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263
1
作者 蒋凌志 顾家裕 郭彬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8,共6页
运用了大量勘探的实际数据 ,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在中国石油勘探中的地位 ,无疑低渗透储层的油气藏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因此 ,对低渗透油气储层的研究将是我们储层研究工作的重点 ,必须引起... 运用了大量勘探的实际数据 ,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在中国石油勘探中的地位 ,无疑低渗透储层的油气藏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因此 ,对低渗透油气储层的研究将是我们储层研究工作的重点 ,必须引起研究人员充分的重视。文章研究和总结了中国低渗透储层特点 ,认为具有沉积物偏细、沉积物结构和矿物成熟度低、储层物性差、孔喉半径小、基质渗透率低、成岩差异大、应力敏感性强、裂缝比较发育以及宏观和微观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上述特点作者分析了其形成原因 ,认为沉积环境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之一 ,特别是在近似夷平面上沉积的含煤沉积地层最易形成低孔低渗的特点 ,并分析了煤系地层低孔低渗的成因 ;同时 ,沉积后的成岩作用 (包括成岩的原始物质、成岩的强弱、成岩的性质和成岩流体的性质等 )和构造作用 (包括构造的抬升、侧向的变形、侧向压力、方向 ,断裂的发育和断裂发育后流体的运移等 )也是重要的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油气盆地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构造作用 储层沉积学
下载PDF
华南右江复合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169
2
作者 曾允孚 刘文均 +4 位作者 陈洪德 郑荣才 张锦泉 李孝全 蒋廷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的右江盆地的轮廓和内部结构,与NW向及 NE向同沉积断裂关系密切。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海西 构造阶段。由于哀牢山—红河洋盆开裂,右江地区出现若干平行分布的 NW向裂陷带,沉积物以深水相为主,盆地具有大陆... 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的右江盆地的轮廓和内部结构,与NW向及 NE向同沉积断裂关系密切。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海西 构造阶段。由于哀牢山—红河洋盆开裂,右江地区出现若干平行分布的 NW向裂陷带,沉积物以深水相为主,盆地具有大陆被动边缘裂谷系特 点。东吴运动后开始的印支阶段,由于滨太平洋构造的作用,盆地轮廓 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开始的哀牢山洋盆向NE方向的俯 冲消减作用。盆地再次发生张裂和扩张,从而进入弧后盆地发展阶段。 印支期末,盆地由东向西逐渐封闭,结束了右江盆地的发展历史。在不 同的发展阶段,盆地内的沉积物,也以东吴运动为界,分别由特征不同的沉积体系叠覆而成,早 期还出现典型的由非补偿性和补偿性沉积组成的双层结构。同样的盆地内的火山活动也分为 两个阶段,早期货段以碱性及碱钙性系列的基性火山岩为主,主要受NW向构造控制;晚期阶 段为钙碱性及钙性系列的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同时受NW及NE向构造控制。由此可见右 江盆地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和滨太平洋构造的复合作用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裂谷盆地 华南 右江盆地 沉积构造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被引量:170
3
作者 聂海宽 包书景 +5 位作者 高波 边瑞康 张培先 武晓玲 叶欣 陈新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0-294,共15页
页岩气的勘探表明,页岩含气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含气的规模以及是否具有工业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与美国相比,中国页岩气具有独特的地质条件,页岩气保存条件可能是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点。文中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 页岩气的勘探表明,页岩含气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含气的规模以及是否具有工业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与美国相比,中国页岩气具有独特的地质条件,页岩气保存条件可能是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点。文中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下寒武统和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从物质基础、构造作用和演化历史、地层水条件、盖层及其微观性质、天然气组分和压力系数等几个方面对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研究,并综合分析各种指标,提出页岩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 页岩气 保存条件 构造作用 水文地质
下载PDF
中国式页岩气关键地质问题与成藏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42
4
作者 郭彤楼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基于对中国南方和美国页岩气地质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式页岩气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及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中国式页岩气地质特点包括:构造演化阶段多,构造类型复杂,断裂发育,页岩层系连续分布面积小,寒武系、志留系两套主要页岩层系现今... 基于对中国南方和美国页岩气地质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式页岩气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及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中国式页岩气地质特点包括:构造演化阶段多,构造类型复杂,断裂发育,页岩层系连续分布面积小,寒武系、志留系两套主要页岩层系现今的热演化程度和埋深没有对应关系。通过对影响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裂缝、构造类型、页岩气运移、含气量等)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中国式页岩气的富集机理:"沉积相带、保存条件"是控制页岩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控制页岩气选区;"构造类型、构造作用"是控制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控制甜点区的选择。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下一步攻关方向为:1与美国页岩气发展刚好相反,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要从超压区向常压区甚至低压区发展;2四川盆地内应从中深层向深层发展,开展埋深大于4 000 m页岩层系成藏富集机理,特别是水平井压裂工艺技术的攻关;3借鉴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经验,推动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气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构造作用 保存条件 页岩气成藏 页岩气运移 页岩气富集 页岩气选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64
5
作者 刘文平 张成林 +7 位作者 高贵冬 罗超 吴伟 石学文 张鉴 李武广 邓晓航 胡晓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为查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实验等方法对页岩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进行研究。页岩储层孔隙类型包括有机孔、晶间孔、晶内溶孔和粒间孔,有机孔是主要孔隙类型之一,且... 为查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实验等方法对页岩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进行研究。页岩储层孔隙类型包括有机孔、晶间孔、晶内溶孔和粒间孔,有机孔是主要孔隙类型之一,且有机孔中微孔所占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大,是页岩气储集的主要空间。通过对有机质丰度(TOC)、有机质成熟度(Ro)、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对页岩孔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质丰度对孔隙度的影响可以分为4个阶段:快速增大(TOC为0%~2%)、缓慢减小(TOC为2%~3%)、快速增大(TOC为3%~4%或6%)、快速减小(TOC>4%或6%);2四川盆地页岩成熟度对孔隙度的影响可分为3个阶段:快速减小(Ro为1.5%~2.2%)、快速增大(Ro为2.2%~2.7%)、快速减小(Ro>2.7%);3高热演化阶段有机成岩作用强于无机成岩作用;4构造作用对孔隙度影响较大,构造作用越强烈的区域孔隙度越小。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演化经历5个阶段:未熟快速压实阶段(Ro<0.7%)、成熟生烃溶蚀阶段(Ro为0.7%~1.3%)、高成熟孔隙封闭阶段(Ro为1.3%~2.2%)、过成熟二次裂解阶段(Ro为2.2%~2.7%)、过成熟缓慢压实阶段(Ro>2.7%),其中成熟生烃溶蚀阶段和过成熟二次裂解阶段是最有利的页岩孔隙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孔隙度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成熟度 成岩作用 构造作用 孔隙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岩相与储层特征 被引量:58
6
作者 文龙 李亚 +5 位作者 易海永 刘鑫 张本健 邱玉超 周刚 张玺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7,共11页
为了给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综合利用钻井录井、分析化验、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对该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岩相特征与岩相分布、储层特征,并确定了控制火山岩储层发育... 为了给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综合利用钻井录井、分析化验、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对该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岩相特征与岩相分布、储层特征,并确定了控制火山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火山岩可综合划分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火山碎屑岩4大类,主要发育玄武岩、角砾熔岩、含凝灰角砾熔岩、凝灰岩和沉凝灰岩等岩石类型;②该盆地内大面积分布溢流相、喷溢相和火山沉积相等3种火山岩相类型,其中溢流相主要发育玄武岩,喷溢相主要发育火山碎屑熔岩,火山沉积相主要发育凝灰岩及沉凝灰岩等;③火山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火山碎屑熔岩和玄武岩,其中火山碎屑熔岩主要发育脱玻化微孔、溶蚀孔,为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玄武岩主要发育裂缝及溶孔,为基质孔隙度较低的孔隙—裂缝型储层;④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岩性、岩相、后期流体改造作用和构造作用,其中火山碎屑熔岩在快速冷凝的过程中脱玻化形成大量弥散状微孔,为后期进一步溶蚀增孔提供了有利条件,溶蚀等成岩作用及裂缝发育使储层物性变好。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岩相控制,川西南部雅安—乐山—屏山地区主要发育孔隙—裂缝型玄武岩储层,成都—简阳—三台地区主要发育孔隙型火山碎屑熔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纪 火山岩 分类 岩性 岩相 储集层特征 后期流体改造作用 构造作用
下载PDF
燕山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盆地充填记录及对盆缘构造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36
7
作者 刘少峰 张金芳 +1 位作者 李忠 王清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5-254,共10页
承德地区滦平—承德和大杖子—新城子晚侏罗世沉积盆地带分别与丰宁—隆化逆冲带和尚义—平泉逆冲带相邻。盆地充填的土城子组在垂向上可划分出三个主要由辫状河冲积平原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的盆地相。沉积物岩屑和砾石成分统计... 承德地区滦平—承德和大杖子—新城子晚侏罗世沉积盆地带分别与丰宁—隆化逆冲带和尚义—平泉逆冲带相邻。盆地充填的土城子组在垂向上可划分出三个主要由辫状河冲积平原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的盆地相。沉积物岩屑和砾石成分统计表明 ,滦平—承德盆地北缘岩屑岩性相在垂向上表现出三个基底变质岩岩屑向上增多的旋回 ,而滦平—承德盆地南缘及大杖子—新城子盆地则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岩屑表现出三个向上增多的旋回。盆地沉积学特征表明 ,滦平—承德盆地南北边缘分别受控于尚义—平泉北缘和丰宁—隆化逆冲带 ,而大杖子—新城子盆地受控于尚义—平泉南缘逆冲带。如果承德断层发生了长距离逆冲推覆活动 ,其活动时间绝非土城子组同沉积期和之后 ,应该发生于髫髻山组沉积之后和土城子组沉积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 土城子组 盆地充填 岩屑岩性相 构造作用
下载PDF
中国红土期气候期构造期的耦合 被引量:31
8
作者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0-208,共9页
红土发育、气候变化、构造活动之间存在旋回、周期、因果、主次、配置等耦合关系。其中旋回和周期 ,以红土发育的阶段性为标志 ,突出一个“期”字。通过探讨红土旋回与季风发展期、冰期间冰期、新构造期、构造活动期等的对应关系 ,可以... 红土发育、气候变化、构造活动之间存在旋回、周期、因果、主次、配置等耦合关系。其中旋回和周期 ,以红土发育的阶段性为标志 ,突出一个“期”字。通过探讨红土旋回与季风发展期、冰期间冰期、新构造期、构造活动期等的对应关系 ,可以将我国第四纪分为 3个构造 -气候 (红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气候 构造 耦合 古气候
下载PDF
南堡凹陷第三纪构造作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 被引量:29
9
作者 周海民 汪泽成 郭英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6-330,共5页
介绍了南堡凹陷的地质背景,研究了构造作用与层序地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一级构造运动使得从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由断陷作用向坳陷作用转化,并分别形成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构成两个构造层序.在早第三纪发生的两幕裂陷作用形... 介绍了南堡凹陷的地质背景,研究了构造作用与层序地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一级构造运动使得从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由断陷作用向坳陷作用转化,并分别形成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构成两个构造层序.在早第三纪发生的两幕裂陷作用形成了两个亚构造层序,而裂陷幕内的盆缘正断事件形成了三级层序.盆缘正断事件过程中的不均衡沉降造成了沉积体系的变化和迁移.层序地层的构成和沉积体系的变化规律控制了油气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下第三系作为南堡凹陷的主力含油层系,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湖泊扩张早期及湖泊萎缩期,且往往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而湖泊发展鼎盛期是生油岩和盖层发育的有利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作用 构造层序 第三纪 财堡凹陷 层序地层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33
10
作者 周勇 纪友亮 +1 位作者 张善文 万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1-620,共10页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组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活动、...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组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活动、沉积特征、成岩特征研究了该碎屑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探讨了低渗透砂岩背景下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砂岩以低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为特征,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多小于1×10-3μm2,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有机酸溶蚀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后期构造活动的控制。其中后期构造活动是影响低渗透砂岩中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白垩纪末期—新生代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得以保存,同时构造活动产生的微裂缝不仅可以作为油气储集空间,而且还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并改善储层的渗滤特征。寻找裂缝性储层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物性控制因素 成岩作用 构造活动 裂缝 莱阳组 莱阳凹陷 胶莱盆地
下载PDF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时空变化的构造控制——来自钾钠含量变化的证据 被引量:33
11
作者 伍跃中 王战 +1 位作者 过磊 校培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64-981,共18页
系统收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et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晋宁期以S型为主,优势方位不明显。加里东期优势方位为北东向,以A型为主,北西向... 系统收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et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晋宁期以S型为主,优势方位不明显。加里东期优势方位为北东向,以A型为主,北西向处于次要地位,以I型为主。海西-印支期,优势方位为北西向,岩石类型在海西早、中期以I型为主,海西晚期至印支期以A型为主。此时北东向处于次要地位,岩石类型以A型为主。燕山期,整个祁漫塔格地区昆中断裂以北均为A型,以南形成新的构造岩浆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I型。并且,燕山期昆中断裂以北早期以北西向为主,晚期以北东向为主。上述情况说明,至少自加里东期以来,该区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发育规模、成因类型等诸方面都始终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带的活动强度、力学性质交替变化的控制,并且由老到新总体上存在着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变化趋势。因此,祁漫塔格岩浆岩带并非同一构造机制下形成的岩浆弧,而是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替作用控制的、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类共同组成的复合构造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 花岗岩 成因类型 时空分布 构造作用
下载PDF
德兴式斑岩型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 被引量:29
12
作者 叶德 隆叶松 +1 位作者 王群 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2-256,共5页
论述了德兴式斑岩型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德兴铜矿田是比较典型又独具特色的斑岩型Cu(Mo,Au)矿床.银山Cu,Au,Pb,Zn,Ag多金属矿区是比较典型的火山-次火山-斑岩成矿体系.三级断裂(裂隙)系统在不同... 论述了德兴式斑岩型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德兴铜矿田是比较典型又独具特色的斑岩型Cu(Mo,Au)矿床.银山Cu,Au,Pb,Zn,Ag多金属矿区是比较典型的火山-次火山-斑岩成矿体系.三级断裂(裂隙)系统在不同尺度上控岩控矿.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成矿金属元素、成矿热流体、成矿热驱动力和成矿空间,并促使围岩“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参与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构造作用 岩浆作用 成矿作用 铜矿床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构造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戴俊生 李理 +1 位作者 陆克政 漆家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2-208,共7页
渤海湾盆地中每个坳陷构成一个大的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加上某些凸起的分割,全盆地可划分出13个含油气系统。地堑和半地堑是新生代的基本构造样式,半地堑内含油气系统沿斜坡向外扩展,地堑中的含油气系统基本上限制在两边界断层之间或稍有... 渤海湾盆地中每个坳陷构成一个大的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加上某些凸起的分割,全盆地可划分出13个含油气系统。地堑和半地堑是新生代的基本构造样式,半地堑内含油气系统沿斜坡向外扩展,地堑中的含油气系统基本上限制在两边界断层之间或稍有扩展。盆地早第三纪经历了3个裂陷期,均发育有烃源岩、储层和局部盖层,形成的含油气系统存在着依次改造相互叠加组合的关系。晚第三纪—第四纪属于后裂陷阶段,发育储层和盖层,对早第三纪形成的含油气系统起着增强和改造的作用。构造迁移规律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由盆地外围向中央。随之主力烃源岩分布、油气生成与运移和油气藏赋存层位也发生有规律变化。使含油气系统在平面上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构造作用 含油气系统 油气地质
下载PDF
膏盐岩油气封盖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永豪 曹剑 +4 位作者 胡文瑄 陆现彩 范明 张殿伟 洪冬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4-643,共10页
膏盐岩是全球范围内最为重要的一种油气盖层,越来越多的勘探实例显示膏盐岩油气封盖性差异显著。为加强对这个科学问题的理解,综述了此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膏盐岩的成因主要有膏盐盆和萨布哈两种,分别呈环带状和平行岸线的带状分... 膏盐岩是全球范围内最为重要的一种油气盖层,越来越多的勘探实例显示膏盐岩油气封盖性差异显著。为加强对这个科学问题的理解,综述了此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膏盐岩的成因主要有膏盐盆和萨布哈两种,分别呈环带状和平行岸线的带状分布。前者分布广、厚度大,最具封盖意义。膏盐岩的封盖机理主要包括物性、超压和塑性三重封闭。膏盐岩的溶蚀在垂向上可划分为4个带:顶部溶蚀带、断层溶蚀带、层内水溶蚀带和底部溶蚀带;平面上可划分为3个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在评价膏盐岩封盖性时,要多方面综合考虑。首先是内因,即膏盐岩的分布面积、完整度与厚度等。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外因)对封盖性的影响。评价的定量化是发展趋势,尤其是溶蚀和构造作用(外因)对膏盐岩封盖性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断接厚度 溶蚀作用 构造作用 膏盐盆 膏盐岩 油气盖层
下载PDF
阿尔金山西南段花岗岩类的时空变化与构造作用——来自钾钠含量变化的证据 被引量:22
15
作者 伍跃中 王战 +1 位作者 过磊 唐卓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3-587,共15页
探讨阿尔金山花岗岩浆作用与构造作用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全面认识其构造性质和演化特点。系统收集阿尔金山西南段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 et 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五台... 探讨阿尔金山花岗岩浆作用与构造作用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全面认识其构造性质和演化特点。系统收集阿尔金山西南段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 et 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五台期均为I型,岩体规模较大,呈近东西向集中成片分布。吕梁期为A型,岩体规模较小,呈北西西向条带状分布于五台期岩体的东北边缘。四堡-晋宁期以S型为主,岩体规模大、分布广、呈北东东向展布。加里东期总体以A型为主,边界断裂带附近I型增多,岩体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总体呈北东东向(北东向)展布。海西期以I型为主,规模小,断续分布于南缘断裂和西北缘断裂的西南端。燕山-喜马拉雅期以A型为主,规模最小,分布零星。五台期至晋宁期岩体主要分布于阿尔金山三条边界断裂所围限的隆起区内,并且在同一时期岩石成因类型具有相对一致性;加里东期隆起区内主体岩石类型与边界断裂带附近及其外侧存在明显差异;海西至喜马拉雅期仅分布于边界断裂带内或东南邻区。上述情况说明,自五台期至喜马拉雅期阿尔金山地区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岩体发育规模、展布方向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反复交替变化的特点,这是花岗岩浆作用受构造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向构造作用的交替变化控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花岗岩 成因类型 时空变化 构造作用
下载PDF
Evolution of Sedimentation and Tectonics of the Youjiang Composite Bas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9
16
作者 Zeng Yunfu, Liu Wenjun, Cheng Hongde, Zheng Rongcai, Zhang Jinquan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Li Xiaoquan and Jiang Tingcao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Party of Guangxi,Guilin,Guangxi Jiang M 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58-371,共14页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the Youjiang basin is a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W- and NE-trending syndepositional faults in respect to the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basin. The evolut...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the Youjiang basin is a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W- and NE-trending syndepositional faults in respect to the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basin. The evolution of the Youjiang basin progressed through two stages. In the Hercynian period, the opening of the Ailaoshan-Honghe ocean basin gave rise to a number of NW-trending rift belts in the Youjiang area. During this period, deep-water sediments were dominant and the basin was possese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ft system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In the early Indosinian after the Dongwu movement, the circum - Pacific tectonism led to a major change in the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basin. In the meantime, the Ailaoshan ocean basin began to be subducted towards the northeast, thus causing the basin to be split and expand again, and then the basin developed into the stage of the back -arc basin. At the end of the Indosinian period, the basin gradually closed from east to west, thus ending up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Youjiang basin. In the various developmental stages, sediments in the basin, also limited by the Dongwu movement, were formed by superposition of sedimentation system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and a typical two-layered structure, which consisted of starved and compensated sediments, also occurred in the early stage. Likewise,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basin involved two stages. Basin volcanic rocks of alkali and alkali-calcic series,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NW-trending faults, occurred in the early stage, and basic and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c rocks of calc-alkali and calcic series,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NW- and NE-trending faults. From the above it follows that the Youjiang basin was formed by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Palaeotethys and circum -Pacific tecto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TION tectonism rift basin back-arc basin Youjiang basin of South China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地区中—新生代碎屑成分特征与盆山分异过程 被引量:21
17
作者 方世虎 宋岩 +2 位作者 贾承造 王绪龙 袁庆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29-1237,共9页
新疆博格达地区中—新生界碎屑成分自中侏罗世的中晚期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自中侏罗世晚期开始,沉积重矿物组合及相对含量发生较大变化,不稳定重矿物、较高级别变质岩岩屑明显增多,显示此时发生的物源属性变化及构造活动的存... 新疆博格达地区中—新生界碎屑成分自中侏罗世的中晚期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自中侏罗世晚期开始,沉积重矿物组合及相对含量发生较大变化,不稳定重矿物、较高级别变质岩岩屑明显增多,显示此时发生的物源属性变化及构造活动的存在;自侏罗系西山窑组沉积晚期开始,砂岩碎屑成分中的沉积岩碎屑明显增加,显示盆缘沉积岩物源的隆升和剥蚀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博格达地区的盆山分异过程主要对应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和新近纪以来,其中中侏罗世的中晚期是博格达地区开始发生盆山分异的初始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地区 中—新生代 碎屑成分 构造活动 盆山格局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雷 史基安 +4 位作者 王琪 王金鹏 赵欣 孙秀建 赵力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13,i0002,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碳酸盐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次生成因的孔、滑、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的储层。该套储层是在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沉积环境是基础,影响着储层的基本形态,有利于储层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碳酸盐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次生成因的孔、滑、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的储层。该套储层是在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沉积环境是基础,影响着储层的基本形态,有利于储层形成和发育的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岩斜坡、潮坪和台内浅滩;成岩作用决定了储层的最终分布形态、范围和储集空间特征,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储集空间发育和扩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解作用和压溶作用。构造作用主要是构造抬升可形成沉积间断面和不整合面,促进了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岩溶型储层和各种类型的节理、裂缝边溶孔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碳酸盐岩储层 成岩作用 沉积环境 构造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构造—层序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毅 张一伟 +1 位作者 金之钧 陆克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04-51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系—第四系可划分为3个巨层序组,6个Ⅰ级层序(巨层序),16个Ⅱ级层序(超层序)和42个Ⅲ级层序(层序)。3个巨层序组反映了区域构造发展的3个大地构造旋回及其相应的区域大地构造事件在其巨层序组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其中,... 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系—第四系可划分为3个巨层序组,6个Ⅰ级层序(巨层序),16个Ⅱ级层序(超层序)和42个Ⅲ级层序(层序)。3个巨层序组反映了区域构造发展的3个大地构造旋回及其相应的区域大地构造事件在其巨层序组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其中,Ⅰ级层序属于同一构造运动体制的产物;Ⅱ级层序属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同一期盆地演化或属于同一较长周期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产物;Ⅲ级层序属同一期盆地中同一构造演化阶段或受短周期的海平面旋回性变化、沉积物供给速率变化控制。层序地层的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在大部分层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不但高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主要受大区域性构造作用的控制,许多较低级的层序地层单元也受小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往往在某些盆地稳定演化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构造作用 层序 不整合 大地构造旋回
下载PDF
北山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基底性质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德润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7-91,98,共6页
位于中国北方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之间的北山地区 ,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长期以来对其基底性质、大地构造归属问题争论较大。本文根据重磁B场特征讨论了其基底性质、地质结构特点 ,并结合地面地质调查资料探讨了北山地区的地质演化过... 位于中国北方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之间的北山地区 ,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长期以来对其基底性质、大地构造归属问题争论较大。本文根据重磁B场特征讨论了其基底性质、地质结构特点 ,并结合地面地质调查资料探讨了北山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基底性质 裂谷 构造活动 北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