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克宁 王前 易显飞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29-35,共7页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诸多人文思考,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资源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新视野。从儒家文化看,HET的发展应该融入“仁”的内涵,实现“仁爱万物”的和谐;从道家文化看,HET的发展需要循“道”而行,尊...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诸多人文思考,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资源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新视野。从儒家文化看,HET的发展应该融入“仁”的内涵,实现“仁爱万物”的和谐;从道家文化看,HET的发展需要循“道”而行,尊重生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墨家与法家文化看,HET的发展需要遵循“兼爱”与“法度”的技术规范,追求在现实层面助推个体及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更好发展。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更强调类似于“道”之类的人文规范对技术的规约功能,强调“德福一致”的人文取向。中国传统人文主义可以为HET构建更具合理性的“技术-人文”关系,为HET提供基于人文主义的更健康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 技术与人文
下载PDF
五个层面的挑战与三大理论难题——试论基因伦理 被引量:5
2
作者 沈铭贤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4,共5页
基因伦理的挑战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基因-生殖、基因-克隆、基因-生态等五个层面展开,大致包括保护基因隐私、防止基因歧视,生殖细胞能否基因治疗,辅助生殖是否"扮演上帝",克隆人,转基因的安全性等内容。同时,提出了基... 基因伦理的挑战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基因-生殖、基因-克隆、基因-生态等五个层面展开,大致包括保护基因隐私、防止基因歧视,生殖细胞能否基因治疗,辅助生殖是否"扮演上帝",克隆人,转基因的安全性等内容。同时,提出了基因决定论、实体论和主观论以及基因伦理走向何处等理论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伦理 五个层面 技术与人性
下载PDF
从科技与人文融合问题谈家具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吴菱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100,共6页
在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家具行业出现了诸多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不匹配的情况,如概念设计与商业设计日益趋同化、家具产品同质化导致的人文精神缺失、高精尖技术与实际生产的矛盾等。论文对科技与人文融合问题及现代家具设... 在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家具行业出现了诸多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不匹配的情况,如概念设计与商业设计日益趋同化、家具产品同质化导致的人文精神缺失、高精尖技术与实际生产的矛盾等。论文对科技与人文融合问题及现代家具设计中科技与人文要素的矛盾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阐述家具设计发展需求引导下的科技与人文因素融合的重要意义,提出家具设计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家具设计理论提供参考,为现代家具设计良性发展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与人文 融合 现代家具设计 系统观
下载PDF
论材料与设计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鲁俊 《国外建材科技》 2007年第1期111-113,共3页
当前,设计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设计师在关注设计的同时,却漠视了材料对于设计的重要作用,以至于与发达国家的设计相比较,我国的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差距。本文从材料与设计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材料在设... 当前,设计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设计师在关注设计的同时,却漠视了材料对于设计的重要作用,以至于与发达国家的设计相比较,我国的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差距。本文从材料与设计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材料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设计 艺术设计 艺术性 技术性与人性化 经济性
下载PDF
工科高校“文工互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方红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8-81,共4页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办好高校主要在于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文章基于现代工科实践对工科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工科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文工互补"理念下的工科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办好高校主要在于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文章基于现代工科实践对工科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工科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文工互补"理念下的工科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包括重塑"文工互补"的知识结构、培养"文工互补"的能力素质等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高校 “文工互补”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鹃湖国际科技城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义雄 罗晓予 +1 位作者 葛坚 郭晓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5期228-230,共3页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城乡生态、强化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的重要发展手段。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获得了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二星级规划设计标识,文章对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规划中所涉及...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城乡生态、强化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的重要发展手段。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获得了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二星级规划设计标识,文章对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规划中所涉及的技术指标和亮点技术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态城区 科技人文 G60科创走廊 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
下载PDF
科技的人文转向反思——基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演化史
7
作者 郭文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10,共3页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与人文的分裂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因此也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关于科技的人文转向呼声越来越高。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的角度看,科学技术与人文都植根于人类文化,并以人类文化...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与人文的分裂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因此也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关于科技的人文转向呼声越来越高。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的角度看,科学技术与人文都植根于人类文化,并以人类文化为基石,而现在的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统一或是科技的人文转向趋势在总体上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那么厘清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近代革命前后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发展、变化,加深对科学的人文理解,同时客观地看待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辩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与人文关系 人文转向 演化史
下载PDF
媒体技术本体化的歧路与审美思考低限化的隐忧 被引量:1
8
作者 傅守祥 应小敏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2,9,共4页
以媒体技术本体化与视觉文化审美化为表征的新意识形态的弥散,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发展。物质性存在的强势与观念性存在的低限之间的博弈,是数字艺术以及电子视觉文化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和"艺术化生存&... 以媒体技术本体化与视觉文化审美化为表征的新意识形态的弥散,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发展。物质性存在的强势与观念性存在的低限之间的博弈,是数字艺术以及电子视觉文化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和"艺术化生存"的人文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数字艺术的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技术本体化 视觉文化审美化 数字艺术 技术与人文
下载PDF
从表象到本质:研究“新技术的商业化”的五个视角
9
作者 黄长征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5-68,92,共5页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创新创业大潮此起彼伏之际,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商业化”问题日益受到产业界、科技界和高教界的重视。由于传统技术在供给侧的条块分割格局已不能适应需求侧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时代要求...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创新创业大潮此起彼伏之际,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商业化”问题日益受到产业界、科技界和高教界的重视。由于传统技术在供给侧的条块分割格局已不能适应需求侧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时代要求,使得“新技术的商业化”具有很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需要在奈特不确定性和非标决策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分别研究其不同的表象,互补融合进而探究其本质,以更好地服务于科技金融、新工科建设和创新创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的商业化 科技+人性 创新创业 技术生态体系
下载PDF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大楼设计探讨
10
作者 顾培刚 边飞 《重庆建筑》 2019年第8期10-13,共4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大楼的设计密切结合地方特色、周边环境、功能需求,体现了“生态绿岛、科技教育、人文情怀”的设计理念。半地下室结合采光地院是该设计的一大亮点。该文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角度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背景和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大楼的设计密切结合地方特色、周边环境、功能需求,体现了“生态绿岛、科技教育、人文情怀”的设计理念。半地下室结合采光地院是该设计的一大亮点。该文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角度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背景和特色,以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大楼 科技与人文 半地下室 采光地院
下载PDF
相由“心”生:整形场域身体意志的多阶表征及升维演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易显飞 李文琦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整形”(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作为一种审美实践,缘结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之中。它是主体通过“自我观照”,对身体这一可感的客观实体作出设计、调整、建构等特殊的反映,使个体的意向表达与意志赋予在物质实体上得以... “整形”(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作为一种审美实践,缘结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之中。它是主体通过“自我观照”,对身体这一可感的客观实体作出设计、调整、建构等特殊的反映,使个体的意向表达与意志赋予在物质实体上得以呈现。现代整形技术已经实现“1.0-3.0”的迭代转向,身体意志的多阶表征相应显化为“标识”“展演”“映射”三种征象,而“在交互中升维”的演化逻辑体现于技术形态功能的进阶、意志生发机制的优替、自我审美知觉的变迁三个方面。整形技术与人文保持良性互动,亟待从“心”世界产生“新”思考,可以从适度权衡求美欲望与社会评价之间的道德取值、遁入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的技术之路等方面做出阐释并付诸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 身体意志 审美 技术与人文
原文传递
文明新曙光下的科技人文与大学之道--钱旭红院士访谈 被引量:4
12
作者 付长珍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184,共11页
面对新的世界文明变局,我们迫切需要改变思维。改变思维既要回归本源,又要更现代。量子思维既是最前沿的,又与老子的学说相通。如此中西之和、古今之和、科技人文之和,正昭示着人类文明新的曙光。科技与人文在现代社会的"纠缠"... 面对新的世界文明变局,我们迫切需要改变思维。改变思维既要回归本源,又要更现代。量子思维既是最前沿的,又与老子的学说相通。如此中西之和、古今之和、科技人文之和,正昭示着人类文明新的曙光。科技与人文在现代社会的"纠缠"表现为科技重塑人文、人文引导科技。现代科技可以为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工具、研究材料和技术手段;应该发挥伦理学对于科技创新、人类生活的引领作用,建构中国人自己的知识体系。新时代的大学肩负着"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立德树人,需要三种精神要素的统一,即以质疑为第一要素的科学精神、以关爱为第一要素的人文精神、以使命为第一要素的信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变局 科技人文 大学之道 改变思维 知识体系
下载PDF
再造关系: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人文”关系重构
13
作者 李建龙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62,共13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效率—工具”属性得到快速挖掘与扩展,数据分析、知识图谱与教育评价等技术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扩展学生知识界域,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效率—工具”属性得到快速挖掘与扩展,数据分析、知识图谱与教育评价等技术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扩展学生知识界域,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属性关怀不足,人工智能撕裂人文关系的主体性风险正在涌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机互动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技术成为教育本体而不是教育的媒介。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关系断裂风险,同时也蕴含着关系再造的教育机遇,“关系理论”是平衡人工智能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理论出路。人工智能可以增进教育行动者对彼此的理解与分析,建构仅凭人自身无法建立的关系维度。对此,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应当利用人工智能“再造关系”,让其工具效率服务于价值关系,促使技术塑造新的人文关系纽带,重新彰显与革新教育过程中各个行动者相互依存的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关系 主体间性 技术与人文 再造关系
原文传递
新材料技术与“无人区”创新--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 被引量:4
14
作者 彭青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文江教授,围绕新材料技术与“无人区”创新等问题展开。丁文江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已取得重大革...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文江教授,围绕新材料技术与“无人区”创新等问题展开。丁文江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已取得重大革新,但在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要想突破“卡脖子”困局,需要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实力、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人才的创新活力、科技的创新机制等多方面强化中国的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基础的宽度、厚度和深度,而在“无人区”创新有赖于团队合作和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同时,面对“无人区”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中国亟须推进科技伦理的研究与构建。科学领域与人文社科领域的工作者们应互相关注彼此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方法,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打破次元壁垒,不断尝试并挑战将二者有机结合,拉近科技与人文的距离,做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材料 “无人区”创新 战略科学家 科技人文
下载PDF
矛盾缔造完美——图书馆发展漫谈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佩 《图书馆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09,共3页
藏与用、虚与实、书本位和人本位、技术和人文这4对矛盾只是图书馆许多矛盾的一部分。在永不停止的矛盾运动中图书馆不断地进步,图书馆服务不断地完善,可以说是矛盾规律让图书馆走向完美。
关键词 图书馆发展 矛盾 藏与用 虚与实 书本位与人本位 技术和人文
下载PDF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与人类未来——兼评《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易显飞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1期129-132,共4页
基于汇聚技术(NBIC)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人类的身体、认知、道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乃至重塑,这对人类的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引发了不可回避的人文担忧。《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 基于汇聚技术(NBIC)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人类的身体、认知、道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乃至重塑,这对人类的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引发了不可回避的人文担忧。《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一书,是一部标准的从人文主义视角审视新兴前沿技术的哲学类著作。该书从概念分析、技术研发和社会传播三个层面勾勒出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概貌,对超人类主义与生物保守主义、超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两场论辩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述。对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人文审视应超越学术流派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技术”的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描绘正在发生“技术性转变”的人类未来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 人类增强 人类未来 技术与人文
下载PDF
现代技术条件下人机关系的人文考量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壮 简小烜 《长沙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8-12,共5页
人机关系在现代技术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切换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桎梏。立足于现代技术背景,人机关系主要呈现出四种形式:“延展式”人机关系、“互嵌式”人机关系、“控制型”人机关系、“人际型”人机关系。厘清现... 人机关系在现代技术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切换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桎梏。立足于现代技术背景,人机关系主要呈现出四种形式:“延展式”人机关系、“互嵌式”人机关系、“控制型”人机关系、“人际型”人机关系。厘清现代人机关系的“面目”,有助于在技术哲学层面把握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的纠缠状态,从而回到关怀人的人文向度,审视人机关系的发展与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技术 人机关系 人与技术 技术与人文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云溪 段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156,共6页
2020年8月15日至9月6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平台成功举办。国内比较文... 2020年8月15日至9月6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平台成功举办。国内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学者陈众议、王宁、刘建军、查明建、何成洲,程巍、陈跃红及知名作家李洱分别担任八场讲座的主讲嘉宾。讲座围绕"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这一主题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跨文化 中外文化 互鉴 科技人文 融合
下载PDF
马克思的现代技术之思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日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34,共12页
从性质上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批判哲学,批判的目的是澄清现代技术的历史性前提,划定技术批判问题上的两条界限。马克思追问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揭示了现代技术的历史性质和社会形式,揭示了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的... 从性质上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批判哲学,批判的目的是澄清现代技术的历史性前提,划定技术批判问题上的两条界限。马克思追问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揭示了现代技术的历史性质和社会形式,揭示了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阐释了技术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联性,揭示了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三种不同类型和特征的“人类生活世界样式”。马克思区分了技术本身和技术使用的社会形式及方式,提出了未来社会“新的技术人类生活共同体”理想,划定了与实证主义、浪漫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使用人 人使用技术 新的技术人类生活共同体 实证主义 浪漫主义
原文传递
TCT联合HPV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惠敏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06-1408,共3页
目的:评价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子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发现宫颈异常的患者同时TCT及高危HPV检测,对一项或两项异常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106例病理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 目的:评价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子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发现宫颈异常的患者同时TCT及高危HPV检测,对一项或两项异常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106例病理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I)的患者,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敏感度。结果:TCT检测阳性者80例,敏感度为75.5%,HPV DNA检测阳性90例,敏感度84.9%,经统计学分析,TCT及HPV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都是病理级别越高检出率越高。结论:该两种方法在宫颈早期病变的筛查中不能相互替代;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使阳性检出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TCT) 人乳头瘤病毒(HPV) 宫颈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