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龙果幼苗和成龄树寒害指标初探 被引量:19
1
作者 谷晓平 袁小康 胡家敏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4-220,共7页
以火龙果品种"紫红龙"(Hylocereus polyrhizus Briton&Rose)幼苗和6a生成龄树为试验材料,在开花期置于人工气候室,以20℃为对照,设置2、0、-2、-4、-6℃共5个低温处理对其胁迫12h后取枝条测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 以火龙果品种"紫红龙"(Hylocereus polyrhizus Briton&Rose)幼苗和6a生成龄树为试验材料,在开花期置于人工气候室,以20℃为对照,设置2、0、-2、-4、-6℃共5个低温处理对其胁迫12h后取枝条测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超氧化岐化酶(SOD)和可溶性蛋白质等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探讨各项指标与温度间的定量关系,结合寒害症状观察,确定火龙果树的寒害温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火龙果幼苗和成龄树的枝条分别在0℃和-2℃下表现出明显的寒害症状,随着处理温度的继续降低,症状更为明显,在-4℃下均死亡。随着处理温度降低,幼苗和成龄树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逐渐升高,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利用电导法配以Logistic方程求得幼苗和成龄树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7℃左右和-2.2℃左右。低温使火龙果幼苗和成龄树受到伤害,且温度越低,受害越严重,成龄树抗寒能力比幼苗强。研究结果可为火龙果寒害防御、种植区划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火龙果 寒害 温度指标
下载PDF
川西高原几个花岗岩体的岩浆起源浅探——利用锆石标型特征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姚素珠 董宜宝 J.P.Pupin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3-45,共13页
文章通过对锆石晶形的仔细鉴定来探讨花岗岩的起源。对川西高原8个花岗岩体中锆石标型特征的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这些花岗岩的起源可能属于壳源成因,或壳源十幔源成因。
关键词 花岗岩体 岩浆 起源 锆石 标型
下载PDF
煤粉着火难易模型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赵虹 杨建国 常爱英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5-18,共4页
利用沉降炉试验系统 ,针对不同煤质的煤种进行了着火燃烧试验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煤粉着火难易模型 ,按照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着火温度指数与实际试验中测量得到的结果相符合 ,证明了模型的精确性。
关键词 锅炉 煤粉 着火特性 温度指数 着火难易模型 回归分析方法
下载PDF
城市气温变异与季节响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向柳 张玉虎 +2 位作者 蔡万园 谢培 陈秋华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4期5-11,共7页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显著特征之一,分析城市气温季节性变异与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1~2014年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利用多种极端气温指数,通过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ndall检验等方法,研究北京城区气温及其极端气温指数...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显著特征之一,分析城市气温季节性变异与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1~2014年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利用多种极端气温指数,通过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ndall检验等方法,研究北京城区气温及其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分析入春、入夏、入秋、入冬时间及四季长度变化,并探讨温度变化的可能成因和影响。结果表明:(1)北京城区气温显著升高,升温幅度呈现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分别升高0.19、0.40、0.49℃·(10a)^(-1),霜冻日数、不热日数、负温日数、不热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冷持续指数、气温日较差呈显著下降趋势,而热日指数、酷热指数、生长期长度、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呈现升高趋势,基于最低气温的指数增减幅度较大;(2)四季增温明显,气温变化幅度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增长0.40、0.32、0.36、0.47℃·(10a)^(-1),冬季趋暖,夏季趋热,气温突变时间冬季最早,春季次之,夏季最晚;(3)入春、入夏时间提前,入秋、入冬时间推迟,夏季时间延长,冬、春和秋季长度明显缩短,相比前30年,1981~2000年入春、入夏时间分别提前7、9天,入秋、入冬时间分别推迟8、4天,夏季长度增加17天,冬、春、秋季各减少11、3、3天;(4)北京城区升温是城市化和气候变化耦合作用的结果,城市温室效应增大升温幅度,持续升温可能会对城市生态系统、大气环境、能源供需、用水结构以及居民健康等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气温指数 变化趋势 季节响应 北京城区
下载PDF
1961-2013年东北区域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佟晓辉 刘向培 +2 位作者 叶培春 史小康 杨成荫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8-584,共7页
为研究东北地区极端气温变化规律,利用1961-2013年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从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发展趋势、指数强度方面对极端气温指数绝对及相对变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我国东北区域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 为研究东北地区极端气温变化规律,利用1961-2013年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从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发展趋势、指数强度方面对极端气温指数绝对及相对变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我国东北区域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区域冷指数减小,暖指数增大,指数强度越大,其绝对变化越小而相对变化越大;高强度极端气温对温度变化的贡献大于低强度极端气温;高强度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率增加幅度大于低强度指数,冬季各指数变化率最大;结冰日数、冷昼日数和暖昼日数变化率在东北区域的南北两侧较大;研究时段内,夏季日数、炎热夜数、暖昼日数和暖夜日数增加的幅度不断增大;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昼日数和冷夜日数减少的变化率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气温指数 东北区域 变化率
下载PDF
中国大陆1956~2008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8
6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5-417,共13页
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 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候变化 中国大陆
下载PDF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7
作者 宋辞 裴韬 周成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03-1509,共7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对全球气候系统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自196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经历了一个冷期和一个暖期,气温在20世纪80年...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对全球气候系统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自196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经历了一个冷期和一个暖期,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突变,整体呈现前低后高波动上升的趋势;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呈不对称的线性增温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要比最高气温快得多;而极端事件频率、强度也有所变化,其中低温事件大大减少,高温事件则明显增加;各类界限温度的积温以及持续日数等生物温度指标也都显著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气温呈现出整体一致增暖,并且有西高东低、南北反相的变化形态。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天文因素、高原内部气象要素以及外部环流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特征 界限温度 生物温度指标
原文传递
21世纪中国极端气温指数变化情况预估 被引量:63
8
作者 王冀 江志红 +2 位作者 丁裕国 张金玲 张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84-1092,共9页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IPCC-AR4),分析了在高(SRES A2)、中(SRES A1B)、低(SRES B1)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21世纪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区域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是一致的增...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IPCC-AR4),分析了在高(SRES A2)、中(SRES A1B)、低(SRES B1)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21世纪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区域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是一致的增加(减少)趋势。其中霜冻日数和温度年较差呈减少趋势,生长季指数、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是增加趋势。在高排放(A2)情景下,中国地区各极端气温指数增加(减少)趋势最明显,低排放(B1)情景下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最小。在2075年前,极端气温指数在A1B情景下的变化幅度要大于A2情景下的变化,2075年之后,却与之相反。在各极端气温指数中,热浪指数(HWDI)和暖夜指数(TN90)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霜冻日数(FD)和生长季指数,气温年较差(ETR)变化最小。在空间分布的特征上,极端气温指数基本上保持一致的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温度年较差除外),变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变化率逐渐增大,其中西北的极端指数变化率高于东北,只有暖夜指数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出现了变化的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指数 排放情景 模式集合
下载PDF
1961-2010年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1
9
作者 杜军 路红亚 建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69-1280,共12页
利用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0a西藏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结冰日数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藏北,霜冻日数则在整个区域都显著减少;生长季长度以4.... 利用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0a西藏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结冰日数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藏北,霜冻日数则在整个区域都显著减少;生长季长度以4.71 d/10a的速度明显延长,以拉萨、泽当最显著。极端最低气温在全区范围均呈显著升高,尤其是近30a升幅更大,达1.06oC/10a;最高气温的极大值在沿雅鲁藏布江一线东段和那曲地区上升较明显,而在南部边缘地区有下降的趋势。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减幅为9.38 d/10a(4.96 d/10a);暖夜(昼)日数显著增加,增幅为10.99 d/10a(6.72 d/10a)。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极端最高气温、结冰日数、暖昼(夜)日数和生长季长度呈负相关。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暖指数呈逐年代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和生长季长度表现为下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时间转折上,极端最低气温、冷(暖)夜指数和生长季长度的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霜冻、结冰日数和冷(暖)昼指数的突变点则推迟到21世纪初期。多数情况下,西藏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幅比全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偏大,说明西藏极端气温变化对区域增温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趋势 突变 西藏
原文传递
青海省极端气温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5
10
作者 申红艳 马明亮 +2 位作者 王冀 王力 李江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71-1379,共9页
选用青海省37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近51a,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极端气温指数定义计算了9种极端气温指数,并分析其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1a青海省极端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冷指标(霜冻、结冰日数、冷... 选用青海省37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近51a,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极端气温指数定义计算了9种极端气温指数,并分析其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1a青海省极端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冷指标(霜冻、结冰日数、冷夜、冷昼指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暖指标(夏天日数、暖夜、暖昼指数)呈上升趋势,且极端冷指标的减少幅度高于极端暖指标的增加幅度.空间分布上,极端气温指数在全省呈一致的上升(下降)趋势分布.在近51a的时间尺度上各种极端气温指数都存在多个较明显的周期,如较短的3~8a的准周期,以及13a、17a、27a的年代际周期特征.青海省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指数有很高的相关性,气候变暖突变前后极端气温指数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变暖突变发生后,霜冻日数、冷夜指数、冷昼指数、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夏天日数、暖夜指数及暖昼指数明显增加,其中相对指数几乎呈倍数显著变化,表明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有很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极端气温指数 趋势 相关
下载PDF
1965-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趋势变化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43
11
作者 赵安周 刘宪锋 +3 位作者 朱秀芳 潘耀忠 赵玉玲 王冬利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9-652,共14页
基于黄土高原地区52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极端气温趋势变化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日最高(低)气温极低值、日最高(低)气温极高值、热夜日数、暖昼(夜)日数、热... 基于黄土高原地区52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极端气温趋势变化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日最高(低)气温极低值、日最高(低)气温极高值、热夜日数、暖昼(夜)日数、热持续日数、夏季日数和生物生长季日数呈增加的趋势,其余极端气温指数呈减小的趋势。2空间分布上,表征低温事件的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昼(夜)日数和冷持续日数下降最显著的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表征高温事件的热夜日数、夏季日数、暖昼(夜)日数和热持续日数上升最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生物生长季日数上升最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3相关分析表明除了极值指数和气温日较差与其余极端气温指数相关性较差外,其余各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4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关系密切,平均气温突变前后极端气温指数存在明显差异。5 Hurst指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变化均呈同向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趋势变化 空间差异 黄土高原地区
原文传递
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极端气温事件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12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89-1598,共10页
通过分析和对比华北区域(33°N-43°N,108°E-120°E)国家站和乡村站1961-2008年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发现,近48年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国家站较乡村站明显,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指数两者时间演变基本... 通过分析和对比华北区域(33°N-43°N,108°E-120°E)国家站和乡村站1961-2008年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发现,近48年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国家站较乡村站明显,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指数两者时间演变基本一致。气温指数中冷指数突变一般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暖指数突变要晚一些,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城市化加剧了冷指数日数的减少和暖指数日数的增加,同时也使最低气温的极值明显升高。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城市化影响比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更显著,两者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50%以上。极值指数和冷夜日数城市化增温效应一般在春、冬季更明显,而冷(暖)昼日数和暖夜日数则是夏季受城市化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城市化影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气象站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张雷 任国玉 +4 位作者 刘江 周雅清 任玉玉 张爱英 冯亚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0-1159,共10页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平均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这些指数的趋势变化全部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霜冻日数、冷夜日数、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比冷昼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等基于最高气温记录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更明显;城市化因素已致使北京站1960~2008年期间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增加,这些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其城市化影响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北京站的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长期减少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达到-5.78 d/10a、-17.83 d/10a和-0.73℃/10a,而在北京站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增加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为14.76 d/10a和0.70 ℃/10a.在所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年平均极端气温指数的趋势变化中,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均达到100%,即观测到的趋势变化完全是由城市化因素造成的.城市化致使四季北京站冷夜日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增加,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冬季最大,暖夜日数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城市化影响 北京站
下载PDF
全球1.5℃温升背景下中国极端事件变化的区域模式预估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东欢 邹立维 周天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6-457,共12页
利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模拟的区域气候模式降尺度协同试验(CORDEX)的东亚区域的动力降尺度试验数据,分析了全球1.5℃温升背景下中国地区极端温度指数、极端降水指数以及民生相关指数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的暖事件显著增加... 利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模拟的区域气候模式降尺度协同试验(CORDEX)的东亚区域的动力降尺度试验数据,分析了全球1.5℃温升背景下中国地区极端温度指数、极端降水指数以及民生相关指数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的暖事件显著增加,冷事件显著减少。高强度和中等强度极端暖事件发生风险分别为1986—2005年基准期的2.14和1.93倍,高强度和中等强度极端冷事件发生风险分别为基准期的0.58和0.63倍。分区来看,华北的高强度极端暖事件增幅最大(将为基准期的2.94倍),东北高强度极端冷事件减幅最大(将为基准期的0.38倍)。西北、青藏高原以及东北等地区的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风险略增加(分别为基准期的1.13,1.04,1.22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降水显著增加,高强度的极端降水事件在全国普遍增加,并且在华北和东南的发生风险增幅最大(分别为基准期的1.88倍和1.85倍)。闷热日数在东部地区显著增加,并且与单一的极端高温事件相比,极端闷热日数的增加风险更大(将为基准期的5.34倍)。全国取暖度日显著减少,东部以及西北的降温度日显著增加,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东部地区取暖度日的减幅(-258℃·d)大于降温度日的增幅(72℃·d),但与基准期相比,降温度日的变化比例(82%)大于取暖度日(-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温升阈值 极端温度指数 极端降水指数 民生相关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均一化资料的中国极端地面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34
15
作者 王岱 游庆龙 +2 位作者 江志红 武文博 焦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52-1363,共12页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的中国69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对极端气温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区划分,并分析了11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指数(极端最高气温、夏季日数、暖夜...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的中国69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对极端气温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区划分,并分析了11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指数(极端最高气温、夏季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持续暖期和生长日)在各区呈增加趋势,而极端低温指数(极端最低气温、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持续冷期)在各区呈减小趋势(极端最低气温除外,呈增加趋势),其中夜间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程度最大(暖夜日数增加和冷夜日数减小最显著);每个指数在大部分区域均有明显的趋势转折,极端高温指数的转折时间基本在1995-1998年之间,而极端低温指数的转折时间在1985-1986年和1995年前后。极端高温指数转折前/后有减小/增加趋势,而极端低温指数正好相反(但极端最低气温除外,转折前/后有减小/增加趋势)。几乎所有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均与平均气温呈显著的相关,其中阈值指数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均一化 极端气温指数 趋势
下载PDF
北京1960—2008年气候变暖及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6
作者 郑祚芳 丁海燕 范水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3期189-196,共8页
应用均一化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1960—2008年气候变暖及主要极端气温指数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北京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约为0.39℃/10a,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霜冻日数和气温年较差呈现下降趋势,... 应用均一化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1960—2008年气候变暖及主要极端气温指数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北京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约为0.39℃/10a,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霜冻日数和气温年较差呈现下降趋势,暖夜指数及热浪指数呈现上升趋势,除气温年较差外,其他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变率均在加大。北京年平均气温及极端气温指数主要存在21年、15~17年及准10年周期特征。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气候变暖突变发生前后某些极端气温指数发生频率表现出明显差异。自1980年起,北京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及其增温率明显高于近郊和远郊,高温日数市区多于近郊,近郊多于远郊;近、远郊极端最低气温温差高于城、近郊温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极端气温指数 变化趋势 北京
下载PDF
黑龙江省1961—2009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朱红蕊 刘赫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2期110-115,共6页
选用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极端气候指数方法对1961—2009年黑龙江省8个极端气温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黑龙江省极端气温事件的事实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9年来夏日天数、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夜指数和暖昼日数均... 选用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极端气候指数方法对1961—2009年黑龙江省8个极端气温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黑龙江省极端气温事件的事实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9年来夏日天数、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夜指数和暖昼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而霜冻日数、冷夜指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有突变发生。对黑龙江省气温升高来说,最低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而最高气温则在90年代以后上升明显。空间分布方面,极端气温指数在全区基本都呈一致的增大或减小分布。夜间增暖的幅度要大于白天增暖的幅度,夜间气温的上升对增暖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时空变化 增暖 黑龙江省
下载PDF
1961-2012年西藏色林错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杨志刚 杜军 林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3-621,共9页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流域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2年色林错流域TXx、TNn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Nn升幅更大,达1.10℃/10a。极端气温暖指标(TNx、TX90p、TN9...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流域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2年色林错流域TXx、TNn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Nn升幅更大,达1.10℃/10a。极端气温暖指标(TNx、TX90p、TN90p)和生长季长度(GSL)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极端气温冷指标(FD、ID、TX10p、TN10p)和DTR为显著的下降趋势。流域绝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幅度均比全球、全国和青藏高原偏大,特别是TN90p的变幅最大。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TNn、TX90p、TN90p和DTR呈逐年代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和GSL为下降趋势。从时间转折上看,各项极端气温指数均有突变发生,突变点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最低气温及与之相关的极端气温冷指数的显著上升与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突变 色林错流域
下载PDF
贵州省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朱大运 熊康宁 肖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72-1683,共12页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西南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利用1960—2016年3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空间插值、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贵州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西南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利用1960—2016年3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空间插值、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贵州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极端气温暖系列指数呈上升趋势,夏日日数、暖日日数、热持续指数、热持续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6d/10a、2.7d/10a、0.02d/10a、0.2次/10a;冷系列指数呈下降趋势,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持续指数、冷持续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6d/10a、-8.0d/10a、-0.5d/10a、-1.0次/10a,进入21世纪后升温速度加快。极端气温表现出非对称性现象,冷系列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幅度大于暖系列指数,其中暖日日数升幅最大,冷夜日数降幅最大,且与海拔关系密切。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发生在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厄尔尼诺对暖系列指数影响较大;拉尼娜对冷系列指数影响较大,在次年其影响程度达到最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ENSO 贵州省
原文传递
近60年来祁连山极端气温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吕越敏 李宗省 +5 位作者 冯起 李永格 袁瑞丰 桂娟 李宗杰 张百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970,共12页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CCl/CLIVAR气候变化检测监测和指数专家小组(ETCCDI)所推荐的12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祁连山区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数以祁连山中部和...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CCl/CLIVAR气候变化检测监测和指数专家小组(ETCCDI)所推荐的12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祁连山区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数以祁连山中部和东部为较小变暖幅度区,向外围递增,极端气温冷指数的空间分布由南向北递减。相较暖指数,冷指数变暖幅度更大;夜指数变暖幅度大于昼指数,这与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具有一致性;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冰冻日数、霜冻日数显著减少,减少幅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祁连山南部。1985年后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祁连山加速变暖,2000年后变暖趋势有所减缓,2010年后变暖幅度大幅增加。海拔越高,极端气温指数的变暖幅度越大,高海拔区(>2500 m)极端气温冷指数变化明显,低海拔区(<2500 m)极端气温暖指数变化明显。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热带北大西洋指数(Tropical Northern Atlantic Index,TNA)、热带南大西洋指数(Tropical Southern Atlantic Index,TSA)、北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指数(North Tropical Atlantic Index,NTA)、加勒比地区海温指数(Caribbean Index,CAR)对祁连山极端气温暖指数的影响强于极端气温冷指数,中热带太平洋海温(Nino 4)主要影响极端气温冷指数,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dex,SCSSMI)主要影响极端气温暖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气候变化 极端气温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