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及收敛性 被引量:60
1
作者 郭海红 刘新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5-84,共20页
研究目标:解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时空分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全局GML指数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分析空间相关性,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及动态空间收敛检验时空收... 研究目标:解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时空分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全局GML指数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分析空间相关性,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及动态空间收敛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绿色集约增长的动力不足,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是绿色技术进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具有绝对σ收敛态势。动态空间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表明,区域差异与区域的禀赋条件并不完全相关,区域农业绿色生产呈非均衡态势。研究创新:从时空维度动态视角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收敛性进行全景式揭示和解释。研究价值:为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提供实证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功能区 时空分异 收敛性
原文传递
基于县域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杰 陈海 +2 位作者 刘迪 史琴琴 耿甜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31,共11页
基于县域尺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变化、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及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意义重大。该文以陕西省为例,估算县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导致的碳排放,探索时空变化的同时分析了不同县... 基于县域尺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变化、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及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意义重大。该文以陕西省为例,估算县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导致的碳排放,探索时空变化的同时分析了不同县域的碳排放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不断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3.20%,其中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耕地的碳源作用不断减弱,林地是主要的碳汇,草地发挥着弱碳汇作用;1990—2015年各县域碳排放总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不同县域碳排放增量和碳排放风险差异显著,其中,市辖区的变化最为明显;GDP、城市化水平、高程、政策是影响陕西省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量的解释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利用 时空分异 空间计量模型 县域尺度
下载PDF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银朵朵 王艳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8-1167,共10页
以内蒙古大青山为研究区,基于4期TM/OLI影像,提取NDVI,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探测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2000-2017年间植被覆盖度的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随着研究区从经济开... 以内蒙古大青山为研究区,基于4期TM/OLI影像,提取NDVI,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探测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2000-2017年间植被覆盖度的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随着研究区从经济开发到国家自然保护区功能规划的改变,植被覆盖度先降低后升高,整体上趋向良好,平均有64.19%的区域以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2)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中高植被覆盖度集中在大青山呼和浩特段南部和乌兰察布段,而低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西段山体。(3)研究期间,研究区32.46%的植被覆盖度得以改善,12.92%的植被退化,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改善。(4)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分布格局影响显著: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在2000-2296m高程带最高。植被覆盖度与坡度正相关,坡度越高,植被覆盖度越大。植被覆盖度在不同坡向上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阴坡>平地>阳坡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分异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像元二分模型
下载PDF
1949~1990年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静爱 史培军 +2 位作者 王平 朱骊 张惠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7,共7页
依据中国省级报刊灾害(1949年~1990年)记录,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建立了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自然灾害多度、频次与综合灾害指数等特征值进行计算与制图,从而对其时空分异加以分析,得出近十几年来灾情明显增长与高风险... 依据中国省级报刊灾害(1949年~1990年)记录,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建立了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自然灾害多度、频次与综合灾害指数等特征值进行计算与制图,从而对其时空分异加以分析,得出近十几年来灾情明显增长与高风险区开发力度加大有直接关系的认识,并再次证明中国自然灾害东西分异高于南北分异,为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自然灾害 时空分异
下载PDF
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静爱 史培军 +3 位作者 朱骊 陈晋 张远明 王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根据所搜集到的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和图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该数据库由5个子数据库组成,即: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数据库、中国省级报刊所载自然灾害(1949~1990)数据库、中国农村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 根据所搜集到的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和图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该数据库由5个子数据库组成,即: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数据库、中国省级报刊所载自然灾害(1949~1990)数据库、中国农村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中国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库和中国行政区划(县级单元)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异时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自然灾害在宏观上的东西分异高于南北分异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自然灾害 数据库 灾害时空分异
下载PDF
新疆湿地资源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周可法 吴世新 +1 位作者 李静 陈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5-408,共4页
新疆地区是中国西北最干旱的地区 ,湿地分布最少的区域之一。新疆湿地资源以天然湿地为主 ,按湿地特征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区 ,由于南疆和北疆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水文条件的差异 ,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 ,其湿地在空间分布结构、资源... 新疆地区是中国西北最干旱的地区 ,湿地分布最少的区域之一。新疆湿地资源以天然湿地为主 ,按湿地特征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区 ,由于南疆和北疆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水文条件的差异 ,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 ,其湿地在空间分布结构、资源类型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变化特点。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对新疆湿地类型、资源现状进行研究 ,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对新疆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资源 时空变异 新疆 遥感 GIS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东部地区的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惠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7-163,共7页
工业时代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为代价的,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将经济增速与环境压力脱钩的同时,实现将人类福祉与资源消耗的脱钩,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采用Tapio基本模型构建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模... 工业时代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为代价的,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将经济增速与环境压力脱钩的同时,实现将人类福祉与资源消耗的脱钩,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采用Tapio基本模型构建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模型,将1979-2014年的脱钩指数划分为8种脱钩类型。结果说明,绝对而稳态的脱钩是不存在的。虽然大部分年份的中国处于弱脱钩状态,但长时间尺度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存在"连接-脱钩-复钩-再脱钩"的动态反复过程。以中国东部地区10省份为例,研究脱钩指数变化的趋势和时间分异情况。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后该地区复钩的可能性不断增加,特别在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需要警惕以能源消耗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重现。计算并比较脱钩指数的5年均值,研究中国东部地区脱钩的空间分异情况。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是否脱钩与宏观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总量,保持弱脱钩是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的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 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 时空分异 中国东部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时空分异、动态演进与收敛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胡士华 黄天鉴 王楷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9,共17页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中国30省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中国30省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得到了有效协同,两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三大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2)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3)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处于上行轨道,两极分化现象正逐渐改善;(4)长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度将趋于一个稳态水平。建议政府重点关注各区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平衡性、动态把握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与进程、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 协同效应 时空分异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9
作者 陕永杰 魏绍康 +1 位作者 原卫利 苗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644-6655,共12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其“三生”功能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分析是国土空间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生活水平、...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其“三生”功能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分析是国土空间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生活水平、生活保障、生态压力和生态保障六个方面筛选31项指标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AHP法组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9年为研究时段进行“三生”功能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Robust回归分析影响研究区“三生”功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9年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整体上稳步提升,其中,生产功能东西部发展优于中部,低值区缩减;生活功能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生态功能随时间呈现由西南部到东南部最优的变化特征。“三生”功能总体表现为“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东南部发展最优”格局,空间差异明显;(2)生产-生活严重失调城市占比由23.08%缩减为0,基本协调城市占比由11.54%提高到46.15%,中度协调城市占比由0提高到53.85%,耦合协调性提高显著;生产-生态中度失调城市占比由57.69%降为4.8%,基本协调城市占比由19.23%提升为88.46%;生活-生态耦合严重和中度失调城市占比由有到无,中度协调城市占比由0提升为88.46%,上海市升为高度协调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在空间上呈现东部、东南部为主要高值区,沿海优于内陆的分布格局;(3)地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草地面积、绿地覆盖率等因素对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三生”功能耦合协调起到了限制作用。研究结果能为其社会经济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三生”空间功能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乡村多功能性演化特征与空间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娟 赵阳 +2 位作者 何艳冰 王茂军 蔡蓓蕾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132,共11页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科学把握乡村地域功能的差异性、动态性特征,深度挖掘乡村功能价值。文章基于多功能性理论,分析2000和2017年河南省县域尺度上乡村功能性结构与等级体系的时空差异性,解读乡村多功能性演化特征及形成机...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科学把握乡村地域功能的差异性、动态性特征,深度挖掘乡村功能价值。文章基于多功能性理论,分析2000和2017年河南省县域尺度上乡村功能性结构与等级体系的时空差异性,解读乡村多功能性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演化进程中各功能的空间交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河南省乡村功能结构与等级体系不断变迁,市辖区乡村成为乡村功能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的主要聚集区,多功能性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逐渐减弱。②多功能性正在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多元化价值和功能日益突出,非农生产功能渐趋增强;农业生产内容不断由传统作物生产向现代休闲农业转变,多功能农业成为新的发展趋向;乡村生态保育功能强度增加,休闲价值日益凸显,并逐渐向城市中心靠拢;乡村经济的多样性与非农生产功能的增强强化了乡村居住生活功能,凸显了林果生产功能。③河南省乡村越发嵌入地域多功能发展理念,各种功能在相吸相斥中表现出较大的分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多功能性 功能等级 空间关系 非农生产功能 生态保育功能 现代休闲农业
原文传递
漓江流域旅游开发对景观格局干扰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9
11
作者 向芸芸 蒙吉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0,共10页
旅游开发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旅游干扰的重要体现,景观结构变异程度则是反映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指标。选择桂林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区漓江流域,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运用GIS空间建模等技术,采用景观变异... 旅游开发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旅游干扰的重要体现,景观结构变异程度则是反映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指标。选择桂林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区漓江流域,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运用GIS空间建模等技术,采用景观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对主要人为干扰源进行了量化识别,确定了居民点、景点及道路三类干扰源的显著影响范围,对比分析了不同干扰源对景观结构变异的剧烈程度;探讨了1989—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旅游开发阶段的景点干扰强度动态变化,分析了景点干扰与海拔、坡度和GDP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漓江流域重要的人为干扰源,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干扰强度因景点数量、规模及类型而异;2.旅游景点干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受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区域因其景点配置的特点呈现出特殊性;3.漓江流域景点干扰的重点区域主要有两种类型,旅游开发需从干扰的特征出发,探寻适宜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景观变异系数 时空分异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脆弱度的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梁佳欣 李新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6-634,共9页
选取南四湖湿地1985、2000年Landsat 5 TM及2015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敏感度指数和适应度指数构建景观脆弱度指数,结合半变异函数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学方法,探究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脆弱度的适宜研究尺度及该尺度下... 选取南四湖湿地1985、2000年Landsat 5 TM及2015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敏感度指数和适应度指数构建景观脆弱度指数,结合半变异函数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学方法,探究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脆弱度的适宜研究尺度及该尺度下脆弱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 km"1 km等间距网格能消除随机因素对各景观指数值的影响,为适宜研究尺度.1985—2015年,南四湖湿地整体景观格局脆弱度呈恶化趋势,较高、高脆弱度范围随时间显著扩张.脆弱度空间异质性上升,受非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增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略有减弱.脆弱度全局空间正相关性较强,呈空间集聚模式,且集聚现象日趋明显;局域自相关以空间局部聚集为主,高-高区的显著性水平最强,低-低区的显著性随时间增强.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湖区景观格局脆弱度的空间分布,社会经济活动、政策体制等人为因素是脆弱度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湿地 景观格局脆弱度 分析尺度 空间统计学 时空分异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3
作者 覃小华 李星明 +1 位作者 时朋飞 唐明贵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旅游环境效率表征绿色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基于中国西部地区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阐释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的时空... 旅游环境效率表征绿色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基于中国西部地区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阐释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旅游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西部地区的旅游环境效率平均水平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表现出曲折式上升态势,并且西部地区各省(区、市)旅游环境效率均值具有显著差异,效率均值极差较大,呈现高离散性现象;②研究期内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西低东高,北低南高,东西陡峭,南北亦陡”的空间趋势特征,并且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冷热交替现象,热点区聚集南部地区,冷点区分布西北地区,同时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发生了明显空间层级变化,高效率区和次高效率区占比逐渐增加;③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时空分异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环境自净能力、产业支撑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人力资本、科技发展水平是旅游环境效率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同的交互因子驱动力均高于单独因子的力度,而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旅游资源相对丰度、环境规制水平等因子对旅游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的解释力度较小。为此,本文建议根据重要影响因素大力提升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并优化空间分异格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环境效率 Super-SBM模型 地理探测器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中国西部
原文传递
中国物流业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清华 于振山 郭兰英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8,共9页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物流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微失调上升到勉强协调阶段,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等级的协调阶段;耦合协...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物流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微失调上升到勉强协调阶段,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等级的协调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呈现出东—中—西部水平依次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密度曲线不断向右移动,表明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波宽增加,波峰降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动态演进过程出现了明显的梯度差异;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集中在“H-H”集聚区和“L-L”集聚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动态演进
下载PDF
红色旅游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阎友兵 殷建立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红色旅游发展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均表示出显著分异性。样本区的红色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在研究期内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总体差异程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但红色旅游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仍较大。样本间的人均旅游花费相差悬殊,红色旅游经济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均表示出显著分异性。样本区的红色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在研究期内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总体差异程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但红色旅游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仍较大。样本间的人均旅游花费相差悬殊,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业地位的空间分异明显。同时,鉴于样本区红色旅游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的显著集聚性与分布规律,总结出以井冈山、韶山与红岩模式为代表的隐性强制消费模式、选择性消费模式与无消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时空分异 发展模式
下载PDF
中国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6
作者 匡兵 范翔宇 卢新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69-277,共9页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GTCLU)是对绿色中国和经济转型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破解耕地利用生态困境的有力举措。该研究提出GTCLU这一概念,并据此构建GTCLU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7...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GTCLU)是对绿色中国和经济转型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破解耕地利用生态困境的有力举措。该研究提出GTCLU这一概念,并据此构建GTCLU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和Tobit模型,先后测算GTCLU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初始的Malmquist测度结果显示GTCLU效率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增长态势,大多数年份效率值小于1而处于绿色转型无效状态。2)通过SFA回归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调整后的结果显示中国GTCLU效率均值为1.001而处于效率递增状态,表明中国存在GTCLU且绿色转型程度不断加深。其中,技术进步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成为GTCLU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3)中国GTCLU效率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地区处于效率相对最佳区域,东北和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最低;在时序上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0.84%。4)农业经济水平、耕地资源禀赋、政府扶持力度和技术使用强度对中国GTCLU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为更好地保障、推进GTCLU,需在把握技术进步的同时注重制度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与技术使用的促进作用,在耕地利用投入和产出中不断强化绿色要素以培育GTCLU内生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效率 绿色转型 时空分异 三阶段DEA-Malmquist
下载PDF
粮食作物种植视角下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的时空分化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宋戈 张文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8,共8页
作物种植是耕地最直接的利用方式。基于粮食作物种植视角研究耕地利用问题,是耕地利用领域研究的进一步细化,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该研究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典型地域为研究区,基于主要粮食作物大豆、玉米和水稻的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以乡镇... 作物种植是耕地最直接的利用方式。基于粮食作物种植视角研究耕地利用问题,是耕地利用领域研究的进一步细化,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该研究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典型地域为研究区,基于主要粮食作物大豆、玉米和水稻的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以乡镇为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阐明2016—2019年研究区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空间分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大豆与玉米的耕地种植面积出现明显"剪刀差"变化特征,水稻的耕地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2)研究区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动态格局,种植大豆和玉米的耕地利用重心位于研究区的中东部地区,分别向东偏南和西偏南方向迁移。3)研究区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强的正负空间关联性,正相关类型聚集性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一致性;负相关类型无明显聚集区域,面积较小,且零星分布。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实施阶段研究区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区域空间布局分化和耕地种植结构的空间关系,为区域种植结构调整及保障粮食结构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耕地 粮食安全 作物种植 时空分化 东北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中国海洋环境规制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泽宇 程帆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85-2896,共12页
海洋环境规制效率研究对中国海洋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中国海洋环境规制效率,结合核密度、标准差椭圆以及广义矩估计模型探究2007—2017年中国海洋环境规制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海洋环境规制效率研究对中国海洋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中国海洋环境规制效率,结合核密度、标准差椭圆以及广义矩估计模型探究2007—2017年中国海洋环境规制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时间演化方面,研究期间中国海洋环境规制效率均值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由相对有效下降至相对低效,沿海各省区间效率差异逐渐扩大。②空间演化方面,海洋环境规制效率重心位置变化阶段性特征显著,向西南移动,各沿海省区海洋环境规制效率差异显著,分为提高型、稳定型和下降型。③影响因素方面,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科技投入与中国海洋环境规制效率呈正相关,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与中国海洋环境规制效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规制效率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SBM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DEA和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 被引量:13
19
作者 许燕琳 李子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299,共7页
为了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1998—2017年山东省134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STIRPAT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7... 为了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1998—2017年山东省134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STIRPAT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7年,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效率值偏低。(2)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地区间差异显著,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空间分布由最初的高值区零星分布逐渐形成自西向东“低—高—低—高”的带状分布形式。(3)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比与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机械化水平、人均播种面积、财政支农水平以及种植结构则主要呈负相关,其中,第一产业占比和财政支农在0.75分位点、种植结构在0.25,0.75分位点上对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总体转好,但水平较低,应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提高区域农业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STIRPAT模型 时空差异 山东省
下载PDF
新疆城镇化绿色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探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军民 荣城 马玉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1-262,共12页
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城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缘属性,科学诊断和识别城镇化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可为统筹边疆发展和安全格局提供实证依据。根据绿色发展和空间结构理论,用熵值法、地统计分析和探索... 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城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缘属性,科学诊断和识别城镇化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可为统筹边疆发展和安全格局提供实证依据。根据绿色发展和空间结构理论,用熵值法、地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研究了2008—2018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新疆城镇化绿色发展水平低、增长慢,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较弱,以南、北疆差异为主体的核心-边缘分异显著,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城镇化发展不协调,陆桥、资源等本地化、内向性职能较突出,而口岸、通道等全球化、开放性等地缘职能不明显。(2)城镇人口规模及生态禀赋对城镇化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的作用大于经济增长,社会城镇化明显偏弱;但经济、社会功能增势明显,城镇化时空分异的均质性、同构化趋势渐强。(3)人均GDP是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的核心驱动,质量效益是推进新疆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投资规模和效益、教育文化医疗建设是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对外贸易、人口集聚、结构升级等功能弱、增长慢。应着力培育城镇化绿色发展新产能、新动力,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经贸合作,加快融入国内外双循环,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时空分异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南北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