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维河网非恒定流及悬沙数学模型的节点控制方法 被引量:33
1
作者 诸裕良 严以新 +1 位作者 贾良文 茅丽华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3-510,共8页
本文的一维河网非恒定流及悬沙数学模型 ,是根据以一维圣维南方程组 ,悬沙非平衡输运方程及水位、含沙量节点控制法而建立。首先 ,利用单一河流有限差分方程组转换形式和节点处质量、能量守恒性 ,写出所有节点的水位控制方程组。求解此... 本文的一维河网非恒定流及悬沙数学模型 ,是根据以一维圣维南方程组 ,悬沙非平衡输运方程及水位、含沙量节点控制法而建立。首先 ,利用单一河流有限差分方程组转换形式和节点处质量、能量守恒性 ,写出所有节点的水位控制方程组。求解此不规则稀疏矩阵方程组得到所有节点的水位 ,再由单一河流非恒定流的求解方法可获得所有单一河流的断面水位和流量。基于水流的节点水位控制法 ,本文提出了节点悬沙控制法。假设节点处冲刷或淤积较小 ,所有节点的含沙量控制方程组可通过输沙量守恒方程用矩阵形式写出。求解此不规则稀疏矩阵方程组 ,得到所有节点处的含沙量。所有单一河流断面处的含沙量通过单一河流悬沙输运的求解方法获得。本文介绍的模型适用于各种河网类型。作为检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 节点控制法 非恒定流 悬沙输运 数学模型 输沙量守恒方程 一维圣维南方程组 矩阵
下载PDF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被引量:44
2
作者 高建华 高抒 +1 位作者 董礼先 张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33,共8页
根据鸭绿江河口区 4 个站位的潮周期测量数据和 3 个柱状样的粒度数据,对悬沙的输送规律以及口门地区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悬沙输送方向以及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表明,鸭绿江是一条落潮流占优势的河流,平均流作... 根据鸭绿江河口区 4 个站位的潮周期测量数据和 3 个柱状样的粒度数据,对悬沙的输送规律以及口门地区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悬沙输送方向以及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表明,鸭绿江是一条落潮流占优势的河流,平均流作用、斯托克斯漂移效应以及水深与悬沙浓度的潮变化引起的悬沙输送是其河口区最主要的悬沙输送机制。3 个柱状样粒度参数自东向西的变化反映了鸭绿江口西侧沿岸地区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变小,分选变差,并且更正偏,物源的多元化特征逐渐增强。物源和河口区沿岸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以及潮相的周期变化使 3 个柱状样中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应着不同的粒径分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送 粒度参数 最大浑浊带 输运机制 鸭绿江
下载PDF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被引量:40
3
作者 王厚杰 杨作升 毕乃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共9页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水区域产生,向深水区移动,经历2小时左右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区域与10 m深线以外区域的潮汐相位差所导致。切变锋对河口泥沙的向海传输有重要的阻隔作用,导致河口泥沙集中在切变锋的向岸一侧随落潮流向北侧传输,在涨潮时河口向海排沙量降低,少量泥沙随涨潮流沿岸向南传输。长期的地貌演化表明切变锋对河口的淤积和侵蚀分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河口泥沙在其向岸一侧沉积,是长时间尺度的河口地貌演化对短时间尺度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泥沙输运 数学模型 切变锋 地貌响应
下载PDF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特征 被引量:32
4
作者 贺松林 孙介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0-66,共7页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度的平面环向是沙输移,同时南、北槽自身还有次一级尺度的槽内平面环向悬沙输移。本文还探讨了最大浑浊带与拦门浅滩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浑浊带 悬沙输移 潮泵效应
下载PDF
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5
作者 高建华 汪亚平 +2 位作者 王爱军 李占海 杨旸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5-462,共8页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测量流速的声学仪器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回声强度和现场取得水样的回归关系式而获得悬沙浓度的数据。本文利用在长江口两个站位的高频观测数据 ,对现场取得的悬沙作粒度分析 ,...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测量流速的声学仪器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回声强度和现场取得水样的回归关系式而获得悬沙浓度的数据。本文利用在长江口两个站位的高频观测数据 ,对现场取得的悬沙作粒度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枯季长江口地区悬沙输送机制和悬沙粒度对水动力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 :平均流输运在整个悬沙输送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潮扩散和垂向扩散作用也是引起两站悬沙输运的重要因子 ;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刻的悬沙粒度参数的变化 ,既和海 陆转换有关 ,也和潮相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 悬沙浓度 粒度参数 输运机制 长江口
下载PDF
黄渤海水体交换、悬沙特征及其对渤海海峡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桂芝 高抒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8,共6页
根据渤海潮流、环流和悬沙浓度特征,黄海水体由渤海海峡北部输入渤海,在渤海循环后,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出到北黄海。输出水体的悬沙浓度达到 0.01 kg/m3的量级,远高于输入水体。因此,黄、 渤海水体交换的结果是悬沙向北黄海输出。渤海... 根据渤海潮流、环流和悬沙浓度特征,黄海水体由渤海海峡北部输入渤海,在渤海循环后,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出到北黄海。输出水体的悬沙浓度达到 0.01 kg/m3的量级,远高于输入水体。因此,黄、 渤海水体交换的结果是悬沙向北黄海输出。渤海海峡南部是高悬沙浓度区,又是渤海水体输往北黄海的通道,因而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似乎是截留部分悬沙并发生堆积的结果。但是,渤海海峡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均不支持这个假说。楔状堆积体的主体部分可能是在全新世高海面以前就形成了,而其物质可能是来源于海面上升过程中的海底物质改造和局部的海岸侵蚀。要弄清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的成因和物质来源,还需深入研究堆积体的表层沉积速率、泥碳的年龄、泥质沉积区的动水沉降通量、以及浅地层剖面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运 泥质沉积 浅海环流 渤海海峡 黄海
下载PDF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锋 陈沈良 +3 位作者 周永东 彭俊 陈一强 任韧希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河口水动力 悬沙输移 变化特征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Yellow River 再悬浮作用 悬沙分布特征 含沙量 涨潮动力 悬沙浓度 梯度变化 水文泥沙 降低幅度 河口悬沙 过程 对比分析 垂向分布 沉降作用
下载PDF
杭州湾北岸弧形岸段悬沙净输移分析——以龙泉—南竹港岸段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建勇 戴志军 +2 位作者 陈吉余 张小玲 路海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59,共7页
基于杭州湾北岸龙泉—南竹港弧形岸段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余流分析和悬沙机制分解方法对该岸段的悬沙输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经2004-2005年地形冲淤验证。结果表明:龙泉—南竹弧形岸段的动力条件相对较弱,余流表现为总体向西流动,... 基于杭州湾北岸龙泉—南竹港弧形岸段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余流分析和悬沙机制分解方法对该岸段的悬沙输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经2004-2005年地形冲淤验证。结果表明:龙泉—南竹弧形岸段的动力条件相对较弱,余流表现为总体向西流动,特征为"两头大、中间小",机制分解得出悬沙输运以净进为主,各动力项中主要以平均流项和stokes漂流项为主,平均输沙率方向受平均流项控制,涨落潮挟沙强度对净输沙也有一定的贡献,并导致研究区西部岸段出现逆向输沙;余流和机制分解结果表明海岸的中部及东部为悬沙的主要落淤地带,而西部则冲刷加深,这与地形的冲淤分析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北岸 弧形岸段 余流 悬沙输移 机制分解
下载PDF
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占海 高抒 沈焕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62,共8页
根据1986年秋季和1987年春季金塘水道内十个站点的大、中、小潮的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同步观测资料,利用悬沙质量守恒原理,分析了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水道与外海的悬沙交换、水道内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分别使水道内的... 根据1986年秋季和1987年春季金塘水道内十个站点的大、中、小潮的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同步观测资料,利用悬沙质量守恒原理,分析了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水道与外海的悬沙交换、水道内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分别使水道内的悬沙质量平均每小时发生2%.10%和7%~14%的变化,前者小于后者。水道与外海进行悬沙交换时,水道向外海输出悬沙,大潮周日输出的悬沙质量比小潮大2个数量级。在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过程中,大潮和中潮以再悬浮作用为主,小潮以沉降作用为主,在一个大小潮周期中,再悬浮作用强于沉降作用,水道底床发生侵蚀。再悬浮通量与流速、(τ—τCГ)/τCГ具有一定的正线性关系(τ为底部切应力,τCГ为临界再悬浮切应力)。再悬浮系数处于10—kg·m^-2s^-1量级,与(τ—τCГ)/τCГ不具有明显关系,底质沉积特征是影响再悬浮作用和再悬浮系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运 再悬浮 沉降 金塘水道
下载PDF
怒江流域悬移质输沙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新有 何大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71,共7页
利用怒江—萨尔温江上游地区怒江流域5个水文站长序列日悬移质输沙与径流观测记录,运用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50多年来(1956-2011)怒江干流和支流南汀河输沙时空格局和变化特征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怒江干... 利用怒江—萨尔温江上游地区怒江流域5个水文站长序列日悬移质输沙与径流观测记录,运用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50多年来(1956-2011)怒江干流和支流南汀河输沙时空格局和变化特征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怒江干流平均含沙量和输沙模数远小于支流南汀河,流域悬移质输沙率年际变异系数随控制面积增大而减小;(2)怒江干流木城站悬移质输沙率小于其上游道街坝站,部分泥沙淤积在区间河床可能是其原因之一;(3)怒江流域悬移质输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干流悬移质输沙集中程度在月以上时间尺度高于支流南汀河,而在日时间尺度则低于支流南汀河;(4)怒江干流和支流南汀河悬移质输沙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未来仍将延续上升趋势,二者的突变分别始于1987年和1980年;(5)怒江干流中上游悬移质输沙与径流的相关性不显著,中下游、下游以及支流南汀河悬移质输沙与径流的相关性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输沙 怒江 纵向岭谷区
原文传递
长江河口悬沙与盐分输运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祥柏 汪亚平 潘少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9,共12页
2004年9月15~22日在长江口南支口门区域进行了水位、流速、悬沙浓度、盐度的全潮观测,基于这些现场数据,分析河口区域流速结构、悬沙浓度与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河口悬沙、盐分的通量和输运机制,并探讨它们与水... 2004年9月15~22日在长江口南支口门区域进行了水位、流速、悬沙浓度、盐度的全潮观测,基于这些现场数据,分析河口区域流速结构、悬沙浓度与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河口悬沙、盐分的通量和输运机制,并探讨它们与水体垂向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长江河口区的悬沙浓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从口内向口外,悬沙浓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大潮期间的悬沙浓度较大,是小潮期间的数倍。通量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区以欧拉余流为主,向海输运,并有向海方向逐渐减小的趋势,斯托克斯余流向陆输运,在大、小潮期间有显著差异。盐分输运机制中,以欧拉余流占主导地位,潮泵效应、垂向重力环流、垂向剪切扩散作用的贡献次之。长江河口悬沙净输运率在向海方向逐渐减小,大潮期间的悬沙净输运率比小潮期间的大1~2个数量级,水动力条件是造成长江河口悬沙净输运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悬沙输运机制小潮期间以欧拉余流占主导地位,在大潮期间则以与紊流相关的垂向剪切扩散作用取代欧拉余流占据主导地位。悬沙瞬时输运机制中的剪切扩散项在中下层水体的理查德森数(Ri)小于0.25时才有较大的量值,在南槽内,当底层水体的理查德森数(Ri)处于0.1%Ri〈0.25范围时,剪切扩散贡献值的大小与Ri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还表明,适当的紊动强度有利于高悬沙浓度的维持,区域性的层化作用对紊流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是造成长江河口悬沙输运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盐分输运 理查德森数 通量分解 长江河口
下载PDF
渤黄海海域悬浮体季节性分布及主要运移路径 被引量:15
12
作者 肖合辉 王厚杰 +3 位作者 毕乃双 吴晓 王爱美 张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1,共11页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共航次2010年和2012年4个航次在渤黄海海域获得的现场悬浮体浓度数据及CTD海洋水文观测数据,结合MODIS L1B数据第4波段反射率值,建立了悬浮体浓度(SSC)与反射率强度的反演模型,反演了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的月...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共航次2010年和2012年4个航次在渤黄海海域获得的现场悬浮体浓度数据及CTD海洋水文观测数据,结合MODIS L1B数据第4波段反射率值,建立了悬浮体浓度(SSC)与反射率强度的反演模型,反演了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的月均分布。综合现场实测数据和遥感反演结果,研究渤黄海海域悬浮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利用HYCOM数值模拟得到的各个层位流速数据,分析渤黄海海域主要断面的悬浮体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口莱州湾及渤海湾附近沿岸海域、山东半岛沿岸、苏北浅滩至长江口一带、罗洲群岛附近海域以及沿岸其他小河流入海口。渤黄海海域水体结构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水体上下温差大、层化较强、水动力条件较弱,海域悬浮体浓度相对较低。而在冬季,海域气温较低,水体上下温差小,同时,渤黄海海域强劲的东北风盛行,水体混合强烈,海域悬浮体浓度较高。同时,黄海暖流和山东半岛沿岸流等流系加强,携带悬浮体的能力和效率均大大提高,冬季成为海域悬浮体输运的主要季节。在冬季,黄河三角洲沿岸、山东半岛沿岸以及苏北海岸等区域在强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成为海域的悬浮体主要来源。黄河三角洲沿岸再悬浮的沉积物通过渤海海峡的南端输入北黄海,在沿岸流的作用下悬浮体输送通量沿程增大,经过成山头海域后转向南输送,输送通量沿程减少,沉积物在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汇聚。沉积动力的分析结果显示,冬春季节在山东半岛区域形成的混合锋面对悬浮体的输运路径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季节性变化 悬浮体输运 输运路径 渤黄海海域
下载PDF
Geochemical Studies on Organic Carbon Isotope of the Huanghe River(Yellow River)Estuary 被引量:14
13
作者 蔡德陵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4年第8期1001-1015,共15页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nd its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the freshwater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 were observed for one year period.The annualfluxes of the POC and tot...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nd its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the freshwater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 were observed for one year period.The annualfluxes of the POC and total carbon of the Huanghe River entering seas were estimated,in combination withthe available data on carbon in the dissolved state in literature.For this study 295 water samples and 115sediment ones from 118 stations were collected on three separate cruises to the Huanghe Estuary and morethan 400 organic carbon isotope data were obtained.After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a new model was con-structed on the dispersion of fine-grained suspended matter entering seas from the Huanghe River in combi-nation with contents of suspended matter,concentrations of POC in water samples and grain size parame-ters,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suspended MATTER carbon ISOTOPES flux entering SEAS sediment transport the Huanghe ESTUARY
原文传递
长江口北支强潮河道悬沙运动及输移机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炜 李九发 +4 位作者 李占海 戴志军 闫虹 徐敏 赵军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91,共8页
随着崇明北侧岸滩的自然淤涨和人工圈围,北支河道显著束窄,"喇叭口"顶点位置下移。在新的地形及流域来水来沙变异背景下,作为长江河口的分支强潮汊道,其悬沙运动与输移特点值得探讨。根据2010年4月小潮至大潮连续8d的半个半... 随着崇明北侧岸滩的自然淤涨和人工圈围,北支河道显著束窄,"喇叭口"顶点位置下移。在新的地形及流域来水来沙变异背景下,作为长江河口的分支强潮汊道,其悬沙运动与输移特点值得探讨。根据2010年4月小潮至大潮连续8d的半个半月潮水沙观测,结合多年不同河段水沙观测数据得到的含沙量过程曲线显示:整个河道潮流强、含沙量高,含沙量过程曲线呈"单峰—双峰—单峰"的变化特点;河道悬沙的输移以平流输移和"潮泵输移"为主,以"喇叭口"顶点为界,上游段河道平流输移占主导地位,"潮泵输移"次之;下游段"潮泵输移"占主导,平流输移次之。净输沙总量呈:上段河道向海,下段河道向陆,在"喇叭口"顶点附近存在一个泥沙汇聚的最大浑浊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支河道 含沙量 悬沙输运 潮流 机制分析
下载PDF
浅海细颗粒沉积物通量与循环过程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抒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0年第5期73-77,共5页
浅海物质循环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研究重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运动不仅是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与营养盐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全球细颗粒物质入海通量每年约有 2 0 0亿吨 ,入海之后一部分在海岸带或陆架水域... 浅海物质循环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研究重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运动不仅是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与营养盐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全球细颗粒物质入海通量每年约有 2 0 0亿吨 ,入海之后一部分在海岸带或陆架水域堆积下来 ,另一部分则离开陆架进入深海。物质循环及其变化的定量预测依赖于数学模型 ,而模型中包含的悬沙的沉降速率、扩散 -混合系数、底部边界层参数、垂向悬浮强度等重要参数 ,则要通过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物质运动过程的揭示才能获得。细颗粒沉积物向深海的输运受到两种作用的控制 :在狭窄的陆架 ,重力作用形成沿着海底峡谷向深海运动的浊流 ;在宽广的陆架 ,细颗粒沉积物向深海的输运主要是与环流作用和混合扩散作用相联系的。在浅海物质循环研究领域 ,近期的重点包括悬沙通量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海底界面过程、陆架泥质沉积的成因、细颗粒物质沉积层序的模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物质循环 海洋沉积 入海通量 细颗粒沉积物
下载PDF
FLOW STRUCTURE AND SEDIMENT TRANSPORT WITH IMPACTS OF AQUATIC VEGETATION 被引量:11
16
作者 LIU Cheng SHEN Yong-ming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8年第4期461-468,共8页
Aquatic vege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low structure of open channels and thus changes the fate and the transport of sedimen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ce model by introducing vege... Aquatic vege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low structure of open channels and thus changes the fate and the transport of sedimen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ce model by introducing vegetation density and drag force into the control equations of water flow in the presence of vegetation. The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mpacts of submerged vegetation on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longitudinal flow velocities, the changes of the depth-averaged flow velocities in a compound channel with emergent vegetation in the floodplain, the removal of suspended sediment from the channels by emergent vegetation, and the bed changes around and in a vegetated isl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aquatic vegetation retards flow in the vegetation zone, reduces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and contributes to eros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vegetated island. Calc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ce model aquatic vegetation flow structure sediment transport suspended sediment bed surface topography change
原文传递
NUMERICAL MODELING OF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CHANNEL BENDS 被引量:12
17
作者 HUANG Sui-liang JIAY.F,WANG Sam S. Y.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6年第4期411-417,共7页
An algorithm to compute three-dimensional sediment transport effect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depth-averaged numerical models. This algorithm took into account of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An algorithm to compute three-dimensional sediment transport effect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depth-averaged numerical models. This algorithm took into account of non-uniform distributions of flow velocitie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long water depth, i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applicability of 2D models in simulating open channel flows, especially in channel bends. Preliminary numerical experiments in a U-shaped and a sine-generated experimental channel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erforms quite well in predicting the change of bed-deformation in channel bends due to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This method provide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the simulations of channel morphodynamic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ORITHM dispersion terms BENDS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2D numerical model
原文传递
杭州湾北部潮流深槽区细颗粒物质输运与再悬浮过程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旸 高抒 汪亚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于2005年5月大潮期间在杭州湾北部潮流深槽区的4个站位进行潮周期观测,获得了流速、悬沙等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水沙通量和再悬浮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深槽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潮差自湾口向湾内方向... 于2005年5月大潮期间在杭州湾北部潮流深槽区的4个站位进行潮周期观测,获得了流速、悬沙等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水沙通量和再悬浮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深槽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潮差自湾口向湾内方向增大;悬沙的组分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偏态以负偏为主,这些特征与底质一致;深槽中部和东部的悬沙沿岸线向湾内方向输运;深槽西部和东部外侧的悬沙输运方向与余流方向一致,分别向湾内和南部输运;除转流和流速加速初期外,垂线流速分布符合Kármán-Prandtl模型,摩阻流速与垂线平均流速变化趋势一致。计算得到的表观粗糙长度在涨落潮时段的水流加速或减速阶段都呈增大趋势,且数值较大,这难以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床面形态的作用,表观粗糙长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高悬沙浓度和浓度成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这一假说的验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现场观测和机制分析。计算所得的再悬浮发生的周期性与实测悬沙浓度的周期性相符,而且最大悬沙浓度的出现滞后于最大再悬浮通量,说明再悬浮作用对水层中悬沙浓度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运 再悬浮 边界层过程 潮流深槽 杭州湾
下载PDF
风暴过程中潮滩悬沙浓度和悬沙输运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以长江三角洲南汇潮滩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苗丽敏 杨世伦 +3 位作者 朱琴 史本伟 李鹏 吴创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悬沙浓度是淤泥质海岸重要的环境指标。为探讨潮滩悬沙浓度和悬沙输运对风暴事件的响应过程及其动力机制,于2014年9月"凤凰"台风过境前、中、后在长江三角洲南汇潮滩进行了现场观测,获得同步高分辨率的水深、波高、近底流速... 悬沙浓度是淤泥质海岸重要的环境指标。为探讨潮滩悬沙浓度和悬沙输运对风暴事件的响应过程及其动力机制,于2014年9月"凤凰"台风过境前、中、后在长江三角洲南汇潮滩进行了现场观测,获得同步高分辨率的水深、波高、近底流速和浊度剖面时间序列(9个潮周期)。结果表明,风暴中平均和最大波高、波-流联合底床剪切应力、悬沙浓度和悬沙输运率可比平静天气高数倍;风暴期间高潮位低流速阶段悬沙沉降导致近底发育数十厘米厚的浮泥层(悬沙浓度大于10g/L)。研究认为风暴事件中淤泥质海岸悬沙浓度和悬沙输运的剧烈变化其根本动力机制是风暴把巨大能量传递给近岸水体,进而显著增大波-流联合底床剪切应力,导致细颗粒泥沙再悬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潮滩 悬沙浓度 悬沙输运 波-流联合剪切应力 浮泥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河口海岸近岸带水体含沙量的横向分布 被引量:7
20
作者 曹文洪 张启舜 胡春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4-58,共5页
基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物理图形 ,本文根据能量平衡方法和扩散理论分别推导得出了破波区内外含沙量的横向分布表达式 .研究结果表明 ,破波区内趋近岸线的含沙量并不为零 ,与实测资料相吻合 .采用泥沙扩散方程计算破波区外的含沙量的... 基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物理图形 ,本文根据能量平衡方法和扩散理论分别推导得出了破波区内外含沙量的横向分布表达式 .研究结果表明 ,破波区内趋近岸线的含沙量并不为零 ,与实测资料相吻合 .采用泥沙扩散方程计算破波区外的含沙量的横向分布 ,弥补了Fick扩散模型不考虑泥沙沉速的不合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含沙量 泥沙沉速 物理图形 横向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