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勇 葛云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7-813,共7页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不仅可以作为分析仪器校正的标样,还可以增进人们对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水—岩作用机理的认识。人工合成包裹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人工晶体生长法、焊封石英管法和金刚石压腔法,其中利用愈合人工石英(水晶)单晶裂隙...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不仅可以作为分析仪器校正的标样,还可以增进人们对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水—岩作用机理的认识。人工合成包裹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人工晶体生长法、焊封石英管法和金刚石压腔法,其中利用愈合人工石英(水晶)单晶裂隙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已成为标准的合成技术。目前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主要利用晶体生长法合成,包括高温高压利用石英(或方解石)晶体生长愈合裂缝形成流体包裹体和低温下采用过饱和溶液重结晶形成流体包裹体。由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烃类可能发生裂解,母液保真是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重要前提条件。国外在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但远不及人工合成无机体系流体包裹体研究那样系统和完善。国内关于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 人工合成技术
下载PDF
实际储层温压条件下成功合成碳酸盐岩烃类包裹体及其启示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勇 葛云锦 +3 位作者 周瑶琪 刘超英 周振柱 毛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6,共6页
文中报道在实际储层温压条件下(150℃,40MPa,大约4km深度)成功合成了碳酸盐岩烃类包裹体。通过对合成烃类包裹体的显微观察、荧光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合成了烃类包裹体,且与真实储层中的包裹体具有相似特征,探讨了油水不... 文中报道在实际储层温压条件下(150℃,40MPa,大约4km深度)成功合成了碳酸盐岩烃类包裹体。通过对合成烃类包裹体的显微观察、荧光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合成了烃类包裹体,且与真实储层中的包裹体具有相似特征,探讨了油水不混溶条件下的流体包裹体捕获机制。实验研究给出4点重要启示:(1)油水不混溶是造成烃类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分带的主要原因;(2)油气快速成藏过程可以被流体包裹体记录;(3)实际储层温压条件下,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研究有望为储层包裹体分析提供依据和标准;(4)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为研究含油气条件下储层水-岩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 碳酸盐岩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实验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不混溶捕获行为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勇 葛云锦 周振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6-544,共9页
认识储层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机制对于解释包裹体分析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对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的不混溶捕获现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均一温度测试和拉曼光谱分析,对不混溶... 认识储层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机制对于解释包裹体分析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对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的不混溶捕获现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均一温度测试和拉曼光谱分析,对不混溶包裹体内捕获的物质进行了辨别。根据包裹体的相态特征和实验分析结果,可以将实验合成的不混溶包裹体归纳为两大类和六小类,即烃-水不混溶包裹体和烃类不混溶包裹体两大类,六小类包括:烃-烃-水、烃-水、烃-烃、气-烃、气-烃-水及气-烃-烃-水不混溶包裹体。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不混溶烃类包裹体捕获行为分析可知,流体包裹体不混溶的捕获机制受到流体相态分异、流体与矿物间的界面效应、油气裂解和非热力学平衡态等因素的影响。流体微观行为对流体包裹体形成过程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混溶包裹体 捕获行为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 碳酸盐岩储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