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电偶技术在东欢坨矿采空区温度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顾亮 史磊 +2 位作者 张显峰 马丛林 田景武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3-24,29,共3页
为了对东欢坨矿8煤层采空区煤炭自然氧化情况及时准确做出分析判断,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在2087工作面采空区及停采线运用热电偶技术进行温度观测,得到了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及停采线附件温度变化规律,对工作面后方的采空区三带进行了划分... 为了对东欢坨矿8煤层采空区煤炭自然氧化情况及时准确做出分析判断,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在2087工作面采空区及停采线运用热电偶技术进行温度观测,得到了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及停采线附件温度变化规律,对工作面后方的采空区三带进行了划分,为该煤层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偶 采空区 自然发火 停采线 温度
下载PDF
林南仓矿11煤层采空区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德祥 王玉怀 +3 位作者 马尚权 刘滨 张显峰 李玉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3-75,共3页
林南仓矿11煤层属于Ⅱ类自燃煤层,在开采过程中曾发生多次自燃现象,为加强工作面后方采空区的防火管理,对采空区自然氧化情况及时准确做出分析判断,在11煤层1019工作面的采空区运用热电偶技术进行温度观测,得到了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及停... 林南仓矿11煤层属于Ⅱ类自燃煤层,在开采过程中曾发生多次自燃现象,为加强工作面后方采空区的防火管理,对采空区自然氧化情况及时准确做出分析判断,在11煤层1019工作面的采空区运用热电偶技术进行温度观测,得到了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及停采线附件温度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偶 采空区 停采线 温度 变化规律
下载PDF
收作眼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金海 缪协兴 +1 位作者 卢爱红 邢承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2-486,共5页
通过预掘收作眼,无轨胶轮车直接进入工作面搬运设备,使撤面速度大为提高,形成了无轨胶轮车快速搬面新技术,由于受到工作面动压的持续影响,选择收作眼合理位置和支护方式是该技术的关键,在研究综放末采期间矿压显现和覆岩运动规律的基础... 通过预掘收作眼,无轨胶轮车直接进入工作面搬运设备,使撤面速度大为提高,形成了无轨胶轮车快速搬面新技术,由于受到工作面动压的持续影响,选择收作眼合理位置和支护方式是该技术的关键,在研究综放末采期间矿压显现和覆岩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寻找最佳的收作眼位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保证了收作眼围岩稳定,为综放工作面的安全快速收尾奠定基础,这项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实现了采场与收作眼的安全对接和工作面的安全快速收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作眼 停采线位置 围岩稳定性 联合加强支护 相似模拟试验 矿井 搬运设备
下载PDF
浅埋资源绿色开采关键技术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爱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2-66,共5页
资源绿色开采需要实现资源开采与环境的相互协调,浅埋煤层露井联采技术的一系列优点使其成为实现浅埋资源绿色开采的关键。两种开采模式的相互干扰,会导致露井联采矿井产生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露天与井工开采技术的优势互... 资源绿色开采需要实现资源开采与环境的相互协调,浅埋煤层露井联采技术的一系列优点使其成为实现浅埋资源绿色开采的关键。两种开采模式的相互干扰,会导致露井联采矿井产生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露天与井工开采技术的优势互补,同时将两种开采模式的相互干扰最小化是露井联采技术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露井联采矿井中一系列关键问题的解决,保证了平朔矿区多个露井联采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井联采 绿色开采 停采线位置 巷道稳定 边坡稳定
下载PDF
保护层卸压开采两煤层终采线合理位置确定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向阳 涂敏 +1 位作者 杨科 查文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8,39,共5页
为了研究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演化及其对前方底板巷的动态影响规律,基于采动支承压力在煤层前方及底板内的演化规律,运用FLAC2D模拟分析了淮南矿区11煤作为13煤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在不同煤柱宽度下的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特点,并... 为了研究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围岩应力分布演化及其对前方底板巷的动态影响规律,基于采动支承压力在煤层前方及底板内的演化规律,运用FLAC2D模拟分析了淮南矿区11煤作为13煤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在不同煤柱宽度下的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特点,并进行了巷道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留110 m煤柱可以减弱采动对前方底板巷道的影响,当开采上方解放层时,应避免两煤层终采线留设在同一位置,错距为30~50 m,可以减少采动应力叠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开采 终采线位置 围岩应力 煤柱宽度
下载PDF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下关键层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建明 侯跃华 吴剑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0-33,53,共5页
依据先露采后井工联合开采的特点,确定煤层顶板中某一坚硬的岩层为关键层,并将关键层看作弹性地基上的梁,利用组合梁原理计算关键层梁的上部荷载,通过对关键层梁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得到其关键岩梁断裂在下部煤层中的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以... 依据先露采后井工联合开采的特点,确定煤层顶板中某一坚硬的岩层为关键层,并将关键层看作弹性地基上的梁,利用组合梁原理计算关键层梁的上部荷载,通过对关键层梁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得到其关键岩梁断裂在下部煤层中的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以边坡下巷道稳定为判断准则,确定井工开采工作面合理的停采线位置。利用该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平朔矿区边坡下大巷稳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井联采 关键层 边坡下巷道 停采线位置
下载PDF
基于“应力场-震动波场”的深部工作面合理终采线位置确定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广安 蒋启鹏 +4 位作者 伍永平 窦林名 解嘉豪 王超 刘海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571-580,共10页
大量的现场实践表明,深部工作面终采线和下(上)山煤柱区冲击显现频发。受巷道布局影响,此段煤体容易形成"准煤柱",在高静载作用下易于诱发冲击地压,其与回采速度关系不大,主要与高位覆岩结构及支撑围岩的状态有关。以山东曲... 大量的现场实践表明,深部工作面终采线和下(上)山煤柱区冲击显现频发。受巷道布局影响,此段煤体容易形成"准煤柱",在高静载作用下易于诱发冲击地压,其与回采速度关系不大,主要与高位覆岩结构及支撑围岩的状态有关。以山东曲阜星村煤矿3302工作面"7·26"冲击地压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数据,构建了基于"应力场-震动波场"联合评价的合理终采线位置确定的方法。首先,基于掘进期间揭露的静态地质资料计算分析工作面超前应力场分布规律,对工作面终采线附近的冲击危险性进行静态评价。根据工作面采空区上覆主关键层破断与否,将其顶板结构划分为全空间OX结构和半空间OX结构。通过理论分析2种顶板结构的应力传递机制,建立了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估算模型,提出了超前支承压力估算方法。其次,根据微震和应力在线监测系统对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矿震和应力动态信息进行监测,基于震动场监测识别应力异常区域,进而动态的确定工作面终采线位置。钻孔应力监测通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应力的变化,推断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微震监测对于终采线位置的确定,主要考虑回采时引起的各能量级震动的超前范围;震动波CT反演技术建立以波速异常系数An和波速梯度异常系数VG为主要因子的冲击地压危险评估模型,根据波速分区特征确定工作面的超前支承压力带。采用本文提出的静态估算模型及动态评估方法,对3302工作面终采线位置进行了优化。结合理论分析(255 m)、应力在线监测(200 m)、微震监测(262 m)和震动波CT反演(220~250 m)结果,最终可确定3302工作面终采线保护煤柱宽度应不小于26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应力场-震动波场 微震监测 合理终采线 顶板结构
下载PDF
综放面过上分层终采线冲击地压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小林 李伟清 王春跃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共4页
综放工作面过上分层终采线时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现象,综放面接近上分层终采线时,前方煤体可看成是煤柱,可作为煤柱型冲击地压来分析,煤柱型冲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煤层的刚度和顶板岩层的刚度,具体反映在煤层的强度和冲击倾向性、顶板的来... 综放工作面过上分层终采线时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现象,综放面接近上分层终采线时,前方煤体可看成是煤柱,可作为煤柱型冲击地压来分析,煤柱型冲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煤层的刚度和顶板岩层的刚度,具体反映在煤层的强度和冲击倾向性、顶板的来压和加速运动等。采用改变煤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办法,可以防治煤柱型冲击地压的发生。东滩煤矿两个综放面过上分层终采线工作面的监测结果、治理效果说明了此冲击地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过上分层终采线 冲击地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