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 被引量:53
1
作者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通过观察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东、海南等省茶园的茶小绿叶蝉标本 ,得出结论 :这些茶区的茶小绿叶蝉优势种均为假眼小绿叶蝉 ,归属小绿叶蝉属Empoasca ,学名为Empoasca (Empoasca)vitis (G the)。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优势种归属 假眼小绿叶蝉
下载PDF
茶树-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 被引量:42
2
作者 陈宗懋 许宁 +1 位作者 韩宝瑜 赵冬香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6期38-45,共8页
寄主-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是食物链中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本研究以茶树和三种主要害虫(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为对象,结果表明,害虫对寄主的定位依赖于茶树芽梢的挥发物,如顺-3-己烯-1-醇,芳樟醇,正戊醇等。生测和EA... 寄主-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是食物链中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本研究以茶树和三种主要害虫(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为对象,结果表明,害虫对寄主的定位依赖于茶树芽梢的挥发物,如顺-3-己烯-1-醇,芳樟醇,正戊醇等。生测和EAG测定表明,这些化合物对害虫具强引诱力和电生理反应,但对天敌仅有弱的活性。害虫加害茶树后,茶树体内代谢发生改变,释放出特异性互利素,如茶尺蠖加害后5-6碳醛类化合物增多,茶蚜加害后产生的苯甲醛和假眼小绿叶蝉加害后产生的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和蚓哚.它们在10^(-6)-10^(-9)g/ml低浓度下对各自的天敌具强的引诱活性和电生理反应,但对害虫仅具弱的或无活性。害虫口腔分泌物中的酶类是诱导特异性互利素形成的引发子。这种活性物质具周身输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害虫 天敌 化学信息联系 食物链 芽梢挥发物 特异性互利素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卵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慧玲 林乃铨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07-413,共7页
缨小蜂是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卵寄生蜂,本文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实验,对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获知:缨小蜂成蜂的活动与温度、光照密切相关,该蜂可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未见雌性后代。在25℃条件下,缨小... 缨小蜂是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卵寄生蜂,本文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实验,对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获知:缨小蜂成蜂的活动与温度、光照密切相关,该蜂可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未见雌性后代。在25℃条件下,缨小蜂从卵到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为21.40±0.26d,以10%蜂蜜水作为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雌蜂寿命。微小裂骨缨小蜂单雌平均怀卵量36.83±0.81粒,叶蝉三棒缨小蜂单雌平均怀卵量22.33±0.48粒。同时,采用共景深成像系统拍摄了2种缨小蜂各虫态发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假眼小绿叶蝉 卵寄生蜂 生物学 成蜂寿命 补充营养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的分子依据 被引量:18
4
作者 付建玉 韩宝瑜 《科技通报》 2005年第5期549-552,556,共5页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茶树资源圃随机采集茶小绿叶蝉个体,用RAPD标记技术,拟从DNA水平上探索茶小绿叶蝉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为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所选的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1条谱带,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茶树资源圃随机采集茶小绿叶蝉个体,用RAPD标记技术,拟从DNA水平上探索茶小绿叶蝉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为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所选的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1条谱带,5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72.84%,表明叶蝉个体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未发现可以区别不同种的特异性条带和引物。UPGMA法聚类分析也表明,叶蝉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17~0.46之间,说明茶小绿叶蝉的遗传基础较一致,存在异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本文为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的归属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结合前人对茶小绿叶蝉的形态学研究,认为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为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未在茶园中未形成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RAPD 亲缘关系 优势种
下载PDF
浅谈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宗强 《福建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63-64,共2页
茶小绿叶蝉是福建省茶叶的最主要虫害之一,在茶园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与质量。该文总结了茶小绿叶蝉的特征特性及发生规律,提出以农业措施、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特征特性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下载PDF
白僵菌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丁永官 章东方 +1 位作者 徐庆丰 邓余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S1期59-60,共2页
本文报导了利用白僵菌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效果,采取菌、药混用提高防效至60.4%,有一定增效作用.提出了利用从原寄主分离菌株以提高其防效的可能性。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白僵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吴亮宇 金珊 +1 位作者 吴命燕 林金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68,共5页
为了促进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技术的提高,采用文献收集和分类的方法,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及物理防治等方面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发掘生物防治的潜力,采取以虫治... 为了促进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技术的提高,采用文献收集和分类的方法,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及物理防治等方面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发掘生物防治的潜力,采取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合理利用抗虫品种,适时修剪采摘,施用信息素等治理措施,以减少农药等化学物品的投入量是未来综合防治茶园害虫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假眼小绿叶蝉 综合防治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红莉 崔宏春 郑旭霞 《茶叶》 2017年第2期67-70,共4页
茶园小绿叶蝉是我国大部分茶区都有发生的重要吸汁性害虫。本文综述了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种名鉴定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 茶园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下载PDF
豫南茶园主要害虫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赵丰华 任红楼 +1 位作者 蒋双丰 郑杰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2期94-98,共5页
应用6%乙基多杀菌素等9种脂溶性农药设置高中低3种不同剂量处理,进行防治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筛选出适当剂量进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氰氟虫腙对茶尺蠖防效高、速效性好和持续性好;甲氧虫酰肼和茚虫威对茶尺蠖... 应用6%乙基多杀菌素等9种脂溶性农药设置高中低3种不同剂量处理,进行防治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筛选出适当剂量进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氰氟虫腙对茶尺蠖防效高、速效性好和持续性好;甲氧虫酰肼和茚虫威对茶尺蠖速效性慢,但控制时间长;噻虫啉不适合防治茶尺蠖;溴虫腈、茚虫威、唑虫酰胺、阿立卡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效高、速效性好、控制时间长;飞电不适合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筛选出适合防治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和适当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溶性杀虫剂 茶尺蠖 假眼小绿叶蝉 试验效果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昭环 《福建农业科技》 2012年第11期53-54,共2页
分析茶小绿叶蝉在眉山乡茶树上的为害特点、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并提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茶树 发生 防治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及高效低水溶性药剂防效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嘉裕 黎健龙 +3 位作者 周波 陈义勇 廖侦成 唐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88-93,共6页
【目的】试验了3种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不同为害时期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及时采取强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强采、不防治作为对照,选用24%虫螨腈、15%茚虫威、22%噻虫·高氯氟3种低... 【目的】试验了3种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不同为害时期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及时采取强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强采、不防治作为对照,选用24%虫螨腈、15%茚虫威、22%噻虫·高氯氟3种低水溶性农药并设置3个施用浓度,试验其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摘受害茶叶新梢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茶叶与茶小绿叶蝉危害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存在差异,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氨基酸、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害茶叶氨基酸含量下降22.7%,达显著差异;受害茶叶随受害等级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药后1 d不同处理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24%虫螨腈>强采>22%噻虫·高氯氟>15%茚虫威,其中24%虫螨腈的防效差异显著,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15%茚虫威和22%噻虫·高氯氟药后1 d防治效果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分别在药后7 d(48.73%)、3 d(26.19%)达到最低峰,药后21 d(90.74%、83.80%)达到最高峰;茶小绿叶蝉虫口发生数量与采茶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茶叶受害程度1级时宜采用强采措施进行防控,新梢失水程度轻,酚氨比较低,宜采制绿茶;茶叶受害2~3级时宜采用强采+24%虫螨腈,新梢叶质硬脆,酚氨比高,宜采制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生化成分 虫口密度 低水溶性农药 茶叶品质
下载PDF
不同类型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洪云 许燕 +2 位作者 玉香甩 陈红伟 汪云刚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42-43,共2页
对樟-茶间作、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高于纯茶园,两种茶园全年均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两... 对樟-茶间作、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高于纯茶园,两种茶园全年均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两种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均以成虫状态越冬,越冬时间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茶园 发生规律
下载PDF
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龙贵兴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12期103-105,共3页
为了筛选出防治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2种害虫的安全高效药剂,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具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对茶叶安全性都很好。其中,20%呋虫胺可溶粒剂和... 为了筛选出防治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2种害虫的安全高效药剂,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具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对茶叶安全性都很好。其中,20%呋虫胺可溶粒剂和30%吡丙醚·虫螨腈悬浮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的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药后14 d对2种害虫的防治效果依然在95%以上;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治茶蓟马速效性好,药后14 d防效稍有下降,但仍在85%以上;240 g/L虫螨腈悬浮剂防治茶小绿叶蝉速效性差、持效性好,防治茶蓟马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见效慢,但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根据茶叶生产用药标准选择以上药剂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茶小绿叶蝉 茶蓟马 防效
下载PDF
武夷茶区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凌 《福建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58-59,共2页
概述了武夷茶区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特点,分析其发生为害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武夷茶区 茶假眼小绿叶蝉 发生为害 综合防治
下载PDF
用于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名 张大敏 +1 位作者 彭凡 李增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7,共7页
由于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独特侵染方式,真菌杀虫剂对防治茶树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极具潜力,但迄今产品极少。本研究研制出对该叶蝉有高毒力的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筛选出的助剂对孢子活力均无显著影响,物理性状为最佳。从4种载体... 由于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独特侵染方式,真菌杀虫剂对防治茶树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极具潜力,但迄今产品极少。本研究研制出对该叶蝉有高毒力的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筛选出的助剂对孢子活力均无显著影响,物理性状为最佳。从4种载体中筛选出入水3~5 s即湿润的惰性载体海泡石,从12种湿润剂中筛选出湿润时间仅3 s的湿润剂A,从7种分散剂中筛选出悬浮率达94.9%的分散剂B,以及从2种紫外保护剂中筛选出对孢子保护率可达76.2%的荧光素钠。最后确定的配方为分生孢子粉(1011孢子/g)10%,湿润剂A 3%,分散剂B 5%,紫外保护剂荧光素钠1%,抗氧化剂C 0.5%,以海泡石作为载体补足到100%。该剂型在室温下储藏7个月后,孢子的萌发率仍达55.7%,极显著高于未制剂的分生孢子的4.9%。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制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侵染死亡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爪哇棒束孢 可湿性粉剂 助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色彩对茶园昆虫的引诱力 被引量:46
16
作者 林金丽 韩宝瑜 +1 位作者 周孝贵 陈学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303-4316,共14页
为评估色板用于监测和诱捕茶园害虫的可能性,于10月份茶园昆虫盛发期在绍兴和杭州分别选有机、无公害茶园,同时使用10种粘性色板大面积诱捕茶园昆虫和蜘蛛。每种色彩重复10次。结果表明:(1)在两片供试茶园捕获的目、科和种类基本相... 为评估色板用于监测和诱捕茶园害虫的可能性,于10月份茶园昆虫盛发期在绍兴和杭州分别选有机、无公害茶园,同时使用10种粘性色板大面积诱捕茶园昆虫和蜘蛛。每种色彩重复10次。结果表明:(1)在两片供试茶园捕获的目、科和种类基本相同。蜘蛛很少。24 h后,绍兴茶园中10种色板共捕获9目53科10200个昆虫和蜘蛛;72 h后杭州茶园中捕获10目63科21526个昆虫和蜘蛛。(2)同翅目为优势类群。绍兴茶园中,纯白色板诱捕的同翅目种数占该色板捕获的总物种数的15.2%、同翅目个体数占该色板捕获的总个体数的34.1%;其它9种色板诱捕同翅目种数占各自捕获总种数的21.2%~31.0%、同翅目个体数占各自捕获总个体数的45.8%~75.4%。杭州茶园中,纯白、湖蓝和天蓝色板诱捕同翅目种数小于各自捕获的总种数的20%、同翅目个体数小于各自捕获的总个体数的51%;其它7种色板诱捕同翅目种数大于各自捕获的总种数的22.7%,果绿和墨绿诱捕的同翅目个体数占各自诱捕的总个体数的48.6%和49.8%,桃红、素馨黄、土黄、芽绿和桔黄诱捕的同翅目个体数占各自诱捕的总个体数的55.5%~78.1%。绍兴茶园中,素馨黄和芽绿诱捕的粉虱、假眼小绿叶蝉和广翅蜡蝉分别占两种色板诱捕的总个体数的67.7%和50.1%;杭州茶园中,素馨黄和芽绿诱捕的这几种害虫总数分别占二者诱捕的总个体数的70.7%和59.2%。(3)捕获的主要是害虫,绍兴茶园中诱捕的害虫数是天敌的1.63倍,杭州茶园中诱捕的害虫数是天敌的2.23倍。(4)色板之间引诱的种数和个体数差异显著。素馨黄和芽绿诱捕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被捕昆虫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很小,对叶蝉、粉虱和蜡蝉的引诱力最强;土黄和桔黄诱捕的种数和个体数较多、多样性指数较小,对同翅目昆虫的引诱力较强;纯白色诱捕的种数和个体数居中、多样性指数最大,即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色板 素馨黄 芽绿 诱捕 同翅目昆虫 假眼小绿叶蝉 黑刺粉虱 天敌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在不同品种茶树上的取食行为 被引量:42
17
作者 苗进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973-3982,共10页
应用可视DC-EPG方法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在9个品种茶苗上的口针刺探行为,共发现并初步确定了7种主要波型,即A波、S波、C波、E波、F波和R波、以及非刺探波NP波。A波为刺探波,S波为口针向韧皮部刺探和进入韧皮部中... 应用可视DC-EPG方法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在9个品种茶苗上的口针刺探行为,共发现并初步确定了7种主要波型,即A波、S波、C波、E波、F波和R波、以及非刺探波NP波。A波为刺探波,S波为口针向韧皮部刺探和进入韧皮部中的分泌唾液波,C波为口针到达韧皮部之前的主动取食波,E波和F波为口针在韧皮部中吸收波,R波为取食间歇波。以该叶蝉在不同品种茶树上的平均刺探次数和各波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或者以其在不同品种茶树上含有各波形的单次刺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均将9个品种分为3个不同的组。S、E和F波对应着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主要取食活动,可能与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密切相关。以S、E和F各波的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含有各波形的单次刺探的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对品种的抗性强弱排序,评判9个茶树品种抗叶蝉取食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龙井长叶、黄旦、政和大白茶、黔湄601、红芽佛手、中茶102、中茶302、龙井43和安吉白茶。该顺序与田间查得的9个品种茶树上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一致,表明DC-EPG方法简捷、可信度高,可作为检测茶树品种对叶蝉抗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取食行为 DC-EPG 聚类分析 茶树抗性
下载PDF
Behavioral responses for evaluat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pecific tea shoot volatiles to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ca vitis 被引量:37
18
作者 Dan Mu Lin Cui +5 位作者 Jian Ge Meng-Xin Wang Li-Fang Liu Xiao-Ping Yu Qing-He Zhang Bao-Yu Han 《Insect Scienc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oth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sect pests of tea plantations in China's Mainland.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is pest has been controlled mainly by spraying pesticides. I...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oth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sect pests of tea plantations in China's Mainland.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is pest has been controlled mainly by spraying pesticides. Insecticide applications not only have become less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damage, but even more seriously, have caused high levels of toxic residues in teas, which ultimately threatens human health. Therefore, we should seek a safer biological control approach. In the present study, key components of tea shoot volatiles were identified and behaviorally tested as potential leafhopper attractants. The following 13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from aeration samples of tea shoot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E)-2-hexenal, (Z)-3-hexen-1- ol, (Z)-3-hexenyl acetate, 2-ethyl-1-hexanol, (E)-ocimene, linalool, nonanol, (Z)-butanoic acid, 3-hexenyl ester, decanal, tetradecane, β-caryophyllene, geraniol and hexadecane. In Y-tube olfactometer tests, the following individual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E)-2- hexenal, (E)-ocimene, (Z)-3-hexenyl acetate and linalool, as well as two synthetic mixtures (called blend 1 and blend 2) elicited significant taxis, with blend 2 being the most attractive. Blend 1 included linalool, (Z)-3-hexen-l-ol and (E)-2-hexenal at a 1: 1:1 ratio, whereas blend 2 was a mixture of eight compounds at the same loading ratio: (E)-2-hexenal, (Z)- 3-hexen-l-ol, (Z)-3-hexenyl acetate, 2-penten-l-ol, (E)-2-pentenal, pentanol, hexanol and 1-penten-3-ol. In tea fields, the bud-green sticky board traps baited with blend 2, (E)-2- hexenal or hexane captured adults and nymphs of the leafhoppers, with blend 2 being the most attractive, foUowed by (E)-2-hexenal and hexane. Placing sticky traps baited with blend 2 or (E)-2-hexenal in the tea fields significantly reduced leathopper popul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ud-green sticky traps baited with tea shoot volatiles can provide a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RACTANT behavior green leaf volatiles tea green leafhopper tea shoot volatiles
原文传递
不同茶树品种间小绿叶蝉类群数量动态与抗虫性比较 被引量:34
19
作者 扈克明 张艳梅 +1 位作者 王佳芳 谢太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不同无性系茶树品种中,小绿叶蝉类群数量的动态和抗虫性的强弱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矮丰、云抗10号和云瑰具有较强的抗虫性,其次是长叶白毫、波上金台、云梅、雪芽100号和短节白毫,抗虫性弱的为景谷大白茶和云桃。两处茶地的比较表明... 在不同无性系茶树品种中,小绿叶蝉类群数量的动态和抗虫性的强弱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矮丰、云抗10号和云瑰具有较强的抗虫性,其次是长叶白毫、波上金台、云梅、雪芽100号和短节白毫,抗虫性弱的为景谷大白茶和云桃。两处茶地的比较表明,矮丰是抗虫性强的理想品种,景谷大白茶和云桃则是抗虫性差的茶树品种。这对无性系良种的筛选与推广,特别是对我国和云南省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建设与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小绿叶蝉 类群数量动态 抗虫性 无性系良种园 推广
下载PDF
茶园间作柑桔杨梅或吊瓜对叶蝉及蜘蛛类群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3
20
作者 叶火香 崔林 +1 位作者 何迅民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019-6026,共8页
为评价茶园间作几种常见经济作物对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蜘蛛类群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影响,遂选乌牛早品种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柑桔、杨梅和吊瓜的间作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 为评价茶园间作几种常见经济作物对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蜘蛛类群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影响,遂选乌牛早品种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柑桔、杨梅和吊瓜的间作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叶蝉和各种蜘蛛的数量。结果表明:(1)与纯茶园相比,间作茶园叶蝉种群数量和蜘蛛类群个体数量显著地增加,间作茶园蜘蛛种数显著地增加;(2)间作茶园茶丛上、中、下层叶蝉、蜘蛛个体数量分布明显区别于纯茶园茶丛上、中、下层叶蝉、蜘蛛个体数量分布;(3)茶丛上层的嫩梢是制作高档茶的原料,而纯茶园茶丛上层叶蝉虫口百分率为54.16%,间作茶园茶丛上层叶蝉虫口百分率皆减小,并且叶蝉高峰期间蜘蛛的跟随效应增强;(4)间作增加了经济收入并减少了防治次数。认为:(1)间作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叶蝉种群、蜘蛛类群的数量和空间格局;(2)间作可减轻叶蝉为害造成的产值损失,增强了茶园群落对于叶蝉的自然控制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茶园 间作茶园 吊瓜 杨梅 柑桔 假眼小绿叶蝉 蜘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