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质疑 被引量:77
1
作者 周光权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9-174,共16页
文义解释有诸多局限,需要其他解释方法来印证和检验,因此其并不具有优位性。客观目的解释的功能具有多面性,其仅在目的性缩限时具有绝对优先性,因此不能一概认为其有决定性;主观目的解释仅在提供不处罚的立法资料时具有特殊价值。在刑... 文义解释有诸多局限,需要其他解释方法来印证和检验,因此其并不具有优位性。客观目的解释的功能具有多面性,其仅在目的性缩限时具有绝对优先性,因此不能一概认为其有决定性;主观目的解释仅在提供不处罚的立法资料时具有特殊价值。在刑法解释的商谈、试错过程中,方法的采用有"各取所需"的特点,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取决于对处罚必要性的判断;解释是一种结果,通常是在结论确定之后再选择解释方法,为法官定罪与否提供"事后注脚";由于司法裁判必须考虑国民的认同感,且要接受后果考察,刑法适用就必须兼顾大量解释方法自身难以涵括的各种复杂因素。因此,如何立足于法条用语的通常含义,将犯罪论体系、规范保护目的、国民的规范认同、处罚必要性等内容一并考虑,并且坚持实践理性,选择对个案最为合适的解释方法,将实质解释的结论限定在特定时代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平衡好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是比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性更为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方法 文义解释 目的解释 位阶性
原文传递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目的论解释 被引量:60
2
作者 杜宇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83,共10页
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融合态势。在此背景下,应以目的解释为管道,实现对刑法适用的政策性引导。这种目的论解释下的政策性思考,并非只是传统目的论操作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相当意义上拓展和深化了这一操作。这具体表现为... 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融合态势。在此背景下,应以目的解释为管道,实现对刑法适用的政策性引导。这种目的论解释下的政策性思考,并非只是传统目的论操作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相当意义上拓展和深化了这一操作。这具体表现为:目的来源的凸现;目的的正当化证成;目的与后果的贯通;目的的开放性权衡及目的之例外创设。当然,尽管刑事政策之于目的论操作有其价值,我们也不能忘却此种影响的界限所在。应当从事物的内在秩序、文义边界、教义形式及体系化审查等不同方面,来控制刑事政策对目的论解释的影响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目的论解释 目的 教义学 刑法体系
原文传递
《公司法》第16条的规范目的:如何解读、如何适用? 被引量:43
3
作者 施天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126,共16页
对《公司法》第16条的理解和适用历来纷争不止,根源在于将其视为“公司担保”的规定,并以之作为公司担保合同效力的评判依据。为正本清源,本文回归《公司法》自身的性质与功能,追朔公司法本来的立法目的,认为公司法主要体现为管理法性质... 对《公司法》第16条的理解和适用历来纷争不止,根源在于将其视为“公司担保”的规定,并以之作为公司担保合同效力的评判依据。为正本清源,本文回归《公司法》自身的性质与功能,追朔公司法本来的立法目的,认为公司法主要体现为管理法性质,是关于公司治理中内部权力安排与分配的规范;《公司法》第16条是关于“公司担保决议机制”的规定,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权力归属与行使的正当性与程序性要求。有鉴于此,在处理违反《公司法》第16条的法律后果时,应遵循“两步走规则”:第一步自然应依据《公司法》的治理规则和救济措施判定担保决议自身的效力和责任,包括因公司担保决议实质和程序违法、违规和违章而导入《公司法》第22条的适用。在对公司决议形成了确定性司法裁决后再启动第二步,考察其对公司担保合同的效力影响。当公司担保决议经司法裁判为无效或被撤销后,由此牵连出《合同法》《担保法》的介入和适用,担保合同可能发生无效的后果。本文坚持的原则是,公司有权机构做出的担保决议非经司法裁判为无效或被撤销,不能以违反《公司法》第16条作为判定担保合同效力的直接依据,《合同法》《担保法》不能“穿透”《公司法》第16条径行决定担保合同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法》第16条 公司法的性质与功能 目的解释 司法适用 “两步走规则”
下载PDF
“作证却免于强制出庭”抑或“免于强制作证”? 《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的法教义学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奋飞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4-504,共21页
大多数法律人认为,《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应被解释为亲属证人"作证却免于强制出庭的权利"。本文基于法教义学的立场和方法,从第188条第1款存在的两种不同解释出发,论证了"作证却免于强制出庭的权利"并不能真... 大多数法律人认为,《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应被解释为亲属证人"作证却免于强制出庭的权利"。本文基于法教义学的立场和方法,从第188条第1款存在的两种不同解释出发,论证了"作证却免于强制出庭的权利"并不能真正实现立法目的,也直接剥夺了作为被告人辩护权应有之义的对质权。第188条第1款应被解释为亲属证人"免于强制作证的权利",而非"作证却免于强制出庭的权利",即亲属证人在审前未向控方作证的,法庭不得强制其到庭作证。如其已在审前向控方作证,且符合出庭作证条件,经法院通知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法院非但不能强制其出庭作证,还应将其庭前书面证言予以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第188条第1款 目的解释 亲属证人 对质权
原文传递
法律规范合宪性解释的方法论构造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召成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97,共18页
合宪性解释旨在寻求解释者对于立法自由权的尊重义务与对于宪法基本价值的尊重义务之间的调和与妥协,确保立法者的意愿在宪法允许的可能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为尊重立法机关的立法自由权,不可要求法律规范在逻辑上与宪法规范保持... 合宪性解释旨在寻求解释者对于立法自由权的尊重义务与对于宪法基本价值的尊重义务之间的调和与妥协,确保立法者的意愿在宪法允许的可能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为尊重立法机关的立法自由权,不可要求法律规范在逻辑上与宪法规范保持一致,只能要求其在价值评价上保持一致,故合宪性解释并非体系解释方法,而是从体系性目的解释中分离出的独立解释方法。合宪性解释具有确定的论辩效力上的优先性,可压制经典解释方法的解释倾向而在解释结论上得到优先实现,其方法论构造与基于宪法的解释明显不同,后者并非优先性解释方法而是衡量性解释方法。为达成法律规范解释结论与宪法基本价值相合的结果,固然可以对法律规范的文义予以扩张或限缩,但基于对立法自由权的尊重,不得排除或篡改文义的实质核心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解释 目的解释 合宪性判断 合宪性续造
原文传递
网络寻衅滋事的理解与适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曾粤兴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网络寻衅滋事是新的司法解释确认的寻衅滋事罪在网络领域的表现形式。针对寻衅滋事罪,司法机关分别在2013年7月和9月发布了两个不同的解释,其相互之间存在并列关系而非取代关系;将网络寻衅滋事侵犯的法益一概界定为公共场所秩序具有不... 网络寻衅滋事是新的司法解释确认的寻衅滋事罪在网络领域的表现形式。针对寻衅滋事罪,司法机关分别在2013年7月和9月发布了两个不同的解释,其相互之间存在并列关系而非取代关系;将网络寻衅滋事侵犯的法益一概界定为公共场所秩序具有不合理性;以网络为手段的寻衅滋事与在网络上进行的寻衅滋事的举证焦点和举证难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衅滋事 网络犯罪 司法解释 语义解释 目的解释 体系解释
下载PDF
刑法教义学中的目的解释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兴良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0-169,共20页
目的解释是一种独具一格的法律解释方法,它超越法律文本的语义范围,具有对语义解释的补充性。目的解释的目的是指规范目的,它为目的解释提供了实质根据。目的解释可以区分主观的目的解释和客观的目的解释,主观的目的解释探寻法律制定时... 目的解释是一种独具一格的法律解释方法,它超越法律文本的语义范围,具有对语义解释的补充性。目的解释的目的是指规范目的,它为目的解释提供了实质根据。目的解释可以区分主观的目的解释和客观的目的解释,主观的目的解释探寻法律制定时的立法者意图,而客观的目的解释则以立法者通过法律文本所反映的规范目的为解释的根据。这两种目的解释对于正确理解法律文本的含义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客观的目的解释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有实际适用价值。目的解释存在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两种情形。在刑法解释中,受罪刑法定原则的限制,目的性限缩具有正当性,但目的性扩张则被禁止。因此,刑法教义学中的目的解释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法中目的解释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解释 主观的目的解释 客观的目的解释 目的性限缩
下载PDF
论司法裁判中的目的解释 被引量:16
8
作者 钱炜江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0-196,共17页
目前学术界重点讨论的目的解释的主客观对立理论并不能解决司法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当采取更务实的分段研究,将目的解释的过程分为"目的获取"与"目的运用"两个阶段。在目的获取阶段,应采取德国学者提出的"限... 目前学术界重点讨论的目的解释的主客观对立理论并不能解决司法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当采取更务实的分段研究,将目的解释的过程分为"目的获取"与"目的运用"两个阶段。在目的获取阶段,应采取德国学者提出的"限制性目的论视角",即强调目的解释与其他解释标准的牵连性,并通过司法裁判实践探求这种关系的实际内容。在目的的运用阶段,必须防止目的的外在性问题,追求目的的内在的、具体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解释 目的获取 目的运用
原文传递
论作为民法典立法目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12
9
作者 严立 《时代法学》 2019年第5期32-43,共12页
主流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些价值观念能够在民法典的具体条文中得到贯彻。本文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规范含义,并比较了其中的价值观念与民法基本原则,二者在措辞上相近但内涵未必一致。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其他被认... 主流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些价值观念能够在民法典的具体条文中得到贯彻。本文分析了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规范含义,并比较了其中的价值观念与民法基本原则,二者在措辞上相近但内涵未必一致。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其他被认为无法具体化为民法典条文的价值观念,是否可以经由目的解释引入民法的实施过程中。经过此二层面的论证,可使作为立法目的的核心价值观复归,从而与第一条中的其他内容处于相同的地位。惟其如此始得保持民法典体系的融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集体主义色彩 目的解释
下载PDF
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与运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戚进松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8,174,共11页
刑法解释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位阶关系,包括适用位阶和效力位阶。适用位阶遵从文理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的解释顺序。在效力位阶上,文理解释和目的解释具有决定的意义。具体在运用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时,应当采用后果考察的方... 刑法解释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位阶关系,包括适用位阶和效力位阶。适用位阶遵从文理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的解释顺序。在效力位阶上,文理解释和目的解释具有决定的意义。具体在运用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时,应当采用后果考察的方法,坚持语义容忍性、逻辑融贯性、价值合理性三个解释向度。以此位阶解释"武装掩护走私":"武装掩护走私"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适用所有的走私罪名,只是在量刑上适用《刑法》第151条第1款规定的刑罚,解释应当明确三个量刑幅度所对应的具体情节,司法实践中死刑的适用原则上仅限于保留死刑的几个走私罪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方法 位阶 目的解释 体系解释 武装掩护走私
原文传递
论混合合同适用的问题与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中缘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0-153,共14页
混合合同是由数个典型(或非典型)契约的部分构成的契约,本质为给付的混合。混合合同法律适用系运用目的性解释方法完成的法律解释过程,而不能直接适用类推适用、省略和拼接的适用方法。应依照契约呈现的利益状态、契约目的以及斟酌交易... 混合合同是由数个典型(或非典型)契约的部分构成的契约,本质为给付的混合。混合合同法律适用系运用目的性解释方法完成的法律解释过程,而不能直接适用类推适用、省略和拼接的适用方法。应依照契约呈现的利益状态、契约目的以及斟酌交易习惯进行合同整体缔约目的解释,对合同内容进行整体性、有机性把握。于《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层面进行利益调和,有助于解决数项合同目的间的冲突并实现目的之整合。“类型结合契约”“混血儿契约”“类型融合契约”的分类不具有区分的价值。混合合同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则,主要依据给付义务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判断:数项给付之间存在主从关系的,原则上依据主从法律关系的规则调整;给付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的,则依据合同的整体交易目的进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混合合同 典型合同 给付关系 目的性解释 法律适用
原文传递
刑法合宪性解释界定的另条路径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晓亮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33,172,共13页
刑法合宪性解释不同于传统法律解释论中的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也不属于违宪审查制度的范畴,而是刑法体系或者目的之外,根据宪法条文包含的刑法规范或者背后的宪法价值,分析整体法律系统或者目的,对刑法条文作出解释。在对刑法条文进行... 刑法合宪性解释不同于传统法律解释论中的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也不属于违宪审查制度的范畴,而是刑法体系或者目的之外,根据宪法条文包含的刑法规范或者背后的宪法价值,分析整体法律系统或者目的,对刑法条文作出解释。在对刑法条文进行合宪性解释时,需要根据平衡原则,对公民自由权利与公共秩序利益进行考量,作出适当的选择,从而确定特定具体危害行为是否应当处罚。在不当罚的考量上,宜侧重社会对该行为的容忍程度;在当罚性的考量上,则侧重该行为的危害程度情况和多发可能性。从位阶上看,刑法合宪性解释并不属于传统法律解释论所界定的论理解释,而是处于具有统辖作用的更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解释 刑法解释 体系解释 目的解释 解释对象
原文传递
证明妨碍规则在确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晓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63,共9页
证明妨碍规则被认为可以解决损害赔偿举证难的问题,但由于法律规定不够明确等原因,法院基本不适用《商标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的证明妨碍规则。通过将目的解释、体系解释与... 证明妨碍规则被认为可以解决损害赔偿举证难的问题,但由于法律规定不够明确等原因,法院基本不适用《商标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的证明妨碍规则。通过将目的解释、体系解释与制度成本进行整合,提出一种解释方法。在解释证明妨碍规则时,应追求净收益最大化,一方面要尽可能实现立法目的,另一方面还要降低制度成本,并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保持一致。运用上述解释方法,澄清了适用证明妨碍规则中可能产生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明妨碍 举证妨碍 损害赔偿 目的解释 体系化
下载PDF
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之争的质疑与剖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桂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13,共16页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的论争至今仍余热未消乃至“伪冷实热”,然而,这场论争存在概念误用、标签滥用和疏于考证历史之弊。解释与涵摄、判断是不能混同的三个概念。犯罪论上也不宜简单地贴上“形式”“实质”的标签。加上“实质”...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的论争至今仍余热未消乃至“伪冷实热”,然而,这场论争存在概念误用、标签滥用和疏于考证历史之弊。解释与涵摄、判断是不能混同的三个概念。犯罪论上也不宜简单地贴上“形式”“实质”的标签。加上“实质”拥有“立法论之实质”与“司法论之实质”的不同含义,这种标签滥用造成了诸多误解。沿用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术语,并承认文义解释较之于目的解释的优先性,将明显减轻争论所造成的误解。争论之误会走向扩大的另一原因在于不重史事之考察。对20世纪学说史的梳理,既能使前述两个弊端进一步明晰化,亦有助于确认争论所具有的有限意义:形式解释论在面对文义的边缘地带时尺度稍严,且其对犯罪手段与新古典体系之修正的考虑,使其异于实质解释论,并初步具有了20世纪下半叶人的不法论的部分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文义解释 目的解释 人的不法论
下载PDF
高校惩戒权解释规则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晋涛 张玉涛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2,共7页
高校惩戒权规定过于抽象,同时高校欠缺实施惩戒权的必要性知识,因而需要对惩戒权进行规范性解释。将待处理事项“嵌套”于惩戒规范之内时,需要高校自觉遵守法解释的基本准则。高校惩戒权的实施应建立在科学解释规则之上,采用客观解释、... 高校惩戒权规定过于抽象,同时高校欠缺实施惩戒权的必要性知识,因而需要对惩戒权进行规范性解释。将待处理事项“嵌套”于惩戒规范之内时,需要高校自觉遵守法解释的基本准则。高校惩戒权的实施应建立在科学解释规则之上,采用客观解释、形式解释、严格解释与灵活解释相结合的路径阐释高校惩戒权,将“目的至上”作为高校惩戒权解释的最高准则。高校惩戒权的目的是“育人”,动辄“开除学籍”“不授予学位”是违背“育人”目的的惩戒,不具有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惩戒权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考试作弊 开除学籍 目的解释
下载PDF
论目的解释在刑事指导案例中的运行规则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志珂 《政法学刊》 2019年第4期59-67,共9页
目的解释具有三个内在属性,分别是主客观统一性、主体间性及实用性,目的解释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刑事指导案例分析,目的解释中的目的一般是从立法精神、司法政策、社会价值三个维度进行展开的。对指导案例中的目的解读需要规... 目的解释具有三个内在属性,分别是主客观统一性、主体间性及实用性,目的解释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刑事指导案例分析,目的解释中的目的一般是从立法精神、司法政策、社会价值三个维度进行展开的。对指导案例中的目的解读需要规范和限制,具体包括,规范适用不能超出司法解释权限,指导案例应指向同类案例,指导案例应该有一定内容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解释 指导性案例 主体间性 实用主义
原文传递
证券期货违法行为的行刑衔接困境再思考——“量的区分说”的倡导与完善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希 《财经法学》 2019年第5期29-40,共12页
证券期货违法行为的行刑衔接困境肇始于法定犯兼具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双重违法性之复杂结构。破解这一困境必须厘清两种违法性的关系。“质的区分说”缺乏法律根据,忽视行政违法性的特殊意义,无法应对这一困境。法定犯双重违法性之间的... 证券期货违法行为的行刑衔接困境肇始于法定犯兼具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双重违法性之复杂结构。破解这一困境必须厘清两种违法性的关系。“质的区分说”缺乏法律根据,忽视行政违法性的特殊意义,无法应对这一困境。法定犯双重违法性之间的差异属于不法程度差别,“量的区分说”更具合理性。但“量”不应局限于犯罪数额,需要探寻指引性的上位区分标准。从坚持客观主义的立场出发,“量的区分说”的完善应侧重从行为客观层面界定由行政违法跃升为刑事违法的“量”,即应通过目的解释方式,找到刑事制裁较行政处罚升高的客观可谴责性因素,对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进行目的性限缩解释,从而明确行刑制裁各自的作用界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券期货犯罪 法定犯 行刑衔接 目的解释
下载PDF
刑法解释方法:争议与检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东 田馨睿 《刑法论丛》 CSSCI 2018年第3期119-151,共33页
法律解释方法是法律解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法律解释方法,就是重视法律解释的方法论价值。哲学诠释学对法律解释方法造成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检讨,重新认识方法论解释学及法律解释方法的意义。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可以考虑从结果... 法律解释方法是法律解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法律解释方法,就是重视法律解释的方法论价值。哲学诠释学对法律解释方法造成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检讨,重新认识方法论解释学及法律解释方法的意义。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可以考虑从结果与方法、规范法学与社科法学、规则主义与人文主义几个层面进行划分。刑法解释方法与一般法律解释方法相比更加具有保守性、限制解释的特点和保障人权、防止罪刑擅断的价值。应当更加注重文义解释的基础性和底线性,限制目的解释的扩张;要对类推与扩张解释无法区分的理论保持警惕,坚持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方法 哲学诠释学 方法论解释学 文义解释 目的解释
原文传递
抽象概念在指导性案例中的具体化方式——以最高法院指导性案例11号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光宁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6,共7页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将法律规范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阐释,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具有正式法律效力的指导性案例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提示和启发。在指导性案例11号中,司法者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了扩张解释,对"...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将法律规范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阐释,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具有正式法律效力的指导性案例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提示和启发。在指导性案例11号中,司法者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了扩张解释,对"公共财产"进行了创新性的界定,其中都体现了经验、智慧和实践理性。但是,这种阐释也有一定的隐忧,包括扩张解释边界、法官能动性的发挥都不确定,法律解释方法的实用主义色彩以及忽视量刑环节等。指导性案例中对抽象概念的阐释实质上是司法实践现状与发展方向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性案例 扩张解释 目的解释 类推解释 法律推理
下载PDF
合同法与有过失规则的目的解释——以“过错”认定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志宇 《经贸法律评论》 2024年第1期106-122,共17页
合同法与有过失规则中过错的认定仰赖于对规则的目的解释。从合同法对当事人的履行利益、信赖利益和固有利益的保护来看,与有过失规则有三项规范目的:敦促当事人通力合作以助履行;指引当事人在合理信赖的基础上行事;保护当事人对相对方... 合同法与有过失规则中过错的认定仰赖于对规则的目的解释。从合同法对当事人的履行利益、信赖利益和固有利益的保护来看,与有过失规则有三项规范目的:敦促当事人通力合作以助履行;指引当事人在合理信赖的基础上行事;保护当事人对相对方自我保护固有利益的信赖。在规范目的指引下,与有过失规则中的过错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未能履行履约相关的协助义务、未能在合理信赖的基础上行事、未能尽合理注意照顾自己的固有利益。在特定保护政策排斥与有过失规则的规范目的时,与有过失规则的适用应进行目的论限缩。在法律技术上体现为过错的否定,主要有两类情形,即受损方欠缺保护自身的能力、违约方相对于受损方更能避免损害的发生。在前者中,可以适当降低合理注意的标准,否定过错的成立;在后者中,考虑受损方有时依赖于相对方的知识经验,受损方与有过失成立应以相对方已尽相应的告知义务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有过失规则 过错 合理信赖 目的解释 检验义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