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制约 被引量:103
1
作者 张田 张岳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3-336,共14页
胶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侵入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资料分析,建立了区内中生代花岗质岩石3个显著不同的演化序列:晚三叠世(225~205Ma)幔源型花岗岩、晚侏罗世(160~150Ma)地壳重熔型花岗... 胶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侵入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资料分析,建立了区内中生代花岗质岩石3个显著不同的演化序列:晚三叠世(225~205Ma)幔源型花岗岩、晚侏罗世(160~150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和早白垩世(130~105Ma)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通过与辽东和鲁西–徐淮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指出胶辽地区晚侏罗世(160~150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记录了华北东部一次重要的岩石圈地壳增厚事件,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向亚洲大陆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正是这次增厚作用导致了早白垩世时期岩石圈拆沉减薄和大规模伸展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岩石圈地壳增厚和减薄作用过程主导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陆内构造应力体制的转换和岩浆活动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浆活动 年代学格架 中生代 构造制约 胶东半岛
下载PDF
湖南地热资源的构造制约与勘查标志 被引量:9
2
作者 彭头平 李超文 彭冰霞 《湖南地质》 2002年第1期56-60,共5页
针对湖南省境内地热资源的区带分布特征,分析了向或向花垣—永顺—桑植NENNE断裂、靖县—溆浦断裂、新宁—娄底—宁乡断裂、连云山—双牌断裂、临武—郴州断裂、汝城—桂东断裂对区域地热资源分布的控制作用。地热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区域... 针对湖南省境内地热资源的区带分布特征,分析了向或向花垣—永顺—桑植NENNE断裂、靖县—溆浦断裂、新宁—娄底—宁乡断裂、连云山—双牌断裂、临武—郴州断裂、汝城—桂东断裂对区域地热资源分布的控制作用。地热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区域主干断裂控制,局限于主干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其赋水岩层主要为古生界灰岩和花岗岩破碎带,单个热泉的产出距主干断裂~。热泉温度分布不仅与赋水围岩有关,而且与热泉产出部位的构造强度关系密2040 km切,其中构造强度较大的湘西北及湘东南地区以中温热泉为特征,而在构造强度较小的湘东及湘西南地区则以低温热泉为主。在综合地热分布相关的构造控制因素前提下,提出了省内寻找地热资源的构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主干断裂 找热标志 湖南 构造强度 勘查标志
下载PDF
内蒙古宁城地热资源的构造制约与勘查标志 被引量:7
3
作者 闫岩 赵国春 +5 位作者 汪旭 邸英龙 赖亚 程永志 于婳 郭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6-173,共8页
内蒙宁城地热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矿带和矿田。本次研究对宁城地区成热控热构造系统进行厘定和研究,用成生联系的思想综合分析了不同尺度的控热断裂带之间的联系,包括嫩江-八里罕断裂、黑里河断裂和大庙-锦山断裂,阐述... 内蒙宁城地热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矿带和矿田。本次研究对宁城地区成热控热构造系统进行厘定和研究,用成生联系的思想综合分析了不同尺度的控热断裂带之间的联系,包括嫩江-八里罕断裂、黑里河断裂和大庙-锦山断裂,阐述了不同系统的主干构造体系及其复合对地热分布的控制。嫩江-八里罕断裂南段"山"字形构造的NW向断裂,向SE向发生近40°错移,偏转后呈"S"型弧形弯曲,在转折端西侧构造应力集中的深成隐伏侵入岩蚀变带中出现地热异常。同时,SN向的热水镇-大营子断褶带后期继承性改造使断层向SN两翼外扩,为深成岩浆侵入及热能上升提供了通道,可能是地热形成的主要构造因素。由于岩浆侵入活动加剧,造成地热区差异性上升运动,使壳源深部热源上移;地下水在深部循环加热后,在高海拔补给带的静水压力下沿断裂通道上升,形成地热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构造制约 对流型地热 勘查标志 宁城 内蒙古
下载PDF
永胜金沙江寨子村古滑坡的新发现及地质构造约束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家明 徐则民 +2 位作者 李乾坤 张卫锋 傅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206-213,共8页
寨子村古滑坡(约2.5×108m3)是金沙江沿岸发现的超大型灾难性古滑坡,该滑坡曾诱发严重的堵江事件。新发现的残留滑坡堆积体位于寨子村,属寨子村古滑坡Ⅰ号滑坡的滑坡堆积体,面积约13.5×104m2。滑坡沿江上游形成了堵江后的湖相... 寨子村古滑坡(约2.5×108m3)是金沙江沿岸发现的超大型灾难性古滑坡,该滑坡曾诱发严重的堵江事件。新发现的残留滑坡堆积体位于寨子村,属寨子村古滑坡Ⅰ号滑坡的滑坡堆积体,面积约13.5×104m2。滑坡沿江上游形成了堵江后的湖相沉积。现今,仍可见有湖相沉积层覆盖于滑坡堆积层之上,湖相沉积层与滑坡堆积层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一条古老而活动强烈的近南北向程海断裂带在金沙江段穿过整个寨子村古滑坡,程海断裂带以左旋走滑拉张运动为主,同时伴随垂直错动;该断裂带的复杂活动破坏了地质体的连续性,加速了岩石破碎程度。金沙江的底蚀作用和断裂带活动同时控制着右岸地貌的演变。寨子村古滑坡的滑坡规模、岩性特征、失稳方向及其形成机制都严格受到近场区的地质构造约束,推测认为程海断裂带活动是对寨子村古滑坡的主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寨子村古滑坡 滑坡坝 程海断裂带 地质构造约束 边坡稳定性 构造
下载PDF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的构造制约 被引量:164
5
作者 王德滋 赵广涛 邱检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3-21,共9页
沿中国东部出露一条晚中生代巨型A型花岗岩带。根据时、空分布特点,可将其肢解为两期五带:第一期成岩时代为135~100Ma,包括下扬子带、苏鲁带、山海关带和碾子山带;第二期成岩时代为100~70Ma,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 沿中国东部出露一条晚中生代巨型A型花岗岩带。根据时、空分布特点,可将其肢解为两期五带:第一期成岩时代为135~100Ma,包括下扬子带、苏鲁带、山海关带和碾子山带;第二期成岩时代为100~70Ma,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浙带。它们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岩石组合特征,而且在岩体侵位形态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研究表明:第一期A型花岗岩产于东亚具有宽广剪切活动带的活动大陆边缘(160~100Ma),其形成与大陆边缘内部的剪切挤压陆一陆碰撞造山带有关,并受压剪应力背景下转换拉张的制约,岩浆定位于被拉长的P剪切拉伸桥及P、R、T三组剪切交汇的拉张塌陷处;第二期A型花岗岩产于斜向俯冲边缘(10~70Ma)外侧增生地体拼贴带中,其形成与库拉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导致的弧后扩张有关,岩浆定位于地壳差异升降之陷落处。此外,拉张背景下的拉张程度可能是制约A型花岗岩形成并影响岩浆性质、侵位方式等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构造制约 晚中生代 花岗岩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东南部大型深水浊积扇体系及其成因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5
6
作者 高红芳 钟和贤 +5 位作者 孙美静 聂鑫 姜涛 黄文凯 杜文波 陈家乐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95-1406,共12页
运用近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程获取的最新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在南海海盆东南部水深2000~3800 m区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浊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作用及沉积演化过程。该浊积扇体系以沉积物波、水道充填、海底扇、... 运用近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程获取的最新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在南海海盆东南部水深2000~3800 m区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浊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作用及沉积演化过程。该浊积扇体系以沉积物波、水道充填、海底扇、块体流等沉积体为主,总体上由海盆东南部向海盆中央呈扇形推进,推进距离为150~260 km,从老到新规模和结构不断变化,蕴含了丰富的海平面变化信息。垂向上浊流沉积层层叠置发育,形成厚层的浊积砂体。海底水道十分发育,水道砂体底部呈“V”型展布,由南向北延伸,揭示出物源主要来自礼乐滩及北巴拉望区域。该浊积扇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控制,与中中新世以来礼乐滩—巴拉望岛的隆升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岩浆活动密不可分。浊流发育位置处于南海东南部陆缘和深海平原之间,是陆源物质由浅海输送到深海平原的重要机制,构成南海南部“源-汇”沉积体系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扇体系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构造控制 “源-汇”系统 南海海盆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山的掀斜隆升及其构造制约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思东 张旺生 +1 位作者 周国华 张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4,共6页
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自渐新世以来,不断发生自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从而对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南北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使... 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自渐新世以来,不断发生自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从而对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南北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使水系同步发生异常弯曲;主河道向西南方向迁移,紧逼西南岸;河道两岸水系和河谷地貌发育不对称;现代地壳形变资料表明,阿尔泰山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仍在继续,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认为由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是欧亚大陆阿尔泰山脉西南麓隆升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掀斜隆升 走滑剪切 额尔齐斯和乌伦古河流域 阿尔泰山脉 构造制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