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微小RNA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苏贵 吴自余 +5 位作者 李强 李乾 王磊 张文宇 阳东荣 姜福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年第6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miRNA的效率。方法应用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出在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过程中潜在的发挥活性作用的miRNAs。培养人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LNCAP细胞(对照组)及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miRNA的效率。方法应用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出在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过程中潜在的发挥活性作用的miRNAs。培养人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LNCAP细胞(对照组)及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C4-2组)、PC-3细胞(PC-3组)、DU-145细胞(DU-145组),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NAs,比较各组细胞mi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应用miRNA活性分析法,依据筛选流程,共选出9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分别为miR-1、miR-122、miR-218、miR-145、miR-155、miR-210、miR-197、miR-346、let-7b。采用qPCR检测这9个miRNAs,结果显示,7个miRNAs在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存在差异表达;在不同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细胞中,miR-210、miR-197、miR-346、miR-218均明显高表达,而miR-122、miR-145、let-7b均明显低表达。结论采用miRNA活性分析法筛选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相关miRNA,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其具体转化过程还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系统生物学 微小RNA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关键基因及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周颖 蔡昕添 +1 位作者 贾雪松 曾佳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23期4001-4007,共7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全血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寻找潜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方法利用R语言软件校正、分析基因芯片GSE61635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大...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全血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寻找潜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方法利用R语言软件校正、分析基因芯片GSE61635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库分析DEGs并获得其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的结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再将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中筛选关键基因并绘制蛋白质互作网络图,并利用GSE72754芯片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筛选获得了626个DEGs,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429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97个。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了细胞对Ⅰ型干扰素的反应、病毒基因组复制的负调控和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调节等生物学过程,KEGG信号通路分析主要包括了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胞质DNA传感通路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通路。Degree算法分析获得了10个关键基因分别为OASL、OAS1、OAS2、OAS3、IFIT1、IFIT3、MX1、DDX58、RSAD2和IRF7,经验证证实上述关键基因在GSE72754芯片中表达仍明显上调。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DEGs、关键基因、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等信息,为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相关分子机制、发掘潜在诊断标志物及开发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与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差异表达基因 计算生物学 信号通路
下载PDF
Blood-derived factors to brain communication in brain diseases
3
作者 Jiachen He Yanming Zhang +13 位作者 Yansu Guo Jiaqi Guo Xi Chen Shuaili Xu Xiaohan Xu Chuanjie Wu Chengeng Liu Jian Chen Yuchuan Ding Marc Fisher Miaowen Jiang Guiyou Liu Xunming Ji Di W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2期3618-3632,共15页
Brain diseases,mainly including acute brain injuries,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and mental disorders,have posed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human health worldwide.Due to the limited regenerative capability and the existen... Brain diseases,mainly including acute brain injuries,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and mental disorders,have posed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human health worldwide.Due to the limited regenerative capability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the brain was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body.Currently,various cross-talks betwee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eripheral organs have been widely described,including the brain-gut axis,the brain-liver axis,the brain-skeletal muscle axis,and the brain-bone axis.Moreover,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indicate that leveraging systemic biology intervention approaches,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lifestyle interventions,exercise,diet,blood administration,and peripheral immune responses,have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rogress and prognosis of brain diseases.The advancement of innovative proteomic and transcriptomic technologies has enrich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uanced interplay between peripheral organs and brain diseases.An array of novel or previously underappreciated blood-derived fac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play pivotal roles in mediating these communications.In this review,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blood-to-brain communication following brain diseases.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nstrumental role of blood-derived signals,positing them as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to the complex process of brain diseases.The insights presented here aim to bridge the current knowledge gaps and inspire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brain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 disease Inter-organ communication Blood-borne factors systemic biolog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原文传递
铁死亡相关基因在增殖型狼疮肾炎中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4
作者 孔杰 高瑛瑛 达展云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460-464,I0007,I0008,共7页
目的通过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FRGs)在增殖型狼疮肾炎(PLN)中的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65391数据集,运行R语言的limma包,采用Wilcox秩和检验,对514例PLN患者与72名健康对照者的外... 目的通过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FRGs)在增殖型狼疮肾炎(PLN)中的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65391数据集,运行R语言的limma包,采用Wilcox秩和检验,对514例PLN患者与72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基因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然后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最后通过随机森林树(RF)、支持向量机(SVM)、有监督模型(XGB)和广义线性模型(GLM)4种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筛选核心基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PLN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38个差异FRGs,其中16个上调,22个下调。GO富集显示差异基因的生物学过程集中在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细胞组成主要为转录调节复合物,分子功能主要为结合DNA转录因子。KEGG通路主要为NOD样受体信号通路。GLM算法为最佳的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基因重要性评分筛选出10个基因作为核心基因,其中Myb原癌基因(MYB)的评分最高,其与SLEDAI评分(r=0.21,P<0.001)、ALT(r=0.20,P<0.001)、AST(r=0.18,P<0.001)、LDH(r=0.31,P<0.001)、肌酐(r=0.24,P<0.001)和ESR(r=0.22,P<0.001)等指标呈正相关,与白蛋白(r=-0.28,P<0.001)呈负相关。结论FRGs可能为研究PLN的潜在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铁死亡 计算生物学
原文传递
基于病证结合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研究思路 被引量:3
5
作者 旺建伟 张秋樾 +2 位作者 胥风华 叶虹玉 赵文静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98-1202,共5页
构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进行中医药研究比较理想的技术平台。目前,诸多学者在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基础上结合病因制作病证动物模型,制备了适宜的相应的肠易激综合征病证结合模型,体现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辩证优势,促进了病证结合动物模... 构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进行中医药研究比较理想的技术平台。目前,诸多学者在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基础上结合病因制作病证动物模型,制备了适宜的相应的肠易激综合征病证结合模型,体现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辩证优势,促进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对证候评价主观性、重病轻证等问题。因此在病证结合模型复制、筛选、评价方面,在不断深入疾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证候研究基础上,通过方证相关结合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中医证候内涵相关研究,改进病证模型的研究、构建方法,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思路更成熟,以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方证相关 系统生物学 研究思路
下载PDF
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培媚 路永红 +7 位作者 熊霞 程晓云 朱颜俊 曾世华 陈涛 蔡琦 陈前明 蒋存火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8-701,共4页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女性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各20例,取外周血20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一核细胞,采用CD133/CD34、CD133/VEGFR2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CD34/CD133/VEGFR2三荧光标记流式检测EPC细胞数...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女性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各20例,取外周血20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一核细胞,采用CD133/CD34、CD133/VEGFR2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CD34/CD133/VEGFR2三荧光标记流式检测EPC细胞数量,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millic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较正常人对照明显下降(4.49%±1.66%比20.81%±4.14%,P<0.01),其增殖(23.11±3.16比35.65±1.74)、迁移(12.00±2.12个细胞/视野比23.60±3.0个细胞/视野)、黏附能力(22.43±4.43个细胞/视野36.43±3.69个细胞/视野)均有所下降(P<0.01).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内皮 干细胞 生物学
原文传递
中医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短暂的时尚还是长久的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明眉 贾伟 肖培根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73-778,共6页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迄今难以形成突破,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中医这一科学体系本身的特点——如疾病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各部分内在的相关性等方面缺乏应用性把握,在研究方式上基本沿袭了现代医学"分割式"还原分...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迄今难以形成突破,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中医这一科学体系本身的特点——如疾病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各部分内在的相关性等方面缺乏应用性把握,在研究方式上基本沿袭了现代医学"分割式"还原分析的模式。系统生物学所采用的系统性研究策略和把握整体功能的目标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启示。从整体观出发,对人体和疾病开展具有系统性策略的还原分析性研究将是中医从传统医学走向未来医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中医药现代化不一定要采取近几个世纪现代科学发展所应用的"分割式"还原分析模式,而要在掌握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分层次挖掘局部信息,走一条"自上而下"式的系统研究途径,实现从传统医学直接向未来医学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医药 现代化研究
下载PDF
The systemic hallmarks of cancer
8
作者 Doru Paul 《Journal of Cancer Metastasis and Treatment》 CAS 2020年第1期314-344,共31页
Cancer is not just a lump of cells that divide,invade,and spread randomly,but rather a multi-layered precisely tuned process that require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organism.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zoom-out fr... Cancer is not just a lump of cells that divide,invade,and spread randomly,but rather a multi-layered precisely tuned process that require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organism.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zoom-out from the cellular and the local stromal view and broaden our perspective by including the whole organism level.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cancer tissues communicate between themselves,forming a system that interacts with the rest of the organism through cancer induced systemic pathogenic networks.In the present paper,I introduce six systemic hallmarks of cancer that emerge as a result of these interactions.I also describe several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hat can be developed using the cancer system concept.Overall,I argue that the tumoricentric paradigm should be replaced with a broader approach that brings into focus the“cancerized”org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system METASTASIS cancer hallmarks ORGANISM tissue system of cancer systemic networks system biology
原文传递
植物交配系统的进化、资源分配对策与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22
9
作者 张大勇 姜新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0-143,共14页
影响植物自交率进化的选择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当外来花粉量不足时 ,自交可以提高植物的结实率 ,即雌性适合度 (繁殖保障 ) ;而如果进行自交的花粉比异交花粉更易获得使胚珠受精的机会 ,那么自交也可以提高植物的雄性适合度 (自动... 影响植物自交率进化的选择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当外来花粉量不足时 ,自交可以提高植物的结实率 ,即雌性适合度 (繁殖保障 ) ;而如果进行自交的花粉比异交花粉更易获得使胚珠受精的机会 ,那么自交也可以提高植物的雄性适合度 (自动选择优势 )。但是 ,鉴别什么时候是繁殖保障、什么时候是自动选择优势导致了自交的进化却是极其困难的。花粉贴现降低了自交植物通过异交花粉途径获得的适合度 ,即减弱了自动选择优势 ,而近交衰退既减少了自动选择优势也减少了繁殖保障给自交者带来的利益。具有不同交配系统的植物种群将具有不同的资源分配对策。理论研究已经说明 ,自交率增加将减少植物对雄性功能的资源分配比例 ,但将使繁殖分配加大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交配系统的改变甚至可以导致植物生活史发生剧烈变化 ,即从多年生变为一年生。文献中支持自交减少植物雄性投入的证据有很多 ,但是对繁殖分配与自交率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资源分配理论可以解释植物繁育系统的多样性 ,尤其是能够说明为什么大多数植物都是雌雄同体的。自交对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是减少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增加种群间的遗传分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猜测 ,自交者可能会丢掉一些长期进化的潜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近交衰退 交配系统 传粉生物学 资源分配 植物交配系统
下载PDF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7
10
作者 许国旺 路鑫 杨胜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1-711,共11页
代谢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前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网络的一种技术。近年来,在药物研发、疾病研究、植... 代谢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前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网络的一种技术。近年来,在药物研发、疾病研究、植物和微生物等领域发展迅速,但在分析技术、方法学和应用等方面急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质谱 系统生物学
下载PDF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主成分分析十个要点问题 被引量:83
11
作者 阿基业 何骏 孙润彬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9-937,共9页
代谢组学研究所产生多变量数据常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和评价,主成分分析涉及抽象的空间模型、复杂的理论计算、精细的数据转换,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主成分分析算法原理和特点。本文从主成分、主成分得分、主成分载荷、缩放与权重... 代谢组学研究所产生多变量数据常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和评价,主成分分析涉及抽象的空间模型、复杂的理论计算、精细的数据转换,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主成分分析算法原理和特点。本文从主成分、主成分得分、主成分载荷、缩放与权重、偏最小二乘关联分析与判别分析、隐结构正交投影分析、隐结构双向正交投影分析、S-形图、共享与特有化合物结构分析、模型验证等十个方面,以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代谢组学数据处理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方便广大代谢组学研究人员更好地熟悉和了解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以合理选择数据处理模式、规范数据处理程序、熟练解析数据处理结果,并得出可靠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主成分分析 系统生物学 多变量数据分析 主成分
原文传递
色谱指纹图谱与中药质量控制 被引量:61
12
作者 易伦朝 吴海 梁逸曾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6-171,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色谱指纹图谱研究中多种色谱技术、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发展及其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对中药质量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评价方法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以色谱指纹图谱为核心,依托现代色谱技术、化学计量学...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色谱指纹图谱研究中多种色谱技术、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发展及其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对中药质量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评价方法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以色谱指纹图谱为核心,依托现代色谱技术、化学计量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建立中药化学成分信息与药效(毒性)信息相关关系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策略,深层次揭示中药的内在作用机理,期望真正实现中药质量的可控、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质量控制 色谱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系统生物学
下载PDF
纤维素酶研究现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3
作者 戴四发 金光明 +5 位作者 王立克 黎观红 胡忠泽 闻爱友 蔡治华 程育昕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2-38,共7页
本文综述了纤维素酶的分子生物学、分子结构、作用机理、发酵生产以及纤维素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纤维素酶 分子生物学 作用机理 发酵生产 应用
下载PDF
基于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的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 被引量:52
14
作者 严诗楷 赵静 +3 位作者 窦圣姗 姜鹏 柳润辉 张卫东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9-259,共11页
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遵循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体内研究和体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尝试提出包括... 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遵循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体内研究和体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尝试提出包括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研究在内的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并结合中药复方的具体研究实例,对该研究体系指导下的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提出的复方研究体系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将有助于系统、深刻地揭示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中药现代化 系统生物学 网络生物学
原文传递
气滞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5
作者 何浩强 陈光 +3 位作者 高嘉良 胡坤 李洪峥 王阶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167-4171,共5页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部分,也是阐明和坚定中医科学本质的核心环节。气滞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学者对其生物学基础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文章总结了其在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炎症、凝血-纤溶系统...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部分,也是阐明和坚定中医科学本质的核心环节。气滞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学者对其生物学基础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文章总结了其在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炎症、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脂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层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了现代病理与中医病机的潜在联系,同时提出要从系统生物学入手研究气滞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的观点,以期为进一步阐明气滞血瘀证发生机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滞血瘀证 生物学基础 系统生物学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麝香保心丸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6
作者 刘群 吕超 +1 位作者 张卫东 柳润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09-1417,共9页
麝香保心丸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及心肌梗死等,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中成药。自麝香保心丸上市以来,对其化学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及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从未间断。通过文献查... 麝香保心丸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及心肌梗死等,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中成药。自麝香保心丸上市以来,对其化学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及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从未间断。通过文献查阅及研读,对麝香保心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中成药 化学物质基础 冠心病 心绞痛 系统生物学
原文传递
代谢组学在植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7
作者 淡墨 高先富 +3 位作者 谢国祥 刘忠 赵爱华 贾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337-2341,共5页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植物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植物代谢组学目前虽然是一个并不成熟的领域,但是在研究模式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和基因改造等方面已成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在研究非模式植...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植物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植物代谢组学目前虽然是一个并不成熟的领域,但是在研究模式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和基因改造等方面已成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在研究非模式植物方面特别是药用植物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在总结植物代谢组学的定义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最新应用,并提出了植物代谢组学可能的发展方向。植物代谢组学为植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全面的分析平台,从宏观角度更加科学地理解植物生理生化过程,进而为人类所用提供了可能。许多植物代谢物是中药的活性成分,其种类和含量随品种、生长环境、采集季节以及炮制方法等因素而变化。因此,中药的质量问题主要就是植物代谢组的问题。由于环境因素、植物有效部位对中药药效(或价值)有一定影响,而代谢组学法可以有效检测这些因素,植物代谢组学为深入研究开发中药资源创造了新的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代谢途径 系统生物学 中药 功能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转录组学
下载PDF
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腧穴配伍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35
18
作者 吴巧凤 张承舜 +1 位作者 陈勤 余曙光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2-255,共4页
腧穴配伍应用是针灸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本文分别从腧穴配伍的方式、作用属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目前腧穴配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整体性""非线性"是认识腧穴配伍的关键。同时,笔者借鉴和结合目前复杂... 腧穴配伍应用是针灸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本文分别从腧穴配伍的方式、作用属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目前腧穴配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整体性""非线性"是认识腧穴配伍的关键。同时,笔者借鉴和结合目前复杂网络在中医药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开展腧穴配伍文献研究、腧穴配伍生物学数据整合研究的可行性,提出采用现代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能是深入认识腧穴配伍规律和机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腧穴配伍复杂网络分析技术 系统生物学
原文传递
代谢和免疫相互作用稳态--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营卫解读 被引量:31
19
作者 周东浩 房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56-859,共4页
免疫炎症和代谢调节高度统一,功能上相互依赖,这种免疫和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被看作机体稳态调节的核心机制。只有把免疫炎症和营养代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刻画其状态的变化,才能有效的调控它。可是由于非线性防御... 免疫炎症和代谢调节高度统一,功能上相互依赖,这种免疫和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被看作机体稳态调节的核心机制。只有把免疫炎症和营养代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刻画其状态的变化,才能有效的调控它。可是由于非线性防御系统的超级复杂性,系统生物学从下向上的研究在这方面存在着几乎不可克服的困难。中医营卫学说从整体出发,对免疫和代谢相互作用的状态变化进行了有效的刻画,这中间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记载在历代文献中的丰富经验是弥足珍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卫 系统生物学 免疫 代谢
下载PDF
2006年多哈亚运会短距离游泳男运动员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江华 刘承宜 +1 位作者 徐晓阳 阮昌雄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2-46,53,共6页
目的:对即将参加2006年多哈亚运会短距离游泳比赛的部分男运动员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提取运动员"内稳态"所隐含的竞技水平信息。方法:比赛开始前一个月内,在不干扰运动员训练及没有饮食和药物控制的条件下,隔周分3次收集运动... 目的:对即将参加2006年多哈亚运会短距离游泳比赛的部分男运动员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提取运动员"内稳态"所隐含的竞技水平信息。方法:比赛开始前一个月内,在不干扰运动员训练及没有饮食和药物控制的条件下,隔周分3次收集运动员晨尿。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信息提取和预测。结果:根据主成分分析模型,成功地提取出了与运动员竞技水平相关的信息,同时发现决赛运动员的竞技内稳态品质明显高于非决赛运动员。通过对尿液中化学组分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决赛运动员们尿液中甲基尼克酰胺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决赛运动员(P<0.01);而糖蛋白和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则明显低于非决赛运动员(P<0.01),如天东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结论:运动员尿液中包含了与运动员竞技水平相关的信息,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具备共同的生理特征,并发现竞技内稳态品质、高效的能量供应机制和保持正氮平衡的能力可能是游泳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 男子 模式识别 内稳态 代谢组学 系统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