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泡条件对信阳毛尖茶汤内主要滋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桂义 赵文净 +2 位作者 陈秀兰 程伟 夏晓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30,共4页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冲泡水温(70、85、100℃)、冲泡时间(3、45、min)、茶水比(2 g∶150 mL、3 g∶150 mL、4 g∶150 mL)3个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外形条索细紧型、外形条索松泡型)茶汤内主要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条索紧结的茶样茶汤内...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冲泡水温(70、85、100℃)、冲泡时间(3、45、min)、茶水比(2 g∶150 mL、3 g∶150 mL、4 g∶150 mL)3个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外形条索细紧型、外形条索松泡型)茶汤内主要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条索紧结的茶样茶汤内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高于条索松散的茶样。这几项指标均随冲泡温度升高、冲泡时间延长、茶水比增大而增加。茶水比对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浸出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对其影响最小。冲泡水温对茶多酚和咖啡碱浸出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茶水比,冲泡时间对其影响也最小。冲泡水温对酚氨比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时间,茶水比对其影响最小。冲泡水温85℃、冲泡4 min,茶多酚和氨基酸浸出比率较好,茶汤滋味较佳。条索紧结的茶样以茶水比3 g∶150 mL时品质较好,条索松散的茶样以茶水比4 g∶150 mL时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毛尖茶 冲泡条件 茶汤 滋味成分
下载PDF
绿茶饮料的低温萃取工艺研究及冷后浑控制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洁 刘张虎 +3 位作者 杨登想 郭啸川 李皓 倪学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1,共5页
研究低温萃取工艺对绿茶主要呈味物质浸出率的影响,并通过T640和A420指标评析茶汤的色泽和浑浊度。结果显示:低温浸提条件下得到的绿茶茶汤主要生化成分的浸出量适宜,同时低温萃取法得到的茶汤色泽佳。采用低温萃取工艺是优质茶饮料生... 研究低温萃取工艺对绿茶主要呈味物质浸出率的影响,并通过T640和A420指标评析茶汤的色泽和浑浊度。结果显示:低温浸提条件下得到的绿茶茶汤主要生化成分的浸出量适宜,同时低温萃取法得到的茶汤色泽佳。采用低温萃取工艺是优质茶饮料生产的有效浸提方法之一。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绿茶低温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20℃、浸提时间3h、茶水比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饮料 低温萃取 冷后浑 呈味物质
下载PDF
信阳毛尖茶品质成分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崔继来 周洁 +2 位作者 周倩倩 范静怡 刘国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对信阳毛尖茶中主要非挥发性和挥发性品质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咖啡因和儿茶素含量,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香气成分。结果发现,信阳毛尖茶中游... 对信阳毛尖茶中主要非挥发性和挥发性品质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咖啡因和儿茶素含量,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香气成分。结果发现,信阳毛尖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3.21~61.07 mg/g,在中国绿茶中属于较高水平;咖啡因、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范围分别是37.59~45.19 mg/g、206.69~227.47 mg/g、166.53~184.18 mg/g。对挥发性组分分析发现,信阳毛尖茶中共检测出85种香气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确认关键香气成分为芳樟醇、萘、δ-杜松烯、香叶醇、β-紫罗兰酮、顺-茉莉酮、苯甲醛、β-环柠檬醛和2-正戊基呋喃,表明这些物质是信阳毛尖茶的关键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毛尖茶 滋味成分 挥发性香气组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下载PDF
大黄鱼成鱼养殖阶段滋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郭全友 张秀洁 姜朝军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2-229,共8页
以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为对象,比较在成鱼养殖三个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大黄鱼背部肌肉电子舌电位变化、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差异,探究深水网箱养殖对大黄鱼风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电子舌能有效区分成鱼养殖不... 以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为对象,比较在成鱼养殖三个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大黄鱼背部肌肉电子舌电位变化、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差异,探究深水网箱养殖对大黄鱼风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电子舌能有效区分成鱼养殖不同阶段大黄鱼的味感差异,鲜味和丰富性均在次年1月份有较大电位变化值;养殖大黄鱼甜味氨基酸(sweetaminoacid,SAA)含量在三个阶段养殖期间呈上升趋势,鲜味氨基酸(umami amino acids,UAA)和苦味氨基酸(bitter amino acids,BAA)含量在10月份达到最高;养殖大黄鱼呈味核苷酸受养殖时间影响波动较大,肌苷酸(inosinicacid,IMP)、腺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和鸟苷酸(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均在次年1月份达到最高,养殖至次年1月份时大黄鱼IMP的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值大于1,对养殖大黄鱼滋味贡献最大;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综合评价表明,养殖至次年1月份时大黄鱼EUC值最高,鲜味较强,风味品质改善。综上,深水网箱养殖对大黄鱼滋味品质具有提升作用,转移至深水网箱至次年1月时滋味最佳,可为养殖大黄鱼品质改良与滋味提升提供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滋味成分 游离氨基酸 呈味核苷酸
下载PDF
猪肉不同蛋白酶解呈味组分及热反应风味物质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都荣强 王天泽 +5 位作者 杜文斌 肖群飞 范梦蝶 赵梦瑶 赵健 谢建春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1-219,共9页
采用胰蛋白酶、复合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5种内切酶和风味蛋白酶(外切酶)的各自较佳条件制备猪肉酶解液。胰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的酶解液味道较好,内切酶的酶解液水解度均较高,而鲜味较弱、苦味较强。呈味游离... 采用胰蛋白酶、复合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5种内切酶和风味蛋白酶(外切酶)的各自较佳条件制备猪肉酶解液。胰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的酶解液味道较好,内切酶的酶解液水解度均较高,而鲜味较弱、苦味较强。呈味游离氨基酸组成上,风味蛋白酶的酶解液中鲜、甜味氨基酸比例最大,其次是胰蛋白酶的酶解液;而木瓜蛋白酶的酶解液中苦味氨基酸比例最大。超滤分离发现,呈鲜味的均为小于3 ku的组分,尤其小于1 ku的组分鲜味较强。木瓜蛋白酶的酶解液中小于5 ku组分均有苦味,中性蛋白酶的酶解液中1~5ku的组分均有苦味,而胰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的酶解液未分离出苦味组分。6种酶解液与木糖反应所得热反应产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炖煮肉香气,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分析发现,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酶解液的热反应产物中,含硫化合物、含氮杂环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而其它4种酶解液的热反应产物中,含氧杂环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蛋白酶解 氨基酸 肉香味 呈味 超滤
原文传递
郫县豆瓣关键滋味组分的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魏依兰 李娜 +4 位作者 刘佳莉 曾伟 姜典典 刘平 徐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58-366,共9页
为探究传统发酵调味品郫县豆瓣中的关键滋味成分,本研究分别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定性、定量分析了郫县豆瓣中的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无机离子,并通过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 为探究传统发酵调味品郫县豆瓣中的关键滋味成分,本研究分别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定性、定量分析了郫县豆瓣中的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无机离子,并通过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滋味重组实验、减除实验和添加实验结合确定了郫县豆瓣的关键滋味组分。结果表明,郫县豆瓣中共检测出29种滋味组分,通过感官实验确定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酒石酸、乳酸、琥珀酸、K^(+)、Mg^(2+)、Na^(+)、PO_(4)^(3-)和Cl^(-)共13种呈味组分为郫县豆瓣的关键滋味物质。13种关键滋味组分的滋味重组液与29种完全滋味重组液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与郫县豆瓣的天然提取液相比,酸味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加深了对郫县豆瓣的滋味成分和滋味本质的认知,为郫县豆瓣的发酵过程中滋味变化规律、质量监控与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滋味组分 关键滋味物质 减除实验 滋味重组
下载PDF
蒸制鲟鱼肉特征性滋味组分的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向晨曦 钟明慧 +3 位作者 徐新星 刘康 汪金林 赵元晖 《肉类研究》 2021年第6期22-27,共6页
为明确传统热加工鲟鱼肉特征性滋味组分,对蒸制鲟鱼肉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甜菜碱及无机离子等滋味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滋味活性值、滋味组分减缺、添加及重组实验探究蒸制鲟鱼肉的关键味觉化合物。结果表明:蒸制16 min... 为明确传统热加工鲟鱼肉特征性滋味组分,对蒸制鲟鱼肉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甜菜碱及无机离子等滋味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滋味活性值、滋味组分减缺、添加及重组实验探究蒸制鲟鱼肉的关键味觉化合物。结果表明:蒸制16 min鲟鱼肉的关键味觉化合物为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5’-一磷酸腺苷、5’-一磷酸肌苷、乳酸、琥珀酸、K^(+)、Na^(+)和Cl^(-);将10种关键味觉化合物按其天然含量溶解在超纯水中制备简化重组液,简化重组液能够较为完整地复制完全重组液的味道,但与天然提取液相比,在鲜味上仍有所欠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鱼肉 滋味组分 关键味觉化合物 减缺实验 味道重组 鲜味
下载PDF
不同等级河红茶的风味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琛 江新凤 +5 位作者 曹挥华 张贱根 余志 倪德江 董春旺 江和源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1期151-157,共7页
旨在明确河红茶的风味化学特征及其不同等级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不同等级的河红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国标法进行茶叶样品感官审评,测定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品质成分的含... 旨在明确河红茶的风味化学特征及其不同等级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不同等级的河红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国标法进行茶叶样品感官审评,测定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品质成分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河红茶中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红茶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红艳明亮;不同等级河红茶感官品质综合评价表现为河红贡芽(T_(1)、T_(2))>河红小种(T_(3)、T_(4))>河红老枞(T_(5))。不同等级河红茶内含成分差异显著,等级高的红茶茶多酚、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含量都较高,水浸出物含量较低;河红小种一级(T_(3))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等级河红茶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叶醇、β-芳樟醇、罗勒烯、2-正戊基呋喃、β-紫罗酮等,部分香气物质随等级下降而相对升高,且是河红茶呈现第二类型红茶香气的关键性物质。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等级的河红茶的风味特征差异,为河红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红茶 感官品质 香气成分 滋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与滋味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周降生 吕世懂 +2 位作者 贺宜龙 廉明 孟庆雄 《光谱实验室》 CAS 2014年第2期284-291,共8页
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维生素等是茶叶滋味的重要组分,其相对含量和比例共同决定着茶叶的口感和质量。不同茶叶中因化学组分、含量及比例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味。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涩味、鲜爽味、苦味、甜味... 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维生素等是茶叶滋味的重要组分,其相对含量和比例共同决定着茶叶的口感和质量。不同茶叶中因化学组分、含量及比例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味。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涩味、鲜爽味、苦味、甜味、酸味等方面介绍不同茶叶的滋味组分的变化和滋味转化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化学成分 滋味 滋味组分
原文传递
酵母抽提物对10种甜味剂的增甜作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志林 梁莉 +3 位作者 李库 郭辉 熊建 张玉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83-1790,共8页
为探究增甜型酵母抽提物对10种甜味剂甜味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增甜型酵母抽提物中的游离氨基酸、5’-核苷酸和有机酸主要滋味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滋味活度值(TAV)评价滋味成分对甜味的贡献。结果表明,增... 为探究增甜型酵母抽提物对10种甜味剂甜味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增甜型酵母抽提物中的游离氨基酸、5’-核苷酸和有机酸主要滋味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滋味活度值(TAV)评价滋味成分对甜味的贡献。结果表明,增甜型酵母抽提物中共鉴定出13种TAV>1的滋味物质,对滋味的贡献较大;添加质量浓度为0.1 g/L的增甜型酵母抽提物可显著增强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和三氯蔗糖的甜味;添加质量浓度为0.1 g/L的增甜型酵母抽提物可以使甜菊糖苷达到最大甜度感知的时间提前了2.98 s;谷氨酸、丙氨酸均可显著增强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和三氯蔗糖的甜度感知,柠檬酸可显著增强三氯蔗糖的甜度感知。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当谷氨酸或丙氨酸存在时,甜菊糖苷与味觉受体1型成员2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 滋味成分 滋味活度值 甜味剂 感官评价 分子对接 香料与香精
下载PDF
茶李间作对茶树生长及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丽冉 蒋宾 +6 位作者 焦文文 钟晓雪 刘琨毅 刘明丽 李丽霞 彭康丽 罗学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989-2999,共11页
【目的】研究茶李间作对茶树生长和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为茶园间作李树的可行性判定和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选9号为试材,测定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百芽重、百克芽数等生长指标,运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的】研究茶李间作对茶树生长和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为茶园间作李树的可行性判定和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选9号为试材,测定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百芽重、百克芽数等生长指标,运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秋季绿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黄酮、氨基酸组分和香气物质等主要品质成分。【结果】间作茶园的相对湿度、百芽重、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茶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茶园(P<0.05,下同),百克芽数、茶多酚、黄酮和酯型儿茶素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茶园。共鉴定出205种香气成分,包括醛类、酯类、醇类、烯烃类、芳烃类、酮类、烷烃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其中酯类和烯烃类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对绿茶香气有花香贡献的水杨酸甲酯、芳樟醇、顺式芳樟醇吡喃氧化物、(Z)-3-己烯醇,以及有栗香贡献的(Z)-己酸-3-己烯酯、苯甲醛、己醛和苯乙醛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茶园。相关分析表明,茶多酚、黄酮和酯型儿茶素与涩味和苦味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鲜醇度和甜味强度呈显著负相关;水浸出物、茶氨酸和酪氨酸与鲜醇度和甜味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涩味和苦味强度呈显著负相关;水杨酸甲酯、芳樟醇、苯甲醛和己醛等23种香气物质均与栗香和花香呈正相关,与清香、青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茶园间作李树能增强茶树生长势,改善茶园小气候,降低秋季绿茶的苦涩味,提高鲜爽度、栗香和花香,整体感官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可为今后继续在川南茶区推广应用茶李间作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李间作 秋季绿茶 滋味成分 关键呈香成分 茶叶品质
下载PDF
白参菌复合小麦粉馒头及其淀粉消化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泽东 沈秋莲 +4 位作者 冯慧 王灵艳 赵玲新 任达兵 孙丽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52-260,共9页
目的探究白参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的理化性质,同时探究白参菌馒头的物理特性和淀粉消化性。方法测定白参菌的基本营养成分、滋味成分和水提物抗氧化性。在营养价值、风味物质和水样抗氧化分析的基础上,研制白参菌复合小麦粉馒头,... 目的探究白参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的理化性质,同时探究白参菌馒头的物理特性和淀粉消化性。方法测定白参菌的基本营养成分、滋味成分和水提物抗氧化性。在营养价值、风味物质和水样抗氧化分析的基础上,研制白参菌复合小麦粉馒头,测定白参菌馒头的物理特性及消化性能。结果白参菌中的粗蛋白、总可溶性糖、粗脂肪、粗灰分和蛋白质氨基酸的干基质量分数分别为14.75%、14.06%、0.80%、3.46%和9.24%;含有丰富的钾、钙和锌等必需矿物质元素。白参菌中琥珀酸含量为359.01μg/g,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9.67 mg/g,核苷酸总量为11.14 mg/g,是形成白参菌鲜味的主要物质。白参菌水提物中总酚含量为11.04 mg GAE/g干重,总糖含量为14.06%,以总酚计其在3种抗氧化体系中均表现出显著高于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随着白参菌粉添加量的增加,白参菌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增强,葡萄糖释放量逐渐降低。掺入白参菌粉质量分数为3%和5%的馒头制品具有较好的感官特性。结论白参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掺入白参菌粉会改变馒头的质构特性,可以显著抑制淀粉消化或控制葡萄糖向消化液中的释放。本研究为白参菌主粮化健康产品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参菌 营养评价 滋味物质 抗氧化活性 质构特性 淀粉消化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白茶冲泡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达 张星海 夏兵 《茶叶通讯》 2021年第1期124-130,共7页
以传统白茶中的白牡丹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不同冲泡要素对茶汤主要滋味成分浸出率的影响,优化并建立了白茶茶汤感官评价与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和茶叶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白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浸出率随着... 以传统白茶中的白牡丹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不同冲泡要素对茶汤主要滋味成分浸出率的影响,优化并建立了白茶茶汤感官评价与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和茶叶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白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浸出率随着茶叶用量、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各冲泡要素对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对咖啡碱浸出率的影响不显著,茶叶用量对游离氨基酸浸出率影响最大,温度对茶多酚浸出率影响最大。以茶汤感官品质为评价,优化冲泡白牡丹的最优条件为茶叶用量3.05 g(茶水比约1∶50)、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5.03 min,该条件下冲泡的白茶感官评分为92.40分,其茶汤香气清纯、滋味醇爽、汤色橙黄,回归方程模型验证值与预测值接近,拟合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滋味成分 浸出率 感官评价 响应面
下载PDF
两种干燥方式对白玉蕈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方宁 裴斐 +2 位作者 李丹 胡秋辉 赵立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62-66,70,共6页
为研究干燥工艺对白玉蕈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白玉蕈为原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了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对白玉蕈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5'-核苷酸的含量的影响,并运用等效鲜味浓度(Equivalent Umami... 为研究干燥工艺对白玉蕈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白玉蕈为原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了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对白玉蕈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5'-核苷酸的含量的影响,并运用等效鲜味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对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后样品的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后白玉蕈中可溶性糖、呈味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显著低于真空干燥(p<0.05),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5'-核苷酸含量显著高于真空干燥(p<0.05);两种干制品的EUC均在第二水平,但热风干燥显著高于真空干燥85.88g/100g(p<0.05)。本研究可为开发不同的白玉蕈加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蕈 风味物质 干燥 高效液相色谱法 EUC
下载PDF
潮间带和潮下带养殖的福建牡蛎生长、营养及呈味成分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恬 史博 +3 位作者 周龙 黄妙琴 骆轩 柯才焕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6-253,共8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的养殖模式已从早期的单一潮间带养殖发展到如今的潮间带与潮下带养殖并举.通过测定潮间带与潮下带不同养殖模式下福建牡蛎的生长指标及其一般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游离氨基酸与...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的养殖模式已从早期的单一潮间带养殖发展到如今的潮间带与潮下带养殖并举.通过测定潮间带与潮下带不同养殖模式下福建牡蛎的生长指标及其一般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的含量,比较分析两种养殖模式对牡蛎生长、营养与呈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养殖周期中,潮下带牡蛎的软体湿质量比潮间带牡蛎的高26.44%,且糖原含量(3.77%)也显著高于潮间带牡蛎(3.15%);所测的10种矿物元素在潮间带牡蛎中的含量均高于潮下带牡蛎,其中Ca、Fe、Mn、Pb含量差异显著;潮间带牡蛎鲜样的味精当量比潮下带牡蛎的高1.49%.综上可见,潮下带养殖模式较利于牡蛎生长和累积糖原,而潮间带养殖模式下牡蛎的矿物元素更丰富且鲜味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潮间带 潮下带 生长 营养 呈味成分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南极磷虾虾肉糜滋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潘晓炀 杨林莘 +2 位作者 王晓燕 金银哲 程裕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0,共6页
以南极磷虾虾(Euphausia superba)肉糜为原料,通过测定南极磷虾虾肉糜在反复冷冻和解冻过程中ATP及其关联产物、游离氨基酸等的变化,分析冻融循环对虾肉糜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南极磷虾虾肉糜的ATP及其关... 以南极磷虾虾(Euphausia superba)肉糜为原料,通过测定南极磷虾虾肉糜在反复冷冻和解冻过程中ATP及其关联产物、游离氨基酸等的变化,分析冻融循环对虾肉糜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南极磷虾虾肉糜的ATP及其关联产物降解加剧,呈鲜味的核苷酸含量逐渐减少,呈苦味的核苷酸含量逐渐增加。1次冻融对应的鲜味苦味比为3.32;2次及以上的冻融循环会造成鲜苦比的显著降低(P<0.05),同时K值迅速增大,表明鲜度发生大幅下降;3次冻融循环后,K值显著增大(P<0.05);4次冻融对应的K值为(86.88±3.58)%,南极磷虾虾肉糜已不新鲜。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导致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增加,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比例逐渐减小,苦味氨基酸的比例逐渐增大,导致虾肉糜的滋味进一步劣化。研究表明,冻融循环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可较好地保持南极磷虾虾肉糜的滋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冻融循环 滋味成分 ATP及其关联产物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对不同品种鲜莲子滋味成分的分析
17
作者 杨银爱 郜海燕 +1 位作者 牛犇 陈杭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19-326,共8页
为确定不同品种新鲜莲子的特征滋味物质,对‘果莲1号’、‘果莲2号’、‘果莲3号’、‘满天星’的滋味物质进行测定,同时结合电子舌检测技术,通过判别因子分析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区分不同品种莲子滋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为确定不同品种新鲜莲子的特征滋味物质,对‘果莲1号’、‘果莲2号’、‘果莲3号’、‘满天星’的滋味物质进行测定,同时结合电子舌检测技术,通过判别因子分析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区分不同品种莲子滋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找出特征滋味物质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直链淀粉与其余滋味物质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莲子滋味存在差异,其中鲜味区别最大,‘果莲2号’、‘果莲3号’和‘满天星’鲜味高于‘果莲1号’,相当于0.55 mg/m L谷氨酸钠溶液的鲜味强度;直链淀粉、游离氨基酸、类黄酮是区分不同品种莲子的特征滋味物质,其中直链淀粉的VIP得分接近2.0,是最关键的特征滋味物质;直链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和水分含量的关联度较大,超过0.8。综上,不同品种莲子的特征滋味是鲜味,特征滋味物质是直链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电子舌 新鲜莲子 滋味 滋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感官组学解析热加工鹰爪虾关键滋味成分的变化
18
作者 贾倩男 侯虎 +2 位作者 王聪 孙艳 樊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12-218,共7页
以分子感官科学为出发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子舌和滋味重组方法,研究解析加热前后鹰爪虾中游离氨基酸、无机离子、季胺化合物、糖类、有机酸、核苷酸和谷胱甘肽等的呈味特性,确定其关键呈味... 以分子感官科学为出发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子舌和滋味重组方法,研究解析加热前后鹰爪虾中游离氨基酸、无机离子、季胺化合物、糖类、有机酸、核苷酸和谷胱甘肽等的呈味特性,确定其关键呈味物质。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后鹰爪虾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总含量由1165.94 mg/100 g增长到1396.64 mg/100 g,增加了19.79%,Gly、Arg、Pro、Ser和Tau含量显著增多,Na^(+)和Cl^(-)含量丰富,甜菜碱、氧化三甲胺含量和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总量均高于热处理前的含量。此外,Glu、Gly、Na^(+)、Cl^(-)、乳酸与5’-肌苷酸(5’-inosine monophosphate,5’-IMP)的味道强度值大于1,表明它们可能作为一种活性化合物对鹰爪虾的滋味产生影响。滋味重组分析结果表明,鹰爪虾滋味重组模型与天然提取液有相似的滋味轮廓,鹰爪虾的关键滋味活性化合物为Glu、Gly、Ala、Tyr、Arg、5’-IMP、5’-鸟苷酸、Na^(+)、Cl^(-)、甜菜碱和氧化三甲胺。该研究基于分子感官分析了鹰爪虾水提取液的关键滋味成分,为鹰爪虾的加工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诱导 滋味成分 分子感官 滋味重组
下载PDF
冲泡条件对茶树花茶茶汤内主要滋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振军 包彬 邹万志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96-1098,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冲泡水温(80、90、100℃)、冲泡时间(3、4、5 min)、茶水比(g∶mL)(2∶150、3∶150、4∶150)3个因素对福鼎大白茶茶树花茶茶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茶树花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冲泡水温(80、90、100℃)、冲泡时间(3、4、5 min)、茶水比(g∶mL)(2∶150、3∶150、4∶150)3个因素对福鼎大白茶茶树花茶茶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茶树花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量均随冲泡温度升高、冲泡时间延长、茶水比增大而增加。茶水比对水浸出物、咖啡碱、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浸出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水温,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冲泡水温对茶多酚浸出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茶水比,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对酚氨比的影响,冲泡水温影响最大,其次是茶水比,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冲泡水温90℃、冲泡时间4 min、茶水比4∶150时,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浸出率较高,茶汤滋味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花 冲泡条件 滋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青菜品种对老坛酸菜鱼调料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浩文 王传明 +2 位作者 王红强 王奇 刘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0-163,共4页
为探究不同青菜对老坛酸菜鱼风味的影响,选用包包青、弥陀芥菜、宽柄芥菜和小叶青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酸菜鱼的有机酸、核苷酸及游离氨基酸进行检测,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酸菜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泡菜原... 为探究不同青菜对老坛酸菜鱼风味的影响,选用包包青、弥陀芥菜、宽柄芥菜和小叶青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酸菜鱼的有机酸、核苷酸及游离氨基酸进行检测,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酸菜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泡菜原料对老坛酸菜鱼的滋味影响较大。包包青酸菜鱼的鲜味氨基酸和鸟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原料;宽柄芥菜的酸菜鱼苦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品。4种产品样液酸味味型差异较大,宽柄芥菜原料烹制的酸菜鱼风味与其他3种差异较大,壬醛、己醛、月桂烯构成主要的脂香和果香,其他3种风味轮廓相似,呈花香和清香,主要风味物质有芳樟醇、月桂烯、草蒿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菜种类 酸菜鱼 挥发性风味物质 滋味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