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主动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与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彦刚 朱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0-366,共7页
外科诊疗技术及化疗、放疗等作为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对肺癌的治疗起到一定效果,但对患者长期生存的改善程度较小。主动靶向治疗技术因其安全、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而成为当前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介绍了目前主动靶向治疗肺癌... 外科诊疗技术及化疗、放疗等作为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对肺癌的治疗起到一定效果,但对患者长期生存的改善程度较小。主动靶向治疗技术因其安全、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而成为当前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介绍了目前主动靶向治疗肺癌过程中的各类靶分子及靶向机制,对靶分子的活化方式和偶联机制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当前肺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尽管主动靶向给药系统仍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但在靶向给药方面已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必将会有更多的研究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靶向治疗 受体 抗原 靶向制剂
原文传递
血清CEA、CA211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疗效、预后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宁瑞玲 于起涛 +4 位作者 曾爱屏 王惠临 赵文华 蒋玮 苏翠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8期3527-35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A211)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患者疗效、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治疗有效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7年8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A211)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患者疗效、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治疗有效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7年8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盐酸厄洛替尼片进行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不同治疗效果患者的血清CEA、CA211水平,分析血清CEA、CA211水平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并分析患者血清CEA、CA211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治疗有效性的诊断价值。结果:靶向治疗后,90例晚期NSCLC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4.44%。治疗后,有效组的血清CEA、CA21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无效组的血清CEA、CA21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有效组的血清CEA、CA211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CEA<15 ng/mL的患者PFS明显短于CEA<15 ng/mL的患者(P<0.05),CA211≥5 ng/mL的患者PFS明显短于CA211<5 ng/mL的患者(P<0.05),血清CEA、CA21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高于CEA、CA211单独检测(P<0.05)。结论:CEA和CA211水平与晚期NSCLC靶向治疗患者疗效、预后有关,且血清CEA、CA211联合检测可提高靶向治疗效果评价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治疗 癌胚抗原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疗效 预后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靶向治疗前后血清CEA、CA125、CA199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郭鹏伟 赵红梅 +2 位作者 王毅 郑波 崔海涛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849-1852,共4页
目的 分析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靶向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0例晚期CRC患者,均接受靶向治疗,对比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 目的 分析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靶向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0例晚期CRC患者,均接受靶向治疗,对比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疾病稳定(SD)组、疾病进展(PD)组治疗前后血清CEA、CA125、CA199,ROC曲线分析CEA、CA125、CA199单独与联合诊断对晚期CRC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对所有研究对象随访直至2022年5月31日,对比不同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患者总生存期(OS),Spearman相关性分析OS与血清CEA、CA125、CA199的相关性。结果 110例患者经靶向治疗,CR 38例(34.55%);PR 44例(40.00%);SD 20例(18.18%);PD 8例(7.27%)。CR+PR组治疗前血清CEA、CA125、CA199与SD组、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R组治疗后血清CEA、CA125、CA199均低于SD组、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25+CA199诊断灵敏度(89.96%)、特异度(91.34%)均高于CEA(82.13%、70.13%)、CA125(76.05%、74.33%)、CA199(78.77%、83.16%)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5 ng/mL、CA125<35 U/mL、CA199<37 U/mL组患者OS均高于血清CEA≥5 ng/mL、CA125≥35 U/mL、CA199≥37 U/mL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与血清CEA、CA125、CA199均呈负相关性(r值=-4.967、-5.028、-5.134,P<0.05)。结论 晚期CRC患者患者靶向治疗期间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降低,预示着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总生存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直肠癌 靶向治疗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125 糖类抗原199
下载PDF
Advances in 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cer 被引量:6
4
作者 Haiou Yang Xuewei Li Wenhui Y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6期1910-1922,共13页
Esophageal cancer(EC)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ggressive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digestive system with a sever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and poor prognosis.The early diagnostic rate of EC is low,and most EC patients... Esophageal cancer(EC)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ggressive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digestive system with a sever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and poor prognosis.The early diagnostic rate of EC is low,and most EC patients are diagnosed at an advanced stage.Multiple multimodality treatments have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main treatment for advanced EC,including surgery,chemotherapy,radiotherapy,targeted therapy,and immunotherapy.And the emergence of 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survival of EC patients.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for EC,discusse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levant drugs,summarizes related important clinical trials,and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ophageal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IMMUNOTHERAP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gra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rogramed death-1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原文传递
免疫酶染色法对羊肚菌菌丝特异性靶位的初步定位与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帅 陈华林 +3 位作者 王雅文 张红艳 孙伟虹 王一东 《菌物研究》 CAS 201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为了解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菌丝抗原物质的识别特征及其在菌丝上的分布,利用免疫酶染色法(Immunoenzyme assay,IEA)对两株抗羊肚菌单克隆抗体(W8C9,C6A8)在羊肚菌菌丝上对应的特异性结合靶点进行定位研究。初步确定了两株单克... 为了解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菌丝抗原物质的识别特征及其在菌丝上的分布,利用免疫酶染色法(Immunoenzyme assay,IEA)对两株抗羊肚菌单克隆抗体(W8C9,C6A8)在羊肚菌菌丝上对应的特异性结合靶点进行定位研究。初步确定了两株单克隆抗体对应的羊肚菌菌丝抗原在菌丝上的位置,并确定了W8C9、C6A8和兔多克隆抗体稀释后适合工作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0%、4.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酶染色法(IEA) 抗原靶位 羊肚菌 菌丝抗原
原文传递
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5A1的靶抗原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转位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孙立新 冉宇靓 +5 位作者 杨薇薇 孙力超 张晓艳 容雁 刘军 杨治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分析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5A1的靶抗原在肺癌细胞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和转位的特征,研究15A1的体内外抑瘤功能,为肺癌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及靶标。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及细胞流式术检测单克隆抗体15A1靶抗原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定... 目的:分析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5A1的靶抗原在肺癌细胞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和转位的特征,研究15A1的体内外抑瘤功能,为肺癌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及靶标。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及细胞流式术检测单克隆抗体15A1靶抗原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免疫组化分析其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CCK-8法和裸鼠移植瘤体内抗体抑瘤实验评估该单克隆抗体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单克隆抗体15A1识别的抗原在人肺腺癌细胞(A549、ANIP-973、GLC-82、Calu-3、H157、H1299)、人肺鳞癌细胞(GLC-P、H520)、人小细胞肺癌细胞(H446、H209)、人大细胞肺癌细胞(PG、H460)共12种细胞的胞内及胞膜上均有表达,肺腺癌细胞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肺癌细胞;该抗原在75%的人肺癌组织中非常特异地上调表达。该抗原在肺腺癌细胞中相当一部分从胞核转位至胞质,在肺鳞癌细胞中仅有小部分从细胞核转位至细胞质;转位抗原的一部分表达于膜表面,并同样是肺腺癌细胞的表达强度强于肺鳞癌细胞。该单克隆抗体体内外显著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抑瘤率在25%~80%。结论:单克隆抗体15A1在体内外能显著抑制肺癌的生长,其靶抗原在人肺癌组织和细胞中特异上调表达,并能以特定转位模式表达于肺癌细胞膜上,可能是一个肺癌靶向治疗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功能性单克隆抗体 靶抗原 靶向治疗 转位 靶标
下载PDF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潇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2期29-31,38,共4页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82例NSCL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同步放化疗,观察组在...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82例NSCL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同步放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不良反应发生率、癌胚抗原(CEA)水平、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观察组ORR为51.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CR为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疹、胃肠道反应、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EA、CYFRA21-1、TS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S和OS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提高近期疗效,降低血清CEA、CYFRA21-1、TSGF水平,延长PFS和OS,效果优于单纯同步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同步放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癌胚抗原
下载PDF
华蟾素胶囊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局部晚期NSCLC患者血清CYFRA21-1、CEA及预后的影响
8
作者 潘琼 聂丽 彭晴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56-459,共4页
目的 探究华蟾素胶囊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泗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资料,按治... 目的 探究华蟾素胶囊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泗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35)与对照组(n=45)。联合组予华蟾素胶囊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照组单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28 d为1个疗程,均接受治疗至肿瘤进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YFRA21-1、CEA水平差异,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5.00%、91.43%,与对照组的60.00%和84.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4、0.878,P> 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CYFRA21-1、CE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16、3.094,P<0.05)。两组患者皮疹、转氨酶升高、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55、1.064、0.006,P> 0.05)。联合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57%vs. 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2,P<0.05)。结论 华蟾素胶囊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与单一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近期疗效相当,但在降低血清CYFRA21-1、CEA水平以及降低1年复发率方面,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华蟾素胶囊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癌胚抗原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NK-92细胞对GD2+神经母细胞瘤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斯文 张璐 王珊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目的探讨靶向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disialoganglioside,GD2)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转染NK-92细胞后(GD2-CAR-NK-92细胞),对GD2+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分子... 目的探讨靶向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disialoganglioside,GD2)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转染NK-92细胞后(GD2-CAR-NK-92细胞),对GD2+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从含靶标GD2的质粒上获得GD2-CAR编码序列,通过电泳和测序鉴定后,将GD2-CAR片段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上,然后用慢病毒对NK-92细胞进行转染,建立GD2-CAR-NK-92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目的蛋白在GD2-CAR-NK-92细胞上的表达。利用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方法检测GD2-CAR-NK-92细胞对GD2+的NB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结果电泳和测序结果显示GD2-CAR的序列正确,转染NK-92细胞后,GD2-CAR在GD2-CAR-NK-92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为98.4%。GD2-CAR-NK-92细胞对GD2+的NB细胞株BE(2)-C的杀伤率为37.53%±0.34%,远远高于未被基因修饰的NK-92细胞(pCDH-NK-92和亲代NK-92)的杀伤率(6.03%±1.71%和6.07%±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GD2-CAR-NK-92对GD2-的NB细胞株SK-N-SH的杀伤率为30.90%±0.25%,与未被基因修饰的NK-92细胞(pCDH-NK-92和亲代NK-92)的杀伤率(33.73%±1.50%和34.77%±2.54%)相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构建表达靶向GD2-CAR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NK-92细胞,所形成的嵌合抗原受体可在NK-92细胞上正确表达。GD2-CAR-NK-92细胞对GD2+的NB细胞有显著的靶向杀伤作用,为嵌合抗原受体技术治疗NB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体外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靶向治疗 自然杀伤细胞 抗原受体
原文传递
曲妥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老年晚期胃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涛利 王苗 袁萌 《社区医学杂志》 2019年第18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临床上现已证明,老年晚期胃癌使用一线治疗药物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二线治疗药物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这两条通路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研究从联合两条通路治疗的思路进行研究,分析靶向药物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老年... 目的临床上现已证明,老年晚期胃癌使用一线治疗药物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二线治疗药物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这两条通路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研究从联合两条通路治疗的思路进行研究,分析靶向药物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核转录因子(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NF-κB)、正常上皮细胞特异性-1(normal epithelial cell specificity-1,NES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表达及生活质量影响,为临床晚期胃癌二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12-01-2019-02-28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平衡的原则选择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联合组接受曲妥珠单抗靶向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伊立替康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和NF-κB、NES1、CEA表达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为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P<0.01。治疗后联合组NF-κB水平为(79.29±3.87)mmol/L,高于对照组的(63.58±2.31)mmol/L,t=5.26,P<0.05;NES1水平为(81.36±4.44)mmol/L,高于对照组的(73.10±3.42)mmol/L,t=6.02,P<0.05。治疗后联合组糖类抗原199水平为(76.59±8.20)mg/L,低于对照组的(85.26±9.29)mg/L,t=3.02,P<0.05;CEA水平为(50.85±6.15)mg/L,低于对照组的(62.35±6.88)mg/L,t=2.62,P<0.05;糖类抗原242水平为(51.22±6.06)mg/L,低于对照组的(64.05±6.82)mg/L,t=2.88,P<0.05。治疗后联合组情绪功能评分为(67.59±6.80)分,高于对照组的(60.26±6.09)分,t=2.86,P<0.05;躯体功能评分为(56.85±5.45)分,高于对照组的(50.35±5.08)分,t=2.66,P<0.05;社会功能评分为(61.22±6.02)分,高于对照组的(56.05±5.42)分,t=4.41,P<0.05;总体健康评分为(64.92±6.25)分,高于对照组的(60.00±6.01)分,t=3.62,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与对照组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7。结论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靶向治疗 伊立替康 核转录因子 正常上皮细胞特异性-1 癌胚抗原
原文传递
Integration of molecular testing for the personalize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follicular lymphoma
11
作者 Ruth Stuckey Hugo Luzardo Henríquez +3 位作者 Haridian de la Nuez Melian JoséCarlos Rivero Vera Cristina Bilbao-Sieyro María Teresa Gómez-Casares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23年第4期160-170,共11页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and follicular lymphoma(FL)are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aggressive and indolent lymphoma,respectively.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are cured by standard R-CHOP immunochemotherapy,but 30...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and follicular lymphoma(FL)are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aggressive and indolent lymphoma,respectively.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are cured by standard R-CHOP immunochemotherapy,but 30%–40%of DLBCL and 20%of FL patients relapse or are refractory(R/R).DLBCL and FL are 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hereterogenous B-cell neoplasms.To date,the diagnosis of DLBCL and FL has been based on morphology,immunophenotyping and cytogenetics.However,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is wid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B-cell lymphomas.In this review we will discuss how integrating the NGS-based characterization of somatic gene mutations with diagnostic or prognostic value in DLBCL and FL could help refine B-cell lymphoma classification as part of a multidisciplinary pathology work-up.We will also discuss how molecular testing can identify candidates for clinical trials with targeted therapies and help predict therapeutic outcome to currently available treatments,includ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as well as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irculating cell-free DNA,a non-invasive method for patient monitoring.We conclude that molecular analyses can drive improvements in patient outcomes due to an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pathogenic pathways affected by each DLBCL subtype and indolent FL vs R/R F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PROGNOSIS Molecular analysis targeted therapy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Personalized medicine
下载PDF
Future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Claudin 18.2
12
作者 Qian Niu Jiamin Liu +2 位作者 Xiaoxiao Luo Beibei Su Xianglin Yuan 《On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AS 2021年第3期102-107,共6页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has always been a crucial research area,and targeted therapy has been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At present,the effect of targeted therapy is unsatisfactory for gastric ca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has always been a crucial research area,and targeted therapy has been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At present,the effect of targeted therapy is unsatisfactory for gastric cancer.Thus,the discovery of new targets is crucial.Claudin 18.2(CLDN18.2),a member of the claudin family,belongs to the tight junction protein family that controls the flow of molecules between cell layers.CLDN18.2 expression has been discussed in many studies.In recent years,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argeted therapy with CLDN18.2-ideal monoclonal antibody 362.Furthermore,CLDN18.2-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therapy has been used for CLDN18.2-positive tumors,such as gastric and pancreatic cancers.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been focused on CLDN18.2.CLDN18.2,a newly discovered marker for precise targeted therapy of gastric cancer,could offer new hope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claudin 18.2(CLDN18.2) targeted therapy ideal monoclonal antibody 362(IMAB362)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 cells treatment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三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子龙 张美云 +3 位作者 高辉 杜伟 巴雅尔 吕艺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三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9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Nab-P治疗,研究组采用安罗替尼联合Nab-P...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三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9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Nab-P治疗,研究组采用安罗替尼联合Nab-P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随访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同时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变化情况。结果2组客观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8%vs.8.33%,P>0.05);研究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76.74%vs.52.78%,P<0.05)。2组中位PFS分别为4个月和3个月(P>0.05);中位OS分别为9个月和7个月(P<0.05)。治疗后,2组血清VEGF、CEA和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Nab-P三线治疗NSCLC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血清VEGF、CEA和CA125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非小细胞肺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癌胚抗原 CA-125抗原 安罗替尼
下载PDF
磁共振超声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超 黄如 +4 位作者 黄琛 赵晓俊 席启林 侯建全 浦金贤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超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ultrasound, MRI/US)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院93例接受MRI/US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 目的探讨磁共振超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ultrasound, MRI/US)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院93例接受MRI/US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的PSA灰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条件:①tPSA处于灰区(4~10 ng/ml);②MRI检查发现至少1个可疑前列腺癌病灶;③无前列腺相关药物治疗史;④无前列腺穿刺史。93例中位年龄66岁(30~85岁),中位tPSA 7.18 ng/ml(4.11~9.95 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42.01 ml(14.93~119.15 ml)。MRI检查共发现可疑病灶136个,中位长径7 mm(3~20 mm),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评分中位值3分(3~5分)。所有患者均先根据MRI/US实时融合图像定位的病灶进行靶向穿刺,随后行常规12针系统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前列腺癌及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率。 结果靶向穿刺检出前列腺癌32例(34.40%),系统穿刺检出34例(3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9)。靶向穿刺检出CsPCa 19例(20.43%),系统穿刺检出23例(2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共穿刺1 374针,其中靶向穿刺266针,阳性66针(24.81%);系统穿刺1 108针,阳性109针(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对于PSA灰区的患者,MRI/US融合靶向穿刺以较少的穿刺针数可达到与系统穿刺接近的肿瘤检出率,因此适合存在MRI病灶的患者。而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可以获得最高的肿瘤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 超声 靶向穿刺 系统穿刺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灰区
原文传递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红艳 马金晶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年第5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间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按照入院顺...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间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奇偶数进行分组,奇数纳入观察组,共计45例,接受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偶数纳入对照组,共计45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VEGF和CEA。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IL-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两组患者的IL-6和IL-8增加,且观察组增长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的IL-11下降,且术后3d和7d时,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前,两组患者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的VEGF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术后3d和7d时,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前,两组患者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的CEA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d和7d时,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VEGF水平和CEA的表达,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干预 腹腔镜 结直肠癌根治术 炎症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癌胚抗原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参数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10μg/L前列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慧 红华 +1 位作者 梁丹艳 汪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7期722-72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靶向穿刺区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值为4~10μg/L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血清tPSA为4~10μg/L且直肠指检异常的疑诊前列腺癌患...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靶向穿刺区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值为4~10μg/L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血清tPSA为4~10μg/L且直肠指检异常的疑诊前列腺癌患者103例,均行超声造影,依据造影图像行靶向穿刺及系统穿刺活检,依据组织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47例、前列腺增生组56例。比较2组超声造影靶向穿刺区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上升时间(rise time, 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强度降半时间(peak to one half time, HT)、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 P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上升支斜率(wash in slope, WIS);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血清tPSA为4~1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前列腺癌组RT[6.18(5.41,9.17)s]、TTP[25.70(23.55,30.18)s]较前列腺增生组[9.53(6.11,16.99)、35.76(26.47,44.90)s]短(P<0.05),PI[8.70(6.89,10.84)dB]、AUC[536.31(396.28,772.11)dBs]、WIS[1.10(0.73,1.57)dB/s]较前列腺增生组[5.23(3.41,7.96)dB、288.84(172.71,402.50)dBs、0.49(0.26,0.99)dB/s]高(P<0.05),MTT[31.68(23.83,37.48)s]、HT[45.54(32.44,53.87)s]与前列腺增生组[27.48(21.07,40.63)s、39.54(30.30,50.29)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造影靶向穿刺区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AUC、PI分别以413.62 dBs、5.23 dB为最佳截断值,诊断血清tPSA为4~10μg/L前列腺癌的AUC分别为0.807(95%CI:0.717~0.878,P<0.001)、0.779(95%CI:0.686~0.855,P<0.001);RT、TTP、WIS分别以9.88 s、36.02 s、0.66 dB/s为最佳截断值,诊断血清tPSA为4~10μg/L前列腺癌的AUC分别为0.677(95%CI:0.577~0.766,P=0.002)、0.734(95%CI:0.637~0.816,P<0.001)、0.744(95%CI:0.648~0.825,P<0.001)。结论对血清tPSA为4~10μg/L的疑诊前列腺癌患者,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AUC>413.62 dBs或PI>5.23 dB时,应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超声造影 靶向穿刺区 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原文传递
磁共振-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4~20 ng/mL患者的前列腺癌诊断有效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陆健斐 冯蕾 +3 位作者 卜锐 韦海荣 刘小艳 章然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6期932-936,共5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CFTB)联合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系统穿刺(SB)与单纯经直肠超声引导下SB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4~20 ng/mL水平患者的前列腺癌诊断的有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血清PSA水平4~2... 目的评价磁共振—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CFTB)联合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系统穿刺(SB)与单纯经直肠超声引导下SB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4~20 ng/mL水平患者的前列腺癌诊断的有效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血清PSA水平4~20 ng/mL且首次经历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337例患者,按穿刺活检前是否行MRI检查,将患者分为CFTB+SB组(n=177)和单纯行SB组(n=160)。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阳性率、单针阳性率、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及临床非显著性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结果CFTB+SB组患者穿刺阳性率、单针阳性率和CSPCa检出率均高于单纯行SB的患者(40.1%vs 26.3%;17.5%vs 10.3%;38.4%vs 20.6%,P<0.05),而临床非显著性前列腺癌检出率低于SB组患者(1.7%vs 5.6%,P<0.05);对CFTB+SB组内CFTB+SB与仅行CFTB的CSPCa检出率一致性比较显示:CFTB+SB与仅行CFTB对CSPCa检出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60),CFTB+SB的CSPCa检出率高于仅行CFTB(40.1%vs 36.1%,P<0.05)。结论磁共振—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法对血清PSA在4~20 ng/mL水平的临床可疑前列腺癌患者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融合靶向穿刺 前列腺系统穿刺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癌
下载PDF
经直肠超声造影靶向前列腺穿刺活检在PSA水平为4~20 ng/ml患者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锐林 姚伟祥 +4 位作者 叶旭莹 梁展鹏 秦国强 陈毓菁 李杰贤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超声造影在经直肠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6例血清PSA在4~20 ng/ml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其中50例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13针系统性穿刺活检;46例先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造影,后对超声造影异常增... 目的:探讨前列腺超声造影在经直肠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6例血清PSA在4~20 ng/ml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其中50例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13针系统性穿刺活检;46例先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造影,后对超声造影异常增强区靶向穿刺加6点常规穿刺,超声造影无异常者同系统性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活检的效率.结果系统性穿刺组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为22.0%,造影穿刺组为41.3%,两组间对单纯移行区肿瘤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系统穿刺组人均穿刺13.0针,单针阳性率为11%;造影穿刺组人均穿刺10.9针,单针阳性率为20%;两组单针阳性率、人均穿刺针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异常的患者单针阳性率明显高于普通超声检查的患者(31.5% v s 11.3%),同时人均穿刺针数低于超声引导下系统性穿刺(9.7 vs 13.0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性穿刺组前列腺癌患者总 Gleason评分为74分,人均6.7分,超声造影穿刺组则分别为133、7.0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PSA<20 ng/ml 的患者,超声造影对引导经直肠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具有更高的效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前列腺肿瘤 靶向穿刺活检 前列腺特异抗原
下载PDF
第一代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对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金锁 王建冰 刘玮玮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309-313,318,共6页
目的探讨第一代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物对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及对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112... 目的探讨第一代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物对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及对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112例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28例。4组均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于此基础上,埃克替尼组采取埃克替尼,国产吉非替尼组采取国产吉非替尼,进口吉非替尼组采取进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组采取厄洛替尼。治疗3个月后,比较4组治疗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CEA、NSE、CY2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随访12个月,统计4组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治疗3个月评价,4组治疗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CEA、NSE、CY211水平和血清VEGF、bFGF、Ang-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4组Ⅰ~Ⅱ级皮疹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厄洛替尼组为高(P<0.05),4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埃克替尼组、国产吉非替尼组、进口吉非替尼组和尼洛替尼组完成随访患者的生存率(77.78%、67.86%、74.07%、69.23%)、无进展生存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第一代抗EGFR靶向药物治疗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均能取得良好疗效,显著下调患者血清CEA、NSE、CY211水平,有效抑制新血管生成,提高患者1年生存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其中采用厄洛替尼治疗的成本-效果较好,但存在皮疹发生率高的不足,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适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驱动基因阳性 第一代抗EGFR靶向药物 癌胚抗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原文传递
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靶向微泡的制备及小鼠肿瘤新生血管超声分子成像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海荣 严飞 钱明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研究制备针对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的TMBs造影剂(BST2-TMBs),通过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对小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检测,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抗BST2的抗体通过生物素一亲和素桥接的方式连接于微... 目的研究制备针对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的TMBs造影剂(BST2-TMBs),通过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对小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检测,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抗BST2的抗体通过生物素一亲和素桥接的方式连接于微泡(MBs)表面,获得BST2-TMB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MBs的形态,用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其分布;通过体外细胞黏附实验研究TMB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性能,并对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行超声分子成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ST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SPSS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本行t检验。结果制备的BST2-TMBs的平均粒径为1.61μm,其中95%的微泡在1-5μm之间。BST2-TMBs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平均每个视野有(165±25)个TMBs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远高于非靶向微泡(IgG-MBs)对照组的(10±3)个微泡(t=10.662,P〈0.01)。黏附的TMBs能够明显增强内皮细胞的超声信号强度,TMBs为27.93±5.14(灰度值),非靶向微泡为3.61±1.67(灰度值)(t=7.239,P〈0.01)。小鼠在体肿瘤超声分子成像表明:BST2-T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min时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为38.79±0.29(灰度值),能保持47.65%的微泡注射30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1.40±0.37),而IgG-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min时的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是9.46±0.17(灰度值),仅能保持11.39%的微泡注射30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3.01±0.60)。相比之下,TMBs在肿瘤部位的超声信号强度较非靶向微泡提高4.27倍(t=65.587,P〈0.01)。免疫组织化学证实BST2蛋白在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表达。结论BST2-TMBs可以用于小鼠前列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声分子成像,这为肿瘤的发生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微泡 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 新生血管化 超声检查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