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符号叙事的主体自觉——歌曲《罗刹海市》传播现象与得失评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刀郎歌曲《罗刹海市》在短时间内引发轰动式的传播现象成为中国2023年度一大文化现象。该歌曲采用符号叙事手法,具有令人称绝的符号文本与奇观化的符号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反讽反喻之美、后现代美学的狂欢解构之谑,以及虚实相照、古今... 刀郎歌曲《罗刹海市》在短时间内引发轰动式的传播现象成为中国2023年度一大文化现象。该歌曲采用符号叙事手法,具有令人称绝的符号文本与奇观化的符号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反讽反喻之美、后现代美学的狂欢解构之谑,以及虚实相照、古今相映的间性叙事结构,体现了创作者的三大主体自觉性。该歌曲现象级传播的成因在于讲述了一个“个体的与群体的”故事,建构了一个“跨圈层”的意向性结构,编码了一个滑动于雅俗两极的低清晰度文本,并在“狂狷”与“乡愿”的决裂中高调彰显了人格尊严。从创作方法看,该歌曲在文本创作上存在缺陷,偏离了流行歌曲创作的常规道路,走入了极端境地,应当引起文艺界的注意和警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刹海市 符号叙事 主体自觉 传播现象 创作缺陷
下载PDF
身份·人伦·集体: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的伦理记忆 被引量:5
2
作者 郭增强 杨柏岭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12-120,共9页
在电影伦理学的语境下,以符号叙事为方法,诠释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梳理出伦理记忆的文化意涵。在代际叙事的聚合与组合关系中,父辈以漂泊体验体悟着身份焦虑的记忆;子辈以情感形式确证着身份认同的记忆。在家庭结构的能指和所指的... 在电影伦理学的语境下,以符号叙事为方法,诠释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梳理出伦理记忆的文化意涵。在代际叙事的聚合与组合关系中,父辈以漂泊体验体悟着身份焦虑的记忆;子辈以情感形式确证着身份认同的记忆。在家庭结构的能指和所指的叙事维度中,家宅作为伦理感知的记忆之场,婚姻出入于伦理宿命的围城,伦理观念被社会建构。在家庭场域的外延与内涵的功能叙事中,家庭与社会的互文性,融合着导演的创作记忆,影像作品储存着社会凝聚性结构的时代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家庭题材 电影伦理 符号叙事 伦理记忆 新世纪
下载PDF
全球性媒介仪式的文化符号叙事与全球传播策略——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
3
作者 赵永华 蒋文月 王靖凯 《新闻春秋》 CSSCI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新冠疫情重构了个体交往方式,促进了交往空间的数字化与社会的媒介化。东京奥运会在延期一年后以无观众的形式举行,成为奥运史上一场独特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典型的全球性媒介仪式,呈现出高度媒介化、符号化、全球化的特征。... 新冠疫情重构了个体交往方式,促进了交往空间的数字化与社会的媒介化。东京奥运会在延期一年后以无观众的形式举行,成为奥运史上一场独特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典型的全球性媒介仪式,呈现出高度媒介化、符号化、全球化的特征。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对本土与全球文化符号的组合编码,呈现了全球性叙事、本土性叙事、连接性叙事、传承性叙事四种方式,加深了受众对于东京作为两次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印象,展现出日本作为文化大国的自信心理与另类的文化风格,实现了“以人为本,平等多元”的奥运精神叙事,并在仪式中通过感伤与共情唤起后疫情时代下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由此得出跨文化传播的三点启示:重视自我文化认知,精确锚定共同解释项;强化国家责任修辞,用本土语言讲全球故事;巧用非语言符号叙事,消减文化折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奥运会 全球性媒介仪式 符号叙事 跨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聊斋志异》中的海南:历史记忆与象征叙事 被引量:1
4
作者 郭皓政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50-55,共6页
《聊斋志异》中有两篇作品与海南有关:《巧娘》中的海南作为蛮荒之地,是男权社会中女性边缘化社会地位的象征;《粉蝶》中的海南是仙人贬谪之所。《聊斋志异》对海南的描绘主要源自历史记忆,与现实中的海南有一定差距。蒲松龄将笔触伸向... 《聊斋志异》中有两篇作品与海南有关:《巧娘》中的海南作为蛮荒之地,是男权社会中女性边缘化社会地位的象征;《粉蝶》中的海南是仙人贬谪之所。《聊斋志异》对海南的描绘主要源自历史记忆,与现实中的海南有一定差距。蒲松龄将笔触伸向陌生的海南,不是出于搜奇猎异。海南在蒲松龄笔下,具有重要的象征叙事功能。蒲松龄自觉地运用象征叙事进行写作,从而超越了同时代的大部分作家,成为卓越的短篇小说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巧娘》 《粉蝶》 海南 象征叙事
下载PDF
拒绝历史建构与隐晦消解--《岛》女性主义叙事解读
5
作者 孙小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93-96,共4页
当代英国女作家希斯洛普处女作《岛》以“二战”为背景,叙写两代人在战争与疾病的侵扰下艰难但勇敢的生存现实。借用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从作者与叙述者的话语权威建构、文本时间的回溯与现实启示、意识形态意蕴象征物助推的意义... 当代英国女作家希斯洛普处女作《岛》以“二战”为背景,叙写两代人在战争与疾病的侵扰下艰难但勇敢的生存现实。借用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从作者与叙述者的话语权威建构、文本时间的回溯与现实启示、意识形态意蕴象征物助推的意义生成,可以发掘希斯洛普对于消解西方话语中心权威与二元对立,拒绝女性社会建构,观照社会边缘群体的反意识形态倾向,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 女性主义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象征叙事
下载PDF
音乐与象征的营构
6
作者 龚蓓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130-133,共4页
象征的营构对于作家来说相当重要,象征派的创作者们大多数都从音乐中来实现象征 的营构。对音乐的利用,在象征的营构中,以诗歌创造为多。象征性的叙事作品对于音乐的利用,在 一些有意者的创造中也达到了极高的境地。于是,象征寓意得到升... 象征的营构对于作家来说相当重要,象征派的创作者们大多数都从音乐中来实现象征 的营构。对音乐的利用,在象征的营构中,以诗歌创造为多。象征性的叙事作品对于音乐的利用,在 一些有意者的创造中也达到了极高的境地。于是,象征寓意得到升腾,让人从中谛听并感受到来自 象征形象核心的那股意义的强劲震荡,领略到象征形象的深藏不露的精深内涵的微妙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营构 音乐 象征诗歌 象征性的叙事作品
下载PDF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的透视、镜像及其实践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淼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4-110,共7页
智能媒介的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智媒时代,教育者媒介素养不断提高、教育对象“解码”能力显著增强、大数据智能平台纷纷建立,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超文本催生部分受教育者的超级... 智能媒介的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智媒时代,教育者媒介素养不断提高、教育对象“解码”能力显著增强、大数据智能平台纷纷建立,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超文本催生部分受教育者的超级注意力模式,重塑他们的学习方式;亚文化符号化传播,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娱乐化构筑符号景观,侵蚀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科学选取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帮助教育对象建构新的学习方式;要汲取有益文化元素,合理编码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还要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和反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的话语表达,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的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符号叙事
下载PDF
诗意的追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性叙事
8
作者 陈学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3-69,共7页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性 哲理诗性 原生态叙事 象征态叙事 观念态叙事
下载PDF
符号叙述学视角下虚假广告的法律认定 被引量:2
9
作者 何昊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5-91,123,共8页
随着人们对物的消费由"功能"到"意义"的消费价值观转变,广告从着重讲述商品功效转换为创设商品的符号意义,这一变化为认定虚假广告制造了新的障碍。从符号叙述学视角来看,此种人为创造的意义指向实际上已脱离了真... 随着人们对物的消费由"功能"到"意义"的消费价值观转变,广告从着重讲述商品功效转换为创设商品的符号意义,这一变化为认定虚假广告制造了新的障碍。从符号叙述学视角来看,此种人为创造的意义指向实际上已脱离了真假的界线,不再为《广告法》中"虚假广告"的范畴所涵盖。因此,《广告法》宜对"功效型广告"和"意义型广告"进行区分,对前者应着重审查商品功能是否与广告宣称相一致,对后者应重点关注广告背后隐含的价值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叙述学 虚假广告 意义联结
下载PDF
论宪法对国家治理合法性基础的支撑方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喻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2,共8页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背景下,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是国家治理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最高法和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既是对国家治理的总体性安排,同时也是支撑国家治理合法性基础的柱石。宪法对国家治理合法性基础的...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背景下,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是国家治理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最高法和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既是对国家治理的总体性安排,同时也是支撑国家治理合法性基础的柱石。宪法对国家治理合法性基础的支撑见于宪法之首尾:宪法序言作为宪法文本的开端,主要是以历史叙事的方式,通过历史规律的建构,支撑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宪法第四章作为宪法文本的结尾,主要是以符号叙事的方式,通过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以及国家对民众的精神感召、心理感召,支撑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在法学理论中,见于宪法文本的首尾两个部分对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合法性基础 宪法文本 历史叙事 符号叙事
下载PDF
音乐与诗歌的语境与情感符号叙事——以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歌曲表演艺术改编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天昊 《语文学刊》 2018年第6期67-73,共7页
鉴于音乐、诗歌这两种艺术与文学形式同语境与情感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歌曲自其诞生以来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切合语境、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歌曲、情感表达与环境联系紧密而不可分割。以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歌曲表演艺术改编作品为研究对... 鉴于音乐、诗歌这两种艺术与文学形式同语境与情感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歌曲自其诞生以来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切合语境、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歌曲、情感表达与环境联系紧密而不可分割。以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歌曲表演艺术改编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索歌曲、语境与情感表达三者关系有利于了解文学与艺术相结合背景下情感与语境符号的叙事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诗歌 符号叙事 艺术改编
下载PDF
知识考古学视域下的“海子神话”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伟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9期16-24,共9页
"海子之死"作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中的重要事件,就在于其意外死亡本身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海子神话"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神话当中,海子被塑造成圣徒般的诗人,带有弥赛亚神性的先知,这是对海子的生平和作品采取了象... "海子之死"作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中的重要事件,就在于其意外死亡本身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海子神话"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神话当中,海子被塑造成圣徒般的诗人,带有弥赛亚神性的先知,这是对海子的生平和作品采取了象征性叙述而获得的结果,背后则是关于对诗歌空间和诗歌认同标准的认知,以及进一步的重新构建和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子神话 象征叙述 诗歌空间 诗歌认同
下载PDF
“雅”与“颂”随“风”而逝——文化迷惘与《风雅颂》的象征化叙述
13
作者 李振明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81-84,共4页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其所代言的精英文化的一曲无奈的挽歌,也是当下文化现状的绝妙讽刺诗。作品主人公因不能随"风"入"俗"而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超拔儒"雅&q...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其所代言的精英文化的一曲无奈的挽歌,也是当下文化现状的绝妙讽刺诗。作品主人公因不能随"风"入"俗"而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超拔儒"雅"的精神和其所称"颂"的理想便无可附着,不得不在狭隘的梦想"诗城"中非理性地自由着、堕落着。小说的表层故事不无概念化之嫌,其实是作家文化迷惘的象征化叙述。小说中"风""雅""颂"符号化的反复,无对话的倾诉式叙述,无呼应的、被指为"疯"的行为模式等构成诸多象征性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雅颂 文化迷惘 象征化叙述
下载PDF
论曹寅的咏物诗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上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48,共5页
曹寅的咏物诗词 ,不走清初主流诗风以用意为工的刻画之路 ,而以“有意无意之间”的主体介入另辟蹊径。他创造了咏物述事之格 ,和比兴为体、关联抒情以及比兴关联相结合等多种介入方式。其成就 。
关键词 主体介入 比兴关联 咏物述事
下载PDF
皇权与儒圣:湖南官学建筑装饰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霞 胡希军 陈志勇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2-96,共5页
“以文取士,权在国家”,官学建筑装饰将官式形制与圣人文化完美结合,既展示了皇权至尊的威仪、教化万民的榜样力量,又诠释了儒家崇贤、敬贤、成贤的意境追求。以“皇权与儒圣”为营造思想的官学建筑装饰,集石雕、木雕、陶塑、彩绘和楹... “以文取士,权在国家”,官学建筑装饰将官式形制与圣人文化完美结合,既展示了皇权至尊的威仪、教化万民的榜样力量,又诠释了儒家崇贤、敬贤、成贤的意境追求。以“皇权与儒圣”为营造思想的官学建筑装饰,集石雕、木雕、陶塑、彩绘和楹联匾额等多种装饰手法,渗透到脊瓦、檐廊、隔扇、藻井、天花、柱础、月台、栏板等建筑部位,呈现物象生动的石雕陶塑、美轮美奂的木雕彩画、意蕴深邃的楹联匾额装饰艺术。运用象征、比拟、谐音、叙事等表现形式,赋予龙、象、狮、鱼等动物和松、竹、梅、莲等植物装饰图案新的寓意,体现对王权的敬畏、对圣贤的尊敬、对知识的尊崇、对未来的祈望。研究官学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文化价值,是对饱含智慧结晶的建筑文化遗产的认同和尊崇,彰显我们对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和思想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装饰 艺术特征 皇权与儒圣 象征与叙事 湖南官学
下载PDF
“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借“事”明“理”——“符号—叙事”课程模式的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晶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第5期143-148,共6页
“符号—叙事”课程模式是根据“形势与政策”借“事”明“理”的课程定位与事件、立场、框架的三维互动的课程目标,构建起的以符号性理论为学理性基础叙事性问题导向的课程模式。“符号—叙事”课程模式以理论溯源、历史指引、分析应... “符号—叙事”课程模式是根据“形势与政策”借“事”明“理”的课程定位与事件、立场、框架的三维互动的课程目标,构建起的以符号性理论为学理性基础叙事性问题导向的课程模式。“符号—叙事”课程模式以理论溯源、历史指引、分析应用的三维符号性引导模块为实践支撑,以问题作为叙事性逻辑的起点,以材料规定叙事性推导的范畴,以学生分析框架的形成作为课程最终目标,旨在构建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具备思考能力,具备高效政治引领功能的新型“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符号—叙事”课程模式 问题导向 政治引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