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舰载机起降限制的舰船气流场特性评估方法初探 被引量:15
1
作者 陆超 姜治芳 王涛 《中国舰船研究》 2010年第1期39-42,共4页
对具有搭载舰载机能力的舰船而言,其气流场特性的评估取决于对相应舰载机的起降气流条件限制。通过对美国LHA型舰缩比模型的数值建模,结合两种舰载机起降的气流场限制条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相同定常来流工况下,分别以±15&... 对具有搭载舰载机能力的舰船而言,其气流场特性的评估取决于对相应舰载机的起降气流条件限制。通过对美国LHA型舰缩比模型的数值建模,结合两种舰载机起降的气流场限制条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相同定常来流工况下,分别以±15°风向角对该型舰数值模型的两个起降点进行模拟取值,结合直升机和固定翼短距/垂直起落飞机的起降特性和气流限制条件,尝试提出一种评估舰船气流场特性的直观方法,并得出不同甲板气流区域受上层建筑影响的有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流场特性 风向角 航速 舰载机 起飞/降落
下载PDF
基于风险矩阵+Borda序值法的航母舰载机出动回收风险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攀龙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68,共5页
航母舰载机的出动回收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联动过程,风险高、难度大。系统分析了航母舰载机出动回收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源,结合实际任务综合运用风险矩阵和Borda序值法对航母舰载机的出动回收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可有效地指导实际保障作业。
关键词 航母 舰载机 出动回收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飞翼布局无人机腹襟翼气动设计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同鑫 赵轲 李权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了提高飞翼布局无人机的起降气动特性,引入了一种新颖的低速控制装置——腹襟翼。基于CFD技术研究了腹襟翼对飞翼布局无人机低速气动特性的影响,并对腹襟翼安装位置,偏角和实度参数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研究。经过优化设计的腹襟翼能够... 为了提高飞翼布局无人机的起降气动特性,引入了一种新颖的低速控制装置——腹襟翼。基于CFD技术研究了腹襟翼对飞翼布局无人机低速气动特性的影响,并对腹襟翼安装位置,偏角和实度参数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研究。经过优化设计的腹襟翼能够大幅提高无人机起飞离地迎角的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能够提高无人机的起降气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翼布局 腹襟翼 起降 气动特性
下载PDF
民用飞机大侧风起降试飞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海妮 程伟豪 张强 《航空科学技术》 2015年第2期50-53,共4页
某型民用飞机的大侧风起降试飞是我国首次严格按照CCAR25部的要求将相关试飞技术完整运用于民用飞机。结合该飞机的大侧风起降试飞,对飞机理论抗侧风量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验证,提出了将飞机的理论抗侧风量换算至全重量范围内的方法... 某型民用飞机的大侧风起降试飞是我国首次严格按照CCAR25部的要求将相关试飞技术完整运用于民用飞机。结合该飞机的大侧风起降试飞,对飞机理论抗侧风量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验证,提出了将飞机的理论抗侧风量换算至全重量范围内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民用飞机大侧风起降试飞过程中的关键试飞技术,可为其他运输类飞机的大侧风起降试飞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飞机 大侧风 起降 飞行试验技术 数据扩展
下载PDF
Expedition to Mars North Pole and Creation There a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被引量:1
5
作者 Alexander Rubinraut 《Advance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年第1期20-43,共24页
A project of the expedition to the north pole of Mars, which is carried out in two stages,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first stage, a space refueller and a mobile solar battery are delivered to the icy surface of the n... A project of the expedition to the north pole of Mars, which is carried out in two stages,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first stage, a space refueller and a mobile solar battery are delivered to the icy surface of the north pole of Mars. The delivery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help of electric rocket ER-7, driven by the electric rocket engine “MARS”, and the source of electricity is a solar battery from gallium arsenide.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space train is formed from two interconnected ER-7 rockets and an orbital takeoff-landing capsule TLC-2, in which three astronauts land on the surface and carry out a complex of physical, biological and geological researches on Mars surface. The space refueller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melts the water ice on the surface of Mars and with the help of an electrolyser and a liquefier produces fuel and oxidizer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chemical rocket engine of the takeoff-landing capsule. To move astronauts from the north pole to the equator, a spacecraft—?marsoplane, which consists of the electric rocket ER-7 and the takeoff-landing capsule TLC-1 is developed. The duration of the expedition is 110 days at a cost of 2 billion doll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S NORTH POLE Electrical Rocket ER-7 takeoff-landing Capsule TLC-1 and TLC-2 Space Refueller Marsoplane Superconducting Electrorocket Engine MARS
下载PDF
MARSZUG—A Space Train for Regular Delivery of Astronauts onto Mars
6
作者 Alexander Rubinraut 《Advance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年第2期93-113,共21页
A project of the space train MARSZUG intended for regular delivery of astronauts to Mars is considered.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flight, the astronauts with the help of the carrier rocket equipped with a chemical roc... A project of the space train MARSZUG intended for regular delivery of astronauts to Mars is considered.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flight, the astronauts with the help of the carrier rocket equipped with a chemical rocket engine are delive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To deliver astronauts from Earth’s orbit to Mars orbit, a space train design consisting of two rockets, which have superconductive magnetoplasma electric engine MAR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a combined propulsion system MARS-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train movement, allowing<span style="color:red;">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rrying out the pitching, yaw and rotation of the rocket. This greatly simplifies the rocket control system and increases its reliability. The energy source of the electric engines is a sliding solar panel made of gallium arsenide. Working substance to create reactive thrust of electrorocket engines—hydrogen is stored in a liquid state in the cryogenic tank located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rocket. In the nasal part of the front electric rocket, a shaft rotating in a superconductive bearing is located. The shaft has a cylindrical nozzle, on which with the help of docking units two takeoff-landing capsules TLC-1 and TLC-2 are installed with which help landing and takeoff from the surface of Mars is carried out. This allows astronauts to constantly stay during the fligh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To refuel the space train with liquid hydrogen in the orbit of Mars, the design of a space refueler with a chemical rocket engine is developed. The developed space train is able to regularly deliver astronauts to the surface near the northern pole of Mars.</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S MARS-K Combined Propulsion System MARS-K Superconductive Magnetoplasma Electrorocket Engine takeoff-landing Capsule Space Refueler
下载PDF
二维翼型下表面增升辅助装置仿真及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石钧之 王永恩 +1 位作者 张沛良 刘晓冬 《飞机设计》 2019年第6期76-80,共5页
为提高飞翼布局飞机的可用升力系数,以B-29 TIP翼型为研究对象,基于CFD开展了翼型腹部加装扰流板以配平增升装置打开后带来的低头力矩可行性研究,获得了腹部扰流板的作用原理,总结了扰流板弦向位置、偏度及高度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 为提高飞翼布局飞机的可用升力系数,以B-29 TIP翼型为研究对象,基于CFD开展了翼型腹部加装扰流板以配平增升装置打开后带来的低头力矩可行性研究,获得了腹部扰流板的作用原理,总结了扰流板弦向位置、偏度及高度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扰流板与翼型后缘襟翼偏转的组合状态的气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腹部扰流板可改变翼型下表面流场的压力分布,扰流板前正压增大,扰流板后负压增大,从而产生抬头力矩。随扰流板弦向位置的后移,抬头力矩先增后减,于60%翼型弦长位置处达到最大值,升力先减后增,于40%翼型弦长位置处达到最小值。随高度及偏角的增大,抬头力矩单调递减,升力单调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扰流板 起降 增升辅助装置 简单襟翼 纵向配平 CFD仿真计算
原文传递
Mercuryplane—A Spacecraft for Regular Delivery of Astronauts onto the Mercury
8
作者 Alexander Rubinraut 《Advance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年第3期71-84,共14页
The project of “Mercuryplane”</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span ... The project of “Mercuryplane”</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spacecraft for regular delivery of astronauts to the planet Mercury is considered.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flight, with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help of a carrier rocket, equipped with a chemical rocket engine, astronaut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re delive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A design consisting of an interorbital module and a takeoff-landing capsule has been developed to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eliver astronauts from Earth’s orbit into Mercury’s orbit. The intero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ital module is an electric rocket equipped with 8 superconductor magnetoplasma electric engines MARS type. The electric power supply for the engines is provided by a collapsible solar panel made of gallium arsenide. The design of the takeoff-landing capsul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landing and take-off from the surface of Mercury. A device has been developed to refuel in Earth’s orbit the electric rocket engines with nitrogen, and chemical rocket engines with oxygen and hydrogen, which are in liquid state The developed spacecraft is able to regularly deliver three astronauts from Earth orbit to the surface of Mercury within 35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curyplane Superconducting Magnetoplasma Electrorocket Engine MARS Interorbital MODULE takeoff-landing Capsule Solar Battery Made of Gallium Arsenide
下载PDF
民航飞机擦机尾的风险防控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一山 余江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9-13,共5页
飞机擦机尾是各公司重点监察和防控的风险源,也是起降过程中较为容易发生的问题之一,影响运行安全。本文对擦机尾事件进行系统分析,从风险概述,原理分析,数据研究,预防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预防和避免实际运行中擦机尾事件的发生,也为此... 飞机擦机尾是各公司重点监察和防控的风险源,也是起降过程中较为容易发生的问题之一,影响运行安全。本文对擦机尾事件进行系统分析,从风险概述,原理分析,数据研究,预防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预防和避免实际运行中擦机尾事件的发生,也为此类事件的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飞着陆 擦机尾 数据分析 风险防控
下载PDF
滑流对飞机俯仰静稳定裕量影响及平尾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阎文成 金华 +2 位作者 姜裕标 练真增 张晖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0,共6页
螺旋桨飞机的滑流是影响飞机气动性能的重要因素。某飞机初始方案试验数据表明:在起降构型大拉力情况下,该机存在中小迎角俯仰静不稳定现象,严重影响飞机飞行安全。为提高飞机中小迎角俯仰静稳定裕量,通过对飞机气动数据的深入研究,对... 螺旋桨飞机的滑流是影响飞机气动性能的重要因素。某飞机初始方案试验数据表明:在起降构型大拉力情况下,该机存在中小迎角俯仰静不稳定现象,严重影响飞机飞行安全。为提高飞机中小迎角俯仰静稳定裕量,通过对飞机气动数据的深入研究,对俯仰静稳定裕量降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小迎角出现俯仰静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迎角变化过程中平尾进出滑流影响区,导致平尾效能出现明显变化。结合飞机布局特点,提出了降低平尾高度的方法,减小动力不利影响。经试验验证,该方法能明显改善飞机中小迎角下俯仰静稳定性,有效扩展飞机小迎角俯仰稳定范围,使其满足总体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试验 螺旋桨滑流 起降构型 俯仰静稳定裕量 平尾
下载PDF
舰艇航空“双高”能力需求
11
作者 周漩 张晋武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2年第5期45-48,共4页
针对舰载直升机高海况起降与高质效作业(简称“双高”)能力需求,分析了舰艇航空“双高”能力概念内涵,从舰机一体化、舰艇航空装备建设、舰机适配试飞、标准化建设和人员能力养成等方面总结了国外舰艇航空“双高”能力建设的先进理念,... 针对舰载直升机高海况起降与高质效作业(简称“双高”)能力需求,分析了舰艇航空“双高”能力概念内涵,从舰机一体化、舰艇航空装备建设、舰机适配试飞、标准化建设和人员能力养成等方面总结了国外舰艇航空“双高”能力建设的先进理念,通过研究舰艇航空“双高”能力影响因素,提出了舰艇航空“双高”能力建设发展方向,为海军舰艇航空“双高”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直升机 高海况 起降 高质效作业
下载PDF
运输类飞机起飞和着陆构型失速迎角设计指标确定方法
12
作者 王银虎 段卓毅 蒲宏斌 《航空科学技术》 2013年第5期49-51,共3页
确定合理的运输类飞机起降构型失速迎角的设计指标是运输类飞机起降构型设计的前提。通过研究有关适航标准、飞机的驾驶操作、大气扰动、飞机的起降距离要求等因素对运输类飞机的起降构型失速迎角设计指标的影响,本文给出了运输类飞机... 确定合理的运输类飞机起降构型失速迎角的设计指标是运输类飞机起降构型设计的前提。通过研究有关适航标准、飞机的驾驶操作、大气扰动、飞机的起降距离要求等因素对运输类飞机的起降构型失速迎角设计指标的影响,本文给出了运输类飞机起降构型失速迎角设计指标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类飞机 失速迎角 设计指标 适航 大气扰动 起降
下载PDF
电传操纵飞机起飞着陆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13
作者 冯亚昌 陈刚 李沛琼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B252-B258,共7页
以刚体系动力学理论为依据,结合飞机起飞着陆运动学特征,建立了起落架-机身组合刚体6自由度全量飞机方程。提出的阶跃跟踪驾驶员时域数学模型,有助于评价起飞着陆阶段人-机系统的飞行品质。然后建立机械操纵系统、电传操纵系统的数学模... 以刚体系动力学理论为依据,结合飞机起飞着陆运动学特征,建立了起落架-机身组合刚体6自由度全量飞机方程。提出的阶跃跟踪驾驶员时域数学模型,有助于评价起飞着陆阶段人-机系统的飞行品质。然后建立机械操纵系统、电传操纵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编制非线性全量时域仿真程序,对起飞着陆动态特性做出了综合的全面的定量分析,其结果与试飞情况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传操纵 飞机 起飞 着陆 模型
下载PDF
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32
14
作者 崔乃刚 吴荣 +2 位作者 韦常柱 徐大富 张亮 《宇航总体技术》 2018年第2期27-42,共16页
重复使用运载技术是降低单次发射成本、提高发射密度和减少残骸危害的有效手段,随着以Falcon 9系列为代表的垂直起降运载器的成功回收与重复使用,其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掀起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新热潮。首先... 重复使用运载技术是降低单次发射成本、提高发射密度和减少残骸危害的有效手段,随着以Falcon 9系列为代表的垂直起降运载器的成功回收与重复使用,其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掀起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新热潮。首先梳理了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垂直起降运载的任务特征分析了其关键技术,最后总结了垂直起降运载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起降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 发展现状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机场净空区范围确定方法 被引量:25
15
作者 蔡良才 邵斌 +1 位作者 郑汝海 种小雷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4期40-43,共4页
为了解决城乡建设和机场净空保护之间的矛盾,分析了气象条件、导航设备、起落航线和飞行技术对机场净空区范围的影响。应用飞行航线理论知识,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机场净空区的组成和范围进行了修改:增加升降带的规定,修改端净空区... 为了解决城乡建设和机场净空保护之间的矛盾,分析了气象条件、导航设备、起落航线和飞行技术对机场净空区范围的影响。应用飞行航线理论知识,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机场净空区的组成和范围进行了修改:增加升降带的规定,修改端净空区扩散率为15%,端净空区宽度由2km增大为3km,将二与三、四级机场的净空区范围分别减小到50%和60%。结果表明现行的机场净空规定既能保证飞行安全,又为城乡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场 净空区 起落航线 飞行安全 净空规定
下载PDF
旋翼固定翼复合式垂直起降飞行器概念设计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啸迟 万志强 +1 位作者 章异嬴 杨超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9-192,共14页
近些年来垂直起降(VTOL)飞行器发展迅速,并获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结合旋翼机和固定翼飞机的优点,提出一种旋翼固定翼复合式飞行器布局方案,兼具优异的垂直起降性能及高速飞行能力,具有转换过渡稳定平滑、可... 近些年来垂直起降(VTOL)飞行器发展迅速,并获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结合旋翼机和固定翼飞机的优点,提出一种旋翼固定翼复合式飞行器布局方案,兼具优异的垂直起降性能及高速飞行能力,具有转换过渡稳定平滑、可控性强的特点。在该旋翼固定翼复合式布局中,特型旋翼可旋转以提供垂直升力,也可停转、锁定与固定式机翼保持平行,最终转换为固定翼面使得飞机转换为固定翼布局,并在机翼上布置矢量推力装置,实现高速飞行。概念设计研究围绕设计方法、特型旋翼、矢量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展开,并开展了平飞模式飞行特性、垂直起降模式飞行特性、航程、航时以及飞行操纵等性能的分析。通过试制小型原理验证机,并对各飞行状态及转换过渡飞行进行飞行试验,验证了该布局的可行性。结合实际算例展开分析计算,验证了该方案设计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起降飞行器 旋翼 复合式飞行器 概念设计 性能分析
原文传递
前起落架突伸对舰载飞机弹射起飞航迹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郑本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7-33,共7页
本文研究了舰载飞机的前起落架突伸对弹射起飞航迹的影响.在动力学模型中,把起落架看作是由油气减震器和充气轮胎组成的减震装置.在弹身器末端,前起落架在压缩空气的推动下开始突伸,以增加飞机的离舰迎角。本文计算了两种突伸方式... 本文研究了舰载飞机的前起落架突伸对弹射起飞航迹的影响.在动力学模型中,把起落架看作是由油气减震器和充气轮胎组成的减震装置.在弹身器末端,前起落架在压缩空气的推动下开始突伸,以增加飞机的离舰迎角。本文计算了两种突伸方式,并比较了它们的结果,这两种方式均能减小离地后的航迹下沉量,并能很好改善弹射起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 舰载飞机 弹射起飞 起飞航迹
下载PDF
倾转旋翼飞机技术发展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恒 左晓阳 张玉琢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对倾转旋翼飞机的技术基础——推力矢量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倾转旋翼飞机直升机模态和固定翼飞机模态的工作特点;针对倾转旋翼飞机的概念、方案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倾转旋翼飞机的技术规格要求;总结了倾转旋翼飞机的技术发展历程、技... 对倾转旋翼飞机的技术基础——推力矢量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倾转旋翼飞机直升机模态和固定翼飞机模态的工作特点;针对倾转旋翼飞机的概念、方案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倾转旋翼飞机的技术规格要求;总结了倾转旋翼飞机的技术发展历程、技术方案演变及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转旋翼飞机 推力矢量 垂直起降 飞行控制
下载PDF
飞机起飞着陆性能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林可心 岑国平 +1 位作者 李乐 刘钢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5,共5页
为真实反映飞机起飞着陆的滑跑过程,记录了某型飞机的速度、加速度传感器现场数据,建立了飞机起飞着陆滑跑过程的微分方程并进行了解算;基于飞机滑跑过程的微分方程采用Simulink对飞机起降性能进行建模和仿真,记录数据、理论结果和仿真... 为真实反映飞机起飞着陆的滑跑过程,记录了某型飞机的速度、加速度传感器现场数据,建立了飞机起飞着陆滑跑过程的微分方程并进行了解算;基于飞机滑跑过程的微分方程采用Simulink对飞机起降性能进行建模和仿真,记录数据、理论结果和仿真结果三者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仿真模型是有效的。基于该模型对该飞机滑跑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起飞和不放阻力伞着陆过程可近似为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放阻力伞着陆过程则比较复杂。最后,研究3个主要参数对滑跑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滑跑距离与机场海拔和风速呈近似线性关系,与迎角呈非线性关系且在迎角为8°时存在极小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起降性能 微分方程 匀加速直线运动
下载PDF
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返回制导与控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韦常柱 琚啸哲 +2 位作者 徐大富 吴荣 崔乃刚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2-215,共24页
针对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返回全程非线性、高动态、强扰动、多约束条件下的精确着陆问题,开展适应各飞行段任务特性和需求的返回全程制导控制方法研究。首先分析返回全剖面各飞行段的特点及对制导控制的需求,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然... 针对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返回全程非线性、高动态、强扰动、多约束条件下的精确着陆问题,开展适应各飞行段任务特性和需求的返回全程制导控制方法研究。首先分析返回全剖面各飞行段的特点及对制导控制的需求,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经典制导控制方法给出可行的返回全程制导控制方案,并针对其不足分别设计修航段基于剩余时间估计和几何关系目标点自适应更新的双层迭代制导、返回末段多约束自适应制导和返回全程自抗扰控制器,构建了自适应强抗扰新型返回全程制导控制方案;最后进行了数学仿真,通过对比分析经典制导控制方案和新型制导控制方案在小偏差/扰动和大偏差/扰动两种条件下的飞行状态,验证了新型制导控制方案下更高的着陆精度、更强的适应性和抗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起降 经典制导控制 目标点自适应更新 自适应制导 自抗扰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