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DEM剖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时空变化——以北京延庆县为例 被引量:73
1
作者 孙丽 陈焕伟 潘家文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762-766,共5页
以北京延庆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频率的角度,结合地形因子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变化规律。由于坡向影响着日照时数和土壤水分的再分布[1],而这对农业用地和园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具有研究意义,因此,在前人的综合海拔和坡度... 以北京延庆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频率的角度,结合地形因子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变化规律。由于坡向影响着日照时数和土壤水分的再分布[1],而这对农业用地和园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具有研究意义,因此,在前人的综合海拔和坡度两个地形因子的分布指数的基础上,提出坡向分布指数,即分别从海拔、坡度和坡向三个角度,对延庆县1996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耕地、园地和林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低的地形等级上,园地则趋于高地形等级方向发展,并且阴坡上的分布频率有所增加,林地分布变化不明显。作者认为,人为干扰因素对园地分布格局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对耕地和林地的作用不明显,这为该区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研究方法 景观尺度
下载PDF
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地形因子间的关系 被引量:52
2
作者 胡耀升 么旭阳 刘艳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915-5924,共10页
植物功能性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不同种群功能性状的差异决定竞争优势,导致群落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进而演替。以长白山森林演替过程中4个阶段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白山地区森林不同层次优势种的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 植物功能性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不同种群功能性状的差异决定竞争优势,导致群落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进而演替。以长白山森林演替过程中4个阶段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白山地区森林不同层次优势种的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比叶面积(SLA)与叶氮浓度(LNC)和茎磷浓度(SPC)正相关,与叶干物质质量(LDMC)负相关;叶厚度(LT)与LDMC负相关;LNC与LPC、SNC和LDMC呈正相关;茎氮浓度(SNC)与茎磷浓度(SPC)正相关;茎组织密度(STD)与LNC、SNC正相关。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海拔对SLA、LNC、LPC、STD、SPC影响最大;坡向对于LT、LDMC影响最大;坡位对SNC影响最大。各演替群落间的乔木层功能性状均有显著差异,灌木层的功能性状无显著差异,而草本层除了LDMC、LPC、SNC有显著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差异;SLA、STD、LNC随演替的进行呈现明显增加趋势,LDMC、LPC随演替呈减少的趋势。LDMC和SLA是能体现群落演替差异的主要功能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森林类型 演替阶段 功能性状 地形因子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46
3
作者 钟德燕 常庆瑞 宋丰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107,共6页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在ArcGIS9.3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方面对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在ArcGIS9.3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方面对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密切,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增加,草地的分布比例增大,林地的分布比例先增大后减小,耕地、园地、水域和工矿用地均呈减少趋势;平坦地区是耕地、园地、水域和工矿用地的优势分布区,大坡度区域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林地的分布比例减小,耕地、园地、草地和工矿用地的分布比例增加,水域基本不受坡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三维景观图,再现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研究有助于实现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优化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形因子 土地利用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吴见 王帅帅 谭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为揭示地形因素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的关系,以安徽省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LandsatTM影像和DEM数据为数据源,利用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和地形位指数多种地形因子,并结合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理论从综合角度系统研究土地利用... 为揭示地形因素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的关系,以安徽省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LandsatTM影像和DEM数据为数据源,利用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和地形位指数多种地形因子,并结合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理论从综合角度系统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分异格局在地形梯度上的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和林地,其次是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且建设用地面积逐期增加趋势显著。2)2000~2010年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梯度区间的分异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低地形梯度范围是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中地形梯度范围是草地的集中分布区;林地的优势分布区集中在高地形梯度范围。3)2000~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图谱以稳定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低地形梯度和高地形梯度是稳定型图谱的集中分布区,中低、中高和高地形梯度范围是后期变化型图谱的优势分布区。2000-2005年林地的优势分布区有向较低地形位梯度扩张的趋势,其中,耕地是主要的转入来源。2005-2010年耕地的优势分布区有向较高地形位梯度扩张的趋势,变化模式主要为:“林地一耕地”、“未利用地一耕地”和“草地一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地形位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原文传递
喀斯特地貌区植被覆盖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分析——以贵州普定县为例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毅 郭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以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区,选取区内植被覆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区内植被覆盖度分别随地形因子变化的规律,再利用普定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植被覆盖分布图和各地形因子叠加综合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 以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区,选取区内植被覆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区内植被覆盖度分别随地形因子变化的规律,再利用普定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植被覆盖分布图和各地形因子叠加综合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植被覆盖分布的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向阳坡向、低海拔地区以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程1 400~1 600 m的地区,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坡向上东北坡、北坡、西南坡、西北坡的地区,地表切割深度30~40 m上的地区为植被分布的优势地形位;(2)在优势地形位上各级植被覆盖的分布面积波动较大,这也体现了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3)人为因素对植被发育、分布的影响较大,地形因素通过影响会限制人类活动,而间接影响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普定县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和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喀斯特地区植被修复、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植被覆盖度 地形因子 数理统计
原文传递
基于DEM的龙口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邹敏 吴泉源 逄杰武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3-175,93,共4页
本文以龙口市为例,在ARCG IS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与坡向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内的耕地、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1989年到2005年的17年间,耕地总数在减少,但其分布... 本文以龙口市为例,在ARCG IS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与坡向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内的耕地、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1989年到2005年的17年间,耕地总数在减少,但其分布仍主要集中于低地形等级上。园地的面积增加较多,空间分布上,有向地形高等级发展的趋势,说明园地对各地形因子的适应性较强。林地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大坡度的区域,这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用地基本上不受地形的限制,其分布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因此它在各地形等级的变化表现不明显。通过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标及参数特征的定量分析,将有助于优化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下载PDF
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区域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张锦明 游雄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9-373,共5页
地形起伏度是指定分析区域内最大相对高程差,反映地面相对高差,描述地貌形态的定量指标。确定实验样区的最佳分析区域是地形起伏度提取算法中的核心步骤和决定区域地形起伏度提取效果与有效性的关键。基于64幅实验样区数据进行多尺度地... 地形起伏度是指定分析区域内最大相对高程差,反映地面相对高差,描述地貌形态的定量指标。确定实验样区的最佳分析区域是地形起伏度提取算法中的核心步骤和决定区域地形起伏度提取效果与有效性的关键。基于64幅实验样区数据进行多尺度地形起伏度计算,试图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区域。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区的地貌特征和最佳分析区域并不存在直接依赖关系,而"边长-最大地形起伏度"的对数拟合曲线参数和实验样区的高差存在强线性相关关系,即可以通过实验区域高差确定"边长-最大地形起伏度"拟合曲线,最终确定较准确的最佳分析区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最佳分析区域 邻域分析 地形特征因子 坡度
下载PDF
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8
作者 梁瀛 李吉玫 +3 位作者 赵凤君 张毓涛 孔婷婷 努尔古丽·马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3-160,共8页
【目的】对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地表可燃物载量与地形和林分因子的关系,比较不同郁闭度林分可燃物载量差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天山云杉林可燃物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天山中部沿海拔梯度设置4... 【目的】对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地表可燃物载量与地形和林分因子的关系,比较不同郁闭度林分可燃物载量差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天山云杉林可燃物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天山中部沿海拔梯度设置48个样地,调查和测定天山云杉林林分的1、10和100 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和林分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和地形因子的关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可燃物载量估测模型。【结果】天山云杉林1、10和100 h时滞及总地表可燃物载量平均分别为1.49±1.00、2.69±1.05、2.06±0.29和6.24±1.21 t·hm^(-2)。高、中和低郁闭度天山云杉林地表总可燃物载量分别为12.09±3.13、4.29±2.35和2.34±0.83 t·hm^(-2)。1 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坡度和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10 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树高和郁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100 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与郁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树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地表可燃物载量与郁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与树高和坡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海拔、坡度、树高和郁闭度对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可燃物载量均有一定影响,其中郁闭度影响最显著。林分郁闭度与地表可燃物载量呈正相关。地表可燃物载量在高郁闭度林分最大,在中郁闭度林分次之。由于林内较干燥,凋落物不易分解,导致地表可燃物大量堆积,林内较高的1 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使得林分发生林火的可能性增加;从地表可燃物载量的数量和构成来看,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已具备发生森林大火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燃物载量 地形因子 林分因子 郁闭度 天山云杉林
下载PDF
黑土区田块尺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遥感反演模型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焕军 潘越 +5 位作者 窦欣 张新乐 邱政超 徐梦园 谢雅慧 王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为了对田块尺度土壤有机质进行空间反演并提高模型精度和稳定性,该文以黑龙江省黑土带41.3 hm^2田块为例,获取2016年5月中下旬两期(受限于拍摄周期和天气原因而选择不同卫星影像,2016年5月17日Landsat 8影像和5月25日Sentinel-2A影像)... 为了对田块尺度土壤有机质进行空间反演并提高模型精度和稳定性,该文以黑龙江省黑土带41.3 hm^2田块为例,获取2016年5月中下旬两期(受限于拍摄周期和天气原因而选择不同卫星影像,2016年5月17日Landsat 8影像和5月25日Sentinel-2A影像)裸土时期遥感影像和4 m分辨率DEM数据;分析单期影像与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关系,两期影像所包含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信息与地形因素对SOM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SOM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该田块内SOM含量差异较大;利用单期影像预测SOM时,基于红波段和785~899 nm波段建立的预测模型精度(建模均方根误差RMSE 1.033,检验RMSE 1.079)和稳定性(建模决定系数R2 0.677,检验R20.644)较高;两期影像时,基于红波段和1 570~1 650 nm波段建立的预测模型精度(建模RMSE 0.855,检验RMSE 0.898)和稳定性(建模R2 0.792,检验R2 0.797)显著提高;在两期影像模型基础上,加入地形因子作为输入量,模型精度(建模RMSE 0.492,检验RMSE 0.499)和稳定性(建模R2 0.917,检验R2 0.928)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可为土壤碳库估算和农田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模型 预测 土壤有机质 多期遥感影像 土壤含水量 地形因子
下载PDF
北京松山油松林林分结构和地形对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黄萍 刘艳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03-1009,共7页
以北京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油松林天然更新与地形因子、林分结构的关联,揭示影响松山油松天然更新的因素。结果表明:油松幼苗数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油松幼苗数量在不同坡位间差异显著(P<0.05)... 以北京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油松林天然更新与地形因子、林分结构的关联,揭示影响松山油松天然更新的因素。结果表明:油松幼苗数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油松幼苗数量在不同坡位间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幼苗数量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林分结构中大小树比例与幼苗更新数呈抛物线关系,在大树比例为50%左右达到最低值;林分密度(P<0.05)及草本盖度(P<0.05)与油松幼苗更新显著关联,幼苗更新数量随着林分密度和草本盖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更新 地形因子 垂直结构 密度因素
原文传递
DEM精度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光霞 张寅宝 李江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75,共3页
研究地形模型精度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影响地形模型建模质量的相关因素及其他们之间的误差关系,以检测现有的DEM模型的精度,同时规范DEM模型建立的精度标准,使DEM模型能够更加准确、逼真地反映实际地面特征是DEM精度评估和质量控制的难点... 研究地形模型精度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影响地形模型建模质量的相关因素及其他们之间的误差关系,以检测现有的DEM模型的精度,同时规范DEM模型建立的精度标准,使DEM模型能够更加准确、逼真地反映实际地面特征是DEM精度评估和质量控制的难点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对DEM的精度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为今后DEM的精度评估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和评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评估 DEM TIN LOD 地形因子 地貌类型
下载PDF
基于DEM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麻旺镇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黄海洋 杨庆媛 王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9-164,共6页
运用等高线数字化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从中提取出研究区的高程和坡度数据,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叠加分析得到在不同高程和坡度下的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并对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田主... 运用等高线数字化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从中提取出研究区的高程和坡度数据,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叠加分析得到在不同高程和坡度下的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并对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田主要集中在高程300~400m的区域,旱地则主要分布在高程300~600m区域,并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灌溉水田、桑园、农村居民点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旱地、有林地、荒草地的分布则存在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灌溉水田、园地、农村居民点三个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度、不同高程的面积比例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在丘陵和低山地貌类型区域,坡度因子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因子 DEM 酉阳县麻旺镇
下载PDF
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侯明行 刘红玉 +2 位作者 张华兵 王聪 谭清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765-3773,共9页
地形作为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不仅为景观格局的形成提供基础,其空间特征也影响着景观的演变过程。基于2002、2011年地形高程信息和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对地形因子的响... 地形作为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不仅为景观格局的形成提供基础,其空间特征也影响着景观的演变过程。基于2002、2011年地形高程信息和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盐城淤泥质滨海湿地总体地形变化平缓,海拔0—2.5m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7%以上。其中,米草带主要分布于0.9—1.5m,碱蓬带主要分布于1.5—2.1m,而芦苇带则主要分布于2.1—2.7m。②2002—2011年9年间湿地景观时间变化明显,其中,芦苇面积增加了3倍,碱蓬面积由26.80%骤降至11.51%,同期,米草面积则增加了50%之多。③湿地景观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关系比较明显。其中,米草空间分布向0.6—1.2m区间演变,显示出强烈的向低海拔区间扩张的趋势;碱蓬分布范围随地形的升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芦苇在地形较高区间上的分布指数增长迅速,其优势分布区间向2.1—3.0m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地形因子 滨海湿地 分布演替
下载PDF
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在农业污染源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陆建忠 陈晓玲 +2 位作者 肖靖靖 余进祥 刘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3-378,共6页
农业污染源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了解农业污染源现状是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前提.该文考虑了降雨和地形特征对污染物迁移的损失,并给出了降雨与地形特征对流域农业源污染损失系数的确定方法,研究了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将改进的输出... 农业污染源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了解农业污染源现状是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前提.该文考虑了降雨和地形特征对污染物迁移的损失,并给出了降雨与地形特征对流域农业源污染损失系数的确定方法,研究了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将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应用于鄱阳湖流域的4个小区域内,并分别计算4个小流域的降雨和地形特征影响因子,对各种污染物输出系数进行率定和验证,使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更符合农业源污染物运动机理,通过计算发现,部分模拟精度有所提高,并得到了一组适合鄱阳湖流域农业源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系数,将其应用到整个鄱阳湖流域的农业源污染物的快速估算,为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农业源污染 降雨 地形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不同森林群落叶功能性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李宏伟 王孝安 +2 位作者 郭华 王世雄 夏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4-550,共7页
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5种主要森林群落中重要值>0.1的物种叶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比叶面积(SLA)呈负相关;SLA与叶厚度(LT)呈负相关,但与叶氮含量(LNC)和叶磷含量(LPC)呈正相关;LT与LNC、LPC和叶钾含量... 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5种主要森林群落中重要值>0.1的物种叶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比叶面积(SLA)呈负相关;SLA与叶厚度(LT)呈负相关,但与叶氮含量(LNC)和叶磷含量(LPC)呈正相关;LT与LNC、LPC和叶钾含量(LKC)呈负相关;LNC、LPC和LKC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2)坡位是影响叶大小(LS)、LT、LNC和LKC的主要地形因子,海拔对LPC和SLA的影响最大,而坡向则是影响LDMC的主要因子。因此,叶功能性状之间所呈现的特征及其对立地条件的适应都表现出了植物的生态策略。3)各群落间的乔木层叶功能性状均有显著差异,灌木层的叶功能性状无显著差异,而草本层除了LDMC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叶功能性状均有显著差异,说明群落的叶功能性状的大小取决于群落内物种的叶功能性状及其重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形因子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叶功能性状
原文传递
中国主要水蚀典型区侵蚀地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郭明航 杨勤科 王春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81-89,F0003,F0004,共11页
地形是影响地表水文和土壤侵蚀的主要环境因素,坡度、坡长和LS因子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参数。该文以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项目为依托,在ANUDEM软件环境中建立25m分辨率文地貌关系正确的DEM(Hydrologically Correct Digital Elevation... 地形是影响地表水文和土壤侵蚀的主要环境因素,坡度、坡长和LS因子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参数。该文以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项目为依托,在ANUDEM软件环境中建立25m分辨率文地貌关系正确的DEM(Hydrologically Correct Digital Elevation Model,Hc-DEM),提取了坡度、坡长并计算了LS因子,对中国主要水蚀地区的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的空间及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该数据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2种遥感高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5m分辨率Hc-DEM可用以表达各典型样区地形特征,其上提取的坡度和坡长,符合一般地貌学原理和常规认识;坡度在东北地区最为平缓(0.8°),而在黄土丘陵区最陡(22.3°);坡长则在东北地区最长而黄土丘陵区最短(479m和69m);在地势比较低的河谷和地势较高的分水地带坡度比较平缓,而在分水岭到河谷冲积平原之间坡度较陡;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陡坡丘陵或坡度平缓的丘陵,坡长均比较大;LS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坡度基本一致;该文得到的数据与ASTER和SRTM遥感高程数据对比具有明显优势,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项目建立的DEM,在全国、省区和大流域尺度上的土壤侵蚀评价制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该文阐明了中国主要水蚀区的侵蚀地形特征,为土壤侵蚀学、水文学中地形因子的提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地形 坡度 坡长 地形因子 LS因子
下载PDF
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区域预测模型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锦明 游雄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8-741,共14页
在中国区域内随机选取的78个实验区域的DEM数据作为实验对象,分别进行系列分析区域尺度的地形起伏度计算,建立了基于微观地形特征因子的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区域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区域、不同尺度的DEM数据提取的地形起伏度存... 在中国区域内随机选取的78个实验区域的DEM数据作为实验对象,分别进行系列分析区域尺度的地形起伏度计算,建立了基于微观地形特征因子的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区域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区域、不同尺度的DEM数据提取的地形起伏度存在差异,DEM尺度相差较小时,地形起伏度的差异也较小;地形起伏度和实验区域的平均高程、区域高程差、平均坡度和平均坡度变化率等地形特征因子存在强相关关系;当置信水平为0.05时,预测模型拟合参数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证明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确定最佳分析区域的取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最佳分析区域 邻域分析 地形特征因子 区域高程差 平均坡度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定量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婷 汤国安 +3 位作者 王春 龙毅 吴良超 王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7-472,共6页
不同地形因子虽然在语义概念、计算方法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但各地形因子之间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关联的强弱与趋势,都从不同角度揭示着地形起伏变化与地貌发育的本质及内在规律,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 不同地形因子虽然在语义概念、计算方法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但各地形因子之间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关联的强弱与趋势,都从不同角度揭示着地形起伏变化与地貌发育的本质及内在规律,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文章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15个样本地区为实验样区,以高分辨率、高精度的1∶1万比例尺DEM为基础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探讨地形定量因子与地面坡度之间的关联性特征,并将神经网络的方法与传统的多元回归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多元回归方法,带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能更为有效地反映地形因子间隐含的关联特征。该研究方法为进行地貌多定量指标的的选择和多因子之间关联性的量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地面坡度 地形因子 DEM 关联性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笑吟 毕华兴 +2 位作者 张志 刘鑫 纳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分析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该文选择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典型梁峁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研究区域坡向、坡度、坡位3个地形因子分布图,并与研究区土壤水分的克立格(Kriging)插值图叠加.通过... 为分析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该文选择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典型梁峁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研究区域坡向、坡度、坡位3个地形因子分布图,并与研究区土壤水分的克立格(Kriging)插值图叠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0~30cm土层,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影响的次序依次为坡向>坡位>坡度;在30~60cm土层,其影响强弱顺序依次为坡度>坡位>坡向.对主成分地形因子(坡向、坡度)的单因素分析得出:自土壤水分最高区域(坡向N337.50°)以顺时针方向,土壤水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至最低(坡向N202.50°(0~30cm土层)、N191.25°(30~60cm土层)),后增加的两次减增过程;土壤水分随坡度变化的幅度很小,随着坡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0°~10°)后减小的趋势(1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土壤水分 克立格插值 多因素分析 坡面尺度
下载PDF
甘肃迭部扎尕那地区山地土壤过程的垂直分带性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汤萃文 苏研科 +1 位作者 王国亚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了研究迭部扎尕那地区山地土壤过程的垂直分带性,对不同海拔分布的土壤类型进行垂直分带取样,并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和特殊地理因素进行横向取样,分析土壤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应用GIS软件数字化研究区地形图,提取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 为了研究迭部扎尕那地区山地土壤过程的垂直分带性,对不同海拔分布的土壤类型进行垂直分带取样,并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和特殊地理因素进行横向取样,分析土壤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应用GIS软件数字化研究区地形图,提取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结合土地利用资料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图.通过采样点数据与数字化地形因子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叠加,结合属性数据的统计分析,讨论影响土壤过程垂直分带性各要素的垂直性规律和分布.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极好的线性正相关,并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此外,在同一海拔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向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其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为有林地>高寒草甸>高覆盖度草地>农村居民点>平原耕地>山地耕地;不同坡向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地形因子 土壤过程垂直分带 扎尕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