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0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板块构造概况 被引量:24
1
作者 杨巍然 王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05-513,共9页
本文根据开合观点,将板缘构造与板内构造结合起来,按前震旦纪、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三个阶段总结了中国板块构造的基本格局。对比各阶段板块构造的特征,得出中国板块构造演化的总体趋势是:板块规模逐渐增大;板内构造愈来愈复杂与多样;板块... 本文根据开合观点,将板缘构造与板内构造结合起来,按前震旦纪、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三个阶段总结了中国板块构造的基本格局。对比各阶段板块构造的特征,得出中国板块构造演化的总体趋势是:板块规模逐渐增大;板内构造愈来愈复杂与多样;板块力学性质表现为刚性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 构造 中国
下载PDF
楚雄盆地北部上三叠统一侏罗系裂缝发育期次 被引量:22
2
作者 赖生华 余谦 +1 位作者 周文 孙来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29,共5页
运用露头描述,裂缝充填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包裹体测温、石英自旋共振测年分析、定向样品声发射实验和岩石力学性质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楚雄盆地北部上三叠统一侏罗系裂缝的形成期次和控制因素。认为裂缝发育经历了5个时期:第一期裂缝... 运用露头描述,裂缝充填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包裹体测温、石英自旋共振测年分析、定向样品声发射实验和岩石力学性质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楚雄盆地北部上三叠统一侏罗系裂缝的形成期次和控制因素。认为裂缝发育经历了5个时期:第一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早期,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均一温度约95℃;第二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晚期,均一温度为110~130℃;第三、第四、第五期裂缝舂别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早中期和中晚期,均一温度分别约为146℃、173℃和220℃,以喜马拉雅期中晚期构造活动最强烈,产生的破裂最强。研究区裂缝发育主要受两个因素控制:①构造应力强度决定的岩层构造变形程度,一般变形程度越大,构造裂缝越发育,如构造高部位,轴部等裂缝较发育。②岩石本身的力学性质及刚性岩石的分布情况、岩层厚度等,随着岩石密度降低,孔隙度增加,抗张强度减小,易产生破裂;砂层厚度越薄,裂缝越发育,二者具有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形成期次 构造运动 砂层厚度 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北天山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杰 王晓强 +4 位作者 谭凯 刘代芹 帕尔哈提 蒋靖祥 方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共5页
利用1998—2008年北天山地区近30个站的GPS观测资料,获取了研究区内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GPS运动速率表明:北天山地区的南北向地壳缩短表现为非均匀性,速度吸收的差异性表现出与该地区地震发生频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利用1998—2008年北天山地区近30个站的GPS观测资料,获取了研究区内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GPS运动速率表明:北天山地区的南北向地壳缩短表现为非均匀性,速度吸收的差异性表现出与该地区地震发生频度有一定的相关性;GPS测量得到的现今断裂总体活动特征与地质学推断结果一致,但量值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地区 活动构造 断层运动 GPS测量 地壳变形
下载PDF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被引量:12
4
作者 任纪舜 邓平 肖藜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共7页
论述了黄汲清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和经典著作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并为国内外地质界所认同。这部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 ,而且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 论述了黄汲清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和经典著作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并为国内外地质界所认同。这部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 ,而且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科学预测 ,为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它是一部你什么时候读都有味道 ,都会受到新的启发的著作。黄汲清的学术思想是民主的、开放的 ,与时俱进的。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 ,他运用阿尔冈活动论的思想 ,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动力演化过程。之后 ,他又吸收了裴伟深断裂的思想 ,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深断裂。 2 0世纪 70年代 ,他指导他的学生将多旋回思想与板块构造结合 ,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首次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 ,从全球动力学角度 ,将他 1 94 5年提出的亚洲三种构造型式发展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黄汲清的研究始终是从东亚地质的实际情况出发 ,他曾多次指出 :中国是全球构造研究中的一块宝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构造运动 多旋回 黄汲清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的耦合关系─—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突破口 被引量:8
5
作者 马昌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全球构造的许多现象,但尚未满意地解释大陆构造中的一些问题,例如陆内造山带的形成、造山带和盆地形成的复杂历史和旋回性问题、大陆构造圈的不均一性等。新近提出的一些构造模式,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软流圈在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全球构造的许多现象,但尚未满意地解释大陆构造中的一些问题,例如陆内造山带的形成、造山带和盆地形成的复杂历史和旋回性问题、大陆构造圈的不均一性等。新近提出的一些构造模式,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软流圈在大陆构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尚未成功解决软流圈运动的驱动力问题。本文认为,大陆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是阐明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之一。此外,本文还对“软流体振荡作用”工作假说作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岩石圈 软流圈 耦合关系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玉国 李欢 +1 位作者 郑涵 谭富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本文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的研究历史、活动构造的定义分类,综合大量已有研究资料,总结了中国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以及不同尺度的活动构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中国地震具有频率高、震源浅、西强东弱、分块成带的特征,同时空间分布、... 本文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的研究历史、活动构造的定义分类,综合大量已有研究资料,总结了中国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以及不同尺度的活动构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中国地震具有频率高、震源浅、西强东弱、分块成带的特征,同时空间分布、类型分布与总体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对岩石圈流变学、岩石圈的垂向分层模式、特殊地区中部地壳的应变局部化等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震的发震机制。活动断裂与地震及其地质灾害之间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活动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断裂间的相互作用、分段性、多期次与周期性、与地震的耦合性关系等方面。结合GIS、遥感、数值模拟等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出未来活动构造的研究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结构性质、中部地壳应变局部化、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其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等方面。本文对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的梳理,可为将来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地震及地质灾害 板块运动 活动地块 活动断裂
下载PDF
超级地幔树对全球构造的控制作用
7
作者 於文辉 何发岐 +6 位作者 袁茂山 王杰 刘德民 张世晖 卞爱飞 杨屿 杨力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3-661,共9页
全球横波低速异常体成像发现:Jason超级地幔柱与Tuzo超级地幔柱彷佛植根于地球外核顶部、生长在核幔边界(core-mantle boundary,CMB)上的两株榕树,我们将其命名为超级地幔树(super mantle tree),以突出Jason超级地幔柱与Tuzo超级地幔柱... 全球横波低速异常体成像发现:Jason超级地幔柱与Tuzo超级地幔柱彷佛植根于地球外核顶部、生长在核幔边界(core-mantle boundary,CMB)上的两株榕树,我们将其命名为超级地幔树(super mantle tree),以突出Jason超级地幔柱与Tuzo超级地幔柱连接地核与地壳的纽带特征,强调它们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对全球构造的作用。地幔柱仅是超级地幔树的局部分支。我们定义超级地幔树为4层结构:(1)植根于地球外核顶部;(2)1600~2890 km为“树干”;(3)110~1600 km为“树冠”;(4)110 km以上为“树枝”。“树枝”平面分布形态与全球板块轮廓大致相似,意味着板块构造可能起始于地球110 km处。推测地球深度1550~1600 km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地球化学过渡层;Jason超级地幔树与Tuzo超级地幔树之间可能存在地球化学分隔面(简称地幔分隔面),地幔分隔面将地球划分为太平洋半球与大西洋半球;它的地面投影北端大致指向地磁北极,南端基本指向地磁南极。外核顶部脉动作用可能是地幔运动的动因,地核运动控制地幔运动。Tuzo超级地幔树逆时针旋转控制大西洋半球旋转形态,Tuzo超级地幔树的“细树干”伸向南大西洋,Tuzo超级地幔树“粗树干”伸向北大西洋,使得中大西洋脊减薄。Jason超级地幔树顺时针旋转控制太平洋半球旋转形态以及环太平洋地区地貌构造形态。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三维构造模型说明:向北运动的Tuzo超级地幔树“树枝”与向西运动的Jason超级地幔树“树枝”共同作用,形成青藏高原东构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地幔树 全球构造 地幔分隔面 地幔运动 青藏高原三维构造模型
下载PDF
关于白垩纪末古大陆解体漂移、板块形成、地壳运动、恐龙灭绝与带冰块星体撞击地球的推论 被引量:4
8
作者 肖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7-66,共10页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抬升,太平洋北岸、西岸、南岸海底地形突起,美洲和非洲大陆分裂漂移,澳洲和南极洲大陆分裂漂移,中央裂谷、海岭的形成,笔者认为是带冰块的巨大星体撞击地球的结果,由此产生了相应的板块构造及地壳运动,导致了中国...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抬升,太平洋北岸、西岸、南岸海底地形突起,美洲和非洲大陆分裂漂移,澳洲和南极洲大陆分裂漂移,中央裂谷、海岭的形成,笔者认为是带冰块的巨大星体撞击地球的结果,由此产生了相应的板块构造及地壳运动,导致了中国东海、南海油气的形成,也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新物种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大陆解体 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 星体撞击
下载PDF
岛弧构造的垂直形变场与水平位移场及其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罗伟 罗灼礼 陈尚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51-360,共10页
本文根据水平构造应力作用,推导了弧形构造的理论垂直形变场、水平位移场和应力场,进而对全球性的岛弧构造带在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和震源机制等方面的特征给出了新的解释;提出岛弧等弧形构造主要是在弧形构造位移场、应力场作用下逐... 本文根据水平构造应力作用,推导了弧形构造的理论垂直形变场、水平位移场和应力场,进而对全球性的岛弧构造带在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和震源机制等方面的特征给出了新的解释;提出岛弧等弧形构造主要是在弧形构造位移场、应力场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而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是次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构造 垂直形变场 水平位移场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Fields,Movement, and Seismicity of the Island Arc Tectonics
10
作者 Luo Wei,Luo Zhuoli,and Chen ShangpingNational Center for Seismic Data and Informanon,SSB,Beijing 100045,China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SSB,Beijing 100036,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6年第3期25-36,共12页
In this work,the vertical deformation,horizontal displacement,and stress fields of arcuate tectonics are theoretically derived from the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movement,seismic... In this work,the vertical deformation,horizontal displacement,and stress fields of arcuate tectonics are theoretically derived from the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movement,seismicity,and focal mechanism of arcuate tectonics of the entire world are explain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sland arc and other arcuate tectonics are gradually developed under the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fields of the arcuate tectonics and that the under-thrusting action of the ocean plate is secondary.The distance formulas between the volcanic arc and the trench are suggested and also that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ctu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arc ARCUATE tectonics Vertical deformation FIEL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FIELD tectonIC movement
下载PDF
煤矿滑动构造影响下覆岩反倾区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兰涛 《企业技术开发》 2016年第5期60-62,共3页
告成煤矿滑动构造影响下覆岩反倾区煤层开采,地面自然村庄及文物等较多,随着采矿生产的进行,对地面的影响范围也会日趋扩大,村庄及文物等建(构)筑物下压煤开采问题突出。文章通过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获得矿区滑动构造影响下覆岩反... 告成煤矿滑动构造影响下覆岩反倾区煤层开采,地面自然村庄及文物等较多,随着采矿生产的进行,对地面的影响范围也会日趋扩大,村庄及文物等建(构)筑物下压煤开采问题突出。文章通过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获得矿区滑动构造影响下覆岩反倾区开采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概率积分参数,可以为地面建(构)筑物留设保护煤柱以及其"三下"开采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构造 覆岩 反倾 移动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卫 《中国煤炭地质》 2015年第5期63-65,共3页
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是建立在与构造走向垂直的剖面上,地层长度、面积(2D)、或体积(3D)具有均衡性的基础上,并使用数学方法对构造发育史进行正演和反演模拟,以再现地质构造原始几何形态,揭示构造发育过程及对地震解释结果进行验证等。通... 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是建立在与构造走向垂直的剖面上,地层长度、面积(2D)、或体积(3D)具有均衡性的基础上,并使用数学方法对构造发育史进行正演和反演模拟,以再现地质构造原始几何形态,揭示构造发育过程及对地震解释结果进行验证等。通过介绍平衡剖面技术制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制作步骤,对河南某区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的加里东期运动为海西期煤系的沉积提供了稳定的条件;而后来的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山期等多期运动的叠合,导致区内构造发育,并在早期形成的断层面或二1煤层之上的软弱层段建造了广泛的滑动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滑动构造 构造运动 地震解释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开合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巍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5-199,共5页
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2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本文简介了开合构造中的几个问题... 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2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本文简介了开合构造中的几个问题:开合构造是一种新的大地构造观点;开合运动是地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开合类型是固定论和活动论的对立统一;开、合、剪之间是辩证关系;开合构造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构造 开合运动 开合类型 开合旋回 剪切运动 板块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前西昆仑地形变的GPS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杰 王晓强 +2 位作者 王琪 方伟 宋和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63,共8页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北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滑动速率为5mm/a;震中北西面的康西瓦断裂的左旋走滑平均速率约为3~7mm/a。区域应变场分布一定程度上受断裂带分布的影响。7.3级地震就位于断裂活动交汇的部位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级地震 GPS测量 西昆仑构造带 水平运动 滑动速率 最大剪应变
下载PDF
Late stag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analyses 被引量:6
16
作者 XIANG CaiFu1,2?, FENG ZhiQiang3, PANG XiongQi1,2, WU HeYong3 & LI JunHong1,2 1 Basin and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2249, China 3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Daqing Oil Field, Daqing 163458,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0期1479-1487,共9页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data from the Songliao Basin indicates that the late stage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Songliao Basin have zoning in space and episodes in time. The late stage tectonic movements started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data from the Songliao Basin indicates that the late stage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Songliao Basin have zoning in space and episodes in time. The late stage tectonic movements started from the east part of the basin and migrated westward. AFT ages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basin are older than those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basin, suggesting that the uplift occurred earlier in the east than in the west. The denudation thickness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basin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e and west. The thermal history evolved two episodes of rapid cooling and subsequent slow cooling processes. Age-depth relationship derived from the AFT data indicates a four-episode denudation history. Further Monte Carlo random simulation of the AFT data reveals the four changing points of the thermal evolution at 65 Ma, 43.5 Ma, 28 Ma and 15 Ma, respectively. The uplifting and denudation rates from different episodes of evolution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plate convergence rat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es and the regional geologic backgrou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ate stage thermal events in the Songliao Basin are the far field response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under the Eurasian Plate. The first episode of the rapid cooling probably started at the end of the Nenjiang Formation, climaxed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and ceased at the Late Eocene. The subsequent slow cooling lasts another 15 Ma. The first episode of the evolution is the far field response to the major episode of the Yanshan Movement and subsequent series of the tectonic reorganization, especially the directional change of the Pacific Movement and also the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While the second episode of the evolution is the far field response to the extension and closure of the Sea of Japan. Extension led to the migration and converging of the mantle heat flow to the Sea of Japan and resulted in the rapid cooling of the Songliao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tite fission track LATE STAGE tectonic movement EPISODIC movement plate tectonics Songliao Basin
原文传递
新全球构造观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巍然 姜春发 +1 位作者 张抗 郭铁鹰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开合运动是地球上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开合运动同步统一的特征,它包容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故开合运动的内涵更深,应用更广;由于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垂直运动也是动态相互转换,很难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的开与合或垂直运... 开合运动是地球上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开合运动同步统一的特征,它包容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故开合运动的内涵更深,应用更广;由于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垂直运动也是动态相互转换,很难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的开与合或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主次关系,只能按某一阶段它们的主次关系进行构造分区,在这种分区中,按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观点划分的构造单元往往不能反映构造的本质特征,因而建立在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上的固定论和活动论之争无实际意义。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及转换带的时空定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是地球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形式,合称为开合旋运动,在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开合旋构造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之为地球构造运动,因此构造运动是突发的、短暂的、区域性的;而将充满地球时空、重要非凡的开合旋运动叫地球运动。地球构造运动的内因主要是热能和重力能,核幔交接区是以热能和重力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策源地。开合运动是地球的本质特征,旋转运动是地球形成及演化的必要条件,开合旋运动塑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生机勃勃、动态发展的开合旋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构造 开合运动 开合旋运动 开合旋构造体系 地球运动 地球构造运动
下载PDF
构造-流体耦合关系对水上亚系统金矿成矿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贾斌 毋瑞身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7,共11页
流体温度-密度-盐度关系化学模式显示,水下亚系统是一种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NaCl向海底释放的流体系统,该系统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水上亚系统是陆相火山岩地区的地下低盐度低温流体系统,形成了浅层低温热液型和热泉型矿床。由流体的质量... 流体温度-密度-盐度关系化学模式显示,水下亚系统是一种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NaCl向海底释放的流体系统,该系统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水上亚系统是陆相火山岩地区的地下低盐度低温流体系统,形成了浅层低温热液型和热泉型矿床。由流体的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运动方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流体运动,受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的关系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介质的孔隙度、流体密度、渗透率、流体的黏度和流体内压力等。以世界一些陆相火山地区的金矿为例进行讨论,充分证明了陆相火山地区的金矿流体的运动方式具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成矿流体沿岩石的孔隙流动,如伊尔曼得金矿等;另一类是成矿流体沿裂隙流动,如阿希金矿等。虽然这些金矿形成于同一火山岩地区,但是,流体在围岩的孔隙和断裂中以不同的方式运动,流体的内压力、流体的密度将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引起流体的氧逸度、pH值、盐度产生不同的改变。由此表明流体运动的方式和扩散影响了成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 耦合 金矿流体 成矿环境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地球化学 矿床学
下载PDF
断块构造的垂直运动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虎男 《华南地震》 1997年第3期59-65,共7页
全球气候变暧固然是导至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但地球体积变化、构造作用和均衡作用等引起洋盆体积的变化而最终导至海平面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初步探讨断块构造的现代垂直运动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以... 全球气候变暧固然是导至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但地球体积变化、构造作用和均衡作用等引起洋盆体积的变化而最终导至海平面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初步探讨断块构造的现代垂直运动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以供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断块构造 垂直运动 华南 沿海地区
下载PDF
扬子古板块构造有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璋 《广西地质》 1995年第4期3-13,共11页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部华南幼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部华南幼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侧)形成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在秦岭海槽扩张推动下向南东漂移,在其前缘(南东侧)形成岛孤型主动大陆边缘。并通过与南海古板块的碰撞,形成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此过程亦可简化为华南褶皱系的开一合过程。肯城运动是反映上述古板块构造格局改变的一次重要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板块构造 历史分析 仰冲作用 肯城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