼠和家兔的血清诱导出了较高的抗LPSIgG抗体及抗TT抗体 ,并有较强的体外杀菌活性。产生的抗体存在着免疫记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2A痢疾杆菌 O-特异性多糖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 免疫原性
下载PDF
绍兴市1999~2004年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洁 付利军 +1 位作者 吴建宏 王吉玲 《疾病监测》 CAS 2005年第6期309-310,308,共3页
目的了解绍兴市新生儿破伤风(NT)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绍兴市1999~2004年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T发病率波动在0.15‰~0.65‰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 目的了解绍兴市新生儿破伤风(NT)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绍兴市1999~2004年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T发病率波动在0.15‰~0.65‰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有2个县(区)发病率≥1‰。NT病死率波动在11.11%~37.50%之间。病例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越城区和绍兴县,发病无明显季节性。78例确诊病例中流动人口占89.74%,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2∶1,发病日龄集中在5~8d。在家分娩的占83.33%,接生员均未受过培训,所有母亲均无明确的破伤风类毒素(TT)接种史。结论旧法接生和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及人口流动是NT发病的主要因素。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推广住院分娩,对高危人群接种TT,加强新法接生培训,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破伤风 破伤风类毒素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不同链长6A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与多糖结合物的稳定性及小鼠免疫原性
15
作者 周觉非 代洁 +9 位作者 张玉洁 蓝天 杜游 赵嘉祯 陈思 邓前 廖红梅 邹莎莎 杨溢尧 葛永红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27-13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链长的6A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type 6A pneum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Pn6A)稳定性差异及链长对结合物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机获得不同链长的Pn6A,并在1-氰基-4-二甲胺基吡啶四氟硼酸盐作用下... 目的研究不同链长的6A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type 6A pneum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Pn6A)稳定性差异及链长对结合物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机获得不同链长的Pn6A,并在1-氰基-4-二甲胺基吡啶四氟硼酸盐作用下与破伤风类毒素-己二酰肼衍生物形成共轭结合物.通过比较原始多糖、多糖降解物及结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验证结构的正确性,通过硫酸蒽酮法和速率比浊法定量比较抗原性;通过高效液相-分子尺寸排阻层析-多角度激光散射仪比较不同链长多糖的稳定性;分析结合物物理化学(理化)性质,并通过重均相对分子质量(weight-averag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Mw)变化及游离多糖变化比较结合物稳定性;用原始多糖和结合物分别皮下免疫NIH小鼠3次,ELISA检测抗多糖IgG水平.结果Pn6A经机械剪切3、8、20次后,Mw由14.01×10^(5)g/mol分别下降为1.55×10^(5)、0.92×10^(5)和0.58×10^(5)g/mol,其对应结合物理化数据相近;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多糖降解物和结合物各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相比原始多糖未发生改变;硫酸蒽酮法和速率比浊法定量计算得到的不同多糖和结合物单位抗原值相近;在不同pH及温度条件下,长链多糖及其结合物的Mw和游离多糖变化均大于短链多糖.不同链长多糖结合物免疫小鼠后诱导的IgG抗体滴度均高于原始多糖(F=2.90,P=0.048),而不同结合物之间的免疫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9,P=0.267).结论机械剪切不会破坏Pn6A化学结构和抗原性;Pn6A链长越短,所获得的多糖及结合物越稳定;Pn6 A经机械剪切后制备的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可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A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核磁共振氢谱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6B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中游离多糖测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爱萍 任珍芸 +5 位作者 刘倩 罗树权 陈晓航 李献林 杜娇 谢贵林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937-2942,共6页
目的:建立6B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PS6B-TT)中游离多糖的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采用脱氧胆酸钠-盐酸沉淀法(NaDC/HCl),取不同浓度的载体蛋白破伤风类毒素(TT),加入1%NaDC溶液混匀,离心后用Lowrry法检测上... 目的:建立6B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PS6B-TT)中游离多糖的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采用脱氧胆酸钠-盐酸沉淀法(NaDC/HCl),取不同浓度的载体蛋白破伤风类毒素(TT),加入1%NaDC溶液混匀,离心后用Lowrry法检测上清中蛋白含量,以确定载体蛋白沉淀范围;用不同离子强度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游离多糖对照品与TT的混合物,NaDC沉淀并离心后以蒽酮-硫酸法测定上清中多糖含量、计算回收率,确定游离多糖的最佳分离条件;以NaDC/HCl沉淀6B型多糖测定标准品并绘制标准曲线,与未经NaDC/HCl沉淀的标准品相比较,确定NaDC对蒽酮硫酸法测定结果的影响;由此建立NaDC/HCl沉淀法结合蒽酮硫酸法测定6B型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并对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及精密度进行验证。结果:此方法沉淀载体蛋白浓度应控制在500μg·mL^(-1)以下;选择终浓度0.3 mol·L-1氯化钠溶液作为6B型肺炎球菌结合物中游离多糖测定的稀释液;NaDC/HCl沉淀法对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基本无影响;游离多糖对照品与载体蛋白TT混合物经建立的NaDC/HCl法沉淀后多糖及蛋白回收率分别为98.25%及0;游离糖添加试验回收率均在90%~100%;3批结合物游离糖含量测定值其试验内及试验间CV值均在10%以下。结论:本试验建立的NaDC/HCl沉淀法结合蒽酮硫酸法可有效分离6B型游离多糖与多糖蛋白结合物,并能够准确、稳定地测定结合物中的游离多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多糖蛋白结合物 破伤风类毒素 游离多糖 脱氧胆酸钠
原文传递
无针粉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对小鼠血清IgG抗体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伽伯 周旭 +2 位作者 王喆桅 金城 肖小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06-1409,共4页
本文以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为研究对象,对比自制的无针粉末注射系统与普通皮下注射方式给药对小鼠的免疫效果。考察氢氧化铝吸附破伤风类毒素(Al(OH)3-TT)粉末的制备工艺,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考察其微粉学... 本文以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为研究对象,对比自制的无针粉末注射系统与普通皮下注射方式给药对小鼠的免疫效果。考察氢氧化铝吸附破伤风类毒素(Al(OH)3-TT)粉末的制备工艺,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考察其微粉学性质。结果表明,增加盐浓度、延长吸附时间均可提高吸附药量。NaCl浓度为0.4mol·L-1吸附效果较好,大于0.8mol·L-1,蛋白会发生盐析;反应10min后吸附量趋于稳定。体系pH值及温度在考察的范围内对吸附药量影响不大。根据优化后工艺制备的Al(OH)3-TT平均粒径为(60.6±4.4)μm。将自制的Al(OH)3-TT无针粉末注射剂与普通皮下注射剂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破伤风抗毒素IgG抗体浓度。结果表明,Al(OH)3-TT(含TT30μg)无针粉末注射小鼠,4周后破伤风抗毒素IgG抗体浓度为(6.19±0.52)U·L-1,8周后为(10.70±0.78)U·L-1,而普通皮下注射组(含TT20μg)分别为(4.25±0.58)、(7.48±0.57)U·L-1,提示自制的Al(OH)3-TT无针粉末注射剂免疫原性较好,为进一步开发破伤风类毒素无针粉末注射剂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针粉末注射 破伤风类毒素 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
原文传递
中国破伤风抗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传林 李明 吕新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4-227,共4页
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控形势严峻,强化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的主动免疫是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控的关键。通过破伤风抗体(TAB)检测可以明确个体的TTCV免疫状态,从而正确实施TTCV主动免疫。国外对TAB检测技术的研究呈现停滞状态,而国内... 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控形势严峻,强化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的主动免疫是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控的关键。通过破伤风抗体(TAB)检测可以明确个体的TTCV免疫状态,从而正确实施TTCV主动免疫。国外对TAB检测技术的研究呈现停滞状态,而国内有现实的TAB检测需求,破伤风抗体检测技术仍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本文收集国内也相对有限的TAB检测技术资料,对国内应用和发展的小鼠毒素中和试验(MTNT)、间接血凝法(IHA)、凝胶双向扩散试验或Rubin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CG)法等TAB检测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TAB检测提供较全面的依据。由于缺乏国内TAB检测和国际机构、参考试剂的对比研究,我国的TAB检测技术尚未实现国际化认可。我国特殊的破伤风防控形势使得TAB检测技术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现实意义,ELISA、CG法等快速检测试剂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疫苗 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胶体金
原文传递
絮状试验用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标准的国际协作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俞永平 梁宝华 +1 位作者 董联珠 徐锡荣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2期78-80,共3页
按照国际协作试验计划,本试验用 Ramon 絮状试验方法标化了絮状试验用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国际标准各一批,推荐品即 DIFT 和 TEFT。本试验室标定结果与由13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协作标定结果几乎相同。以 DIFT 和 TEFT 为标准,用 Lev... 按照国际协作试验计划,本试验用 Ramon 絮状试验方法标化了絮状试验用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国际标准各一批,推荐品即 DIFT 和 TEFT。本试验室标定结果与由13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协作标定结果几乎相同。以 DIFT 和 TEFT 为标准,用 Levine-Wyman 的试管絮状试验法和火箭电泳测定了几批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 Lf,其结果可与 Ramon 方法测定结果相比,证明火箭电泳可用于定量测定类毒素(或毒素)的絮状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类毒素 破伤风类毒素 絮状标准类毒素
下载PDF
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原液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珣 张伟平 +6 位作者 张娜 薄晓菲 吴丽洁 马晓宇 张萍 肖詹蓉 孙玉杰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261-264,共4页
目的 分析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和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原液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单体与多聚体之比以及游离氨基数.方法 取TT和DT原液各10批,用凝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三硝基苯磺酸法分别检测原液的细菌内... 目的 分析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和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原液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单体与多聚体之比以及游离氨基数.方法 取TT和DT原液各10批,用凝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三硝基苯磺酸法分别检测原液的细菌内毒素、单体和多聚体以及游离氨基.结果 各10批TT、DT原液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值分别为1.14和0.35 EU/Lf.TT原液的单体平均含量为72.1%,是多聚体的3倍;DT原液的单体平均含量为88.9%,是多聚体的8倍.脱毒后,每个TT蛋白分子含游离氨基数均值为43.5,比破伤风毒素减少约60%;每个DT蛋白分子含游离氨基数均值为9.9,比白喉毒素减少约75%.10批TT、DT的单体与多聚体含量之比以及游离氨基数的批间一致性较好(变异系数:1.59%~16.26%).结论 细菌内毒素含量、单体与多聚体之比以及游离氨基数检测指标可用于对TT、DT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批间一致性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白喉类毒素 内毒素类 单体 氨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